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中医一技之长承载着梦想,它能帮助我们走多远?
曹东义 发表于:2024-2-6 10:48:3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025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4-2-12 09:03 编辑
8 B& m4 |  U" r+ L- p$ U1 @7 \0 E' J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2018年在河南禹州成立,当时得到了禹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参加会议的人员有1000多人,把当地5个大点的宾馆都住满了,超过了接待能力,很多代表找不到住的地方,留下了很多缺憾。
      更大的缺憾是专委会努力探索,2019年9月去了俄罗斯在莫斯科与当地的中医药学会、俄罗斯的中医药学者、工作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举办了技术培训班,受到俄罗斯朋友的欢迎。当时商定要每年组团来国内举办培训和交流,感受中医药发源地的深厚历史文化,在“寻根·学习”即将逐渐展开的时候,一场长达3年的新冠疫情防控打乱了原有的计划,“不可抵御”的力量不仅严重影响了与俄罗斯、泰国、美国等海外交流,也限制了在国内的学术活动。
   2023年10月14日,我们在北京黄河京都会议中心举办的“2023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暨中俄传统医学交流大会”,也是我们在新冠疫情后的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展示了新面貌,预示着2024年之后,尤其是新一届专委会换届之后,必将重新振作精神,术以载道,道术并重,走向世界,承载梦想,复兴中医。
. U& |1 [% Q! F: g
专委会的活动,可以有大会,也可以有小会;各地的“工作站”、“会员单位”,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推广、经验交流、专题讲座,可以定期、不定期开展活动。

8 B: V, N. F/ c! S" ?8 @4 X& m: ~
各位会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申请专委会帮助开展各种适当的活动,成就梦想,铸造事业,完善人生,造福大众。
我们一起期待,一起努力,共同走向未来!
% \9 t4 h% |3 T& x" W3 v
不忘历史,迎接未来。
2 b, W2 F- v( x+ C
2024年春即将换届,再一次奉献独特的精彩。

( B7 E/ ^) b6 {
《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成立论文集》
目录
+ w# l3 g( Q8 v) |
8 v3 \# l1 M+ K" {4 W' m3 p5 j

, ^: T! Y9 h3 P5 `9 n4 S3 g( e
" y. o8 r0 @( k9 R) O$ p' D
+ y- u: M8 B% |8 `5 w" @4 u/ R1 z5 T! F8 K# i# P

' I; X8 F8 C  T0 J+ O. C: E! p

+ d: [8 V* N2 y$ I
" I( n$ B; U! @, ?) j/ h5 p9 B: K+ ^* b# `
) b4 W# V' x' {8 a2 ?! ~
学习朱良春国医大师,传播圈疗造福大众) d" z3 x, n+ ~) ]& e1 j3 b. O

) T4 D. t  [; m+ B会长曹东义提示大家:
! J+ }( [2 S" c: Q  M
1 H4 U3 [9 M# K& x3 q8 m
8 D" E7 R; v  i- P6 V
7 x; G( a0 b1 P' L$ ]# f

( P0 y* k' E& ~' Y' m: F3 e2 a      有技术,能传播;没技术,可来学。高平台,低门槛儿,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欢迎您尽快网上填报,等待审核。4 E1 A3 V2 v4 X( j$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委会即将换届,上一届的会员证过期了;9 Z. f% }+ C6 B1 ^9 m9 D
因此,新会员需要网上报名,老会员也需要重新网上填报,再交会员费,才能进入下一届,先申报,后审核,才能发证件。
* A; K( o# K. X7 i3 \) q( G大家点击下边的链接,就进入报名程序了:
; |* S+ T1 L5 f% o9 M: ^% U% O% g4 l5 R
+ p! j2 f1 _3 u
每一位副会长,副秘书长,最少发展几十位成员入会才有影响力。
; r5 S8 z! ~/ m1 g3 v& n# R6 d* `
* e- n6 V3 a+ I; ~2 g

5 Q; [4 J0 x- y  `7 ?& b! R会员的三分之一是理事,理事的三分之一是常务,常务的三分之一是副会长。
6 x7 u# w0 s. U" z8 Z0 [+ D我们能有几个副会长?需要看有多少会员。
2 [9 U* b1 X# E# C1 ?就是说,按照有关要求,一个副会长名额,需要40人的团队入会才有可能。
+ y/ y6 `8 Z2 z
9 m( E9 }- h5 p8 P( S/ |  v& A6 w% F: r
4 n2 l( a& J9 ?3 Q
http://wfcms.medmeeting.org/MUser/M/236
( k% Q# Z+ I4 g7 U; Y; p
7 h' J0 F& h2 }3 o! f
/ K0 k! U" k( U, Q* ~
关于举办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学术交流会的通知(第一轮)
9 c! e7 S$ p) k. Z0 ~, O1 T
$ X0 w, }5 B$ V/ ?) I" H
+ Q$ A% l- B9 w

1 u7 W. a* W0 i+ g, Z8 S

. `0 T0 ]$ U5 z  c9 X9 d  
$ p) p# B- j) e: }: k6 e各相关单位和专家:
* K9 b% W, e2 Q3 D9 U9 G' M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致力于凝聚中医药医术确有专长人员,依法做好一技之长的搜集整理、研究验证、总结提高、成果展示、开发推广,以及探索培育后继人才,强化继续教育;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世界各地有关机构输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运用和推广适宜的中医药技术方法等。
! W2 K. O/ i/ V* V+ N本次会议将选举产生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并召开学术交流会以推介和交流一技之长项目。
, t3 `1 |" \3 P3 i" Z- ^, I诚邀海内外一技之长人员、相关专家参会;诚邀银行、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施工、规划设计、咨询、教育培训、诊疗设备、医疗信息系统、药品耗材、药品流通以及从事医疗、养老服务等企业参会。现就大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Z  j4 ?" P1 {* M0 O9 \一、会议组织单位:; S1 d/ X: L% s! O; D/ a: Y
主办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
9 X' t! O) C1 a8 X9 r7 L2 x* }二、会议时间
" s# _8 G) y/ m2 z2024 年 3 月
# v0 Y, y! c0 C) a1 C三、会议地点
  D( t1 e* k, K初定于石家庄
% c% o& W/ R  S# S四、会议内容) z" l) b, c9 {3 ]9 P  X1 Z3 n

+ x% k; B  h. R: y6 C& g3 c
3 H; F8 |& K: }3 o
1.一技之长的搜集整理、研究验证、总结提高、成果展示、开发推广。
$ M% B8 Y" T% s$ V& U2.一技之长后继人才培养与继续教育。
6 B- [9 G; {2 O0 ?( @3.一技之长传统知识保护与海外发展。
! G- t( v* C7 ?! a. Y, P4.一技之长项目推介和交流3 V% _9 F; A8 B' E6 I. o4 b7 x
五、成果展示征集( p) R: l0 `  d7 Y- a. w9 l" Z
1、确有专长技术成果展示申请可以提交下面邮箱;7 _0 S$ Y: C& Q; P) Z: b1 V' G/ G4 }, Q
2、企业产品推广申请提交  y. Z( }+ }% Z/ K8 D' _
3、文化创意、战略合作或协作的意向申请提交  r: k6 s- B/ a: Y, V% `" J- [
4. 提交方式:文件一 律 以 e-mail 附 件 形 式 发 送 至705304058@qq.com ,邮件标题命名为:“2024 一技之长合作意向-姓名-作者单位”* w' l# v8 H5 y
5、合作费用另议0 z) b# [1 p7 E
六、会员费用
/ c# l1 e6 n; q2 W6 p% l) V会员费:5年一共500 元/人
2 o8 G) P! H7 x. \汇款名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1 \: F+ M2 G& E2 z
110060971018002604480336
' b  }( N  g! e$ e$ q+ w4 c' q/ ~0 H" n/ ?2 W$ E  @
, j0 `- V; x7 T4 M; M
& g* H2 F7 S1 w. M

5 O8 Q" b0 V! P# a7 E  T附件:会员注册及申请入会流程# z  u5 [% ]2 S6 {2 v9 b

- {, f0 g2 R$ i

# d6 y2 n/ d  R* n9 Z( ?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员注册及申请入会流程; f# h$ V  ?( c) Y
一、重要说明7 }) l7 X7 k- R; x- G
1.现有会员已经到期,根据换届工作要求,所有会员均需重新申请入会。" T( f. k0 D7 k7 P0 X' y
2.新加入会员需先完成注册,再申请入会。
; [3 o' n, |6 U  r( B3.所有会员(包括现有会员和新加入会员)申请入会须在 2024 年 1 月30 日之前完成。& o/ y1 m2 l) `8 ^  }& L7 X+ u
二、新会员注册8 g5 y3 r9 J  E
说明:若已在会员系统注册过(不论之前属于哪个专业委员会会员),则无须再次注册,只需登录即可。2 v* t: L) ?$ U
1.在浏览器打开世界中联会员系统网址$ h# r2 Y4 T! A% o$ O. ~
http://wfcms.medmeeting.org/Muser/M/236
- e, n6 z9 t( B* U2 e/ K
5 X# _4 U5 `7 G9 q( `  m: Q

1 U3 a: l+ b% X; @0 y2.点击右上角“注册”,在弹出的页面中填写注册信息。
/ v5 C% y6 B# j填写完成后点击“注册”。- C! ?1 E! Z5 m$ a) ^, O4 \; H
3.注册完成后可返回会员系统首页用邮箱和密码登录。' X4 o/ H. q. r8 }  @9 `6 M: [
三、申请入会(原有会员及新会员均需申请). I: \* t# p) Y
(一)原有会员/ l! h- W3 m, ^+ M5 u& y& s- N5 H
原有会员现已处于“已过期”或“已退出”状态,请在“我申请的专委会”或“我退出的专委会”中找到“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点击“重新申请入会”。若个人信息有变动,请先修改。
" W5 G9 u& {7 {" h: Q! ](二)新会员
  y' Y; k6 U8 Z( R  M/ k1.在会员系统首页登录。
' r& ^8 ?1 {& A& }& A$ d4 i- G' Q2.点击“个人中心”,在页面左侧点击“会员申请”。
* Q7 ]) x; q& d5 _- [+ @/ Y3.点击“开始申请”后,在选择分支机构中查询“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
3 w0 B) Q$ Q' X7 R/ ^4 D" P7 k/ I在列表的“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前面的方框点击勾选,然后点击“下一步”。
" a8 s. F! L5 P; Y8 o4.填写申请表,提交后等待审核。7 C2 p5 j7 L# C; H) N+ ?
5.后续可在“个人中心”-“我的专委会”查看审核进度。
) t* T( y5 u4 N) F, ^开户银行:交通银行北京育惠东路支行
0 B/ L7 g/ m( |: k, N八、注意事项- e5 U1 K7 J. L  l% W7 \( d+ m6 |
按照换届工作要求,所有会员请于 2024 年 1 月 30 日之前须完成网上注册申请(注册流程见附件 )。
4 r) d( Q) {% i" E" y+ c& ^同时,欢迎各位成员推荐新会员加入。
! O6 N! x  L' T6 {9 B1 i
- O  U( k( A0 N6 K! y
' b$ B# ^) K% V; q
九、联系方式1 Y' B% \. x3 q$ l, w1 C

" m2 @3 J6 ?* S; ]& g/ G& m! q
% o6 m: L' t+ X, A: v9 s
联系人:张培红 13582342134) z6 [0 w  @: S* I' u" R: b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
# d: j1 X+ x8 y0 k: S* a/ M2023 年 9 月 21 日
5 [1 l3 M" w/ z# w. u
! D' D9 E+ v& b" l

5 ^6 \4 ]" p( F. D% N8 D! F+ M; Z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ge=1&extra=#pid1757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2-6 10:49:30 | 阅读全部
路志正大师谈建国后中医一技之长的辉煌与坎坷+ A/ S* ]5 }! u% v+ Z  o* W' i
路喜善整理
( V. d( _3 k2 q9 U6 Z8 }0 N几千年的中医发展历史,都是学术传承的过程,有“理论之道”,有“实用之术”。道以术传,术以载道;道术并重,不断传承。
+ z* |" u5 Y/ i! K因此,建国后,国家很重视中医技术传承,在政策上鼓励献方献技,当年河北省中医研究院收集和整理过《十万金方》。当然,还有很多民间的技术和方药,长期、大量存在于民间,没有被搜集整理出来。
' A8 w( H  I0 t+ N4 C& H我从1952年到1973年,在卫生部工作20多年,见证了很多这样的献方献技的过程,也多次代表国家卫生部,到各地参与调查、核实、总结、推广了很多中医经验。可以说,一技之长曾经有一段很辉煌的时期。9 t% s  i# m7 M
比如,卫生部1955年12月,在中医研究院成立大会上,宣布和表彰的4项成果,就有一技之长;朱良春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挖掘的“南通民间中医三支花”,也是一技之长的成果。$ C' ]& b6 L+ X: H7 D
我本人推荐的“捏脊冯(冯全福)”、正骨的铁路工人葛长海、焦勉斋老先生针灸避孕、针灸名医尚古愚“同经相应”、金针王乐亭等人,后来也都成了国家干部,他们的传人如今建成了名医工作室。
5 a# r+ R* O8 N& g3 [, Z$ X当年全国各地总结的技术经验很多,我收藏的有两本《临床资料汇编》第1、2辑,都是下面报上来,经过我们帮助总结,整理出来的。比如“中医用土茯苓复方治疗85例梅毒的临床观察”;“内痔插药疗法115例临床实验的初步总结报告”;“截根术治疗颈部淋巴结核63例疗效初步观察”;“312例**疾患的病例报告”;“348例急性扁桃体炎的疗效统计”、“中医治疗白喉55例初步观察”等,书里还有很多材料所观察的病例,有的达到了几十例,或者几百例,都进行了病例分析和总结,很不容易呀。8 A; a$ o' p+ l  a, E1 `- N! `
《中医临床经验资料汇编》第一辑,尽管已在195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好了版,但因不能公开发行,所以在版权页上盖着“内部发行的印章”。同样,《中医临床经验资料汇编》第二辑,也只好署名卫生部编印,成了真正的“内部资料”了。' |5 ]9 M2 H" q# d0 V4 \5 W
值得提出的是,1999年《医师法》实行之后,很多民间中医没有被转化成“执业医师”,成了“无证行医”;再后来,又变成“非法行医”,让很多持有绝活的民间中医,改变了身份和地位,其原来“传男不传女”的宝贵技术,也变成了“白给不要”的烫手山芋。因为,子女们觉得即使拥有了治病救人的技术,也是没行医的身份、是没资格的“地下工作者”,不如当个农民工,赚个明白钱,不再传承。所以,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民间中医技术面临断绝,无人继承的局面,广大乡村之中也很难见到中医的身影了。这是中医一技之长传承的坎坷时期。. i7 y3 b" z) @# Y) X
2017年7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15条说“师承与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经过两名中医师推荐,就可以参加考核,合格的人员由省里发《中医师(专长)证书》;第42、43条,对于中医药传统知识,国建要建立保护制度、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传统知识持有人可以使用其技术、培养后继人才,享有一定的权利。开办中医诊所可以实行备案制,中医传统制剂也可以实行备案管理,等等,这些措施的落实,为中医药事业的复兴,为中医技术的“一技之长”的传承和发扬、利用与推广,都开辟了道路。
, Y9 p% V4 t! }一个“道术并重、复兴中医”的大好局面,正在逐步展开。因此,我很高兴地看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也很高兴地接受他们的邀请,做这个专业委员会的“名誉会长”,为中医复兴,走向世界,凝聚力量,奉献智慧。
+ ]- o7 s2 K2 s& q& J祝大会圆满成功!
! Y2 n1 B3 K' ^, }* g2018、4、18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2-6 10:52:32 | 阅读全部
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顾问陈其广先生:新时代的“中医药之问” + u- E( C. o& m& N( C* K$ k
, S# i9 Z3 B2 g0 c* c8 d, l/ u

) F- ?: z2 y5 O' `
$ S$ Y6 U1 t2 ^9 }# \《战略的中医药:国情分析和国策建议》
1 I0 L7 \- s) ?% g;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国情调研项目连续多年立项,老干部局接力立项支持。) |8 X- U/ X- I% X$ _/ L
“十年磨一剑”,汇集2007-2017年调研成果。全书近七十二万字,分上下两篇。上篇正文十七章,下篇精选专题对策报告、论文和媒体报导二十六篇。书稿用三年时间写成,修改完善及联系出版又用近两年时间。2 t: ?1 y. N* U5 H. \) k- Y
参加调研及总报告写作人员情况:/ r4 f  R7 ?" f8 x& {- i
全程骨干:中国社会科学院3人、科技部系统1人;阶段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9人、中医药机构2人;项目指导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3人、外部4人;总报告直接参与作者:19人 $ a7 r2 K  Z7 [3 y, G
上篇:中国社会科学院3人;下篇:中国社会科学院9人,另:北京7人,河南、辽宁和山西各1人 ;附件参与:21人。
# G5 I- W9 e+ A* X0 d# B$ b- P1 `调研地域:涉及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近80个市县区旗;其中实地调研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73个左右市县区旗;% x9 q( W- N% g- R6 G" c
调研对象:覆盖中医药事业及有关第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和各类机构。$ e* [3 r  C( X6 |
调研形式:组织定向访谈、座谈会、研讨会近300次(截止2011年7月有详细记载的就有226次);问卷调查6次。
+ P) t6 z' t! H( ]. G- O/ o主要成果:专题报告70篇左右,有相当比例被采用,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奖研究类”和“优秀信息对策奖报告类”一、二、三等奖共二十余项。+ z) y5 s: V% ~5 p$ l3 {- V
立场、方法与方向:将中医药有关问题归结为十六个领域性问题。在深入实际、尽力掌握一手情况基础上,立足国家、民族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侧重对中医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环境和政策法规开展涵盖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学术与决策管理研究,把中医药有关问题归结为十六个领域性问题。将向领导机关反映中医药真实情况,分析和提示重大、紧迫、全局性和长远性问题,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作为重要任务。
8 k9 a# D% x, q" n! B质量标准(自我要求):领域覆盖齐全、资料占有丰富、问题把握准确、论证严谨充分、观点鲜明完整、建议切实可行。
# I0 v# }; {8 ~: Z! ]( f人文社科和决策管理研究特色-“中医药”定义: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用数千年时间和亿万人生命实践不断发现、创造、积累、检验和完善所形成的,从天、地、人三者的相互关系,从整体和局部的相互关系,来把握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和表象,协调运用外部力量和自身力量来养护身心健康和防治疾病,从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体自身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得人类能够与其所赖以生存的周边事物和环境有序、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别于西方近现代医药的一个原创的、独立的、完整的医药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体系。中医药和儒释道相通、相容、相生、相助,四柱鼎立,共同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医药是建设独具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系和国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基石。中医药不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在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科技中历史最悠久、系统最完善、应用最普及,而且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自主原始创新,造福人类最具潜力和前景的主要战略领域。
9 r* e, c% G8 w6 x4 c; s
7 F/ m9 Y( b$ r. A3 Y作者提出并尝试回答的问题,是十年不懈的中医药国情调研: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一、科学的实践
  ?+ W) o( T: O: Z, L* n+ I$ w1、人文社会科学和决策管理学应该如何理解和定义中医药? : p( ~; L/ O3 K: K5 J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中医药有无作用?有何作用?
0 i# W: g9 t9 _7 w0 U  K1 l  y( {
二、发展中医药的宪法规定、政策和法规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 t: E* q$ t' j% w8 B! m+ c/ M3、党和国家为什么要“中西医并重”,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扶持和促进的终极目标应是什么?: H- n0 X* v7 m9 K3 y8 N
) \% J- a; b& e& k7 e; t
三、中医药的现状与挑战 9 e! v2 I1 Q( ^0 H. [6 {  o( l+ k1 n' F
4、当前中医药的最大危机是什么?怎样产生的? 8 T) `; I2 T+ y! H; O' ?4 \
5、近代以来造成中医药曾长期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j7 y. d& z) U! k- U0 |
6、说“中医亡于中药”,难道不存在 “中药亡于中医”的危险?- v7 {( ]- W5 l$ e4 m
/ C' P) d( P: b
四、中医药与西医药:剪不断 理还乱; P2 Q4 e/ T3 R6 O- S2 |
7、传统中医药和近现代西方医药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各是什么?临床三阶段(诊、断、治)的差异为什么会被管理部门区别对待?* N+ E4 h5 c) l. l  j1 X% Z1 {; n
8、中医药和西医药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应怎样认识“中西医结合”的合理指向和把控实际运用?“中西汇通”已尝试一百年,现阶段“结合”应该是配合还是凑合、溶合?一身二任的中西结合为何不应普遍推广? 4 d. e) I' ]* O0 L, ]* y& j; m

