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为金栋先生所著《医经钩考》作序,推荐这部重要学术著作
曹东义 发表于:2024-8-27 17:04:0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15
曹 序
河北省有一位金栋先生擅长中医历史文化的研究,他虽然是一个中医临床工作者,做过河间中医院的副院长,也当过沧州市的政协委员,但是他最热心的是学术研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使很多人难以望其项背。我这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36年前毕业的“专业人士”,在读到他的文章的时候,不仅时常有别开生面的收获,也常有自愧不如的感觉。
说起来,我和金栋先生是校友,都是河北医学院中医系毕业,他七八级,我七七级,年龄我比他大四岁,但是大学期间虽然可以时常见面,却无缘相识。毕业多年之后,我在网络里读到他的文章,才注意到他突出的才能,也深切体会到他所下的苦功。能够积累如此之多的学术见解,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当然,这也许和他所生活的历史环境有关系,河间献王刘德当年就是一个伟大的文献学家,他整理的儒家经典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历史资料的依据。刘完素虽然生于肃宁县,但是只有到了河间县才成为著名医学家,所以中医就有了善于创新的“河间学派”。
金栋先生所著《医经钩考》,也是我很关心的研究领域,两年前我主编并出版了《医经学派》,就是希望探索中医经典的来龙去脉,尽管我的研究远不如金栋先生所下的功夫之深。
正如金栋先生所说,“医经”这个词语,应该是由《汉书艺文志》“医经七家”而来,但是,医学经典的创立过程是很漫长的,可以说自从人类有了理论思考,就有了探索生命与健康、疾病与治疗的萌发,而形成系统的理论应该在春秋战国之际。也就是说,尽管甲骨文之中的医学知识也不是最原始的医学记录,秦医缓和也有很多理论阐述,但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父子,考证古往今来的学术流派,有“六家要旨”等重要论述,《史记》却把扁鹊称为“医宗”,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这个论断在司马迁的时代也许没有什么争议,但是一百多年之后的《汉书艺文志》却有了“医经七家”的论述,并且七部医学经典也逐渐消失了。又过了一百多年,皇甫谧把《素问》《灵枢》判定为《黄帝内经》,这就把医学经典的源流遮盖起来了,把成书于东汉的《素问》《灵枢》当作医经的源头,让活动在春秋时期的扁鹊学习这个所谓的《黄帝内经》,整个中医的历史由此便本末颠倒了。
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金栋先生做了大量工作,尽管这有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他无怨无悔,一定要把三皇五帝说清楚,顺便把很多历史尘埃清理好,让人们知道一代一代中医人如何奋斗,如何竭力想探索本源却苦于不能深入研究。张仲景、王叔和都见过、学习过《素问》《灵枢》,他们比皇甫谧更早接触到这些典籍,但是他们不说这两部书就是《黄帝内经》。
当然,正如老子所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历史的本来面目也许不是那么富丽堂皇,而是历经艰难、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从出土文献之中获得旁证,长沙马王堆十一脉灸经、江陵张家山汉墓《脉书》、成都老官山汉墓脉学著作的出土,都给我们探索医经理论形成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读过金栋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由源及流,从发生到成熟,来研究、探索中医经典的诞生过程。尽管我们也需要历尽艰辛,读懂古人的论述,但是苦尽甘来,就会收获穿越古今的快乐。
刘明武先生在《换一个角度读内经》之中曾经说过,树再高,不能断了根本;水再长,不能绝了源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不能在沙滩上建高楼,如果我们把万丈高楼的地基,建立在穿越沙滩的岩石上,就可能千年不倒。
希望后来的有识之士,或者有志于发展中医学术的年轻人,能够认真研读金栋先生的这部重要的学术论著,一定会大有收获。站在前人的肩头,也必将会超越古代的认识,中医学术的传承创新,也必然会结出很多丰硕的成果。
金栋先生在著作即将出版之日,索序于我,我只能从命,发一番议论,希望有助于大家了解有关探索。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
曹东义2024827日序于求石得玉书屋

$ B* L! }# q0 n% i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8-27 17:05:02 | 阅读全部
河间金栋:
3 F$ @) \1 z8 Z5 X曹教授您好!见字如面,身体一向可好?: m2 b# b) A/ I4 Z* t' ^
拙著《医经钩考》已脱稿,下个月(9月份)中旬送至出版社,请您评阅。( @) t9 T1 h) v1 N
如果您老有时间,身体健康允许的条件下,想请您赐写“序言”,不知是否可以?拜谢了!
& f+ q0 S% [* ^1 Q9 p. e! |# x3 W& ?  H5 \0 i' N4 j* t
河间金栋:
0 r. S3 F9 Y8 `8 V3 S[文件]
  o) ~5 B& K9 ~
1 Y* j; L/ p0 m河间金栋:* g6 y/ V: U8 ]6 n0 l0 v# _) \
[文件]% X; q) Q$ R8 R7 G
# z/ A9 L+ W9 |4 m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T1 {* v" S6 R0 x( R. d& Q谢谢您鼓励,我学习一下,如果需要我写一篇序言,恭敬不如从命。5 ?6 R0 H9 L5 t5 u; r

% ~& [( f8 l; p1 C河间金栋:, H1 L- F: x/ n$ l
好的,谢谢了
, [9 Y% q/ F, K  e: `6 w4 ~6 w/ f8 ]. J8 s/ v0 W0 ?
河间金栋:% F) O) H; T6 G; d. X8 ?% p2 x3 h
仰慕曹先生已久,对于拙著,请多给予批评指正,并请您赐写“序言”,谢谢了!( D, f# m* U1 k- j7 d7 _0 r- ^

