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邑城是华夏文明的襁褓 白贵书 李云庆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早期的人类到原始氏族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直生活着我们祖先的身影。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传说中最早的朝代是夏朝,但作为华夏第一王都城究竟在哪里?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砥石在哪里?只能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和当地的山川地貌历史遗迹及各种因素来寻找答案。 这里是陶唐氏之故都,这里有万岁山,有砥柱石。这有是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的禹贡河、洨河。 (一)砥姓来源: 砥姓,我国百家姓氏之一,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少康帝给幼子曲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该支砥氏的祖先,是上古圣君夏禹王的后裔。 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砥”的地方,以表示如大厦之砥柱,称作“砥国”,到商王朝时期称作“邸国”。后来,少康的这一支子孙世代在“砥国”相袭了将近千余年,以国名为姓氏,称砥氏、邸氏,二氏同宗同源。 到了春秋时期,砥巫(邸国)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砥国太子砥巫(邸巫),就逃奔到邻近的鲁国,并且在鲁国作了大夫。后来他以故国的国名“去邑当氐”,就是相传至今的氐氏,砥氏、邸氏。 (二)軧国: 西周诸侯国。軧与泜相通,即因处泜水流域而得名。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此时,王室日衰,诸侯纷争,进入春秋时期。这时,鲜虞、肥子、鼓等戎狄乘机南下攻伐。大约在公元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前后灭掉了軧国。 砥石、軧国东部泜水下梢汇聚的大陆泽为泜湖。砥石西部为太行山,北方鹿泉泜水到临城泜水,东方泜湖到西方太行山砥石城。从砥、軝、泜这三个字中就标出了軝国贯通东西南北完整的軝国版图。 砥、軝、泜,一地三名,其实为一。三个字,声旁为氏(或氐),在山从石从城为石城,在国从车从姓为軧国,在河从水从疆域为泜湖。 軧国一名与史无征,系由元氏县西张村铜器铭文的出土而得知。由此可以推测軧国之都是石邑城,而不是《河北通史》认为的“当在今西张村附近一带”。《括地志》载,石邑故城,在鹿泉县南三十五里,按《汉志》记载井陉山在石邑西,盖当井陉之口,在鹿泉县南是也。 軧国边境东是泜湖大陆泽,西边是砥石太行山麓。南部有临城泜水,北部鹿泉泜水,中部元氏泜水,及封龙山和石邑城西的井陉山的泜水。从这些泜水中清楚的告诉我们,軧国疆域内南北方所有的河流都称泜水,也是軧国氏族怀念自己先族寻找自己家园的明确地理标志。 (三)泜水是古洨河、古恒水,也是大禹治水的禹贡河 清《一统志》记载:“泜水出封龙山”。历史地名词典网载泜水源有二:“①即今河北隆尧县北泜河。临城县西南发源,东南径顺德府内丘、唐山二县界,又东南径隆平县南,至任县入滏阳河。②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南。源出封龙山,东南流经元氏县西南六里纸屯村入槐河。” 大麓泽又名泜湖,大麓实指太行山东边平原以西山麓,又指太行山古驿道。石邑城西钘山就是古驿道口,这里称怀麓。它的冠名与巨麓、束麓、怀麓的麓泉水密不可分。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泜水因背水一战而名声大噪。 《水经注》:井陉水,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经陈馀垒。又东注绵曼水,即泜水也。韩信斩陈馀于此。土门关韩信庙,石柱上刻有楷体楹联:汉庭有冤狱,泜水想英风。上联中的“泜水”指“泜水河”,《获鹿县志》载:城南五里张庄南面为泜河,一直到下游宁晋泊为泜湖。 大周建德六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庚午朔十五日甲申张氏墓志:明确标名绵汦河:“世祖助秦石之交平棘侯,因居于县北,绵汦河之”。 临城有泜水,元氏有泜水,在史书上称南泜水和北泜水,泜水的由来是这一带有軧国有关。軧国,西周诸侯国。軧与泜相通,即因处泜水流域而得名。 泜水、砥石、軧国、太行山东部汇聚的大陆泽为泜湖。北方鹿泉泜水到临城泜水,东方泜湖到西方太行山砥石城及绵泜河部分流域。从泜、砥、軝、这三个字中就标出了軝国贯通东西南北的大致版图。 临城南泜水,元氏北泜水都是本地河,为小河流。临城及元氏的泜水读音为(脂)水,鹿泉水古恒水的泜水读音为(砥)水,但真正的泜水发源在石邑境内,泜湖的名字也是用砥石,砥柱而冠名。 石邑城西南为井陉山,《水经注》:泜水,即井陉山水也。石邑城西南井陉山下申庆大海眼,南寨村志记载唐朝前水流量很大。 泜水就是洨河。洨河是九河汇入大陆泽的契河,帝王之河,是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古恒水,又是鲜为人知的禹贡河。绵蔓河、古太平河、洨河到高迁相汇成为一条河,都叫恒水。九流汇入,因封龙山为恒山,水出恒山而冠名恒水。洨,三水交汇而冠名。洨水起源来自三水相交:西面(井陉山)五峰山之主源,南面封龙山之源、北面岭沟山之源称侧源。泜水为暗河,潜流水的意思。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洨河古恒水,有利于四方河流贯通,八方贡品顺利到达都城石邑城,这就是历史上的禹贡河。