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4-10-23 17:00 编辑
6 N' S; K) v8 B. y7 h) H9 q3 @! ]3 G2 @9 f# x {% Y
【教史讲座】45. 百年禁教(一)[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var(--weui-FG-2)]Hope [color=var(--weui-LINK)][url=]Historia Eccelsiae Fochiensis[/url]
& O, H, T4 m" E4 J022年07月30日 07:00 福建7 i9 Q `- F5 t
[color=rgba(0, 0, 0, 0.9)]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5 z2 R1 P1 U; c[backcolor=var(--APPMSGCARD-BG)]dlsjs讲座,Historia Eccelsiae Fochiensis,32分钟) `& C) E8 c a% |/ f ?% d* R
8 Q' T) f8 \# z' r' ?1 |
O.01 名义上禁止实则宽松的禁教政策 康熙晚年礼仪之争后,清政府即采取了禁教的政策,但是终康熙一世禁教政策并没有严格执行。因为康熙皇帝曾经和传教士有着良好的个人关系,对于传教政策,虽然颁发了所谓的禁教,但是执行起来又相当有限制。 + Y4 {. F, [. I
首先允许领票传教。就是持有清政府所发的特别的通行证,领受票者、宣扬遵从利玛窦规矩者亦可自由传教。这是为传教士较为宽松的背景。
; d1 E2 e- E; G& @& L. Q# ^第二就是各省的地方督抚、官员们,他们在这场禁教运动中并没有采取非常认真的态度。因为各省督抚深知传教士深得康熙皇帝信任,个别传教士甚至参与国家机密,参与当时清王朝和俄罗斯边界划分的外交谈判,而且在宫中可以随时得到皇帝的接见,亦属于皇帝身边的红人。这些地方督抚认为皇帝可能是一时的政策,对于传教士有这样一种限制,如果地方官员执行地过于激烈,一旦他日传教士重新得宠,似乎不利于他们的仕途。当禁教令发布后,地方督抚的官员多半采取了一种睁一眼闭一眼、得过且过的态度。 7 K4 B; J3 r8 F1 r' L
一直到康熙去世,公元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为止,各省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反教的风潮。雍正皇帝登基,政策才骤然转变。由比较宽松的,名义上禁教实为打折扣的政策变成相当严格的政策。
. U+ q8 A% ~" O1 x3 ]+ Z+ l/ ~$ UNO.02% q: A/ a" f2 G$ C* J9 H9 F
+ M0 t8 x4 Y$ A* T4 s
) R K, h$ n/ I- c! Q9 I" L雍正严厉打击教会的原因
$ x7 }, e# \+ p8 e" S
1 e! }4 {7 C9 {- M雍正皇帝对于天主教的打击是清朝诸位帝王之中相当严酷的,也是清代历史上第一个。自雍正开始,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一直到1840年之前。严格来讲,从1723年至1846年一百二十多年的时间清政府执行严格的禁教政策。一百多年的时间在中国的教会历史上,称之为“百年禁教”。 " c9 V! |0 q2 k+ x9 F B7 |7 X
雍正皇帝对于天主教采取严厉的打击政策,有多重的原因。首先我们看他和康熙相比为什么会采取激烈的打击迫害教会的政策。 & t- W$ H D& d: f
: t. ]; B2 B' @7 l
6 H! ]" N1 B9 @
# P2 b. n( d( M) N# q s7 ]
$ i- a# v! c$ h0 gNO.03
8 V. u4 H' D, Q4 |7 ~ & E6 L/ |- L, A, J6 Y9 e# Y
0 p1 ?& R$ y% B# P& d4 u* Q对儒家的推崇 3 X0 f0 E6 f# c5 I4 u! I
