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霞:“医不三世”考辨
9 q# o% F6 r i8 J4 L8 \- H- e张效霞 张效霞 2016-11-14 09:09
( J* X. t% {6 L! i6 `/ X7 Y M最早探讨中医学术流派起源的,可能是近代著名医家谢观先生[1]。先生撰于1925年的《中国医学源流论》,“取数千年来各家学说,上起炎黄,下迄近世,考其源流,别其枝派,原原本本,若网在纲,启后学之津梁,树医林之楷范”[2]。在该书《医学变迁》一节中,谢观说道:
# E* W7 Q; b5 y) u* @0 D/ _7 @' X: c/ K
. h+ n- w8 D; \9 \2 _; n, R* {: @
吾国医学之兴,遐哉尚矣。《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孔疏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天子脉诀》。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其书之传于后世者,若《灵枢经》则《黄帝针灸》一派也;若《本经》则《神农本草》一派也;若《难经》则《素女脉诀》一派也。其笔之于书,盖亦在周秦之际,皆专门学者所为也。《针灸》之有黄帝,《本草》之有神农,《脉诀》之有素女,犹之仲尼所祖述之尧舜,宪章之文武也;其笔之于书之人,则祖述宪章之仲尼也。其传承派别,可以推见者,华元化为《黄帝针灸》一派,张仲景为《神农本草》一派,秦越人为《素女脉诀》一派。仲景之师,元化之弟子,皆著见于载籍。《史记·扁鹊列传》载其所治诸人,多非同时,或疑史公好奇,不衷于实,不知“扁鹊”二字,乃治此一派医学者之通称,秦越人则其中之一人耳。此其各有师承,犹两汉之经师也。特医学之显,不及儒术,故其传授世次,不可得而考耳。其中绝不知何时,然亦必当汉魏之际,故后此治医学者,若皇甫士安,若陶弘景,皆无复口说可承,而徒求之于简编也。其搜讨掇拾之功最巨者,于隋则有巢元方,于唐则有孙思邈、王焘,此医家义疏之学也。南北朝隋唐诸儒,缀辑汉儒之说。孙、王等盖亦缀辑汉后医家所传也。北宋以后,新说渐兴,《四库提要》云:儒家之门户分于宋,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此以其显著者言也,实则其机亦肇自北宋。至金元而大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异于汉而又自相歧也。至明末而复古之风渐启,清代医家多承之,则犹儒家之有汉学矣。[3]
/ S/ x# Z' k A9 Z8 K- j4 V$ V6 [+ m6 j* S% [. _8 a. p
: n3 b* r2 n4 G% n4 B& Y
* V( p8 J% p0 n" _4 R! ~0 o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各家学说学科的创立者任应秋先生,在1961年出版的《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和1962年出版的《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中级讲义》[4]中,没有划分学术流派,因此也就谈不上探讨中医学派起源于何时的问题了。1964年出版的《中医各家学说》不仅“把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祖国医学第一次分析出了”[5]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个主要的学术流派,而且还探讨了“古代医药学的源流”,认为“远古医学的史迹,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内容:①从伏羲制九针到著成《黄帝针灸》;②由黄帝岐伯论经脉到著成《素女脉诀》;③由神农尝百草到著成《神农本草经》”,“《礼记》称之为“三世医学”。不仅为古代医者所必修,亦实为整个祖国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分别研究的良好开端,给祖国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各家学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6]。任先生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中医学术流派起源于何时,但实际上我们已经可以隐约看出是赞同谢观在《中国医学源流论·医学变迁》中首倡的“三世医学”说的。果不其然,1980年出版的任应秋先生编著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在全面引述谢观先生上述之说后云:1 _+ G" z8 e, K; V& K- o
: g% Q7 r1 h) \3 ~8 R
. U: D" l# W/ |: p c/ d9 g, [6 ?! U; | P4 G, j, |7 m
谢氏之论,说明了五个问题:根据孔疏《曲礼》所云,祖国医学很早就是分成《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三个流派不断发展的,此其一。学术流派的传承授受,周秦迄两汉之际,尚有可推见者,此其二。汉魏以后,医家的传授世次虽然中绝,对于医籍简编的缀辑仍大有人在,使医学得以延续发展,此其三。北宋以至金元,学派争鸣的风尚又起,颇多新说的创立,此其四。明清以降,多以治汉学的方法研究医学,对传统医学理论的深入探讨,亦甚有所建树,此其五。于此可知祖国医药学术的发展,向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随着社会的变革,整个文化的进步而推进的。所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农家、杂家、阴阳家等各种学术流派,各自立说争鸣,竟汇成丰富多采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医家当然亦是组成这股文化洪流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较重要的一个交流。[7]3 R* S8 C2 [- G; v" v; K