大陆泽九流汇入有契河,虞舜二十年(公元前2260年)虞舜指派大禹去治水,派契、后稷帮助禹治水;十三年后,治好了水,虞舜任命契为司徒,封于商邑。 (四)砥石城就是六国故址石邑 砥石一作“石城”。石邑城古称砥石,是鲧筑的禹贡城。《史记·廉颇列传》:“秦伐赵,拔石城。”西汉置石邑县。 石邑城春秋战国就是名城。石邑城西井陉山,井陉地名与西周邢国有密切联系,井陉地名的原义井与邢相通,历史上有石邑城扼守井陉口,是邢国西北太行山与晋国戎交界的边境重镇。明朝石珤封龙山赋译文:这里是陶唐氏之故都,大河上存有夏禹的木撬,是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的禹贡河,这里有天桥俗称龙门,是华夏鲤鱼跳龙门的出处,下游就是龙门村佐证。洨河就是流向泜湖的契河帝王河,也是恒卫既从大陆既作的古恒水。 据《世本·居篇》和《荀子·成相》,昭明自蕃迁居砥石。《史记·殷本纪》: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契卒,子昭明立。契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昭明是商氏族的第二位先公,继承父亲职位,协助大禹治水。石邑城是商祖契的儿子昭明居住的城池,城内有座万岁山,它昭示着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万岁山的至高处,屹立着拔地䇯天三丈高的砥柱石,它象定海神针一样,在四方高,中央低下如井的洨河河道内,是绿水青山环抱中的一柱擎天。 穆王五年约公元前988年《获鹿县志》记载:穆天子传,穆王癸丑,猎于铏山之西阿,至于铏山之燧,升三道之磴。八天后的庚申日在石邑城西井陉山氐水傍大奏。南寨村与北紫沟和常河山脊叫王驾岭,北边为井陉山,井陉塞古驿道。紧挨着是“天上岥”天子登上的山。北边是上寨“幸山”,天子巡幸的山。东北方石邑城西北是黄山岥,穆天子在暖和的北山岥开大会。石邑城东为青龙山,这里叫穆庄,穆天子为丰隆添土。 石邑城称砥石,洨河中数十丈的石柱就是砥柱石。《水经注·河水》云: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洨河,砥柱凿之,疏通河道,河水畅流。环绕石邑城北后向东入龙门俗称“天桥”,过“龙窝”,沿岸“两岸皆石,有高至十数丈者砥柱石,屹立在河道中。 洨水起源来自三水相交:西面(井陉山)五峰山之主源,南面封龙山之源,北面岭沟山之源称侧源,有了这湍流的各方汇集,成就了石邑城西大滩,方有真正洨河的澎湃之势,环绕石邑城北后向东入龙门俗称“天桥”,过“龙窝”,沿岸“两岸皆石,有高至十数丈者,飞流湍急,声闻数里,谓之响闸,响闸之下,为龙窝,龙窝之左有大龙潭,深数丈...”。这就是环石邑城“洨河”的本来面貌,何等壮观!上有三水交汇顺流而下,下游是笔直高耸的青龙山堵住去路,真正是四山围一湖,形成山中盆地,《太平寰宇记》中有记载:“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方圆近一百多平方华里内,石邑城座落在洨河的河道中央岛屿上,城周围三里,四面环水,八十年代后湖水消失。城东北的万岁山上,是石邑城至高处,中有石高三丈的大石柱,它就是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漳”上的砥柱石。 《禹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砥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大禹治水,走古驿道到钘山脚下,覃怀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这州的土是白壤,赋税是第一等,也夹杂着第二等,这里的田地是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顺着河道而流,大陆泽也已治理了。岛夷的人用皮服来进贡,先接近右边的碣石山,再进入大海。“覃怀砥绩,至于衡漳”,覃怀就是这里的地名,“大麓”即“大陆”。太行山西部山区叫怀麓,到平原石家庄市这一带就叫怀里,石邑城就是砥石。 禹凿龙门,是古代中国神话。但真正的禹凿龙门在这里,石邑城东北洨河上有座小天桥,是夏鱼跳龙门典故的出处。 石邑城存续1000年。旧址位于今石家庄西南10公里,南故邑村北。现有城垣故址,城墙尚存。《获鹿县志》记载,石邑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城,当地人俗称窦王城。在县西南封龙山下故邑乡之西,至村一里。城周围三里,旧址断续,尚有城形,中有石高三丈,原名万聚山,当地人俗称万岁山。战国中山邑,后入赵。在今河北鹿泉市东南。《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攻中山,“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砥石一作“石城”。《史记·廉颇列传》:“秦伐赵,拔石城。”西汉置石邑县。 春秋战国时期,石邑城就是军事城的建制,当时属中山国。因地属太行山麓、井陉隘口,是当时关中(陕)西通往(晋地)山西再通往(燕赵)河北(齐)山东等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井陉山这里是历史上最早的古驿道,井陉的由来以这里冠名,汉朝之前叫井陉塞,娘子关叫井陉关。 石邑城往北几华里内南任村,村东有个将台弯儿发现大量文物,其中包括打磨过的石器、兽骨、石斧、石圈、小鱼骨架等,将台弯儿遗址是新石器时期先民居住的遗迹。 石邑城东北天桥下,龙潭东几华里为龙贵村,村北曾发现过陶、鬲、铲币、三铢、五铢等文物,证明这一带上古时候就有人居住。 厘清楚洨河就是古泜水正源,从砥姓、軧国到砥石城的历史经纬,就会清楚地辨明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砥石”就是六国故址石邑城。这个六国系指:夏商时的砥国(泜国),春秋战国时的晋国、中山国、赵国,以及两汉时期的常山国、真定国。 T! ]. t" n. Q!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