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942|回复: 8

耄耋老人陈业兴,呼吁大家注意经、脉、络的区别,不可乱用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38

主题

6868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15
发表于 2024-4-3 18: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耄耋老人陈业兴,呼吁大家注意经、脉、络的区别,不可乱用1 }! l! Y( ^/ k2 F  D! t
- e% J) N3 \3 D0 k
曹东义: l1 m2 e1 K8 e' l! ]4 Q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3 [5 G+ T! e8 |4 o
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 s: N& T/ f8 s% b
& r5 A- ^" ]- ^

% w6 {' q% L* \4 G, t4 f   陈业兴先生早年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邓铁涛先生的学生,因此与我有缘分。他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之中,发现很多专家不注意经、脉、络的区别,乱用“经络”一词的现象很严重,他多次来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有写信给其他专家的情况。/ C% z1 J% N( J9 j0 _' n3 i; x  N
   由于学术问题,多有不同见解,各位专家也很忙碌,不能及时交流,陈先生很着急,希望借燕赵中医网,提醒大家注意经、脉、络的区别,不可乱用“经络”一词,为了保持讨论的原貌,我把他的信件刊登出来,供大家参考。他来信说" K% @5 _! W1 T& x& L8 P6 y" P

2 r2 ^2 a/ I2 Z, i& K
, B# v2 L- G1 ~4 n

7 E8 T: v5 M- Y3 q3 `% l曹东义先生您好:; y4 ~! L1 K$ A# E$ O- z% V
      您发的信息我看到了,对于您的疑问,我尽我所知,给予答复。7 Z# h* k/ g1 x2 J/ t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家只有在“经络系统”中研究,都不深究“经络”是环型行气血十二脏腑的混用概念,王教授主编的《内经选读》中说:“经脉,又称经络”,证明了“经络”即经脉的混用概念,当今教材中,到处都是经脉混称为经络,现在是经络满天飞。
% _' O( ^  G% b7 ~# i; g   前几年我给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写信,告诉他不能将经脉混称经络,他说用“经络”没有错,国家立项“经络研究”说明用经络是对的,我再次给他写信,竟不回信了;/ A7 o! z" {; g& q) D" N
   近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老所长82岁的先生发回的信息,称强调经脉与经络内涵不同,不能混用,他完全赞同。
' K' l7 E1 g  c5 [  一个门外人,知错认错,实在难得。- Y2 G5 @* o. J' M9 m6 B
  观当今教材及报刊所说,还是到处混用“经络”,手机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已退休的某博士,竟不知“经络”是经脉的混称概念,还在争论“经络不存在”,一个概念误解了,还纠正不过来,让后学怎么有标准概念呢?
' E; O4 c9 M4 b+ @) l6 h+ B+ m  《灵枢》《素问》各81篇,初时只有各九卷即九篇,经历代扩充到现在的各81篇,人们还顽固地认为《汉书·艺文志》中18卷即18篇的《黄帝内经》的二个组成部分,竟无人公开纠正,我知道您是坚持《灵枢》《素问》不是原本《黄帝内经》的,刘*中也持此观点,黄龙祥的专著也用《灵枢》《素问》,可惜他有时也称现传本《黄帝内经》。/ y$ N3 d% f/ i; O* @/ n: m  p" K; m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教授,研究与引用的文字都是现传本《灵枢》《素问》,可是专著却名为《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我多次给他写信,告诉他不可用《黄帝内经研究》,他不回信,谈何更正?
  A7 Z9 ~- R% h- [1 {  b: {  《伤寒论》讲的是太阳病等三阴三阳病的“脉证病治”,不是《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六经脉病的“脉证病治”,也不是《灵枢·经脉》的环型行气血的十二脏腑经脉的“脉证病治”,《伤寒论选读》竟拿六经脉及十二经脉来阐释《伤寒论》太阳病等三阴三阳病,真是习惯成自然,见怪不怪了,难道大家都不明不白,太阳病等三阴三阳六病不是三阴三阳六经病,也不是手足三阴三阳十二脏腑经脉病吗?那么多编者,指导者,评审者竟没有人发现用六经脉,十二经脉阐释《伤寒论》太阳病等三阴三阳六经病是错误的?
1 A" X. F/ H% G$ ^1 ?   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更没有人去深入研究了,大家都被《灵枢》《素问》中的经脉迷住了,赵先生误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为向心模式的经脉,黄教授误为树型经脉,刘*中也说为经脉,李某忠等许多人都误为“经络”,专著名称为《经络是水通道》竟然还有人相信他的说法,您看过这些人的专著吗?有何看法?) A% {+ B  r6 ?+ f' l' i' K
  《实验针灸学》中文用“循经感传”而“循经”并不是循经脉,英文表达却channel,这是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的英文表达,他们那么多的编者,指导者,评审着竟也无人分清感觉是循channel,还是循(英文)即不能区分循气脉还是循经脉,这还算是精品教材吗?《实验针灸学》竟不知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与环型行气血的经脉,真是大笑话!我也是受骗了几十年,自觉可笑!4 _6 o3 e7 ]/ V: r! q
   指导针灸治疗的理论是树型的向心模式的气脉,赵、黄、刘误为经脉,张、李误为经络,这些概念的标准是什么呢?哪一个是标准概念呢?请回信谈论。此致
/ n% g/ ?6 B$ q) g2 s3 e敬礼
. f$ Q4 W2 W+ q. E8 e中医梦老人 陈业兴# ^! n: v7 t8 i5 C; e4 E
2023.11.315 y  t2 ]! g  t' M( p& c! y2 v; T
! w8 M% B' i. R+ z