$ c+ m2 R8 [5 ]5 x: K2 `) q
7 l$ e- a' D, s$ _- J
+ D/ T+ n! c/ {* q9 y) Z并且还针对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上古医派》中所说的“针灸始于黄帝,本草肇自神农,脉诀传之素女,此以言乎其托始之时耳”进一步解释道:“谢氏认为针灸、本草、脉诀,是医学发展较早的三大流派,所以称为‘上古医派’。从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来看,总是先有医疗实践,然后总结上升为理论。针灸、本草,为医疗实践之所最需,研习之者较众,师徒授受,陈陈相因,可能最早形成流派,亦为势之所必至。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渐注意于疾病的临床诊断,切脉之学因之以兴,渐而习脉诀者亦日广,而为形成流派之阶。”[8]
6 S; r# I- u K6 o" l- R W) V2 {2 s% t9 s: [
从谢观“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及任应秋“祖国医学很早就是分成《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三个流派不断发展的”来看,二位先生都同意将孔颖达《礼记正义》关于“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三世”是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的说法,视为中医学术流派之发端。更有人明确指出:“从‘伏羲制九针’到《黄帝针灸》,从‘神农尝百草’到《神农本草》,从‘黄帝岐伯论经脉’到《素女脉诀》,这就是‘三世医学’的内容。所谓‘三世’是指伏羲、神农、黄帝三个古代氏族的代称……‘三世医学’相传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三个医学流派。”[9]这种认识,能否成立呢?
4 d1 @1 ], i; v- k) x# [
0 a# P% [$ r9 G6 n详“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一语,出自《礼记·曲礼下》:“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玄注曰:“尝,度其所勘。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慎物齐也。”孔颖达的注释原文是:“凡人疾病,盖以筋血不调,故服药以治之。其药不慎于物,必无其徵,故宜戒之,择其父子相承至三世也,是慎物调齐也。又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若不习此三世之书,不得服食其药。”显而易见,“三世”是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的说法,在孔颖达看来也只是“父子相承至三世”这一本义的“另一家言”而已。并且,其态度也十分明确:“然郑云:慎物齐也,则非谓《针灸》《本草》《脉诀》也。于理不当,其义非也。”[10]
- Y5 e3 e9 B n' g) \& M( `7 V) k! o$ m- A6 [
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三世”的含义[11],必须与“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句话之前的“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相互联系起来加以综合考察,才能得到合理的解读。
2 z, O: W3 k; ^5 h- x
" k) f- {% Z$ N, d据专家考证,我国见于文字记载的第一种药物是乌头[12]。先秦时代,乌头已供药用,而且常用,在人类蒙昧尚不十分开化的年代,服用含有乌头生物碱的乌头,引起轻度中毒,暂时导致麻醉性“昏迷”的情况是难免的,也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尚书•说命上》才说:“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13]这句话也见于《孟子•滕文公章句上》[14]及《国语•楚语上》[15],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假如吃了药而达不到使人头晕目眩的程度,就不易治好病。”《周礼•天官冢宰》也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玄注曰:“药之物,恒多毒。”可见,最初的药物是指“有毒之物”,所以不称“药”而称“毒”或“毒药”。正因为如此,《易经•无妄卦》才有云:“无妄之药,不可试也。”《论语•乡党》也说:“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意思是说:药不可轻试,不了解药性时,不要轻易尝试。正是因为药“恒多毒”,因而才有“药食先尝于卑,然后及于贵”[16]、“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礼记》)的规定及“有病不治,常得中医”[17]的谚语。$ \+ e& [. a; ^% y2 l3 h
