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441|回复: 3

你可能没想到,白贵书 李云庆告诉你:“石邑城是华夏文明的襁褓”!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发表于 2024-9-12 20: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邑城是华夏文明的襁褓
                白贵书  李云庆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早期的人类到原始氏族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直生活着我们祖先的身影。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传说中最早的朝代是夏朝,但作为华夏第一王都城究竟在哪里?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砥石在哪里?只能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和当地的山川地貌历史遗迹及各种因素来寻找答案。
这里是陶唐氏之故都,这里有万岁山,有砥柱石。这有是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的禹贡河、洨河。
(一)砥姓来源
砥姓,我国百家姓氏之一,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少康帝给幼子曲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该支砥氏的祖先,是上古圣君夏禹王的后裔。
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砥”的地方,以表示如大厦之砥柱,称作“砥国”,到商王朝时期称作“邸国”。后来,少康的这一支子孙世代在“砥国”相袭了将近千余年,以国名为姓氏,称砥氏、邸氏,二氏同宗同源。
到了春秋时期,砥巫(邸国)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砥国太子砥巫(邸巫),就逃奔到邻近的鲁国,并且在鲁国作了大夫。后来他以故国的国名“去邑当氐”,就是相传至今的氐氏,砥氏、邸氏。
(二)軧国:
西周诸侯国。軧与泜相通,即因处泜水流域而得名。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此时,王室日衰,诸侯纷争,进入春秋时期。这时,鲜虞、肥子、鼓等戎狄乘机南下攻伐。大约在公元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前后灭掉了軧国。
砥石、軧国东部泜水下梢汇聚的大陆泽为泜湖。砥石西部为太行山,北方鹿泉泜水到临城泜水,东方泜湖到西方太行山砥石城。从砥、軝、泜这三个字中就标出了軝国贯通东西南北完整的軝国版图。
砥、軝、泜,一地三名,其实为一。三个字,声旁为氏(或氐),在山从石从城为石城,在国从车从姓为軧国,在河从水从疆域为泜湖。
軧国一名与史无征,系由元氏县西张村铜器铭文的出土而得知。由此可以推测軧国之都是石邑城,而不是《河北通史》认为的“当在今西张村附近一带”。《括地志》载,石邑故城,在鹿泉县南三十五里,按《汉志》记载井陉山在石邑西,盖当井陉之口,在鹿泉县南是也。
軧国边境东是泜湖大陆泽,西边是砥石太行山麓。南部有临城泜水,北部鹿泉泜水,中部元氏泜水,及封龙山和石邑城西的井陉山的泜水。从这些泜水中清楚的告诉我们,軧国疆域内南北方所有的河流都称泜水,也是軧国氏族怀念自己先族寻找自己家园的明确地理标志。
(三)泜水是古洨河、古恒水,也是大禹治水的禹贡河
清《一统志》记载:“泜水出封龙山”。历史地名词典网载泜水源有二:“①即今河北隆尧县北泜河。临城县西南发源,东南径顺德府内丘、唐山二县界,又东南径隆平县南,至任县入滏阳河。②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南。源出封龙山,东南流经元氏县西南六里纸屯村入槐河。”
大麓泽又名泜湖,大麓实指太行山东边平原以西山麓,又指太行山古驿道。石邑城西钘山就是古驿道口,这里称怀麓。它的冠名与巨麓、束麓、怀麓的麓泉水密不可分。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泜水因背水一战而名声大噪。
《水经注》:井陉水,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经陈馀垒。又东注绵曼水,即泜水也。韩信斩陈馀于此。土门关韩信庙,石柱上刻有楷体楹联:汉庭有冤狱,泜水想英风。上联中的“泜水”指“泜水河”,《获鹿县志》载:城南五里张庄南面为泜河,一直到下游宁晋泊为泜湖。
大周建德六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庚午朔十五日甲申张氏墓志:明确标名绵汦河:“世祖助秦石之交平棘侯,因居于县北,绵汦河之”。
临城有泜水,元氏有泜水,在史书上称南泜水和北泜水,泜水的由来是这一带有軧国有关。軧国,西周诸侯国。軧与泜相通,即因处泜水流域而得名。
泜水、砥石、軧国、太行山东部汇聚的大陆泽为泜湖。北方鹿泉泜水到临城泜水,东方泜湖到西方太行山砥石城及绵泜河部分流域。从泜、砥、軝、这三个字中就标出了軝国贯通东西南北的大致版图。
临城南泜水,元氏北泜水都是本地河,为小河流。临城及元氏的泜水读音为(脂)水,鹿泉水古恒水的泜水读音为(砥)水,但真正的泜水发源在石邑境内,泜湖的名字也是用砥石,砥柱而冠名。
石邑城西南为井陉山,《水经注》:泜水,即井陉山水也。石邑城西南井陉山下申庆大海眼,南寨村志记载唐朝前水流量很大。
泜水就是洨河。洨河是九河汇入大陆泽的契河,帝王之河,是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古恒水,又是鲜为人知的禹贡河。绵蔓河、古太平河、洨河到高迁相汇成为一条河,都叫恒水。九流汇入,因封龙山为恒山,水出恒山而冠名恒水。洨,三水交汇而冠名。洨水起源来自三水相交:西面(井陉山)五峰山之主源,南面封龙山之源、北面岭沟山之源称侧源。泜水为暗河,潜流水的意思。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洨河古恒水,有利于四方河流贯通,八方贡品顺利到达都城石邑城,这就是历史上的禹贡河。大陆泽九流汇入有契河,虞舜二十年(公元前2260年)虞舜指派大禹去治水,派契、后稷帮助禹治水;十三年后,治好了水,虞舜任命契为司徒,封于商邑。
(四)砥石城就是六国故址石邑
砥石一作“石城”。石邑城古称砥石,是鲧筑的禹贡城。《史记·廉颇列传》:“秦伐赵,拔石城。”西汉置石邑县。
石邑城春秋战国就是名城。石邑城西井陉山,井陉地名与西周邢国有密切联系,井陉地名的原义井与邢相通,历史上有石邑城扼守井陉口,是邢国西北太行山与晋国戎交界的边境重镇。明朝石珤封龙山赋译文:这里是陶唐氏之故都,大河上存有夏禹的木撬,是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的禹贡河,这里有天桥俗称龙门,是华夏鲤鱼跳龙门的出处,下游就是龙门村佐证。洨河就是流向泜湖的契河帝王河,也是恒卫既从大陆既作的古恒水。
据《世本·居篇》和《荀子·成相》,昭明自蕃迁居砥石。《史记·殷本纪》: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契卒,子昭明立。契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昭明是商氏族的第二位先公,继承父亲职位,协助大禹治水。石邑城是商祖契的儿子昭明居住的城池,城内有座万岁山,它昭示着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万岁山的至高处,屹立着拔地䇯天三丈高的砥柱石,它象定海神针一样,在四方高,中央低下如井的洨河河道内,是绿水青山环抱中的一柱擎天。
穆王五年约公元前988年《获鹿县志》记载:穆天子传,穆王癸丑,猎于铏山之西阿,至于铏山之燧,升三道之磴。八天后的庚申日在石邑城西井陉山氐水傍大奏。南寨村与北紫沟和常河山脊叫王驾岭,北边为井陉山,井陉塞古驿道。紧挨着是“天上岥”天子登上的山。北边是上寨“幸山”,天子巡幸的山。东北方石邑城西北是黄山岥,穆天子在暖和的北山岥开大会。石邑城东为青龙山,这里叫穆庄,穆天子为丰隆添土。