5 Z6 F4 `# [& D$ P! ^9 c# I* d河间金栋:! m% b" z& m* P  t8 \7 T; q
[文件]
' s1 p! z. c/ A+ o! F$ E- I! F* R# |* o4 |/ C) [3 J' D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u5 p" E# w: D& I
祝贺!& q3 o- s  K, {9 f" Y. {# B3 n

; Q) w5 y/ ?0 k9 L' w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1 c6 C9 [/ i/ ~* u% ^
[链接]赵明信先生告诉您:为什么封龙山就是“古恒山”![来自:燕赵中医]
! u' c; c. a2 s. F  w9 m* m
0 P% P# @$ f1 x& T  v: p9 A- r6 g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6 m/ ^" e0 l; f( O3 r[文件]
3 {, m% w* ^9 P# X8 ^. ^  w9 l1 |! R4 Z- S+ t2 f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1 A( I/ H5 J% G- K6 z# u
奉上序言草稿,有不妥之处,请径直改过为盼。曹东义
2 d9 m9 R9 e8 b& R8 y; ^# P
* z9 M9 r  \: I+ ?, ~! V河间金栋:. U+ ~, v& q5 I& B
曹先生您好!% S9 ]3 o: O/ L, F+ G+ y
您在第二天这么短的时间就把序言写好,可见相关专业知识功底之深厚,且文笔卓绝,师弟我很难望其项背。深表感谢!& _6 `# b( Y. A/ y3 C2 G" H% o9 n

! f1 e1 [+ p' P) |7 l%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e$ Z; T- |! ?我们都是同路人,你的心里苦,我能懂。2 o& ^: f' m* H- x
) x4 W. L' y% B* j
河间金栋:; i+ c% `' m$ P* }* {9 t
谢谢了!
( `& p$ U4 q1 h$ h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8-27 17:20:08 | 阅读全部

3 q  V3 H# f9 |) G5 s- B/ l' G8 {+ `7 a' w3 n
医经钩考- d! X& g0 \1 Q, f/ y1 B% ~+ U5 u2 T
  T. [" `4 a) D+ O& G8 f
! Y8 r  k/ E. F9 `; q- o- [
金栋 金雪宁主编" L2 k7 u9 s& ~* x4 n* s% e

+ x+ G, a1 U- q1 B& a4 N/ t( B% q4 Y

+ D, H+ n/ g. ^4 `% P. j$ d7 L
* n/ R( p' O& V) W# w6 N. D& N
& `- R1 T6 H  P% u/ c/ C* ~世界联合出版社
: K0 F  P+ S6 W& ]+ l1 l, \) B8 Q9 c

  t6 t& B; W% S( ?( P: Q内容简介# C$ U* |' {# w+ B
( n5 f( L+ [* h" p1 v
东汉班固《汉志·方技略》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医学文献书目,实乃承袭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书编纂的《别录》与《七略》而来。“医经”一词,当始于西汉光禄大夫刘向(或侍医李柱国)奉诏校书时所命名《方技略》中的“医经七家”,惜只有《黄帝内经》一家传世,余皆亡佚。然而,据考证今本《黄帝内经》不是《汉志·方技略》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是由两部独立的医学典籍《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九卷》《灵枢》)组成。所以为了弄清楚其原委、其来龙去脉及相关内容等,本书遂撷取《方技略》中关于“医经”(如《素问》《灵枢》《难经》)、并旁及“经方”(如《伤寒杂病论》)、间或涉及“房中、神仙”与本草(如《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内容之疑惑、之难解、之不定、之感兴趣者等,博采众家,多方求证,搜集摘引,不厌其烦,摸爬梳理,编著相关内容共计十二卷一百四十六篇,四十一万多字,予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求其真、求其实、求其是,以释疑解难并知其所以然。本书可供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及相关中华传统文化工作者、爱好者等阅读参考。6 O0 J3 A0 A, m/ K* q- {" P& u

