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因论治验案166例. v; u' X" X) N( }7 i/ }
王玉生 著
, g) E6 r2 P& n) ^, z/ f: p- @中医审因论治 166 例(各科验案)
: q! a3 Q+ N) ]/ L) l: G2 `前 言& Y' W3 }' m P! x$ |9 s: K
% T A7 U8 A9 C" M
+ u; h5 A1 z; K8 T& p. M
从古至今,有关医案、验案类书及各类医书中挟带医案,可 谓是汗牛充栋。最早的医案记载可见汉朝《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明代江瓘著《名医类案》一书,选录上自扁鹊、淳于意、下迄嘉 靖年间经、史、子、集所载历代名医验案及家藏秘验,并搜集医 案 5000 余例,约 33 万字,按内、妇、儿、外、五官科顺序分为 205 个证候, 以证为目便于检阅, 多有姓名、性别、年龄、证候、 诊断、方药等项, 有的列有按语。至清代魏之琇著《续名医类案》, 俞震著《古今医案按》, 皆是访江瓘《名医类案》中的体例而写。 清代公元 1761-1777 程杏轩著《杏轩医案》中序言是嘉庆十年, 孟夏月长沙刘权所写, 他说: “予因思医书 ....... 盖尤有心得, 《医 案》一书谓与《灵枢》、《素问》并传可也。”这说明刘氏评价《杏
! ]8 H* b, Y$ k6 O6 }' X轩医案》对于指导临床、启迪灵感、意义非凡。9 I8 d9 e( v2 ~9 R& C3 E, E% ]4 N0 x
近现代此类书更多,2010 年王永炎著《中国近代名中医医案 精粹》。2014 年贺兴东著《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以名医 名下医案如《岳美中医案集》、《王文正医案》、《张珍玉医案》 等。1992 年刘士仕等著《山东中医验案选》是一部收入验案千余 例,反映山东当代中医水平及特色的综合性验案。从以上可以看 到现代医案图书,无论从体例编排、脉症记录、治疗方药、按语
) s/ A) o: y, ], z* T8 `1 Z分析等方面较前皆有较大改观。
0 ]$ x; N& _$ W4 d7 O本书中验案皆是以审因论治方式诊治,在《内经》“正气内
1 m7 z2 R7 ?6 A9 ?4 e5 v* S3 ?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指导下,审其致病
, d; Y, G S0 C p, K
* s- L$ P; J; K6 n) N R
: O# ^. U' g, F6 l' i" l/ c. I8 `: |
\% Y. R8 V7 y8 {4 T6 H
* i, N5 `) M* S* n$ O; P
的真正原因, 而不是辩其症状产生原因, 例如恶寒、发热、头痛、 身痛、鼻塞流清涕、脉浮患者,辨证是外感风寒,给以外解风寒 治疗而症消。我们细审其病,是因为肺气亏虚、肌表不固方感受 风寒,肺气虚不解除,再遇风寒或风热等任何邪气仍会致病。在 治未病思想指导下, 治病必须治其根本。《素问·标本病传论篇》: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每治一病,根 据其标本缓急而采取孰先治孰后治,或是标本同治,这样我们必 须审其标本,上述病历,即可定出外感风寒为病之标、肺气虚为本,& K$ g$ J7 `4 o
采取先治标、待标症祛再治本以达到病愈。
7 g. f' C6 h" _$ _, E: Z这种审因查标本定虚实不仅应用外感病,即是所有的内伤病 皆以此审定才会“万举万当”。例如乙型肝炎、见少食胀满、口 干口苦等症,多为肝郁湿热为标,脾失健运为本。再如恶性肿瘤 多为虚实夹杂, 内脏虚损为本、瘤体内阻致各症为标。由上所述, 审因论治较辨证论治更近了一步,更加贴近“治病必求于本”和“上
! p0 }* F; Y6 U. R- i% K工治未病”的指导思想。# x& |: E7 d. V0 l) D
本书验案是从医 56 年之中的病历记录选出,采用了以各脏 腑为纲,以不同类型发病为目(其中无属脏腑病单列) ,首先述 及脏腑的生理特点及病理改变,以联系病变的审定,每案分录其 病机、治则、方药、按语等。每一例验案达到理、法、方、药的 完整,每脏腑验案后记有体会。这种审因论治验案的整理是笔者 的尝试,意从中不失中医原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辨证论治的单 一性,从而达到治病求本、治未病的目的,其中定会有不妥或错
: A2 ~3 f* f: ]! p% X误之处,尚需同仁提宝贵意见为吾所盼。# ]9 r, G" k5 p
2 x8 a# ?& K u9 S P, C4 ?