! i9 Z$ t* a2 \3 ^: ]# x  ^( V! q0 A. x4 K+ V7 G3 U$ A) p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8

主题

6868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15
 楼主| 发表于 2024-4-3 18: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磨杵散人:
4 E) a$ K7 g2 |5 x& ]9 R老师 我弄好了,有空您看看,他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给您发图片能放大看。3 z) n, }: B4 z. N
我再检校后发成文字给您,方便上网
! S# m2 e7 ^' N/ `3 \# h# T$ W! D4 D* G! C
磨杵散人:
% P  C/ R# {9 m5 Y[图片]
2 h" ~+ R+ H- ^$ Q, s  |& |7 g& }9 F* I2 u$ h& B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2 ^! G8 d+ |0 p7 Y# t9 C
你把文档电子版发给我吧,这样便于编辑
, n7 n* ~. e% Z9 q1 w  R
! g3 F' j7 z  x7 n$ e1 s% a磨杵散人:
7 }0 B5 V0 U: L3 l曹东义先生您好:  {8 c! D* w7 f: d9 g+ e
      您发的信息我看到了,对于您的疑问,我尽我所知,给予答复。% ^" ]3 V" R$ _- ]$ ]+ V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家只有在“经络系统”中研究,都不深究“经络”是环型行气血十二脏腑的混用概念,王庆其教授主编的《内经选读》中说:“经脉,又称经络”,证明了“经络”即经脉的混用概念,当今教材中,到处都是经脉混称为经络,现在是经络满天飞,前几年我给广州中医药大学许能贵副校长写信,告诉他不能将经脉混称经络,他说用“经络”没有错,国家立项“经络研究”说明用经络是对的,我再次给他写信,竟不回信了,近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老所长82岁的刘长林先生发回的信息,称*强调经脉与经络内涵不同,不能混用,他完全赞同,一个门外人,知错认错,实在难得。观当今教材及报刊所说,还是到处混用“经络”,手机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已退休的张洪林博士,竟不知“经络”是经脉的混称概念,还在争论“经络不存在”,一个概念误解了,还纠正不过来,让后学怎么有标准概念呢?《灵枢》《素问》各81篇,初时只有各九卷即九篇,经历代扩充到现在的各81篇,人们还顽固地认为《汉书 艺文志》中18卷即18篇的《黄帝内经》的二个组成部分,竟无人公开纠正,我知道您是坚持《灵枢》《素问》不是原本《黄帝内经》的,刘*中也持此观点,黄龙祥的专著也用《灵枢》《素问》,可惜他有时也称现传本《黄帝内经》?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研究与引用的文字都是现传本《灵枢》《素问》,可是专著却名为《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公开欺骗世人,我多次给他写信,告诉他不可用《黄帝内经研究》,他竟拒不回信,谈何更正,《伤寒论》讲的是太阳病等三阴三阳病的“脉证病治”,不是《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六经脉病的“脉证病治”,也不是《灵枢.经脉》的环型行气血的十二脏腑经脉的“脉证病治”,《伤寒论选读》竟拿六经脉及十二经脉来阐释《伤寒论》太阳病等三阴三阳病,真是习惯成自然,见怪不怪了,难道大家都不明不白太阳病等三阴三阳六病不是三阴三阳六经病,也不是手足三阴三阳十二脏腑经脉病吗?那么多编者,指导者,评审者竟没有人发现用六经脉,十二经脉阐释《伤寒论》太阳病等三阴三阳六经病是错误的?
! v4 c$ v! H3 p& H/ E3 j% \      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更没有人去深入研究了,大家都被《灵枢》《素问》中的经脉迷住了,赵京生误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为向心模式经脉,黄龙祥误为树型经脉,刘*中也说为经脉,李定忠等许多人都误为“经络”,专著名称为《经络是水通道》竟然还有人相信他的胡说,您看过这些人的专著吗?有何看法?2 f1 ~1 N! c: x# y, |
       《实验针灸学》中文用“循经感传”而“循经”并不是循经脉,英文表达却channel,这是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的英文表达,他们那么多的编者,指导者,评审着竟也无人分清感觉是循channel,还是循(英文)即不能区分循气脉还是循经脉,这还算是精品教材吗?《实验针灸学》竟不知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与环型行气血的经脉,真是大笑话!我也是受骗了几十年,自觉可笑!2 T: R3 T  d$ B
      指导针灸治疗的理论是树型的向心模式的气脉,赵京生、黄龙祥、刘*中误为经脉,张维波、李定忠误为经络,这些概念的标准是什么呢?哪一个是标准概念呢?请回信谈论。此致
% z; `0 Y* B! j/ n" o: C% }敬礼! y3 S* F1 S6 ?
中医梦老人 陈业兴
/ h6 r1 c  R. I  P, d2023.11.31
( k$ Z/ C: g5 [) u& o3 e' F# N" a' j) Q. u4 N  P  M2 o
磨杵散人:5 x! W; E; B. d2 L: e
这能直接复制
' L% p6 k6 a2 P/ g: U" S) [$ o8 s6 @0 d0 |9 q3 i6 X% m) ]
磨杵散人:
8 h' U' Y1 S$ @[图片]2 s( {$ ?* \: A% i$ q