* h% R: p1 ?7 F5 y( Q2 e4 r" |& @作者简介2 r+ b7 N/ H: F

; l. v6 A9 J+ ^# C9 e- r金栋,男,1962年2月生。回族。1983年8月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中医系,大学本科,获医学学士学位。自毕业后一直从事于临床工作。曾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进修神经内科一年,曾任河间市中医院副院长。退休于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沧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河间市第四届政协常委、第五届政协委员。曾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颁发的“首届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誉称号,获沧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医学论文百篇以上,编注《正说内经》一部。被《中华当代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大型辞书收录。
. L4 I6 g3 G) X( H7 H' t) Q6 x& D经过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目前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偏头痛、眩晕症、神经症、慢性肠胃病及风湿免疫病等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
: L" l. E5 y" x7 U6 `4 x& S
9 ~" R, ^* {+ t$ u5 ]6 m9 e3 X金雪宁,女,1991年1月生。回族。2013年6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2023年6月毕业于扬州大学医学院,获中医专业硕士学位。主持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实践创新项目一项。发表医学论文多篇。
( u9 w5 b4 P1 |9 G
+ T$ Y2 l0 ^9 t6 ~: D
9 ?  }6 ?  v7 K/ o) }
" d0 T1 r& U. u" N; @自序3 V' X/ D, n3 D" d- q+ ~7 @  l
; L1 \0 H& o0 Q5 L" n, t9 F
拙著名为《医经钩考》,其意欲何为?为何要“钩考”?  F% P3 W/ F3 f
“医经”一词,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其“方技略”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医学文献书目之分。汉代“医经”指医学理论著作,始于西汉光禄大夫刘向校书时称“医经七家”,即《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惜只有《黄帝内经》传世,余皆亡佚。然而,据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今通行本《黄帝内经》不是《汉志·方技略》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是由两部独立的医学典籍《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九卷》《灵枢》)组成。两书约皆编纂成书于东汉(或以后)时期,由当时之医家、或方士医搜集整理编纂成书。
& Z+ E" Z# u2 e/ m3 G( d所谓“成书”,即该书所有内容完全编纂在一起了才算成书!成书与成篇不同。每篇文章可能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写成,但编纂成书是同一时期、一二个或几个作者所为。《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两书之名皆首见于《隋书·经籍志》。“黄帝”二字,乃托名而已!实际上,今通行本《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是传统之误读!因相沿成习,积习难改,故本书有时仍沿袭《黄帝内经》之书名,且与《素问》《灵枢》之书名兼而用之。0 C6 W) O3 R3 r# V& Q. ~
本书所言“医经”,指今通行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并旁及《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9 c8 y- _5 \/ W, t
“钩考”,指考核探究,即考证之义,亦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义》),以知其所以然!
& t  v! {" e+ T9 Y" ~" U什么是考证?《辞海》认为考证是“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某一事件或某一学术内容,且认为考证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并引姚鼐《复秦小岘书》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
4 N- V9 U4 B/ H/ Y) W: A考证亦名考据。“清代学者将学问分为三大类型: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又谓义理之学从考据出者,则义理深雅淳厚;词章之学从考据出者,则非浮泛轻艳之词。则考据者,乃诸学之根源者也。”(森立之《素问考注·钱超尘序》)* h$ u7 t" g* D6 S. O4 r
考证(据)之目的是什么?- k7 u7 u4 r) S! {5 s
古籍文献、历史资料在传抄过程中,由于同一事件或同一学术内容在不同的文献资料中却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记载,或原始资料本身就有误、讹、伪、假等问题。由无意之行为导致与原始资料不符者名“误”,将错误当做真实而传播者名“讹”, 出于某种目的故意篡改原始资料者名“伪”,将伪造当做真实而传播者名“假”。故必须对其进行真实之研究与讨论,即辨误以求其正,辨讹以求其是,辨伪以求其实,辨假以求其真。此即考证之目的!考证者须学识渊博,并具备相关知识(如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辨伪等)与大胆怀疑的精神!& {6 }/ O4 s3 H' I
本人主业是临床,以治病愈疾为首务,解除病痛为己任,何必纠结中西医之分,有道是“中西合参,赛过神仙!”虽临床四十多载,然若以古人之准则——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工(医)治未病,中工(医)治欲病,下工(医)治已病,则属下医、下工而已。而以治病愈疾之概率而言,虽未详细统计,亦未能达到“十全为上”、“上工十全九”之医术水准,尚可“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十失四为下”,亦即中、下工而已,惭愧之至!故
9 d% [6 k0 j( O1 `  f2 `- i6 Y1 G8 g* e临证之余,饱食之后,不必“为稻粱之谋”,闲来无事,广泛涉猎中西医籍,以备临床不时之需。然尤喜读古典医籍、医史文献及历代名家,特别钟情于考证学,虽离临床较远,而兴趣使然!遂撷取《方技略》中关于“医经”(如《素问》《灵枢》《难经》)、并旁及“经方”(如《伤寒杂病论》)、间或涉及“房中、神仙”与本草(如《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内容之疑惑、之难解、之不定、之感兴趣者等,博采众家,多方求证,搜集摘引,不厌其烦,摸爬梳理,编著相关内容共计十二卷一百四十六篇,四十一万多字,予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求其真、求其实、求其是,以释疑解难并知其所以然。
7 p+ y" m+ s9 k% ^9 E  V不佞才疏学浅,谬误、不妥恐甚,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予以指正,在此感谢了!+ I+ c4 t4 I) t4 ]2 t
又,工作之余与吾女雪宁一起探讨、交流、学习彼此感兴趣的中医学相关专业话题,共同完成此拙著。
# \( H2 N% O5 k金栋 二〇二四年四月于河间寓所。* n1 p4 s% \6 y( T, I8 e