石邑城称砥石,洨河中数十丈的石柱就是砥柱石。《水经注·河水》云: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洨河,砥柱凿之,疏通河道,河水畅流。环绕石邑城北后向东入龙门俗称“天桥”,过“龙窝”,沿岸“两岸皆石,有高至十数丈者砥柱石,屹立在河道中。
洨水起源来自三水相交:西面(井陉山)五峰山之主源,南面封龙山之源,北面岭沟山之源称侧源,有了这湍流的各方汇集,成就了石邑城西大滩,方有真正洨河的澎湃之势,环绕石邑城北后向东入龙门俗称“天桥”,过“龙窝”,沿岸“两岸皆石,有高至十数丈者,飞流湍急,声闻数里,谓之响闸,响闸之下,为龙窝,龙窝之左有大龙潭,深数丈...”。这就是环石邑城“洨河”的本来面貌,何等壮观!上有三水交汇顺流而下,下游是笔直高耸的青龙山堵住去路,真正是四山围一湖,形成山中盆地,《太平寰宇记》中有记载:“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方圆近一百多平方华里内,石邑城座落在洨河的河道中央岛屿上,城周围三里,四面环水,八十年代后湖水消失。城东北的万岁山上,是石邑城至高处,中有石高三丈的大石柱,它就是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漳”上的砥柱石。
《禹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砥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大禹治水,走古驿道到钘山脚下,覃怀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这州的土是白壤,赋税是第一等,也夹杂着第二等,这里的田地是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顺着河道而流,大陆泽也已治理了。岛夷的人用皮服来进贡,先接近右边的碣石山,再进入大海。“覃怀砥绩,至于衡漳”,覃怀就是这里的地名,“大麓”即“大陆”。太行山西部山区叫怀麓,到平原石家庄市这一带就叫怀里,石邑城就是砥石。
禹凿龙门,是古代中国神话。但真正的禹凿龙门在这里,石邑城东北洨河上有座小天桥,是夏鱼跳龙门典故的出处。
石邑城存续1000年。旧址位于今石家庄西南10公里,南故邑村北。现有城垣故址,城墙尚存。《获鹿县志》记载,石邑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城,当地人俗称窦王城。在县西南封龙山下故邑乡之西,至村一里。城周围三里,旧址断续,尚有城形,中有石高三丈,原名万聚山,当地人俗称万岁山。战国中山邑,后入赵。在今河北鹿泉市东南。《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攻中山,“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砥石一作“石城”。《史记·廉颇列传》:“秦伐赵,拔石城。”西汉置石邑县。
春秋战国时期,石邑城就是军事城的建制,当时属中山国。因地属太行山麓、井陉隘口,是当时关中(陕)西通往(晋地)山西再通往(燕赵)河北(齐)山东等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井陉山这里是历史上最早的古驿道,井陉的由来以这里冠名,汉朝之前叫井陉塞,娘子关叫井陉关。
石邑城往北几华里内南任村,村东有个将台弯儿发现大量文物,其中包括打磨过的石器、兽骨、石斧、石圈、小鱼骨架等,将台弯儿遗址是新石器时期先民居住的遗迹。
石邑城东北天桥下,龙潭东几华里为龙贵村,村北曾发现过陶、鬲、铲币、三铢、五铢等文物,证明这一带上古时候就有人居住。
厘清楚洨河就是古泜水正源,从砥姓、軧国到砥石城的历史经纬,就会清楚地辨明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砥石”就是六国故址石邑城。这个六国系指:夏商时的砥国(泜国),春秋战国时的晋国、中山国、赵国,以及两汉时期的常山国、真定国。
3 V' u" c9 `% x& }0 e7 T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楼主| 发表于 2024-9-12 20: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封龙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4 x2 E5 u% c9 L3 I1 c: r9 Z     
6 ^! a5 P- C# {: w 白贵书 李云庆  @" g5 M) E7 F) n4 R6 v* L0 Q* Q
7 r$ d! H. B) Q
& |  F- t) N. |- z* `, T5 w- j
夏朝是我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一个由氏族为核心发展形成的奴隶制国家。传说大禹因为治水成功得到了众多部落首领的拥护,从而建立了夏朝。而他的儿子启废除儒家推崇的禅让制,开启了世袭制,被后世学者看作中国王朝家天下的开始。. m1 Y, i2 t0 i9 w& o% J9 W; R
在上个世纪,与夏朝有关的上古遗址屈指可数,学者们普遍认为夏朝起源于黄河中游地区十多个姒姓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
  d  Y" d) ~  j* B7 u当时,关于夏朝的起源地,在学界内主要有三种观点。
8 s* u/ @1 B5 s: V& P. X! g5 i第一种观点认为夏朝起源于河南的豫西地区一带。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的王城岗遗址,出土了有阳城戳记的陶器,还认为,豫西一带分布的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遗址,都属于夏朝时期的古城或都城。有人据此认为豫西一带是夏人的发源地。, m: w! q8 I! |  g, @$ B
第二种说法认为夏朝起源于山西的晋南地区,并在后来南下发展。最能代表夏文化的是陶寺遗址,存在时间为4300年-3900年前,有人说它早期是尧舜的都城。尧舜禹是一脉相承的禅让制,尧舜的都城就是大禹的都城。所以,有学者认为晋南地区是夏朝的发源地。- K+ p7 x( a# \
第三种观点认为夏朝起源于陕西的关中一带。迄今为止,陕西省境内共发现夏时期的遗存有10余处。根据炎黄同源学说,炎帝发源于姜水、即今陕西宝鸡,所以推出大禹发迹于陕西是靠谱的说法。这一派的学者甚至认为夏人的发展轨迹为:陕西——山西——河南,一路走来,始终向东。历经了四百多年后,直到夏桀被商人打败,夏朝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I) Q, Q5 q+ @& R  I. f
就在三派为夏朝的发源地争论不休时,本世纪接连取得的考古成果,发现的一些遗址让各种专家们大开眼界。+ X5 k# W  p" K, y9 c+ |
从这些遗址里出土的文物甚至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让考古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夏朝的发源地究竟在何地。首先,就是充满神秘和古朴气息的三星堆遗址。在杨雄的《蜀王本纪》里有这样的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汶山郡是古地名,在今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夏朝的发源地应当在四川地区一带。
0 H; N$ c+ t8 [1 Z8 i5 j1 U% U- Y其次,是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境内的良渚遗址。良渚古城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代最大城址。联想到夏朝的开创者大禹靠治水起家,有些人认为良渚遗址可能是夏人的起源地。但是很快就有更多的质疑声传来。史学界公认夏朝发源于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大禹建立夏朝时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而良渚遗址的存在时间距今有5300至4300年。从时间上来看,良渚古城的建造者更像是三皇五帝时期的人物。/ G5 R8 S* t/ B3 F5 y