  c- h- [+ x8 r0 ]# P五、中医药院校教育和科研的走向
+ P/ Y7 |: a/ _) A3 U9、中医药院校“两分离”、“三合一”、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能否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中医药接班人?学子们怎样看待所接受的院校教育?
( @) J( g" H2 p10、“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现代应用是在发展还是退步?
  r1 a: ?# v- i% d7 j1 n  Y3 u11、“中医药研究”和“研究中医药”有什么区别?两者究竟该由谁来分别承担?
- N9 w! O) O6 n4 p6 q4 A+ w, u
/ G. @* q5 x) Y0 f六、民间地道传统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 2 G. A5 F6 {% F) A: A( A" K
12、"真正的中医在民间”是真是假?民间地道传统中医药的当代价值何在?民间中医有多少?为何民间中医药屡受贬低、排斥和打击?《中医药法》必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 I! X) |1 }- ]2 D" N8 \5 ?# H" K) i/ S. ^! t9 q6 E; k( N, h
七、中医药知识权益该怎样保护
( L6 \+ |+ Z1 r* b+ O' A13、传统中医药知识权益该不该受保护?单凭“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行不行 ?+ T2 t! A+ n0 w! n, X2 k7 w6 M/ o
" M/ N, g! y5 N$ j' ^" s; f- z% U% g% V
八、民族医药问题 8 V1 k5 Q/ j: i5 `) z+ o" z/ W
14、兄弟民族医药有什么需要政策特殊关注的问题? , t3 `' k4 f2 d4 P$ D% P# T
* l% C) I8 o, [  D7 \4 E
九、中医药该不该、该怎样“化”与传统文化复兴之间关系问题- A4 k* L) S6 ^8 U6 k7 k
15、让中医药这化那化的口号那么多,到底该不该化?谁化谁?怎样化?化对谁有利?“万变不离其宗”,离了还行吗?!
' r* |, R4 |( j0 H0 E) l1 S! ]0 V* p16、复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复兴地道传统中医药有什么关系?
! a' f9 _, q9 H" W4 D8 Z6 W4 ~
: e- |9 W4 [! Y. q7 l0 c$ T十、医改与中医药
) S& N6 Q6 E( ^4 ~' [: n9 S. }17、医改为何长期处在“深水区”?医改目标除了“看病贵”“看病难”还有别的吗?中医药能否拉医改出“深水区”?甘肃医改模式无示范意义和价值? 9 i  g) L/ }) n* R& }; _$ B0 l/ |
十一、食品安全与中医药
3 K  g% p. {. ?18、对食品安全、生态和环境保护,中医药能有特殊功效吗?怎么发挥?
7 a( v! G/ F- H) ]2 p2 g9 v# w十二、健康中国战略与中医药
! A9 x! @% F6 o6 P( ~. l" M19、未来医学向健康为中心转变,中医药有优势吗?怎样才能起作用?
  R( r" @* d4 U4 ~  \* Y- z这个调研项目很可能是到目前为止,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科研人员独立组织实施的、持续时期最长、覆盖地域和领域最广的一个中医药问题调研项目。
  ?9 o( V8 f" s5 X4 z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要“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所做的工作,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组的成员沿着这个方向进行努力的一个尝试。
- O5 h3 z- P0 Z- b6 e1 U9 q在当前社会上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目标、路径、方法的认知还存在分歧的情况下,此《报告》对我们坚持复兴中华文明、振兴中医药事业,贯彻《纲要》精神,开阔思路、理清认知,将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我相信,这个《报告》的发布必将会对中医药的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和积极的影响。为此,期待此书成功发行。+ o8 J4 `" m  F+ j( k+ q5 ^/ m
国情调研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国家民族的重要途径,......中医药国情调研工作,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多个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证了中医药的战略特性和价值。所取得的调研成果,特别是呈报的专题报告,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就中医药现实存在的关键、重大和紧迫问题,向领导机关反映了实际情况、分析了问题危害性并提出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较好地达到了我院开展国情调研工作的目标,为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贡献了一份力量。...... 作为此项目的倡议者、关心者和支持者,我期待着本书能够早日发行出版,为各界关心、支持和热爱中医药的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0 x* ^% C& t/ U# R" Z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李慎明等领导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
+ ~4 j  e9 J4 b& [: @& A+ h! v& k中医药国情调研总报告2007-2017年:《战略的中医药-国情分析和国策建议》利用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取得的资料和详实数据,总结了我国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医改,特别是坚持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中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提出了医改的中国式办法和中医药发展的国策建议。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为深刻,最有可读性的报告。建议如能实现,是中医之幸,中国之幸!为该书作者点赞!7 u) ~6 ?4 a3 d) _8 v: s& v
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人员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继承性、民族性”、“原则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全书较好地做到了“问题把握准确,资料占有丰富,论证严谨充分,观点鲜明完整,建议切实可行”,必将大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部值得认真研读的专著,故本人乐而荐之。
: T, B( Y" ]1 h+ {此项成果是全国范围内首次以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为主,组成跨部门、跨领域的多学科队伍。......(是)综合运用社会科学有关学科以及决策管理的知识理论,对中医药有关各个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细致分析和高度提炼的结晶。......除了从哲学角度以外,(作者还)尝试从统计学角度对中西医药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创新和丰富了对此问题的系统认识;用经济学、管理学分析中西医疗行为中的方法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管理部门对服务定价依据的认识误区;用历史学和法学相关知识对中西医药相互关系的处理、中医药立法等问题提出关键建议;用经济学、信息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了医改在我国综合改革中的特殊性及难点;率先在同类研究中提出明确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原因和目标的关键意义和重要作用;等等。3 z3 H" j6 N& x' e- i
对调研项目组长达十余年的艰辛工作关注已久,特别是对项目团队坚定的中医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
8 b$ ]9 ?: K& z项目组基于十余年的深入调研与论证,就中医药发展中的某些重大问题,做了实事求是的“国情分析”并提出高瞻远瞩的“国策建议”。衷心期望此调研报告,不仅能够为有关中医药的国家战略决策发挥参考作用,同时也能增进中医药行业和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国情”的正确认知。$ O' ^1 H# \( M6 q! K% _, G
如果说贾谦的《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是彻底改变对中医药错误认识的里程碑的话, 《战略的中医药》就是加深认识和对中医药管理提出国策建议的里程碑,第二个里程碑。
1 x6 @. g& s  l) Y9 c作者从社会科学的角度,不计个人利益,不顾个人安危,辛勤调研近10年,完成了这项有分量的成果。其价值在于系统、全面、深刻地为中医药管理提出了国家层面可行性、指导性很强的建议。如能认真参考此建议来制定中医药法律法规并切实实施,中医药的春天将会真正到来,中华民族这一对世界、对人类第一大贡献将大放异彩!6 x; k  Y8 l& j9 f% E; v, Y6 c
我希望能把《战略的中医药》推荐给制定国家中医药法律法规的官员和学者去学习研究,制定和完善我国中医药法律体系;推荐给制定省市中医药实施细则的卫生官员去学习参考,制定出符合各地实际的中医药地方法规;推荐给基层中医药行政的管理者去学习思考,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对确有疗效、病人满意的传统中医药能予以关心支持;推荐给中医院校的现代中医药师生们去学习理解,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向民间、向传统中医学习,继承、挖掘、整理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以便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 N* u3 {3 T  a# D3 R& @
该书说出了我们中医人的心里话,是值得每一位在中医药战线上工作的同志认真研读的佳作。不仅可以对当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也为中医药的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相信伴随着调研团队提出的“国策建议”的落实,会使更多的人关注中医、热爱中医,使中医药事业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蓬勃发展,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2 Z) M. P0 u* i3 V; X本书是成功体现“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一个案例。是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多学科理论解读中医药发展问题的重要成果,其中的论述和建议有望对我国正确把握中医药工作方向,持续改进和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对涵盖1949-2012六十四年的117.5万篇中医药学术文献所进行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现代应用调查,则是建国以来这一领域极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成果。0 {9 C2 F) S& p4 q1 i- }
作者用多年调研的成果,从理论层面和战略层面深刻、透彻地分析了中医药相关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对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4 X2 E+ C  J, \0 U- k! h* M我们真诚欢迎社会各界对中医药有愿望了解、有志向学习、有疑惑待解、有服务需求的人士阅读本书,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
( h4 Y& C" A2 L* q# M呼吁所有真正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儿女为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争取中医药的春天早日真正到来!& d: `: ^. M3 a2 R8 s: a' C( ^
翘望在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地道传统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使之得以健康、自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我们能求大同存小异,凝炼共识、汇集智慧、聚合力量、攻坚克难,开创中医药明媚的春天。
% P. Y. z' Q0 K0 {, c6 d- ^) D. y6 A2 {+ _" y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2-6 10:54:16 | 阅读全部
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顾问张超中研究员:弘扬贾谦《中医战略》,开启“中华文化的医学时代”2 }% i0 e% o/ M: o, I) W# W2 o
张超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 m: n: O7 A  \, |) H: r5 J- _$ _2 r$ V$ C5 Z2 m4 ^3 Y4 o+ X7 {
    2007年1月,《中医战略》一书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随之洛阳纸贵,一版再版,从而成为我国当代中医药事业振弊起衰的一个标志。山西省运城市卫生局原副局长田康立认为,书中收录的《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重新确立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一文是个里程碑,对促进中医药的转型发展和传承发展功莫大焉。该书主要由贾谦先生执笔,他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组长和灵魂。2013年1月,贾谦先生因病去世,至今已五年。每到他的忌日前后,业内相关人士总要聚在一起,以资纪念,每年都不间断,至今也已五年。由此可见,贾谦先生身后并不寂寞。他生前曾来禹州考察过,大会安排我做专题发言,也是出自对贾谦先生的思念和纪念。
2 Q0 B0 Q; [/ Y! M0 D& c    一、“中医何以谢贾谦?”9 r& m2 \  i! r: c" _
    2015年1月,在由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和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纪念学术会议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诸国本先生简要总结了贾谦先生受人敬重的原因。他说:
7 U* i( }' x  y8 R/ D* F) ~! N; O( Q, L- D/ g% }( |
    贾谦先生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精神,令人感佩。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直接接触民间中医,倾听他们的意见,对民间中医取得的成就,充分肯定;对他们受到的歧视和挤压,深表同情。他仗义执言,据理力争,从而成为民间中医的知心朋友。他对中医的西医化问题也非常担忧,认为长此下去,会导致中医的实际消亡。而这一切,都归结到西方医学体系对传统医学的改造,认为中医的发展必须按照中医的自身规律,走中医自己的路。$ f6 h: ?% Y  R  A; z" W2 K
    贾谦先生是中医的诤友。他开辟了一条耿介正直的言路,使当代中医药管理部门从另外一个渠道听到许多真知灼见。我总觉得,贾谦先生健在的时候,我们对他的意见,听取太少。他走了以后,更感到他的珍贵。中医何以谢贾谦?这正是今天对他的无穷思念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p5 _: K6 n1 p; T( h' B

2 `$ D& m% O2 p    《孝经》说:“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於令名。”诸国本先生的用词非常考究,他用“诤友”一词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说中医药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在海内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这是与贾谦先生的直言敢谏,据理力争分不开的,而且仅仅敢说还不够,必须有“真知灼见”才能真正称得上“诤友”。贾谦先生作为中医战略家,他把千言万语凝练为一句话,认为中医应该“走中医自己的路”。这句话乍一听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听得懂却很难。泰戈尔曾经说:“快乐很简单,但做到简单却很难。”实际上,“走中医自己的路”是贾谦先生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其间他为了能够让人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不断讲述诙谐风趣的故事,很多人也因此而开悟受益。他经常讲京剧《法门寺》小太监贾桂的故事,主人让贾桂坐,贾桂却说:“奴才站惯了,不想坐。”贾谦先生认为,中医不该是西医和科学的奴才,但是由于跳不出西医和科学思维方式的束缚,很多中医从业者和研究者就不自觉当了“奴才”。诸国本先生说贾谦先生是中医的诤友,也是有感而发,感叹在一片大好形势下,中医竟然还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因此,要尽快找回自己做主人的尊严,我想这是贾谦先生作为“诤友”的殷殷期盼。
, z, c" H% s! t/ g: M0 }2 L    二、为什么要重视民间中医?8 A4 a, D5 y3 I0 o% H+ N( E
    正如诸国本先生所说,贾谦先生是民间中医的知心朋友。当前,各地政府主管部门正在按照《中医药法》的精神制定“确有专长人员”的管理办法,这与以前把民间中医看作“非法行医”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管理办法虽然会逐步完善,但是能否从认识上根本消除对民间中医的歧视和偏见?对此我们仍然需要学习贾谦先生的精神。
: b2 i* l7 P( b$ n2 @    为了庆祝《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在2017年7月1日之前制作和播出了专门节目。所有出镜讲话的各方代表都标示出了姓名和单位,唯独没有给民间中医同样的待遇,人们不知道代表民间中医讲话的那位先生是谁,从而在有意无意之间暴露出了根深蒂固的偏见。后来,广东省中医院把这位“砭爷”李道政先生请去传授技法,用学生们的“合法性”为中国文化“尊师重道”的传统背书。这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过渡性”做法,贾谦先生曾经建议广东省中医院这样做并推荐了许多老师过去传授,显示出他通权达变的另一面。但是,贾谦先生明确提出:中医药发展的希望在民间。这也是他的“真知灼见”,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去理解:6 d; R3 R3 [! q5 G' U" Y
首先,民间中医在整体上代表了中医药的传统。很多人对民间中医的印象是他们大多没有学历,没有职称,没有合法的行医资格,也没受过多少临床和科研训练。可是贾谦先生从整体上看到了这个群体的优势,认为他们是原生态的中医,能够代表中医的传统。对比之下,受过现代教育的中医,虽然从一个个的个体上看起来也都不错,具有合法性,但是一旦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其基本特征却是失去了传统的中医。贾谦老师独具只眼,大胆肯定民间中医,认为只有发挥其优势,才能复兴几被湮灭的作为原创的中医传统。通过细心考察民间中医的传承谱系,就会发现他们的一技之长是多少代人耳提面命传承的结果,代表的正是现代人所缺失的中医的完整文化谱系。和单纯的就业不同,民间中医的传承是“就道”,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避免遭受“闭天道”的谴责,他们往往豁出性命以保证传统不断绝在自己手里。时至今日,人们大多看不惯民间中医身上的“习气”,贾谦先生对他们却是奉若上宾,深知他们的价值所在。中国历史上有“和氏璧”的故事,也有伯乐的故事,而贾谦先生与民间中医之间的故事已成佳话,具有与之相当的文化价值。
& O' c% D' Q8 r其次,民间中医最具创新精神。贾谦先生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当代医学与科学尚无确切治疗效果的疾病,民间中医却不拘一格,敢于尝试,并屡创奇迹。当年河南上蔡爆发艾滋病,是民间中医先行一步,贾谦先生调研后发现有九路民间中医深入村镇,免费用中医药的办法治疗,效果显著。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广东省中医院应用中医药治疗,实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转院的奇迹,这在代表常规疗法权威的世界卫生组织看来,也属于“民间中医”的“野路子”,但是恰恰是中医药治疗非典的成功开启了当代中医药发展的新篇章。贾谦先生鼎力支持山西省运城市大力发展民营中医事业,事实上为《中医药法》制定支持确有专长人员行医的条款开创了先行先试的经验。另外,贾谦先生不遗余力支持李仲良开展中医药戒毒试验,为陈欣因“非法治疗癌症”受到查处而奔走陈情等等,每一件具体事情的背后都体现出亟待在国家层面支持和保护民间中医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 }5 |5 \+ u& w/ ~1 H
第三,民间中医对中国文化拥有最坚定的自信。据观察,当前在社会上存在一个“歧视怪圈”,即西医歧视中医,学院派中医歧视民间中医,而民间中医歧视西医。从文化多样性来看,各家之间应当和而不同,不应当彼此歧视,而且民间中医也不需要通过展示歧视行为来显示自己的文化自信。这里之所以说民间中医对中国文化拥有最坚定的自信,还是要回到贾谦先生所主张的“走中医自己的路”这层意义上。也许民间中医本身就孤陋寡闻,不知道西医为何物,才不得已“走自己的路”。我们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但在当前中西医之间早已短兵相接的情况下,只有“心知其意而不为之所囿”,才能真正做到“卓然自立”,才能真正“走中医自己的路”。一旦被“宥”,“自立”就是空话。相对来说,民间中医不仅在教育上较少被西方文化熏染,而且其所传承的中医药传统本身就具有“卓然自立”的本性。只有了解传统,才能深具自信。因此,民间中医的自信来自于传统,其对西医的歧视本质上是对西医“宥于”自身方法而不得医疗自由的“叹息”。贾谦先生对民间中医的观察和了解是“入木三分”的,他对民间中医所表现的自信是充满敬意的,也正是从自信着眼,他反而看到了国家在制定中医药管理办法和措施中的“不自信”。如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已经成立,显示出国家在“自信”方面的进步。事实上,贾谦先生希望逐步建立与民间中医的自信相适应的管理办法,这是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的最好例证,避免华佗在世也是非法行医的尴尬。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说明中国文化还只是在复兴路上,“同志仍需努力”。
' o( `6 l7 M/ D三、开启中国文化的医学时代
3 d3 O& s9 C1 I/ D很多专家学者如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北京大学楼宇烈先生等都对中医药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精辟的论述,认为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贾谦先生在对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时,首先肯定“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认为“中医药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是以中国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这层意义上,中国文化的标准就是中医药的标准,而这样一种标准在本质上属于人文标准,而不是当今科学规范下的科学标准。当前,我国正在制定和实施中医药发展的标准化战略。按照贾谦先生的看法,坚持“走中医自己的路”,就需要首先中医药发展的人文标准,而这是比制定具体的规范性的中医药操作标准更高和更基础的标准。从总体上看,明晰和制定中医药的人文标准既是中华文化复兴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标志,关系着中国文化医学时代的开启和建设。8 j$ d3 H& G5 I/ U  g. A, j
首先,制定中医药的人文标准是中国文化自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佛教的中国化以及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传播都是文化大事件,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也都经历了从格义、壮大到独立的过程。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和守势,中医药学也因此经历了应用现代医学和科学解释和证明自己合理性的所谓“现代化”发展阶段。但是,上述发展毕竟只是权宜之计,贾谦先生披沙拣金,从战略上明确指出了中医药独立自主发展的大计,可谓胆识过人。他批评原来的《药品法》和《执业医师法》,就是源于上述法律法规没有体现中医药的人文标准,从而导致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医药从业者沦为“非法行医”的“时代性现象”。业内虽然有“牧师管和尚”之论,但是在人们已经习惯于被管教而不自知的情况下,制定中医药的人文标准体系具有促进实现中国文化自觉发展的“新时代”意义。1 b4 y/ ^5 H( Q/ I. {! r" [; K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中医药的人文标准体系呢?事实上,在当代开放包容的全球化社会环境下,保守和退缩并不是制定中医药人文标准的光明大道,只有更加开放和包容,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时代精神。在这方面,“药王”孙思邈的教诲至今仍然具有最核心的价值。他在《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习业第一》中说:
* I) I" }- b2 E6 v/ g5 f" ~
  t2 c9 q9 h  F+ C$ l2 q& p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0 Y$ N$ B" s' K2 _! `3 S
: k1 l0 `. \0 ~3 w9 A在孙思邈看来,“大医”既要精于专业知识又要通晓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他的看法与《黄帝内经》关于“医道”的论述相通,都强调“大医”以“通”为用,不能拘泥于一得之见。由此可见,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它们的人文理念和知识性质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它们拥有相对一致的人文标准。因此,要在当代发展好、继承好和利用好中医药,应当同时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如此,还要更进一步地看到,中医药在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正在引领中国文化的复兴发展,从而使开启中国文化的医学时代成为可能。2 e" l6 \2 N2 P5 v, Q
我们可以想象,在中国文化的医学时代里,中医药的标准将成为天下通用的标准,人们将用中医药标准来衡量现代医学与科学,而不是现在所通行的用现代医学与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药。当然,人们暂时还不能适应这种反差,甚至不能相信这样的时代是否可能。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把握和判断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前面业已指出,贾谦先生在战略上指出要“走中医自己的路”,用另外的话来讲,就是不要让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挡住中医药自主发展的道路。很多人以为这样讲的意思是反对现代医学与科技,其实这是他们自己的理解。事实上,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里指出的原则是“能动利用”,而不是“被动利用”。孙思邈解决了中医药“能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也解决了佛教中国化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如何解决西方文化的“中国化”?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医药所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也是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恰恰是中医药给出了启示性的答案。* n; B( n' k) g) i8 H! W
其实,民间中医对西医的歧视就是“启示”,说明中医与西医之间本来就不同。近百年来,人们一直用求同思维来把握中西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历史和实践已经能够充分说明,中医药的价值不是因为能够被科学阐释而存在,而是因为中医药能够使被科学破碎化的世界重新整合起来,即中医药作为平衡科学发展的力量而使得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从这个高度去评价中医药,中医药的人文标准体系才能够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才能够通过每一位中医的努力共同开启中国文化的医学时代。0 L, c2 d7 j/ H' j  ^2 n0 j" D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一个好的开端,相信能够为如何“走中医自己的路”探索经验,开创新路。只有拥有专长而又不被专长所限制,才能做到和而不同,真正践行中国文化的精神。
' o" j0 E  Z1 n+ r# Q
4 j. z! F3 W* S/ X! o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2-6 10:55:24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2-6 10:52
( @1 F8 ^! Y( d( w) Q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顾问陈其广先生:新时代的“中医药之问”
( W, C3 y7 \+ f- p) O) v
曹东义:道术并重复兴中医,一技之长走遍世界* w' E0 I% n( a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4 H$ i  l9 j1 ~