. U" i6 Y% m7 w7 u8 w$ k' W/ T) g/ f. m2 Y' ?0 M
6 d) E* E1 H/ l' u. j
; G, `8 V4 Q! O# b目 录9 r& K. X% f' ] }
" O: t7 z, c3 `3 s) G
2 Q% t" I* A* F/ h( p4 h
& L$ ^; ]1 Y& h. C2 X. F" O0 C8 e0 P$ g- L- F) p7 g8 F
一、心与小肠疾病审因论治 1
2 X7 M/ N+ l' E6 l(一) 心与小肠的生理功能 12 Z, U; r3 V- d2 B
(二) 心与小肠的病理变化 40 K% M( W, o5 P/ Z$ u( p
(三) 常见病证审因论治 7
1 M( g' f! v+ n, D7 }1. 心气虚案 7
' A. { {# A' a. k2. 心阳虚案 12% @- K6 ]( i V9 x; D- w! o
4. 心血虚案 20
A/ `! W" F( y: T' o# @5 ?5. 心脾两虚案 21
' x1 t+ G7 {# e4 e2 C6. 肝气犯心案 23, S" i) K: S: F
7. 心脾虚两虚痰湿案 26
2 l# ]) e% O4 ^8. 心气阴两虚案 27
! U X2 |# G7 ^9. 小肠病阳虚案 28. S' }2 R4 W0 S) o% L- ?
10. 小肠病脾虚湿盛案 30
* }9 Q- S; v4 R0 j" ^$ S11. 小肠病湿热内结案 326 W! w# n* S. P: C) L1 ^; m9 Z4 |
(四) 审因心脏疾病应注意的问题 33% s9 F) S$ B. S. p7 U6 ]6 A1 R$ b, @
! h; X/ G: y- `7 {
二、 肺与大肠疾病审因论治 34/ Q" {( |$ G- R4 L) {
(一)肺与大肠的生理特点 34+ N. I! h5 C& y) S
(二) 肺与大肠的病理(虚证部分) 381 R- h$ O" A) S) N, s2 x6 v1 r) g( e5 d
(三) 肺与大肠的病理(实证部分) 404 e; o! d9 `2 A* u
( M6 D- [# S# x5 p2 c l6 ^6 k1 T# X1 G3 M3 p5 B. Y
/ ^' X& a6 X. P+ o
; P0 ], h# m9 i2 B- ?3 A6 C
3 A' ~5 Z" @: `) o# f' o(四) 验案选 437 C) k" [8 ?. k2 s* O6 M/ U/ Q5 |2 S. R
1. 肺气虚病案 43
0 l1 f4 o- M) D2. 肺阴虚病案 55! F; r$ _9 v8 T
3. 肝郁侮肺病案 59 c5 ^* W4 E' m) m4 T( Y" _
4. 气阴两虚案 60
- U# s, e. \5 F5. 风寒犯肺化火案 61
- r$ h, r v& b, O( E. ]1 n4 m(五) 肺癌瘤审因论治 62
% g4 P! D7 O- ?3 ]6. 肺癌无手术案 635 L2 j) {+ | Z1 Z+ w5 e
7. 肺癌术后案 67
% o# L' R5 h! @2 y! h+ n* H: R(六) 审因肺、大肠疾病应注意的问题 71" N* L! {' e! Y- U- P& B
(七) 笔者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 73
1 U- |4 i6 V' j) a; y, i# W" i3 _3 U r
三、 脾与胃疾病审因论治 74
3 \% x3 z7 x0 ]# `9 F( ?3 }0 r(一)脾与胃的生理特征 74
1 L$ }0 b* ]) G2 T(二) 脾与胃的病理 77
) J8 l( C$ X1 _7 O+ ?, e: L( I(三) 验案选 82
7 P s8 q& J0 `1 x4 D1. 脾气虚案 82