复次,是位于黄土高原的巨大城垣石峁古城。通过碳14年代测定,初步确定其皇城台的建造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200年至1900年之间。有学者认为石峁遗址才是夏朝的发源地,甚至进一步认为这里曾是黄帝的都城。但是,有些学者认为,石峁古城是我国北方存在的规模和影响力超过夏朝的超强政权实体。
; f5 {; P5 t  i! j. m# J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夏朝起源地的各种说法都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我们提出新说。9 Z2 i* N/ O7 H9 F9 ^
一、封龙山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名号,华夏山脉的鼻祖,从此才有三山五岳
) O# v' Q; w1 P' ^中华龙图腾成为我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伟大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人仍在骄傲地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 b1 f8 P# Z8 w) l% `封龙山,也叫飞龙山,俗称风流山。在秦汉前也写作丰隆。《河朔访古记》记载:元氏县西北三十余里,曰封龙山。《封龙山之颂》碑文所述:“天作高山,实惟封龙,平地拔起,灵亮上通,嵯峨竦峻,高丽无双,神耀赫赫,理物含光,……”。山不高有仙则名;水不深,有龙则灵。封龙山历史文化璀璨,在太行山以东一马平川空旷的平原上,往西方向望去,会看到一道从西侧突兀出来的山峦,它好像是从太行山横亘出来的,走向正与纵向的太行山相对,主峰高812米,西接太行群山,东临华北平原,山势巍峨,峰峭石奇,宛如奔腾的巨龙,俯向绿色原野,所以又称飞龙山。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为封龙山庙会,届时有情男女在山上聚会,因此民间又称风流山。) Z1 G# h/ z' k, Q% G
(1)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6 }% M- e/ q& v9 H
明代石珤《登封龙山赋》:“美乎佳哉此陶唐氏之故都也。”“川横夏后之橇,地藏虞舜之壁。”说: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大河上存有夏禹的木橇,地下埋藏虞舜的玉璧。
4 V9 }3 g. C* }# Q% I. i0 C% E6 X(2)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号封龙。
! z: R/ }7 ~' r+ d+ S3 ?《路史·疏仡记·黄帝》曰:“玄嚣姬姓,降居泜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据《轩辕黄帝传》:元妃嫘祖生三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少子名龙苗。长子玄嚣遂父姬姓,降居泜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泜水就是发源于封龙山古恒水,即昭明居住的砥石(石邑城)洨河。! W2 M( }2 v# O2 J6 Y  O! u
在古代,丰隆是云神、风神,也是雷神。殊不知,帝喾就是最早的气象专家。当时先民们就把他看成掌管风、雷,雨,电的神人,社会地位也特高。( P4 }) i# [: h1 z
(3)封龙山的历史影响。封龙山发生的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她影响的都不只是河北,而是影响了整个中国或世界。燧人氏立竿见影测北极,定五方。女娲创造的冶炼锡铜之术,制婚姻,定人伦。尧舜在这开创了国家制度,分四岳管理天下。尧在此发展了烧陶技术。相士在这驯化牛马干活。
$ b. P6 [* ]3 k+ |. N  t二、封龙城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建的王都,也是驯养牲畜的城堡" [! f3 @( A. N1 P
封龙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据《禹贡》记载,封龙山一带古属冀州,春秋时为鲜虞国,后归属晋国,战国初属中山国。公元前400年左右,中山国在封龙山下设封龙邑,故封龙山之名称由来也许更早。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渐渐形成了以封龙山为中心的一个多元文化圈。/ n- U+ X7 l0 L5 l5 ]
封龙城又名丰隆。《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年,攻中山,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四邑中其一有封龙邑。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目前就差封龙邑不知所踪,专家多年来苦苦追索。然历史记载飞龙邑也不可断定具体位置。飞龙邑是不是封龙邑也不可断定。4 r* Q) f  Y, b$ c
《括地志》云:“封龙山一名飞龙山。邑因山为名。”《史记地名考》,封龙:“今获鹿县南,接元氏县界。《晋书》怀帝纪、《水经注》皆谓之飞龙山。”赵武灵王二十年,即公元前306年。在赵国的版图内,封龙邑之前在中山国,进而属于晋国的历史年代,因资料缺乏,不能确知其详情。  d# v$ A( \* R) C9 |* ?
《资治通鋚》:封龙邑,战国赵地,在今河北获鹿县南,因封龙山得名。
* h6 S9 F5 i) ^清光绪四年(1878)重修《获鹿县志》记载:“古飞龙城在县南四十里郭庄村北,久废,一名封龙城。”又说:“封龙东北之水俗名小河,绕古封龙城故址至寺家庄入于洨。”“小沙河,发源于封龙山东北青龙赛东南,由韩家园一带至寺家庄西入洨河。”“小沙河又名木庄河,俗呼为南沙河。”
/ h4 P$ V5 ?1 u2 w3 g* G《南甘子村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在木庄附近建飞龙堡城,两汉时期木庄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丘陵山区结合部,南北交通主干道(官道)上。北通井陉关东垣,南达元氏常山郡首府古城。西靠石邑交通枢纽军事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e: T& L6 m, W) V" N; s& ]- C0 H乾隆四十六年《洨河图》,图上所标封龙邑在郭庄村西北,现在的龙凤湖一带。穆庄也称墓庄,传说是石邑城贵族墓地看坟人所建的村庄。
. _# X3 |( t; v$ P6 W0 {上述记载说明古封龙城就在封龙山的东侧,因为郭庄、韩家园、寺家庄、小沙河等均在封龙山山东,小沙河绕古封龙城流入下游洨河。
* |& A2 P8 w' R封龙城属于什么朝代,是谁建造?这里有历史上开凿最早的人工渠(木庄渠)。: v  K3 L! i' L, q0 \# y' P6 ]# Q* [6 W
据考证,春秋战国时,中山封龙邑是一座四周环水的城邑,后来自然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四周水源渐少,当时的统治者开凿青龙寨下的大土岗,引洨河水接济封龙邑,这条人工渠被称为木庄河,也是历史上人工开凿最早的渠道,民间传说:“石邑城墙的土是从郭庄挑过来的。”那时洨河水经木庄河与小沙河汇合,然后经小河流至封龙邑西北角,再分流绕城而过,最后汇合于城邑的东北角,再流回小沙河洨河。
, _. V+ q! z* J; v6 F3 j乾隆四十六年《获鹿县志》洨河图,明确标注“六国时封龙城”,在郭庄村西北,凤凰山西小沙河北侧,北边是“穆庄故址”,紧依青龙山。青龙山后是洨河边标“处周庙”,下游高迁“禹庙”,往东北十里尹村直达镇头“古衡洲”。青龙山后这里是洨河图标注的“龙窝”,顺流而上是“六国石邑故址”。