* G# y+ b  o+ C( @4 m$ n. ]1 s磨杵散人:
: i5 K& t8 W8 {/ `9 E# M: ~! f[图片]! ^1 L: T% \, V
: Q- L$ r. P" L8 c
磨杵散人:
4 ~* [3 L& n! V" g# ~[图片]% p0 S2 x) {# F3 |7 e

* {  H" n' U( `7 ]3 X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_0 w9 L' K4 O) y8 n7 b好的,谢谢!
/ W6 O/ `0 ^: f4 j5 ]: C$ K' G: O5 Q( c. i
磨杵散人:
6 w  X% y- ^. Y  R# H老师您辛苦
8 `) V3 H$ l# {, L4 p8 D. p4 a  U  L& [% _4 S7 H+ q0 i  {7 ]8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5 Z" R, [& K9 ]3 v/ L【新提醒】耄耋老人陈业兴,呼吁大家注意经、脉、络的区别,不可乱用[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tid=3214&extra=+ ^* G# z. g: |2 f

" A( w4 k  f4 l5 N磨杵散人:# w+ d$ K3 S8 l" z6 a) U% {8 A7 B, F
老师神速' t' T1 i* t$ G, {
) u( p* _0 y. u. G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C4 L2 A& `8 }% |5 M& d5 \
[链接]耄耋老人陈业兴,呼吁大家注意经、脉、络的区别,不可乱用[来自:燕赵中医]! k: q6 y! u" m
3 Y; D  x+ E1 b" m5 C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q1 f" K! F) O4 ]你问一下陈先生,看看这样处理是否合适?. m: n8 d( |! C9 w8 K! H5 S% r$ d

. J4 ^6 P, S+ @, x# P7 l  O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j/ y' I& Z8 F+ Y如有不妥,我可以修改,或者撤稿
; Y, T$ s. }. J# u8 Z7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1

