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1507|回复: 10

医圣张仲景,为何史书之中没有他的传记?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4

主题

6911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38
发表于 2024-3-9 17: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圣张仲景,为何史书之中没有他的传记?5 d  v8 u' o/ d

' o( W- y/ o. k曹东义
5 W# b3 f9 D: |8 v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7 _; W+ c7 ^- t$ j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
0 ^, a6 A; Q' f: f0 Y
7 e+ Y8 j6 u' A% a/ ?

9 w% N7 E6 I% o0 M/ q/ L. o' g* J% q张仲景与华佗处在同一时代,《后汉书》《三国志》之中,都有华佗的有关传记,但是没有张仲景的有关记载,很多人引以为憾,也有不少学者做过一些猜测,至今没有一个很完满的解释。3 {0 Q* X* D3 x8 ?0 n7 }/ |4 b
笔者也曾经长期思考这一问题,提出一点想法,就正于海内同道。* B3 W9 h$ w& m
7 B1 J. u& [) r" n1 n9 L+ q
! r0 Q% T6 K7 T( G$ f. A8 N- j5 `
史书的撰写,有悠久的历史,记载的都是国家兴亡、重要的事件和历史人物,主要的史学著作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
" V' M: o$ G6 J" c( [9 t7 f4 m3 i
% G! K: t) f/ ]' p
0 D0 B  m$ _* C" x: h- q

9 z0 f; c1 r4 r7 \' P& P; l西汉司马迁的著作《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五个部分。3 D2 s9 O6 d6 p. d" ]+ @5 Z! b, X
+ \( c# {- A$ o) f$ ~" r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 @/ U( `/ N/ @* U# s2 {
% q; ^( P0 ?' _& f5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如《老子韩非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i9 j$ N9 h8 {/ v, E
虽然列传主要记录正面人物的事迹,也有游侠列传、滑稽列传、佞臣酷吏列传等。4 w5 T! {8 |+ m- }1 W1 G
也就是既树立正面典型人物,也把反面人物做镜子,让人们知所避就。" N  A6 Y6 k1 P4 R; I

9 ~" D: k# g' s0 I+ ~  o扁鹊仓公列传,是记录方技人物的传记。华佗虽然被杀头了,但是他也是业绩突出的医学家。
9 o: h/ p. k  v  q张仲景身份是长沙太守,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也不是枭雄等反派人物,因此,不够“入传标准”3 [; v* e  ]0 }3 e( S5 |
而张仲景的医学贡献,在《三国志》《后汉书》写作的时代,还没有产生巨大影响,人们读不懂他的《伤寒杂病论》,到了唐代孙思邈的时候,还是“秘传”的状态,只有到了唐代之后,甚至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张仲景的著作才开始广泛流行,影响力逐渐释放,被人们称为“医圣”。
: ?% C$ O: @9 t( }/ D) }; X由此可见,张仲景在医学界也是最大的“大器晚成”人物,史书之中没有他的传记,与他的身份、政治贡献、学术传播等复杂因素有关系。
) A$ m. i; f6 z6 I( |, F$ t! `; \( W
可以说,华佗虽然精通内外科,但是他对后世中医的影响,远远不如张仲景。
8 @% w  @9 d& P! I; m9 ?我们不能因为张仲景史书无传,而轻视张仲景的贡献。1 V! C  `  \4 @+ T2 [

& H3 C- L# a* X) |4 a9 z当然,张仲景“坐堂行医”,极有可能是“被逼无奈”,说清这个问题,还需要大量的文字。有了机会,我们一起讨论。9 t* _4 {7 `  ~

2 [9 y4 G0 j; K, v! P7 G- U& J$ p! [" X5 C: m5 N9 g
! L: \3 d2 H* o* H% @

6 ~4 e2 ?) \8 H2024年4月19日、20日,在石家庄的河北会堂大会,是一次难得机遇。
/ K. v/ ^  K5 n4 U( w* A. y3 X+ @一技之长是“确有专长”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医人才价值和技术产品价值最大化的前题。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一技之长是健康事业的瑰宝,如何发挥一技之长的作用,做到“安全有效”,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要求,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提出意见、建议”;有技术产品,希望找到投资人,推广技术和产品,就需要展示自己技术产品的优点,引起有人士的注意和关心,然后才能吸引到投资,或者找到推广的方式、方法。
4 m1 w: b0 I7 S珍惜这次机会,8 s6 [5 d( |0 r( \, a, p4 U
会员、学生可以半费参加会议。
) Z% `' N; }5 q; M; [5 z4 h通知如下:
# r- Q" K& D, e关于举办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会议暨传统医学国际交流大会的通知
0 j) R5 l, O8 Y# G% B. T各相关单位和专家:& G7 L+ |" W1 B' F, J) J1 e
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传统医学合作的政府间协议,不断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彰显中医药在世界健康领域的作用,也是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贡献。
) F' p5 S1 S; @  Y" K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凝聚中医药医术确有专长人员,依法做好一技之长的搜集整理、研究验证、总结提高、成果展示、开发推广、人才交流、教育培训等工作,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医药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输送中医人才和技术的平台。
: O- x7 `. O  P1 K' N9 j! m! W* h2 J本次会议将选举产生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并在石家庄举办传统医学国际交流大会。一技之长项目的海内外推广,将是新一届理事会工作的重点。
; B3 J6 f# l1 _9 [7 B: G诚邀海内外一技之长人员、相关专家参会,诚邀医疗机构、教育培训、诊疗设备、医疗信息系统、药品耗材、药品流通以及从事医疗、养老服务等企业参会。现就大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b* b; A! ?( F! T6 d+ @: n6 ?' ^一、会议组织单位:; j0 ?% a; A* V# L
主办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
$ y% H% j  N  o6 X4 n! }8 i3 F         俄罗斯传统医学专家专业协会
! d4 \  q: F4 s/ M5 I$ [  J6 f) s承办单位:俄罗斯中医药专家学会
  @2 d7 R  {8 S& o) k8 r北京天地中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R% h7 a3 E& b% @' l: V
协办单位: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药食同源专业委员会0 ?+ C) @4 x: d0 p: m) V. G/ o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匠人一技之长孵化基地
( D" z: b, J3 A3 g才人堂集团综合服务平台      , A$ v  Y. E5 }
二、会议时间$ C) s2 q1 P, t1 [" ^+ B: v
2024年4月19-21日* h: G2 Q, R! ^6 m7 L4 C' N
三、会议地点& G0 M/ V; }9 L! ?5 J" y: X: E
石家庄·河北会堂2 @" g, J8 B( i/ ^
四、会议内容
6 v8 d% z) e" P4 ?6 b1.选举产生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等)。
! J. `0 F' m' C! T: m2.一技之长技能展示与项目培训。* j( p0 k% }  B& J# a
3.探讨国际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卫生健康机构学科共建,提升传统医学服务水平和现代化发展。! Y1 |0 j) D! S4 a) f* b: }
4.探讨国际传统医学特色疗法交流与合作模式,向世界推介针灸、中草药疗法、推拿按摩及相关产品等。
% T9 o# ?; i/ f- N8 l4 o+ C5.探讨中俄传统医学产业在政策、标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中俄传统医学产业升级发展。+ s6 q" _0 e, _! n* ]$ s: u8 S
6.征集世界各国传统医药的学术、技术等成果,编辑出版会刊。' S& @% ?3 P2 Y5 f! U. ?: U
五、会议征文
. c5 M7 H# Q* j0 X% [* l论文要紧紧围绕中医药一技之长的搜集整理、研究验证、总结提高、成果展示、开发推广,以及探索培育后继人才,强化继续教育;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世界各地有关机构输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运用和推广适宜的中医药技术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 m4 ^4 w7 D* h. F2 E5 o  @截稿日期:2024年3月15日;
6 W# o: T1 k. j5 J1 r六、费用5 f. W/ D$ {- o! |' \
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员费:500 元/人/届(五年)( z- W/ j1 S/ P7 I5 \1 P
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会议暨传统医学国际交流大会会务费1800元(含大会注册、会议资料、会议正餐,合影,电子照片等),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员及在校大学生半价收费。交通费自理,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T1 r# P% p: S) C5 e$ {# G# R/ X, M
汇款名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I/ ]! T2 m) A4 [4 d* S账号:110060971018002604480336
# }0 E1 H' h, Z3 M) D- M开户银行:交通银行北京育惠东路支行
& p. ?9 o- w& S# y八、注意事项1 |0 g+ S* K3 U3 F, c
按照换届工作要求,所有会员请于2024年3月20日之前须完成网上注册申请(注册流程见附件 )。
( _1 `: }% ^! K: m九、联系方式
* @( F$ ~' b" Y, q联系人:# c# W, |* V8 B8 U/ C6 d
董建国   18910885139
$ U$ \) _# O/ d" @! ~* A- f7 L张培红   13582342134
( p3 e' r# a9 p; ~: j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   
  l! V2 l1 r3 w- x! z" J2024年2月19日
! d) s* N  a; T6 D4 U6 }附件:会员注册及申请入会流程
2 {; T7 h: c" T/ D附件:
8 n  b% I7 S3 e5 F( i) z2 V" @! i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员注册及申请入会流程
, E: x, f" c/ w一、重要说明# d" f0 @% F5 `! l3 O& A
1.现有会员已经到期,根据换届工作要求,所有会员均需重新申请入会。
- P) d/ `4 Y# B2.新加入会员需先完成注册,再申请入会。; G7 [  e* r( J! n$ e
3.所有会员(包括现有会员和新加入会员)申请入会须在2024年1月30日之前完成。
' d# H8 B" L# b: O8 |4 X' {4 ]二、新会员注册+ _- N; c7 Y2 s" R
说明:若已在会员系统注册过(不论之前属于哪个专业委员会会员),则无须再次注册,只需登录即可。# k% E! c4 h9 S0 b9 L
1.在浏览器打开世界中联会员系统网址9 c6 w! X7 G% g- W5 ]
http://wfcms.medmeeting.org/Muser/M/236" N0 f/ V( W/ G" A3 h( N) r
2.点击右上角“注册”,在弹出的页面中填写注册信息。7 e4 a5 S. B* x% D& G
填写完成后点击“注册”。
1 s8 V( }: {8 R, f3.注册完成后可返回会员系统首页用邮箱和密码登录。
# x- ~' e$ ?- o4 k7 d7 M9 Z三、申请入会(原有会员及新会员均需申请)# r5 [* Z) T  m, k( B
(一)原有会员) D4 {8 O1 w# X, O% s1 J1 o( t
原有会员现已处于“已过期”或“已退出”状态,请在“我申请的专委会”或“我退出的专委会”中找到“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点击“重新申请入会”。若个人信息有变动,请先修改。
1 F# j# Y* Y3 i( X1 i& ~0 D(二)新会员9 E  s+ E6 o- z4 Q5 [
1.在会员系统首页登录。$ N; _  }+ h( U
2.点击“个人中心”,在页面左侧点击“会员申请”。3 @1 q7 `8 R: \  L9 V5 S2 d, j2 U% h
3.点击“开始申请”后,在选择分支机构中查询“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在列表的“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前面的方框点击勾选,然后点击“下一步”。
  B/ |3 s9 t6 }0 L1 t* d: I4.填写申请表,提交后等待审核。( ~& O) [" E1 p5 K/ e1 I* x
5.后续可在“个人中心”-“我的专委会”查看审核进度。; V. K4 h5 T+ f! ^! J