# F# C% M. R$ V3 d) T) X1 X( t封龙山、封龙城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和城郭呢?因为它历史太久远,应该是一个更古老的氏族、族群积聚而成的山和城。封龙(丰隆)是这个族群的最原始的始祖。它与后来的封龙山封龙城应该有其一定的内在的联系。山与城是一个整体。封龙城、封龙山,是这个区域的政治、文化、行政中心。
5 s5 S# T( b2 T2 u- e) [始祖形成了氏族,也就应该有其一定的方域领地——城邦小国,以后在社会进展中,到春秋战国时期,渐次由城邦小国沦为邑,成为诸侯国的一个行政区划。邑在秦前是基本的行政建制单位。很多是由一个古老的民族集聚的城邦,而演化成的邑既是古民族集聚的小国,也就应保留一定的特别的民俗民风、崇拜图腾、祭祀习俗,以致这个民族国度特有的节日。/ ]' ~! o! k: k; ?% e/ e1 X
封龙城东是凤凰山,下临广袤的大平原,南望封龙山,北靠青龙山。西边紧挨着石邑城,水运船运通达,地处古道要冲——夹右碣石入于海的古驿道,又是进入王都石邑城的门户和屏障。也是南北交通要道,处于太行山东麓南北东西交通古道口,又是山区和平原的水路交通枢纽,战乱时是兵家必争的战场,和平时期是财物聚散的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D; |1 o3 I1 J$ }* h
帝喾时代已是原始社会末期,华夏儿女开始种庄稼、养牲畜,并有了固定的居所—地穴,建造城堡。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夏朝时已经开始将马运用于战争,出现了战车(见于《甘誓》)。豢龙氏和关龙氏的子孙在这里为帝喾饲养家畜、驯化牛马。
! z) w$ P7 I2 _4 z关龙逄为何会成为豢龙氏的族长呢?其实豢龙,关龙,封龙这三者是一个意思。都是以木作栏,圈养动物之意。而御龙就是驾驭使唤动物的意思。正是尧在上古封龙山下,建造王都城堡,组织人力物力来圈养动物。故这上古龙山,便俗称为封龙山了。经华、夏或者说是经帝喾,尧,舜、禹到商初的发展就被汤命名为封龙城——是帝喾的王都也是训畜养马的城堡。- s5 `' T1 s  |2 v7 P- N
三、帝喾的陵墓在青龙山,周穆王为其祭奠填土$ U9 Y4 \7 Z4 Q' _& g9 E
乾隆四十六年《获鹿县志》洨河图明确标注有“六国时封龙城,”北边是穆庄故址,紧依青龙山。与六国石邑故址相隔仅仅几里,是帝喾“丰隆之葬”祭祀之地。穆庄故址:墓(穆)地,庄(村庄),也就是世代在这里有看守墓地的人。* ^$ @! p" f, k3 f
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室于其上。见新语,而封丰隆之葬,丰隆,御云得大壮卦,遂为雷师。* \- N5 j, A6 W: t' _' F1 T% [3 A
这一段记载生动地说明了封龙(丰隆)就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喾,是一个对气象有较深的研究,所以众百姓都尊他是雷雨之神。# N4 s( h) q3 W. L$ R
这里记载了周穆王曾经给封龙(丰隆)的坟墓填过土。他填坟的日子是甲寅日,而辛未日即十七日后从北面回来。六天后即丁丑日到达了房子,也就是赞皇和临城有赞皇山的地方,还饮于桑中,桑中就是灵寿。还休于濩泽,由此可知封龙山跟前的封龙城和丰隆之墓都离地不太远。
# n2 y& E" r% r1 ^穆天子为何单单为丰隆填土增其高,一定是丰隆此时已经成为神,二缘于他掌管了风雷雨电,成为了万民之所赖一位勤政的君王,受到万民敬拜也是理所当然的。
7 u1 N9 t' V% g三千年前,《穆天子传》记载: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说的是周穆王向黄帝故乡行注目礼,封禅雷神丰隆,坟墓填土,使其高大,免得日久天长湮没,为的是昭示后人,别忘了祭奠雷神。
" ^! X8 \! H! L丰隆就是雷公,也就是雨神。而史学界根据考古确认雷神就是帝喾,而帝喾的形象一是龙身,二是鸟头。所以,周穆王祭祀的丰隆就是雷雨神帝喾,云,雨,雷神名叫“丰隆”。
3 s" W* b) y6 h9 v) M- o0 @龙是云神,雨神,雷神的生命象征。是远古先民原始宗教的体现。因而才称为封龙山。封龙山亦即丰隆山,也就是雷雨神帝喾之山。而封龙山下的帝喾之城就是封龙城,封龙城北侧的青龙山即是“丰隆之葬”的地方,帝喾的陵墓所在地。4 b9 ]5 U1 n7 {" O4 e: T
封龙山庙会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汉晋时期。起初的庙会,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届时,在庙祠内摆设牺牲(祭祀用的牲畜),祭祀诸神,逐渐形成了定期的庙祀活动。有学者认为,汉代在山麓诸庙祠举行的祭山活动,就是封龙山庙会的渊源。晋唐以来,常山郡治所北迁,山北麓的宗教文化随之兴盛,寺庙祠坛崛起,祭祀活动频繁,庙会随之盛行。: o$ f7 U! t( @3 d7 |
封龙山的庙会,祭祀的就是雷雨神帝喾,这和周穆王祭奠的丰隆非常吻合。而且封龙山独有,影响面方圆有几十里,鹿泉区别处没有。就连龙泉寺庙会也是和封龙山同一天,封龙山庙会,近现代一直由山北麓的南故邑村主办。每年三次,即农历三月十六、六月二十三和十月十五。春、夏的两次庙会,直接源于古代祭山求雨的传统祭祀、祈祷活动,秋季庙会可能与古代庆丰祈天活动有关。
+ K8 Z! k/ c; N8 X% D  ]祭祀封龙的节日六月二十三应该就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气象节日”。这样解释封龙山的本意,似乎比封禅之意更为准确些。人们经常虔诚地祭祀它,祈求风调雨顺、社稷丰收,因而又称其为封龙山。远看封龙山,颇似盘桓欲飞的一条飞龙,后来便有了另一个名称飞龙山。9 Z: S" I2 M# F9 ~: U
封龙山庙会影响范围大,辐射地域广。每到庙会之时阴历六月二十三,北至保定、南至邢台、西至山西平定、东至冀州市,方圆数百里的香客游人云集山间。从其范围分析,既有汉晋山郡政区的影响,也有汉末张角太平道的余脉,更有近世民间宗教的延续。' j1 G+ w2 v& m) P7 P4 u% W
四、元氏三公山是历史上最早的恒岳,山川祭祀从这里开始( t: ]/ [* Q# M# i  D9 |
尧,复姓伊祁,名放勋,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喾与庆都之子。尧舜在这里开创了国家制度,分四岳管理天下。. }# ?# z8 o. |: z. z
封龙山是华夏山川的鼻祖,尧封禅他的父亲帝喾为龙山,龙能行云布雨,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五月帝尧站立龙山峰巅封禅,华夏以龙作为图腾崇拜的象征从此开始。封龙山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名号,三山五岳都在他的名下,自然跟着他辅佐的部属也跟之神化,如附近的三公山,灵山,即华夏随后命名的三山五岳。
! Q- @5 ~  H! a# d4 \$ w3 x/ u' L三山五岳遍布华夏大地,或绵延千里,或高耸平原盆地之上,格外险峻。其中三山是华夏远古传说之地,传说中的“三山”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五岳是中华文化的兴盛之地。三山五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8 }- h$ _8 g$ f2 t9 }/ D+ V5 V- s$ L黄帝一统天下。尧封:四岳、三公。舜设三公九州十二牧,禹定:三公、九州十二牧。秦始皇划为三十六郡。' A2 g$ f0 D0 T. g' W( X
尧舜禹汤来北岳恒山,考黜北方诸侯时。先去今之三公山: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与其先祖轩辕黄帝;然后就把写有自己的心事、国家计划刻在玉石上,一式三份:一副天官,埋在山顶,二付地官,埋于地下。三副水官,沉于水底。祈求上天赐福赦罪解厄。这三官大帝来源于远古自然崇拜。是上古巫术的一部分。三官大帝俗称三公,就是替老天爷管理天下的三个大官。亦因:轩辕黄帝在此:祭祀天、地、水牌位。铸青铜鼎,刻龙凤图、践天帝位,所以尧舜禹在此建轩辕庙祭祀,故北岳是北岳,恒山是恒山,封龙山是龙山。虽然这三者是同一个地方,但其内涵之意不同。北岳是帝王行宫,封龙山是帝王名号,恒山是恒山郡的镇山。" ^/ J1 R  M2 R# C
