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张志远先生见多识广,德高望重,他说的杏林故事很有意思
曹东义 发表于:2024-8-13 10:43:2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565
张志远:临证七十年医话录[color=rgba(0, 0, 0, 0.9)]道经验、个人阅历、壶天插曲。今录出片断,供大雅参考。
2 n: Y$ z; j! _" q[color=rgba(0, 0, 0, 0.9)]
: |( s+ J+ E/ M; r! E
1.拔贡万拱廷论神阙能灸不宜针
山东陵县拔贡万拱廷前辈,曾追随康、梁公车上书,主张君主立宪,失败后隐于医。告诫说,腹中脐眼神阙穴,能灸不宜针,否则疼痛难忍,粪便即下,该第三子被殒命于此穴。

% \. H9 l* ]% z$ j* w
2. 家父星洲公参加府考,保定遇高僧示方
家父星洲公参加清末最后一次府考时,在保定遇一高僧,出示一首小方,专治小儿伤食呕吐、腹胀、大便不畅,计炒山楂6克、炒黄连3克、炒神曲3克、炒大黄1克,水煎服之,已传世数代。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7 q* L$ p% r! M$ z/ A" \% A1 V6 L
3. 马晓池娴熟《条辨》论吴瑭
老友河北吴桥马晓池,聪明好学,喜写短篇小说,娴熟《温病条辨》。尝对我言,吴瑭学说可经检验,非纸上谈兵,增液汤治疗热证肠内燥结,更衣困难,颇有捷效,非大剂不办,投生地、玄参50-100克,麦冬60-150克,立竿见影。
2 |# b' Q4 d6 Z/ R4 a6 m/ v
4.吾少年国学到时王蔚然先生论小恙
吾少年时代,遵父命从山东德州王蔚然先生习《公羊》、《谷梁》、《左传》、《战国策》时,老人主张小恙以改善食谱、调养精神为佳,不应滥用药物,干扰人体阴平阳秘,破坏动态平衡,反而易遭外邪侵犯,引狼入室。
7 \, d! ?; Q: a: d
5.孙镜朗言乳痈
山东济宁孙镜朗兄,与予同窗,为人热情,经验丰富。言调理妇科乳痈即乳腺炎症,急性期内消以蒲公英、瓜蒌、柴胡为主,根据需要再加相应药物,取效较快。
# G, r8 B, n0 G
6.徐仞千论野菊花
同门山东平度徐仞千学兄,常期在青岛业医,精眼科,曾介绍野菊花的特殊作用,凡风、火热邪入侵银海,充血红肿、羞明流泪、痛痒不已,都可投予,15-40克为宜,还可加针对之品。苦寒性味,虽令人畏惧,却属功力特长。
4 t. H( c8 @/ H7 K1 s
7.吴味雪论张介宾
福州友人吴味雪,工书法,擅长内科,在闽省所开陈修园学术研讨会上,曾对吾讲,历代医家张介宾首屈一指,不仅著作等身,温补、养阳学说亦是保健人体的护身符,治疗强调存人乃《景岳全书》一大功勋,委托站在济世立场予以广泛宣传。笔者经验,的确如此:
  • 抗衰老、提高适应原、增强免疫力用人参、红景天、黄精、刺五加;
  • 促进红细胞生成用当归、阿胶、胎盘、山茱萸、女贞子、灵芝菌、地黄、肉桂、补骨脂;
  • 强化嗜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用人参、黄芪、山药、白术、炙甘草;
  • 促进肾上腺皮质动力用人参、白术、五味子、胎盘、刺五加、杜仲、仙灵脾。
    % l" q  p, J, e6 P, P9 |# Y
以上均得到进一步临床证实。