( h7 Z# I  {9 x! o4 T8 I, Y$ E& _

/ ?/ j( {& c2 }: M/ }3 e0 c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4

主题

6911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38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9: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专家考证这个问题,他的见解也很值得参考:
5 I. `+ F- {' z! n5 v8 F, |! t' l2 l5 O& |8 F
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为何在正史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4 P. h- j& {6 y2 o: \ wsyqn 2020-01-28   |  769阅读  |  7转藏3 P( i, n. |. [, G

: I! Q6 @* S4 C/ B) L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 _) x- i( U* ^  J' e' \) f对中医有所了解的人定对张仲景并不陌生,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影响了中医界一千多年,被后人奉为经典,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不过令人奇怪的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却在《后汉书》、《三国志》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而同时期的神医华佗却“青史留名”,这是为何呢?3 ?; q" S8 q) U" f4 y

# a8 A' R6 B, W( X1 U. H  n张仲景像  x+ }7 W9 S, I4 S/ h
) O8 _7 a  J3 O: K* W0 [! f; F
历史记载中的医圣张仲景6 {: j$ h8 t0 o
张仲景虽然被后世尊为“医圣”,但他在历史中却是个谜一般的人物。这里提到的谜一般,并不说张仲景不是真实历史人物,而是他的相关记载实在是太少了,难免会让人产生这种错觉。; B$ F1 R+ F6 `4 Q1 m1 q4 h6 @+ k4 c
! O% z9 H3 V% ^) x7 o
虽然张仲景在《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无记载,但在两晋的私人著述中却有提及。最早提到张仲景的是西晋医学家王叔和。他在所著《脉经》第五卷中说“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同时期的医学家皇甫谧也提到了张仲景,“汉有华佗、张仲景。其它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可见张仲景确实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在西晋人看来,张仲景至少和神医华佗是齐名的。
  u3 \, m8 j, J/ h  h" E! K* S& P
0 W+ A0 X" \; K5 }2 {. V5 E0 C& o) L0 @) u5 \
但是其所著经典《伤寒杂病论》原稿早已散佚,直到西晋时期才由王叔和从残册中整理出《伤寒论》传于后世。而他的生平事迹则更是简单至极,王叔和在《伤寒论》卷首简单提及“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从中可知,张仲景名张机,字仲景,南阳人,曾在汉朝做过长沙太守。
( [, r- h5 V7 @+ F: f. ]1 m( C0 z6 R
关于他的事迹,也非常稀少。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张仲景曾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诊疗。当时二十多岁的张仲景为侍中王粲诊疗,说王粲到40多岁的时候眉毛会脱落,到时候不出半年就会去世。张仲景嘱咐王粲要服用他所开的“五石汤”,这样才会幸免,不过王粲认为张仲景说话不好听,所以并没有服用五石汤。* T5 e: d9 G3 C! @* ?3 @; b
2 V5 J4 s! @; z& b9 t2 A
三天之后,张仲景问王粲是否服用了五石汤,王粲撒谎说服了。张仲景一看王粲的脸色就知道王粲在撒谎,于是感叹到大人为何如此轻视自己的性命呢?但王粲还是拒绝服药。等到二十年后,王粲的眉毛果然脱落,而王粲也在187天后去世,果如张仲景所言。皇甫谧对此评价到,张仲景医术之高明“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L5 U$ V+ _+ j7 _3 c

2 e4 ?: t, K; g9 ]4 u
7 p7 T# z4 ?3 Y7 ?$ G《医圣张仲景》剧照
" ^0 X& z+ R- Z, I6 F5 q! [0 b
9 s" n& t+ O' K虽然历史中关于张仲景生平事迹的记载仅此而已,但他的大致形象可以勾勒出来:南阳人张机字仲景,东汉建安年间曾做过长沙太守。他在20多岁的时候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诊疗,20年后应验张仲景所言,其医术非常高超。
# @9 r8 C" J6 i. m) w9 o" }
7 ]; o2 m5 j; V: Z) ^不过这也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张仲景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其医术又如此之高超,那为何单单行医的华佗在正史中有传记,而做过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却在正史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3 u. Z; E  U7 ?4 t* Q( w% T
& B9 |! t! n% c% m
为何张仲景在正史中没有记载
* r' f( y5 L9 P% M* N2 K对此,刘知己在《史通》中对陈寿提出了质疑“当三国异朝 ,两晋殊宅 ,若元则 、仲景 ,时才重于许、洛 ,何桢 、许询 ,文雅高于扬 、豫 ;而陈寿《国志》、王隐晋史 ,广列诸传 ,而遗此不编。此亦网漏吞舟 ,过为迂阔者。”
/ A( Z- N" s3 r/ f
+ J( Z( s6 q  m刘知己认为张仲景的才能和地位同桓范(曹爽的智囊,曹魏大司农)一样,在许昌和洛阳非常知名,两人应该在陈寿的《三国志》中立有传记。但陈寿却没有为其立传,刘知己认为这是陈寿太过于粗心,犯下了非常严重的错误。
$ N& P) X: B/ h' k9 M1 L/ _0 |* `6 F/ [
7 {1 |% r/ z0 U) w对于刘知己就此事对陈寿的评价,我是不认可的。
" J3 [% y2 j4 b9 f2 l3 b1 @# I6 E; r) O* k4 q$ R
陈寿写史的才能无需多言,和他同时撰写东汉、曹魏历史的有多人,但仅有陈寿所写被列为正史。比如夏侯湛所编写的《魏书》基本要完成了,当他看到陈寿所写的《三国志》后,便觉得自己写得一塌糊涂,“便坏己书而罢”。王沈同阮籍合著《魏书》,不过时人认为其内容远远不如陈寿所写“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 ]1 j! c, {4 k, w9 T: S