汉代将山川划分等级的依据是五岳可以兴云布雨、对万物有博大的恩德,所以五岳地位独尊,而其他名山虽有求雨的效果,但是数目繁多,地位不及五岳。五岳之后为四续,四渎地位稍次,其余山川另成一级的等级模式。另一方面武帝频繁的巡狩祭祀,也让“五岳”在山岳祭祀中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只是依赖于君王的巡狩,而“五岳”的地位未必如方士推崇的求仙名山。
* l7 i5 u( H/ m0 a* G2 E# t9 j岳:天下分九州,各州都有镇山“岳”。这是上古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山必有岳。岳之所指有两方面含义,一者为山,一者为人。0 y' G# O- Q  O5 n1 \
岳如果指上古圣人,就是领地在冀州的四岳、伯夷;岳如果指一座山,就是冀州之山三公山。早期,北岳神是“北岳神”执掌一方,周礼视五岳三公,以公侯待之。
; T) L- X# ^9 v% Y# U0 ?5 k伯夷,尧舜时人,姜姓,炎帝神农氏的第十四世孙。伯夷辅尧、舜、禹帝,掌四岳、典三礼、为秩宗,位尊权重。后佐禹治水有功封吕侯,受封于吕,曰吕国。
0 V) @2 ]# r5 `2 I- e三公山即今河北元氏县仙翁寨山,在封龙山西十里。是汉代常山郡祭祀祈雨的重要场所,是元氏县(古常山郡所在地)六大名山之一。在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元氏县(常山郡)的封龙山,三公山、白石山、灵山、无极山均为北方名山。古时还因山而有灵山国,无极国。这一带是当时石家庄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汉碑“安帝原初四年117年,三公山立《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为祭祀伯夷、皋陶、后稷而立,俗称《大三公山碑》,对我国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
. C) ]' q2 S3 A8 r《祀三公山碑》碑文并没有说三公是谁,但是提到“惟三公御语山”,这就说明,是御封的山,也不大可能只是说三座山头,这样就失去了御封的意义。用大山寄托三位功勋卓著的先祖,应该是御封三公山最初的用意。历代王朝都十分看重五岳,以其高大雄峙坚不可摧比喻国运长久,以其能兴云布雨泽惠百姓,因此把它们看得和三公一样重要,地位级别秩比三公。而以“国之望者为之”,就是像三公这样德高望重的圣贤来镇守,立祠祭祀。既然朝廷把五岳秩比三公,那么三公山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恒岳。
) ^* I8 L% y# D! n9 {# t西汉刘向撰《说苑五岳》:“五岳者,何谓也。泰山,东岳也;霍山,南岳也;华山,西岳也;常山,北岳也;嵩高山,中岳也。五岳何以视三公。能大布云雨焉,能大敛云雨焉;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施德博大,故视三公也。”西晋张华撰《博物志》:“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封内名山,通灵助化,位相亚也。”五代沈汾撰《续仙传》:“初,元宗登封泰岳,回问司马承祯:五岳,何神主之。对曰:岳者,山之巨。皆出云雨,潜储神仙。国之望者为之。然山林之神也,亦有仙官主之。于是诏五岳于山顶,列置仙官庙,自承祯始也。”(明)章潢《五岳叙》:“夫五岳者,自融结之始,与五行之气并生。故其神也,命五帝以封之。其祭也,秩三公以视之。其灵也,”《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四十二,郑子春《祀北岳祠序》:“夫清明著象,广大成形,圣人则之。作纪资始,列于五岳,视以三公。率由典常,靡不柴燎。维厥恒岫,实为首称。”
: n* C3 U# K8 }4 N+ s那么什么人称为三公?三公之称由来已久。《尚书˙汤诰》记载: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伯夷、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这里原文说的是商汤取代夏桀以后,说夏朝的开国功臣都是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为国为民的,夏桀由于不遵天道,才被商所推翻。告诫大家,“先王言不可不勉。”可见商汤照样尊敬夏朝的开国先祖为“先王”。当然到了周朝,后稷作为周人的祖先,肯定也是照样被尊为三公的。自从周武王伐纣立国,便有周公旦、毕公高、召公奭等三公。三公德高望重,忠心耿耿,辅佐武王,治理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 Z  \! m6 @7 \, K. x周穆王封禅,到了汉朝,照样有司马、司空、司徒三公之称。后来光武帝刘秀驻跸元氏,明帝刘庄诞于万年村,并随阴皇后驻跸达五年之久。这时,封龙山、三公山也皇恩泽惠,名声大噪,都成了天下名山,因此地方官勒石立三公山碑,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而三皇五帝夏商周先祖祭祀,自古以来就是属于各级政府主导的祭祀大典,用以凝聚民心,提高民族自信的重要活动场合。) [5 o* W+ G2 N; E. {' N
施丁所著《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中》常山郡:辖境在今河北省西部。郡治元氏。恒山在西,避文帝讳故改曰常山。据《史记》记载:舜北巡到恒山时感慨,恒山雄奇险峻,便封其为北岳,夏商周三代至秦帝王巡至北岳必进行祭祀。! G1 O; t8 J1 i7 Q# P& n% j
有文献记载:秦始皇到三公山祭祀过,因山贼骚扰而草草离开。
1 V6 n3 U# ~( N/ D( M& ^《前汉书》中载,汉武帝天汉三年春三月(公元前98年)到泰山修封后又亲临恒山祀祭,举行了“埋元玉”典祀,并将恒山第一次封为神。他的子孙常山王祭祀的场合就是三公山。9 M! @' @* K- i
《封龙山之颂》碑,其颂文中说:惟封龙山者,北岳之英援,三条之别神,分体异处,在于邦内。磥硌吐名,与天同耀。能烝云兴雨,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国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由在元氏的常山相主持祭祀封龙山,正是“因山为名”的有力佐证。这里说的是封龙山就像是北岳的一座杰出挺拔的拱卫和前出的锋芒一样。; b2 s  u2 B$ n0 I" @4 K
三公之碑释文:“封龙君 ,州有九山,北曰成土,北岳之山,连井陉阻”,意思是,封龙山是君,我三公山是臣,我是北岳,是开路前锋,这样就可以理解为封龙山是北岳的源头,天下山脉的鼻祖。由此可以理解“北岳之英援,”英是荣耀、彰显,恒岳永远伴随在你身边,守护着你,保驾着你,永远是你的左膀右臂。
1 H$ B8 X( c3 a; K# D6 O+ ]' _封龙山是太行东麓靠近河北平最东边的山,封龙山是比泰山还要早的文化遗址,比如封禅仪式、三公山之名,不是封龙山模仿的泰山,而是泰山模仿的封龙山。在华夏山岳崇拜名山中,封龙山的地位尤为显赫。据记载,汉代的常山国、常山郡一直把封龙山作为山川崇拜的对象,设立神坛祭祀。封龙山因为一个“龙”字而尽得风流,龙王与山神合而为一,最终使它成为华夏的历史文化名山的鼻祖,从此才有三山五岳之称。元氏三公山是历史上最早的恒岳,山川祭祀从这里开始。7 K( T& d- j3 E" f) N
封龙山是帝王的封山,陶唐氏之故都(砥石)石邑城是昭明居住的城池,城内有座万岁山,它昭示着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万岁山的至高处,屹立着拔地䇯天三丈高的砥柱石,它像定海神针一样,在四方高、中央低下如井的洨河河道内,是绿水青山环抱中的一柱擎天。
/ G8 N8 \% d7 _* f% Z9 f封龙山,它是高近千米的一条大龙,飞龙在天,龙成了中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又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6 {9 x3 v% ]3 s2 m