' s0 Z; P5 t' `! s2 m- ~+ }中医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死相依,走过了几千年。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岐黄论医理,扁鹊说脉学,仲景定经方,金元医学争鸣,温病学派崛起,创立了无数人间奇迹。向世界贡献了原创的免疫思想和可以实用的免疫技术,中医知识逐渐传播,由此改变了瘟疫流行肆虐的局面。
% E' `' E: }; p6 w0 B+ e1 }在西医传入之后,经历了抗生素盛行、手术、化药、过度检查和医疗之后,迎来了追求“健康中国”,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面“大健康”的新时代。毫无疑问,有着几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医学,一百年来,学术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所走的道路是十分坎坷的。中医队伍衰落,核心理念不断被西化改造,乡以下难见中医身影,城里的中医院不姓中,中医指导理论不被承认,远没有达到国家希望的“中西医并重”,只是勉强的“中西医并存”。, n" C' ^% g/ _3 M6 w. M) @. X! _: a
反思百年中医事业的衰落,首先是“道的困惑”,此前号召的“中西医结合”的指导原则是“求同存异”,以西医的解剖和疾病标准为基础,结果“中医逐渐丢了自己”,失去了自信。如今,要想迈步走向复兴,必须“求异存同”彰显个性,扬旗击鼓发展自身,“道术并重”走向复兴。中医的道,是大道,是“由小到大的生成之道”;西医的道,是解剖学、破碎化的“由大到小的构成之道”。% c& E  W4 h0 Y0 Q9 L
生成的生命有结构,生成可以包容构成,中医可以包容西医;西医只是中医“急则治标”的补充措施,不能主宰人体的生命之道。5 A% |( _+ U+ f6 E# F/ W( t
恢复与弘扬中医的“生成之道”,把“生成之道”融入所有的诊疗过程,依靠提升、挖掘人体“内在的卫生资源”,才能解决治病养生问题,才能彰显中医药的魅力和作用。
2 J* A% E5 d) [0 z+ Z随着《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贯彻实施,中医事业的复兴已经迈开了步伐,比如“中医诊所备案制”、“中医师承与确有专长人员考核之后获得执业资格”;有的还未完全做到,比如“中医制剂备案制”、“中医经典名方无需临床就可以申请生产批号”;有的还未尽如人意,比如“中医院的西化问题”、“中医科研导向仍然是老鼠点头”、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规培三年”、人才评价只重视SCI论文、科研投入大把资金用于跟着西方所谓“精准医疗”亦步亦趋等,积重难返的历史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中医仍然处于“末法时期”,也就是“废医存药”的时代。学术界、科学界不承认中医的指导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等都不算科学语言,认为中医的疾病之说不能采信,中医病名不能算诊断。只认为中医有技术和方药,并且说“技术需要规范、方药需要研究”;辨证论治去掉“辨”和“论”,被扭曲为“分型治疗”;“杂合以治”被挡在“靶点治疗”之外,中药经典名方被提取化学成分所挤压。中医仍然处于“废医存药的时代”,这与《中医药法》的立法宗旨是不一致的,需要大力破除中医头上的“紧箍咒”,脚下的“裹脚布”。0 Z/ S8 N) ~# A* @
落实《中医药法》,就应该做到“开展中医药服务,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扭转中医西化、异化、改造中医的路线错误,就应该回到“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正确方向,这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目前一系列错误的方法,正在大行其道、改造中医的事情“方兴未艾”。- u. b! |8 i  J
我们必须“道术并重”,道以术显,术以载道,才能走向中医事业的复兴。“一技之长”是“确有专长”的基础,没有“一技之长”,何来“确有专长”?
& ~3 I" o- `, Q$ U+ A. G# g; b! w9 n因此,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承载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它的宗旨是:致力于凝聚中医药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帮助其经过考核取得行医资格;依法做好一技之长的搜集整理、研究验证、总结提 高、成果展示、开发推广,以及探索培育后继人才,强化继续教育;保护中医 药传统知识,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世界各地有关机构输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运用和推广适宜的中医药技术方法等。% w) N* S; V0 l; n5 T* z
一、“中医之道”有不同层次与不同表述
( M& h/ M& E4 @3 V* S(一)中医是整体生成之道' U' i; I% u) v+ F8 B& r# `
生成的生命,从无开始,“以无为本”;生成的生命有结构,与天地万物的环境因素紧密相关。
* Q: ^/ Q' W) |5 g! u西医从研究人体现有结构开始,属于“结构决定功能”的构成论,也属于“以有为本”的学术体系,与环境的关系因为“看不到”而不紧密、不确定。, G+ m) S9 `3 p  T/ G; F/ c' R1 T
因此,中医的视野大,包容的内容多,有明物质,也包含大量的“暗物质”。4 q* V+ }% _- b  F( w7 N
西医主要研究“明物质”,需要不断发现“暗物质”。
0 o4 B$ m5 ^, h' R中医之道大,西医之道小,这是因为“生成”可以包容“构成”,中医可以包容西医。5 y# m8 z1 C6 N$ O( y2 H
(二)中医是形神一体之道+ f( v) n4 o# I
中医五脏是“五神脏”,主张“形神一体”,凡是有皮脉筋骨肉的地方,都与五脏有关,也就是形与神密不可分,是一体两面。6 B# K" g& @/ u
西医认为,人的精神与五脏无关,只和大脑皮层有关系,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所以,可以说中医是“形神一体之道”,西医属于“形神分离之道”。+ F( H5 ]+ [1 @- Z! q* |! ?1 q. G
(三)中医是“多元并存、整体和谐”之道1 T3 j$ t4 j) ~3 M
中医认为五脏之间的关系,与天地自然相应,其规律除了有阴阳之间的平衡关系之外,还有五行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克制,生克制化的关系,不能一脏太过,一脏太弱,更不能去掉某个脏腑。
* A2 ?* m$ G7 Z0 p. g西医认为,脏腑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也可以分割,可以替代某个脏腑,整个或者部分切除某个脏腑,人体照样可以生存,不存在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
& z6 G( k) S4 T% I1 }% j' y(四)中医是“内外相关”之道% y7 X9 A: e/ P; Q! _. ]/ r; p, e
中医的诊查手段,依据内外相关的整体性原则,可以通过人体色脉气味,反应人体健康状况,不需要深入人体的内部去进行检查,因此,“内病外诊”属于中医独门绝技。2 @+ M7 V- `! a  j
西医认为,人体外在的表现,都是肤浅的,虽然可以预示某些病变,但是并不可靠,需要深入到体内,看到具体结构的异常,或者见到血液、体液的异常,才能断定人体有病。3 A8 ^/ ^8 K) z/ `1 `- V: T
(五)中医是“内病外治”之道- Z2 j' M3 C0 p' c/ z! {1 o
中医很多治疗措施是通过在体表、肢体远端的施治,解决内在疾病的问题,比如针刺、艾灸、按摩拔罐、膏药熏洗等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即使是喝汤药,也是借用自然物质的气味声色,与内在的脏腑、气血津液、血脉经络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不用到里边去治疗。( [. ?# A2 M' Y3 m9 h3 ]7 n3 }) F
西医认为,脏腑有病,必须改造其结构,或者改变其内在的理化性质,因此,经常使用外力,进入体内切割、纺织导管、支架、假体替代,也就是外科不属于外治,是“内病内治”理论指导下,直接作用捣病灶的技术原理。即使是内服药物,也需要作用到“细胞靶点”,需要分子机制,而不是“内病外治”。他们不懂“内病外治”,甚至反对“内病外治”,说这样做没有直接的事实依据。' x& O1 `/ n7 [% b- v
(六)中医是“杂合以治”之道
4 ^3 X  a& I7 r中医的治疗措施之间,经常是多元并举,帮助患者自身恢复健康,可以,也应该形神兼备,衣食住行、内服外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措施的特点,“千方百计”、“活法巧治”是中医推崇的,绝对不是长期使用一种不变的方法,让人“终身服药”。即使是一味中药,也是复杂成分。' b0 w: m1 g1 b: N( U5 x. w
中医用象说明病症与药物的关系,而不是靠化学成分。西医大部分的治疗手段,都崇尚或主张单一性,因此,划分了内外科,还有更多的以器官为单位,甚至是以疾病为单位的科室和治疗单元。外科手术如此,一旦涉及其他科室,就需要会诊、再会诊;内服的药物,尽量用一个化学成分解决问题,这是最高标准,因为研究这个化学药物的时候,都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在非常纯化的条件下,连老鼠都是同一种属,治疗过程不允许偏倚。3 l  f* I9 z' k5 @
(七)中医是“用象代数”之道
6 Z0 _, W, p% c自古以来,古人就了解到世间万物,都有数有象,是象与数的统一体,《河图》《洛书》《周易》《老子》之道,生命之学都是这样,都有数,是天地自然之数,也是“大衍之数”,分阴阳,有五行,讲生成。5 u5 [4 l+ P# i' f3 k0 e* L
但是,这些数组合起来,构成象,表证事物。事物的变化,有数的变化,也有象的变化。数变是微观的,渐进的,象变是巨大的,也是剧烈的。比如,日积月累,有春夏秋冬“四象”之变化,铜壶滴漏,有昼夜阴阳之不同。数变的时候,象不一定变;象变了的时候,数一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A1 \* u' F; b) s2 N* Y立象尽意,是古人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
. i5 s; {; R. ?5 G, z' T《周易·系词》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孔夫子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中医的脉诊,是脉象;中医的病证描述,辨证论治的寒热虚实,用药的四气五味,也都是用象来描述,不是用数,数被象涵盖起来,“隐而不显”了。( I! M! t% }( m! n# v6 K+ F
二、中医之术“杂合以治”活法巧治$ ~( v4 Z4 j+ P9 v9 v* H) p
(一)“杂合以治”不是靶点给药,不是对抗治疗; ~1 \/ u- h! Q5 y$ P, L9 T
在中医的经典《素问·异法方宜论》之中,黄帝与他的师父岐伯讨论医学问题,他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 D% e$ v' ^6 f. O4 P这个问题很高明,的确是中医治病技术的特色,也很不容易回答。
+ P% c& @0 T. F. R# G在这个提问之中,首先是很多医生,都面对的是同一个“病”,为什么会有“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法?这么多技术手段,为什么不是“唯一正确”,却都不仅是有效,而且能“治愈”,这是为什么?这真是几千年中医临床治病特色的真实写照,都是名医,有的主张寒凉,有的主张温补;有的使用内服,有的使用外治;有的用药,有的不用药?* S& r1 O4 q- f; I* P1 `5 {
岐伯的回答,充满智慧,有耐人寻味,他说:“地势使然也。”当然,地势不仅是方位的区别,还有时空的差异。* f' \7 |2 t3 V  D
岐伯说:“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东方这个地方,是“天地之所始生”,也是海上神仙、东方青龙出没的地方,每天的太阳升起于这里,每年的春天开始于这里,万物滋生,与东方、春天有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最先了解和发明了砭石。砭石不仅是是治病的工具,也是人类治病最早的工具,石器时代不可能有“九针”。
% B. R. C* m. J2 t岐伯讲完了东方,立即就谈到西方。
; \6 R6 L2 R  ?# w; r" V西方在古人的心目之中,一直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传说,令很多人充满想象,老子出关之后,也是到西方去。9 L# u- e+ X: o# \5 T7 N3 c
《山海经》的“大荒西经”,也有很多神奇之物。% A3 o) |) |$ K2 x5 \0 K# l3 Z4 E' k
岐伯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西方属金,是“天地之所收引”的地方,也是太白金星的家乡,“鸣鼓收金”由来已久,西方也是秋天的象征,其地理位置决定这里多有砂石金玉,水土刚强,民众豪迈,体质强壮,生病多在体内,治疗多用药性猛烈之品,“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这句谶语,与欧美发明化学制药污染环境虽然不同,但是都有相似之处。
0 Y, |5 y. f( c; e! K1 P古人有“秋后开刀问斩”的规定,或者“午时三刻”之后才能处死罪犯,也和西方对应“秋收”、“金气”有一定关系。5 l+ X) H8 t' O% ?
说过了东西(春秋),就到了南北(水火)。
! t$ _1 V# S  {大禹划九州,幽燕在北方。. R, U# S# ~$ `) N- x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北方的山水,与寒冬的属性相通。天气凛冽,蛰虫深藏,君子固密,才能避免寒邪的伤害。% L  A% Y$ Y4 Y' ~; N; P, z
岐伯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7 [! Z: w0 C. A( {7 A: G
人们战胜寒冷,少不了艾灸,因此,北方寒冷之地,使用火烤、艾灸治疗疾病,也就很早被发明出来。能够生长在北方的艾草,自然也不同于南方。北方人的肌肤,比南方人致密,发汗的时候,所用的药力也不一样。" w) ]/ H% C1 @2 k; s! K/ z
岐伯不愧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大学问家。他认为南方不仅热,属火,有利于万物长养,但是由于开泄太过,经常损失精液气血,所以容易得病。治疗应该使用针刺。5 `  Q) c7 G& D! T5 P1 A
岐伯说:“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  k& l0 `" F  v/ Q. f) [! c
东西南北,相当于春夏秋冬,有不同的万物“四象”,也是寒热温凉四气,也能概括不同的疾病属性。
5 V7 Q. ^4 g7 q- J. w岐伯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5 D6 p  n6 Q8 s/ U中央属土,万物籁土壤而生存,古老的《河图》《洛书》,都把土放在中央,《国语》说:“土与金木水火杂而成万物”,也就是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这是“生数”,生数加上“五”,就是“成数”。% I/ p( M) _3 j" I8 d: I
因此,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
* C/ b# K, e1 i4 t; U& T中央属土,生数为五,非常重要,是中医的生成之道,最早的表述。正因为,四方虽然各自“雄踞一方”,但是必须经过中央土,生成之学才能建立。
, P: h4 E$ }) ~3 P“杂合以治”的道理,竟然如此深奥!0 F  O1 Y( C  u4 l
岐伯说:“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S) i, j1 y+ i
(二)辨证论治富含着“活法巧治”的智慧
& ?7 ~& U$ v" s: }辨证论治这个词语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的神髓早就化生于张仲景的“随证治之”。这个学说背后的深刻原因,是立足于疾病状态的不断变化,外感病有六经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内伤病也因为饮食起居情志变化而起伏,随着日月阴阳运转而不同。辨证论治不是“分型治疗”,辨证的过程,就是运用医学理论的过程,“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6 k1 L6 o6 I1 N% }, h/ G: z& u) V论治的过程,也是医患交流,调动既往知识、经验的过程,不是在西医病名底下,分型对号,一直不变的分型治疗。
8 y# }$ ^) h% \4 u7 Q8 U3 ?证是随时可以变化的,有规律可循,立足于“以无为本”,疾病的“有”,来源于“无”;病人找医生,就是因为不在“无病”,有了痛苦,希望借助于医生消除痛苦;医生的立一个病证,就是为了消除这个病证,而不是为了诊断清楚它是什么。- _1 h( R- M3 R8 R
有病的原因,多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处留邪,久瘀成毒,影响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发挥,就出现了各种病证。“扶正祛邪”,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活法巧治,是中医智慧的体现。
( I! B2 j+ X' }4 s无论是内服外用,饮食起居,各种治疗方法,只要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都可以发挥作用,不局限于某种方法,更不必“终身服药”。+ o5 g$ K! @( c/ Q1 g  o- e
(三)施治于外,神应于中,是中医的独门绝技
- |5 q1 P, q- g* a. ^' P中医根据《河图》《洛书》的“生成”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有表里,有内外,有生有成,每一个生命,都随着天地时空的变化而改变。3 q- K8 d& {. A% k, j# w
因此,生命是一个整体,自然生成,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皮脉筋骨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息息相关,与天地四时阴阳的消长密不可分,一旦人体由有序转为无序,气血运行,升降出入背离了常态,就会产生疾病。( |8 O2 j  j; Z; [0 j3 v
治疗疾病,无需深入体内切割,更不需要靶点一一对应,在体表使用恰当的方法,在远离脏腑的四肢针刺拔罐、艾灸按摩,膏药贴敷,都有利于人体恢复有序,重返健康,即使是癌症、类风湿、各种增生,也可以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内病外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P7 @# }! r% L, A! a
西方医学重视结构,忽略人体内在卫生资源的巨大作用,把健康的主宰依附于外力的干预,因此,不当检查、过度治疗,在所难免。由于西方医学没有“内外相关”的思想体系,不能在外边解决内里的问题,所以才需要“手术”解决,因此,“外科手术”,绝大多数不是外治,而是“内病内治”指导下的具体体现。# i' o! c+ \: w+ h  ~
很多所谓必须“终身服用”的化学制剂,是大自然的异物,也是生命的异物,生产的时候污染环境,吃进去污染身体。
; d- c, `- t. m4 i. R( _5 W看上去好似垃圾的草根树皮,经过神农尝百草,变成了低碳环保的治疗药物。化毒为药,变废为宝,需要借助中医的大智慧,否则,用化学成分看中药,用分子靶点说中医,就会走上否定中医的错误路上去。6 m" k' g; U9 {  m" y* j3 ]6 }
(四)身心同调是中医的特色
, W/ k. X3 |: J1 g中医认为,五脏是五神脏,“形神一体”,不可分离,而不是把精神归结为大脑皮层。因此,中医治五脏,就是治精神。4 E6 R" Z- U$ m2 w0 z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Q2 y, R# r; P" H! Y/ ]. Y
气机郁结,所产生的病证很多,心病需要心药医。
2 L7 H* o% W1 P# `# v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优思伤脾,惊恐伤肾,也就是说六淫太过,伤人四肢,皮毛肌肉血脉筋骨,而七情太过直接伤脏腑。所以,中医治疗不能“唯物质论”,不能只说化学成分的无知对抗,而必须注重患者精神的调理。
; P" r) Y: `% c7 Z- d) p(五)药食并用,寓药于食, z. E* H+ b( g2 t8 r( P
中药的起源,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很多中药的发现,与古人寻找食物有关系。+ F2 P+ \4 I" c) F. K
中医对于药食同源的应用,历史很悠久,经验很多,方法十分丰富。《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就是用上品药,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中品药,如百合、当归、龙眼、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0 C4 C( ^! U' _3 E; j, H. Z* \
《神农本草经》的告诫,来自于长期的实践观察,是千百人、千万人的经验积累,值得我们重视。
5 J4 d8 U7 T$ ?1 L上品无毒的药物养命,久服轻身益气延年,对于适合的人,可以和食品一样,或者加在食品里,长期服用,有益而无害。
5 J7 o7 V) l3 Z中品养性,有毒无毒,可以调理身体,不可久服。  t4 x7 }8 z8 Q( O" g& q
下品有毒,用来治疗疾病,需要辨证论治,不应该随意食用。( h/ ?7 s+ C+ l) r% B0 k7 h
西药大多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学制品,需要作用于细胞的“分子靶点”,它们大多属于大自然的异物,也是人体的异物,因此,生产的时候难免污染环境;吃进身体,难免污染身体,绝对不应该当做食物来对待。
. X6 K( S: z( U! h5 m(六)医养结合,养重于治  r9 N0 J9 y9 W4 a$ l. S
生命不能创造,只能保养。因此养生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不得病比治病重要,让人不得病的措施,不是经常体检,也不是依靠“医保”,而是挖掘“内在的卫生资源”,向内求,维护人体的正气,“不妄作劳”,“心安而不惧”,“德全不危”,有饮食起居养生,有顺时养生,有运动养生等,中医有很多方法。
& v# x, x) K0 L% n3 k: |养生不是吃药,有的时候吃药辅助一下,不能把吃药作为养生不可缺少的东西。一个人可以经常“被帮助”,但是不能经常“被拯救”。中医是我来帮助你的医学。
# W) G3 S/ B7 @+ M9 @1 e) B养生的重要法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主明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养心为上。! i$ t6 P7 Y1 c' m4 P6 L* `0 X" ]
如果只相信大仪器,高精密仪器,经常“从头到脚”检查,就会误入医学丛林,吃尽“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苦头。! E+ z2 f3 y; Y! |: z1 Q& k
我们正处于“被医保”的时代,不要为了“报销费用”而“享受医疗”,要养生保健才能维护健康。养生保健不是“营养说了算”,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而不是迷信偏方。
& P5 V4 v1 K; \; G- }7 f2 N8 h2 W" p; D总之,中医善于“道术并重”的医学体系,“重术轻道,衰落难逃”;在面对西医的时候,如果只是“求同存异”,就容易“丢了自己”。+ p/ p  O! l6 H- q8 S  _5 x
只有坚持“道术并重”,与西医“求异存同”,彰显中医个性,才能逐渐走向复兴。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2-6 10:55:57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2-6 10:54
4 y+ r* S" h0 A# \- W% E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顾问张超中研究员:弘扬贾谦《中医战略》,开启“中华文化的医学时代”
  t* V. N: W- o& N6 H张超中(中国科 ...