- N" Y2 Y6 k* x* J% Y' Z1 f附:古代名医为何注重训诂考证?) g6 W  \. }& y  |
据医学史料,古代有的名医非常注重训诂考证。9 v' U/ I) M1 n8 c" T- U- f
训诂,即给古书注释。阅读古书首要困难,即古今语言文字之隔阂。一般而言,时代越久远,困难亦就越大。为了比较顺利地读懂古书,通常皆要参阅古注。为古书注释,始于西汉初。先秦时代之古书,至汉代,有的已经不容易看懂,这就需要加以注释。以医书而言,早在三国南北朝期间,则有吕广注《难经》、陶弘景注《神农本草经》、全元起注《素问》等。重要医书,前人多已做过注释。
) }. H$ A9 \5 @1 F* M考证,指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古人认为,考证也是一门非常重要之学问。姚鼐《复秦小岘书》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辞海》)
* _, _1 c1 w3 M8 z- M. d/ t% D2 \古代有的名医认为,训诂考证之学,对于阅读理解中医经典至关重要。从而在饱腹之后,闲来无事,不是研究如何治病,竟然搞起了训诂考证,撰写出了传世佳作。虽非普遍现象,然而亦代不乏人!如9 N7 y) X; j/ ~6 n& x. {# D
(1)南朝时齐梁间名医全元起,医术精湛,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就是这样一位名医,饱食之后,闲来无事,不是研究如何给患者治病,却搞起了训诂来,撰写出了《素问训解》,惜已亡佚。
8 R, s; y& z2 Y- s6 u% M  p(2)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医术精湛。饱食之后,不是研究如何给病人看病,亦搞起了训诂,撰写出了精品佳作如《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张氏医术虽精湛,饭是吃饱了,却再也无闲钱,《类经》无力付梓出版,最后靠友人倾囊相助才得以出版。
9 @$ p8 y! h" V# e+ L0 k4 _, w3 N(3)明代另一个大医学家马莳,擅长针灸术,愈人无数。饱食之后,闲来无事,亦搞起了训诂,撰写出了《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传世佳作。
$ S- T5 T* J6 L+ Q0 K( [$ g$ F( O4 c(4)民国有个名医叫张山雷,医术精湛,但不知为何,饱食之后,不是研究如何给人治病、将病治愈,却亦搞起训诂考证,撰写出了《难经汇注笺正》《脉学正义》《中风斠诠》等传世杰作。
- r& h! Y! Z0 r. z/ s. Z(5)日本有个丹波氏家族,先世是中国汉人,据史料记载,家族医术精湛,但不知为何,不是研究如何给人看病,却也搞起中医文献训诂考证,撰写出了如《素问识》《灵枢识》《伤寒论辑义》《金匮要略辑义》《素问绍识》《医籍考》等多部传世名著。
! ^* W' g. a( P: t( ~9 ^(6)清代考证之风盛行,间或涉及古典医籍。就《内经》训诂考证而言,有俞樾《内经辨言》、张文虎《舒艺室续笔·内经素问》、胡澍《黄帝内经素问校义》、孙诒让《札栘·素问王冰注校》、顾观光《素问校勘记》、于鬯《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等,但他们皆非医者。
9 i: E! c2 ~- B4 H/ ?# p5 a可见,古人训诂考证《内经》,反而以医界之外的学者较深入。这是因为这些学者,有这方面的知识和学问,具备了训诂考证的基本条件,才有能力做这些。( u+ A1 [4 p  G+ B
古人注释有时多凭印象立论,如马莳、张介宾等(重于训诂,失于考证),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而言,总抱着是“黄帝”撰写的观点不放。现在仍有部分人认为,《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等六臣子探讨医学理论”而作,殊不知,实非如此!因这些人皆是托名。故是否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求其真、求其实、求其是?, N6 f% [1 x! M* s5 y2 Q
实际上,古代医家有时多为衣食奔走,最低要吃饱饭,填饱肚子,再说其它。哪里还有时间搞学术研究、搞训诂考证!所以古代医家医术虽精湛,临床经验亦丰富,然儒家经学功底、训诂考证之学术知识每多不足,具备孙思邈所要求的“大医”条件之医家确实很少。然亦有的名医,饱食之后,熟读儒家经学典籍,善于训诂考证,可谓临床、考证两不误,如民国名医张山雷则是其一。
+ c  Z: r: S, x: f; T( F校勘训诂(考证)是研究《内经》的一种学术方法和或学派。研究者必须有国学文化底蕴,扎实的基本功。而历代医家多缺乏这种学问,涉足于此者甚少。任应秋说:“‘校勘’(训诂考证)是做学问的一个过程,对于医家来说,不一定都具备这个本领,历史上的大医家,也不一定都有这个本领,包括张仲景、李时珍等,也不一定有校勘的本领。”(《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4 b+ j9 s  ~7 L+ ~
清代考证之风盛行,后刮到了东瀛日本。日本学者尤其是江户时期医学界考证学派,莫不精研清儒之传世佳作。日本汉方界,最令人折服的,是成熟于江户后期之医学考证学派。
$ X0 R0 q2 _. k9 k6 p因训诂考证,需要高深学问修养,而日本汉方界具有这方面知识者,集中在江户医学馆,即由多纪氏(丹波氏)父子为中心之学术团体。如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伤寒论辑义》《金匮要略辑义》等,丹波元坚《素问绍识》及丹波元胤《医籍考》等传世名著,对我国中医界影响之深、影响之巨,凡是读过此类著作者,则会深有感触,且无不拍手称好!
5 |$ b: m- s  i3 M* w4 K* a业界或世人对考证抱有偏见,认为字词文献研究,对临床治病无大裨益,作为一个医者,不专心研究如何给病人看病、如何将病治好,却研究训诂考证。其实,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误解。如上举古代名医,特别是多纪氏父子等日本学者,极其重视临床实践,而且亲自采摘药材,或栽培药草,可谓学透医学文献,用活医术方药。
. x& D- O6 B6 r: \( _/ C丹波氏一脉,为日本医学史上名门望族,远祖可追溯至东汉灵帝刘宏。因医术精湛,其姓氏丹波、多纪乃日本天皇所赐。若医术平平,能有赐姓之殊荣?7 N+ h9 a6 s% F8 ^* N

$ z1 U5 J. S$ {% a( B- d% a
( F. i- L7 ^$ y$ L5 p2 j  U$ g
, O6 V& ~' F7 k$ \  T- Y3 G5 _0 i" D% @) {% d7 [' F

8 y7 r3 C9 e4 H; [* F/ Z8 \
! `, G2 \! M4 f- f3 h  G  ~" I
4 y1 E! \- P4 S/ M0 Y. Y1 H6 }. k% M6 g
( R0 L, x% I1 r8 ^, k. j