% \, S2 E9 |- Z5 Q可见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当时最有权威性的史书,而陈寿没有为张仲景立传,自有其道理,肯定不像刘知己说的那样,是巨大的错误。简单来说,无非是两点原因。一是张仲景的功绩和地位不足以被立传,二是张仲景留存的资料太少,没办法为其立传。# ~( C/ `# @. I5 k( v

& S. i! O# [6 b4 f. F1、张仲景的功绩和地位不足以在正史中立传2 J! M8 C: S6 o% u

" }" H6 r) n+ d+ J凡能在正史中留下姓名的人物都不是泛泛之辈。张仲景被陈寿忽略,是因为在陈寿看来,张仲景还不够资格。( g. K: v, p% D9 W- A" ^
' C$ G5 U. d5 @; U
首先是张仲景的政绩不够资格。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如果他的政绩十分突出,陈寿自然会给为他立传,即便不单独立传,也会在写史的时候提一下他的名字。
- m% ~2 G2 G' y9 Z' ^! s; H6 s! Z0 A" e  D$ a
比如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中将东汉、曹魏卓有政绩的地方郡守们合为一卷。陈寿在此卷中共为五人立传,分别是任峻、苏则、杜畿、郑浑、仓慈。在卷末,陈寿又补充到“自太祖迄于咸熙,魏郡太守陈国吴瓘、清河太守乐安任燠、京兆太守济北颜斐、弘农太守太原令狐邵、济南相鲁国孔乂,或哀矜折狱,或推诚惠爱,或治身清白,或擿奸发伏,咸为良二千石。”提及了另外五人的姓名。! F$ k4 M* |) d# o- q& X

+ ]6 J4 ~( _6 G6 z
! D) H% `7 w* c在陈寿看来,以政绩来说,从曹操当权到曹魏灭亡,也只有任峻、苏则、杜畿、郑浑、仓慈这5人能以政绩突出的地方郡守身份单独立传,而吴瓘、任燠、颜斐、令狐邵、孔乂等5人只是有资格被提名罢了。而当时地方郡守前前后后当有千人之多,可见想要青史留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张仲景作为长沙太守来说,必然没有突出的政绩,陈寿不会为其立传。8 q  g# d/ o6 d* I& I1 ~! b
; S3 o' J6 z3 k3 K
, L" U, k3 \7 P- B/ d0 v5 Q+ S
《医圣张仲景》剧照+ _/ n( T: u( {

% z5 u7 ]8 Q! k9 c. \其次是张仲景的医术不够资格。张仲景闻名于后世,不是因为他做过官,而是因为他高超的医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陈寿肯定会把他列入《方技传》中,同华佗并列,不过陈寿并没有这样做,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提一下。当然这并不代表张仲景的医术很差,而是张仲景当时的名气不大。
0 N. z4 N* X( o. ^0 l
8 H( \4 {# t5 y1 _+ |7 }0 v医生这个行业在当时是“贱业”,社会地位很低,稍有点志向的人是不会从事这个职业的。华佗本来想出仕做官,但无奈从医,虽然他医术精湛,但他对医生这个身份并没有认同感,这是他一生的心结,同时期的张仲景想必也是差不多的心境。( O, S3 o, C5 y( _) Y1 d' C9 T
: E% k2 C8 \! i( H! G, s

/ |' M) x7 G* B# W- m3 ~: V而陈寿为华佗列传,除过其医术精湛外,更多的原因是华佗为当时的许多名人出诊过,对历史有一定的影响,如华佗曾为曹操、陈登、李将军等人出诊,而其死亡也和曹操有关,在当时来说是不小的历史事件。反过来看张仲景,他只为王粲诊疗过,基本对历史没有任何影响,陈寿实在没有必要为他列传。
; ~" k% R1 b! ~4 Y& Q: ]
/ g' m% Y0 m4 u8 I这里再简单说说张仲景在医学界的地位。可以肯定的是,在汉末魏晋时期,张仲景的医术虽然受到认可,但他的地位并不像现在这么高,只能说是个名医。一直到宋元时期,张仲景才被称为“亚圣”,到明代称其为“仲景曰圣”,此后张仲景才被后人习称之为“医圣”。9 q4 ?8 L0 n6 q) d. \: U

/ P$ x8 |# O3 v/ g4 q2、张仲景留存的资料太少,不足以在正史中立传3 O& ^3 H3 i7 b& T, P5 t: {4 x( w
& Q4 ]2 v: G2 I/ x8 y0 t
写史必须要有丰富的资料,如果留存的资料太少,也很难为某人立传。2 M, N* Y+ ^! |% H( U

; j( ]- Q( y9 K9 _" h: {& h/ C0 H' C陈寿在撰写《三国志·蜀书》时就多次提到,由于蜀汉没有史官,所以蜀汉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迹缺失,没有办法为其立传,只能提及一下名字而已“失其行事,故不为传”,这是一大遗憾。而受限于接触的史料来源有限,陈寿在编写《魏书》时也存在这种现象,所以《三国志》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 [  q2 ^" V. W" }' Q, H
' M7 `$ Z, @5 H
不过刘宋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接触到许多相关文献资料,并将其作为资料补充,这就极大补全了《三国志》中所缺失内容,范晔在撰写《后汉书》时也是这样,尤其是汉献帝时期的历史,可以同《三国志》互为印证。3 a" E( z) A, _/ h. M8 l
, G) x! E7 g, |( n% M$ r$ |+ @

3 M5 b! y1 b0 ~5 O所以如果说陈寿是因为接触资料有限而忽略了张仲景的事迹,那么后世的裴松之和范晔应该会接触到许多张仲景的资料,但奇怪的是,无论是裴注还是《后汉书》,都没有收录有关张仲景的只言片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华佗,不仅在《三国志》中被陈寿单独列传,裴松之还补全了许多资料,范晔在《后汉书》中也为其立传。
- y3 L# P& j  c$ j8 z- i1 ~/ @) d2 q4 Y1 i
这只能说明,张仲景留存的资料实在太少,甚至后人在写史的时候根本就查不到,完全不足以在正史中为其立传。7 V7 |0 L* q" o9 E0 X9 a
2 _5 |9 ]; s  o& K$ T
结语
2 |: _2 H) A& A+ T  Z- X4 P9 W综上所述,虽然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但由于张仲景在他所处的历史年代并不显名和相关资料缺失的原因,致使他在正史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同华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4

主题

6911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38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9: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3-9 19:171 A' [+ ~8 O6 o: {3 @4 V
有专家考证这个问题,他的见解也很值得参考:8 |$ w4 I4 i/ m4 G3 i

/ i) k- \$ m. D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为何在正史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
' z; f' W5 a- S5 a9 D
还有一位学者的考证也很值得参考,待知道了他的名字,我们再补正:4 d" `$ a* b' ^
' O9 ]) H5 `" \$ d* H, a9 y6 ~" q

8 s# y* c) B5 C! ^! c( p为什么张仲景基本上没有被三国时期的史书记载?
1 H" d& |$ L; b- M7 Z. Q0 K. b像《三国志》《后汉书》等等,似乎都没有出现张仲景。。。
" B) T4 t  @9 R8 f! K- K关注者
6 S0 z2 y1 u, A* {3 R% y$ x38
4 N+ [; M+ j/ h0 K& O$ X4 C被浏览
% P0 a" X- |. \50,550  v0 d: v; V' G3 t
关注问题​写回答& G$ {" J5 d  D- ?, \
​邀请回答
5 r- g) q+ }( x6 F- o: e" Z8 m' `​好问题 2+ }  i0 w3 ]: D2 l
​添加评论1 r4 W) ^% V2 h$ u2 D& d) \
​分享. @' w) e( f) s
​' o* ~1 \" L. B6 {! H' g
登录后你可以
. r7 a* A- @2 s0 J) H7 U4 I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 t: y/ ^' F% J# @1 F登录
$ m: E* h" T1 n# V+ B6 m" I0 _- [查看全部 10 个回答" D0 Q6 k1 X1 p" D+ t* c0 X
2 \1 T4 v) h; m  }
兰台星火
2 ^) U  D" l9 e) d6 X​ 关注
( G9 Y3 E8 C3 k! V; z31 人赞同了该回答
  h6 h" H0 N: d. g$ H. t4 b, O前言
: H4 `' K! o& c" {+ w* v
% i- w# U6 E/ H# _6 s! H' e$ x: G+ u7 a1 J  N; A