; A+ X9 \( p: @/ a/ U1 |- |第一,清元两代虽都是异族入主中原,但清朝的皇帝和元朝皇帝相比有明显区别。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接纳问题上,清朝的政策比元朝更加具有圆融性。也就是说清帝并没把自己视为外番君主,反而力图打造自己是继承孔孟道统的华夏正统君王,并非是被汉族知识分子所认为的是来自于蛮夷之地的野蛮君主,绝非如此。顺治皇帝在位时不必说。从康熙开始,康熙、雍正、乾隆,以及历代清帝都特别强调自身的正统性,即所谓的“君主华夷”。也就是并非满人消灭汉人,双方无论是汉人也好,满人也好,特别是满清的君主是华夏正统君主的象征。既然想要做到这一点,清帝必然要高举所谓的儒家正统的旗帜,雍正皇帝尤其如此。雍正皇帝本人在治国理念上对儒学相当重视。他曾经给大臣训话,说:“儒教本乎圣人为生民立命,乃治世之大经大法。”就是认为儒家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而释氏(指的是佛教)之明心见性,道家之练气凝神,都在于劝人为善,戒人为恶,有补于治化。”雍正皇帝的这段话已经表现出他的治国理念。这个治国理念并非他所首创,而是源自中国古代,即汉武帝之后历代帝王治国理念的一个总结。雍正皇帝认为儒家的教化,就是所谓的儒家的思想应该作为治国之经典。佛道两教的劝人为善、止人作恶,可以作为教化、统治的有力工具,因此也得到了皇帝的尊重和利用。雍正的政策就是“崇儒礼佛”,这是雍正皇帝相当坚持的,也影响到了以后清朝历代的皇帝。为了表现他的所谓“崇儒礼佛”的政策,他大肆地对孔子进行了尊崇追封。在雍正皇帝之前,对于孔子的加封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封号,“孔门”,“孔子世家”……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当时还是西汉时期,就把孔子和诸侯贵族列在一个传记里,称为”孔子世家”。自汉开始,历朝历代对孔子的加封头衔不断地增加,已经超出了人称的封号。在雍正之前,孔子进一步被册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封号众多,或者是“万世师表”或者是“孔圣人”,甚至是所谓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对于孔子的褒扬无以复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到了雍正时期无法再加封。怎么办呢?雍正皇帝就在继位的第一年,公元1723年,宣布册封孔子的先人,在孔子之前的五代先祖追封为王。而且又把孔子列为跟帝王一样的尊崇,凡孔子之名讳民间一律要避讳。这是把孔子和帝王作为同等对待。孔子,比如说孔丘、仲尼,这些孔子所有的字眼,不论是人名地名均应予以避讳,就是不可以重复用这些词。过去我们讲过避讳制度。比如说玄烨,康熙皇帝叫玄烨,在他登基之后,要民间避免使用这个玄字,这就是导致了顺治皇帝颁赠给汤若望那个匾额叫“通玄教师”,不得不改为“通微教师”,就是这种原因。孔子这个时期也得到了这样的一个政策。 ! A5 R& _- \$ m8 p& D, w
" ?: @1 c0 G# Z2 E) J) n0 f
# Z4 U- }* }# i t! x8 I: w- b O, ~$ ?+ F, c
& c7 X. Q1 f5 kNO.04
) G7 I: v$ O: o% o( x* j8 U$ n8 \5 H( ~- o
对佛教的热衷 $ ?+ u& B) a/ {, j7 I1 n
2 W! V+ w: {3 R1 H0 Z9 U
雍正皇帝除了对儒家的推崇之外,他本人在青年时代就和佛教有着密切的来往,自称为“破尘居士”、“圆明居士”。他对佛教具有相当程度的专研,和很多著名的僧侣都有往来。他声称自己由于身处皇家,政务繁多,无法出家,就决定奉行在家修行的原则。虽然他在他当雍亲王的时候即参与朝廷政事,但是对于佛教始终热衷,经常参与佛教徒所举行的一些法会、辩论会议。最有名的是在他登基为帝之后将昔日自己作为雍亲王时的宅邸奉献给了佛教,改造成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的庙宇,就是今天的雍和宫。雍和宫就是雍正皇帝在尚未登基之前作为雍亲王的时候的私家宅邸。他登基入宫之后,这个地方就奉献给佛教,就是今天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的寺庙。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很多重要的僧人,譬如文觉是雍正皇帝的重要参谋,对于在雍正登基之后,在雍正打击政敌的运动之中,对于处理年羹尧、处理隆科多、处理皇八子集团的问题上,这位僧侣都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意见,以供雍正参考。 ; S3 h2 i; }8 j
) G7 ~2 c7 N, l: o
; D L8 V3 U1 C