* D! h$ ]8 P( z
8. 彭泽民推荐陈伯坛
北京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彭泽民出版其师广东新会陈伯坛《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要略》,并推荐他大量开用附子、乌头、天雄的治验,与湖南萧琢如、四川刘民叔、云南吴佩衡相比,堪称温里、回阳的四大医杰。他们每次所投45-90克,皆水煎2-4小时,经高温烧煮,乌头碱被破坏,即四大家老师、弟子递传没有公布的秘决,不会发生中毒。
. f% T" v" @3 }. c( z
9. 业师耕读山人教诲
业师耕读山人,书香门第世医传家,十九岁赴北京会试,同许多举子参加戊戌政变,百日维新火焰被慈禧扑灭了,遂悬壶终身。曾教导我,健康是福、小糊涂是福、当平民是福、不贫不富是福、吃亏是大福、当医生为人解除疾苦是享福。
10. 肺虚脾弱或恶性肿瘤化疗后用药
老朽临床,发现肺虚脾弱或恶性肿瘤化疗后,身体乏力,严重疲劳,白细胞下降,投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炙甘草,大量用之,收效颇佳。若病机转化仍慢,可加刺五加、红景天。绞股兰虽有第二人参称号,因刺激肠道蠕动,下通大府,粪出增多,故不宜添入组方。
: ^5 [+ t( R  M7 j$ H% l; J" _1 ]2 k# {
11. 裘沛然认为研究中医应打开历史屏障
老友浙江慈溪裘沛然,治学严谨,有突出见解,所写杂文小巧玲珑。在上海同予聊天,认为研究中医,应打开历史屏障,不要被前人的论说而束缚,即“框住”。取长舍短,吸收其上乘之作,切忌以偏概全。传统医学有优点亦存在不足,由时代所限造成的,只可推陈献果继承经验,发展创新广纳多学科知识,才能大展鸿图。

1 v9 |* [" {( i0 N" \" g
12. 步玉如纠正孔伯华石膏用量之讹传
山东乐陵友人步玉如,为孔伯华入室弟子,其父举孝廉,乃东北张学良家塾教师。其出身知识份子之苑,医理深湛,平易近人。他说外界讹传孔老用石膏与盐山张寿甫一样,大刀阔斧,动辄100克,称“两个大王”,实际不然。1985年于石家庄相见时,又加补充,谓热性病其师只开20克左右,很少投予60克,同寿甫翁无法比拟,社会上流传之医案,应当勘误。
0 S- L3 `1 N  f, M1 S: H3 Q
13. 谢仲墨读张机言民间
老友浙江萧山谢仲墨,乃上海川沙陵渊雷亲授门生,对其师在仲景学说研究方面,持论较高,言陆氏受章太炎影响,孤芳自赏,安贫乐道,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张机书的精神。其对日本医家大论之注解、释义,十分推崇,认为探骊得珠,颇见指归。晚年喜搜集验方,曾说,他最大缺点,忽视了民间的治病经验,没躬身与“土郎中”交流,感觉愧疚。
8 h- M' v0 ^8 K% s$ b
14. 恽铁樵论伤寒言犀角
恽铁樵前辈,与丁甘仁同乡,和家父友善。开始入上海南洋公学,长于英语。曾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后来专业岐黄。其四大门人金沙何公度、川沙陵渊雷、武进徐衡之、江阴章巨膺,皆得到嫡传。女恽慧壮、婿顾雨时,也属当代良医。先生的中心学说,见诸《铁樵月刊》、《药庵医学丛书十六种》。认为《伤寒论》麻、桂、姜、附、膏、黄获效明显,时方派投药轻描淡写,不易解除重笃疾患,羚羊、犀角虽然名贵,非救命奇物,尤其犀角功能上行,称“倒大黄”,误用反引邪入脑,加重神昏症状,只有同他药配伍,或剂量极小,方可避免。

( w0 h* g; M7 O. i8 c+ O( A: D
15. 何半仙(何廉臣)习开蟋蟀公母一对
清末民初,浙江绍兴名医如林,如赵晴初、何廉医、裘吉生、曹炳章,均蜚声海内。何廉臣承上启下,居卧龙山麓宣化坊,属关键人才,被呼“何半仙”。治水肿习开蟋蟀,常投公、母一对,虽为鲁迅讥笑无稽,实则确有利水作用。通过临床,老朽发现和王孟英的举所蜣螂虫一样,均属有可靠价值的排尿药。

6 M1 H/ C# y9 t7 I2 t6 L
16. 程门雪言叶、薛、吴、王
江西婺源程门雪,为时方阵营中代表人物,信奉叶天士学说,处世和霭,比较圆滑。1957年夏季予赴申门,他已执教上海中医学院,相见甚欢。曾云,江南气候偏于湿热,人体相对薄弱,与北方地理位置、环境、饮食、习俗不同,故叶、薛、吴、王的知识、经验,易被掌握,运用者多。程君此言,不无道理,应作如是观。