" c# ]' \. C' i7 W孙惠军:学习贾谦,在振兴中医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W0 K+ L: C0 ~* X) y, D1 M
北京中医生态文化研究会   孙惠军
$ M/ Y$ S5 B. G; D+ ^五年前的一月九日,中医发展战略家、振兴中医的旗手贾谦教授因奋不顾身地投入中医事业,劳累过度而离开了我们。今天,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人聚会在这里,深切地怀念他,隆重的纪念他。
: C* J4 O1 S- i( K# t. w' f& |贾谦教授1941年生于河南洛阳,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他自1992年开始在科技部科技情报研究所从事中医药领域软科学研究。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了10多项中医药领域课题研究,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潜心调查研究中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写出一系列课题研究报告和学术文章,尤其是他写出的学术著作“中医战略”一书奠定了他在中医发展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l% |+ T) a5 ~/ @* b% w. i
贾谦不仅是发展中医事业的理论家、战略家,而且是中医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2003年4月他和林中鹏等人组成课题组南下广州调研中医治疗SARS的疗效,并在北京召开治疗SARS学术交流会,他写出报告上报国务院,得到吴仪副总理的批示,推动了中医参与诊治非典的斗争,显示了中医的疗效和威力。贾谦深信发展中医的希望在民间,他关注民间中医,深入调查他们的状况,为他们张目,多次写报告反映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为他们遭受的排斥打压等不公平对待而频频发声,为他们解除危难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 Q# N* V6 x* ?8 O   2016—2018年是中医发展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发出了有关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系列指示,召开了全国健康大会,颁布了酝酿已久的中医药法,给中医人带来巨大的鼓舞,中医人信心倍增,纷纷摩拳擦掌、奔走相告,决心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为振兴中医药事业,为保障人民健康而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值此中医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更加怀念中医战略家、民间中医的旗手、振兴中医事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贾谦教授。
# k1 x  e* x# A  W: }; o; f0 Q5 w大约十多年前我和贾谦在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上相识。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由在北京大学成立的专门从事天地生综合研究的张衡学社演变而来,二十八年来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以公益性的民间综合学术论坛定位,共举办了1240多次学术讲座。以打破各学科的界限,提倡跨学科、大交叉、大融合的综合研究,提倡系统论、整体论思维方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贾谦先生十分赞同我们的学术理念,他关于振兴中医药的思想和实践也得到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同仁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他成为了天地生人学术论坛坚定的支持者和好朋友。我们与他一见如故,观点相投,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大约2009年左右在陈其广、宋正海、刘延淮、潘德孚、赵建成等人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我们发起了振兴中医座谈会、学术研讨会,逐步酝酿形成了振兴中医联谊会、中华民间中医协会以及北京中医生态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当何作庥、张功耀、方舟子等人攻击中医是伪科学、发起签名企图取消中医的时候,我们发动了150多名专家学者的签名活动,发表倡议书建议从科学普及法中删除“伪科学”的说法,捍卫了科技创新,捍卫中医和中华传统文化。当得知有人在上海召开全国第一届反中医大会时,我们立即召开座谈会,发表声明予以迎头痛击。当何作庥等人围攻甘肃省卫生厅刘维忠厅长,反对他力推中医的试验、鼓吹否定任督二脉和真气运行时,我们和贾谦一起写文章、发声明,参与论战; 为伸张正义,我们还组织学者上凤凰卫视节目与主张取消中医的何祚庥、张功耀等人多次面对面辩论。在这些捍卫中医、捍卫传统文化,抵制科学主义和还原论思潮,与压制民科、否定创新、挥舞“伪科学”大棒的学霸行为做斗争的过程中,我们与贾谦教授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他曾经先后三次到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来做学术报告,多次参加论坛组织的中医研讨会。当有人叫嚣取消中医,把中医打成伪科学,把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打成“伪科学的大本营”的时候,贾谦站出来和我们共同抗争。今天贾谦倡导的中医药事业正在变成千百万人共同的奋斗目标,已经成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贾谦在推动中医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功绩永彪史册。- i0 @6 O$ h$ i
我们今天隆重纪念贾谦要向他学习些什么?首先要学习他为振兴中医而奋斗的坚定性;学习他为了中医事业不怕各种压力和艰难险阻,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勇气;学习他大胆提出振兴中医的战略预见和远见卓识;学习他为人民利益不顾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学习他心存大爱,急公好义,关心民间中医疾苦的高尚品德;还要学习他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7 R' }& Q1 j2 J% m
借贾谦教授追思会之机,我想与大家分享以下几点感想和建议:
& W! X% ~. f( Z. L# g; A# L) t* H1 T一、关于形势。有人说中医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的确,与贾谦在世时相比今天的形势好得多了,但是在中医人满怀乐观的同时,切记振兴中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方方面面的努力。今天人类健康面临的危机依然存在,医疗体制改革阻力不小,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尚未解决,所以我们面前的任务多而且重,振兴中医与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还需要长期的、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相对于开大会造声势来说,当前更需要的是求实的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
1 @9 S+ y$ \. C) I/ Y2 C二、要复兴中华必先复兴传统文化,要复兴传统文化必须振兴中医文化,尤须打好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在继承、梳理和诠释中医传统理论上狠下功夫。把传统的中医思维与当代整体论、系统科学相结合,在中医界与哲学界之间搭建桥梁,在学科边缘处发展创新不失为一条正确的路径。古老而传统的中医与当代系统科学的结合,这既有利于中医的现代化和广泛普及应用,在战胜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发挥巨大作用,又使系统科学的发展获取新的资料、方向、灵感和动力,使其拓展到新的领域,更重要的是系统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和方法,它的革命性发展将会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这对人类科技影响巨大。正像钱学森早就指出的:“实际上,恰恰是我们祖国医学所总结出来的东西跟今天最先进的科学能够对上号。例如系统科学是西方科学的前沿,它和中医的理论非常相符。”“中医现代化将会引发一场医学革命乃至科学革命。”我们高兴地看到:一个以整体论、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研究为指导,以中医阴阳五行、经络脏腑、辨证施治等理论为基础,综合中西医优势的生命科学学派,具有生态文明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新医学正在酝酿形成。
2 [( `: X8 J! B7 m3 T三、建议大力抓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青年人的教育和培养,中医知识的普及也要从娃娃抓起。绝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和防病养生的知识在我们这一代流失。传承好、发展好、应用好中医的关键在于人才。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和中医人都来重视中医教育,关注发现、挖掘、扶植和培养好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这是中医兴、文化兴、民族兴的百年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保证。
( Z! {: c6 W9 g% J- M8 S( r7 u* T我们中医人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传承者,我们要发扬慎终追远、尊重前贤的传统,不忘贾谦、李可、郭生白、潘德孚、陆广莘等名医大德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贡献,变哀思为动力,沿着他们所开辟的道路,砥砺前行,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i) G* B: S- n3 G. I$ `1 M9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2-6 10:56:33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2-6 10:55. W  m* d; q) G
曹东义:道术并重复兴中医,一技之长走遍世界8 ~; J) K5 Z, i1 q/ g" s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

! r9 k& O8 E9 n" O袁炳胜:英国中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5 D; t+ p# `) N
袁炳胜主任中医师 (英国)
# P! b0 Q. s$ q* X' W* ~* c一,英国概况
, t+ t  g  J% o英国位于欧洲西部,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UK,或Great Britain,或者Britain)。人口约6370万(相当于中国一个中大省份的人口规模),其中英格兰5350万,苏格兰530 ,威尔士310万,北爱尔兰180万(2012年)伦敦(London),人口820万(2011年)。( \- `& C; N+ i: k) W: k0 Y
英国曾经依靠强悍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力量统治大半个世界,现在,英国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和科技大国之一,生物制药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之一。英国也是欧美国家少有的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的国家。 ; A9 j2 a5 ~* b: y7 v
1948年由当时的工党政府创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并一直延续至今,为全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由于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社会相对和平稳定,良好稳定经济支撑下的文化教育发达,所以NHS系统建立以来,初级健康保健实施良好,男性平均寿命为77.7岁,女性为81.9岁(2011年),我们临床上老年病占相当比例。 7 J6 m1 P, s7 p' I. j
但是,英国高额的医疗卫生预算令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11年,英财政卫生预算达1260亿英镑(1万亿人民币)。2016年,更是取消了NHS对包括针灸治疗腰痛在内的很多治疗,以节省经费。
7 {7 ^1 \/ _- Y' s: q6 r英国现代医药产业发达,在英国经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的就有经营制药业务的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世界第253大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419亿美元,合2900多亿人民币);主要经营食品药品业务的Tesco更是世界第63大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1044亿美元,近7000亿人民币);J. Sainsbury为世界第300大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368亿美元,2465亿)。
5 w' G# ^; k9 l8 D- N1 X英国的传统医药和草药等相关政策与我们中国把古代医药学称为传统医学不同,英国的传统医药学一般是指产生于西方的、现在占主流地位的现代医药。而对于英国人和英国医学界,中医和针灸是外来医药学,是新事物。 在西方现代医药学产生以前,英国也是以草药治病为主,但是主要是单味药为主。 % Y3 c* [5 ?( x1 s
1543年,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就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亨利八世,他文武双全,学识丰富,才华横溢,精力过人,风流倜傥,是一个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争议性的国王)1543年在他的皇谕中表示:“任何人都可以用草药给人治病”
/ Q: e# P4 J5 w5 W$ M3 G( f因为前述的英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法律体系承认(未被废除的)历史上的所有法律,因此,随着针灸传播进入英国,中国中医师也把中医药带到了英国,使英国成为欧盟内草药使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由于中医药针灸的显著疗效,中医得到了包括英国皇室成员在内的英国社会的普遍欢迎。 5 J( R  X4 ^$ ~3 r4 G, k$ J) G
二,中医外传及进入欧洲和英国的历史
" J* k( }; q4 f) Y中国牛痘接种技术西传英国与现代免疫学特别是康熙年间中国人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传播到英国,然后通过英国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英国人痘接种医生琴纳Edward Jenne 在人痘接种基础之上,发现和成功改用牛痘接种技术,使之更加方便、安全和易于推广。可以说,中国的人痘接种这一原创技术为天花这一困扰人类近二千年、死亡率高的疾病的最终消灭,做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更为人类现代预防免疫接种技术提供了新思路。5 q4 g  q# Z) m2 [# V" L6 i
马伯英老师的夫人Alicia博士,近年就专门做了这个课题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在中国人痘接种如何传播到英国并进一步影响和传播到世界的过程方面,有很多重要发现。她的相关研究可能会在近年出版,我建议他一定要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 ]% ^4 G2 o' O5 C6 B1 N1,中医进入英国5 G/ |$ R- P. O3 [" Q
中国针灸在英国的临床最早的记载,是1840年代,利兹医院使用针灸治疗风湿病最为著名。在利兹博物馆就有一具中国古代针灸铜人。 1 \5 \" N9 D$ L* k
达尔文1859年出版的《进化论》引证李时珍《本草纲目》内容,并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 }) E/ t# Z$ q1 Z4 s" C5 ~
1945年英国人华思礼,称其此前在日本台湾学习了中国失传千年的古法“五行针灸”,回到英国从事“五行针灸”的教学(实际上,中国古法“五行针灸”,是《难经》中的“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这样的针灸方法学体系。华思礼难以深入理解其精神,且为了其针灸教学吸引学生的需要,说是“中国失传的五行针灸”,其实是一种商业性质的作法。随着后来中国针灸师大量进入英国,五行针灸教学的流行之势渐衰。 2 [. s7 Y* w9 S4 ?  o! E" I/ t9 V
尼克松访华对中国针刺麻醉的报道, 让中国针灸一夜之间举世皆知,一些英国人开始到中国学习针灸;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众多中医药大学,也开始开办各种课程长度不一的“国际针灸培训班”,这些学习后或回国执业或者教授针灸。同时,中国中医师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包括英国在内的欧美国家和世界各国,进行中医尤其是针灸为主的教学或临床。1 b; b. j  `% V4 J: K
1980年代末90年代初,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罗鼎辉大夫在伦敦唐人街执业中医,治疗湿疹获得显著疗效;经剑桥大学著名西医皮肤病专家David Atherton以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对照观察,证实中医治疗皮肤病疗效高于西医药,对难治性皮肤病疗效也高达72%。1992年该研究论文发表后,引起轰动效应,就诊患者通宵排队,引发了英国的中医热。自此,北、上、广;京、津、沪中医医院、中医学院的中国中医师和中医专家教授们,纷纷辞职来英。一些在英国的华人商家纷纷开设中医诊所,聘请华人中医师。到2007年前后达到顶峰阶段,基本上英国大街小巷,每个城市,包括一些数万人的小镇,都有了中医诊所(华人中医师开设的中医诊所,实际上西方本土人学习中国针灸后开设的针灸诊所更多 )。早在1998年有统计就达到3000余家,至2007、2008年实际上4-5000家应该是有的。5 v' g1 t2 a6 ^$ u0 \+ I
1990年代以来,很多中医学会、针灸学会相继成立。针灸学院和教育机构也陆续出现;在2010-2015前后,在林肯、米德萨克斯大学、西敏市大学、东伦敦大学,南岸大学等总共9-10家英国大学也开设了针灸甚至中医药课程(但是很可惜,在近两年因为多方面因素,现在很多大学取消了针灸课程,据说仅只3家大学尚保留了针灸课程)。
7 U* X9 ]) a0 N# i; g2 d2,李约瑟与中医针灸在英国的传播
. P0 O5 Y" _* r. a2 E1942年,英国剑桥青年科学家、著名的生物化学家、被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的李约瑟博士,被英国政府派往中国,作为“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支援中国的抗战,后来又任英国政府驻中国的科学与文化参赞。在中国期间,李约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抗战大后方,和中国科学家有着广泛的交流,在给予中国科学界诸如在海外科学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等巨大的帮助的同时,他对包括中医、针灸在内的所见所闻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惊叹不已。) {1 n! x, j& X) v$ L' d7 X
他和夫人李大斐博士(中文名)在中国的4年内时间,虽然生活条件艰苦,工作劳累,但是中国之行,彻底改变了这位西方在化学胚胎学研究方面已经有着举世瞩目卓越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的研究方向,他从此“皈依于中国文化”。
' k; L/ E0 W" t) g, H6 F二战后他结束在中国的工作后,1946-1948年在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主任,是二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后,他回到剑桥,开始了作为总设计师、组织者和主要撰稿人,于1948年开始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工作。 ) M; }+ D/ x' d! L' x; v3 C7 t' }
自1950年代起,李约瑟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始发表有关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史研究的专题文章,英国著名的史学刊物《过去与现在(Past and Present)》还为之出了丛刊。这个研究成为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科学技术史界最为宏伟的工程。该研究集中了上个世纪西方世界最著名的的汉学研究权威专家,研究计划拟出7卷,34册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现在已出19册,该研究现在仍在继续进行中。 ' C5 Y# M) F& _
1980年,因为李约瑟的卓越贡献,英国女王授予他“御前科学顾问”荣誉勋爵(199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他颁发了“爱因斯坦金奖”(1994),他去世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关于他的一部传记,书名叫作《李约瑟:20世纪的文艺复兴人》。   g& T( K6 v2 K# R! E- @4 G& J
     1980年,他和鲁桂珍出版了《天朝之针:针灸的历史和理论基础》(<Celestial Lancets: A history and Ratio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a>)一书。该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丛书第六卷第三部(医学卷)的一部分的针灸专题,(在《医学卷》成书之前)由剑桥大学出版社(提前)出版。书中指出:“源远流长的针刺疗法在应付急症时最有用武之地,而灼烙(艾灸)法则更适于治疗慢性病”,得到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同。李约瑟博士的研究,为中医在英国的发展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也为现代中国走向世界起到了实际上的桥梁作用。
7 t9 G' y  C) c/ u" A7 s     该书出版之后,该丛书核心的内容,也是李约瑟最为重视的《医学卷》的编著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他委托访问剑桥、来拜访他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庞朴先生,帮他在中国物色一位《医学卷》研究的合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马伯英教授被庞朴推荐给李约瑟,参与到该书《医学卷》的研究和编撰工作中。 ) J# g* ]9 N  @" H% ]/ Y) M7 \& Y
3,李约瑟相关研究对近几十年中医西传的意义
# U8 _; a2 C! n8 E199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科联发起在布达佩斯召开的世界科学大会上也开辟了李约瑟专题论坛。2001年7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21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的主题就是“科学与文化多样性”(Scienc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8 P* G. N) c4 @8 L' x' Q
三,现在中医在英国的生存发展概况- ?' M7 |2 e8 I9 `. |
现在英国经济逐渐恢复元气、但是英镑汇率仍然低下、普通英国家庭收入相比之前缩水,家庭开支趋于节俭,来看中医的大多数是在NHS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留下来的中医师,几乎都是靠临床能力生存。1 D. o) f( n. N0 k. @- f, V4 ]* Q0 h  }/ R
要在海外(英国以外欧美国家应该差不多)做中医,大抵需要: * {) V" g6 c% n0 p' x8 e
A,中医药、针灸都擅长;
& }) e1 t3 r  j5 S4 }B,有丰富的临床各科疾病诊治经验,能够完全以中医的方法有效治疗内外妇儿皮外科一般西医治疗疗效不够满意的疾病,这应该是执业海外尤其当今英国的最重要的知识技术结构;% M- k4 `% p  F5 T- h
C,良好的当地语言水平,在当今执业英国,应该也是很重要的条件。/ h& y, B3 {8 i- D& s! d
D,要具有合法的允许工作的签证身份。现在英国对欧盟以外国家的签证政策,并不是能够来到英国就可以有工作的权利。必须充分了解签证的种类,是否具有合法工作的资格;象旅游、探亲等签证,如果工作就是违法的。近些年英国移民政策愈益紧收,工作签证取消。所以很难再象2008年以前那样容易获得英国工作签证。包括留学英国,也很难获得留下来的工作签证。9 s1 \. {# K' I! K1 Y( j6 y
在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虽然一些大连锁中医公司宣布破产,很多中医诊所关门、大量中医师回国,或者转往欧洲执业;" g9 e4 e+ B/ r7 p. m
但是,很多取得永居身份的资深中医师自己开业,他们大多曾在中国国内临床实践多年,富于临床经验、执业英国当地多年的中国中医师执成为金融风暴后英国中医的主流。或者在中国和英国从事中医教育多年,以中医教育为主或者兼做临床和教育。现在几乎绝大部分的市镇都有中国中医师执业的中医诊所,另外接受英国本土大学针灸课程毕业的英国本土针灸执业者也愈益增多,所以现在英国中医市场仍比较饱和。
3 R; |! d8 q: V! t  d所以经过金融风暴的洗礼,大浪淘沙,大连锁公司倒闭,英国中医业现在大多数由一些专业的中医师个体经营的中医诊所为主。这些中医师大多在英国已经10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较好地与患者沟通,建立起了较好地信誉,临床多能够有效诊治常见全科病症,或在某科疾病诊治方面有独特的长处,获得稳定疗效。: T% ~: {7 x9 }/ u
所以也可以说,从英国中医业经营状况来看,英国中医现在实际上是步入了一个较为健康稳定发展的时期。 2 S3 M& y8 L5 T+ J
4,英国的中医立法
  o- |1 ]# J2 ~% M- A+ a- v现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洲的匈牙利,亚洲的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均已完成了中医药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立法。针灸也在美国的45个州、加拿大的大部分省和欧洲的瑞士、葡萄牙等国立法。
! y# d$ @2 d: |英国中医界自2002年以来,也一直追求中医的立法管理,但是中间有利支持因素与阻力同存,几经波折。2010年英国保守党上台后,对于工党执政期间推动的已经进行了公众咨询的英国中医立法,也给搁置起来。# I  u: B7 J5 l& @
2010年,由于选举中政党更替,原本已经进行了公众咨询的中医立法也被搁置。新的政府保守党卫生大臣2011年宣布不再为中医立法,直到2014年重新启动。但是在后续的工作中,卫生部则宣布对中医执“没有证据表明中医药不安全,因此没有必要进行立法管理”的观点。但是对于英国中医界来说,不立法,则难以确立中医师的地位,中医师的头衔则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P  a* {3 h1 k4 z
所以,追求中医立法,是我们的长远目标。现在英国脱欧,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英国政府近几年必将忙于脱欧事务,短期内追求立法管理,难以得到政府的支持,个人认为,近几年应该是英国中医业业内加强自我调整,为今后争取立法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8 N- s9 C. n- j7 C
5,英国中医临床情况
8 @8 |5 s! C% r  Y$ G  X% ?    英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NHS)制度。每个人都注册自己的(社区)执业医师(GP)。通过注册医师看病不需要付诊费、手术等费用。英国NHS也提供中医针灸治疗,患者不需要付费,但是供不应求,一般需要几个月之久的排队,治疗往往也可能是几周甚至几个月一次。华人中医师在英国主要是自己开业,相当于私人医生,中医治疗患者需要自己付费,针灸治疗一次的费用,从30英镑、40英镑到80英镑不等,与经营模式、诊所位置对象人群有关。华人中医师参与NHS针灸工作的不多。针灸治疗费用一些健康保险公司可以报销。但是英国的保险公司都是私人保险公司,没有统一的政策。
+ B( V2 {8 V. \2 C* }& w, R一般中医诊所临床提供针灸、中医药和推拿、拔罐、伤科手法治疗。- M' p$ b; E+ n2 A- }- r. v5 j! M
英国是个移**家,相比之下,对于一般疾病,在英国本土患者中,针灸是接受度最高、最受欢迎的。在东欧前社会主义 国家移民以及印巴、非洲、中东移民中,中医药治疗接受度也很高。
& I8 p& ]8 c6 {- E! q     现代一些西方青年中流行吃素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很多人尽可能避免服用化学药物或有添加剂的食品,因此中医针灸治疗也受到他们的青睐。 $ g, O8 I6 ]* u6 p8 F9 }
临床诊治范围和主要病种:9 y1 B1 e' {6 t; w
内科:头痛、偏头痛,感冒、咳嗽,哮喘、慢支炎、肺气肿,胃痛、消化不良、腹泻、急慢性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克隆氏病、便秘,高血压、痛风、糖尿病、水肿、眩晕等及肝胆肾尿路结石等;
+ [0 N7 C9 ]7 H精神情绪问题:焦虑、紧张、抑郁,失眠、发作性恐慌(心神经官能症)* S3 S8 r0 Y. m4 a
伤骨科疼痛:颈腰椎疾病,颈肩腰腿痛,腰扭伤、落枕、肩周炎、网球肘、踝关节扭挫伤、坐骨神经痛、各部运动创伤等等;
4 y0 P: p3 @$ s, D! v+ M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面瘫等。 : w- K0 P/ C/ F
皮肤科:痤疮、银屑病、湿疹、荨麻疹、疱疹感染、脱发、神经性皮炎、白癜风、赘疣,手足癣等;
/ o0 g: j  N9 G- t9 S% ]4 H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经前紧张综合症、盆腔炎、不孕、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 j3 V; ~, ^. ^9 a) k其他:肿瘤、男性不育、男性性功能问题、前列腺炎,五官疾病如鼻炎、咽喉炎、中耳炎、口腔溃疡、结、角膜炎等。) _/ Q8 P  a9 D  G0 p+ M- o