1 e/ m3 Y& Q1 a1 j4 R% t
6 [: c8 _2 A! a' k. |: F2 E% s: FNO.05
# t! ~, b0 v, y' l+ d3 [" u Z) X. K+ N5 q8 l9 J
对天主教的偏见和误解 , ^7 Q! x0 s; ~* ]+ U! x
6 B9 C6 B2 g) h3 `从雍正的成长背景来看,从他的治国理念来看,都是以儒佛道,所谓的以儒家为正统,佛道作为辅助,可以更好地治理国家。而对于在康熙年间盛极一时的天主教、深得康熙皇帝信赖的天主教的传教士们,雍正皇帝则相当不以为然。由于康熙在位时期,作为皇四子的胤禛尚不敢有更多不满的言论,但是他所接触的传教士的一些著作,比如,特别是《天主十义》,还有传教士所写的教理书籍,对于利玛窦所谓的“和儒补儒批佛”的政策,雍正皇帝相当不满。他认为对于佛教的批评是他无法接受的。他说佛、道两家抨击西洋人,西洋人反过来又指责佛道之非,似乎看起来他们都非正统,“孔子依然攻乎异端,尸骸野起”,这是引用儒家的学说。他说这些教派之间的互相冲突,也表示了洋人这种自尊自大的心态,而且在传教士的笔记中也记载了这样的话。在雍正登基之后,雍正皇帝曾经对宫廷中服务的传教士们有过一篇演讲,在这篇演讲中他说:“当年是朕的父皇老糊涂了,所以偏信偏听了你们的话,其他人的话都不听。当时朕作为皇子心里非常痛苦,先皇正是由于迁就你们这些传教士,所以降低了他在中国士大夫和文人阶层中的地位。正是由于先皇的宽容,才有了中国各地广建教堂。朕当时作为皇子,看到这种情况也无法说什么,你们骗得了朕的父皇,但是却骗不了朕。”这段话出自耶稣会所撰写的《西洋传教士看中国朝廷》。(这本书已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以一个当时在清廷中服务的外国传教士的眼光,从他们和皇帝的接触中、谈话中,他们进行记录、传留下来的。 - i) A( L C/ H! u
礼仪之争爆发后,雍正皇帝对于这场斗争有着更加消极的看法,他认为这是西洋传教士意图借机改造中华的风俗。雍正皇帝接纳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于天主教的批评。《圣朝辟邪集》出版于明朝末年,清代亦曾广泛流传。雍正皇帝对这本书中的一些指控相当赞同。譬如说,当时雍正王朝一些反教的人士援引了这部书中的记载,介绍西洋诸国风俗:“西洋诸国,国中君主有二。”有两个君主,就是当时的反教人士对于西方的了解、描述。“国中君主有二。一称为治世皇帝,一称教化皇帝。治世者摄一国之政,教化者统万国之权。是一天二日,一国二主也。无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政教纲纪,一日变易其经常,即如我皇上可亦为其所统御,而输贡献耶?何物妖夷,敢以彼国二主之夷风,乱我国一君之统治?”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介绍西方(但是他的介绍有点太片面化),他说西方诸国有两个君主,一个是治世帝相,相当于世俗的统治者。第二个,是教化皇帝,指的是教宗。他说治世者管理一国,一个国家的政治。而教化者统万国之权,是说当时教宗在欧洲诸国具有管理教会之权。但是统万国之权没有详细的描述,给中国人一种误解,好像觉得教宗在这些国家中成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统揽一切政务。这点透过对于中世纪历史的学习,看到并非如此。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教会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纵使是在教会的强盛时期,譬如英诺森三世的时代,教宗的权势虽然至上,但也没有取代世俗君主,直接去管理世俗的政务。但是他认为,中国一旦接受了这种理念,数千年以来到孔子所谓的自尧舜禹汤以来的道统将要毁于一旦。雍正皇帝认为,天主教所宣扬的是一种鼓吹一国二主、一国二君的蛮夷风俗,这将破坏中国的一君之制。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所谓的君主一统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绝不可以容忍一国二君,也就是天无二日,绝对不能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天主教会在欧洲这段历史,也并非是客观的历史,写这本书的人对于教会,对欧洲的历史,只有片面的认识。但是从这段话也明显看出雍正皇帝对于教会的误解,特别是从他的这种专制权利角度来看,更视天主教为一种威胁。雍正皇帝在后来明确指出“ 四海之内,唯天与共,一国之中,宁有二主耶?”就是一个国家之内怎么会有两个君主?强调君主皇权,强调君主专制权力,绝对不能侵犯。 - w9 v2 d7 I; P7 u: ~6 z