6 p# M: w/ Z$ L& T; x. O. s了解了中药最初“恒多毒”,患病服药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为了使尊贵之人免于“药毒”之害,所以才有“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这一制度之设立后,对“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三世”是指“父子相承至三世”,而非指“三世之书”,可能会变得相对容易一些了。
M0 S5 q- Z1 y. k
0 ?* t8 ^3 H5 J+ E% j9 o《礼记大全》引蓝田吕氏曰:“孔子所慎齐、战、疾。疾者,危事也。危而不谨,取祸之道也,况君亲之疾乎?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则攻疾之药,未尝无毒。好恶或失其性,齐量或失其宜,寒热补泻或反其用,小则益病,甚则至于丧身。为人臣子者,不尝试而用之,不忠不孝莫大焉。此许世子只以不尝药之过,所以被弑君之名也。医至三世,治人多矣,用物熟矣,功已试而无疑,然后服之,亦谨疾之道也。”又引山阴陆氏曰:“三世相传,意之所不能察者察矣。”[18]0 e- t" d/ C" U2 F' P
/ l: ]) f! y- Z2 l综观上述所引,“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原因是由于“医至三世,治人多矣,用物熟矣,功已试而无疑”、“三世相传,意之所不能察者察矣”。简单地说,就是“医不三世,则与其业或未必精,故不服其药”[19]。
, g4 \" W6 d/ F, S: Q/ Y. o! U& e
$ _4 j4 F; N1 e- O- m( U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自明代以来,有人对“三世”是指“父子相承至三世”而提出质疑和非难,其中以明代宋濂[20]为代表。他在《赠医师葛某序》中说:+ U5 b: e2 g9 N4 a: G' n
( F( T3 R) A# G+ |1 s
! G# L# G7 S3 o9 T* u
6 {$ s7 S& w r) {( b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太素脉诀》。《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去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故记《礼》者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也。传经者,明载其说,复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承三世为言,何其惑欤?夫医之为道,必志虑渊微,机颖明发,然后可与于斯,虽其父不能传其子也。
6 @) k% m, K+ G7 `! C3 R) i* a9 O3 c- ^! D% _2 {) F/ z o
吾乡有严生者,三世业医矣。其为医,专事乎大观之方,他皆愦愦,绝弗之省。又有朱聘君,家世习儒,至聘君始以医鸣,医家诸书,则无不精览。1 [$ \, l! s- `/ k
6 p$ z5 _& h; h, ]. _$ ]- f) ]6 S
一少年病肺气上,喀喀鸣喉中,急则唾,唾血成缕。严曰:此瘵也。后三月死。聘君曰:非也。气升而腴,中失其枢,火官司令,烁金于炉,是之谓肺痿,治之生。已而果生。- q: x. R7 g) `0 c9 m/ t
5 m+ s2 K8 H' k& |7 x* M一六十翁患寒热,初,毛洒淅,齿击下上,热继之,盛如蒸甑。严曰:此痰也。不治将瘥。聘君曰:非也。脉淫以芤,数复乱息,外强中干,祸作福极。是之谓解佾。药之则瘳,不药则剧。已而果剧,治乃愈。* @( q: _: m* a, e
" R# b: `( D: k, e" w
一妇女有哕疾,每吐涎数升,腥触人,人近亦哕。严曰:此寒哕也,法宜温。聘君曰:非也。阴阳未平,气苞血聚,其势方格,靡有攸处,是之谓恶阻。在法不当治,久则自宁,且生男。言后辄验。
# f9 C! O7 M' p3 p0 I8 E0 J! D8 @7 Q* a9 | i
夫严生之医三世矣,聘君则始习为之,而优劣若是者,医其可以世论否耶?嗟夫!昔之名医众矣,未暇多论。若华元化,若张嗣伯,若许智藏,其治证皆入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自传经惑于是非,使《礼》经之意,晦而不白,三千年矣。世之索医者,不问其通书与否,见久于其业者,则瞀瞀焉从之。人问其故,则曰是记《礼》者云尔也。其可乎哉! u) I1 C6 x& S! m- O
, U: s2 a4 z3 Z5 |/ p" P b葛生某,淮之巨族也,明于医,三世之书,皆尝习而通之。出而治疾,决死生,验瘥剧,若独照而龟卜,无爽也者。士或不能具药,辄注之,不索其偿。士君子翕然称誉之,名上丞相府,赐七品服,俾提举诸医官,有疾者遂倚之以为命。呜呼!若葛生者,其无愧古之医师者欤!5 Z7 j& ~; s" p" h6 O7 L
5 d: \( v* ^3 g+ I% w6 j
2 ~6 ^- Q9 L' `! t' p+ }0 d
$ U5 I8 z$ \ X, W% Y( {0 Z+ W& M这段“序”文流传很广,大多数《医古文》教材都有收录。其核心主旨是通过对“三世业医”的严生和“始习为之”的朱聘君的优劣对比,来论证他对“医不三世,不服父药”的理解。认为“三世”当指“三世之书”,非流俗之“父子相承三世”。初读之,颇感有理有据,论证缜密;细析之,则漏洞百出,不值一驳。
3 n9 b/ n! w; Y$ {) d! n, h" W2 `; g. |: d4 I% ^/ |5 s! D3 ?