- z+ t& C" O9 I# t2 N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2-6 10:59:27 | 阅读全部
张相鹏:从邓铁涛大师五脏相关到曹东义内外相关1 o' D1 x; B. k$ W% y

- ~4 |& c' T: N6 a: K  张相鹏1  王红霞2  武宁1张培红2指导:曹东义
( a6 p7 s! V: l# o7 w* s2 c(1. 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院 河北 石家庄050011;2.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31 )6 U7 |. @: D' i; P
. `  F8 L- I; C! @, I. m
[摘要]  “内外相关”学说是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经过不断的的总结提高发展而来。“五脏相关”理论吸收五行的合理内涵,摈弃其不足之处,重点突出人体是以五脏为联系的整体,这样的生理病理特点对于人体有重要作用。“内外相关”学说在五脏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概括说明人体内外、表里、阴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疾病的发生传变、疾病与诊断、疾病与治疗的新认识。尤其是“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相关”的观点为疾病采用外治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认识。本文从中医理论联系临床,重点探讨“内外相关”的提出背景、主要内容、学说特点、理论价值几个方面的问题。; c1 D9 G0 }, g0 p
[关键词]  五脏;内外;相关;内治;外治;价值
  c3 g* F9 E9 KTo explore the doctr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ide and outside related( c8 [9 t. ~* S
          ---- from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related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3 f1 G" G3 W: O/ oZhang –Xiangpeng1  Wang- Hongxia2  WuNing1  Zhang- Peihong 2 Cao Dongyi
1 U' s& `8 M; C9 o% ?. H(corresponding author  Cao Dongyi Hebei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Xiangpeng  Hebe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medical postgraduate level 2016)
7 c7 s+ j7 V4 F# X- ?[abstract] The theor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rrel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 the five-viscera-related" by professor Deng Tietao,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 has been developed through continuous summarization. "Five" theory absorbs the reasonable connotation of five elements abandon its shortcomings, an emphasis on the human body contact with five zang-organs as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important role for the human body.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elevant “theories on the basis of the five zang-organs interconnected, outline of the human body inside and outside, insi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on the basis of this proposed about the happening of the disease spread change,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and diagnosis, disease and treatment.Especially "the disease governance, external governance" point of view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new understanding, is to guide the new theories of TCM clinical practice.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with clinical,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evan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roposed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theory characteristics, several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value.
! D1 u4 n' Y8 E' q! }1 L2 ~[key words]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Inside and outside; Related;  Interna treatment ;External treatment; value
: B2 w- f/ ~- o% F+ t0 M& R' v1  提出背景
: ]2 v7 Y' I8 _; u5 j" D“内外相关”学说是曹东义教授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学术观点。“五脏相关”,首见于邓铁涛教授 1961年 《广东中医》 第 4期 “研究整理祖国医学遗产 ” 一文中,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重要学术思想之一,1988 年邓老在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发表“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正式提出“五脏相关”的概念。[1]之后,“五脏相关”被列为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在2005年,“五脏相关”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课题,在邓铁涛教授带领团队下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进行系统研究。邓铁涛教授团队运用五脏相关理论治疗胸痹,认为发病虽然为心,但与肝、脾、肺、肾四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冠心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痊愈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相关,冠心病早期与心肾相关,冠心病形成期与心肝、心脾相关,冠心病后期与心肺、心肾相关,治疗冠心病应以“脾心相关、肺心相关、肾心相关、肝心相关”为指导,取得了理论与临床的重大突破。[2]9 L+ ?4 y- \* A. I9 Y+ s1 Z& O" y
曹东义教授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徒弟,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学习邓老五脏相关理论,在治疗风湿病中提出“病在关节、根在五脏”的学术观点,按照“补虚益损、内外结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系统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3] 曹东义教授在邓铁涛教授指导下,吸收“五脏相关”理论内涵,提出了“内外相关”学说指导中医临床。. ^; }2 z# G* t$ O+ \1 q
2 主要内容8 H/ O+ D' a. @9 k' }0 V
2.1外邪伤内,外病内传
; n! ]5 H- D1 |( {$ a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论述,中医发病原因包括三类,外因、内因、不内外因。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常常是致病的先导,六淫之邪易伤肌表,得病之初为表证、病势浅、病情轻、症状少、此时容易治疗。4 f3 c6 n2 k: Q, j  z) x9 G$ p& g
例如,外感疾病中当疾病处在太阳表证阶段或卫分阶段,经过辛温解表、辛凉解表,透邪外出,则治愈在表证或卫分阶段,临床误治、失治,疾病会传变出现变证、坏病。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杂病论》也称是临床上救误代表作,因为疾病在表证不能正确治疗,表证未去可能又损伤正气,比如,表证伤阳的桂枝加附子汤证;表证身痛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表证心悸的桂枝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表证欲作奔豚的桂枝加桂汤等证,所以医圣张仲景随提出了“观其脉症,随证治之”的辩证论治的治疗思想。[4]此时得不到有效治疗,疾病会向里传变,由三阳证变为三阴证,由卫分变为营血分,这就是曹东义教授提出的“突变虚寒,转为内伤”的观点。6 d+ o* b6 _. @  ?. U3 Z
扁鹊见蔡桓公的事例也说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到疾病深入骨髓则已成难治之危症。外感与内伤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受各种因素影响会出现相互转化和传变,在2003年非典爆发时,很多患者在后期表现为里虚寒、阳气大衰的三阴衰竭亡阳急危表现,治疗就不能默守陈规、拘于一理、死守一法、一成不变。[5]疾病发生是有表到里、有浅及深、由轻到重、步步深入过程,所以治疗要及时正确,使病在表浅时就驱除体外,不至于外邪伤内、外病内传,酿成大病。
, I# b: B8 O7 A  s, U2 ?1 Y: x2.2内病外显,内病外诊
3 d- r7 e: x# R+ `  E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五脏相关”理论中说:“五脏相关就是指在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相互为用,病理情况下,相互制约、相互影响。[6]《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内臧,则知其所病矣”;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很多发挥和论述, 《丹溪心法》中阐述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杨上善解释为“各视外侯,则知所生病矣”;张景岳说“外形即明,内藏可察 ”;张志聪说“六腑内合五脏,外应与于皮肉筋骨,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7] 8 @! l4 T, U- E/ y' V$ a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外在的四肢、皮毛、筋脉的变化,就可探知人体内在脏腑病变。例如,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一个人面色可以反应其气血盛衰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肿瘤患者在后期出现“恶病质”体瘦如柴、面色痿黄、目光无神、呼吸微弱,一派脏腑精气衰败的表现。内病外显,内病外诊,正是中医诊断学中“司外踹内”、“见微知著”原理体现。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外收集患者资料,就可以探知脏腑的病理变化,这正是与西医诊断思维不同体现了中医诊断思维特色,是中医整体观具体应用同时体现了中医内外相关学术观点。0 o" e; t3 X" H$ `5 \) w
2.3内病外治,外治内效
0 I+ W  V1 r. X2 R, C" L, e, n- O中医外治法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发明了“砭石”、“石针”、“骨针”、“按跷”、“导引”之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提高,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问世和后世历代医家发展应用,中医外治法理论和技术逐步完善,现在针灸、按摩、刮痧、拔罐、膏药、贴敷、外洗、气功等外治疗法,虽然施治在外或针刺按摩四肢远端的穴位,却能调理脏腑,是中医临床治病的特色。[8]* I$ H% W5 j, ?3 x; I  @
中医外治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如今中医外治疗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探讨内病外治,外治内效的机理,不能简单理解为透皮吸收、经络传导,还要回归到中医原创思维层面。内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是一个有表及理或本气自病、邪自内生的动态过程,治疗就是因势利导、扶正驱邪、通瘀提毒、透邪外出。外治疗法在治疗疾病时,一定有个作用媒介-----皮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中医通过皮毛治病是中医大智慧,皮毛即是疾病受邪有表及里的来路,也是疾病由里出表的去路,在临床中运用“玄府”理论,已广泛运用于五官、内科、外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治疗,体现了“善治者治皮毛”的学术思想。[9]
. Z+ N2 s5 y: w) {6 b6 u1 [皮肤通过经络沟通了内外、表里、气血,阴阳,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通道、媒介、载体。肺合皮毛,肺与五脏相关,治疗作用于皮肤实际上就是治疗五脏,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恢复气机升降出入、气血通畅、达到治疗内在脏腑疾病的效果,这也称为施治于外,神应于中----界面治疗。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种外治的“中草药药物圈疗新法”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等疑难杂症,就是内病外治、外治内效,施治于外、神应于中的具体应用,现在该外治疗法已成为“国家中医传统知识保护项目”。[10]
& [7 O1 D9 w, ?- T2.4外病内治,内治外效9 ], }1 Q% {& E+ i. s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就决定了中医治病不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注重局部病变的狭隘思维,还要考虑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人体的整体表现对疾病的影响。局部是整体的反应、内外是一体,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等表现在外的病变,应该在外治情况下,结合内治疗法治疗。外部疾病的症状,反应了人体脏腑功能状态改变,是整体失调表现,曹东义教授就是基于这样观点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患者,常表现有乏力、易感、呐呆、失眠等内伤的临床症状。
; ~, f3 D5 W  ^6 y& z例如,银屑病是一种难治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由外邪内侵,七情内伤,脾胃失和等因素所致,银屑病病因病机以血热论、血瘀论、血虚论最有代表性,该病发生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营卫失和、寒热错杂、浊毒内蕴等因素有关。[11]皮肤病发病特点是病在皮肤、根在脏腑,不能见皮治皮,不求病根所在,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否则永无愈期,治疗应以调和脏腑、平衡阴阳、养血祛风、清热凉血、化瘀解毒、扶正透邪等内治之法治疗该病常取得满意效果。病在外、伤在内这一认识,是曹东义教授提出外病内治,内治外效的观点的基础。治病求本、本于阴阳、本立而道生,正是体现了中医五脏相关性、内外相关性的整体观。
9 B' L6 O- _  c0 e3  学说特点
8 z# C" |7 o+ [内外相关学说,是在“五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吸取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等理论的创新学说。
7 s8 w- z5 D6 y& a; l( D首先,反映了中医的整体观,《素问》:“根于内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植物去皮则死。气在外也,动物伤内则死,神在中也。”,神机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是主宰调控生命活动的机制;而气立则是生命得以维持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生命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内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是保障生命活动的基础,体现了生命的整体性。[12]
& w2 \2 L/ r; P# {! G7 i/ Y其次,内外之间有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关系,体现了一种联系的观点,言内必有外,言外必有内。内外的关系也可以用阴阳的思维理解,《黄帝内经》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内外之间存在着生理病理互根互用联系。     
- D9 K4 a- f. C$ X最后,内外相关体现了疾病发病、发展、变化、痊愈的动态发展观,基于这样认识医生就可以认识疾病发病原因、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整体观、联系观、发展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观念,“内外相关”学说吸收了哲学思想的内涵,形成了具有创新特点的中医学说,从理论到实践指导着中医临床。$ w, _! {5 V, H5 R7 H
4  理论价值$ v% A* q  w) d# f9 d" e
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理论自信,要谈理论自信首要前提是认真学好、学懂中医基本理论,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继承与创新、才能学以致用有效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曹东义教授一直提倡中医药发展离不开“理论自信、传承自觉、疗效自强、体系自立”。[13]继承与创新对未来中医药的发展至关重要,“内外相关”学说,就是继承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
5 S5 b/ A6 H6 ^第一,内外相关学说,总结概括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的机理,揭示了疾病从外感到内伤的中医发病机制、相互关系、相互转化的的特点。学习这一学术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温病学》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对于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的基本思想。; B# f0 ~5 X2 i. x, ?8 J
第二,内外相关学说,说明了任何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都有它的外部征象,在临床的实践医生就可以透过患者的外在现象可以探知疾病内部的本质,给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提供了思路。这种内外的相关性学说,对中医诊断学思维的认识和学习具有重要帮助作用。6 Y' j: l+ G( G( n: P
第三,内外相关学说,阐发了中医外治之理的理论特点,通过“皮肤界面”的认识,进一步解释了外治法产生作用的原理,为临床的各种外治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给内伤性杂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外病内治的提出,为病在外的疾病认识和治疗同样带来了新启发。: @8 S5 \- `. H1 Q7 ]0 G0 p
内外相关学说,体现中医原创思维的特点,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医临床治疗的认识和总结达到了新水平,是中医理论继承与创新的体现,对于中医学术发展有启发意义。1 y) W4 S2 G. V. E1 e
[参考文献]) u4 A1 m) B3 w: B/ u/ S
[1] 徐志伟,刘小斌,邱仕君,郑洪. 中医 “五脏相关 ” 理论继承与创新的初步研究[J].广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 6):475.- o; D5 D- X2 m, s- N, U
[2] 孙海娇,吴焕林. 吴焕林教授从五脏相关治疗冠心病临证经验[J]. 四川中医,2017 .35 (2):18-19.9 H1 M" q1 l" @! Z0 B0 o+ {
[3] 曹东义.“补虚益损”在风湿病诊治中的意义[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 1 (4):38-41.- W& o1 u' ?- k! k
[4] 曹东义,郭双庚,王丽,任江华,朱胜君,马学伟,张培红,齐建兴[J].论张仲景对外感理论的继承与创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 26(2):56
$ a  S, H- G/ i. J5 o[5] 曹东义.中医群英战SARS[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25-27.9 j+ i/ a4 S- M  @, o7 m  L
[6] 陈坚雄,邱仕君,肖莹. 试论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内涵[J].广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 (2):87.6 B# `9 |3 r) f9 [+ l; O. T
[7] 李海玉,刘理想,陆广莘. “视其外应,以知内藏”解读—国医大师陆广莘对辨证诊断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2):13069 S7 g1 l- p9 d" q! _
[8] 朱庆文.论中医外治的发展道路[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2):34.
) n3 \1 W; ~+ q- d[9] 王振春,罗再琼,敬樱,吕德,黄文强. 玄府理论的临床应用进展与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90., j) k) h, N# |2 u9 W" h/ w2 ]
[10] 曹东义,裴林.杏林寻宝---保护中医 河北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项目汇报[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81-82.' g; K, z- U+ ]% D, Q4 C3 b. s
[11] 杨家福.中医对银屑病研究治疗的新进展[J].求医问药,2011.9(11):87.4 |1 {- f% W7 H2 r7 e5 A$ E
[12] 翟双庆. 内经谈神机与气立[N]中国中医药报,2012-2-24(5).
) l0 o/ U# ~7 A+ q2 D[13] 曹东义. 中医只有“理论自信 ”方能促进“疗效自强 ”[J].中医药通报,2015 .14(2):1-3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2-6 11:00:1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2-6 10:561 I1 A; _  T/ [1 A# s
袁炳胜:英国中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W  v7 c& I8 Q* c! J7 @袁炳胜主任中医师 (英国)# f- J% c7 z  {* l
一,英国概况