主题

173

回帖

122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23
发表于 2024-4-4 15:04: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赞同经脉与经络的区分 但是此文也没有讲清楚经脉经络 怎么样 必须区分或者是区分的原则 或者是指出一个例子出来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 你有专门机构 统一的 筹划与实施 这个问题还将延续非常长的时间 所以个人认为 在目前的情况下 经络经脉这个勉强凑合着啊 就算是一个词儿 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因为要讲清楚经络学里面的经络跟12经脉的经和脉 这个非常非常之复杂 仅。靠民间中医是绝不可能完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8

主题

6868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15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6: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先生及您的学生,你们好!
* {$ |( C" _" e. I       针灸的指导理论是什么理论,至今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几千年的中医理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也分不清,真遗憾!/ V# t8 s" N1 ]- D
       针灸研究所原副所长黄龙祥《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立志要解构环型十二脏腑经脉,因为看到了“经脉连环”成“气脉之树”倒了,所以要还原环型经脉中的血脉理论,重构树型气脉理论,只可惜啊!他竟不知道环型经脉是没有呈树型的,呈树型的是气脉,气脉有气至病所现象,气脉的走行可以改变方向趋向病所,经脉是十二条连接的穴位连接线,被穴位固定不能改变方向趋病;树型气脉的英文表达是(英文),有些人认为是环型经脉的不同的英文表达,这是误解,气脉不是经脉,必须界定清楚,《实验针灸学》用(英文)表达气行,但仍然用“循经感传”这个错误的概念,二十多年前,原针灸研究所所长朱兵已经说过,传递的是神经冲动而不是感觉,可是《实验针灸学》全教材都在用“感觉传导”的简称“感传”太不该了。9 V3 I* j& M9 |
       《针灸学》与《实验针灸学》都认为指导针灸治疗的是“经络学说”,真可怜!编者,指导者,评审者竟无一人知道“经络”是环型十二脏腑经脉的混用概念近人杜撰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络脉等,竟不知道原来《灵枢》《素问》两书中的经脉系统是经脉,络脉,孙脉三级组成,经络系统则改变了经脉与络脉的上下级关系为同位并列关系,络脉与孙脉的上下级关系被改为同位并列关系,这样违反常理的组织结构竟拿来教学生,真是笑话!现在教材要阐明“经络的实质”“经络的研究”搞了几十年,“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呢?***在验收“经络的研究”时,结论是“经络是功能调控系统”,现在还没有共识,这是经络实质吗?
  P7 |) H9 g7 @9 m: O      针灸研究所原副所长黄龙祥误树型气脉为树型经脉,针灸研究所赵京生也误向心模式的树型气脉为向心模式经脉,刘*中等用(英文)表达树型气脉,中文都称“经脉,经脉现象,经脉医学”,概念界定不清,大家都分不清气脉与经脉,树型气脉理论才是指导针灸治疗的理论,环型经脉行气血,其流注途径是由胸至手,由手至头,由头至足,由足至腹,再至胸,所络属的脏腑都是都是功能概念,联结这些脏腑的环型经脉不可能是能行气血的解剖实体,这样的环型十二脏腑经脉理论是不能指导针灸治疗的,这是中医理论中的糟粕,应该废弃,不能当做精华来继续传承,《中国基础医学杂志》2024年第1期刊登了王永炎等人的文章谈及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道,我们《针灸学》《实验针灸学》竟要求我们阐明“经络的实质”,岂不可笑!盼你们多写文章投稿,以正视听,此致# ]6 i- m% o& ?# g9 i& Z
      敬礼+ |/ P( D! H* m$ w+ _
陈兴业敬上$ }* f" i" y+ z! h. t
2024年3月13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8

主题

6868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15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6: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4-18 06:47$ j1 x$ V4 x) P8 M; ?6 c+ F
曹东义先生及您的学生,你们好!" s' s, K+ T) h$ {
       针灸的指导理论是什么理论,至今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几千年的中医 ...