0 H4 F  Y/ X8 {- u2 F* q- |4 j+ }
17. 任应秋言各家学说
友人重庆江津任应秋,精明好学,擅长写作,著述颇多。1964年和老朽在合肥共同编审中医大学本科教材,相处两个月。他建议开设中医各家学说,促进学生思维,能开阔眼界,提高辨证施治的创新性,与予见解相同。不过青年人识别功夫较差,也可因众说纷纭而无所适从,因此我主张转选修课,放在毕业前夕学生有了应激能力时,再安排讲授,令消化、吸收一举双得。
3 z$ [, }! L* ^2 G
18. 张锡纯临证特色
张锡纯先生,字寿甫河北盐山人,科考不利,退而攻医,与浙江慈溪张生甫、上海嘉定张山雷,称“海内三张”。所办中西汇通医社,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誉满全国。临证特色,以山药固肠止泻,石膏寒凉退烧,知母濡润口干,三七活血镇痛,山茱萸治多汗虚脱。并指出旋覆花真品味咸,出于盐碱地;冬葵子即卫足花的种子,都是三折肱中得到的经验总结。在投量上,常超出习惯所开2-5倍,有“张大胆”、“石膏王”之称。

3 U3 T% l. b, y8 o) H
19. 孙华堂绰号“好汉哥”,善用石膏
老友河北景县孙华堂,性急直爽,有侠客风,办事单刀直入能慷慨济人,绰号“好汉哥”。他为张寿甫私淑弟子,善用石膏,每剂开至60-120克,最大量250克,不少患者咋舌而退,但都从未发生医疗事故。六十年前,阜城县一乡镇温疫流行,患者头痛、口渴、发烧,已传染百余人,邀之会诊,即令购石膏100斤,另加黄芩、银花、连翘、黄连、山栀,取大锅四口,水煮半小时,就热服下,均治愈了。曾说,石膏乃和平药物,和附子、干姜、大黄不同,对证放胆投与,“万无一失”。
+ }! i% d& Y9 m# y) G8 `+ ?
20. 殷品之关怀病人如恫鳏在抱
上海殷聘之,骨瘦如柴,重考据,研究学问非常认真,典型学者风度,为文翰探讨之友。他说,业医关怀病人如恫鳏在抱,处方突出验、便、廉,打破官、民界限,同等对待;最怕仰上卑下,忽视大众,见权、钱崇拜的不正之风。的确,应强调给多数人服务,根扎群众中,才能花荣舞台上。

) U; `8 d% i# V1 _4 X
21. 高式国精武技,善骑马,以针灸闻名
高式国,与予为忘年交,河北唐山人,供职黑龙江祖国医学研究院,精武技,善骑马,以针灸闻名。在南京整理中医古代典籍分工会相见时,谓针刺泻、艾灸补,指刺宜于实证、灸宜于虚证,很有道理;后人辨证施治,冲破这个说教,当然是一大发展,但原始学术精神,则已经丢失。
5 a! N3 b& |- E! |$ y& G
22.吾少年时“白丁”大师
家父重视古代典籍,让吾诵读四子、《仪礼》、《周易》。适苏州一位数度科举落榜之金石翁游书馆卖字到北方,乃命从其受业,习唐宋八大家。先生喜研究先秦诸子、《二十四史》、诗词歌赋,爱画松、竹、梅岁寒三友,知识非常渊博,见解超群,独树一帜。能考镜源流,追寻根本,学究天人,非一般文豪墨客所可比拟,在笔者亲侍师门中,是第一流的高峰大家。虽自称“白丁”,却为过谦之辞。老人赴岭南前,曾留一验方,庞安时经验化裁,用大青叶、板兰各根20-40克,水煎服,治时令病高烧,疗效甚佳。

6 h) G* s) R- ]2 w/ O1 C* w: U8 H
23. 许子建言四物汤
云南昆明许子建,原籍四川,毕业西南联大,转习医学。1964年出席合肥中医会议,参观佛子岭工程时,与予同往一室,朴实、率真,好交友,谈笑无间。曾说,对妇产科疾病要把四物汤放在首位,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调理冲、任二脉,便可解决月经、生育问题,但应在此基础上,再加添其他所需之药。

& m% o: m. u& @+ `' K  ~3 w. F! v
24. 徐云推荐沈尧封蠲饮六神汤
江苏江阴徐云,开始拜访姑苏曹沧州之子学医,与南京中医学院曹鸣高为同门昆仲。后来山东工作,在山东中医学院主管教学。为人直爽,爱才,重视业务。经常推荐沈尧封蠲饮六神汤(半夏曲、茯神、旋覆花、橘红、石菖蒲、胆南星)、魏玉璜一贯煎(沙参、当归、麦冬、枸杞、生地黄、川楝子),疗肝阳犯脾侵胃,土败木贼;痰火上蒙清窍,神昏妄语,属两大名方,宜广泛投用,发扬其效。