其一,宋濂生活于元末明初,以他所见到的“三世业医”的严生的医疗水平不如“始习为之”的朱聘君为例,来否认“三世”是指“父子相承至三世”的说法,自认为是找到了一个有力的证据,实则是“以今证古”,不足为凭的。因为自隋唐以后特别是有宋以来,中医的传承方式发生了很大嬗变,怎么能以元末明初的事例来否认距其已达一二千年的《礼记》时代的说法呢?5 o+ f8 l0 T" |' j2 v- Q7 x
! }; S% Q+ C/ `0 M7 R8 o其二,以生于东汉末年的华元化(佗)、隋朝的许智藏“治证皆入神,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为依据,与以“三世业医”的严生的医疗水平不如“始习为之”的朱聘君为例子一样,同样是“以今绳古”。4 m: L& u6 ~4 Q" ~
$ [' L7 ]6 H, [0 Q其三,“三世”一语,在《礼记》中凡三见,且都见于《曲礼下》。在“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句下,郑玄注云:“三世,自祖至孙。”一般说来,在同一书同一篇章中,“三世”一词的意义应当是一致的。并且将“三世”解释为“自祖至孙”,也符合春秋战国时代的用词习惯。如《论语·季氏第十六》云:“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21]《荀子·礼论第十九》云:“有天下者事十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22]这里的“世”,都作“一代”解。/ R3 G8 D9 D& t
) q+ _! ?" b9 i4 c. `( ]1 ?# u
其四,在先秦时代,各行各业的“百工”均以一技之长而世代相承。如《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乐成》云:“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23]医学也同样如此,陈直先生根据山东、河南等省出土的战国古玺,发现“战国时期,每一医人只治一病,是发挥个人的专长,也是分工的细密”。其中有九玺“仅标明所治的病名、所兼治病名,不冠以姓氏”:如“行瘖”是专治音哑病的;“事疡”是专治疡病的;“事疕”是专治头疡的;“事痈”是专治痈肿病的;“兼疡”是兼治头疡病的;“疡丁”是兼治头疮及疔毒两种病的。还有三十一玺是“上标以姓氏,下标所治病名”:如“王瘖”、“侯痒”、“肖痣”、“郭痤”、“高痈”、“赵瘤”等。该文所列有四十一玺,不同的病名有二十八种。最后,陈直说:“此就出土的而言,就易解释的而言,其他尚有我未见到之玺及难认识的文字,不计数在内。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医家当然不在例外,尤其医家在它领域内,也是各科争鸣。与扁鹊能兼治内科、妇科、小儿科者不同,与后来医生悬牌自号能治内、外、儿、妇兼大小方脉者亦不同。古人所谓技之精者,不能两工,这是战国人医学的特色。秦汉人也未提及,不是从玺文上找到这一些线索,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又,玺文上标姓氏,下标治病的名称,沿至汉代,此风仍不改。从史●、贾瘚、李痤、魏痈、苏瘐、陈疒、其母瘛等汉印中皆可以见到(以上均见《汉印文字徵》卷七二十页)。盖太医令等是汉代的官府医业,此则是私人医业。”[24]这种“每一医人只治一病”的现象,未必只是战国时代才有的,应该说是早期医学的普遍现象,也未必只限于民间,官府百工之流中以一技之长而世代相承者,也属常见,并且到秦代,还有“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的规定,《史记正义》注云:“令民之有方伎不得兼两齐,试不验,辄赐死。”[25]就医学来说,不要说是在“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就是在私人著书立说之前,医学知识与技术的传承也只能是口传身授。换言之,在有学校式的医学教育之前,医疗技术的继承主要依赖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所以才有“每一医人只治一病”的现象,甚至有“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的酷刑规定,直到张仲景还述当时医家“各承家技”[26],葛洪也记载当时“医多承袭世业”[27],而且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甚至出现过“五世之医:北齐有徐之才,元有危亦林,国朝有陈治。三世之医:宋张杲、陈自明、倪维德、陆士龙为最著。近代亦多世其业者,青浦北簳山何自元,至今已二十四世矣”[28]。
; E. M4 w$ ?, K, M u4 O4 v
4 S' L3 ?9 E7 }$ P* o其五,认为“三世”当指“三世之书”者,其引以为据的都是孔颖达的注疏,但孔颖达是主父子相承之说的,并且明确指出,“三世”“谓《针灸》《本草》《脉诀》”的说法,“于理不当,其义非也”。后世之所以依旧以讹传讹,其原因正如陆以湉所说的那样:“近世有专主通于三世之书,而以三世相承为俗解之误,迨未读注疏耳。且经书文义虽古,而辞无不达。既谓通于三世之书,何以不明言之?而曰医不三世,故作此不了语,以眩惑后世乎?”[29]
! T# B5 v g( b0 L8 I9 B% O/ y8 {( c
总之,“医不三世”之“三世”,是指“父子相承三世”,不论就其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本义而言,还是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论,都是无可置疑之确论。正如邓拓所说:“《礼记》上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句话的意思固然不应该机械地加以解释,但是大体上说,学医的要几辈相传才能积累可靠的经验,这不是没有道理的。”[30]/ }: {% c0 c- Q: j
0 I9 e4 g5 o- e. x* ?[1]陈邦贤在1937年版《中国医学史》中说:“孔疏引旧说:‘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天子脉诀》。’这是中国医学最古的派别。”因陈先生《中国医学史》1919年的初版,笔者无从得阅,无法判知这段话是1919年版就有,还是1937年修订版所加,故暂且认为探讨中医学术流派起源的发明权是谢观。