8 c, g. [1 C' Q& q0 N5 E$ y2. 脾阳虚案 97
3 B0 A s) k( x5 D3. 脾湿盛案 99
0 ~. W* F) W$ {' F5 Q' `4. 胃火案 100
) S7 ^3 C9 q2 k. z* F(四)上消化道癌瘤的审因论治 1019 Z' v% [& Z. A6 p0 A
1. 上消化道癌瘤无手术案 106/ Q0 S4 E! B! Y( F7 a
2. 上消化道癌瘤术后案 110
9 F& I( ~0 k; F" Q# q' e) V* i; \: }0 m2 T: j; L" b/ K( j
前 言
1 h3 O- m6 z7 B4 I1 |9 u3 {
0 Z' M$ v* @# r2 Z1 w) U2 }
, a7 N: g5 u' }1 ?四、 肝与胆病疾病审因论治 121" C+ k8 S2 _# Y8 `+ c) c) p; ?
(一)肝与胆的生理特征 121
, f% P9 h+ w& U& B8 M% r, G$ R(二) 肝与胆的病理改变 130* _) X. B D' I% ]
(三) 肝胆病验案 134
7 g- J1 H% {2 T4 H4 m* y1. 肝气郁案 134
1 u D+ q. s: Q' h# U& Z- X2. 肝阴虚案 140$ a( d. a1 P8 N+ b6 L6 ]
3. 肝湿浊案 1471 L' f1 h" K$ J4 }
4. 肝胆火盛案 1506 l' m; i; j5 v# g
5. 肝肾阳虚案 1520 m/ ?( s* e V9 j- K# j: n3 \- c
(四)肝炎系列审因论治(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 154' h! b8 S) q0 g9 z' A1 q7 c7 C$ e* e
1. 肝炎审因论治 154
/ _: L( D% {) H. D' e3. 肝硬化腹水的审因证治 185
8 K1 x5 E8 w! h/ y4. 肝癌的审因论治 204; h5 ^, o: \( ^( Q9 F3 x
5. 脂肪肝审因论治 213
( @, a7 }7 x( V# e, N9 g% M% N* z" @0 _2 v8 b* m
五、肾与膀胱疾病审因论治 225) s; {& O+ ^9 y1 H7 D
(一) 肾与膀胱的生理特征 225
# |, H/ \, X. m& s(二) 肾与膀胱病理改变 229
- \1 g4 ^/ X) Z(三) 肾、膀胱病验案选 2403 b6 n/ u2 ^1 L& W
1. 肾阴虚案 240/ l7 R; z- g6 A
2. 肾阳虚案 249
: X1 B& E% E* i& n5 |3. 肾精虚案 254, s. l7 Z8 p0 n3 z- f
4. 肾气虚案 2595 ^7 S1 J5 x X9 l3 [0 e8 o% \
* c. h. q2 Q1 T. ?
/ Z! k- ]# B4 b0 A% i9 Z' N0 K
5 ]( d5 [$ o0 V* [# T9 M7 ~* e R' e) }, W
( q% P0 p3 X0 w- T: n) I
5. 膀胱病案 264
8 o3 q& x% N( b+ k9 Q! r6 q+ ~3 B2 N: k- Z( T* j+ D. C
六、 肿瘤验案(五脏六腑以外肿瘤) 268
M( r @* I( d4 A2 ^
. m. i% l8 W( L! h X3 L七、 内伤发热的审因论治 2831 C. {, Q# }, w3 r' I0 Q3 w9 U
(一) 发热体温升高案 284
; Q: I: v+ f' B% E) e' Q(二) 发热体温不高案 288/ e( X( ?8 z+ ?: O2 ]+ N3 I$ E
(三) 体会 289
$ J/ a; k4 ?4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