# N  ?7 F- J$ a
25. 秦伯未主张学说随着时代发展
上海秦伯未,为秦笛桥之孙,家传世医,并从曹颖甫、丁甘仁、谢利恒诸先生受业。他喜著述,交游广泛。于安徽中医教材修审会议与吾相处数十日,虚怀若谷,探讨教材内容取舍时,比较客观,颇有风度。谓《伤寒论》、《金匮要略》不能包罗万象,后起人们的经验成就,也且莫轻视,学说随着时代发展,新生事物常超越前贤,要吸取新知,补充营养,促进气血循环。如否定这一问题,脱离实际,令中医局限静止,则和发扬精神背道而驰了。所言中肯,乃卫道良语。

; Q! q& V/ y# C8 d$ F- ^. I# |
26. 刘耀芝论益母草
河北景县刘耀芝,方小药少,处方精练,颇有特色。其祖太平天国后裔,为刘姓收养,超名刘琪,清末官至副将,部下工兵曹锟、文书冯国璋,当了北洋总统。因家庭优势,他认识若干有真才实学的医家。曾说,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通结,乃妇产科要药,除孕期禁服,内分泌失调者都可应用,益母二字即在于此;且据八卦地、阴含义,故又称坤草。
, T% y$ k- G. b" {! C7 N5 k
27. 台湾周义雄重辨证亦重单验方
新西兰华侨周义雄,为台湾《自然保健杂志》发行人,热爱中医,居国外大力提倡,曾聘老朽任《中华验方》总编辑,宣传神州岐黄大业。他说,辨证论治根据客观不同类型,区别对待,极其科学,不仅属特色,亦是灵魂;但社会上流传的验方,无疑也是一枝独秀,疗效决定了存在,谚云:“单方气死名医。”同样应予发掘,丰富世界医药宝库。

% P1 |& @6 a0 e" H' H+ E% h2 e
28. 卢觉愚论石膏
广东卢觉愚,供职香港东华三院多年,信奉仲景学说,撰有《伤寒论讲义》。同谭次仲、张公浪观点一样,认为石膏过量压抑心脏,胸闷、心悸,若和他药配伍,则不明显。老朽经验,退烧投与剂量虽大,然热降便减或停服,无有大碍。“药具三分毒”,任何药物长期、过量应用,皆可产生副作用,非独石膏一味。

5 l+ e2 _' D% F
29. 陈存仁刀圭富翁论读书
陈存仁,上海人,谢利恒弟子,与张赞臣同出一门。移居香港,殁于美国。精明,健谈、善交际,主编大量医籍,著述甚多,挂牌环球中医顾问,为刀圭界唯一富翁。所创月刊《津津有味谈》,畅销东南亚。谓执业医生须养成读书习惯,涉猎中外千家,报刊、杂志、小说、野史,都要翻阅,促进思维,增加知识,广开学路,对辨证灵活、化裁古方,十分有益;千变万化,尽在吾脑海之中,一位数映出众点,尽入施治掌握。牢记,成功的人物,并非偶然。

