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李后强先生说《黄帝内经》是扁鹊后人的“科普读物”
曹东义 发表于:2023-9-9 07:42:3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961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9-19 16:35 编辑 0 v) |6 M% Q; P2 ?# F; R, P8 N% {2 Z. K5 Z

  `# d; \4 h7 K- i& N
李后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内容广博,涉及学科众多,综合性很强,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在中国医学界,此书被捧为“圣经”和奇书,学医者必读。《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症、诊法、治疗原则和针灸等问题。《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等问题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问题。《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基本精神,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毫无疑问,此书是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价值不可估量。但是,此书是谁创作的,什么时候流行的,长期存在争论。8 ~$ U3 l# ]$ G' `, Y' |& O0 E2 m- c
我们采用研究《山海经》的“还原法”“实证法”和“逻辑法”来研究《黄帝内经》,就是把研究场景还原到当时的社会状态,以现代考古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且考古文物重于文献记载,神话不作为核心证据,所有论证和结论都必须符合逻辑,不存在思维混乱。我们通过多年分析思考认为,《黄帝内经》最早是画图,没有文字,最初或许由八卦创始人伏羲制作,可称《伏羲八卦九针医图》。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秦越人)全面深刻系统精准地总结了前人的医学实践和成功经验,对《伏羲八卦九针医图》进行了文字解读,形成了《扁鹊内经》《扁鹊外经》《难经》,这是中医的奠基之作,是里程碑式的实质性的重大飞跃。在此基础上,扁鹊及其弟子伪托“黄帝”之名以对话方式解读了扁鹊的医药原理,形成了《素问》《灵枢》原始稿,目的是广泛宣传正确的医药知识,造福于民。3 U, {, M7 ?! f: k- y0 \! C
西汉初年仓公(淳于意)继承扁鹊遗志,发扬光大了扁鹊的医术,整理历史文献和经验,采用孔子《论语》的文学体裁,以问答方式重新修改完善了《素问》《灵枢》,从而形成《黄帝内经》定型稿。《黄帝内经》是对扁鹊医学的解读,属于“科普读物”“教师讲稿”。书中“黄帝”是““伪托”化名”,是便于生动有趣阐述医学道理,提高社会重视度和影响力。研究表明,《素问》《灵枢》就是早已失传的《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但仓公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大量改编。成都老官山出土的《天回医简》是重要的实物依据,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重要的文献证据。
* Y8 U0 ]6 \, A9 {+ o1 h; f/ H可以说,《黄帝内经》是多人多时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黄帝、岐伯、雷公等神话人物的作品,“岐黄之术”只在形式上存在,本质是“扁仓之术”。在周代以前没有“黄帝”记载,甲骨文也没有“黄帝”,三皇五帝谱系是汉代史官司马迁的设计和安排。
" c/ Q; h1 H( R9 }" l! W3 j第一伏羲是阴阳八卦和砭石针灸的创始人
8 C, N/ ]) v  m根据司马迁的记载,伏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为黄熊氏,相传他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
1 O, x2 M& B; }( v. K1 T& _! U3 |闻一多先生在1942年前后撰写的《伏羲考》中,认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伏羲是葫芦化身,早期史籍称盘古氏为 "盘瓠"即葫芦。在远古大洪水时期,伏羲乘葫芦躲过洪水灾难,于是葫芦遂成为"盘瓠"族人崇拜对象。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日月星辰阴阳变化,创造了八卦。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用于捕鱼打猎。他创造了文字替代在绳子上打结的记事方法,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等等。远古没有文字,看图说话。伏羲精通砭石与绘画,他根据前人实践“制九针”,绘制《伏羲八卦图》,核心是阴阳平衡与八卦映射。因此《帝王世纪》称:“伏义(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被尊奉为医药学与针灸学之始祖。
! M6 L+ f% @5 k# o- t6 o4 z  ?
(伏羲制九针八卦示意图)
/ z: p9 V7 n- {; P/ R9 ?6 N
针灸是人们长期实践和积累的结果。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发掘的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葬中,发现了三份针灸经络的文献。据考证,其抄写年代不会晚于秦汉之际,肯定是《黄帝内经》之前的著作。
" ?$ f; J, G5 |古人对于经络线的认识早于对穴位的认识。古人营养不良,劳动时青筋和肌肉凸显,医家在青筋周围推拿、按摩、敲击发现有治疗效果,由此萌发“经络”原始想法。此外古人五官锐敏,有的医家视觉穿透力比今人强大,能透视人体的某些经络与穴位。今天我们过度依赖物理化学仪器,许多功能退化了,有些器官的功能远远不如古人。另外,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现体表偶然被灼伤或者被碎石砸伤、荆棘刺伤后,能使体内某些疼痛和疾患减轻或者消失。经过无数次这样的反复实践,于是积累了经验,逐步学会使用“砭石”为针,刺激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者压痛处)来解出体内疾病的痛苦,或者用火点灼灸某些部位的皮肤以达到镇痛疗效。从“灼伤处”到“砭石处”,是古老针刺和灸术的萌芽,就有了“伏羲制九针”的传说。
7 o2 b% ?& y* }随着冶金技术的出现,特别是在殷商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发达,能制作各种金属针具,针灸盛行,发生了从“砭石处”到“针灸点”,从浅刺到深刺的巨变,“得气”“气至”(酸、麻、胀、沉重或冷热感觉)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于是有了“穴位”概念。后来通过历代医家的无数实践和补充完善,才有了《黄帝内经》的针灸术。近年在各地不断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针就是明证。根据祝总骧、郝金凯主编《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中国第一大发明的科学验证(增订版)》(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现代生物物理学通过电阻、声音、光线、热导、同位素等多种方法证明,经络是低阻线和高声线,本质是液晶体,宽度大约1mm,具有高度的定位性、连续性、重复性和普遍性。经络穴位只存在于活体,死体没有,因此解剖学无法证实。
; B# P  T3 b$ I# Y9 B第二《黄帝内经》的“黄帝”是伪托人物+ `  v- P3 J6 X$ ^8 v7 a3 g" T" @
东汉医圣张仲景(公元150年至219年)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说,“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其实,甲骨文没有“黄帝”,周朝以前文献没有“黄帝”记载,“黄帝”是周朝为稳定统治创造的政治人物。8 N: \, I+ N* e: t. c* t+ ]
“黄帝”概念来自“五方色”观念,扁鹊的“五色脉诊”也来源于“五方色”理念。中医认为,心气为红色、肺气为白色、肝气为青色、胃气为黄色、肾气为黑色,即赤、白、青、黄、黑五色脉诊是中医尤其是“扁鹊学派”的招牌特色。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的观点,认为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是虚构出来的人物。而且越往后,虚构的历史越早,人物的功业越大。黄帝是否确有其人?对此,早在司马迁时代即已争讼甚夥。据古籍所载,黄帝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但黄帝传说是“层累地造成的”,越是晚出的文献,黄帝的记载越详细,功业越卓勋。
% ?; w' f+ p; `& `% H3 r( s  v/ R& F5 y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教授王剑在《论中华民族共同先祖的确认——兼及“羲黄文化”》中指出,黄帝传说始于周代以后,并且周代及以后的治史者乃从华夏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出发而强调黄帝的始祖地位,以突出统治者的正统地位,并以此来统领中原各部族。周代以前的典籍和文献中根本没有提到黄帝。如《尚书》从尧写起,整个一部《尚书》没有出现“黄帝”字样,甲骨文中也未见“黄帝”。黄帝的名号源于“五方”观念。殷人已有了五方的观念,卜辞中就有东南西北四土受年的记载。“四土”加上“中商”就是“五方”。五方观念大约在西周初年开始演化为“五方色”的观念,以“五色”显示“五方”。
4 K3 B, w  w  u" \8 j5 v《逸周书·作洛》载:“周公……乃建大社于国中,其壝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衅以黄土。”周人起于黄土高原的陕地,以黄色为贵。沿袭殷人五方观念,周人也将天下划分为五方,并以五方色称五方之帝。王权所在地洛阳为中土,中土为黄,则国称“中国”,帝称“黄帝”。《淮南子·天文训》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所以,黄帝在周代的出现,和当时的政治理念有关,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也就是说,黄帝只不过是一种政治理念的形态化。8 T6 L9 k, [5 R/ v% E& f& n: |