% j; p1 R5 J. C4 p+ u% c9 [张仲景,这是一个在中医学术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的基本辨证治疗体系,完成了理法方药的有机统一,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可是,相对于其著作的璀璨光芒,这位医门巨匠的生平却显得扑朔迷离。
# t( t8 q; y7 Z" M. x6 F$ G. ?0 `3 }' A% I* F
, E5 N/ s, `  |/ G7 A: }
8 F9 N" D- G0 L. l
尽管传说其为南阳人、曾担任长沙太守,被尊称为“医圣”、留下许许多多治病救人的传说故事……但这其中存在着非常多的疑点。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的深入历史,重新了解和认识这位伟大的医家。9 d( X" D$ C' c2 j- l4 ?5 v; s4 H& _
" a# m' f; H" D8 O: t7 G$ n6 j

  Q# h4 _2 }! ]3 [$ X5 h$ i' O8 L3 H, ]4 `' e% F$ `
身名具朦胧, V% V( t- v$ @& {6 }

' Q/ _: P2 u3 A: Q2 U- ?& ~2 c/ P3 F& N3 D; o

; s$ i* |( I# {! `7 r: L首先,咱们先来看看张仲景这个名字的出处。
* T; Y- N" J( O2 x+ A
* C% t2 Q; f  ^: `. a  n5 E' \" r1 ~7 `按照时间顺序,“仲景”一名最早记载在西晋王叔和《脉经》和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葛洪《抱朴子·致理》中,而正史上最早提及则是在唐代房玄龄编修的《晋书》所记录的皇甫谧《释劝论》。- V$ t) K0 n0 c5 f0 r

( L8 ]' A6 C! `1 \2 c/ ?" q7 U6 d. W! L, }) h
2 ~, D1 Y! F* {4 u$ C
“仲景明审,亦侯形证”
" I, C6 j0 H7 u' V* h+ g; A
2 ?' Y) [$ d0 j' s" }——《脉经》
8 Z% Q( M6 |0 _; X* X3 W( A
$ r2 J3 b- B; b5 |( B“汉有华佗、张仲景”7 ]0 H. I4 }0 M9 g' N9 `  k
9 w# Y' u: D4 Y+ x
——《针灸甲乙经》
# y" K  |: y! H" P* V$ g; O6 ~/ b/ x! m0 @- N! f
“文挚愆期以瘳危困,仲景穿胸以纳赤饼”
: U8 Q! h7 Q, y. }+ y' X4 f1 y3 I# l
——《抱朴子》
6 f- q" T; P& N5 C3 t* i
8 z, _+ c; @% H4 F; u  ~. P2 x“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 h* x* H! r6 N! V

+ L1 e, D; o' r  _" H4 d——《释劝论》6 {# H& @' m1 Y( B$ @% E: C5 A

3 J& s/ M* Y# k" F9 g% W- @% O0 y$ V6 X& C
5 E% S' e, r% u8 V8 B5 _2 b3 J
通过以上文献也能够看出来,这几处“仲景”一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名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排比骈句中,很少专门论及他的生平事迹。" ^% Y3 d+ O: E0 `: R1 f
$ k9 b) g! L6 G8 E& _- V& k+ p2 V2 M
较早提到仲景事迹的是唐代甘伯宗所著《名医传》,可是这本书在南宋失传了,只能见到北宋林亿《校正伤寒论》的序文中的引文。此外还有一本《何颙别传》记载了张仲景诊治王仲宣(王粲)的事迹,但此书亦不传,它的成书时间和作者都不可考,只有北宋《太平御览》中保存了相关记载,《针灸甲乙经》之中也载有类似的故事。; ?) m! x2 z" x. W7 e* `3 g/ h' J

  n% F- i( H* ~1 g  O“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也,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7 S# K( @1 ?% C4 }( `
: Z# v+ y9 N# Y! q$ H; f% I——《校正伤寒论》$ f$ m& p2 R4 l+ j9 u

, b% J$ j' r  C% F# B
! J3 G" s. V7 O% {5 C! S7 Q, Y7 T3 k2 `% x7 O9 x
“《何颙别传》曰:张仲景过山阳王仲宣,谓曰:"君体有病,后年三十当眉落。"仲宣时年十七,以其言贯远,不治。后至三十,疾,果眉落。”* Y, q3 D- S% d0 G% y+ a

8 `( B' r% p' Q——《太平御览》
/ b+ Q) l0 @; E. m  d5 Z/ z: {6 B* O1 B9 T8 O
张仲景有关著作的正史记载,则主要出现在《隋书》以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中。不过,这些书目大多是冠以张仲景之名,而实为王叔和所撰。
2 J" G6 ~" n9 w( q+ ]/ p5 U3 t
! {1 {# e2 _5 t8 U2 E自宋以后,和仲景有关的记录则逐渐多了起来,这与《伤寒论》的流行有直接关系。但是其中对其生平的说法大多遵循以上文献记载。) `) `' t& L, ~
) \, r4 K8 R, P6 L6 L, x! S0 R

/ }! _+ U5 H1 w" E7 t5 l: o7 {1 R, o2 a- N
值得注意的是,与张仲景同时期的许多医家,都在正史《后汉书》或者《三国志》中有传记,如郭玉、程高、华佗等。而就目前来看,张仲景以其知名度和贡献,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史家遗忘。但事实上,确实没有一部正史记载张仲景此人。
8 s  K2 w9 y* c1 j$ i
; q5 U, K$ K% c7 ^! R+ |' n不过,还有一些线索可以让我们的探究继续下去,那就是从以上文献中提到的长沙太守官职和王粲、何颙两位历史人物的角度再次入手,结合《伤寒论序》,或许还能有新的发现。& F- o) E$ Z/ Y' s: [, Y* ^

2 S, |6 j/ l3 C6 m; J或为长沙守7 `. w. b  \; ?; Z  ^7 `1 e
% j% O; j( R' H9 o! B7 f8 A

7 Q! N( S8 l- \$ b1 D  u0 K; K; I
/ U4 b8 ?. @! e  r9 r; O% f传说张仲景曾担任长沙太守,并且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于公堂之上坐诊看病,这也是“坐堂”典故的由来。可是根据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这则传说也是同样是疑点纷纷。# W( |! H4 l6 R0 K
; U, E8 s. ^5 g/ D# I
关于张仲景的生卒年的争议众说纷纭,为了全面起见,我们采用跨度最大的说法进行推断。即生于公元145年,卒于公元220年。通过检索史料,很容易可以找到这一时段担任过长沙太守的名单,熟读三国的朋友对其中多半名字应该毫不陌生。9 i" W; r# e) X2 E' ~, E
& b7 K" }7 f4 A3 ?2 @5 o! }4 {( ~2 U8 e1 b
孙坚 苏代 张羡 张怿
1 P9 j( n, a) V% m- \' W' k$ ?! k! ?# s" i. E" t$ ]& j" ?' U, j
韩玄 廖立 吕岱
% q& |5 v: a3 v% \) r1 G3 C4 i+ m1 J; }
+ \+ i" z+ c- q8 q- i* P8 q

) ^& i5 R; Z1 U0 ~' \% z/ w5 i# `很显然,其中并没有张仲景或者张机的名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代孙鼎宜根据训诂学推断,“羡”和“景”字义相近,都有崇拜敬仰的意思,而“机”则和这个含义无关,所以张羡应该就是张仲景。近现代学者章太炎和郭象升也持这一看法。
) W! R6 L3 |6 I1 L( y6 a: X8 C$ y# q, w
. I& J9 r! a! N! Q* V7 k可是,如果我们附会张羡就是张仲景的话,其实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更大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简单讲讲东汉末年的长沙。
9 _7 u1 c3 c1 ?4 h3 h- L
: j% L  Z- h1 i4 W, l4 y1 |公元192年4月,时任长沙太守孙坚奉命攻打刘表,却遭到埋伏,受伤的他在弥留之际让苏代接任长沙太守。不久长沙地盘被刘表占领,刘表派部下张羡守长沙。198年,刘张二人日益不和,再加上曹操派人游说,张羡便投降曹操。刘表大怒,围攻长沙,张羡守城直到病死,其子张怿接任不久,长沙被攻破。后刘表病逝,其子刘琮降曹操,曹操令韩玄接任太守。赤壁之战(208年)后,刘备发兵荆州,韩玄投降。刘备之后任命廖立为太守,直到公元222年,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攻破长沙。
, K2 H+ W; {6 z$ I) `$ l! l/ }
* A8 w1 {0 Q8 m& s: Z. W' }5 L; `# G6 \3 L/ H

