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刘敬章讲座,介绍刘炳凡先生、李致重先生的事迹
曹东义 发表于:2023-5-10 07:41:2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947
他说:# M1 k" O& c) D# B  E
9 A8 f) H" t; |3 o
今天晚上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是刘炳凡先生写的:沉思的管窥和李致重先生论述中医药学术发展战略研究。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中医与西医在研究层次,思维方式,认识方法以及时代背景,科学基础上的不同。形成了与西医完全不同的特色和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教、卫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重要国家,除了农业资源,工艺产品以外,中医中药也成为了可以输出的瑰宝,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国际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中药完全符合这一客观形式的必然需要。而西方国家对化学药品所产生的阴影尤其是对一些慢性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癌症等,寄希望于自然疗法,这也是人类自身的选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东学西渐的大好机遇。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西医并重,国家立法和确定的方针已经给我们指明了走向。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值得沉静思考的严峻问题。其实质就是要不断的从自身规律发展和不断的自我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式需要。
' t$ @- B! x+ P  s9 X" V7 D# G/ J8 Y% U) f. s
刘炳凡时间
2 ?' h. \% U0 s3 A3 v6 d9 A 2004-11-23
; y, g. ]" s; G9 T. g) [7 x3 p# W$ m( ~9 M9 S* u+ G9 O
, O: M) s; `  I2 Y6 g
刘炳凡(1910—2000),湖南省首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医药专家。湖南省湘阴县(今汨罗市)人,1910年11月出生于湘阴县的一个手工艺匠家庭。家境贫寒,其父以篾工为业。只读了4年小学,3年四书五经。14岁时开始随父学篾匠手艺。他坚持边做工边学习,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全部用来买书,被人们称之为“篾匠秀才”。他悄悄立下学医的志向,认为“至善至乐,莫过于救人一命”。经亲友介绍,他拜名中医柳缙庭为师。学完了有关方药、脉法、医经以及临床各科近20余部医着,阅历了许多疑难杂症医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2岁时通过考核加入了国医公会,获得处方权。1933年在长沙东长街开业应诊,自题“仲山医社”,取其廉洁奉公之意。
2 ^4 x1 @: m4 ]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随身带着笔记本,走到哪里学到哪里,积累了秘方、验方、偏方、单方10余本,后来编成了《民间单方验方选辑》。其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确为医典未载、师道难传的。他首次提出了“治病必须治人的中医学整体治疗原则,创立了“柔剂养阳”的治疗大法,形成了在脏腑辨证中首重脾胃的诊疗体系。他与李聪甫合著了《(脾胃论)注释》、《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晚年又撰著了《脾胃学真诠》。有人评价他是“开建国以来研究脾胃学之先河”、“脾胃学说经典性研究卓有成效”者。- p; [. K& G+ o; c$ i
他非常重视培育后学。从50年代即从事教育工作。80年代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开办研究生班,他担任班主任。后又承担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湖南省分校校长。为了讲好每一堂课,搜集有关资料达540余种。他认为“要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精通它,要精通它,就必须把每条原文,乃至每一个字的真实含义都要弄清落实”。并编著《伤寒论》、《内经》讲稿。在教学中,他认为教学、科研、临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张“教学相长”,并写出了《教与学》一书,启发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9 J2 ]( f$ U$ C# Y; M他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经验丰富。40年代就著有《医学菁华录》、《医案鳞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从事晚期血吸虫病的研究,深入疫区总结出“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辨证分型,荣获卫生部嘉奖。70年代从事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主编《民间单方、验方》、《兄弟省单方、验方选集》。与李聪甫合著的《〈脾胃论〉注释》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主持“抗衰延寿”课题研究,研究出抗衰老新药“古汉养生精”,现已成为中国名牌中成药,畅销国内外,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主要著作有:《〈脾胃论〉注释》、《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湖南老中医医案选》、《中医儿科学》、《脾胃学真诠》、《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养生颐年古今鉴》、《杏苑影珠集》。他还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 V9 K- C# V3 q4 j+ X4 ]
在长期的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中,他坚持以医济世,以德泽业,惠人无穷。他多次受到卫生部、省、市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被授予湖南省科技之星称号及湖南省首届白求恩奖章。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向天曾称赞他:“不但医学渊深,医技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堪为医界楷模。”
( n0 r6 \- e  G4 J# Z/ `0 ]2 S他1951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6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全国第一、二届中医学会理事,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科学技术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学术顾问、研究员。2000年7月27日在长沙病逝,终年90岁。
$ z/ U& ]& K# o+ V3 V) h, o" z医药名家:刘炳凡