到了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华夏大一统的观念出发,推演出黄帝世系。他在《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演绎说,黄帝和炎帝为兄弟,黄帝有二子,即昌意和玄嚣;玄嚣生帝喾,尧为帝喾之子;昌意生颛顼,舜和禹为颛顼之裔孙。司马迁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这种关于血统承继关系的说法,实际上是对统治集团正统地位的肯定。
: B3 x! R: \# m- T: R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后论中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荐绅先生难言之。”他毅然突破《尚书》自尧开始记载的界限,把黄帝“著为本纪书首”,从而确立了黄帝的中华民族先祖地位。可见,“黄帝”是周人和司马迁从政治需要确立的神话人物,本意指“黄土地”,加之先民又是黄皮肤,于是有“黄地”。秦汉后人觉得“黄地”不雅,改为“黄帝”。但此名字只能一人用,其他统治者只能称“皇帝”,不能叫“黄帝”。
, X0 R* _5 ]0 j- R现代人确定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为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20岁继承王位,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是“司马迁遗产”的发展。真实的黄帝不是医学家。《黄帝内经》的“黄帝”是伪托之名,不是部落首领,只是一个对话人物,暗指“黄土地的主人”——人民群众的可能性很大。( A9 u; ?. V* u9 m$ i7 e8 d
第三扁鹊是中国史书第一个记载的著名医学家4 N: w  J4 n+ n1 v0 l: ^
扁鹊是真实人物,不是神话,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为证。这是由司马迁创作的一篇记叙古代名医事迹的合传,是《史记》列传中的第四十五篇。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姬姓,原名“秦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鄚人(今河北任丘),曾经当了十多年旅店的“舍长”。“卢医”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
: ]1 \( j3 d6 F- p: ?从司马迁的《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是古代医术高超者的一个通用名词。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8 r9 Y0 F2 ]0 v5 n& F
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称为“扁鹊”。扁鹊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因反对唯心主义的巫术迷信,具有“六不治”的思想,被秦太医令李醯所妒忌而予以杀害。# {: Y: X4 P) S! `5 X% U, @
在《史记》中说扁鹊的 “六不治”即六种病人: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扁鹊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中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4 N: N8 a  j: Q
扁鹊创造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他组织弟子编撰《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均佚。后来在汉代出现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一书,有人认为是根据扁鹊的医术,尤其是关于脉诊知识而整理成书的,假托扁鹊(秦越人)所著。6 S! t2 N7 e1 a4 k+ ^2 ~
我们根据最近出土的《天回医简》研究认为,原始《难经》是扁鹊及学生撰写的可能性很大。扁鹊心中充满大爱,行走天下,随俗为变,根据群众需要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执业范围,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 g1 Q0 V3 b" N: u" n/ k
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形成了“扁鹊学派”,扁鹊的《内经》《外经》)是此学派的代表作。为广泛宣传“扁鹊学派”的思想和理念,扩大影响半径和能级,人人懂得防病治病,从而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扁鹊及其弟子伪托周代刚刚出炉的“黄帝”(黄地)之名,创作了黄帝与岐伯、雷公等神话人物的医学对话,形成了以扁鹊《内经》《外经》为核心的《素问》《灵枢》“科普教材”,时间在春秋战国。
8 e5 e8 I. n* V+ a8 x: S: m因为“黄帝”知名度很高,普及传播效果很好。在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对于扁鹊的描写只有“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帝告我”“我之帝所甚乐”“帝命我射之”“帝甚喜”“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子豹”“六不治也”“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等字句,没有提到“黄帝”,说明在扁鹊之前没有把“黄帝”纳入医学领域,但扁鹊与许多君王如齐桓侯等见面很多,说明他了解帝王的威望与影响,因此伪托“黄帝”讲医学,一定有效果。这是扁鹊非凡之处!; g. ?$ f( j% M
第四仓公为充实完善《黄帝内经》做出重大贡献
4 @5 e1 Q7 z4 ]6 k为什么扁鹊《内经》《外经》失传?我们根据《天回医简》认为,扁鹊主要著作都转化成了《素问》《灵枢》,最后形成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失传),操作者是西汉著名医学家仓公。6 f3 q9 v% X  L( n. W
仓公,名为淳于意(公元前205?~前150年),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因曾任齐国的太仓长(太仓令),人称“仓公”。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公孙光又将仓公推荐给临淄的公乘阳庆。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七十,收下仓公为徒,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医书和药物方剂等传给他。三年后仓公出师四方行医,足迹遍及山东,曾为齐国的侍御史、齐王的孙子、齐国的中御府长、郎中令、中尉、中大夫、齐王的侍医遂等诊治过疾病。仓公是病案的创造者。他的病案格式一般均涉及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里、病状、病名,诊断、病因、治疗、疗效、预后等,从中反映了仓公的医疗学术思想与医案记录上的创造性贡献。
3 @" I5 w; R2 I7 y7 s- W% |) R& u仓公象扁鹊一样,并没有把医学经验的传授限定在神秘而狭小的范围内,而是广泛传授医术,他因才施教,培养宋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以及齐丞相府的宦者平等人,是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他在继承扁鹊医学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其他医家的有益经验,并带领学生对扁鹊《内经》《外经》进行深入研究,对《素问》《灵枢》补充修订完善,并将二者合并为《黄帝内经》,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医界社会。
4 _' \, @/ r6 R: C4 v5 q6 R3 g《黄帝内经》不是“经”而是解读“扁鹊学派”思想之书,采用战国时期流行的对话方式,类似今日“十万个为什么”,相当于今天老师的讲稿,科普读物。今天看来,扁鹊的设计和仓公的重修非常成功,社会历史影响大大超出了最初的预想,《黄帝内经》成了“圣经”和奇书,“扁鹊学派”思想得到深远而广泛地继承与传播。我们通过汉代盛行的“离合体”(拆字谜)等方法可知《黄帝内经》中“岐伯”就是“扁鹊”,“雷公”就是“仓公”,他们把自己隐藏在字谜和《黄帝内经》之中,实在高明。( o& I* [: I6 _- _* z' S& S
在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对仓公作了浓墨重彩的描写,有“(庆)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受其脉书上下经”“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黄者土气也”,这几句很关键,说明“黄帝”在仓公之前的书中已经有了。谁写的?扁鹊之前没有,肯定是扁鹊及其学生写的。
; L. B+ Q' Q: ~8 O) I* Q0 R《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还写到,“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出行游国中,问善为方数者事之久矣,见事数师,悉受其要事,尽其方书意,及解论之”等,有多处“扁鹊曰”,这显然说明是扁鹊的弟子写的,“黄帝”不是仓公创造的,但仓公作了修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写了许多仓公与君王对话,还有仓公拜师学艺,请教高人学本领,得到他们全部医方医书,进行深入分析评定,修改前人包括扁鹊的经验(扁鹊内经外经),把户籍迁到亲戚邻居等人名下,不愿当侍医,还培养了许多学生等等,这是仓公完善定型《黄帝内经》最有力的文献证据。
) _: t0 B( Q' k. f% a1 W第五《天回医简》是失传的扁鹊《内经》《外经》
2 ?2 |: N: q0 e( [! _9 F* y( T2 W! X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西汉时期4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一号墓为夫妻合葬,墓主男士身材孔武为官员,漆器上有“景氏”铭文。二号墓墓主是管理书简和织产的官员,出土了4个结构复杂的纺织机模型。三号墓墓主是一个医官,出土了经穴漆木人和大量医学简牍,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天回医简”。
: V- Q- k% \# C' n" i4 w2023年4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天回医简》整理出版新闻发布会。会议透露,经多方努力,对“天回医简”进行了研究、修复、还原、整理,由文物出版社2022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了《天回医简(上下)》一书。1 u1 \5 U+ k( w0 q