2 ?8 W( P6 X( {' J黄叶:现代发酵中药-微生态中药制剂
/ i0 m* t/ z3 g! \$ S4 S  ~黄  叶
3 N% K# z- h2 A  H(河北惠群微生态中药科技有限公司 河北省 石家庄市 050013)' r) u; ?; ^9 b3 W# _  I! f- A7 A
摘要:中药制备应用生物技术转化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微生态中药制剂是一类生物转化中药,以医学微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传统的中药制剂生产中,引入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工艺,及酶法(酶制剂酶解)等现代生物技术制备的口服类中药制剂。微生态中药制剂较相应的传统中药制剂可望具有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患者个体对药物代谢的差异性、丰富产品营养结构、改善产品口感和延长产品有效期(或保质期)等5个方面的优势。微生态中药制剂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老弱多病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重症患者,大手术后康复期患者,或放化疗癌症患者,尤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微生态中药的发酵工艺是一项共性技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将该创新工艺引入到传统中药制剂生产中,可望实现对传统名优中药进行“批量式”二次开发和提升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积极推广微生态中药产品,可望创建一个拥有我囯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战略性新兴医药产业群。
) T- v8 q: K8 n, ~关健词:微生态中药;益生菌;生物转化;混合发酵;传统名优中药二次开发, ]5 Z9 {; r" v  }
Modern Fermented&#160;Chinese Medicine
% U4 k+ _- l3 L+ {+ d, u" ~* s! f—Microe-cological Chinese Medicine&#160reparation* v) j4 e! p" R1 W9 A
Huang ye; b9 `! ?  b% }3 L2 v" Z( W
(Hebei &#160;Huiqun  Micro-ecological Chinese Medicine Tech. Co., Ltd,Shijiazhuang,Hebei,China  050013&#160;)
$ a& G4 S( }  a4 w  O. ^3 ^Abstract:Application of bio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to the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a forefront research field of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The micro-ecological Chinese medicine(MCM)preparation based on the&#160;medical micro-ec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is an or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that is prepar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CM preparation process with probiotic bacteria etc. beneficial microbial fermentation as well as&#160;enzymatic hydrolysis etc. modern biotechnology. MCM prepara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TCM preparation is expected to have 5 advantages,such as increasing drug bioavailability,reducing the individual patient differences in drug metabolism, enriching product nutritional structure,improving product taste and extend&#160;expiration period(or shelf life). MCM preparation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to old, weak and sick patients&#160;with the intestinal micro-ecological imbalance, patients with severe nutritional risk, patients during the rehabilitation&#160;after major surgery, or cancer patients under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The fermentation&#160;process of MCM is a kind of generic technology with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and broad practicability. It is expected to achieve&#160;the "batch type" secondary&#160;development of&#160; famous TCM and is expected to great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while the innovative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production of TCM preparation. The development,promotion of MCM could contribute to build up a strategic emerging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group with our ow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right.
+ S4 M: g1 o8 g" VKey Words: micro-ecological Chinese medicine;probiotic bacteria;biotransformation;mixed culture;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0 X( j: ^: g4 `$ K, a3 p
% u( Q" r* k; S# C微生态中药制剂是一类生物转化中药,以医学微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传统的中药制剂生产中,引入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工艺,及酶法(酶制剂酶解)等现代生物技术制备的口服类中药制剂。7 r6 f) H0 x( u) x6 D- J
与目前业界主要关注的真菌类发酵中药,如虫草菌发酵产品——百令胶囊, 霉菌发酵产品——血脂康胶囊等不同,微生态中药制剂强调采用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来发酵(生物转化)中药。为区别于传统中药制剂,也区别于微生态制剂,笔者将它们定位并提名为“微生态中药”制剂,并提出“微生态中药理论假说”[1-3]。8 `9 }/ r- D4 }  \, d
1 对微生态中药制剂的实践及其代表性产品
  _4 t( d2 o4 ]' G8 X" S4 w' O1.1中华圣宝口服液
& [7 W9 v, w7 U1993年,笔者师从清代御医传人、20世纪30年代留日学者、食用微生物专家于昭先生。在于昭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研究团队以于老家传秘方刺五加保健药酒方为基础,在中药生产中引入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创造性地开发出国内外首个经由益生细菌-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和益生真菌-啤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同罐批纯种混合发酵技术制备的中药复方制剂——中华圣宝口服液(中药保健药品,批准文号吉卫药健字[94]Z-80,以下简称圣宝口服液)。
  V0 a; ^* h- Q8 x药理、药效学研究:海南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河北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华北制药集团质检中心、海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进行的药理、药效学研究表明,圣宝口服液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延缓衰老、抗氧化、抗疲劳、抗寒冷、抗菌、消炎、镇痛、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性功能等多方面的药效作用。毒理学试验结果表明,小鼠口服最大耐受剂量为120 ml/kg(为成人临床日剂量的180倍),产品安全性良好。其中,延缓衰老功效方面的实验研究比较深入。果蝇身上有一种类似于人类的衰老基因(WRN基因),WRN基因被损害后,DNA会变得不稳定,不同染色体之间的基因在重组时会发生交换[4]。果蝇实验结果显示,圣宝口服液可使黑腹果蝇的平均寿命延长29.53%(P <0.0001)[5]。另一项对比性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圣宝口服液对果蝇寿命的影响力超过拟黑刺多蚁粉,果蝇低密度培养(25只/支,n =100)、半数死亡期时,拟黑刺多蚁干粉增寿21.3%(P<0.005),而圣宝口服液增寿31.58%;果蝇高密度培养(40只/支,n =100)时生存条件更严峻,圣宝口服液的增寿达50%以上[6]。圣宝口服液对果蝇寿命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转基因对果蝇寿命的影响力,Orr WC 等[7]对果蝇转入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基因两种长寿酶基因,结果转基因果蝇增寿6%~33%。通过基因改造的手段使果蝇增寿仅有理论指导意义,而通过口服或管饲补给药物达到增寿却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J3 i2 K% L0 z6 S; D5 c# U) q2 ?
临床验证: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春空军医院、吉林省中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海南省中医院等医院对234例患者(其中阳性对照组62例)的临床验证表明,圣宝口服液对风湿(痹病)的显效率为51.16%,有效率为35.47%,总有效率为86.63%,而阳性对照(麝香风湿片)组的总有效率为74.1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8 v7 t7 V) _/ i5 p0 |
用药考察和产品推广:圣宝口服液曾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有万余职工的华北制药集团公司内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用药考察,期间有2000多人次服用。据近百例刊登在华药周报(企业内部发行)上的华药职工实名病例报告显示,老年患者服用圣宝口服液10-20d后(每天2次,每次20 ml),首先在通便、食欲和睡眠三方面同时获得显著改善;连续服用3-4个疗程 (两周为1个疗程)后,原患的多种老年性疾病或慢性病的症状全面改善或好转,体质越弱、疾病越多的老年患者或病因不明的疑难症患者效果更好。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圣宝口服液对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四大生理系统,均有显著的双向调节作用。产品对属于免疫变态性病理反应的重度干燥综合征等有显效,对免疫功能低下凡感冒必诱发哮喘的病例也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对重度失眠症有显效,对精神萎靡不振、嗜睡、顽固性偏头痛、头晕等也有效;对重度结肠炎有显效,对重度便秘、胃腹胀满、烧心、厌食等症也有显效……。圣宝口服液在华药集团创造了一药对多种疑难杂病同时有显效的先河。# N9 _3 D/ c: w2 ^2 P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学说,尔后有大量研究论文证实了该网络学说,但至今没有一款西药产品能够同时有效地干预该网络系统,而圣宝口服液则显示了这种潜力。圣宝口服液是一款极有望挑战西医极限,与西药一决高低的好产品。它有望在对人体的神经-免疫-内分泌-消化网络系统同步进行整体性双向调节方面,取得世纪性突破。从“圣宝现象”,也使我们看到了这类由益生菌发酵制备的中药复方产品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 @5 T9 F8 a1 V7 j* ^
1.2 扶正散结合剂; G& \" _: r; T0 _( [
2000年,笔者应聘到山东三株药业集团公司,任集团公司技术总监5年。有幸认识了第二个工业规模化生产的微生态中药制剂——扶正散结合剂。该产品原名为三株赋新康口服液,是个国家专利产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创造出14亿元的销售业绩。产品由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复方经三株益生细菌: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odum)、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is)和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混合发酵制备,于1995年9月获得中药保健药品批文,2004年10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新药(国药准字B20040009)。此为我国至今唯一一款属于国药准字号的,由益生细菌发酵制备的复方中药产品。
/ n9 t* L- V- Q药效学研究: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山东中医药研究所进行的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扶正散结合剂在抑制肿瘤、降低放化疗毒副作用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有显著的疗效[8-12]。益生细菌发酵前后的扶正散结合剂样品肿瘤抑制率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对荷肝癌H22、肉瘤S180小鼠灌胃给药,益生细菌发酵前的样品(即用传统中药工艺制备)均未见有抑瘤作用[13]。而荷瘤后第4天(瘤体已能触及),对荷肝癌H22、肉瘤S180小鼠灌胃给药,经益生细菌发酵的样品均表现出明显的抑瘤作用,大、中剂量组对荷肝癌H22小鼠的平均抑瘤率为52.03%(P<0.001)和33.53%(P<0.05),对荷肉瘤S180小鼠的平均抑瘤率为42.17%(P<0.01)和33.66%(P<0.05)[14]。 5 w+ G, ?  c/ U- r' U
临床验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天津市中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济南第四人民医院、南京市金陵医院、天津市滨江医院和胜利油田胜利医院等10家医院共728例病例(其中阳性对照组230例)的临床验证结果表明,扶正散结合剂抑制肿瘤的总有效率为79.35%(246/310),对放化疗患者升高白细胞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158例配合放化疗治疗的患者几乎均有不同程度地减轻放化疗症状的作用[15-23]。
4 A0 P+ @. ]5 P$ M3 f9 O# k    目前,我国抗肿瘤的传统中成药共有107个(中国中医药报,2013-12-23,第2版),但经由益生细菌发酵制备的扶正散结合剂与传统的抗肿瘤中成药相比,有着明显的治疗优势。
7 C) ^; U5 M' X- a. e' U2 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发展概况
7 }0 V. q- c% s; K# r近年来,国外掀起“酵素”热,推崇采用益生细菌(例如乳酸菌),或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果蔬等天然食物或药用植物,并将该类产品称之为“酵素(即酶)补充剂”或“酵素营养剂”。例如,日本的“寿酵素”,系由蔬菜、果实、海草、菌类的提取物,经乳酸菌和酵母菌分罐批,分别发酵制备。韩国的“发酵高丽红参”,系由高丽红参提取物经双歧杆菌厌氧发酵制备(参见2007年8月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健康产品交易会外商参会资料)。, _- }5 b3 Y  n) H. a9 q5 K
国外研究发现,用“酵素(即酶)补充剂”养生,可使老年人找回“年轻时光”的感觉,如同“逆生长”;对重症大手术患者辅以“酵素补充剂”,可使手术感染率降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面对“酵素补充剂”的“神奇”表现,有学者预言,“酵素将在今后几十年中彻底变革医学”。酵素类产品在欧美作为食品管理,在日本作为保健辅助食品管理。2014年全球酵素市场规模已超50亿美元,其中食品酵素与人们生活饮食密切相关,发展空间及成长潜力最大,年增长率达7%以上(中国制药网,2015-12-08)。: q& L  h# i$ B: l# o; H
国外这股酵素热自然波及到国内。2011年7月,中国保健协会举办了国内首届酵素类保健食品专题研讨会。2015年12月,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在京召开了“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酵素分会”成立大会,由来自全国酵素行业的骨干200余人参会。据科技部门户网站(www.most.gov.cn)报道,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产品的活菌数达2.8×1012 CFU/g,是国内外同类产品活菌数的5倍以上,产品中短链脂肪酸等活性物质的含量是未发酵果蔬产品的2倍以上。短链脂肪酸普遍被认为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近三年来该项目直接经济效益达21.38亿元,有力提升了我国果蔬食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8 E% G! k0 `) Q
人们所称“酵素”类产品,其实与我们所称的“微生态中药制剂”是属同源产品。它们都是用益生细菌,或益生细菌和酵母菌将中药(包括果蔬)作为底物的发酵产品。对于用益生菌发酵中药的神奇效果,笔者早在20多年前,从圣宝口服液种种不凡表现,就已经充分领教了。圣宝口服液在华药集团创造了一药对几十种病症(老年病、慢性病、疑难症)同时有显效的神话。“圣宝现象”确实留给我们太多的遐想,太多的迷。如果仅是几例,那可能是偶然,但这样大量的典型病例应该孕育着必然。对于一种超乎常规的现象,学人们自然希望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对用益生菌发酵中药、果蔬所产生的神奇效果,国外学者依据酵素(即酶)对有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提出了“酵素补充说”、“酵素长寿说”等,试图用“酵素说”来诠释其“神奇”效果,而笔者则更主张用医学微生态理论来诠释。
$ x- H4 i$ v1 j  n) ~微生态中药制剂和酵素补充剂虽属于同源产品,但二者却有着“等级”区别:
6 N: H1 e5 B" x; P( Q; Q5 w(1)微生态中药制剂的发酵底物主要针对中药,而酵素的发酵底物主要为果疏类。微生态中药制剂的药效基础物质是中药有效成分、经益生菌生物转化后的活性成分,及益生菌代谢的活性产物,产品具有药的属性,有治疗功效,而酵素则仅具有食品或营养食品的属性。
* z/ l, F" t; z# i5 a; q(2)微生态中药制剂的制备严格遵循生物制药的操作规程:所采用的生产菌种(一种或几种)经严格的选育;菌种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纯种培养和液体(混合)发酵;发酵液经严格的除菌等处理工序;成品制剂须在洁净空气条件下分装。
; _/ x! t+ }% r: C. _' D(3)在微生态中药制剂的制备中,对益生菌发酵(生物转化)的底物,我们也将视野从药用植物延伸到由中医理论指导下组方的中药复方。这样,发展微生态中药制剂对实施我国中药现代化战略就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8 @' N5 O2 U! N9 _1 i# ^& w* R6 Q微生态中药制剂与微生物药物也有大不同 微生物药物一般经过严格的提练和纯化,而微生态中药制剂大多不经过纯化处理。微生物药物为提高生产菌种的产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途径和来源来筛选高单位菌种,但对中药发酵,所选用的生产菌种应有所制约。食品级益生菌既无外毒素,又无内毒素,具有足够保险的安全性。因此,在对中药进行生物转化时,宜选用食品级益生菌来发酵。又根据医学微生态学理论,还应注重选育与人类共生的生理性肠道原籍益生细菌来发酵中药。针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強化对中药的生物转化功能,更宜采用益生细菌组,并宜辅以益生真菌(例如啤酒酵母菌)发酵的多菌种纯种混合发酵技术。
8 i" ^/ |) q. }. L  d, k微生态中药制剂与微生态制剂也有大的区别 微生态制剂分为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nbiotics)三类。其中,益生菌类制剂主要关注产品中益生菌的活菌数、在肠道中定殖情况和丰度,而微生态中药制剂则主要关注中药经益生菌生物转化后,产品中活性功效组分和益生菌代谢的生理活性成分。
# n$ o; u. o9 J  B+ d" E3 从医学微生态学的视角,探讨中药制备引入益生菌发酵工艺的必要性# W, K$ O! {7 P' c% ~% o& D( g2 h1 k
3.1 近年来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呈现井喷式发展
) B: D' j. w+ z2 n医学微生态学作为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专门研究宿主与其共生的正常微生物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关系的边缘科学,是一门由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正向基因水平发展的生态学。
/ I1 F9 M) p3 V  x% w9 W* v6 H( j1 L近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将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必争“高地”。2008年1月,欧盟启动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genomics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Tract,MetaHIT),耗资2200万欧元,确定了人体肠道微生物的330 万个基因,提出了3 种肠型的概念。几乎同时,美国NIH启动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耗资1.2亿美元,对300个志愿者全身各部位的微生物进行测序,破解了与人体共生的3000种微生物全基因组。此外,还有日本的“人体元基因组研究计划”(2005年启动),加拿大的“微生物组研究计划”(2007年启动)等。这些计划行动,为深入研究人体肠道菌群奠定了基础,也彻底引爆了该研究领域。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文献服务检索系统(NCBI PubMed)统计的数字表明,自2001年以来在国际主要期刊上发表的微生物组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指数式增长,仅2017年发表的有关文献超过7000多篇,其相关研究成果经常占据《自然》《科学》和《细胞》杂志封面,这些顶级杂志甚至专门为其编发增刊。肠道菌群和肿瘤免疫疗法、基因编辑技术等,已然比肩成为生命科学的最热点。0 s$ p2 i1 U: i
最新研究发现,人体自身约有3×10 13个细胞,而与人体共生微生物的数量达到4×1013个,总质量约0.2kg[24]。其中,超过90%的共生微生物生活在人的消化道里,主要由细菌组成。此外,还包括古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人体自身约有两万五千个基因,而与人体共生微生物的基因总数超过人体自身的数百倍之多。其中,肠道微生物基因组(总和)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
: T$ B- Y$ }+ w& S已经证明,人类肠道微生物群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如营养物质的利用和能量储存、抗感染、免疫系统的成熟和功能调节、支持神经内分泌功能等,因此,它们对机体健康状况至关重要[25]。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人类肠道菌群紊乱与糖尿病、心脏病、癌症、肝病、甲状腺病变、肥胖症、过敏、抑郁症和自闭症等病理状态呈现相关性。$ z2 k( F! A* ]$ \0 e/ l
有研究表明,传统中药有效组分的激活需要肠道微生物的参与才能实现。解析健康微生物组与人体互生共利的机制、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细胞和健康微生物组细胞互相作用的机理、中药药效与肠道微生物组的因果关系、发展基于微生物组的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与预防技术等,是我国人体微生物组的重要研究内容[26]。
. D# G- t; o# h  q* L为探寻“人类第二基因组”调控机理,研究中药与肠道微生物之间作用机制,中国科学院于2017年12月20日启动了“人体与环境健康的微生物组共性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执行期为两年,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希望通过该中国微生物组的种子计划,弯道超车,强化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催生一批基于颠覆性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4 _' H7 l, _: A- `3.2 从肠道正常菌群的作用,探讨中药制备引入益生菌组发酵工艺的必要性+ M+ Y$ D2 c) L3 j1 H7 F
对中药复方制剂的体内代谢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大难点。据国家现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在申报中药复方制剂时,不必提供药代动力学试验资料及有关文献资料。因此,传统中药制剂不论在研发、申报阶段,还是在产品上市后,人们都很少考虑人体内源性环境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4 t  L5 J, S4 e2 t0 @5 g% J中药是与化学药物迥然有别的复杂药物体系。它作用于人体时,响应的是多维非线性的复杂效应。与化学药物不同,传统中药制剂是个多组分的复合药物,其中,既有高分子、小分子化学物质,也有大分子的结合物。传统制备的中药制剂可能是生理活性成分,也可能是前体药物,或二者兼而有之。中药的功效物质不等于生理活性物质。中药口服制剂摄入机体消化道后,其中,有的组分是以其原形通过胃肠道黏膜屏障进入体内循环,被宿主直接吸收利用;有的则在肠道内,经肠道生理性正常菌群和/或内源性酶代谢活化后,以其代谢活化物的形式通过肠道黏膜屏障,被宿主吸收利用;有的则直接为肠道正常菌群利用,以调节肠道内微生态结构;也有的则被筛分舍去,作为废物随粪便排出体外。) Q) C. z4 U, o: {( M/ w! T& y4 X
因此,传统的中药口服制剂要表现出临床效果,往往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中药本身,二是患者本身。第一方面是指该中药制剂是否具有能体现临床效果的功效成分组,第二方面是指患者的肠道菌群能否有效地代谢、吸收和利用这些功效成分组。而后者,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的肠道微生态平衡状况。
4 \8 [' c4 Q5 [6 `$ r6 {$ @6 a问题是,健康人不吃药,而生病的人、久病的人往往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尤其是老弱多病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重症患者,大剂量抗生素使用者,大手术后康复期患者,或放化疗肿瘤患者,他们机体肠道的微生态往往是严重失衡的,这又严重制约了患者机体对所摄入中药功效物质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影响中药疗效的充分发挥。这是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矛盾,但却被我们长久地忽视了。对传统口服类中药制剂这个短板,在我们研发现代中药时应加以格外关注。# B" J6 K1 a# b  {8 @
为克服患者因肠道微生态失衡而制约中药疗效发挥这弊端,我们根据仿生学原理,在中药生产中引入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工艺,把原本发生在人体肠道内由生理性益生细菌或其酶对中药功效物质的化学结构的修饰和活化作用前移到体外,在生产制备中完成。依据医学微生态学理论,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中药制备工艺无缝对接,取长补短,或可在现阶段走出-条切实可行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 U. C# Q* K% ?( p  F& y4 关于中药制备引入益生菌组发酵工艺作用机理的讨论
! b/ t: N/ J7 q( A& \  ]中药制备结合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不是简单地将各种物料机械地混合,而是将中药提取物作为底物,用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进行发酵。因此,所产生的效果决不仅仅局限在简单数学概念上的1加1的叠加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菌株或其酶对中药的作用;二是中药对生产菌株的作用,也包括二者进一步的相互作用。
( Q5 c4 E$ i- k- W4.1 从肠道正常菌群对中药功效成分的代谢作用来讨论$ M! {; J* q; a( w
——中药结合益生菌发酵工艺,试图提高患者对中药功效物质的生物利用度
9 g% V* E0 J) t; Q1 U  G; u人体肠道菌群作为“内化”了的环境因素,提供人体本身不具备的酶和生化代谢途径,催化包括中药在内的异源生物质体内代谢反应。因此,肠道菌群被视为药物肝脏代谢的重要补充或拮抗,而机体的代谢,包括对药物的代谢,实际上是机体自身和其共生的肠道微生物组活动的整合。肝脏往往使药物氧化或形成结合物,而肠道正常菌群往往使药物还原或使结合物水解。在肠道正常菌群的作用下,药物分解,分子量减小,极性减弱,脂溶性增强。事实上,肠道正常菌群通过产生不同的酶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在许多方面已超过肝脏[27]。
# q! A5 f, j  W) ^% s糖苷类化合物是中药制剂中一类重要的功效物质,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如200多个科目的植物中含有黄酮苷。苷又称配糖物,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羟基与非糖物质(如醇类、酚类、甾醇类等)中的羟基缩合而成的缩醛型化合物。其中,非糖部分称为苷元或配糖体。苷类的药效由苷元决定。当苷元与糖结合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糖是极性化合物,非糖物质与糖结合后生成的糖苷极性增大、脂溶性减小,从而影响了它们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 x3 m5 F1 `/ ]9 V) W" C) T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学者小桥恭一[28-29]报道,大黄、番泻叶中发挥泻下作用的番泻叶苷注射失效,对没有肠道细菌的无菌动物也完全无效;芦荟中芦荟苷同样也起泻下作用,若使无菌大鼠感染人的肠道代谢菌后,结果大鼠表现出剧烈的腹泻;研究证明,番泻苷和芦荟苷不能被胃酸、胆汁和消化酶所分解,而是在消化道下部经肠道菌分解酶的作用,转化成相应的苷元,才产生出泻下作用。甘草酸又称甘草酸苷,其钾盐或钠盐有甜味又称甘草甜素,是甘草中最重要的功效成分之一。甘草酸由甘草次酸与2个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而成,口服后并不是以原形被吸收,而是其含糖部分在肠道菌作用下被切去,形成苷元甘草次酸,才被吸收入血并发挥作用。若将甘草酸注射入血,在体内无法形成苷元,只有随胆汁排到肠道,由肠道菌分解成甘草次酸后再次入血而发挥药效。其他如黄芩苷、芍药苷、栀子的京尼平苷等也有类似的结果。小桥恭一研究了肠道菌群对系列苷类物质的代谢作用后指出,糖苷类化合物是天然的前体药物(prodrugs),其药效的发挥依赖于肠道正常菌群酶的代谢作用[30]。
- }. [1 ?5 }' u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功效成分,目前已分离并鉴定的有100余种。人参皂苷属于三萜类皂苷,有两类结构:一类为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皂苷,其皂苷元为齐墩果酸,如人参皂苷RO。另一类为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绝大多数人参皂苷属于此类,按其皂苷元不同又分为两类,一是20(S)-原人参二醇类(PD),如人参皂苷Ra1,Ra2,Rb1,Rb2,Rc,Rd,Rg3和Rh2等;二是20(S)-原人参三醇类(PT),如人参皂苷Re,Rf,Rg1,Rg2和Rh1等[31]。一般认为,人参皂苷Rb1,Rc,Rd,Re,Rg1等是前体药物,口服后经肠道菌群代谢转化为低极性的人参皂苷,如Rg3,Rh1-Rh4,Compound K,Rg5,Rk1-Rk4等后,才被吸收入血发挥其生理活性[32]。陈昕等[33]通过离体厌氧培养人肠道菌和大鼠肠道菌对人参皂苷Rb1的代谢产物的动力学变化研究后认为,肠道菌代谢人参皂苷Rb1的可能途径为Rb1→Rd→G-F2→Compound K(C-K)→20(S)-Ppd(PD),其中G-F2和C-K分别为Rg3和Rh2的同分异构体。) P  l1 s6 \( ^) F$ V2 Q6 S4 t