e) I9 E5 b: z' @
9 V2 Q8 t( X5 w$ ~- S/ b9 Z2 y
% U% A, ?1 q- E6 s4 w, M1 E9 Y
3 u/ C/ m9 p5 A' rNO.06
; w2 s) {+ \; L& u3 B& P4 `9 [/ V0 [* ?4 f
康熙晚年储子夺权
4 ^% x+ W4 w u1 Y/ Z- g @, R( e) ^( n' ]
雍正皇帝禁教,既有个人的信仰缘故,又有他的治国理念,同时拥有复杂的政治背景。其中一个政治背景就是和康熙晚年的政治斗争有关。康熙皇帝是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历代帝王之中,在位最长的一位君主,在位六十一年,实际掌权五十三年。康熙皇帝生有35子,在位时间特别长,儿子特别多,康熙晚年上演了一场诸子夺权的历史大戏。这场大戏在中国的民间野史传闻之中,被构造出所谓的九王夺嫡。到了现代经过电视剧的演绎,把这段历史炒得基本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特别是在年青人当中。最近这些年一些流行的电视剧,一些所谓的穿越剧,很多拿这段历史,把它搞出来说事情。小说家、戏剧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把这段历史按照他们所需要的部分进行裁减。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在康熙晚年确实有这场事件。这个事件对于雍正皇帝,对于天主教的政策有什么影响? # W* ~( Y2 }- p& G9 v
回过头来看,康熙晚年的政局演变。康熙的三十五子长大成人的只有二十二个。在这二十二个儿子之中,又分为若干个党派和集团。第一个是皇太子集团。康熙皇帝亲政之后先后有过三位皇后,遗憾的是三位皇后都不长寿,最大的年龄是三十一二岁就去世。其中皇后赫舍里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她为康熙生了个儿子,皇太子(胤礽)这个皇太子严格意义上来讲,如果从年龄来看,在他之前,有一个皇长子,即所谓的大贝勒,但是大贝勒胤褆由于是妃子所生,不属于嫡长子系列,胤礽是皇后所生,在出生之后的第二年,即一岁的时候就被康熙册立为太子。太子胤礽从一岁开始就当太子,一直当了三十多年,将近四十年的太子,最后变成老太子。皇太子集团在朝廷之中得到了他的一个亲眷、就是他的叔外祖父索额图的拥戴和支持,在朝廷中就形成了太子集团。第二个是皇八子集团。康熙皇帝第八子爱新觉罗·胤禩。皇八子应该是在康熙诸子之中,相当具有才识的一个。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老八老九老十结成了皇八子集团。除了太子集团,皇八子集团。还有以后来的雍正皇帝雍亲王胤禛为首的皇四子集团,包括了皇十三子胤祥,老十三也是皇四子集团的重要成员。除太子集团、皇四子集团、皇八子集团,还有长子集团,就是大贝勒得到了当时的内阁大臣明珠的支持,他是明珠的外甥。这几个皇子之间结党营私,开始一场谋夺大位之战。
Z$ l/ f9 A5 }- Z+ {
: Z* L$ b1 ]5 u% V; y# `( A2 Y/ B
7 t9 U+ ?" j' a- d# T4 G0 Y9 u' d6 ^
0 k b; q! k. ?1 F: M% ]7 B/ dNO.07
* R8 c" z f% \, ^- M
y$ k4 T& B; M0 q# S两立两废太子
* y' Z" ^0 {, \7 v3 B+ A; R! Z+ h/ l( s+ h
由于太子是储君,天下未来的皇帝,虽然一开始在权利斗争之中,拥有不败、最好的优势。因为你是公开的皇位的继承人,但是太子胤礽,生性骄横,又欠缺政治头脑,急于登基,抢班夺权。在清康熙四十八年,他意图利用康熙出巡的时机发动政变,进而夺权,结果被康熙所镇压。清康熙四十八年宣布废太子,但是废了太子之后,朝廷之中其他皇子都跃跃欲试,康熙更加不满。所以在废太子的第二年,康熙四十九年又重新把被废的太子又立了起来。立了太子之后,由于皇太子非但没有吸取前次被废的教训,反而变本加厉意图尽早夺权,又一种说法是太子胤礽得了一种狂颠之病,相当于今天的精神病这样的疾病。康熙无奈最后又宣布废除太子。所以说两立两废。 ' |$ O( c0 X: j0 C' ^