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这批简书有930支医简,2万余汉字,兼见篆隶、古隶及隶书,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书,而非下葬时一次抄录。专家们发现,医简齐语特征突出,应该抄录于齐地,源于扁鹊和仓公,西汉文景后流入成都地区。竹简中包含了许多医学术语,特别是发现一个叫“敝昔”的人名多处出现。敝昔是谁?在深入查阅西汉早期文献后,专家们发现“敝昔”就是扁鹊。医简内容大多是讲色脉诊以及针灸原理的内容,与扁鹊医学一脉相承,还发现了关于“五色脉诊”的内容,这正是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0 M( A" }3 v4 d- M, n" x
根据考古和学术的推断,医简的主体部分抄录于西汉吕后至文帝时期(公元前187年至前156年),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仓公(淳于意)的行医与授学时间相去不远,墓主人下葬年代在西汉景、武时期(公元前156年至前88年),其年辈应与仓公弟子相当。专家反复研究求证表明,“天回医简”确为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汉景帝时由齐鲁传入蜀地,是汉代主流医学。
8 d  s3 a1 Z8 d/ {# Z0 v) i) t《经书.上脉》第一句就是“敝昔曰:人有九窍五脏十二节皆朝于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经书.上脉》是扁鹊之后的传承人写的,因为有“敝昔曰”,类似“孔子曰”,由仓公及其弟子撰写可信。截至目前,《天回医简》无疑是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医学文献,涉及中医理论、症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诊等中医学的多门学科,说明中医至少在汉代以前就已经走向了独立发展的轨道。与《天回医简》同时出土的完整经穴漆人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5 m7 Z) Y* l: o/ ^据了解,医简被整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与《疗马书》8部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体系。医简中的一些方子,立意别开生面,很多常见病的配方依然具有价值。
% G3 C4 @7 A& L& N6 T专家们还在与传世文献《黄帝内经》的比较看出,《黄帝内经》不是“经”,而是解经之书,而这个“经”就是《天回医简》。说明了,《黄帝内经》是对扁鹊学派《内经》《外经》的解读,可见扁鹊、仓公才是《黄帝内经》的主要撰写者。
. X( A* o# W4 y3 S/ T柳长华教授指出,在成书的时间上,《天回医简》早于《黄帝内经》约二百余年,在内容和形式上,在《天回医简》中往往一句话就在《黄帝内经》中演绎成一篇甚至两三篇文章,比如,《脉书·上经》中主要讲的是“通天”,其中提到‘五臧 (藏) 九徼(窍) 十二节,皆鼌(朝)于气。朝于气,就是人的五脏六腑与自然界相通。这是已经失传的重要的医学理论,可以解释针灸治病的文化根脉。《脉书·下经》中主要讲疾病变化,一类是以十二经脉为基础的疾病分类变化,一类是以风、痹等三十余种疾病的分类变化,这在《黄帝内经》中被解释为数十篇。' E, u: R$ F: b3 {5 y
髹漆经脉人像为探究上古时期针灸学术源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物证。人像高约14厘米,其头面、四肢、关节、胸腹、腰背处镌刻有111个点和“心、肺、肝、胃、肾”等20个铭文。体表有彩绘经脉线11条、刻划经脉线12条,另有“间别脉”40余条,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与《灵枢.经脉》记载十二经脉分布相似,是揭秘古代中医经脉理论与应用的一把“钥匙”。$ h5 s' A; h- T' ]) m9 l
(图片来自《天回医简》)4 x6 w! ?8 z) a9 `- X9 ]) k( k2 J
《天回医简》是失传的扁鹊医书,为何在四川被发现?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东汉初年有脉学大师涪翁出于广汉郡,著有《针经》《诊脉法》,涪翁教了一个学生叫程高,程高又教了一个学生叫郭玉(公元1-2世纪)。郭玉为东汉广汉郡(今四川新都区)人,汉和帝(公元89年-105年)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官至太医丞,卒于宫。这是扁鹊仓公经脉学派由齐入蜀之后代代相传的结果,而“天回医简”墓主则是这一传承过程的先驱人物,应该是仓公的弟子。
( O! E/ h, i' [- ~8 x; ]《后汉书·郭玉传》记载,西汉成帝(公元前26年)时,侍医李柱国领衔校医书,他在序中说他整理的书就是仓公所传下来的,说明他见到了仓公原著。王莽之乱后,李柱国的上司刘歆(即刘秀,约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经学家刘向的儿子,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是作注《山海经》等)蒙难,李柱国也因避祸而消失。不久以后,在蜀中绵阳一带,有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涪翁。《绵州志》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亡姓氏。《华阳国志》记载:李助多方,以兹立称。助,字翁君,涪人也,通名方,校医书。柳长华教授表示,“西汉校医书的只有李柱国。涪人,即今绵阳一带人。按李柱国的辈份,与天回墓主人的学生相当”,晚了100多年。换句话说,天回墓主是仓公的学生,下葬了100多年后,李柱国才出生,是李柱国的师爷,显然比郭玉更早。
- B! Y4 K' b5 [0 s- q广汉郡是蜀中古郡名,辖境包括今天成都青白江区、新都区、金堂县,德阳旌阳区、中江县、罗江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绵阳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盐亭县、安州区、梓潼县、北川县、平武县、江油市,广元利州区、元坝区、朝天区、青川县、剑阁县,遂宁船山区、蓬溪县、射洪市、大英县,阿坝州九寨沟县,重庆市潼南区,陕西省宁强县,甘肃省文县等。广汉郡、蜀郡与犍为郡,并称蜀中三蜀。在绵阳盐亭有嫘祖、岐伯传说,估计与李柱国、郭玉有关,甚至当地群众把郭玉当成了岐伯。) x" Z6 Z0 P  `* O' T' j
第六“天回医简”墓主可能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 o& k1 p& D% A  V! h! O
“老官山”地名可能与古代重要官员居住和墓葬有关,不是“关山”改名,因为一个“老”字说明了历史悠久和官员级别。“天回医简”墓主有172支“疗马竹简”,4部纺织机模型,说明墓主与纺织品(丝绸)和马力运输有关,是“丝绸之路”的先驱者。- b  Q$ n4 E9 ]" X  I5 v% l: k
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公元前164年―前114年),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在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8年)时期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在大夏(今阿富汗)发现蜀布和邛杖,说明蜀人外贸很早。我们大胆推测,陕西城固的张骞墓是“衣冠冢”,真墓可能在成都天回镇,张骞或许是“天回医简”墓主,或者说墓主是张骞的“景氏”同事、亲戚。张骞应该懂医学,他的随从应该有医家,否则如此之远的西行就很难成功,因为没有健康保障。- }0 S" `9 o& x6 q( V
张骞是否真的来到了成都?2017年12月20日,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围绕着一系列谜团进行了梳理。据他考证,张骞到过蜀郡成都,确有其事。据《汉书·张骞传》记述,汉武帝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开始“复事西南夷”。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情况后,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张骞为何要到成都呢?《史记·大宛列传》讲述了,“张骞说道,在大夏见到蜀地所产邛杖蜀布,那是大夏人由数千里外的天竺购得。他推测天竺离蜀地不远,所以贸易蜀地特产比较便利。”由此推测,由蜀往南经身毒(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至大夏有商路相通,这才引起汉武帝极大兴趣。为了通西域的西南行,张骞的足迹曾留在天府之国,曾驻足成都,寻邛杖访织女。蜀布是他行蜀的一个重要缘由。) q% e: w8 x2 z
(《天回医简》出土简牍和书籍照片)
. y/ X5 t" s) `5 r+ j我们的结论是——远古没有文字,以图说话。今天的《黄帝内经》发源于远古伏羲阴阳八卦和九针医图,初创于扁鹊,定型于仓公,历代医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多人多时充实修改的结果。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对于扁鹊(秦越人)和仓公(淳于意)做出了客观评价,是最重要的文献证据。扁鹊及其弟子伪托“黄帝”之名撰写了对话形式的《素问》《灵枢》;仓公及其弟子将《素问》《灵枢》修改完善后合并成《黄帝内经》。黄帝、岐伯、雷公等都是神话人物,不能作为真实的医学人物。《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只是伪托的“化名”,不是远古部落头领黄帝。扁鹊借用“黄帝”之名,扩大了他的医学思想,提升了医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汉代盛行的“离合体”(拆字谜)等方法可知《黄帝内经》中“扁鹊”就是“岐伯”,“仓公”就是“雷公”。成都老官山“天回医简”墓主可能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是丝绸之路的先驱者。《天回医简》证明,《黄帝内经》是对扁鹊学派思想的系统解读,属于科普读物和教材。9 {1 N, n. S& F& z% Z1 `/ r
(2023年9月6日于成都棕北); O' a/ S; ]( f
3 X( h- [7 g" v$ M0 b
! m2 Z/ V$ B+ p6 t# p& v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9-10 16:57:44 | 阅读全部
《天回医简》考证 ▏海德中医角第323期
5 f6 y  e) e+ Z2 X. S5 W7 [原创 纽中 纽约TCM论坛 2023-04-23 06:57 发表于美国
$ P5 E+ B  m- L5 F图片
" S& f4 Z" W! L8 n3 ]/ k* F6 ~& D) @4 K- p& O% [# a
图片  w, i' Y& D" {6 O, J- p$ v