% J8 w, |& J. n& q
30. 游方道访问家父赠验方
1944年,一身躯瘦小、白发长髯游方道士登门访问家父,言因贫入观,读过《十三经》。精《周易》,善占卜,能背诵《道德经》,写颜体大字,苍劲肥硕,功底深厚。得到布施后,画丹顶鹤一幅留念。恐系看破红尘之隐君子或世外高人。临走又赠给验方一首,计马齿苋30克、狼牙(仙鹤草)15克、黄连6克、田三七3克、青黛2克(冲)、大黄1克,治休息痢。老朽临床用之,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比较有效。三个月为一疗程,复发率低;也可保留灌肠,巩固效果。
本文选自:《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 T$ R! G, `) _1 ~) d) N- |- T0 x3 a# S" f9 g! j0 ?. p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8-13 10:45:57 | 阅读全部
张志远(1920年7月—2017年11月7日),男,汉族,1920年7月生,山东德州人,无党派人士,1944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山东名老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原卫生部中医作家、全国中医各家学说研究会顾问、山东中医基础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学会顾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省卫生厅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1]9 u7 E3 J/ e# G: U( A
2017年11月7日,张志远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98岁。
+ r+ o: M, E$ W, h1 J张志远,幼承庭训,读经书,习医术,于经、史、子、集多有涉猎。青年时代悬壶鲁北,享誉一方。1957年始先后执教于山东中医进修学校、山东中医学院,讲授中医妇科、医学史、各家学说等,医、教、研并举,知识渊博,经验丰富,主编《医林人物评传》、《医林人物故事》等,辑有《张志远医论探骊》,穷四十年之心血著成《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发表论文400余篇,成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人物逝世播报编辑2017年11月7日9时12分,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远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98岁。 [2]荣誉称号播报编辑2017年6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张志远 “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3]2019年9月29日,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 [4]出版图书播报编辑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作者名称 张志远作品时间2015-2成才之路播报编辑中医学问深奥,学好难,成家更难;但其中必有方法可鉴,张志远的治学经验或许有不少启发。1.文学修养为根基,勤学博览是舟楫张氏自幼受家庭影响,又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很早就奠定了坚实的古文基础;稍长,即涉猎经、史、子、集而成为有名的学者。尤对易学深有体会,以至影响了其医学生涯。及习医后,举凡《内》、《难》、《伤寒》以至后世诸家之书,更是无所不读,促使其医学理论日趋丰厚,造诣渐深。为广见闻,开拓思路,还广泛搜求各种史料(正史、野史)、笔记、小说等,虽年逾古稀,未尝释卷。尤其注意科技新动向,对新兴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等,亦颇有兴趣,主张多学科研究中医,使之现代化。以其学识渊博,人称“活辞典”。当然,博览不可滥,读书不能死,应读有所用,学以致用,要正确选择材料,讲究其时效性、价值性,熟知者、过时者一目十行;生疏者、有用者精读细研。所以,张氏仍能背诵许多书籍的重要原文,也积累了大量的读书卡片、笔记,成为研究中医药的资料。2.承授师传入门径,刻意创新登堂室张氏少时学医,得到父辈及老师的指点,先理解中医基本概念,继而掌握基础理论,然后诵读脉法、汤头歌诀等,再修临床课,始习外科、儿科,后及内科、妇科,羽翼渐丰,终以内、妇科成家,尤长于妇科。张氏完全继承了父辈外、儿科之经验,又转向内、妇科,这与其刻意创新是分不开的。依样葫芦故然简单,但中医不会发展;只有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日新其用,开辟新路,中医才有生命力。因此,他不仅继承了家学,且使之有所发展,诸如对妇科不孕证等疑难病的辨治,尤其对“妇科十治”的总结,颇具匠心。其对各家学说的研究亦反映了他的革新思想。3.析清源流寻法宝,广泛临床求卓效中医学术,博大精深,初学者多望洋兴叹。张氏则认为,学习中医有规律可循,中医历数千年仍存者,乃其基本理论及可靠的治病方法。自《内经》以来,基本理论之模式未变,而辨治疾病的方法却代有发展。这就要求初学者先掌握基本理论,待入门之,即应循讨源流,抓住其发展脉络,由此亦可了解中医学术发展规律,开启思路。在澄清源流时,还可根据需要,不失时机地挖出治病法宝,丰富学识、经验。