$ m! k7 |7 y! C6 T7 A# y- }- P) t2 f+ h- @$ p1 _/ H: u9 f0 Z$ ^8 I

3 |4 o& L& p* u2 m2 e  q按照这样的历史顺序,长沙几易其主,其太守和势力归属的顺序大抵上是这样的。3 C* h% T' [) ?# V- d
0 O7 j" P1 j: v2 `, q+ O& c
孙坚[袁术]→苏代[袁术]→张羡[刘表/曹操]→张怿[曹操]→[刘表/刘琮]→韩玄[曹操]→廖立[刘备]→吕蒙[孙权]
$ ^+ l# y7 E; T$ T. z( i' N4 n" k' o6 j: a0 N

/ Q) U; V8 `  d8 A
: n% M4 A4 i: u( J& E( v这一段历史,真可说是三国历史之缩影。荆州乃四战之地,长沙又是荆南重镇,自然每时每刻都和刀兵毗邻。很难想象这一时期的长沙太守中有人能够在处理兵事政事之外,抽出时间上门诊、写专著,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就算我们假设张仲景确为长沙太守,那他在其《伤寒论序》中为何丝毫不提及此事,甚至没有一点蛛丝马迹,这也十分可疑。
* X, N; J, F3 t: o% H2 l7 d& G& w
: M8 b) N' `+ S9 V% ?更何况,张羡在建安十年已经去世,很快张怿也被刘表所败,可《伤寒论序》有言:“建安纪年以来,尤未十稔……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说明《伤寒杂病论》应于建安十年后完成。所以在时间线上,张羡不会是张仲景,其子张怿更不可能。
4 D  ^! n3 |3 I; z8 m0 s+ |+ `$ e2 O% n: F+ Q3 ]# L8 @% n7 Z/ ~: j) u1 s
" t/ I. Y' Y# q6 }' m! W
6 q4 I0 t! [( J3 I- p- |- @
也是因此时间线上的推论,所以有日本学者认为《伤寒论序》中的“建安纪年”应该是“建宁纪年”(汉灵帝年间)。可是此说也同样站不住脚。查阅汉书,建宁年间亦没有张姓太守,也没有张姓名医。而且此说也和现行仲景生卒年份的推论差异过大,仅仅就因建宁年间多次爆发大疫,就声明是“宁”讹为“安”,从治史而言,也过分草率。
1 |! u0 V9 V. e* a  C
5 \, Y0 d/ p5 u3 {曾与何王游
* D$ ?- b8 J/ {
, S1 S# I8 z9 X
& \$ z9 q0 Y4 T  n- n1 ?- u+ R5 g+ D+ Q6 G
在张仲景为数不多的传说中,准确诊断并预言王粲死亡的故事最为有名。王粲,东汉末至曹魏间著名文学家、官员,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其生卒年为公元177-217年,为史所载,较为可信。  c8 n1 G: C2 t) C: n1 x

& f; ~6 W  r, a/ X( `) k% {而这一故事出处依然是《针灸甲乙经序》和之前提到的《何颙别传》。! H7 D0 C7 {3 ~

4 Z0 v9 R2 J# X8 m8 o
4 O4 H1 v% T! Y/ j8 m7 _" ~
0 W! u8 K  L6 L4 b“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 K& ?% o+ U& M8 q& r) b; j
5 Z* {; t; u% D——《针灸甲乙经序》: ^& N7 I6 u! R1 ?7 M* H/ n

( u% u% Q( t7 a
/ ]& f; h7 A" W2 p' ?. l) W) P$ [+ S
“张仲景过山阳王仲宣,谓曰:"君体有病,后年三十当眉落。"仲宣时年十七,以其言贯远,不治。后至三十,疾,果眉落。”& X: t( L" j4 @, e( g( m/ A4 J1 s- r
& Z8 F  G' N" G4 h9 ^7 n
——《何颙别传》: }0 l( q) J8 m+ N3 }2 l6 e# I7 g6 A* @
( I( z; P2 r4 `" G' c9 ]) K$ _/ t
3 W+ A9 _4 U- P0 c  a; G
# Z" C- b0 V$ b8 v" [
我们之前说到,这两部书并非正史,更何况二者所记载的时间差异不小,所以其可信程度本身就不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看看历史上对于王粲之死的记录。
: q! p2 y, r: J' w9 |3 [- w8 N! h  i, D1 Y; A; |* y

9 U5 C1 ]# c3 y! F* b0 ?$ ~9 R; I/ [" g( q* A
“建安二十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
% {8 r! M5 P# ]+ |, [
2 C9 j2 [: J9 c9 W8 C2 s4 {“干、琳、汤、桢,二十二年卒”
2 f  F& h) n8 H* v2 s% P/ d
3 s& F" Q, \3 ^, Q: P/ n!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4 Y- [  G5 f7 U. Y. ~* c$ ^
- Z! O  x/ N, S8 m: \
! {4 q7 \1 s  A9 Y

* V: _0 |$ J. D. k% q7 d; l3 z3 N“昔年疾疫……徐、陈、应、刘,一时具逝”
/ \# [: r4 h: v2 C
0 {# A# g! s$ i' f  Z( ~—— 曹丕《与吴质书》
# |( Z2 l* o. G1 }6 d+ b/ U3 i. Z* d4 k2 b: c  b/ H, m. q  P
7 l& `! C, z0 |0 S9 q1 i' Y. {& p* Y
! z/ f7 _- x. d! ]# C! p' A
此三处文献,说的即是徐干、刘桢、应汤、陈琳、王粲等,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中去世。而前人学者,大多根据“落眉”这一症状,判断王粲是麻风病死亡,与史料相悖。更何况,王粲是因麻风病致死,又何止眉毛脱落而已?如果仲景预测到的是大疫,又怎么可能只提醒王粲一人?这也是很不合理的。
6 t0 \0 y9 C4 ?% L: K, N0 b+ D- K  K/ g& A& Y/ i2 D1 N
: Z' y9 N/ e/ P8 j& F
! P! L+ L( F& P' [  t8 V
下面我们再了解一下何颙与仲景之间的交集。何颙是东汉名士,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为董卓所害。擅品评人物,曾给曹操、荀彧等多人评语。
! N" u* T/ Z2 Z
5 H) y) V- v  g+ [  X9 w至于他与张仲景的相识,还是出自《太平御览》转引的《何颙别传》。
! g- m4 L& ^+ S1 X- I+ H" O: f4 }$ u; n! n1 Z* h" p8 F

( f, X; i. S1 r6 c$ r$ O" f% H1 u# ]) y" {( |& q, {( L, Y
“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8 Q* v/ D3 U% }( R4 n/ y6 F( z$ h. y

, U* F; b! r5 r1 Z- i——《何颙别传》" ?0 F* [6 J9 S$ b+ C
) k! H" k1 T' V3 S
- e1 ^. M* _* L: J9 M% {  K. `
" i3 `; O1 Q- r3 R& y
结合之前王粲的生卒年,我们就可以倒推一下时间线,就会出现一个疑点。
9 k5 o6 d" O  Q: q$ U# O) D6 K/ T7 u: z; W3 n3 m
自王粲卒年推断,公元217年向前推20年,则是197年。可是王粲是在208年才正式出仕,213年才担任侍中,此时距离他逝世也不过4年,根本没有张仲景预测诊断的空间。
8 d% j$ r2 }/ f7 C! I+ G5 a8 H& n. B
另外,早在1935年学者洪贯之就曾经分析了这两则史料。他认为,何颙既见过曹操又见过张仲景,则根据时间推测,张仲景见王粲时还不曾进入医道。
/ H: v: g; `4 ?; \% S7 l+ W3 s/ E% G/ ^4 S9 |6 N3 F

0 z' o  f) q; f* Q6 u! @; F( r: l- h: h3 |* z

, |  \0 S) C; m% I, x$ o4 K) A, q- D/ U

; @$ ]' ?# m4 Z2 u7 |- W: |% H% s( n) o9 }4 n
碑冢空悠悠9 |+ c  Q5 M4 w; Z" q) ?% E

+ B+ N7 p$ o8 Z2 w# h9 t0 f. u7 o! C' `2 `/ |4 a% s

0 j8 U7 |, d# N/ Y) e在河南南阳,有一座医圣祠。具其中《张仲景祠墓志》记载,此祠乃是明朝嘉靖年间由唐藩王和当地医家捐赠修建的。前文史料提及,张仲景相传是南阳人,所以此祠便得地利,香火日益鼎盛。自清以降,几经损坏与修葺,依然屹立在风雨之中。4 t9 l/ s: s' _) H6 h4 u& p* j7 Q