; s* p% l5 Y; P6 K! z刘炳凡,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提出了“治病必须治人,治人必须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擅治内科疑难杂症。+ U- G6 ^& |3 D: p5 d
每逢星期天,都会有一位老人出现在长沙市的新华书店,你可能看不出来他已有91岁高龄了,他就是擅治内科疑难杂症的中医名家——刘炳凡。
. ?: |# r0 ]' M: M. R. d1910年,刘炳凡出生于汩罗江畔桃花洞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由于生活贫困,刘炳凡只读了4年书便辍学了,但是他一边做工,一边自学,终于在16岁那年,拜师于柳缙庭的名下,步入了中医的殿堂。在跟师应诊的学习中,老师反复强调的“一证一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他跟随老师出诊,有一对姐妹同时患麻疹,刘炳凡认为都应宣疹透疹,都可以用宣毒发表汤,但柳老师认为妹妹应该用辛温解表的桂枝汤,第二天复诊时,姐妹俩的麻疹果然都出来了。这给了刘炳凡很大的启示。# P' o& [8 @  t/ ?, U& a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刘炳凡1 E; n( f4 h# D' E5 v
都是同样的出麻疹,开的方子不同,就是因人而异,人的素质不同,所以要治体质,要治人,单纯治麻疹,治病不行。. x) ]& h; H- t  T9 @6 w% R
就是因为人的素质不同,相同的病,不同的素质,只治病不治人,就不能解决。
  _* H; I% d7 X( [( q8 f1 L有一名患者叫刘菊初,一直有严重的冠心病,1992年又被确诊为肺癌,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他找到了刘炳凡。
) g: |6 k- N6 N$ f1 T治肺呢,也是健脾胃,补正气,促消化,增加营养,这个肺自然就受益,(肺癌)不但不扩散了,也没有转移,治冠心病呢,它是心病,在心脏局部,因为西医都是诊局部的,中医认为表现在心脏,根子在胃肠,所以治冠心病、胸我们就健脾胃、促消化,增进体质,保护心脏畅通冠脉流量,使心肌供血充足,病就好了。' d- h' U& q2 `5 Q, R
患者刘菊初:我专门吃刘老的中药,吃他的药吃了两年多,每天一服药,自己感觉病情有好转,身体逐渐的就有了好转,血也不出了,能吃、能睡,而且能活动。最后,我在1994年又回到了工厂,一直到现在,我还在工作,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常活动。7 t# t+ M  A) r1 m! K
刘炳凡在70年的医学生涯中,始终坚持“临证不忘读书,读书不忘临证”,从不满足于理论上的一知半解,临床上的一方一药,而且将读书和临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精心研究李东垣的《脾胃论》朱丹溪的《格致余论》和赵养葵的《医贯》等中医书籍,在临床中强调“脾胃为生化之源,肾间动气,为人生之本,五脏不足调脾胃”,形成了“以调理脾胃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V7 p( w) M* z: F
我是受师傅的指导,特别注意脾胃,脾胃是一个内燃机,就是一个锅炉,你要发动车,没有内燃机不行,人的生活起居正常运转,还是要内燃机,所以中医治病治人,必须治脾胃。
, C( L$ S2 b/ v& Z刘炳凡在学徒时就给自己订下了四个一点“早起一点,晚睡一点,闲谈少扯一点,分心的事少干一点”这四句话伴随了他的一生。到目前为止,他已出版了14本著作,50余篇论文。新写的40万字的“《伤寒》《金匮》论文发微”明年即将出版,当问他为什么如此笔耕不缀时,他说,他始终牢记着华罗庚的自律名言:“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我们衷心祝愿刘老健康、长寿!
& K9 k9 }; `$ {$ D3 ]6 v( b, s
2 r: I' _3 M1 U, m, W8 W# Z$ _

6 l$ P" Z' O5 @8 r2 x! _1 E/ [$ b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5-10 07:43:34 | 阅读全部
李致重先生,生于1944年10月。国内首届中医研究生(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曾使用的笔名:韦黎、丘石、黎志钟、柳秉理。' @( v' H* [/ s( |7 X2 {
# B5 J% R' S- c: G0 X
人生履历
1 u6 f7 k3 X" K1962年1月从师学医;1967-1978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78-198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攻读仲景学说;1980-1982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从事学术研究;1982-198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从事临床兼教学;1985-199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从事学术研究、临床、编辑、学术管理等;
) x3 {0 F5 [; P
  f! d$ W+ y# P' @2 E2000年1月至2007年9月,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任教。先后讲授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黄帝内经、中医内科学、中国医学史、中西医比较、中医哲学导论等8门主要课程。并从事中医临床及多项理论研究。其中,中西医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为全国创办中医院校教育以来的首开课。) J$ [: L9 c( }  A# w

7 d  G$ F& x" p3 \6 g折叠编辑本段职业生涯6 v( C5 v9 i$ @- B$ _" q
曾任《中国医药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期刊出版部主任和软科学研究学组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教授,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期刊编辑学会理事,全国中医编辑学会副秘书长,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编辑工作委员会成员,广东省中医院学术顾问,法国巴黎波比尼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台湾长庚大学客座教授等。
% P: w4 W( U& s' I9 t/ e7 `' Z+ _3 b; X
擅长中医基础理论和科学学、软科学研究;擅长中医内、妇、儿科临床治疗;熟悉中医经典和临床学科的教学。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1997年由国家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牵头,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诸国本等合作出版《中医沉思录》一书,为国内外中医界所倾注。2005年在香港出版《中医复兴论》、《中医形上识》、《问鼎中医》三本专著,为港澳台同仁所欢迎。
4 Q: J2 V8 b& W' }0 N$ ], ]2 p' g# k
2008年11月,首届"中华原创医学复兴论坛"在京召开,论坛的主题是"重铸中华医魂"。李致重先生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本论坛,演讲题目是《制约中医学复兴的症结何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