. |% `% O. _" i  I1 g. r《天回医简》考证+ v- {9 U: l4 `# R$ c) T8 ]$ ?
# K" A3 }# ^3 }+ _
李永明3 {2 M* D1 n" Y. ]. P% z5 c# W5 x
要闻 | 或为扁鹊所著!四川重要考古发现《天回医简》整理出版 : 这个是有点“颠覆性”的观点,如果属实,那么中医界这么多年读错了经,只是在看读书笔记呀
/ s5 ?8 S9 C# u- X2 r  [
. ^' j9 u! _2 |" F; e& p
( W1 F$ ^# S" \; @- N6 D2 G: F2 e”专家们发现”, 是怎么发现的?依据在哪里没有注释。
# c8 L) S$ A4 x( {2 i
! w% h; J. n" ^4 P2 H5 A李灿辉
. `# X# S- H8 Z  [, A. [《黄帝内经》是现今能追溯到的最早医书,所记载的是一个完整而成熟的医学体系,即一出世便是巅峰。而这个完整医学系统形成的过程依然是个谜,实在无解,便只能说是天书。0 s) A" G/ ~* `$ x- _! j

$ m/ V# f: S4 C3 P3 m& \9 G; k胡追成; E* Z# |. u. W8 f
典型的六经注我,这个搞法怎么得了,把人的认知都搞乱了。: ]2 Y" B$ A) v* M, t2 r- v. n

8 B( D/ ^+ J2 ?, D/ P- G- T3 d周游列国
1 n$ C" o$ a3 T$ O: G6 S长沙马王堆汉墓医简可更早,经络记载也不同于内经
  G5 d5 c4 ?% }% b2 l( h' f- ?! G
( J$ z- E. y# x% x胡追成& W  {: @. F; r4 E
这个还真不一定,既然内经是战国成书 马王堆的是西汉墓,谁更早,无法定论
$ D; p8 }$ Z* g% ?/ A1 ]8 e, q! _5 e3 _9 i
. [% [; n) x3 m
百家争鸣是好的,动辄推翻前论,是不会留名青史的。
# }' e5 @# a/ N8 y( ~- L1 s1 I  e: q  q6 b7 x1 e( w
郭松鹏
$ r% P. J% X3 I* ?! q. v! o! \4 L以“早”作为判定“经”的标准?
9 r9 P/ p1 H, v& n' H7 R- x
' J/ e$ ^3 ?* p0 z! }+ ]$ X胡追成9 n3 U% d% o+ E. V+ E3 _. _
' m3 I  _- R+ w1 H
图片
( ?9 r/ Z6 i1 E: M% M! H6 N2 H; p! F0 i/ ^8 g3 g" u8 A
天回医简的目录,和内经如何对得上,内容都不一样. J/ D6 m4 c8 n3 F2 N
* N8 `8 G) x: }
郭松鹏 ) B2 {5 ]# R: |+ O' V/ r
《汉书艺文志》是断代的分水岭,“医经”由此而出。@胡萝卜 我一直没搜到马王堆帛书原文。只是看了一些二手货。你有,能提供吗?帮帮贤兄,为何说是“二手货”?因为这些介绍马王堆帛书的作品带有作者的个人观点,这些观点又误导着读者。例如,马王堆帛书有两套图谱(文字描述),没有名字,但考古小组给它们加了以“脉”为关键词的名字。而读者则只向着“脉”思考,这就是误导。你被误导了吗?眼光被别人限制在血脉,即现在说的血管。是不是如此?
7 s( u' r  v: t4 u
2 o, S* b) x  q7 U5 D0 ?& t) O李永明
/ v/ M. t8 A9 W/ ~2 L) K4 P@郭松鹏 马王堆“灸经”有A,B,C版,网上都能找到,你若读了我的那篇文章,文献中应该有
# B. d6 ^- r5 Q: S
* x  h; ]& a. t$ ~. K$ h郭松鹏 % F4 X% C  K0 J7 M8 d* I+ C% m
读了好几遍,你如果批评“唯脉论”,可能通不过“审”,不符合他们的胃口。为何会出现“唯血脉论”?@李永明,辽美NJ 你是不是也赞成“唯血脉论”?
4 i. ~6 `' N0 s' G1 ?% G, U
/ }% y/ a5 w9 Q* Y, B+ n胡追成
/ t& ]$ s) U% a8 e说天回医简是扁鹊医学,也有疑点,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扁鹊有透视功能的,诊脉装样子,怎么可能写脉经?望而知之谓之神,比切而知之谓之巧,高了两个等级,扁鹊能傻到不写望诊写脉诊?
( n$ \' J0 [% E
# B# E  f5 s6 o/ R! i郭松鹏 4 U7 V# u+ n  _
事实是马王堆帛书没有名字,考古专家加的
8 I$ J; K6 ]1 n4 R7 O% e: b+ I
- T2 s( `" K4 `0 K7 s胡追成  q8 T; y' q, i
天回医简十二经脉也比内经古朴,天回医简和马王堆帛书,谁前谁后都无法确定,都是战国书籍,怎么判断谁前谁后,如文中天回医简所言是扁鹊那会的,搞不好天回医简更古老,十二脉在十一脉之前,论据一旦不牢固,引用这些不牢固证据得出的结论,文字层面再严谨,都是豆腐渣工程! P4 r! y) ?* ~4 k  R