+ K: C8 S- z9 H6 L
% W: b" q$ P1 E4 f7 @0 E& {& {
' Q5 E( h, X: |8 N' n
. c; Z) @( r6 ~% o+ M& h  r目录
' f2 W" Y: m5 v; ?6 F' D0 \: z自序
/ T  P) p# M3 b' o: T$ g# `第一卷(5篇):三皇与天文历法篇
4 N  x' D/ B; T0 G一、为什么会有三皇五帝之说?: U. a/ o( Q2 M& X  ?  k: E7 a
——何谓“圣人”暨仲景何时被尊为“医圣”?. L$ j4 S# |9 L* @  H* }- P: P& [7 \
二、伏羲氏与今本《黄帝内经》有关系吗?2 \1 s* Q7 C* G7 T8 P
三、“干支与阴阳五行”探源
' n, x! I7 v2 i1 G% Q——十月太阳历暨大挠作干支吗?  s& ^# l# t) @" B5 g
四、阴阳五行说源于史前天文历法 用河图洛书表达
! y4 l$ U  `" A3 j9 f9 |, z——阴阳五行说科学吗?
7 d! A& A7 H, r9 D, D9 y( _+ }6 O- g3 c五、《黄帝内经》中的河图与洛书
5 }! e/ ]# L$ x+ o——河图是八卦,洛书是九畴吗?
$ d# \/ ^! n) s6 R$ g3 H6 }# \& p' ]/ E
第二卷(8篇):医经《内经》篇: c" }! K% ?- r8 Z: F0 k/ D) |" i
六、《汉志·方技略》医经七家之流变+ t6 d$ ]$ [8 a5 d' W4 F
———“医经”内、外之含义!/ ^" j: o5 j. r" _
七、《黄帝内经》为何要托名“黄帝”?4 j6 p2 c$ T- |  J8 E4 Q& B# A
——托名“黄帝”写了哪些著作?
  `+ B3 Q/ z2 F% ^: X" j/ F3 m' k八、《汉志·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 F3 `# U# ?5 O( Z& e
九、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于何时?  d) B- p! m1 Y- Y/ p
十、《黄帝素问》《灵枢》书名解4 w( v1 c) g" {! s
十一、《素问》《灵枢》为何各九卷、各八十一篇?# P  T; F7 U, [' q  B; W# o
十二、中医临床医生该不该学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V3 b0 k. l  j, l) l1 B
——中医五经、十四经
' `8 r5 d$ p1 C7 U$ L4 o( s3 S十三、中医学十大医学学派4 i8 J$ G6 S5 s& ?% H; z! u
——医经学派  P5 C2 h+ j2 X- ]+ u; H& \& G