, h. e9 F+ b# X: p) T  [" e3.& L: `: U$ Z; b6 x* u
关于中医药的精华,指导针灸治疗的树型气脉理论,是研究者给予命名的,《灵枢》中有“气至病所”概念;向心走行的脉,与循环行气血的脉,为了区别,才命名为树型气脉,针灸研究所原副所长黄龙祥《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中,误认呈树型的三阴三阳十二脉为树型经脉,针灸研究所赵京生误为向心模式经脉,北京中医药大学贺娟,误为上行性经脉循行模式,刘澄中研究的对象是是有“气至病所现象”的三阴三阳十二脉,他用(英文)表达脉行,认为脉行即气行,故称为气行,但中文他与黄、赵、贺一样,用经脉表述,可以看出大家都误此向心模式的呈树型的三阴三阳十二脉为经脉,据刘澄中研究认为两种《十一脉灸经》与出土木人的脉,都是呈向心性的,应称为气脉,但他的几部著作所用概念不同,最早的《临床经络现象学》中,用经络,以后出版的几部著作又改为经脉,有时又称气脉,这是没有共识的现象,所以要给予一个统一名称,才称树型气脉与环型经脉区别,您用树型经络是不对的,此致6 m+ @! \1 r/ l; ^7 e( H
敬礼5 ]  V: b' O" C* v) r4 L4 _
陈兴业敬上
" _0 P5 N3 H& ?: L$ _6 w4 A& R2024.3.152 p6 Y/ x3 G$ b, s- P( V

- ]$ b, P8 z7 _4.
; D0 |3 ~: S2 S) @! O  Z您可能没有看到大连医科大学刘澄中的著作,他的几部著作对概念的界定,是不清楚的,他是祖传中医,但他本人是西医,难免受了中医教材混用概念的影响,他的早期著作是《临床经络现象学》,这是经脉混用“经络”的开始,后来发觉“经络”这个概念不太恰当,就改为经脉现象,) b; ?; z- U6 q  ?6 Q  M. s8 }
但是他研究的对象是:气至病所现象的气行的呈向心性的三阴三阳十二脉,当时只称脉.《灵枢》《素问》成书后,有了三阴三阳环型行气血的十二脏腑经脉,为了区别于环型十二脏腑经脉,刘澄中使用了气脉,英文()就是气脉的表达,奇怪的是刘澄中又用中文经脉,提出了“经脉现象、经脉循行、经脉医学”等概念,刘澄中在用英文()时,这明明是经脉的英文表达,刘澄中却又称为“经络”,经脉是一个概念,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组合,是两个概念,经脉怎么能混称“经络”呢?(英文)是经脉的英文表达,为什么要混称“经络”呢?
! {8 {. N! [4 e  X* [( |# E1 F) v' Y       在《经脉医学-经络密码的破译》这部书中,刘澄中认为“气”指循行性感觉,用英文()表达气行,但又认为,在经络腧穴医学里,还采用依然“经脉循环”的顺序排列,但是因为他没有实践根据,不利于临床循病分析,所以在经脉医学里,不采用从经脉循环为纲的顺序,这不是矛盾的吗?既然依照经脉循环的顺序排列没有实践根据,不利于临床循病分析,还称“经脉医学”吗?涪水木人的脉,是气至病所可趋病所的脉,显然是气脉,书中却称为“涪水经脉本人”,可见刘澄中对气脉与经脉概念也界定不清,才导致气至病所的气脉混称“经脉”,“经脉”又混称“经络”。
4 j; ^9 h9 h/ Z: a       书中用(英文)表达气脉,中文却又用“经脉”,这种不对称的中英文表达还有很多人,针灸研究所原副所长黄龙祥,误树型气脉为树型经脉,针灸研究所赵京生误向心模式的树型气脉为向心模式经脉,北京中医药大学贺娟也误向心模式气脉为上行性经脉循行模式,总之,大家对树型气脉都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实验针灸学》用(英文)表达的是气脉,可是中文又用循经感传,即用(英文)为什么又用“循经”表达呢?异常感觉究是循气脉还是循经脉走行呢?教材也说不明白。
" p. [0 G+ w1 v4 y: n       现在应该明确这分树型气脉与环型经脉了,不要再含糊了,教材大讲“经络”,竟不知“经络”在《灵枢》《素问》两书中,是三阴三阳环型十二脏腑经脉的混用概念,“经络的研究”是不明对象的研究,树型气脉与环型行气血的经脉混肴在一起,都混为“经脉”,不能区别出树型气脉,可叹!我们竟如此糊涂!此致
  b) I2 Y# \1 N# C敬礼
; Y2 l1 ~/ T! x  ^& ~! l9 Y陈兴业敬上- L- r4 m; T3 ~" v' U1 x5 h
2024.3.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8