' P' J4 p" H0 }+ m李王志
6 C5 ?. c0 N1 g3 A) Z# W) U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血脉非血管。络脉更贴近血管$ D0 @0 {4 \. u* j( A

6 {. [# b% F' O# ~: o胡追成
8 @/ D5 ]2 z5 }  U* D4 G# Y0 o: m天回医简十二脉一出来,以前一些结论都经不起推敲
5 l' ?1 D# h  f3 C4 o, Q) h0 }
/ T& H2 y: b1 R; F郭松鹏 - f) b; C# C5 D/ z
在微信群里接受各方面的质疑,最终才会产生好作品。指望着那些专家,未免少了点些东西。那些专家一般都思维固定了,走不出来了。否则中医早更好了,不至于沦落成配角。) x% O- f7 I) D

; A9 x2 e1 N5 G6 V( m4 n胡追成& h. [3 ?! r4 l8 h( S
突然想起来,我有一套马继兴的书籍,那里应该有马王堆帛书; Y6 o* M* I8 [5 t) T; u
* [! z" O# ^0 X9 C

! g% G( r8 T* ]$ t/ s/ o$ D$ k5 Z) ^0 g4 ~" [7 m
图片
+ H4 o: V7 B7 [# m, N+ Y
1 d3 [* O- E2 i! R7 R阳光
/ K, x1 {5 e" z' ~) `/ v@郭松鹏 刘澄中《经脉医学》两卷书可以看看,也蛮有意思!
; \2 y' M& ~; c+ k$ S2 R% K5 ?, {5 f
高也陶
9 \5 c8 M$ \# k2 _- D造假的成份太多了! 出土医简结论,不实内容太多了!哗众取宠,只是为了塑造所谓的秦越人扁鹊学派,就与此结论作者促销自己股份的鸿茅药酒一个套路!对照出土的同时期张家山汉简,此简简陋粗俗更多!司马迁《扁鹊仓公列传》:公乘阳庆归此类民间所传为: 非是也!要求仓公: 尽去其书!竟有今人竟将其捧为至尊……前些年媒体疯狂造论,简中 敝昔是扁鹊,成都甚至成立了以此命名的研究院,医简出版时,已不提了,命名的研究院也更名了……现在惟有赚点击率的媒体还在炒作!0 t+ x5 e3 s4 r; a# X  t

( ]" t- }5 ]0 [) h! H6 o梁兆暉
( h* s6 P3 a9 l5 m( W) M再过两年又会挖出“女娲内经”、“伏羲外经”,才显出中医是超越一切的存在啊
) b" \; J. n* A( g( y2 d3 y' x
2 S0 \1 w  }5 m- k  V4 q( o李灿辉
' l; s2 m# N, J2 q7 e2 c$ r" p2 @按现今成书的模式,《黄帝内经》可能是汇编,集当时天下之大成。这样就可理解天回、汉简…等可能都是《黄帝内经》的参考文献。
. d0 z6 T- y- m% a7 p; m, O6 |4 t* o: ?( ^+ z( J4 T+ N
李王志( m. d# W( m! A) |* c
成熟的理论,必然有很多不成熟的经验做积累8 Z$ B5 F: o! T& Q3 _
( `7 i1 V% E: N
陈润球
* d! d# I- N: @. q; @4 F1 a六書制自伏羲,醫藥始於神農,自伏羲至黃帝千有餘年,文字醫藥成而記之於書為《黃帝內經》。妙海大師道通天地,知道中醫並非經驗醫學。除非不是妙海而是李教授大科學家@李灿辉 多伦多 
- t, H+ @) b! O! O# |  @) I- P( C& Y9 v9 |( g2 |. h
李灿辉7 S3 J9 l  K9 y& K/ Z8 ^
古人写书惜字如金,不附参考文献。道通天地是得靠博览群书加上身体力行,并非靠神通。3 q( ?% h6 l/ k# z& S

" Q9 U& Q' `, ^$ t+ ]7 b陈润球, O, `3 ?2 Q- O3 i% R
群書的定義是今天的群書嗎?秦皇並無焚燒醫藥書籍,為什麼今天古經只有《黃帝內經》,寥寥無它?上古時代,有群書博覽的話,可就與今天比較相像。那麼,今天的考古並以考古否定古文獻記載,有如法國大餐。: Q$ n7 @, z, y/ K
# h$ ^% V& O& b# k
高也陶
! N: G) p( j, s( u8 B《黄帝内经》是藏之金匮,非滴血盟誓不传者。民间所传,自是不同正统!当年仓公搜集了一堆,公乘让他弃之,非是也!
% N9 m8 I/ k) Q; J
5 f8 {7 e- |7 i/ w郭松鹏
, T4 w4 G: g3 [1 k$ o! A+ D秦汉时期的烧书事件并非秦始皇一次,项羽烧杀秦城比秦始皇更残忍。历史中,烧书和欺压知识分子的事件并不少。既向往科技,又歧视科技,是中国人普遍具有的传统。5 f* k4 ]3 o0 l9 }. l4 z

, \7 O- }/ H: n  g; W胡追成' B3 l6 c' |7 ^5 s- e7 ]8 I
大家有没想过,战国时期学富五车其实不算什么
: _4 I$ f: r3 P& d- F- e# E
2 `8 x  _$ Y8 H3 l( V4 r高也陶  康熙皇帝主编医书,都不外传。近年始有整理。张仲景若非入宫参阅了宫中医书,岂能有那般高明医术!
9 l- G# D- q9 d( M$ \0 h0 q9 Q0 Q9 @$ ?
孙士全
5 o" M& Y$ e; L(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不排除上古有神通的高人存在[偷笑]或者说眼耳鼻舌身意特别灵敏的,甚至存在第六感官的。. |+ @& P* i; `/ j7 X  X  }+ `
8 H% }. O+ T9 M$ \
高也陶
. f' K/ A8 V# U* m1 C% O5 |& z8 ?秦越人饮长桑君之药,也可有此功能。所以认为经络是古人一支支地发现积累……,贬低祖先了。
$ f7 x% H+ e: |, O3 f( R6 ], k7 @5 m% E
胡追成
9 x/ L$ q1 f! p# g. h3 j0 v3 \4 x我记得有篇论文,写的就是十一和十二,其实代表了两派,二者并无什么先后继承的关系,现在看到天回医简的十二脉文字,真的感觉这论文观点是可能对的,再说了,古人用的竹简,万一在传抄的时候,丢了一部分,而脱落丢失的部分恰巧就是手厥阴经,那就可能变成了十一脉,这种情况,那就可能是十二脉才是源头,十一脉不过是残缺传承,什么足臂十一脉和阴阳十一脉,原文是没这些文字的,后人加的,现在再说十一脉早于十二脉,已经越来越多疑点了; h, o! y2 ?. V# d; {+ ^/ t5 z