* j+ I% k  b: a$ U4 G+ g( L至于为何在此立祠,是因为此地发掘出了一块墓碑。7 M1 f$ I8 x  [5 c; m
3 E, ~. z/ T: _% u1 [3 }
  m- J# c7 E2 N2 H

3 E* c- @3 N2 H0 _/ Y就是这块。因为实在没有清楚的图片了,所以我们把仲景祠景区为此碑所写的介绍找来看一看。
2 u8 _3 |0 o6 {4 d* M" W! \& R0 R+ L
$ W: _# P4 \; R; r8 `
) H3 v$ U: }0 V# E) {# s( o% U; g- |5 y5 E# M# K  s
咸和五年(330年)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碑。该碑圆额长方,长方座。碑文楷书阴刻上下读一行十一字“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边刻双线勾勒卷草纹,碑额刻有莲花盖、莲花托,碑的下部有莲花座。碑阴无字。碑座后有一从右至左读隶书四字“咸和五年”,明证张仲景墓址所在地。
# P% _* |6 }0 Z% b) s# r9 i/ l. a& F. e

1 F5 {' F9 x- B, x2 G* B4 V4 l& U% E* T
不过,仔细检查这座碑上所刻的信息,以目前详实的史料来做对比,基本可以证明此碑为伪造。
; ]4 I  g% A: H. Z8 \
# i+ o* ?% b8 ^% _, Z) _
6 c3 [8 j% {: S6 H) s+ a# D  p# ~$ R7 C1 d. O% G: T7 j
首先,医圣这个称号,最早出现不会早于北宋。晋唐时期医家如王叔和、皇甫谧、葛洪,甚至十分崇尚仲景学说的孙思邈,都未曾称其为医圣。再加上我们之前的推论,这里仲景为长沙太守的说法,也应是唐宋之后以讹传讹的结果。
3 x! v6 |) P) g4 X# _: N' v: e& L# z6 E. b( J  q9 s! E- ^: w

6 d5 y+ L- x  j/ L; _0 V* D
- U- ^4 Q: Y0 z3 _6 L1 i其次,就是“咸和五年”落款的问题。此款只有年没有月,在碑座后横写,这种格式在晋朝碑刻中未曾有过先例。最为重要的是,此时乃是公元330年,整个北方正经历着后赵取代前赵的战争,后赵兵锋正盛,而南阳恰处于后赵所辖之北方,而使用“咸和”年号的晋廷早已南渡江左,此时南阳地区刻石是没有理由使用南方晋朝年号纪年的。
+ Y6 ]& Z6 W4 i0 Y# s/ d$ g
5 i' A1 Q8 A9 R0 L, r
7 g8 ]+ t2 n% R" b3 z8 e4 T% n- \: J' t0 u8 P
更何况,此碑书刻风格看起来非常奇怪,一种不恰当的模仿感,更像是几十年后的北魏书风,这在晋代的汉族书法中不太可能出现的。碑刻花纹甚至出现了莲花盖莲花托等图案,这也过分罕见。整体来看刻石非常粗糙,花纹非常浅,是双线勾而不是阳刻更不是浮雕,这和同时期的其他碑刻相比,更是无法同日而语。$ b7 A$ F6 N8 g+ R9 f2 X! s
" |# o7 O# A4 X; @

3 ?4 w5 G' x* v& c" \' n0 R' W' T8 i2 ]  i) C. H
所以,综合这些因素,基本可以确定此碑为后世伪造。那么以此为证的仲景墓,其可信度自然也不高了。; `' S8 p8 [# l
" d& p+ d0 w0 W, v  H0 }
" F# o, |  L7 T( b: U+ ?; T1 L, T
/ i2 M) j  k; M" z6 N
. W) ?& [. P2 t4 s4 i

' ^" [3 `' Q- i结语
6 X8 _2 s* h4 o
1 M- b" u- j  F6 i: u/ d  j5 v. O7 E4 Q
) j! [+ Y! t% F8 d
然而仲景究竟在哪里呢?自东汉至今悠悠1800年,其中又有多少事,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不得已为后人所知?又有多少事,依然在人们的口中传颂着,并还将继续传颂下去?* _7 u/ v  @+ y) K

& u5 H# d! ]9 D% k, g. ]为做此专题探究科普,我前后构思了很长一段时间。偶尔与人提起,也时常获得一些质疑。质疑我是在否认中医的悠久历史,可能是一个伪装的很深的反中医者。更多的人则对这些研究不甚重视,翻故纸,揽残碑,又有什么意思,不如去学学临床经验和实验方法来的实在。
- p) @7 j/ x* r1 k, D5 u
9 }+ d6 T9 b/ J可是百年来中医学渐微,不断的落入口舌之争,中医人治学修史,也不易为其他学科采信,这种“笃信”和“务实”的心理是不是也有一份责任?
' i+ [+ G, Q7 `6 |& q' J: w
  B; s- ?( q* u! s9 C# @6 x8 V) m& P/ k7 b( {6 v" [) ^/ @6 L
% d. {0 F0 w0 ~- E* B/ ^/ ^
老师常说,学术问题贵在以小见大,抽丝剥茧。史学研究和文化学研究不一样,史学研究重点在于考证史实真伪,而文化学研究的重点不在真伪,而在现象背后的文化心态。' L* U* W# B* K

9 ~, ^, o- @  `
0 d( e/ ~6 g# q0 M5 d4 y6 P5 _. F3 l4 B1 q9 s2 Q1 y
为什么架不住推敲的故事,会被人们津津乐道,信以为真?张仲景孙思邈等伟大医家的传说,其实折射出的就是不同时期医者的心态。他们希望有一个身居高位的士族子弟,或者一个长生不老的圣人神仙,作为这个社会地位一直不算太高的群体的精神偶像。
' A1 c4 ?7 Q3 _% w9 m$ n$ q4 P% e- {" b( q# p& s% Y. z9 Q0 r5 C: u
大家都承认,张仲景中医学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讨论其人的生平和身份,丝毫不能动摇《伤寒杂病论》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 T4 ~' H- g& {8 q3 z- x! a7 i+ M
' f. q1 U! U3 s6 u

9 e  b+ V. H; ~. j, I& L1 A: g2 L
0 D- [* x  i9 G; W8 n3 P" W孙过庭不过小吏,但其所著所书的《书谱》光辉万丈,泽被无数书法后学;张若虚只是兵曹,其生平只能在《旧唐书·贺知章传》中略见,但依然不能阻止《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
" x7 W# M0 M3 A9 l* A; ^7 d. X# Z+ ~2 A- r
5 m& c, m2 l! ^  ~
) L! e! V- u2 t2 L5 S' q5 {8 b0 L
而到了如今,我们能不能也承认,张仲景其实是一个不曾当过官、不曾入过仕的普通人呢?或许他活着的时候,其学术观点也不为同行所认可,被斥为离经叛道;甚至他死去的时候,只有他诊治过的百姓为他送行……
! j& t2 L5 X) V! v0 w0 t) r4 M! s4 C6 M- d' \# [8 G: Q

% D- {; H  X4 w  L, L; ~1 F1 T+ y0 |4 z) A8 y- L

( J% ^8 S, A- r# }( P! |2 U3 r) ~$ J- Q0 a5 t" Q$ s2 ^0 T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坦然的接受,* H+ y: o! J1 W5 Y# {) c
  O# V1 l* S/ }( P* P% @
这个无比伟大的人,或许也拥有一个无比平凡的一生?+ Y: W  n4 T" n/ A7 {' [, M* a2 b
* n9 S  W" J/ {7 Y6 I
( A# F6 ^, Z$ P: q4 o

+ N% V7 A  m' |+ G6 U2 L3 p1 i, f1 z* ~4 o$ q4 y4 g
7 y- Z: J# u' ^! s
" b4 V  T, Z: ?4 S8 P3 K