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中医尤其如此,饱读经书不一定能治病,因此,临床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临床,一可以加深对中医学的理解;二可以验证所学正确与否;三可以发现前人的片面与不足,提出问题;四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如此,则前人的理论与经验得以发展,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如张氏自制的“崩漏丹”,即是集众家之长,又结合实践的产物,治疗崩漏有突出疗效。4.他山之石可攻玉,现代医学须熟知张氏强调,无论中医、西医,皆各有长短,善为医者,应巧于取长补短,而不可立门户之见。中医界有“保守”者,排斥西医,以至临证出现笑话,甚至发生医疗事故。张氏自五十年代即注重学习西医,不仅熟练掌握其基本知识,而且能用其长,灵活地将客观化验检查结果与中医诊治相结合,弥补了中医过于抽象,或“无证可辨”时的不足。如对肝病的辨治,常参考化验结果,及时修订治疗方案,取得满意效果;对心脏疾患,亦参照心电图等的提示,分别病情,投予经验方药,往往收效更捷。当然,张氏非唯“客观指标”论者,更反对中医西化,因二者是两种理论体系,如西医的“炎症”不能等同于中医热证;西医注重局部、“标”的治疗,中医则相反。其中关键:以现代医学检测做参考,辨治不离中医理、法、方、药。学术思想播报编辑1.倡论“医易相关”说张氏认为,《周易》乃“群经之首”,其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周易》虽无阴阳二字,但其认识自然、分析事物的“两点论”却很科学。其中乾、坤二卦为基石,由此衍生了八卦、六十四卦,揭示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乾坤乃阴阳之肇基,因此,一部《周易》所体现的主题就是阴阳变化规律,它为《内经》的阴阳学说奠定了基础。《内经》有关阴阳的特性、阴阳的关系及其变化,以至对自然的认识,无不与《周易》相通。特别是易学“两点论”的思维方法,框定了中医思维模式,如其中的上下、内外、出入、进退、损益、吉凶、否泰、存亡等分析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启了古医家之悟门。如《周易》乾卦九五之“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即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的滥觞;后世张元素的药物分类、李杲的升阳举陷方剂、张仲景的承气汤,以及吴瑭之温病三焦治疗大法,均沿用了“上下”互相对待关系的理论。《周易》之卦变不离“盈亏”,每卦都有“—”(阳)、“--”(阴)组合的不同,从其阳与阴的变化,可知其损益。鉴于此,《内经》即有“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形成了中医补虚泻实之治则,从而指导了中药的分类遣用,或攻邪,或扶正,用于治病,以求“阴平阳秘”。其它如“内外”、“水火”、“刚柔”、“动静”等注入医学中,对中医理、法、方、药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易学思维模式中诞生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八纲辨证,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之十剂,充分体现了“医得易之用”的观点。即便中医史上“贵阳抑阴”观的出现,亦是《周易》中“天尊”、“大哉乾元”肇其端。2.研究各家重源流各家学说虽重在研究医家,但不能孤立看待;当然,亦不可专主学派。正确的方法应是考证人物、辨析学术渊源、提炼学术思想并举,以便全面掌握。对每位医家,应按其师承、私淑关系、学术倾向、临证特点划分流派,归于系统;同时,也不拘于流派,而应突出医家各自的特点,否则,就会以偏概全。如叶桂的胃阴学说、久病入络说,即属温病学范畴之外的贡献。探讨各家学说应注意补偏救弊,对医家的评析应平正通达。每位医家都有自己的学术渊源、学术背景,因而,其主张自各有别;对医学的贡献突出在某一方面,不可能有面面俱到,将中医全面推进的医家。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把握各家之长,综合为一体,以便获得较为系统、完善的学说。也正是他们各自在不同角度有所研究,取得成就,才使得中医学不断完善、发展。所以,后人不能以某位前贤倾向于某种观点而非之。实际上,他们强调某种理论的重要性,并非轻视其它理论,如刘完素主火热病机学说,但他必不会以苦寒药来治寒证;李杲倡脾胃论,但他也不会以升柴来治火逆。当然,古代医家都有长有短,如张从正主张攻邪已病,对正气不足之治显属缺憾;赵献可善补命门水火,于其它脏腑则重视不够,等等。因而要全面而客观地评析他们的学术思想,取长补短,才能获取较完善、全面的理论和经验。此外,研究者亦不要拘于前人或他人之定论,而应仔细考察,以免认识片面。如,叶桂善养胃阴,但其对胃阳不足的调治,知者甚少。叶氏既重胃阴,亦重胃阳,对治胃阳虚之证有丰富经验,如胃中无火的食谷不化,主用辛甘温煦,鼓舞胃阳,常少加附子以理胃阳,且颇具匠心地用粳米理胃阴,以得通补两和阴阳之妙。叶氏还将胃阳与脾阳作了明确区分,胃阳受伤属腑病,应以通为补;脾阳不足,可用升柴顺其性以补之。张氏对医家的生平、著作进行严格考证,填补了不少空白;对医家学术的辨析与验证,亦多精辟之论。如“成无己学术思想发微”、“丹溪相火论评析”、“论景岳阴阳观”及“张仲景《伤寒卒病论》考析”、“吴瑭生平史略”、“温病学派大师叶桂”、“张锡纯用石膏”等论文,均是其悉心研究的成果。尤其重要的是,张氏强调临床实践乃研究各家学说不可或缺的途径。因前人的理论、经验均来自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理解、运用,并判断其正确与否,才能进一步发展它。张志远不仅理论上有建树,而且毕生重视临床,善于师法古人而勇于创新。不仅对妇科有独到经验,内科证治亦多体会,如学习喻昌“大气论”及张锡纯“升陷汤”法,自拟“通阳解蔽升气化痰蠲饮汤”(黄芪、肉桂、苍术、茯苓、薤白、柴胡、升麻),用治大气不足、痰饮。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