天然大豆中大豆异黄酮主要以糖苷形式存在,其中占含量优势的是大豆苷和染料木苷,而糖苷形式的大豆异黄酮没有生理活性。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对大豆异黄酮在宿主体内的降解和利用起着关键的作用。Marotti等[34]研究发现,5种人源双歧杆菌均能将大豆苷、染料木苷代谢为相应的大豆苷元、染料木素,这两种苷元为弱雌激素样活性物质;其中约70%的大豆苷元再被肠道菌还原为双氢大豆苷元,最后形成稳定的雌马酚被肠黏膜吸收。雌马酚只能由肠道细菌特异性产生,与大豆苷元相比,其与雌激素受体结合的亲和力、抗氧化活性、抗前列腺癌作用更强,而在血浆中的清除速率更慢。因此,大豆异黄酮仅是其苷元及代谢终产物雌马酚的前体药物,其生理活性更多的是通过雌马酚来实现的[35]。1 W( Q9 k0 H) w7 h
芍药苷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及抗原发性肝癌等作用,口服吸收率极低,需由肠道细菌分泌的β-葡萄糖苷酶水解,转变成其相应苷元后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在Caco-2细胞上的转运研究发现,芍药苷的生物利用度比其苷元低40倍[36]。
. D' t: Q$ |7 W( A; m" d国内外学者对肠道菌生物转化天然植物中苷类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小桥恭一关于植物中糖苷类化合物是天然前体药物的论点,并比较清楚地阐述了该类化合物在体内的药代机理。一般认为,大多数中药是通过口服在消化道吸收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因此,脂溶性扩散是药物在消化道内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但大多数苷类化合物亲脂性低,不易转运到靶部位,而由特异肠道菌群分泌的酶水解为苷元后,脱去糖基,极性减小,脂溶性增加,使其在消化道内的吸收得以实现。苷元经小肠吸收入血液循环,发挥其药效作用。而肠道菌将苷类降解为苷元的同时,获得了苷类的糖,作为自我繁殖的碳源,这正是肠道菌和宿主共生带来的双赢。研究证实,黄酮类、黄酮醇、黄烷酮类、香豆素类等化合物均是经过肠道正常菌化学修饰后,才发挥其生理活性作用的[37]。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药中的前体药物被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修饰、活化后发挥其保健或治疗功效,这可能是中药的一个重要药理机制。
& v% F3 n3 [' `( I5 E: w! i3 G    试图提高患者肠道微生物组对中药功效物质的生物利用度,是我们在设计口服类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中引入益生菌发酵技术的笫一个期望值。! a3 X: C6 q# w5 K! R$ x* X$ [5 A
4.2从个体肠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来讨论
4 p, V+ R4 Z- S) t——中药结合益生菌发酵工艺,试图减小患者对中药功效物质代谢的个体差异性
8 @1 |* ]+ G! K; y% G! c3 j诺贝尔奖获得者里德伯格把人体称为“超级生物体”。因为,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群体数量十分巨大(4×1013),并陪伴终生。其数量与人体自身细胞数大致相当,但它们编码的基因数量超过人体自身基因数的几百倍之多。其中,超过90%的共生微生物生活在人的消化道里。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人类基因组并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关键问题。有研究表明人类遗传基因对我们的寿命贡献率只占到16%,而大部分的差异归结于其他因素,如人们的居住地、生活方式等[38]。
* K9 R- A  u$ _; f7 Q9 v4 h6 u5 u人类肠道是个复杂的、动态的生态系统。研究发现,每个个体肠道内的菌群比例,种类多少是一组类似指纹般的档案。在不同年龄段的健康人群间;不同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人群间;健康、亚健康和患病人群间,以及在患病人群间,他们肠道菌群构成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情况下这种差异性很大。中药口服制剂是高度依赖肠道菌群而发挥作用的一类药物,而这种个体间肠道菌群构成的差异性,将直接导致其对中药制剂中功效物质代谢的差异性。4 D+ U5 ?, S$ l0 V
新生儿肠道是无菌的(胎粪无菌)。自然分娩,母乳喂养婴儿,出生后第2天双歧杆菌的量迅速增长,第6~8天已建立起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的菌群,粪便中双歧杆菌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为1011~1012个/g湿便[39]。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是到了老年,人体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其成年和婴儿期有很大差异。首先,老年性肠炎会经常发生,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下降,特别是类杆菌、普氏菌、双歧杆菌等下降明显,而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则会上升。# l% R. \# b. D5 M% R4 Z  c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菌群构成,不仅随年龄变化,更受到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的制约。以色列Weizmann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将以色列1,046位成年人(包括什肯纳齐、北非、也门人、塞法尔迪、中东后裔等)作为受试对象,分析他们血液、粪便样本,釆集他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服用药物等信息。在比较受试对象的遗传信息,以及各自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之后,研究人员发现,饮食、生活方式是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最主要因素,而人类遗传基因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只有约2%[40]。- V' `# X1 T! M6 u& h
如同血型,人类的肠道微生物组也分“肠型”。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以及国际MetaHIT联合会的研究团队,通过研究4个国家不同人群的肠道微生物(利用Sanger测序,受试人群粪便DNA样品进行测序),在比较他们的饮食习惯、遗传背景、种族、性别、年龄、体重系数等后,提出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肠型”划分概念。分为3类:拟杆菌类、普氏菌类和瘤胃球菌类。拟杆菌属类擅长于分解碳水化合物,所以这种肠型的人相对不易发胖;普氏菌属类擅长于分解肠道黏液,这种肠型的人会有肠道疼痛;而某些瘤胃球菌属类有助于细胞吸收糖分,使体重增加。研究发现,肠型和遗传背景、种族、性别、年龄、体重系数无关,而与长期的饮食习惯相关[41]。" Z6 V8 P6 ]+ n" n
2015年11月4日,由全国智能化养老科技信息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人群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研讨会(北京)”上,发布了“全年龄段中国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及其分型图谱”。该项研究历时两年,据对全国18省市自治区5000余份0岁-100岁健康人群粪便样本,以及1000余份慢性病人群粪便样本分析,将国人肠道菌群结构分型为10种趋向,即:“健康婴儿趋向、健康幼儿趋向、健康少年趋向、健康青年趋向、健康中年趋向、百岁老年趋向、亚健康趋向、疾病I趋向、疾病II趋向和疾病III趋向”。这项研究成果由国内科研院所及社会机构协同完成,为基础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并对国人精准健康管理及疾病预测、预防具有重大意义(见:2015年11月09日,新浪健康)。
0 j, ^5 }# b! k虽然人类的肠道微生物组极具个性(呈现复杂的、动态的多样性),但对健康人群而言,也有共性可循。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研究团队,历时3年,横跨我国9个省份和自治区,对来自汉族、白族、蒙古族、壮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藏族7个民族的20个健康年轻人群(共计314例,年龄范围为18-35岁)的粪便样品,运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他们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发现在所有314例受试的健康年轻个体中,都拥有在肠道内可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的9个细菌属,它们分别是厚壁菌门的Phascolarctobacterium、Roseburia、Blautia、Faecalibacterium、Clostridium 、Subdoligranulum、Ruminococcus和Coprococcus属,以及拟杆菌门的Bacteroides属,而短链脂肪酸普遍被认为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作用。据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功能性核心类肠道菌群(Phylo-functional core of gut microbiota)”的概念,将可在肠道中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的细菌属定义为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组的基石菌群[42]。
& V' J0 F) A  U- A* f" y我们知道,老弱多病者,存在营养风险的重症患者,大剂量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者,大手术或放化疗肿瘤患者,或手术后康复期患者,他们机体肠道的微生态往往是失衡的,或严重失衡的。据张和平研究团队提出的“功能性核心类肠道菌群”的概念,所谓肠道微生态失衡,应该是肠道内功能性核心类肠道菌群的丰度剧降,甚至缺失。根据仿生学原理,把原本发生在机体内的由肠道正常菌群对中药功效成分的代谢活化作用移到体外,在生产制备中完成。中药口服制剂经益生菌发酵“预制”后,有可能使患者摆脱由于其肠道微生态失衡而导致的功能性核心类肠道菌群失势或缺位。: c$ o! O$ w7 a( j
试图减小患者个体肠道微生物组对中药吸收、代谢、利用的差异性,是我们在设计口服类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中引入益生菌发酵技术的笫二个期望值。- s) X% ?) U/ O: b* s: z
应该说明的是,中药口服制剂服用后影响个体血药浓度因素,还有个体脏器中代谢酶基因多样性和中药制剂本身成分含量波动两个方面。不同个体脏器的药物代谢酶的含量和活性有差异,日本学者研究发现,对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约为30%左右。又因传统制备的中药制剂实际上是生药材的粗提物,其成分含量随药材和工艺控制等因素波动,制剂生产批次间的成分含量上下相差可达数倍。日本汉方药规定,可在控制指标的中心值的上下50%浮动[43]。/ G6 e/ ]" P; u: d4 G, A' L
4.3从中药多糖、多酚类等物质对肠道正常菌群的益生元作用来讨论
7 c6 b# k  x5 j$ c——中药结合益生菌发酵,试图促进生产菌株的生长、繁殖,丰富产品中活性代谢产物的含量
$ p9 c: P4 f# w( u7 |( m: K4 E/ C/ X  D益生元的作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Glenn Gibson和Marcel Roberfroid首先引入了这一开创性的概念,强调饮食在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中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随着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转基因组和代谢组等技术的应用,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群的了解日益增长,发现肠道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多样化,高度个体化,但功能保守的生态系统。为适应我们对肠道菌群的认识,以及其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益生元概念也随之不断发展。1 f& v( U- d( {7 P$ ?
2016年12月,国际益生菌与益生元科学协会(ISAPP)发布共识声明,再次更新了益生元的定义和范围。对益生元的新定义是:“能够被宿主体内的菌群选择性利用并转化为有益于宿主健康的物质”。新的定义扩展了原先益生元的概念,包括可能的非碳水化合物物质,可应用于胃肠道外的身体其它部位,并且益生元的类型不再仅限于食物[44]。根椐ISAPP对益生元的新定义,益生元-可以被宿主体内微生物选择性利用的物质,分别可以是:碳水化合物类,如低聚半乳糖(GOS)、低聚果糖(FOS)、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XOS)、母乳低聚糖等,和一些易被发酵的水溶性的膳食纤维;非碳水化合物类,如共轭亚油酸类(CL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类(PUFAs),及酚类和植物化学物质。
/ t( a# U2 Z/ m, I, L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多糖、低聚糖,在中药及其水提物中广泛存在,而这些碳水化合物的功效,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抗炎症等已得到实验验证。由于人类基因组编码的水解酶非常有限(至多17:8或9种)。中草药中大多数的碳水化合物,在口服后并不能被机体直接水解,但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编码的碳水化合物酶类(CAZymes)却有成千上万种,如拟杆菌编码CAZymes的有3976 种(平均每个基因组编码137.1种),厚壁菌编码的CAZymes有4119种(平均每个基因组编码39.6种)。肠道微生物组凭借拥有的巨量碳水化合物酶类,能发酵、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范围十分广泛,从中药多糖、低聚糖,及糖苷和多种单糖,例如:菊粉、纤维素、抗性淀粉、果胶、低聚果糖、纤维低聚糖及单糖。按功能划分,肠道微生物组编码的CAZymes可分为4种类型:糖苷水解酶、多糖裂解酶、碳水化合物合酶及糖基转移酶。它们对中药中碳水化合物降解涉及不同的路径和分子机制[45]。
' w9 l+ a2 g* o3 R1 }糖类发酵是肠道微生物的核心活动,提供结肠能量和碳源的再利用。中药多糖经肠道正常菌群酵解,最终生成短链脂肪酸(SCFAs),被肠道上皮细胞吸收。SCFAs大多数是呈电离状态的,须经特异的转运子转运入机体。短链脂肪酸普遍被认为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多重重要作用。例如,充当肠道上皮特殊营养和能量组分、保护肠道黏膜屏障、降低人体炎症水平和增强胃肠道运动机能等[42]。' G! |0 e  L8 [' N9 T! O! w
中药多糖是天然的益生元,它们对肠道菌群的抑制与促进作用往往是同时发生的,这是中药与菌群以及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中药多糖被正常肠道微生物发酵、利用,并与致病菌对环境与营养存在竞争。正常情况下,肠道致病菌被抑制[45]。( p6 X. c# W8 A8 x4 L1 o* @' u" f$ w
植物多酚又称植物单宁,是分子中具有多个羟基酚类植物成分的总称。植物多酚在自然界中的储量非常丰富,其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由于植物多酚具有独特的功能结构,使其具有了一系列的生物学活性,例如:抗辐射、抗氧化、抗菌、抗病毒、防过敏等,并有研究证明,有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肥胖、糖尿病等方面的功效。近年来,人们对多酚物质抑制人类病原微生物给予高度的关注。植物多酚对霍乱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细菌有很强的抑制能力,而且在一定的抑制浓度下不影响动植物体细胞的正常生长[46]。4 Q) Y# `- d/ a1 s. D. D! N1 d0 `5 A
进-步研究表明,植物多酚、多糖及膳食纤维具有益生元活性的作用,可以增加Akkermansia,Bifidobacteria,Lactobacillus,Bacteroides,Prevotella的丰度,抑制Firmicutes,降低肠道中Firmicutes/Bacteroidetes比例[47]。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药通过对人体肠道正常群菌作用(益生元样作用)来发挥其保健或治疗功效,这可能是中药又一个重要药理机制。- M6 U. k* N$ `  B' }( L$ V3 p; D+ n
试图利用中药多糖、多酚类等物质的益生元作用,促进生产菌株的生长、繁殖,丰富产品中活性代谢产物含量,是我们在设计口服类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中引入益生菌发酵技术的笫三个期望值。* }% f" F  e% X: e  Q1 }: z: ~
4.4 有关中药制备结合益生菌混合发酵工艺作用机理和意义的讨论; U/ h1 A, n! R/ O5 t5 V8 |
微生物学自19世纪晚期创建以来,科学家们几乎全部致力于单一菌种微生物的纯种培养,这导致了我们对微生物世界的局限和偏见。近年来,学界呈现出对纯种混合培养模式高度关注的新趋势,这为我们了解微生物生态、共生、病理等领域开辟了一条新途径[48]。工业微生物组的纯种混合培养模式是现代微生物发酵工业中的前沿研究领域。1 C* y9 c, C3 o2 Z7 E
中药制剂是一种多组分药物。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是在其特定酶的催化下,在常温、常压和适宜的pH条件下,极其迅速地进行的。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采用多菌种混合发酵使系统里酶系多样化,并互补,以应对成分复杂的中药,使对其的生物转化更有效。乳酸菌与酵母菌混合发酵工艺,可产生丰富的酶类,再辅以相应的酶制剂可使植物组织内的功效成分及营养成分如多糖、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充分降解、释放和利用,可望提高中药生产对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 ~! C8 d9 L2 _$ Y$ U6 m1 i
事实上,中药制备结合乳酸菌与酵母菌混合发酵工艺,还具有多重的作用和意义:乳酸菌(兼性厌氧菌或耐氧性厌氧菌类)与酵母菌之间有良好的共生基础。采用两者混合发酵可充分发挥它们之间发酵的协同性和互补性,互相促进生长繁殖,缩短发酵时间,加速有益代谢产物积累和产生丰富的风味物质[49-53]。从发酵条件分析,两者混合发酵可以利用乳酸菌酵解糖产生乳酸,创造发酵液酸性条件,以适合酵母菌发酵(酵母菌最适生长pH为4~5)。而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代谢糖所产生的大量CO2气体起到鼓泡和搅拌的作用,以带动乳酸菌的深层液体发酵。从代谢角度分析,酵母菌对乳糖的分解作用极弱,而乳酸菌可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及半乳糖供酵母利用,加速酵母菌的生长繁殖,缩短发酵时间。另外,两者混合发酵还为中药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性代谢产物、口味成分和风味成分,并实现互补和强化。
8 Q) a* t: y! z- Z微生物支撑着现代工业生物技术的主体,工业生物技术的升级和颠覆性生物技术的发展,需要微生物群体(组)发酵理论指导。工业微生物组通过发展混合菌群发酵、转化和生产技术,将提升传统发酵过程诸如酿造和食品发酵行业的效能和产品品质。研究传统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组的动态结构与功能,揭示微生物种间、群落间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协同进化机制,研制替代并据此构建传统发酵的合成功能菌群,为传统发酵产业向现代发酵工艺升级改造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和优质微生物组资源,是实施“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一项重点工作[26]。
: @  H8 b4 F8 n7 l试图充分利用中药材,提高对其功效物质及营养组分的利用率,并制备成易为患者机体吸收、利用的药物形式,是我们在设计口服类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中引入益生细菌(如乳酸菌等)和益生真菌(如酿酒酵母菌)混合发酵工艺的总体目标值。
) l9 K" F/ \: E1 u5.发展微生态中药制剂,走不一样的中药现代化之路
4 o1 j! y1 `$ f$ ]  I- b5.1.发展微生态中药制剂的临床意义" n. X- b% S3 o/ Q
5.1.1微生态中药制剂与传统的中药口服制剂相比,具有起效加快、疗效凸显、口感改善,且用药安全等优势。其功效既优于微生态制剂,也优于传统的中药口服制剂,是集传统中药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的双重功能于一身的21世纪人们崇尚的营养性、功能性治疗药物。7 K' M( d  m2 g5 I1 O1 V9 ^
5.1.2微生态中药制剂,由于在其制备中引入了益生菌发酵工艺,中药的功效物质在生产制备中被预先活化。从而,使药物起效时间较传统中药大为提速,且疗程也可望缩短。
7 A$ ?. z% _) ]* n5.1.3微生态中药制剂具有药物治疗和营养的双重功效。中药经益生菌发酵,极大地丰富了中药产品的营养结构。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发酵液富含短链脂肪酸、乳酸、B族维生素、氨基酸、核酸、生物素、微量元素、菌体细胞物质等营养性代谢产物。8 A, C: p4 \5 q. Q' j" h# ]
临床营养支持是现代临床治疗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免疫调控、减轻氧化应激、维护胃肠功能和结构、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生存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机体遭受打击,如感染、大出血、创伤、大手术等后,将发生以高代谢为特征的应激反应,静息能量消耗增加,氧耗增加,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体重呈进行性下降。这种高代谢状态是神经内分泌反应和体液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危重症患者来说,其肠内营养的药理作用远远大于营养的生理作用。对于有营养风险的患者,结合合理的营养治疗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疾病康复和降低住院费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临床营养干预对促进患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作用,2010年8月卫生部颁发了《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
! z4 E; h4 h& P2 C5.1.4改善中药的口感和风味。乳酸菌和酿酒酵母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口味成分(如乳酸、乙酸、柠檬酸等有机酸),多种风味成分(如异戊醇、β-苯乙醇等高级醇)以及有香味的酯类(如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和乙酸苯乙酯等)[54]。它们有效地改善了传统中药产品的口感,一改中国的一句千年老话:“良药(中药)苦口”成“良药适口”。
" Z% @9 n* T, x5 J6 {3 s  v7 _5.1.5延长产品的有效期(或保质期)。产品富含乳酸、细菌素等抑菌物质,且呈弱酸性。故微生态中药制剂制备中无需添加防腐剂,也能大为延长产品的有效期(或保质期)。如圣宝口服液中乳酸含量不低于0.5%,pH为 3.5~5.0。
7 I5 @/ c% {% Q/ O  h3 _3 w, B) L微生态中药制剂对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老弱多病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重症患者,大手术康复期患者和放化疗肿瘤患者,尤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m6 L  B# b$ f' F
5.2发展微生态中药制剂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4 E  {" L7 R3 n" w6 P$ |发展微生态中药制剂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如《中国药业》杂志编辑部对笔者撰写的“试论微生态中药制剂”系列论文所配加的“编后”中所评述:“微生态中药制剂是微生态学、微生物学和营养学等学科理论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延伸和应用,是在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有益尝试。积极开发和推广微生态中药制剂,或许在现阶段可望探索出-条切实可行的中药现代化路线图。”积极发展微生态中药制剂“对于创新传统名优中药的二次开发思路、合理利用中药材资源、促进中药现代化进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3]”
# ]2 B& ?* q/ i/ Z+ s$ M8 Z5.2.1微生态中药的益生细菌发酵工艺是项共性技术8 s; H) n1 g* \& l; p3 \- E
微生态中药的益生细菌发酵工艺是一项共性技术。共性技术是指在多个领域内已被普遍应用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成果可被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其特征是超前性、共享性、集成性和社会效益性。科学家在《Science》、《BMC Biolog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称肠道微生物群落是与它们的宿主共同进化的,并且受到宿主食物和环境的强烈影响[55-56]。可以认为,正是由于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与人类共同进化,从而使人类肠道的生理性正常菌群获得了对中药的酵解能力或潜质。现将这些益生菌经过选育后,放置到更加严格的生产环境中对中药提取底物进行发酵,它们对中药的生物转化作用只会更加强化。这一论点,也为笔者20多年来对微生态中药制剂的实践所验证。
; D  {: k  Z& n: N) |微生态中药的益生菌发酵工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可以模块复制式地引入到中药复方制剂、药用植物提取物或其有效部位产品的生产中。根据中药的属性和类别,可分别以食品级(包括饮品)、医院制剂、国家级中药新药以及中药兽药或饲料添加剂等各种类别,在多层面、多方位上开发和推广微生态中药产品。
5 d! r- d) d$ R& [5.2.2 可望对传统名优中药实现“批量式”二次开发* A. X+ A" {3 J5 a, {! O
对传统名优中药二次开发是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站在“千年”历史巨人的肩膀上起步,投资风险低,产出高。因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重大,被多次列入国家多部委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但迟至今日,对传统名优中药的二次开发尚未取得具有全方位意义的突破性进展。" k1 z! Y7 J5 q8 Z/ ?
对于传统中药制剂,需要研究或改进的地方可能很多,如需要明确药效基础物质和作用机理,需要提高质量控制标准、改进剂型,甚至希望改善口感等。但药品的疗效是硬道理,对传统中药所有的改进或开发都应以提高药物的疗效为“终极”目标,这也应是对传统名优中药进行二次开发的主攻方向,是主要矛盾。
0 U2 l- @+ S0 T在传统中药生产中引入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技术,有望对传统名优中药实现“批量式”二次开发。经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制备的微生态中药制剂,较原传统中药制剂至少可望具有五方面的优势:(1)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2)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性减小;(3)产品的营养结构更富有层次和趋于合理;(4)产品的口感改善;(5)产品的有效期(或保质期)延长。$ i, a, t; Z( Q4 M
我们开发传统名优中药的微生态中药制剂,其中,遵循名优中药的处方,确保“原汁原味”是基础,结合益生菌发酵的创新工艺是手段,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促使传统名优中药发生质的飞跃是目的。其实,这也是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历史,尊重实践,如何应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正确看待有千余年应用历史的中医经方、验方,以及对中医经方、验方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大力发展微生态中药制剂,可望全面提升中药产业水平,给我国传统中药产业带来革命;可望创建一个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战略性新兴医药产业群。/ J+ [* F& P* b, f, u- H5 p' e
5.2.3可望提高中药生产对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5 Y+ ~+ l8 S( ~# Q1 G
中药材资源如同石油资源一样,属于我国战略性资源,保护和科学有效的利用我国中药材资源是一项长久国策。为此, 2015年4月国务院12个部委联合颁布了国家首个《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如何提高中药生产对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课题。
6 X( Y3 `/ n7 ?& S, }6 }/ ~3 O' n  M! M药用植物的功效成分一般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在传统的中药制剂生产中,对药用植物的功效成分主要采用水提和醇提的方法。传统的药材提取工艺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热敏性功效物质在热提时,容易损失或被破坏;二是对植物细胞壁破壁不充分,影响对其功效物质的提取率。另外,在传统的中药制剂生产中,药用植物的初生代谢产物,如多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被视为杂质,要被剔除,这对原药材是很大的浪费。此外,中药企业产生的中药提取废渣又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固废问题。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介绍,仅2007年全国中药渣的年排放量就达3000万吨(中国中医药报,2013-12-09,第1版)。目前,对中药提取湿废渣传统做法是:掩埋、焚烧或露天堆放。也有采用高温发酵法将中药提取废弃物制成有机肥,但此法投资费用极高。年处理中药提取废弃物15万吨,生产有机肥基质15万吨,需投资14500万元(见“我国中药提取废弃物环保处理获重要进展”一文,新华网,2012-05-17),即若要将年排放量3000万吨的中药提取废渣制成有机肥,约需投入近290亿元。而在中药生产中引入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工艺和酶法等现代生物技术,可望提高中药生产对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和延长中药制备产业链。
1 ?8 D% G( C* O: Z$ C) S3 D$ Z中药制备结合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将中药制备延伸到采用物理、生物转化两种方法:一则,对中药功效物质的活化作用前移到生产制备中完成;二则,在发酵工程中,药用植物的营养成分,如多糖、蛋白质等,经过酶法水解后便成为生产菌种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碳源和氮源,而被有效利用。, G# n! e; |. `
另外,对于药用植物提取,若革除传统的“醇提”工艺,而釆用植物细胞“酶法破壁”或“低温物理破壁”技术,可望一举三得:(1)采用低温植物细胞破壁技术,可望提高对中药功效成分的提取率,提升产品功效;(2)若革除中药提取中的“醇提”工序,为饲用中药提取废渣创造了先决条件,可望实现“无固废化”中药生产,和増加中药产业附加值;(3)提高中药生产对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促进中药制备科学有效地利用我国宝贵的中药材资源。
0 A, {) ^7 W0 G# D( V. l6 结语
/ k' {* V- w3 q0 B9 L微生态中药制剂是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基础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通过理论创新,中药制备工艺创新后开发的一类生物转化中药,具有新型的现代生物药物特征。
" C( O8 K5 K6 Q+ @- z笔者深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中药的微生物转化必将成为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微生态中药制剂由于其临床疗效凸显,必将成为现代中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K9 K/ @0 H# a) T* V$ s8 ?5 X' }