5 h* m& n/ |" f6 F1 i! O
) p/ d( I" d" P[2]秦伯未.中国医学源流论序言.//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 `6 O5 t8 ~! G' U D6 k* V; V+ H8 V2 [! a, H. S
[3]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13.
1 f. Y Y* l2 d5 m, I4 \: y
2 J1 Z% J& G: h' k; y' ?[4]《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和《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中级讲义》两部教材,署名虽然为“北京中医学院各家学说教研组”,但实际执笔者却是任应秋先生。鲁兆麟为其撰写的“传记”云:“任应秋执教北京中医学院后,集前贤及自身研究中医之经验体会,认为欲造就大批高级中医人才,必须师百家之长,集前人理论与经验之大成。经过数年的努力研究,1959年撰写了《各家学说及医案选》,介绍了历代著名医学家的学术思想与经验,并附以验案印证。该书首先在北京中医学院的本科生中使用,受到普遍欢迎,后经卫生部批准将《各家学说》正式列为高等中医院校本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并由他主编了第一版《宋元明清各家学说及医案选》。1964年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补充与修订,又增写了总论部分,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到各家学说的演变与发展作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医发展史上存在四大学术流派,即以刘完素为首的河间学派,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宗法张仲景《伤寒论》的伤寒学派和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温热学派。所选医家由原来的22人,增加至39人,并附有原著74篇,更名为《中医各家学说讲义》,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二版统编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中医学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33.- A7 z* u. F8 c9 _0 N: R1 Y C# |
1 Z. l" d1 q' O6 g5 U ?/ E
[5]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编写说明.这句话说得有些“太满”,谢观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的学派即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1961年自印本)中提出了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 V4 l! L, Z9 n: D" u1 G6 K
$ g" Y ]2 A! O, f
[6]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1~2.
: |. m) a6 j* C- r( o6 M; I: ]0 B8 k4 a' M/ m
[7]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 ~9 }+ G1 x' E7 j' P) E
|: c7 E. f+ a
[8]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9.
2 Q5 @! y! b* ^5 J. Q3 J5 X% P: p
[9]天津中医学院编.中医学解难•各家学说分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5.
+ ]2 J B& d8 h7 ^! {- Q2 P( R" T% c" h+ W7 m' X6 E5 e# }& X
[10]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68.
4 a& N8 `/ c: G6 o8 ~4 u$ T* [0 D1 \! s8 P" c
[11]关于“三世”的含义,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三世”指三代,二是“三世”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经》和《素女脉诀》这三部医书。以上两种解释,以赞同后者居多。但新近有人却认为“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本义应该是:为医不熟读《周易》历经三世而成的书,很难成为高明的医生,不要轻易服用其开出的药方。//刘志群,邹世光,刘 洋.从“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谈医易相通观[J].中医杂志,2008,49(7):666~667.( r# y% L( Z G& }( l# T/ m2 C
0 U, r% y5 e7 m9 O/ I" ?
[12]“甲骨文中有‘堇’字,表面的解释是‘天降的灾难’,但汉代贾逵《春秋左氏传解诂》云:‘堇,即乌头也。’可以认为,乌头是我国见于文字记载的第一种药材。”//朱晟,何端生.中药简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 z# {# B" a( N% D1 M) G
5 q+ u& I6 E' C+ D9 k. g# u[13]陈戍国.尚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 2004.67.