1 a7 z2 E. @; Z, x/ W) U+ g参考文献
) _% f8 A% X% ^( g  X" V2 I6 o! a* W2 |" Z' c- W
[1]张永文,蔡辉,沈思钰.张仲景生平事迹及《伤寒杂病论》方源考[J].河北中医,2010,32(02):270-272.
) V  Z) }- I, u& M
7 S& t9 H1 a( B( N$ I& v[2]钱超尘,温长路.张仲景生平暨《伤寒论》版本流传考略[J].河南中医,2005(01):3-7.
, [+ E3 h, z$ r1 g) b7 X& {0 I% I! R" o1 z4 l8 x6 P
[3]杜雨茂.关于张仲景生平一些问题的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2):38.
& P! k5 O$ A$ b' U) h& s
, d; t1 g1 ^: Z7 d) q- |5 G[4]许光岐.关于张仲景为王仲宣诊病故事的考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03):41-43.7 j* r% n! z, s
7 Y+ y$ y& N6 d' U6 Z
编辑于 2020-09-08 08: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4

主题

6911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38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9: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3-9 19:17
5 u; P& O; Y' T; {  J! A* Y有专家考证这个问题,他的见解也很值得参考:
; w- M: x9 f# K; [( e* @" f
; |( L4 R3 S( X% S, [* K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为何在正史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
9 t5 \. ?$ m/ n& t
为什么张仲景基本上没有被三国时期的史书记载?
5 z: O9 _' s$ V8 I* E- L4 ?7 |像《三国志》《后汉书》等等,似乎都没有出现张仲景。。。
# X: t/ e! Q, N$ u2 T7 W关注者) X! H5 D/ e4 q% q: e# V3 ~8 C
38% o* A- w6 W0 d' z/ ~8 t
被浏览2 y" ?# _; ]$ b! Q; Y" x) X- }# F8 x
50,5536 D0 A8 F( P* E* B' r
关注问题​写回答+ R3 [/ p; M2 a! Q3 M% A  m" k7 u
​邀请回答" m+ G; a$ q( r% B2 s9 u* a; i# ?
​好问题 21 X7 S* F' h! r/ D
​添加评论
( P9 r) N9 k) [+ ~. C, ]$ d​分享  o9 O0 ~7 f4 p/ K3 W
​
% ]. b1 Y. e0 J2 K' y登录后你可以7 o7 c8 ]1 r! ?/ r2 r* B' v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 H2 ?! ~1 R4 c/ m. V登录
4 W0 ?- X( Z% Q' _  ]' E/ Q查看全部 10 个回答) k% M8 V7 z5 ]2 \& Q- \: o  A

) _% J0 S  J; n" `9 E! |- U9 r0 K真啸风. A3 y  `1 k6 a$ c
一个很简单的人,一个打着一把破伞云游世界的独行僧。  w! r; v5 w' f
​ 关注
" V  Z0 C: H4 T5 }' E28 人赞同了该回答
& k1 e9 i( K0 _3 k2 m需要指出的是,医生救死扶伤,但在古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唐代韩愈就曾将医和巫并举。我们再举一个略迟于东汉末年的例子,晋代的殷浩,也就是成语“束之高阁”“咄咄怪事”的提供者。《世说新语》曾记载,殷浩擅长医术,但他耻为医生,只是作为兴趣爱好研究。他的一个属下得知他精通医术的秘密后,因老母病危,跪在殷浩门前哭诉:“小人母年垂百岁,抱疾来久,若蒙官一脉,便有活理,讫就屠戮无恨。”殷浩被他的孝心感动,于是替老人把脉后,开了方子,让属下照方抓药。药抓来后,殷浩又向属下讨回方子,然后扔到火里烧了。殷浩并非害怕秘方外传,而是害怕被人知道自己懂医术给人治病,有损名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张仲景是不会载入正史的。) d5 x: b) ^/ Y6 J+ B
/ m- h/ k- b( d0 g1 A( W2 a
只会被其他类型的书籍记录。然后一代代被医家传抄,然后在中医大行其道的时候,人们整理古籍,才会把他搬出来。  S; s! q1 e+ b
1 B, u  \8 n' W5 [6 U  ?( N* K
那么,张仲景何时出任长沙太守?本世纪初就有文章详述并提供史料佐证。4 t& ?: D. G: ]7 {: p

) S. c& ?; E6 o医圣张仲景(公元150~219年)乃东汉名医,由于《后汉书》和《三国志》均未为他立传,故有关他做长沙太守的事也就不见于史书记载。历代文献最早谈到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的是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录》,可惜该书已佚。北宋医官林亿、高宝衡、孙奇等人在校刊整理出版《伤寒论》时,其所作序文中引用了《名医录》的原文,并说:“张仲景《汉书》(应为《后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大守”。自宋代以来的许多医学文献都说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还有不少医书称张仲景为张长沙,他所开处的方药也被称之为“长沙方”。
' w: d( u. L+ ]) A$ N0 S) a# i9 X5 z0 Z0 N6 ~
  1981年,从河南省南阳市医圣祠院内地下发掘出一块墓碑,还有碑座。碑的正面刻有“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等文字,碑座上则刻着“咸和五年”四个字。“咸和”是东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即公元330年。此碑距张仲景逝世之岁(公元219年)仅111年,因而是可信的。已故著名医史学家耿鉴庭先生等人据此充分肯定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笔者也曾两次前往南阳医圣祠参观此碑,完全同意耿鉴庭先生等人的见解。& b6 Z$ p% _* [& Q
& f) B# j% i* L6 l1 x3 r
  张仲景究竟在何时做过长沙太守?清代名医陆懋修(字九芝)在其《补后汉书张张机传》中说:“建安中官至长沙太守”。近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则认为,建安六年荆州刺史刘表发兵打败长沙太守张怿之后,当由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近代名老中医黄竹斋先生在所撰《医圣张仲景传》中又说:“盖仲景为长沙太守”在建宁年间。”将以上三说加以分析比较,当以陆懋修和章太炎的论断较为可信,尤以章太炎之说最为可信;而黄竹斋之说则疑问较多。9 Q0 K8 s# n- H7 c% ?+ W

6 m" W4 M# K, ^国际气功网http://qg108.com  人们知道,“建宋”为汉灵帝年号,前后历时5年(公元168~172年)。其时张仲景的年龄为18~23岁,此时“举孝廉”则无可厚非,若要做长沙太守,那是极少有可能性的。“建安”为汉献帝年号,共历时25年(公元196~220年)。建安元年张仲景年满46岁,至建安中期也只有50多岁,从古代多数官员的出仕年龄来看,张仲景此时出任长沙太守是完全可能的。再从东汉末年长沙郡的历史和地理情况来看,张仲景在建安六年以后至建安七年以前出任长沙太守,也是非常合乎逻辑的。4 x' ?- }) G( v0 Y- m+ c) O

1 I6 r) l7 {' r. G! P# w  D  东汉时期的长沙郡,只不过是荆州所管辖的一个地区而已。据《后汉书》记载,当时的荆州共辖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等七个郡,表明南阳郡和长沙郡都是归荆州管辖的。东汉建安时期担任荆州刺史即荆州最高地方行政长官的是刘表,他从中平六年至建安十三年一直担任此职近20年。当时刘表的权势很大,他对所辖各郡太守实际上拥有生杀予夺大权,能够直接任免郡太守。例如长沙太守张羡与张怿父子因反叛而被刘表发兵打败,用武力手段夺了他们的权,后来张仲景做长沙太守,实际上就是由刘表任命的。刘表与东汉著名诗人王粲(字仲宣)都是“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两人是同乡。王粲于兴平年间或建安初年投奔刘表,随即成为刘表的部属,前后在荆州呆了10多年,直至建安十三年刘表死去,王粲还在为刘表的儿子刘琮出谋画策。可见王粲与刘表的的关系极其密切。南阳人张仲景此时亦前往荆州行医和办事,因而有缘与王粲见面,彼此之间也就有了一定的交往。张仲景比王粲年长20多岁,两人实际上成了忘年交的朋友。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记载了“仲景见待中王仲宣(即王粲)”的事,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即连续多次见面,说明两人的交往较为频繁,过从甚密。正是在王粲的推荐和引见下,张仲景结识了刘表,这就为他后来出任长沙太守提供了有利条件。
7 w; M% B5 b) g; U9 z2 W( K( i: w$ N1 P& A. V" v, e5 W
  章太炎先生在《张仲景事状考》一文中指出,建安四五年间,长沙太守张羡病死,由其儿子张怿继任长沙太守,刘表复派兵攻怿,大约在建安六年彻底打败张怿。只有到了这时,张仲景才有做长沙太守的机会。章太炎在该文中说:“(张)羡父子相继据长沙,仲景不得为其太守。意者先在荆州,与仲宣(王粲)遇,表即并怿,仲景始以表命官其地,则宜在建安七年矣。”章太炎先生认为,刘表打败张怿之后,正是通过王粲的推荐,刘表便任命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章太炎先生此说很合乎当时的历史实际,因而是很可信的。张仲景就任长沙太守的具体时间应为建安七年至十年即公元202年至205年之间,这与他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所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之说也是吻合的。
; U% z1 S3 t. b3 ^& q* `. W3 y1 v" Q8 _3 N" R
  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时,坚持一边做官,一边为人治病,一边撰写医学著作。凡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便停止一切公务,专门在大堂之上设案为老百姓治病,称之为坐堂,故至今在药店设座行医者仍然称为坐堂医生。自建安时期多次疫病流行,张仲景是家族原有100多口人,建安元年以来不到10年时间,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染疫病而死去,其中伤寒病占了十分之七。故张仲景除了做官、看病之外,又潜心研究伤寒病,并奋笔撰写医书,他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内完成的。1 ]0 Y, e4 N  _2 P5 ^5 N! O
- R: t: c" ~! a/ G( U# E