# y/ f$ d/ q5 n$ D3 C3 E9 F
. A/ N' Y P# W- o' O
6 S! P, ^! K1 ?
( L* X. h* F+ q; U w2 r' b: y
NO.08
! k0 Y( }4 g' [7 P4 F q
) J9 D6 o0 @4 U3 j9 U( H雍正阴谋推倒皇八子集团
' K* O( X! P- o$ C: B3 t" s1 f1 ], |5 ~% M( r. z( M2 A4 S% D
在废掉太子之后,康熙便再没有立过皇子。虽然康熙皇帝曾经下令,让大臣们推荐太子人选,但这确实是康熙晚年所设计的阴谋。他想了解太子,不止太子,他这些儿子们在朝臣中有没有和大臣结为异党。结果,这个试验果然成功,唯独避免这场争夺的是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胤禛非常聪明,他告诫自己和他友善的大臣们,要求他们推荐当时和他最具竞争力的皇八子胤禩。结果这些人除了八子的大臣推荐允禩之外,拥护皇四子的也推荐皇八子,当推荐名单递到康熙御前的时候,康熙勃然大怒,痛斥皇八子允禩结交大臣,结党营私,谋图皇储之位,大逆不道。从此皇八子在康熙的心目中地位一落千丈,而且为了警示其他皇子,康熙做了登基以来很少做的一个行为(康熙历来就主张宽忍或者匡正),对于签名为首的拥护皇八子继位的几位大臣,下令将他们处决,以警示众臣。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直到康熙去世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皇子人选,皇八子集团的几个儿子对于雍正登基,自然是满心不满。
1 v9 t# |$ k% k( ^& B/ g3 Z在皇八子集团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就是皇九子胤禟,胤禟可以说是和康熙皇帝非常相似的一个皇子。他特别类似于自己的父亲,对于传教士的学识相当感兴趣,他也结交了很多传教士,向他们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他可以说也是一个学者型的皇子,但却是雍正皇帝,就是皇四子胤禛政治上的死敌。当雍正继位之后,权力一旦巩固,就展开了对自己兄弟政敌的铲除,尤其对于当年威胁盛大的皇八子集团更是必除之而后快。对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都予以严厉的惩处,甚至取缔了他们的皇族族谱,废除了他们皇家的名字,比如赐皇八子名字为“阿其那”,皇九子名字为“塞思黑”,满语猪狗的意思,把自己的兄弟改名叫猪叫狗。这就是雍正皇帝所为。
+ x9 ~2 K: Z- `: q- `3 Y9 g
6 Z J$ K: ~! D* v1 [1 u& G0 i8 B, `, G' v
1 H s4 l8 [ Y/ `
) s3 @, k& z# @$ Y6 m: q7 x
NO.09 3 |( |! w M3 t" E) v
" H" B- f j: v5 z: H7 w雍正残酷迫害皇九子 $ \+ b0 m) H" u" l! \: H
: b* v$ l7 Y3 i6 G9 r9 l4 D雍正他之所以被后世批评比较多就在于雍正皇帝继位之谜。《清史疑案》中间有个雍正继位之谜,说雍正本不是合法之储君,而是篡改遗诏。当然这个传说完全是野史传说,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但是无论怎样雍正继位的问题,不只是中国的史书,甚至朝鲜的《李朝实录》中也有关于雍正继位后民间所带来的一种争议性的反应。第二,雍正对于政敌的处理手段对于自己手足兄弟的迫害确实有些令人发指。这一点在历史上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 P: \- @; R4 H
第三点就是雍正迁怒于天主教会和皇九子有关。皇九子胤禟和当时在京的耶稣会的传教士穆心远神父关系密切。两个人具有良好的关系, 穆心远神父对于皇九子一时器重,也希望将来他能够继承康熙的大位。如果他能继位的话,这也是对教会对传教政策的一种宽容的君主,但是遗憾的是这一切都被后来的雍正皇帝所得知。在将皇九子允禟最终流放青海的过程中,这位穆心远神父也亲自陪同皇九子,一路之上陪同其家眷,为他们提供信仰上的指导,提供一种精神鼓舞的力量。这位神父也自然遭到了雍正皇帝的嫉恨,最后把他毒死、杀掉。由于传教士和这些雍正皇帝的政敌具有良好的关系,使得雍正皇帝认识到这些传教士意图勾结自己的政敌,想推翻雍正皇朝,进而建立一个所谓的和西方亲善的政府,这自然被雍正所不喜。