% ?9 d+ ^5 Y8 {7 p第三卷(9篇):阴阳五行与易学篇
; p- b  F2 O8 c: C6 T( j十四、阴阳五行说为何成了中医核心理论体系推演之工具?  {& H3 p3 ?1 }3 [0 F; X/ a
十五、阴阳五行说源于《易经》吗?6 t5 b* z/ B( x3 n; e9 p8 D  r
——周易、易经、易传、易学根本不是一回事!* ^  |* x4 b2 v: G$ x( D
十六、《易经》本与阴阳无关
7 U$ T/ ^1 W; x0 R2 u6 \8 O——数字卦乃阴阳爻之原型+ v! _1 @4 B! z! O/ d/ n
十七、阴阳是什么?
# G+ p# Z; Q7 W3 A+ I! z, A$ q十八、五行有哪些?2 H/ ~* p9 |2 `7 m
十九、五行之解
; N9 [$ ~( m$ _$ a0 t二十、《尚书·甘誓》中的“五行”到底指什么?1 v6 y8 O( P( ~6 z; i: F7 o. E
——历法之官/ y; U" _, |6 d2 y% C  ~
二十一、五大行星之名源于五行说) o! `) a( _: ?3 \& Y! u3 D
二十二、《黄帝内经》五行相克理论推演之是与非
4 t, r+ ^3 S  h) T; a) n——五行相克,王充很恼火: F6 Z6 Y1 X" @' @7 H0 W
+ g( `. h2 y4 a  F: L& I3 l
第四卷(9篇):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与易图篇
1 H1 V" v( o4 H; X& Q6 J二十三、“爻”与“卦”探源
' z4 j3 K0 K7 v# }) C; w: }二十四、先、后天八卦方位图之来源、区别与意义8 K% r( q2 V  Z' y/ x( q  r% l
——塑望月与太阳回归年之历法5 [. \  d) N9 O
二十五、“八卦”一下八卦& G# T1 h( l3 J; b1 N: T. r& v
——《灵枢》《素问》论人体与八卦相配; Q( X% ~: R+ v( E
二十六、“道”是什么?
) Y4 s5 P+ f7 S% G, o$ k) n: g& Y——老子其人、其书及思想源头
- y" O- n6 E! A; o" ?4 L6 o二十七、“太极”是什么?
1 ~1 ^' g+ z6 J; B" {) _二十八、“两仪”与“四象”: C7 }5 K0 n3 V$ z( F( y) c
二十九、太极图之演变2 a5 M6 W" v9 `6 n3 P/ {3 j0 q2 w
三十、《黄帝内经》与易图有关系吗?% p9 k, O3 A! f' t& z0 Z
三十一、《黄帝内经》三阴三阳与《易》学关系梳理
4 A5 R# q) K6 d, T6 P——三阳三阴之谜
$ A6 r% o4 i% Y5 t
2 \# e& ?5 {1 I0 I: e( q# m第五卷(10篇):医、易、巫、道篇
6 K6 j6 o7 n% a8 k) {, [4 m三十二、“医易同源”于什么?
0 k9 M0 ^# M, k& l9 `8 J3 T——“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不是孙思邈说的!5 L7 h, o! Y! t$ z7 w
三十三、《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援易入医之始  [- k* ?/ t1 y3 s) p/ A
——《素问》之“蛊”是什么病?
0 u$ t7 G# f5 b* K1 P三十四、六淫3 S$ W) F4 V" ]$ M
——淫生六疾- [/ O+ [5 T/ t
三十五、“山医命相卜”五术探源2 Z, z  M' l  R" T9 A
三十六、简说“毉”“醫”“医”字, ~, d$ R* m! i( O
——医,治病之工匠!
! n) s+ P  m8 U$ n# @0 }' G4 K3 U; Z8 w" Q三十七、中医学起源于哪个朝代?
5 m& K) N; K( S9 l5 ^2 t5 Z——何谓“中医学”?+ Y7 @- ?4 v+ @/ }5 `
三十八、巫医、道医与儒医1 _4 D) x- l/ g
——儒医乃中医之正宗!
* b7 f3 t$ o; C; g1 Y三十九、祝由考识
5 y0 J4 U. P* a8 z——移精祝由
: f: d  r5 x2 a" @- |四十、医家之七情源于儒家思想) U7 W) b4 [' m1 f4 \9 P/ A
四十一、“鬼神”致病说
. D+ a6 a- D+ q, C9 l——撞客
, v2 R; N% c+ l  `( L4 m. r% C" e7 w0 a' f6 Z7 @5 _' Q7 j
第六卷(18篇):藏象篇0 u4 l8 t/ T1 f+ x5 \
四十二、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基于什么构建的?
. P/ N8 m* }9 j5 Q——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暨“左肝右肺”之说% L) l% M! W1 H# R. g$ ]- x
四十三、“天圆地方,头圆足方”小识
  V' W; H9 X% A+ b  s: p8 ^——天人相应,并非皆然!0 G9 W8 G- e- }" A+ Z& y
四十四、中医是无“脑”的中医吗?
) Y) P1 s/ ?' @  P" K9 c) p1 F——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暨核桃仁补脑吗?7 |: [5 `8 b4 `, a1 _
四十五、《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疑由全元起补入
3 i* B. H/ Z! o# Z% C; |" p/ Q& J6 ]四十六、漫谈中医“十二官”:引子
* p, J- }  E8 R( V- H——心脏:君主与帝王( ?- \% O; b8 c. p4 p
四十七、中医之“心”在哪里?9 n3 ?' U$ y  T; N+ K
四十八、心开窍于目!: M" }2 o% O% F/ ^! |
——心开窍异说
" u: C0 {0 |) G; W四十九、漫谈中医“十二官”:肺脏
& j( t; S2 S8 G2 N: t1 V——相傅与上将军、大尚书(丞相、宰相)之官
9 M% `, E+ H' t1 X! v2 x' n$ ]五十、漫谈中医十二官:肝脏
# u  E3 W* g: W# ]. f( v: T/ c8 P——将军与郎官、上将军之官
3 y$ A8 X% f! b' @! j- _; }五十一、中医之“脾”脏究竟是什么?5 E* ?" d2 \7 p- C4 b( o1 k4 R
——漫谈中医十二官:脾脏
# K( }( r2 A% v# S" t- q1 O五十二、漫谈中医“十二官”:肾脏$ b. |7 {7 G% ?) i
——作强与后宫列女之官
" _9 B6 ~! H# E五十三、中医之“胆”是什么?( t, N1 @3 I% w, Q( C9 L* K
——漫谈中医十二官:胆腑0 y# I; |; y$ i% {' Q3 _$ n2 V4 D) c4 Q
五十四、三焦的解剖实质是什么?8 D2 a% r3 d3 E6 g6 Q
——漫谈中医十二官:三焦
, L0 I- Q' b" j/ @五十五、水液是如何由小肠(下焦)渗入膀胱的?% t( y5 g& h. p/ B4 J; ?9 I