+ `" W+ L8 C6 U: _/ R高也陶 6 g1 u6 i$ J$ x1 x2 _
简书无标题,天回医简的几篇标题,都是考证者添加的,都非常值得啇榷的……( [" B; D: y- R6 X' s

. A+ D1 h  h( u; x0 [5 A李灿辉
. {2 N2 p& y, G; Y0 U& Q3 x; f+ _" F/ c先有内容,后加标题,海德文集就是这样干的) @4 k( s* h' M3 J* G! Y% f" x
7 l$ ~* S! V- n* l3 ^
高也陶
8 g( H' b1 X. E1 s6 w3 |张家山汉简,抄写时间与天回医简差不多,可能还更早,其中《脉书》内容较天回简更完整,不知是何原因,几乎无人过问。二千年后人来定文字标题,可能会是完全不一样的。
) ^; Y+ z- a/ j6 c) S, _' S1 e: m0 G& C8 D$ C" c
李王志
% \2 h5 B9 C0 q  S! {4 J医学和农业相关的书是不烧的1 U5 u$ J2 {$ t, l+ y8 t0 \
7 K, T; v' q: m* r4 Y8 Z6 n6 v' F1 B
李灿辉
9 ]- ~; Q% q# R如果《黄帝内经》不是对当时医学知识的汇编整理,而是一个人的原创,那就只能用超能力(特异功能)来解释了。而当今反特异功能第一勇士张老师却崇尚内经就难以想象了
' W. q5 V+ h/ G, F
* F6 v; [. s7 u7 k1 E郭松鹏4 n% @& v7 E* s9 P* f
汉朝政府主导的典籍和文献收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持续,即使在王莽新政期间也未中断。
5 l3 q+ D0 M1 I6 K+ m" I# J为何花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收集和整理?@李王志 
  u" o& w0 C% O
% n; Q  C6 m6 J7 w郭松鹏 . H% Z8 Z  s8 ~/ W6 Z/ t
在中医发展史中,“造神”风气一直被继承下来,现在也是如此。例如恩师、师傅、大师、神医、妙手回春、家传等等。造神是有目的的。$ x' d% r+ P$ |. k+ M! z
! L  O  W8 U9 @' s& s; j7 z# C
李王志黄帝内经明显有很多技术层面的,技术就是经验的积累,也就是无数次试错过程。$ o$ j: e4 g, T- p+ Z% c0 s
! `1 f3 y0 D2 }" E
高也陶, s! I; N& }' K0 [9 B7 f( e& x
秦灭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车同轨……太医署必定也要执行统一事业,编纂医学理论……只是遗憾末完成而秦亡!& G- s, m4 O0 e
( h- i  p0 N6 L
郭松鹏 / P+ W4 H7 N' A( V1 l7 [# A
汉代早期从民间收集上来的竹简堆积如山,最多的时候有三万博士参入整理《素问 六节藏象论篇》明显就是秦人修改!是的,秦焚书坑儒,是儒生编排的……藏书真正被焚,六朝时萧梁末期……
1 N0 ~1 U% w! H* W- P. D  G2 |0 L0 v% ~
郭松鹏
: Z1 w5 k+ p3 y8 W) s多亏了汉代政府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 a8 ~$ g' A) D9 s! @% Z8 C后来又践踏了若干次,宋代又下了大功夫,整理印刷出来。《黄帝内经》还是从日本影印回来的。《黄帝内经》中有“玉篇”,即早期先秦时期刻在玉板上的篇章。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多博物馆,有些是私人的。其目的就是保护传统,让后来人知道来龙去脉。中国需要学习。现在中医界又出现了一批试图“焚书”,或者避而不谈,或者故意贬低的现代派,以否定传统而自豪,全盘西化。这样做不对。) x" H$ l- Q* L. H0 M
, c( @' q9 T+ z9 V
斗建 : O/ V) Q) |: A, ?8 j  Q7 j- j6 u
@郭松鹏 有这回事。例如国父华盛顿的莊园就是由一个私人的妇女协会拥有,而且保存得很好,已经是一个教育基地,文物文献都很齐全。4 R* L2 }& k1 n6 ^" [

, D7 X+ ^1 g/ H7 d1 N/ E! G郭松鹏
6 S( {! f- m# w! y' D: x/ t4 e在人间没有“神”,但的确有智力高,洞察力强,宏观微观思维俱佳的高人。
$ V0 W0 V% I$ v- F" Y1 `
8 c$ I& m$ S. @# |& h/ t李永明
1 q8 {1 P" p! n) }; c. Y: ?& D0 ]建议认真读一下原文和专家考证的结果,再做评论。比如:“足”与”臂”本来都是篇名。马王堆十一脉的全文是写在一大整张的帛纸上的,怎么会是丢了一条经?茫然评论,跟着感觉走,海德论坛会记录在案,日后会有些不好意思5 X& K; A+ [' a
4 }. h: @: w8 O4 ~" y
郭松鹏
+ J# I3 G2 l0 h' F- z8 c8 Z2 k你们这些讨论,对我来说,我看到经脉的数量原来是可以人为地变动的,也就是说11也行12也行,再加8条也行。
3 X' u; d$ l6 u
$ S" c, n0 ?' D% w8 U李永明1 t7 o; G0 K+ c. z
除了读原文和专家的著作,我还专程去湖南省博物馆看过马王堆出土文物。考古不是我的专业,我当然要学习后再做自己喜欢的深入研究,发挥自己的专长,也就是病理学和解剖学8 |9 ^% X2 y# S, {+ F  X, [
0 X: x; r3 o* q* L
胡追成" F; e+ ^6 @$ D5 c
我可以这么说吗,如果篇目是足臂十一脉,说明就是十一脉,但是如果只是以足臂为篇,到底几脉,不好说
& R  A9 r4 P% Y! `* N( ~
, W7 x2 y, H8 d6 ?1 S( k李永明
+ U3 Y5 g+ ~$ P# Q$ v% a) Q- n5 }+ W& X真的要读原文才有发言权,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比如,中医界很多人大批西方针灸临床试验水平低,结果,很多发言者根本没读过原文  G9 v  o2 A1 V$ e: e

( ], X2 U8 w- m$ M1 t郭松鹏$ r3 P$ t7 ?! @1 z; f+ Z( x! @
另外一个我感兴趣的是“为何两套图谱?”5 ]. W6 e# S: f# M- }  I

. E7 ^; B5 ~8 h4 H李永明# Q$ Y% l  Y6 i
没人知道为什么,而且抄在一张帛纸上,显然是两个版本,但内容差别不大。除了阴阳! }0 n: ~5 o' D% P, W) D/ {
4 {* R; V# s8 s& k
郭松鹏 . F- H0 m3 p6 q+ Q& N4 ~
还有:在两套图谱中,十条基本相同,各有一条不相同。为何?如果把两套图谱合起来,那不就是12条吗?" V& U& k; D! C

' K1 b5 y. G5 s5 n李永明( J( M! q  R( v  y! r- G
知网上可以查到有许多文章,专门比较几种十一脉版本的文章,你不用猜了# c+ s" V8 t, U2 O1 G% O8 S+ q! R, [
0 V2 I6 y* y, k% I# Q* `8 ^5 k, ]
郭松鹏
7 t+ r" M  Q" y! _# Z" c/ p怎么成了“猜”呢?再看看原文吧?看看是不是有一条各不相同?& }) z: P: B/ k; A