! g' f' x, n8 K4 H7 i# U' Z: k$ y. {作者简介: 黄叶(1946-),男,高级工程师,曾在石家庄华北制药集团、海南省医药总公司、山东三株药业集团等单位长期从事技术工作。6 V; M* O* o- N" E
通讯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煤机街55号6-3-402室 邮编:050013 " S3 N, q" n- R( q$ D
          电话:0311-86042768  Email:huangye2003 @163.com   
, D8 ?6 A" c3 O1 x
  {9 U; F' F0 H' N' s$ O& R参考文献% O% h/ m# y7 Q7 X
[1]黄  叶.试论微生态中药制剂—开发的现实意义与实践[J].中国药业,2012,21(10)11-14.
+ {( S# m2 j7 x2 K[2]黄  叶.试论微生态中药制剂—风险评估与机理探讨[J].中国药业,2012,21(14):15-20.
0 S' U( X8 I+ L. X1 j9 C[3]黄  叶.试论微生态中药制剂—开发策略与战略意义[J].中国药业,2012,21(16):23-27.+ O! [" m$ n) e+ C( y
[4]高  博.果蝇有类似人类的衰老基因[N].中国医药报,2008-05-201 I8 G+ G8 @0 g5 q- ?4 P
[5]Kai Hu,Qiongmei Wang,Paul q.Hu.The male silkworm moth(Antheraea pernyi) is a key ingredient
( a1 |4 ^( ]$ O) E  Pin Hu-Bao and Sheng-Bao for specific prolongation of the life-span of the male fruit fly(Drosophila melanogaster)[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02,30(2-3):263-270
# t6 c, e( y: M' _% {7 C4 E" X[6]胡  楷,王琼梅,胡清如.拟黑刺多蚁粉对黑腹果蝇的寿命有延长作用[J].中医药学
8 ~3 S4 j9 c; W& ?3 C% V# c8 a     刊,2003,21(2):247-249- L5 k5 b' o3 a4 N9 f. D. c
[7]Orr WC,RS Sohal.Extension of life-span by overexpression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catalase in
( y. K2 l2 y( y1 n9 J; aDrosophila melanogaster [J].Science,1994,263:1128-1130" h: W6 x" T: P; t: j' @4 s
[8]武继彪,夏丽英,张惠云.扶正散结合剂的主要药效学[J].肿瘤防治杂志,2004,11(12 特):10-139 c; P5 p% A( e# f5 W& Z1 ^$ h1 M
[9]方家椿,王耐勤,刘  彤,等.扶正散结合剂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肿瘤防治杂
% m) I, p& y7 U* _8 i2 t8 q志,2004,11(12特):18-19
; f/ `, Z. O/ ?: s[10] 方家椿,王耐勤,刘  彤,等.扶正散结合剂对小鼠移植性肿瘤抑制祛邪作用的实验研究[J].肿' A: T' `% k7 O* r* i5 M* [& w, R
瘤防治杂志,2004,11(12特):20-21
$ ^4 I. ]' d3 g* {- ~% G0 K3 N) X[11] 方家椿,王耐勤,刘  彤,等.扶正散结合剂对肿瘤放化疗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J].肿瘤防治9 e8 v6 e) G  G* g
杂志,2004,11(12特):22-23
3 N2 r3 y% e* A, `* v) ^[12] 方家椿,王耐勤,刘  彤,等.扶正散结合剂对化疗药或放疗减毒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2004,11(12特):24-25
9 b1 e+ N% D' T$ b0 ~[13] 方家椿,王耐勤,刘  彤,等.扶正散结合剂生物转化前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的药效学试验[J].肿瘤防治杂志,2004,11(12特):16-17
" [, q" l. v+ g( T9 G0 T[14] 方家椿,王耐勤,刘  彤,等.扶正散结合剂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J].肿瘤防治杂志,2004,11(12特):14-15
- Y- {9 p  ^) a: q; O[15] 焦中华,齐元富,唐由君,等.扶正散结合剂的临床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2004,
  t) E- z+ R, a$ D3 I11(12特):37-41
6 |/ z) ], C. B1 ~[16] 张发科,周素娥,许宝源,等.扶正散结合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肿瘤防治杂志,2004,11(12特):46-484 F9 T0 F2 F+ \* \/ b
[17] 邹典斌,孙  慧,宋永平,等.扶正散结合剂辅助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肿6 w( k+ C0 m- t
瘤防治杂志,2004,11(12特):49-506 G- ^* p" W  {0 B1 C
[18] 马加斌,范  敏.扶正散结合剂治疗放疗与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J].肿瘤
2 f) [; I1 i( H) E! l& p9 }防治杂志,2004,11(12特):51-52
! }. i2 E' @1 H3 @% h[19] 周荣耀.扶正散结合剂临床应用结果总结[J].肿瘤防治杂志,2004,11(12特):53-54
  M2 R& j5 Y: B( f$ K3 U) ~& W! _5 o[20] 燕  红,夏瑾玮,蜀士荣,等. 扶正散结合剂临床应用小结[J].肿瘤防治杂志,2004,# A8 x8 o6 y8 r/ \
11(12特):55-56
' {* E, ]9 e) s& q[21] 马东旺.30例大肠癌服用扶正散结合剂的临床疗效观察报道[J].肿瘤防治杂志,2004,* p# ]2 I# I* s0 M3 S
11(12特):58-596 |. D7 u/ y5 E. Q  I, j
[22] 胡胜利.扶正散结合剂临床实验报道[J].肿瘤防治杂志,2004,11(12特):60-61+ t# F" n  x% B
[22] 刘小平.扶正散结合剂配合化疗和放疗治疗128例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J].肿瘤防治" F+ t' ^6 O1 R9 D! t$ b* S+ W4 p
杂志,2004,11(12特):62-63. O4 N/ }5 H$ l9 @, }% [
[24] Ron Sender,Shai Fuchs&#160;,Ron Milo.&#160;Revised Estimates for the Number of Human and
! G6 s8 H+ L2 b- x     Bacteria Cells in the Body[J],PLoS Biology,doi:&#160;10.1371/journal.pbio.1002533,016-08-19/ M# a5 Z) f$ J+ s9 M4 C- _
[25] Giorgio La Fata,Robert A. Rastall, Christophe Lacroix,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 of
. c/ {4 o1 k& \     Prebiotic Research-Statement from an Expert Workshop[J]. Nutrients&#160;2017,9(12),1376;/ i: E4 i$ f& |
     doi:10.3390/nu9121376
( _% H3 D8 N* M( f2 B% d2 ^( b[26] 刘双江, 施文元, 赵国屏. 中国微生物组计划:机遇与挑战[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      32(3): 241-250( D- n! }) W5 Y7 U, v
[27] 杨景云.医用微生态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72,111.
* i. N8 k% M6 h/ @( l9 N" q[28] 小桥恭一.中药有效成分与肠道细菌的关系[J].医学与哲学,1995,11:598.
% g+ O" D, _3 S/ X3 O# D2 P[29] 小桥恭一.从消化道微生态说起[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5,7(4):36-42.  z3 z+ c( B1 G+ K: m: X! M1 \/ {
[30] KOBASHI K. Glycosides are natural prodrugs-Evidence using germ-free and gnotobiotic rats # q7 _8 I7 H: t; W4 q
associated with a human intestinal bacterium [J].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
0 ]5 }- p  i' B" l7 Z+ I4 R( S1998,15(1):1-13.
4 {9 i8 v. Z- m; j2 U5 g; B) u[31] 张春枝,安利佳,金凤燮.人参皂苷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28(4):70-74.
8 M# A+ G/ p4 w5 D+ q! R[32] 喻春皓,魏  峰,何志敏.酶法修饰人参茎叶总皂苷及其HPLC图谱研究[J].中草8 B9 P& N1 ?) i# v1 B( Q# Z
     药,2007,38(1):46-50.
% S4 D7 I" M, b6 n  t2 A[33] 陈  昕,周秋丽,王本祥.人参皂苷Rb1的肠内菌代谢[J].药学学报,1999,34(6):410-414.  E. [0 D& C2 l" ~0 t  p
[34] Marotti I.Bonetti A,Biavati B,et al.Biotransformation of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3 r# E0 k/ g# o: N! C# r- E
L.)flavonoid glycosides by bifidobacterium species from human intestinal origin[J].J Agric Food 8 S" l6 h# e, @, z# q, [
Chem,2007,55:3913-3919.* S# d! T  n* Q3 ~/ I
[35] 张  逊,姚  文,朱伟云.肠道大豆异黄酮降解菌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 A* H  n) e7 X8 |2 X; S* O; f
     志,2006,14(10):937-978.
# r# B1 \3 {& @2 }9 V4 I8 `[36] Liu ZQ,Jiang ZH,Liu L,et al.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poor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2 Y8 A' S8 f( m( g& G* @8 g
    paeoniflorin:Role of intestinal disposition and interactions with sinomenine[J].Pharm Res,
- P( i: _( V0 V5 j+ V% c    2006,23:2768-2780.. b0 |  K0 s+ z$ e0 w
[37] 刘亚明.发酵技术在中医药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13.
' f+ q5 ~. B9 S5 F; I+ p( S[38] Joanna Kaplanis,Assaf Gordon,Tal Shor,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opulation-scale
5 H& f4 s7 r! I  g! {0 r3 f     family trees with millions of relatives[J]. &#160;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m9309,2018-      03-01
# J6 X5 U; F8 Q[39] 张凤云,王忠海.双歧杆菌的生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4,19(15):892-893.6 O. G- j! U9 g! }' j5 I
[40] Daphna Rothschild,Omer Weissbrod,Elad Barkan,et al. Environment dominates  over host genetics in shaping human gut microbiota [J]. Nature.  doi:10.1038/nature25973,28 February 2018
8 v* g2 C4 w- w7 T0 `; F" Q[41] Manimozhiyan Arumugam,Jeroen Raes,Eric Pelletier,et al.  Enterotypes of the human gut ! V4 O( K& j8 K- O* ?
microbiome[J]. Nature,volume473,pages174–180,doi:10.1038/nature09944,2011-05-125 w( Y% I% ~8 h1 J2 p2 }
[42] Jiachao Zhang,&#160;Zhuang Guo,&#160;Zhengsheng Xue,et al.  A phylo-functional core of gut
; h: c/ ]7 w/ ^( U/ l2 Z  S- _microbiota in healthy young Chinese cohorts across lifestyles,geography and ethnicities[J].
. m8 X, \" I1 n4 Q$ E4 q* E+ K8 wISME J. 2015 September:9(9):1979–1990,doi:10.1038/ismej.2015.11- |; Q: U( z% r$ c$ T; ?
[43] 柯  青,高荣慧.日本汉方药研究的前沿[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26   0 u, I# Y8 x3 g* @
    (4):224-228, h% M! h# G  r6 ~. g0 z, S
[44] Glenn R. Gibson, Robert Hutkins, Mary Ellen Sanders, et 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ssociation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SAPP)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definition and scope of prebiotics[J]. Nature Reviews 14: 491-502. doi:10.1038/nrgastro.2017.75,2017-06-14.
5 z1 P& }0 \( ]; i6 ^; k[45 ]Jun Xu,Hu-Biao Chen,Song-Lin Li.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Herbal Medicines and Gut Microbiota[J]. 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160;,DOI: 10.1002/med.21431,2017-01-04.
7 U, q7 Z% k' m* i[46] 杨澍,洪阁,刘天军.植物多酚类物质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C].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中药与天然药物现代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8 U( i9 A: o7 ]7 o( h
[47] Ming Lyu, Yue-fei Wang, Guan-wei Fan,et al. Balancing Herbal Medicine and Functional & X5 x0 n) q1 p9 n2 {& s  F  i
Food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metabolic Diseases through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J].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7-11-08,DOI:10.3389/fmicb.2017.02146
, L3 A. d+ d" z[48] Nai C,Meyer V. From Axenic to Mixed Cultures:Technological Advances Accelerating a Paradigm Shift in Microbiology[J].Trends in Microbiology,DOI:10.1016/j.tim.2017.11.004,2017-11-27.' J9 p) z) q) f- `# y) A
[49] 江  洁,刘晓兰,薛振磊,等.乳酸菌和酵母菌共生发酵茶饮料的研制[J].食品科学
+ i9 C8 N  K; A0 P6 v! l2001,22(1):44-46.
6 E: l- b2 y* T9 `( d: Y' L[50] 尹艳军,夏文水,王玉良,等.牛乳经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生产低醇乳酒的研究 [J].乳品研究,2005,31(7):117-121. 2 Q% k, ~1 W7 G( _
[51] 李昭华,江欢欢,蒙健宗,等.酵母菌乳酸菌共培养生物合成辅酶Q10的初步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22):1927-1930.$ y: [& V; L7 j) g* `( L
[52] 符桢华,王永华,于铁妹,等.酵母菌与乳酸菌混合发酵制备酸豆浆酒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24(12):1292-1295,1270.
$ l4 P$ ~; `6 u# o9 @[53] 王洪志.奶啤生产中乳酸菌对酵母茵发酵作用的研究[J].中国酿造,2009(6):134-136.% ?& b2 }2 n) Z+ O& a
[54] 周广田.现代啤酒工艺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57-160.  
. s" O. w9 ]. {/ Y3 i[55] Ruth E. Ley,&#160;Micah Hamady,&#160;Catherine Lozupone ,&#160;et al. Evolution of Mammals and Their ' G& M) @7 K" n5 z
Gut Microbes[J]. Science,2008,Vol. 320, Issue 5883, pp. 1647-1651,DOI: 10.1126/science.1155725; c* o# i) ]" H: A5 T
[56] Emily R. Davenport,Jon G Sanders, Se Jin Song, et al. The human microbiome in evolution[J],BMC
% K) p6 C6 l/ U- a8 E$ i0 u. \( K9 O3 L    Biology,DOI:10.1186/s12915-017-0454-7,2017-12-27
  @& K' Q0 B; P' x9 R3 _8 @7 |; m' a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善元一 发表于 2024-2-12 13:12:27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使者英明,咱老牛慢点跟着感觉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