/ v, i3 g* H5 D! _; G! Y3 g7 [5 q8 u# w, D8 T+ K
[14]《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云:“《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孟轲.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74.$ Q* S% @2 Z0 X0 M3 k: U2 [
; F, o/ h; J7 r( j
[15]《国语•楚语上》云:“武丁于是作《书》……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左丘明.国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271.: o! C# M, |9 L2 I7 K( l/ ^) i8 ]
+ S; _# b1 I6 M% D, M* ]: `[16]《太平御览》引《说苑》
) K* @ E2 ^( P7 B" J; c; q4 f% b: ]: w, D3 B- p8 W6 C5 {
[17]《汉书•艺文志》
9 A6 P+ L' ?/ K: M( E
# S6 l6 [7 D+ v) r( r[18]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二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 B& `4 [2 r1 a; m$ V! z) V& l5 Z
) m3 D2 F0 _, n2 g6 [* h
[19]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148." l4 U2 B# Z& |$ G* t
% E/ a |; D) L* M4 \[20]除宋濂外,明盛寅云:“昔者宋景濂恒云: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经》,三曰《素问脉经》。《脉经》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足以言医。故记《礼》者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而传经者,乃以父子相承为三世,何其惑欤?噫!古之豪杰自振者,不能悉举,若李东垣、朱丹溪、滑伯仁、戴元礼辈,皆非世传而精造医术,屡起危殆,著书立言,为后进模范,初不闻其父子相传也。是知医在读书,而不在于三世明矣。”//盛寅.医经秘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5~36.清代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橘旁杂著》中也说:“《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后注者多以世业之谓,非也。医必父而子,子而孙,如是其业则精,始服其药,若传至曾玄,更为名医矣。其间贤者不待言,其不肖者奈何?因其世业,而安心服其药,设为所误,生死攸关,虽愚者不为也。况医道通乎仙道,远数十百年,偶出一豪杰之士,聪明好学,贯微彻幽,然其上世并非医者,舍是人而必求所谓三世者,有是理乎?凡医者必读上古《神农本草》《黄帝素问灵枢经》及仲景《伤寒论》三世之书,方为有本之学,从而服药,庶无误认。三世者,三世之书也。汉儒谓《神农本草》《黄帝素问》《元女脉诀》为三世之书。”//沈洪瑞,梁秀清主编.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95. 清代梁章巨也曾提出过非难:“偶闻家塾中为孙曹讲《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大抵皆沿俗解,以父子相承三世为言。窃记少时读注疏,似不如此。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问脉诀》。《脉诀》可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去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旧注甚明。若必云三世相承,然后可服其药,将祖父二世行医,终无服其药者矣。且历考古近名医,并未闻有三世相承者,知俗解之不可据也。”//梁章钜.浪迹丛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116.' l* B& c5 V8 B! E: h
N7 Y. D( ?* j4 {5 E
[21]毛子水注译.论语今注今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78.
) K( C+ D) D4 U6 L0 [* K5 v" g
: `3 _: c+ A8 [( m, N[22]国学整理社编.诸子集成• 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234.
; ?9 p2 S! D, y! ~% ]
6 w. l6 m8 Y6 N$ V[23]国学整理社编.诸子集成• 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9.
8 d6 K: E8 c( M* E- s5 f9 X$ P' k8 |% i }1 k
[24]陈直.文史考古论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288~292." H# m! ]* |6 e2 C+ n. P8 \
) [0 `0 Y, S. d- e, P m" z[25]司马迁.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56.' Q5 y6 H3 A$ ^# r
! T$ n' y; O0 Y' L. L3 P+ _% L[26]《伤寒卒病论集》
* E8 e$ u+ I6 a. @+ D) p; P5 Q
* z5 W2 o2 A; J% z; \[27]《抱朴子·内篇·杂应》: F8 [/ ^" ?8 d9 e
' r( @" Q: p7 b+ o3 Z7 {
[28]陆以湉.冷庐医话• 医范.//沈洪瑞,梁秀清主编.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84.9 _7 ]8 H+ Y0 y; G3 q
5 f" s8 R9 t! F; p1 y[29]陆以湉.冷庐医话• 质正.//沈洪瑞,梁秀清主编.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53.
. a3 l: _$ ^! g" k0 i6 m/ f5 _5 i8 ]
) k* }& @& t1 b% Y2 O J$ @' G* V[30]马南邨.燕山夜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