5 K" f" s% S& l8 |李永明  c. ~' M/ d  m2 u& k4 d0 ~
几个版本都是上肢5条,下肢6条4 E1 S& I0 n2 D+ s
1 P9 m. u4 G) v2 _, O4 C
郭松鹏
( [  E# i. u& u& D7 K6 U按照文字画出图谱,两张图谱叠放在一起,12,脑子急转弯2 A- E+ @! b0 H$ S: H

& f$ M; |+ K2 K8 s7 x+ o李永明
- {3 ]. Z8 G& p" O" G马继兴、周一谋、黄龙详、刘澄中、李建民(台湾)等,对十一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留下了大量文字
; S) N' N2 w  |) l2 r. \4 O( d# a0 r7 c
陈润球
: i7 W  W2 N, R% {5 V足灸經。足泰陽溫,足少陽溫,足陽明溫,足少陰溫,足泰陰溫,足帣陰溫,等等。(注家加 「脈」)
7 R' K/ h0 _% g6 O7 D+ k4 j
9 e4 H+ W3 d- p8 d3 a* ]- `- C李永明/ a# Z' P% Z) V3 D
我主要是感兴趣早期经脉的解剖和病理学基础,建立在前人考古和释文的基础之,马继兴老对每一个字都有十分详细的注释,我十分佩服,请读马老的书。据我记忆,马王堆医书中没有“经”这个字,只有脉。“灸经”的名称是整理的人加上的
6 i& g7 C) \% @' y" D4 R- |: \# H+ ?4 M4 ?$ J, H& R
高也陶
0 ?2 o# c& \3 ?; s0 J/ }马老非常了不起,强过其他几位。但马老出土文物看多了,贬低《黄帝内经》……# @; V$ v6 e# {: J9 I% g* Y. K

, y! P& _0 C# e+ O1 u- H胡追成
5 C' f! `* o/ e' [: x我看了一下,十一脉确实存在三个版本,看样子没有丢失脱落的可能,那就还有一个问题,十一脉是否一定早于十二脉,这个问题证据并不足7 ~4 X+ ^- u3 C2 C. V! Y

( X, `1 e( T6 S* ~+ |. j郭松鹏 1 k8 a& i9 U: |  W0 f
就血脉而言,确定为11,马马虎虎地正确。问题是经络状的实体组织不只血脉一种啊,对不对?$ Z/ r( r# u/ O( }8 j! B. w) t

+ \7 ?. k8 ~* \8 Y4 w陈润球
# X  J. y. @% B對呵,文字學是讀古書的基本功。要不然,讀不懂,人云亦云,何來創新?馬王堆醫書原無篇名,《足臂十一脈灸經》等篇名是整理者加上去的。該篇內,也沒用「脈」字:「足泰陽溫,足少陽溫,足陽明溫,足少陰溫,足泰陰溫,足帣陰溫」,等等。脈字是整理者加上去的。
6 l, F) A' |+ M& d  t8 r4 \
! R" L2 q7 B& y6 Z3 k6 j% I胡追成
& N5 ^, G# }* h7 K8 W1 R@郭松鹏 找到了,不是专业人基本认不出,字迹都很模糊,看不清,此套书籍图片之精美,内容之丰富,包装之高档,远超同类书籍,三大本,居然才定价1280,而且还卖不出去,各个线上书店打折半价出售 简直是亏本甩卖
* B: d* `3 Y% R9 E; a
/ v3 h3 T9 o: g5 i$ H( n殷晓雪% }3 ?. H7 X$ \8 {
这书绝对小众。作者皓首穷经,观者寥寥。@胡萝卜 作者就当你是伯乐了。
4 ~+ _! m$ L( ^0 y  r- h
, u, H8 N1 U, o! {3 E8 u2 R胡追成
. h' I& {) C+ e3 G我以前也不怀疑十二脉是十一脉之后出现 但是现在的天回医简出现十二经脉,这种观点可能要重新审视8 L4 J% s" R7 G  e8 [0 A- b: J

( y6 t- ?  j1 j李永明
$ U& d+ ^8 a' |' v8 K我订的天回书,还没到,不同你争论。但从专家们目前发表的论文看天回在时间上处于马王堆与内经之间,所以可能是个十一到十二脉过度们书,天回简中除了没有手厥阴心包经之说以外,同墓出土的经络漆人的上臂,只有二条红线,少了中间的手厥阴经,这一点同马王堆十一脉一致,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解释内经2种经脉系统共存造成后世的的误解# ~# C8 F4 \: J2 L
  u4 I5 r. {9 ^1 W7 K
胡追成
8 _& G8 ]0 T% B( G! D十二脉既然是十一脉升级版,怎么可能同时使用呢
" V& h; s( B* g  s& n
& M4 [# t  e: m6 m7 u* W2 N" D李永明
" d7 P6 ]7 h0 v5 @: \6 q& _- N' N所以说内经不是一人一家之作,而是集诸家之成,但到了内经,已经是十二经主导了,天回还不是,可以是混合
. D/ b, P8 S: F
% U4 D  v# j6 H胡追成
% j# h" G4 M8 e& f天回医简的十二脉,和内经也不同,貌似不能说明内经十二脉是十一脉的升级版,天回医简的手太阴和手心主之脉,都起于掌中,到了前臂就分开了,很明显心主走了厥阴的路线3 y, `; c% |( C. ?
5 O, h( E" N8 u) N, i
高也陶
, v$ t; Q3 W0 A$ E2 r双包山汉墓可以肯定是道家的东西,与医家自不一样……不弄清楚历史发展过程,自己把自己搞糊涂……越讨论离真相越远。+ ~% g9 w! G  {
( I$ N/ w- _( t3 P* \: J
胡追成
  f. W6 e/ e; Q: L如果按照正中动脉来解释,解释不通的,但是也有可能就是两套系统呢,这方面黄龙祥教授确实做出来很大贡献( ]9 z* n8 Q3 z6 i7 u% d9 R& J
# r/ K3 B. m0 U. k) g0 F7 g
李永明/ W7 k. Y: X9 ]) o9 a& z
是的,学习古典针灸图,黄龙祥的书最权威,不可不读。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远超他的老师
: T: a: e. A& S$ ~; v7 k7 l0 h7 n% \
/ B/ ~5 {" l) Q0 h图片+ o4 B/ |3 V+ t9 z7 ~

2 n" h+ P: T/ T2 U) P- ]: S$ C" @6 y# \  S, g% n+ C
这套书的出版,会掀起一个研究的高潮,很多人等了十余年了,终于见到了高清版。可惜马继兴等老前辈都不在了。再次感谢你让我先睹为快
( S$ s0 V& L. J! g( s& M8 w# g- k2 M5 {& A; @
李灿辉
* J( x# R/ ~+ I/ J1 ]$ s/ }) u5 G天回医简是四川出土,马王堆是长沙,是否会有家族部落遗传,天回一带多为12脉,湖南人11脉?
8 `7 k# ?" ~3 F& [5 L1 F) C
( [: A9 U9 O7 `) K) _李永明. }' Q9 \( D4 j' `1 P
@李灿辉 多伦多 高见!也可能是两地医生号脉的水平不同。
" s* h" S1 O5 t1 T# l, F! l+ F5 ~9 y3 }$ K, g! a! J% ?! j
李灿辉
( C( F7 t+ Q# z& U# ~- ~记得李永明老师那篇考证12脉源头的文章是一项解剖学研究启发的灵感,号脉是个旁证但不是主要依据。& y/ V/ L9 T" e) b" i
  l4 ^; x6 }! Y& _4 ]. z% V
李永明
4 _$ c4 ?0 f1 k: Y$ V+ _7 F
4 {7 [+ p6 h0 `/ e图片" Y5 n# S( U8 `( y8 ^! Q) [