主题

6868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15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6: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4-18 06:48
7 t6 ~5 O. W& u  n  ~3.
* T! N! l4 F6 a关于中医药的精华,指导针灸治疗的树型气脉理论,是研究者给予命名的,《灵枢》中有“气至病所”概念 ...
" K7 n. g# d2 I$ Q/ g
5.+ @: ~( s1 K8 h- v( M0 s$ s  P
( W5 [+ v0 _; N: F, g& F2 l! |/ _
        刚才与您通了一下电话,现按照你的意见回复。
; U% u( @: L' s5 s8 a       气至病所现象是高等临床神经学现象,古人在灸疗时出现了异常感觉趋病所走行,得出了十二条向心模式的树型气脉的概念,英文表达是(),树型气脉像大海上轮船的航道,可以证实,但没有解剖实体结构,《实验针灸学》表述树型气脉的向心走行,也用(英文)表达,刘澄中等对气至病所的气行的十二树型气脉也用(英文)表达,但他混用“经脉”,提出“经脉现象、经脉循行、经脉医学”等混肴概念,针灸研究所原副所长黄龙祥的《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意识到“经脉连环”成,则“经脉之树”倒,他也误“树型气脉”为“树型经脉”,针灸研究所赵京生也认为一直指导针灸治疗的是向心模式经脉,他也误向心模式树型气脉为向心模式经脉,在国家立项搞了十几年的“经络研究”竟以“循经感传”取代“气至病所”研究,邓良月验收时,结论是“经络是功能调控系统”,这说明没有找到解剖实体结构的“经络系统”,邓良月等忘记“经络”是三阴三阳环型十二脏腑经脉混称的概念,王庆其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他主编的《内经选读》说:经脉又称经络,教材都是讲“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统”,《灵枢.经脉》中的三阴三阳环型十二脏腑经脉被遗忘了,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指经脉系统的三级组成,被杜撰的“经络系统”取代了,这是偷换概念,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教材编写者竟糊涂至此程度。
% X) y  I% V; p- i      气至病所是指向病所的拐杖,树型气脉止于何处,何处就是病所,《医古文》中的扁鹊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靠的是气至病所的树型气脉的引导,这本是针灸治疗的指导理论,是精华,应该传承,《实验针灸学》要传承的是树型气脉理论,而不是三阴三阳环型十二脏腑经脉理论,更不是混的“经络理论”“经络系统”,这是不该传承的糟粕,应该在教材中废弃,今天接到原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原所长赵镜清的电话,我说手机上争论“经络”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希望他发表一下看法,他竟说讲不清,不好讲,免麻烦,此话来自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所长,我没有话了,大家都糊涂的吗?真是讲不清吗?未必。此致) K4 s$ N/ a- F6 V; v/ a) v8 ]
敬礼- M! t2 B8 }, f% s; l
陈兴业敬上" Q: c& C) \/ f; U4 [* b$ r0 _
2024.3.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8