封龙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6 B3 Y' }3 @& \7 B. ^* V( R! z( ^'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楼主| 发表于 2024-9-12 20: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文明源冀中
4 p5 g& p" ?( K/ L+ X9 X! w& l9 y+ L& H5 N3 c/ P
李云庆    刘军会
  _' `. ~; s/ c& e- H" \% q' _$ u: ^8 Q
一、冀州乃“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在冀州' _5 J9 d- V" }* I: v
    众所周知,《山海经》是先秦时期成书的我国最古老的典籍,是一部包含了上古山川、地理、民族、物产、医药、祭祀、神话、传说等内容的百科全书。有学者研究认为,《山海经》可能是10000多年前的中华地理志。汉代刘歆认为《山海经》五帝末期跟随大禹治水的伯益,但伯益时期的中国地理与现在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从距今10万年开始,全球海平面进入持续下降之中,最低时低于现在50多米,整个渤海和黄海以及东海的大部分地区都变成了陆地,日本列岛和台湾岛都有陆桥与大陆相连。由此可知,《山海经》并不是4000多年前的著作,其创作年代可能要早得多,甚至有可能在万年以上。2 _! k1 t5 t- s4 A6 w; C
      现今考古界及网上热议“最早的中国”在哪里?有说关中的、有说伊洛的,有说晋南的等,各种说法争鸣。本课题组成员、上古历史学者刘军会专门研究《山海经》上古文明,推认平山这一带即上古华夏三皇五帝时认为的“天地之中”,冀中南地区也就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地。上古华夏三皇五帝政治中心在哪里,哪里就是最早华夏“中国”,即最早华夏源于冀中、三皇五帝夏初先商皆在冀中,然后再向四方扩展。; c( f/ B/ @8 |4 Q! P
《海内经》有这样一段文字:“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域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其中都广之野“其域方三百里,天下之中,素女之所出”,上古华夏三皇五帝时认为的“下之中”有这样几个特点: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 N8 k; O' N) [翻看平山地图,发现温泉周围几十里内现存“中”地名不少,如:中庄、中陈庄​、中古月、中石殿、中荣村、中郭苏、中白楼、中义羊、中七汲等,这里也是战国中山国都所在地。 综观全国各省市县地名之上中下、大中小、东中西、南中北,上下大小东西南北这几种地名,各地都很多,而中地名则并不多,这里可能是全国“中”地名最密集的地方,是不是可以佐证古中国所在地呢。
, s+ J8 N+ `1 A! k    上古人可能是简单朴素地认为只有"天地之中″的地方才有这么大的热泉吧。素女当指常在温泉玄丘宫中黄帝母附宝、商祖契母简狄(平山桑姓王母娘娘)、周祖后稷母姜嫄等帝之女眷们。黄帝生于寿丘、简狄浴黑水温泉吞燕卵生契、姜嫄冬游玄丘采青芺献帝喾而生后稷,皆在此温泉灵寿玄丘宫。  @  ?8 q# x( n0 a; a
最早涿鹿大战,黄帝胜为冀中华夏共主,移封赤帝末代神农榆罔于西南方的炎地夏地一带,遂称为炎帝夏帝。神农、炎帝、周祖后稷皆以艺嘉种出名,可能在此一带寻到了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等一些优良粮食作物品种,并加以精心培育、教民扩大种植。后稷晚年居住并终葬于此。商祖契亦携其母(王母)有娀氏女简狄晚年居住并终葬于东边不远之平山县王母村、蒲吾村一带。专家们多认为“契居蕃”即平山蒲吾一带,中古曾为蒲吾郡、县。后来崇伯鲧之子禹治水成功后,舜亦改封禹于此夏地为夏伯,都于温泉北边不远的文都河口、文都村一带,禹名文命,文都或即文命之都。舜崩,禹返保定帝都即帝位,晚年又回会稽山(今平山黄金山黄巾山)盟会诸侯并崩葬于此。他们晚年居住于这一带,也是便于躲避寒冬之冷且益于温泉疗疾养生,所以亦名为灵寿地。" L2 ^# F5 c6 x, p0 L# Z
《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在昆仑墟(五台山)东南”,此寿华之野显然也来自“灵寿实华冬夏不死”,也即都广之野,二人为争温泉利用权而战。至于灵寿木,“灵寿实华,此草也,冬夏不死”,最初应是仅指产于温泉地热区的可常年不死开花结实的某种正适合做拐杖的特异小灌木,因数量太少,自然珍奇,后也搞不清到底是啥木了,多认在大山里,现有认为六道木的。或者把皇帝赐的拐仗都叫成灵寿木,或把自认为好的拐杖也附会叫灵寿木,寄托长寿愿望。
3 d0 ^4 R0 V/ _) M; D冀,通脐。古冀州被称为中州,是古人心中“大地的中心”。“地中”,就是地之中央,《周礼》记载:“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阳阴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因此《淮南子》注说:“冀为天下之号。”顾炎武《日知录》中也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也就是说冀州即时中国的代名词。
  ^: Y$ K3 K3 m# _, L9 M“两河之间曰冀州”,也就是黄土高原的南流黄河段和注入渤海的北流黄河段所夹之区域。在《尚书·禹贡》中,冀州被列为九州之首,其描述为“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谷梁传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所谓中州,就是地之中央,冀州为中州,自然应为九州之首。冀州是古三代帝王尧、舜、禹建都的地方,即“王畿所在”。汉书记载:“冀州,尧所都,故禹治水从冀州始”。史记记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 p% z- v: r3 V' k% F* }3 C《竹书纪年》:“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黄帝出生的这个寿丘,依据《东次二经》可能即冀中新乐市之古长寿山,也可能是在这上古灵寿地、平山温泉黑水玄丘一带。
9 p. @& G# w5 Q/ S5 {$ l! \% G7 Q炎帝去世后,其属下或一子夏耕为炎帝出气,与黄帝争斗失败,被黄帝斩首于井陉平山交界处,黄帝贬称夏耕为刑天,命此处山为井山刑山,刑天之后代也被贬称井方即刑方。此处刑山向南北大扩展就成了大刑(形)山,中古再定名太行山。后来又发明陉字,来专门表示山脉中断处,意思也与用刀砍头之刑字相类,此处井山刑山就改为陉山了。太行山有八陉之说,即八条重要交通孔道,此处为井陉。
- v& i5 Y  \$ a7 O- C+ c! F" Q' m由此可以推论:平山温泉为冀中上古华夏帝庭冷季避寒、育儿、老年休养佳处,而西北方不远的五台山昆仑之丘则为"帝之夏都″,即热时避暑佳处,一清凉山一温泉水,天然相对应,同为上古华夏之圣地。+ p8 W& A% S- e
二、人文始祖伏羲起源地在冀中,华夏文明以冀中为中心向外扩散
1 ^% }+ s7 s" ]" w8 w& ?大约一万二千年前,现今的华北大平原还是一个浩瀚的海湾,太行山东麓滨海山前冲积高地、台地是适宜古人类生存繁衍之地;之后,随着今华北平原海水的退去,古人类从山前台地到河谷高地逐步从西向东迁移。石家庄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二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发现,早在二至五万年前井陉孙庄就有人类活动遗址,它是华北地区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发现,石家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十分广泛。从时代和文化类型划分,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近百处,4800—43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约有50余处。