% b! |$ t( v$ i/ T# E胡追成7 z! Y6 b0 `/ n+ y4 @& s7 y! ]
那么就更有意思了,等于详细的历史更久远,这段文字看起来很明白,但是细推之下又很矛盾
- Q" p8 e* h0 G0 i. O
6 g8 l+ r3 M/ q0 B李永明
" A2 X) n2 b6 S1 u  T我曾经研究过很多不同的学说。这段文字和评论也支持,阴阳的分类法是在发现了十一脉以后引入的。而不是按照阴阳法则发现了十一或十二脉。这是我的理解。你要读一下这种说法的原始论文,才能明白。这本书只是综述不同的观点,知网中大概有十几篇论文讨论这事,一言难尽
6 x4 l+ h" o* I( A- U. D% N" R9 G8 r2 U
胡追成很有可能两套体系并存,而不是先后关系,尤其天回医简十二脉出来后0 V9 T" U1 ]* Q6 }6 N) t; C) i

& h2 V% H7 {) ~/ `* I李永明
# ^9 h" f0 f( q( @我学习这些古籍文献,是为了研究对应的解剖和病理,这是我的专长,很少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我主要采用主流专家的考古意见,因为我不懂考古和古文字。至于考古专家们的分歧意见,只能参考或搁置。或许将来的出土文献会澄清。这是我的一般原则@胡萝卜 2 z3 \; p( }& c) N' b
! @/ f+ D. K; y3 p$ ], h2 z
* a; C1 K* Q0 Z. l9 }5 S9 z1 T
李灿辉 @陳潤球 黄龙祥一个人就写了这么多书,如果他不注明参考文献,后人以为内容都是他原创而俸他为神仙。  D0 {& Q; w" x5 R; L0 Z4 ~
8 J' T2 P/ }+ W% a% Q, s" w
胡追成说天回医简是扁鹊医学,也有疑点为神仙
# W  c/ ^9 Y5 g0 c# q* j. H
% Y0 {1 F8 g  g6 X$ w% S陈润球
0 k! n8 T& [. R( \' }@李灿辉 多伦多 玅海大師請以道通天地的功夫評評,根據這些書,黃龍祥大作家是神仙嗎?
# v( `/ |1 `# P) I& c7 V5 F# J1 Y* B* H
李灿辉 * ]4 A; h; X( x; L. p
黄龙祥是要把仙人拉下神坛的常人。@陳潤球 
' ~4 _+ d1 u7 W2 D( o: X
* i, }" g' R& \5 j2 L陈润球
6 c" s2 j" @0 i# X& Y, G7 Y' `能把仙人拉下神壇,黃龍祥比神仙還神仙。明白@李灿辉 多伦多 
+ F; X( a0 {' x# l0 L, _+ [0 A' K* c# N1 P" `6 M/ z- }
' z$ w% @+ @9 m+ n
" f$ d5 I9 V5 f. D3 f

2 c) Y. ^5 J( X6 s) {4 {4 T$ s
( d; [' m2 Q1 o4 ^& P0 @
9 g4 b$ v8 H0 e3 Q; c1 J5 ?! X往期回顾+ g2 [% v; E9 M6 \9 O( j. f
* ?" ]1 z! o. h) T6 e# j
往期回顾) \" Q9 `0 c' Z6 O
, p5 ?. a, V7 X8 m) m$ ]
! |. U' Z9 g& h- e  @, E& S' O3 t

4 w# n) c  S% R, T伤寒论研讨:少阴表证 ▏海德中医角第303期
* h. J4 ?: l# E- F- V. y2 g3 r8 }7 t, e, g( u- s9 Q$ Q
针灸科研与临床转化 ▏海德中医角第304期
) V. s( ]$ D5 u. p. g- M( [/ Z# g1 t9 [8 M. q2 f: ?
NIH 穴位本征研究项目 ▏海德中医角第305期
# j  T; j; _6 `' ^0 O: c0 G" y! |# G9 s& }- ]& O0 i% K2 f
科玄论战 ▏海德中医角第306期
9 N, A( \2 y; d
& e$ j% e, H  }) G3 x, s$ t- i& n针灸科研与临床的分裂 ▏海德中医角第307期0 C# l! b. N. H* e5 G) |, t* D

8 T" k& F( ^" r9 T+ p$ u8 i重剑无锋 ▏海德中医角第308期: B: G) N! l1 r( d' l
& C! J$ |6 i: v, Q1 C4 O5 g
大巧无工  ▏海德中医角第309期/ T+ \: a. a" i* }5 i
& ]& ]. e) q" y
如鱼吞饵的秘密 ▏海德中医角第310期
2 k8 s1 B$ E  E
) N" p  X0 p. P玄术,音律,生命之树长青 ▏海德中医角第311期
# F8 Z" s7 b* o% O; i) t) h; A+ T1 ]4 m* T, g
中西合参的启示 ▏海德中医角第312期/ @  T6 }: o4 Q  v1 K( O4 r& E
, X) P0 a/ }' C/ K! ]3 w
“同于禽兽”与“异于禽兽” ▏海德中医角第313期
* i* i8 q! v; [8 o
# Z8 |7 Q2 n4 o; _5 J: r9 |0 m穴位原理:结构与功能关系 ▏海德中医角第314期' X5 @6 k& y9 |% ]
% c/ m, e* ]. E4 a. q+ e
穴位—肌门—皮神经出口 ▏海德中医角第315期
1 p& \2 d8 X  G: o. q8 A1 e, u& L% x4 t. ?2 ]
神经免疫探戈与经络系统的科学依据  ▏海德中医角第316期2 O* H4 |" W9 K
+ [+ r9 Z- o' \
屁股决定脑袋 ▏海德中医角第317期
* `$ q5 A8 R' b) D- N& |( ^9 E$ ]
( y, C) j& [  S: y# p, W% q天地之道与能量公式:E= hV  ▏海德中医角第318期
! P! A; z3 S2 a/ n$ I- l; A
" J. Q4 G4 ^4 X/ q; O3 c针灸本源之问 ▏海德中医角第319期
. r/ z. H% M' p! O2 w/ S! u% g/ ~1 U
生命奥秘之我见 ▏海德中医角第320期, T" Y6 L% x: ~/ B

1 l6 Y2 U7 o; A& w" P进化论的疑惑  ▏海德中医角第321期
/ K2 F4 p0 E  `6 u  ^1 ?4 N: M) S
+ _9 p' L+ B7 h6 b/ x6 D尾巴经络系统研究模型 ▏海德中医角第322期
7 q# G$ ?, @% n% A: ^+ o+ C# L/ a
+ G: B3 N* U/ d; f$ A8 ^8 V& a6 p# H# k% u
5 o7 k/ d0 o) h3 _1 |& ?
图片
9 {0 X3 a$ J! g" `4 S: M% m8 y& X7 ]/ _: d6 v! [7 \
图片! l8 F" C+ y7 K- j. G; i1 f

, @3 k# i3 u$ r! b图片3 [& v* R( P, y
4 p/ N0 U! i+ {6 ]) {( n9 W/ O/ x, S
2 h& ~; _6 v( }# t+ [8 N: P

0 o8 B3 q% Y' t
2 T$ s6 p9 U2 t6 a$ R, {纽中
/ c' v/ [1 s$ k$ A& s6 ^# Z谢谢您的赞赏
5 f# I3 V, m1 }5 E' [9 Z% I! ^
6 c$ P# [. F! J; u( t$ }8 f3 D$ u. P* 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