五十六、“藏象”何如?: c. \( O8 j1 U  i" g
——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 G3 r- F0 ~) t0 L6 I五十七、《内经》论梦诊病
* W% c4 R3 e& @0 n7 G五十八、中医解剖与修道者“内视”、“返观”有关系吗?/ s% \  e& k7 c' i; T, \3 l
五十九、人体为何是五脏六腑、十一脉?3 i+ F: M( }. Q, j/ Y0 B3 b  G/ W8 m
——天六地五之附会推演!
& [3 {/ {( Q; U6 q! g$ F, V' n8 X7 v) J* d
第七卷(12篇):脉学篇
( ?. D# Q! e1 x) ]( |5 Z/ ^六十、十二经脉、二十八脉是天人相应之附会推演而创建的!
: B4 Y8 _: L  {( }( P——经脉与气脉
$ F% X% C9 q/ U, L" c' m六十一、中医摸脉摸的是什么“脉”?
; @/ [* R$ P2 i# ~六十二、《灵枢》《素问》中“卫气”在人体内是如何循行的?
6 \* n# Q) c- _六十三、三部九候诊脉法1 d+ S% x  s, G2 {4 H! k
——寸、关、尺三部诊法分候脏腑之原理
/ Z+ z  `0 U: ?: c六十四、脉诊脉位与河图关系探源; x. B; v. B  Z6 c( `) w
——《难经·十八难》
' B) e; n, T! r6 t3 z六十五、《太素脉秘诀》是本什么书?/ l2 P" p7 ]% n% o8 P$ Y+ y
六十六、一年“六气旺脉”厘正
" Z2 w/ R% v: {& S1 s6 ^( C- J六十七、仓促诊脉,何病能中?  W3 M- i' D) |9 Q5 F
——摸脉诊病刍议
" y4 v# }! r2 }' L7 ~; F* g六十八、诊孕脉预测男女胎机理探讨
# ^" J/ X2 @6 r& [6 A$ b——“男左女右”之说
, _  Y) G; g- `) M% d- E, [六十九、《脉学心悟》“涩脉”质疑
) ^, O' L6 H; Q9 |——涩脉即是房颤脉
! V6 v' a& G4 b8 `七十、中医脉象新丁:房颤脉8 }, C5 }( Z$ e+ ?* M* w
七十一、查而知之谓之明!" ~3 J/ S, U( O
——中医三诊、四诊、五珍0 ~* y* r3 n9 `0 w* s
+ |  V, l5 a5 ?( [) n) y
第八卷(21篇):黄帝《素问》《灵枢》篇. M1 ]7 }( n( Z4 P6 K
七十二、《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二十四字探源& r2 h1 I$ `( a5 r  B+ d" O7 I
——黄帝“成而登天”,乃荒诞之虚言也!
5 G+ R# `/ }/ ^- B" d8 c* {0 `. c七十三、上古之人果真皆能年度百岁吗?( `8 [9 N* [: U$ ?. }6 G
——长寿之人的面相是怎样的!
7 J/ ^2 W7 i0 z% T% S' W; m七十四、“术数”补识
  }, T( l3 x/ x8 Z——阴阳五行说≠术数之学!4 E6 e, l0 m* w3 C3 R
七十五、圣人为腹不为目/ ~, k& Y5 n. R/ g; ~3 B+ x
——五性之害,过则伤人致病% N/ x9 a+ f0 v$ G) r" L( O
七十六、“女七男八”释疑' P, z2 {) |8 j: d5 x; K. E4 j
七十七、《素问·上古天真论》错简二则
  W7 Z$ p7 B0 a0 r$ g4 T* W& i七十八、“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过分讨厌太阳吗”?3 C- ^9 _8 t: @8 R6 D4 }0 {% F
七十九、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也!, \% L/ Y- G" C- V& l2 i
——董仲舒《春秋繁露》$ q6 L$ x5 D$ y% I1 n
八十、“冬不按跷”辨疑' y# k0 B4 t& X3 E! i% a
八十一、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t- j% Z  J) m八十二、“七损八益”解读
$ n7 R; B0 N$ `  [——房中术的性交技巧与方法3 e  Z* d# c1 y# o7 Z( I- ~
八十三、圣人为何南面(面南)而立?
3 i+ d; o; h9 ?——面南为天德之道" y: Q" ^. i! n9 {$ ^! j' ~
八十四、《素问·太阴阳明论》错简一则
" F4 M# {5 {( Q- B6 w7 y% T八十五、“明堂”补识
& A0 H6 _- D1 `! ^8 t9 C八十六、男子胞,精室之地: f7 Z. }; D8 ^; X
八十七、“五味各走其所喜”小识
- |$ R! a/ R2 N' j& R9 r# I* d# ^——五味附会五行五脏之推演
# X7 m& n* `- o八十八、《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百姓”指平民百姓吗?6 I7 T* m2 }  R  _+ j7 L8 M8 K
——古今词义之变迁
/ j% K7 d* o1 Z8 n$ E- y八十九、《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经文“误窜”小识! h3 ?% Q7 n, l
九十、《灵枢·本输》篇经文之“误窜”
0 }. ?+ b( M6 _九十一、诊法常以平旦,“平旦”是何时?
, h9 o' {) ~( M2 e" u0 ~九十二、《灵枢》“十二时”小识
& X$ i* y% m, c& E6 A2 r8 X
$ K$ D0 G: |8 y$ ]$ p第九卷(9篇):运气学说篇. Y4 ?/ C7 N6 O' F' E4 G
九十三、运气学说是中医的最高理论吗?3 f, d$ w1 g) g4 j7 m
——《黄帝素问》理论体系的终结!, u1 |# h% n0 T/ e4 u+ Z2 B
九十四、运气七篇大论的成书年代6 W9 [' e' f; K, j6 Q6 u9 G
九十五、运气七篇大论确系《阴阳大论》之文
) i( u7 \# }! v$ \——商·容成公《玄隐遗密》
2 T% Z3 {* ^3 \) n九十六、论五运六气之谬& M! ?- {8 W% ~' D6 B2 P/ u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6 L' [1 ?( c6 z* |
九十七、五运六气说:为何“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
1 F: ?1 A6 A( l* [九十八、五运六气可否解读《伤寒论》?
5 ^$ W6 p0 @6 h6 ?2 t0 f; i九十九、医家之要,在于五运六气1 p3 ?0 l" H5 j+ ]* d6 h
——刘完素暨名、字、号之由来与生年小考
$ L$ _9 O6 E) |! P! d一百、刘完素曾拜“陈抟老祖”为师吗?
6 g$ c. q9 T) J3 U% ?一百零一、老子之“玄”各家说暨中医之“玄”+ r/ L/ U. n, h/ c% i1 m
; [% C6 s) d; Y2 v, _7 j$ u+ v