1 Q$ n) b$ _, r  \# P+ s伏羲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时代是父系时期,正处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距今7000-5000年前,而在石家庄区域处在这个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集中发现在西部山区和中东部平原临河地带。在石家庄西部山区的井陉,目前发现有三处仰韶文化遗址。测鱼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县南部甘淘河上游、具有五六千年历史。苍岩山遗址:东距苍岩山2km处、山溪畔的一向阳台地上,时间上晚于测鱼遗址,距今约五千年左右。大台山仙人洞遗址:位于井陉葛丹村大台山山腰。出土的红陶器,与苍岩山遗址相近,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属于历史上的尧舜禹及夏文化范畴。特别是在井陉南王庄发现的伏羲、女娲活动遗迹,现有伏羲部落山、女娲部落山、磨合台、伏羲洞等。伏羲部落山的范围在现今的南王庄南河以西,包括西秀林、于家、南障城、苍岩山等村庄,在其范围内存留有伏羲洞、鱼寨山、驼峰岭、奶头山、试箭石、鞭打一道沟、部落护法神、阴阳青红石、清泉沟等遗迹。井陉仰韶文化遗址特别是井陉南王庄伏羲、女娲文化遗迹的发现,与新乐伏羲台、赵县双庙、涉县娲皇宫联系在一起,充分证实和充实了冀中地区境内特别是封龙山区域是人文始祖伏羲氏族繁衍生活之地。' d: r# v% c& s
据《西次三经》第8山“昆仑之丘,河水出焉,南流东注于无达”,推测昆仑丘为今五台山,这个河水为滹沱河,五台县源于五台山之清水河南流汇入滹沱再向东入平山大吾川(无达)。据《北次三经》“泰戏山,滹沱之水出于阴,东流注溇水,液女之水出于阳,东南流注沁水”,液女之水,在平山县城附近,即冶河,也即洛水,液冶洛音近,井陉冶河边有洛阳村,泰戏可认为泰皇伏戏氏。上古冶河从平山县城南拐向东、又向东南过鹿泉县。液女或即河伯妻洛妃(史志记为伏羲氏之女),此河伯则或为帝喾族兄弟擅造舟之番禺的后代,黄帝→玄号(禺号太昊)→蟜极→帝喾→挚尧弃契,黄帝→禺号→淫梁→番禺→奚仲→吉光,番禺造舟,吉光造车,番禺为黄帝长子东海神禺号之孙,亦即水伯天吴,曾居番吾(蒲吾番禺)掌渡口,后代河伯氏亦居此一带,有娀氏简狄(平山桑姓王母)之侄大羿(二郎神)为夺洛妃与河伯斗,射其左目。上古三皇五帝时河洛,或为石家庄滹沱河和冶河。“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伏羲氏)则之”,伏羲氏族就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上古文明。3 l, m3 e& O! A1 O
三、黄帝出生地寿丘,都邑、崩葬地都在冀中$ H% A% `1 q+ e! R/ c& h
轩辕黄帝为少典氏之子,姓公孙,建都于有熊,故称有熊氏。轩辕一词本是出自于上古时代。黄帝的先祖是有熊氏。黄帝诛蚩尤于逐鹿之野,诸侯尊其为天子。因观察土为黄色,以为瑞祥之色,取号为黄帝。又因他长在姬水,居住在轩辕之丘,就以姬为姓,轩辕为号,所以后人也称黄帝为轩辕氏。根据纳新记载,封龙山是轩辕黄帝的化身。封龙山的形状和轩辕星宿的星图很相近,轩辕星宿图是飞龙形,所以封龙山也叫飞龙山。封龙山上旧有轩辕黄帝庙。$ p; _6 L; \+ d7 n( ~# S' x9 L
《星文图》曰:“山应轩辕十星,屈折若飞龙之状,故云。三十里封龙山下,其庙两两相对,若泰阶六符之状,盖三台近于轩辕故庙于此山。”  黄帝生于寿丘(轩辕之丘),长于姬水,都于涿鹿。《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但是司马迁并没有说明桥山在哪里,所以古往今来众说纷纭。  
' y  y, L0 B3 O! o《大荒西经》所谓“轩辕之台”,就是《海外西经》的“轩辕之丘”,也就是说“台”和“丘”显然都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人工建筑物。
6 J9 m- W, U2 n! m  y7 G* ?《归藏》有关飞龙山的记载,“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 {0 I" `$ }* G* I; O8 s: ^
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记载三皇五帝史籍。《古三坟》记载的飞龙氏比黄帝时期更加久远:“伏羲氏始画八卦,命臣飞龙氏造六书。”! p: p/ h% r+ Q8 K0 ?+ P
“轩辕之山”就是轩辕丘,就是一处“黄帝冢桥山”,飞龙山北坡的桥门沟村有一处高大的人工土丘团山,疑为黄帝冢。封龙山古称飞龙山是黄帝驾龙升天。
0 ^% p$ \$ f/ k$ K8 A$ `《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四至为“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8 [0 z( L, z3 ^
黄帝东至:“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黄帝最东或到过沧州东南之无棣县大山、海兴县小山一带,二山南北相距四十里,为古火山,当时在海边,小山又名马骝山高36米、长7.2公里、宽1.5公里,大山又名马谷山高63米占地0.39平方公里,二山虽不高不大,但却是千里平原上唯二之真山,很是突兀,名胜众多。有专家们考证大山即《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海”之碣石山,禹、齐桓、秦皇、汉武等曾至,今当地已挂牌恢复碣石山之名,上古黄河干流入海口或就在二山之间,据《山海经˙南次二经》中将最末一山“漆吴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推测在此地,漆吴山为小山即丸山,丘山为大山碣石山即岱宗。而今山东泰山黄帝应没到过,泰山叫岱宗怕是西周以后之事了。
: b4 w! M$ E" M3 y# G3 I5 S1 x黄帝西至:"西至于空桐,登鸡头″,据《山海经˙西次三经》为黄帝少昊父子西征路线,黄帝向西最远到第12山轩辕之丘,推测在今忻州原平县轩岗镇西边管涔山,第8山昆仑丘为东边五台山。司马迁说的空桐山、鸡头山或即与此轩辕之丘(管涔山)相近,而难远至今甘肃崆峒山。战国赵襄子娶空同氏女,当就在晋北。少昊最西则绕过管涔山到达并葬在第14山长留山,在今岢岚县一带。少昊一子蓐收则更远至第21山泑山,在榆林市西草原边界一带,为五帝时华夏最西疆。东边著名神木石峁城,则为少昊(昌意)另一子韩流之子帝颛顼一子耆童所封居之第19山騩山,在白帝金天氏少昊、金神蓐收之后为总负责华夏西疆陕北事务之大方伯。
8 Y: d9 D; D7 q黄帝南至:“南至江,登熊湘”,即《北次三经》陆山姜水,今满城界河,赤帝出生地成长地,得姜姓。而黄帝则是"生于寿丘"在平山温泉黑水灵寿玄丘,"长于姬水得姬姓"在易水流域。炎黄二帝为神农少典氏与有蟜氏联姻所生异母兄弟,蚩尤则为二帝侄辈。少典分封轩辕于北边易水流域为黄帝,主要向北发展,都于涞水一带,古有黄帝城,近来刚建好黄帝城文化公园。少典分封榆罔于南边为赤帝,主要向南发展。后赤帝即少典之位为末代神农都陈,此陈为帝喾母握裒和帝尧母庆都所属陈丰氏之陈,在今顺平陈侯一带,“伏羲神农炎帝皆都陈”,皆在顺平这一带。赤命又命佐臣族子蚩尤居江水姜水,或有防黄帝南下之意。陆贾《新书》“蚩尤叛父,黄帝过江”,蚩尤叛逐赤帝,代其位,赤帝无奈求助于初封于北边的黄帝,黄帝于是领兵过江(满城界河),于唐县高昌浊鹿山一带与蚩尤大战,擒杀之,一统冀中华夏,而移封赤帝于西南方石家庄一带上古炎地夏地(源于平山温泉地热)为炎帝夏帝南帝。炎帝死后,炎帝另一佐臣夏耕于夏地叛乱反黄帝,黄帝又南下平叛斩夏耕于井陉贬称刑天。黄帝平刑天之乱后,最南或到过封龙山熊耳峰和元氏湘山。封龙山又名飞龙山,即《山海经˙北次三经》维龙山,因神农氏又称神龙氏飞龙氏,所以封龙山最早或即因末代神农炎帝飞龙氏移封夏地曾居此山而得名。! L% d. w& M9 x0 e* N! x+ [& P5 w2 F