6 M+ [$ [! L5 u- s. S# ~
9 |5 B/ K# D3 U; U7 t& n4 R* G- b身为行政官员,精通医术,能摒弃社会偏见,公然坐堂行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应该向张仲景致敬,而不是千方百计证明他不存在,进而实现自己的“小目标”:中国传统医术不咋地。那样的话, 格局就太小了。3 [' s+ `' `8 f9 _1 d

% B) v  V% G, P4 t0 j: E编辑于 2022-06-01 17:19・IP 属地山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4

主题

6911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38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9: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3-9 19:52
/ `3 f; Z; v2 Z为什么张仲景基本上没有被三国时期的史书记载?
3 Q1 {* ]% Y# W& A5 I; e% K像《三国志》《后汉书》等等,似乎都没有出现张仲景。。 ...
7 m5 A6 Z0 z5 \$ d
医圣张仲景作为一代先贤,却没能记载于史册,到底是为什么?
" {; @- E. j2 c8 ^1 Z播报文章
* k1 ^$ P6 _2 A% b, [2 D8 A- M9 Z# }0 L& s
老张聊史
6 v& z& _4 Y" _, D4 y) R0 R关注- M( g9 R! p8 g- B
2022-05-08 22:39来自新疆
% g1 `: ^5 R/ R) J3 d9 C. @0 u
8 R* r  E& X/ l+ L& S/ V怎么在网上申请营业执照?9 V7 u% K  L: _6 Y7 A
3 G% i. I% ^! `+ T( R
2024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指南,助你顺利备战!
& G! v/ Y+ V- c# b8 {) S  Y4 d% W. Q$ b3 M& {
营业执照网上申报入口,工商核名查询入口, ^+ B) \+ k" X
张仲景是三国人物,他和曹操同龄,但是《三国志》没有他的记载。张仲景不出名,单纯因为就是个医生而已,再加上他平常都是医治普通百姓,没有遇到过什么诸侯帝王,也就是和那些历史上记载的名人没有交集,医术方面是那时候的人没那么重视,所以就没有特意记载下去。
7 C" z: z1 a# Z6 g: ?5 j6 h' P  v& ^
9 p, H# b/ w4 y) I到了晋代发现有关于张仲景的碎片记载,那时候的学家就觉得能见到这么多关于张仲景的记录,但为什么他不出名,以及他明明是一个太守却会医术,还做书传到现在,于是就给他整理了记录,一个乱世中,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特意去详细记载医生这种的,即便做医生的人物很多。
: k4 _0 Z) \/ q+ R9 @2 b5 k6 h9 Y, ~* }% g
# l+ |# y0 h# J6 S7 S7 y2 m3 [
张仲景我认为是太过于亲民(坐堂医生的典故),成了史官眼中的“离经叛道”(不喜官场),让后世史官觉得张仲景对于朝廷无任何贡献也不值得写上一笔什么的,而且史官写的人物,多多少少涉及了当朝政治。这是当时人的历史观与现在我们的不同,就好像两个成语:名留青史和遗臭万年,都会被历史记住(虽然方向不同),要做到就必须有相对突出的事迹,而张仲景的病人都是平民百姓,最多只能是被一方百姓口头相传(东汉末年,传到朝廷那里可能被怀疑要造反,当时张角最初也是医人救世)。  K. D- z7 D3 w8 y; E, Z/ x. h

/ s3 ~$ Q) a( \& A: @4 W; s
) b+ B6 c. Q# O* p( `0 t' v在《货殖列传》里,从陶朱公说起,其中记载的是在几个行业干的当时名声大噪的人物,而且也得跟当时的王侯将相或者威望极高的人物有一定的联系(范蠡于越王勾践,子赣于孔子,白圭于魏惠王,猗顿于陶朱公范蠡,乌氏倮于秦始皇等等)。再说《滑稽列传》中,也是尔尔(淳于髡于齐威王,优孟于楚庄王,优旃于秦始皇和秦二世,东方朔于汉武帝等)。
6 u7 H+ T' i% e  m, o& _3 z9 q) q4 x7 h7 P8 }8 s% K
2 \5 t* B) y+ t" F! F! y
就好像扁鹊论医术,扁鹊名气大,但最是佩服两个兄长的医术,只因其长兄能防患于未然,其中兄在病发之初便能医之,而扁鹊自认为治人与病重之时,常人能看见扁鹊在经脉上扎针,在皮肤上敷药或者动手术(存疑),所以扁鹊比他的兄长更有名气,而且韩非子更是提到了扁鹊给齐桓公看病的事(扁鹊见蔡桓公)。' R1 w1 j* B+ J, N# w) c6 {8 q8 q8 u) M

' l# z" M! Y1 E  E3 ^; B7 I- p# c! x, {, U% W# }
晋代王叔和在整理伤寒论的时候,就写到此书是长沙太守张仲景所著,但是当时人们都说王叔和是医生不是史学家说话不可信,后来无意在皇甫谧的日志当中,找到了张仲景曾经与王璨交往的故事。唐朝修史的时候,认为皇甫谧是史学家他的日记应该没问题,当时还考虑到张仲景当过长沙太守,于是翻越长沙市志结果发现真有这么个人。( g4 H1 P1 ~" c+ t* h/ M

4 H/ _$ W$ s9 {3 y; H9 C
, Y4 g! g1 e2 }# F而且有意思的是张仲景这个不喜欢政客,而且在历史舞台上从来不主动活跃,真正被人们研究的是他的药方帮中国度过了黑死病的折磨,甚至成为中医对抗病毒的药方鼻祖之一。所以后世才好奇这个张仲景是谁,一查发现确有此人他的故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出去了。) ~! C- l4 @) H; o. _) W

1 b# t- m& W2 p6 J$ ]1 R$ J# E2 |1 G1 O
如果华佗没有被曹操弄死,华佗的名声也不会那么大。现在讲到华佗,不会有人想到他是外科手术的鼻祖,而是这个医生想给曹操做开颅手术,然后被曹操弄死了,这就相当于跟三国时期顶流捆绑式的宣传。而张钟景,真就籍籍无名,说像现在大部位媒体,每天报道的都是明星顶流的生活琐事,谁真的关心过一些大科学家们的近况。只有当他们去世时,才知道有这个人。我们知道这个人,是因为他的巨著,并以此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6
发表于 2024-3-10 09:57: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正如唐朝袁天罡。李淳风之有名。是因为留给后世的是一本不入学术之流的民间传说。推背论。但唐当时唐玄宗所重的官员另有叫庄严的人。在咱祖国张仲景被推称为医圣。但咱台湾地区民间却拜保生大帝吴夲。许迅与孙思邈为医神。" B9 T6 k1 u  h0 ?: M# G  o: l
汉朝留到今天的坟墓考都比较是郡守。郡县。也就是县长出土的遗物较有惊人的发现。就用这七八十年到百年的现今政坛政治。最高领导人或最有权势的人物。其医疗团队的领头领军人物未必就是史上名传千古的人家。因为在咱中国医疗的是口碑。但是咱历史是用薪火相传的。耕读传家的。开馆摆堂课授徒服务民众。为民打抱不平的。秦汉的战争都是跟唐朝安史之乱打仗一死就是上十万。二十万人或整个城被焚烧怠尽的。也就是根本在那些兵荒马乱时期。是不会有留下真正有历史价值的真正写作与反应真正历史的文物。不只战争如此。就是如1966-1977的文化大革命也把咱价值连城的许多中华医学的古典传承都跑到日本的现代化工提炼精华去去了。所以。现代日本5%的中医植物汉方草本植物的产品产值就可以超过咱国内95%的总产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