第十卷(6篇):扁鹊与《难经》
  y4 c! R+ ]' R& }+ k一百零二、三世扁鹊  T0 ]& [* i! b6 `! v4 O
一百零三、“治未病”治的是什么病?
! _+ n1 i- W- u0 Q% o——扁鹊三兄弟
. [5 [0 o4 w. O9 A0 _$ n/ N一百零四、《难经》乃扁鹊学派医著,非为阐释《内经》微言奥旨而作
9 y) l0 t6 B5 v! g- M, J一百零五、《天回医简》之“传训诂”者,《素问》《灵枢》《难经》也!4 i8 R, e. B; w; \0 F- D0 Z
一百零六、人为何七天不吃不喝而死?
+ f; B" Z2 O1 L4 t4 `" v! y一百零七、奔豚气与肾积奔豚、冲疝辨识
& w0 c) H# i" z# _0 Q
8 w. R, @# x1 m( [1 a第十一卷(32篇):本草与经方篇
$ p6 z" r4 ?+ O6 {! h5 c: X% V一百零八、五药是什么?9 @9 ?4 l4 p2 ^6 [7 \2 j( Q& h
——《本草经》为何托名“神农”?
& a6 [% Y& B% [( Z4 d  |一百零九、“医经”与“经方”小识
3 p  e/ C  e4 y$ F+ P一百一十、《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王叔和合著( }/ c0 y/ j" P: F- |
——王叔和“撰次”是什么意思?/ B; z2 L8 D7 a) [* {
一百一十一、《伤寒杂病论》之“理”是什么?. y! [: z1 z) `9 Y
——八纲定法组方1 _8 |% R3 A2 [. W
一百一十二、《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说之踪迹?, P# o6 `! {3 ?8 @. n2 h
一百一十三、从经方看医经“五行说”的临床价值
9 U; U' N) s  K& N1 d0 \6 U7 }2 p一百一十四、《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5 Y1 Z0 [* O. [. L% [
——历代注家之说略例. j9 v  s" O4 e- @! q
一百一十五、经方度量衡现代应用考究. V! M5 c8 P/ U8 z8 x4 p
——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 U! s6 {" F/ \- U8 ]
一百一十六、正本清源读《伤寒论》2 ^& `3 _- E6 M+ |# M" O0 p
——冯世纶《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6 k# A4 G3 W/ X: M! S  d) I# [/ F! y一百一十七、论《伤寒论》的独特理论体系% Q2 _8 U* _* ~) h8 o& D
——《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0 ?# l. L8 S2 J( t  X' i0 n一百一十八、《伤寒卒病论》之“卒”字辨识
7 r6 r2 b7 W$ z2 p& e9 y一百一十九、关于《伤寒论·伤寒例》, l' {, @9 J9 k. p9 k
一百二十、桂枝汤之桂枝为何“去皮”?
0 p/ n8 W. W% K3 q3 p一百二十一、《伤寒论》注释荟萃(第1条)6 j; M/ a5 j( o) G% ]6 W1 x0 B
——头项强痛与足太阳膀胱经无关吗?
; k2 k3 c: f; N- b  f* G一百二十二、宋本《伤寒论》第4、5条辨识6 n8 g0 r8 Z$ k
一百二十三、宋本《伤寒论》第7条辨识: o1 Z/ H, `* w% k/ l) r
一百二十四、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5 m4 V. Y- t  r  o( c- S$ H——宋本《伤寒论》第9条辨识/ ~  F& @2 z: y) j8 `; _- T4 Z8 X! B
一百二十五、宋本《伤寒论》针刺治病条文辨识(共10条)
* B6 x: A: s2 _( x. Y$ ~一百二十六、宋本《伤寒论》第30条辨识
0 w, Y6 B- h8 w3 ?$ A* `一百二十七、宋本《伤寒论》第318条四逆散辨识0 K* F1 d  B# X
一百二十八、一本有一本的伤寒 各家有各家的仲景
5 j5 E# ]- @' L8 a; Z! w4 a——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 r2 k/ n0 @6 ?8 b% n一百二十九、《伤寒论》气化派注家立论的思想基础! X/ n1 N4 x* H4 Z8 _" E+ `, h2 j( v
——陈亦人《伤寒论求是》% f' A; S6 w" X* i( J, A6 ?1 g
一百三十、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伪撰吗?5 T' u$ b! Z0 y, r
——三阴三阳提纲(简略)8 p) m& g3 R$ `" ^- e
一百三十一、四神方$ }1 @( }. A+ |/ a2 f3 J
——山田正珍《伤寒考》1 P1 a: P% c" e) W
一百三十二、越婢汤方义考识
% k0 f0 v$ N/ V) i" g7 Z& \; I一百三十三、阳旦汤考识
, p# t) N9 E5 {6 ]一百三十四、《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篇有关注家辨识
1 P1 i/ _5 r* f; D一百三十五、“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仲景原著吗?
6 Y( s" w  q3 q- z" P一百三十六、张仲景与五石汤(散)
& J/ G3 a9 r3 I+ s+ Z一百三十七、“伤寒”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 y" U/ o  t; e' f6 l7 S  x# K( D" S一百三十八、张仲景补传- A  V( D0 ?- O9 q, L3 z
——明·李濂《医史》
% y  A% k7 ^0 Q1 L5 u$ J/ i* C一百三十九、张机仲景即东汉长沙太守张羡!
9 u  o& ~- l- Z3 p0 @. l) N* U7 b& L' V! g" ?
第十二卷(7篇):其它杂篇4 X3 z7 c7 @+ J: a  I
一百四十、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 F+ l6 ~5 G; u/ S# L5 W% W, T6 c4 l一百四十一、中国古医六大医学学派5 L2 f5 o7 U; K- S' S  i; o! Q
一百四十二、防疫酒“屠苏酒”是华佗的方子吗?
5 M; ?- G. h# }  s一百四十三、“三分用药七分养”的科学内涵
/ F" y: t: n7 O# b  M一百四十四、佛门九九八十一难,乃吴承恩的一大创造!; H6 {" A( W' C$ A
一百四十五、儒释道兼修之大医:孙思邈$ M1 l2 F8 g' W. Y
一百四十六、中国最大的中医黑:民国余云岫与《灵素商兑》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