黄帝北至:"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黄帝最北或因北逐荤粥到过坝上燕山一带,凯旋后聚诸侯合符于徐水釜山,移都于唐县高昌浊鹿山之野,东面也临近顺平陈都,总之保定一带为三皇五帝帝都区。
# {/ r5 c+ Q) N& K* _2 `* j四、禹母吞石珠生禹于夏地石邑,或在井陉鹿泉金珠岭金珠山一带
/ N7 R+ {0 L1 o8 V( T& K" s《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已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n0 k$ F6 o* ]
《帝王世纪》曰:“禹母吞神珠,胸坼而生禹。”6 L9 U- \7 U2 ?, p; {. D7 {
扬雄《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母吞珠,孕禹坼副而生于县。”
6 [1 S8 ^1 V% Q  @5 @遁甲开山图》曰:“禹得道仙人。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年三百六十岁,入九疑山。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化生於石纽山泉中。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而生子。长大能知泉源,乃赐号为禹。代父鲧理水三年。功成,舜以其功为司徒。后禅帝位。”
( k9 m6 d5 `5 S& O' R《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
5 g; W; Z0 i# g& C9 u( ]9 y# _2 }: V《艺文类聚》卷6引《隋巢子》说:“禹产于崐石。”又《淮南子·修务训》:“禹生于石。“高诱注:“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坼胸而出。” 又《焦氏易林》卷一说:“舜升大禹,石夷之野。征诣王庭,拜治水土。”9 U6 n) a3 Q9 y! G3 U
据以上史地资料推想,禹母吞神珠生禹于石地(石邑),神珠或即金珠,金色浑圆如蛋黄之石珠,吞石珠生禹是稀奇但又合情理可能之事,另"启生于石",禹启父子皆生于此夏地石邑,更说明禹启姓石妬也就顺理了,石邑也称妬邑。
3 K: [. z, @# L  M) {0 [9 Q' X4 @因启亦生于石地,又是禹长子继位者,所以启这一系应姓石妬,但后来夏桀灭国了,启这一系也形成多个姓氏,如少康四子一女:曲烈鄫氏、窦龙窦氏、女艾艾氏。殷墟甲骨文武丁一妻妇石、妇好墓陶器文"妇妬守",表明石妬姓仍存在,且与商王联姻,守或即窦,"妇妬守″是说武丁妻妇石妬来自窦氏窦国,姓石妬。* P/ F1 v2 u/ `3 \, o
石家庄一带不少窦地名和石邑(妬邑)、曼叚邑、绵曼河、万夏镇、嘉阳城,可综合联想到上古夏地、鲧禹少康窦龙等。而此一带夏王窦建德的许多传说可能只是千古巧合附会,早有窦龙,唐以后才讹为窦建德。# L9 s% K# A1 k4 o
% X( |0 y# g7 l# ]9 Y" r& K
概况一下华夏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大致脉络:8400年—8200年速冷期后,晋中北蒙南河套地区最早的开拓者是来自冀中的后岗一期文化人群,推测为冀中华夏伏羲氏。后来关中豫西半坡庙底沟仰韶文化人群接连北上,华夏退守冀中进入神农时代。再后来冀北雪山一期文化(有蟜氏)与冀中华夏神农少典氏联姻生炎黄二帝,浊鹿大战黄帝胜出一统冀中华夏三皇源冀中华夏,向四方扩张,主要是西方,沿西次三经路线扩至晋北陕北,后面几帝接力巩固,形成下图图示形势。& [5 I! O; q- f% E$ U6 I' @
; p) v! U  x* t9 P5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楼主| 发表于 2024-9-12 20: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9-12 20:37
/ a/ u# Q" l, r/ I/ O+ A1 X  A, s0 S封龙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 f: D% n, s7 l6 M     2 Z: Z3 y2 w, i* j. a
白贵书 李云庆

3 S  ]  P# g5 V# V3 P祥瑞:) f- v3 k; U; i5 [
[文件]7 I0 r1 W, s- M% e/ h) W( v3 C3 u
1 F" m7 ?2 _, `1 Q" d
祥瑞:3 A( u8 J1 X$ t+ t
曹院长:这篇文章新作,可以在您的《燕赵中医》网上发表。
9 @7 [1 l8 b- V7 j6 X' k$ B$ \& v' J. {( @, B! M; {; q0 V7 z- w
祥瑞:
7 [" ^: r5 b2 \7 N7 g8 D: h
' _6 j. R/ f( z3 H3 ]& ^, e: ~! R: |# Q
祥瑞:# a5 U- X+ A( f* u4 u! G# T8 v
第二篇《封龙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第三篇《石邑城是华夏文明的襁褓》,随后我发您。/ e/ R' Z$ I4 _/ M0 K6 V" F
' s! g7 d0 V. ]1 g% k5 W, v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J% o/ N; p- ^8 }1 @6 G5 k9 p
好的,谢谢
: R* S6 b% e* s0 c; L9 U3 \- `6 _. f: C7 R* B
祥瑞:
0 K5 c8 C' y" R/ v' [0 j- I( x* y/ R[文件]
, A. [! f1 M; A, s) C$ b6 g% o- s/ X3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g- {( Z7 z! Z% E' ^0 j) \【新提醒】李云庆、 刘军会重要文章:华夏文明源冀中[来自:燕赵中医]  https://www.yanzhaozhongyi.com/f ... tid=3341&extra=0 Z' A6 a, L  `9 U) @
' [! ]) b. Q- J# d' B
祥瑞:% f# r9 l* d) U( K5 n; ]

# q: E7 h0 }! h! ]- s
, H6 q% x8 M- b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 p+ k+ v9 P( g0 h8 N1 `这个文章暂时贴在后边,我再另出一个帖子。
- i) v8 y8 p  A! L  R0 r1 b# ^) p; [0 D/ y
祥瑞:3 A2 O: t$ X6 S% j5 F3 ~8 U; B
[文件]
1 j$ T2 N( H% ?5 J9 N. ~
$ O/ x- W8 J7 _8 I3 J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9 A' [% R" f$ b  @; A" e! H, L【新提醒】白贵书 李云庆颠覆你的认知:封龙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来自:燕赵中医]  https://www.yanzhaozhongyi.com/f ... tid=3342&extra=
* l- t, r% |7 t* z; A$ L9 P* U- j5 x
祥瑞:/ n% n! U5 P, i; A% w7 I
三篇是一个系列
; x5 F. P4 W! I% Z4 P4 A2 ]4 h4 _) a' y+ b9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6 c7 D1 g1 ~, u! H) a
【新提醒】你可能没想到,白贵书 李云庆告诉你:“石邑城是华夏文明的襁褓”![来自:燕赵中医]  https://www.yanzhaozhongyi.com/f ... tid=3343&extra=
4 V" l; x; X' X, [: h0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