主题

6868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15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8: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经络学说,也是一个古老概念,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墓《脉书》是古老的脉学著作,保留有肩脉、耳脉、齿脉等阴阳学说与经脉相接合之前的原始经脉名称。《五十二病方》书中所附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室关于《马王堆帛书四种古医学佚书简介》指出:“从这三条脉的循行过程来看,也不仅是分布于肩部、耳部和齿部,而是和《灵枢·经脉篇》中的手太阳、手下少阳和手阳明三脉大体一致的,由此可知,这三个脉名正是在本书这 (古老)传本中保留下来的手部三阳脉的原始旧称。这是因为,一方面‘阴阳’的概念尚未直接与脉的名称相结合,另一方面‘肩’‘耳’‘齿’之类的脉名,只能说明脉所在的一个局部,既不能恰当地表明起点或止点,又无法表达脉的循行特点,是很不全面的。”
8 V2 {" q4 V- M9 r8 S; ^5 J文章还概括两部古灸经的特点:有“脉”的概念,没有“经”和“络”,也没有“腧穴”,是比较原始,或者早起对于脉的认识。% D$ E1 k+ ?' Z. w. G; I+ y
尽管属于很原始的知识,但是毕竟提出了“脉”的概念,有了具备一定“联络”功能的“脉”,这是中医学理论奠基时代的结晶。7 Z) j, `, V% F# |
十一脉的走向,多由四肢向近心端走行,并且各脉之间不相衔接,不构成周而复始的网络联系;脉与脏腑罕有联系,没有与內脏的属络关系;治疗上仅有灸法,没有针药疗,并且无辨证施治的迹象。
  y  W# A4 A8 Y1 B( s6 O8 V专家们从而认为,这两种古灸经“有关经脉的理论,还是处于比较幼稚的,尚未成熟和定形化的阶段。……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提到‘中经,维络’的话。西汉初名医淳于意传授弟子时已有《经脉高下》《奇络结》《上、下经脉》等专著出现。”从而肯定这两种古灸经绝不是西汉时期的作品。7 d3 D+ u* u# p* C8 f+ R* x
上述论断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同,也是学术研究的基础。
3 D1 g5 _2 N* m: [" ~2 [) h7 Y这种有脉无经,没有经脉、经络、俞穴的概念早期医学,为我们探索扁鹊脉学提供了条件,可以比较扁鹊有关论述,知道扁鹊的发明创造。
( i( W4 e% C# Z/ B+ i- u- Z  《史记·扁鹊传》云:秦越人“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e6 P, o1 U1 F; @& w
古今相传,扁鹊是发明脉诊或是脉诊集大成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s( N* r& L) r+ [& v$ n
扁鹊阐发脉诊时,首先要借鉴前人对于脉的认识,此前我们说过《左传》记载的楚医,依靠脉诊断定装病的人“血气未动”。扁鹊在诊赵简子的时候,也主要依靠脉诊,说他“血脉治也”,断定可以很快醒来。这说明当时医学发展到了可以凭脉决断健康的高度,扁鹊本人对脉诊做出了独创性和集大成的成就,对后世脉学及医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 y; X' Z2 Q- ~$ A8 D$ o% }
扁鹊在论述虢太子病情的时候,说尸厥的诊治道理“皆五脏厥中之时暴作也”,治疗的时候取“外三阳五会”,都说明扁鹊建立了脏腑学说,对于五脏的生理及其病机,都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在临床之中加以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Z: q8 i+ G0 x
古人对脉和血的认识可能在远古就有了,因战伤,劳动中的破伤会引起出血,而体表浅显的静脉和耳前、腕后等跳动的动脉也比较容易发现。脉最初的含义可能是脉管,即《灵枢·决气篇》所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 F: D* _/ l+ P8 i+ B5 T后来脉诊出现之后,脉的主要含义便转为脉搏与脉象,所谓有脉、无脉,脉象如何,皆指脉搏而言。
3 |! W6 U5 {) K9 [7 `7 ^! G. h虽然,浅表的静脉和动脉容易被人察,但人体内有多少条脉,这些脉与疾病的关系如何等,是不能仅凭知觉获知的,而是需要在医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总结抽象和验证的,最初关于脉的条数的认识,不是十二经十一经。
% N6 _. \8 j' u; P5 w9 b2 J" G扁鹊能够依靠诊脉“尽见五脏症结”,不论他是独取寸口,还是遍身诊法,都应该建立在脏腑经络气血循环的基础上,否则就不能做到通过诊脉而尽见五脏症结。
5 C6 b$ ]+ |! O4 u" o2 _2 o+ J! r扁鹊关于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的具体叙述,虽然散见于《脉经》之中,但是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系统的知识。+ V: k  _) m/ e3 {: H
   古人先认识了经脉,后认识了脏腑,并且经脉、经络学说,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脏腑突出为第一位的核心,同时关注人的精神,突出了“形神一体”的人体观,脏腑经络居于“不可撼动”的核心地位。* W. L5 ]% U6 z2 C6 H% P" J
  否定经络学说,就是用西医解剖概念改造中医的“霸凌”作风,我们反对这样的评价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