' x U1 n7 N8 r! ]6 n: h: {2 I
& g. Q1 j& i, p3 D$ Y1 R0 ?* p0 |+ C/ n6 p G. I6 h
# c3 b& G; M6 T' _, F5 S4 o" C
) E! [4 U$ p, Z) G6 dNO.10 6 F# o- s$ }8 P, G& |/ q3 X' N
2 a: ?4 n0 W) G) S
苏努一家为捍卫信仰而死 , l/ S! E+ @3 Z/ Q$ H0 U
7 T" \: `- I6 |
在雍正执政时期,除了皇九子允禟被严格处置之外,雍正年间另一个针对天主教的举动,就是打击信仰天主教的皇室贵族。这人就是雍正王朝著名的苏努。苏努本来是清皇室成员,努尔哈赤的五世孙,属于清朝的宗室,康熙年间的时候曾经被封为镇国公,享有一定的爵位,又被任命为宗人府的负责人。宗人府是相当于皇家事务的主管,御碟总裁官,相当于给皇家修族谱,总之是跟皇室有着密切关系,本身也是皇室出身的贵族。他的家族,他的诸子之中都接受了天主教信仰,而且又相当地虔诚。在雍正即位之后,雍正皇帝宣布将苏努家眷三十九人,包括在京的子孙全部流放当时的塞外地区,东北、内蒙那一带。当时苏努已经去世,即使已死,雍正皇帝仍下令将其开棺戮尸,挫骨扬灰,不可保留。子孙从旗籍中削出,八个儿子分别流放。其中沃尔陈以及其他三个儿子,被雍正皇帝大加挞伐。认为他们悖祖宗,违朝廷,宠信西洋天主教,大逆不道。这些诸子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但苏努的儿子们,虽然遭受了残酷的折磨,却始终未曾向雍正低头。雍正皇帝表示只要放弃天主教的信仰即可获释回京,但是他们宁愿在边疆遭受流放之苦,也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最后都被折磨致死。 ' C' P- m* u7 E* G, G
0 k1 t% F$ Z) Q/ B# W) x0 U
# e+ i$ @& q9 }+ n. L
7 g) O. o1 X# T* [NO.11
5 H/ M% E! O, I" b7 t: c( z& x/ T' J; z& d5 X0 O B. k- H6 P
雍正无法理解的信仰 ' n9 R9 L8 x1 \$ M/ p9 x
" b( u r7 \: e, o
从多个角度来看,既有康熙末年的诸子之争的政治背景,传教士和雍正的政敌曾经有过良好的关系,雍正继位之后,对于具有天主教背景和天主教来往密切的人,一律予以打击。他认为天主教在华具有不可告人之目的。阴图皇子,秘密结交皇子,当然是从雍正的个人角度来解读,他无法理解传教士为什么要眷顾这些已经被流放的犯人。既然是犯人,在雍正看来,自然要叫他们与世隔绝,传教士出于仁爱关怀,这在雍正看来是无法理解的。所谓出于信仰的关照,在雍正看来不过是一种假借谋反的借口。他完全从政治角度解读,也决定了他对天主教的严格的打击政策。
) S. Q2 W' x, \: m( `! \( Y% V' X$ k/ q; t- _) l' B
, T$ ]4 H% q+ w5 c
- ?, d! o9 U+ B. ^5 SNO.12 ) A1 Y: i" |1 h1 E" _9 q! z; r- s
: F/ Y; g' |1 z% g0 @雍正对天主教打击的集中体现
5 V1 }7 D% X6 d% G6 O
( ^3 X8 U/ K2 I; T$ Y* K雍正在位的十三年的期间,他对于天主教政策的打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没收教产,改天主堂为公所,把各省在康熙年间所兴建的教堂一律没收,或改为仓库,或改为关帝庙或改为道教、佛教的庙宇。第二个,严厉限制传教士入境,并且驱逐在内地传教的。除了在北京之外,其它各省市传教士应该限期离境,一经捕获即驱逐,将其逐往澳门。在雍正皇帝政策之下,各省看到皇帝的态度坚决,才开始纷纷遣返传教士。第三个,通令全国严禁民众信仰天主教。尤其是在满人之中,首先是在旗人之中严禁信教。此后又扩大到整个汉人。严禁入教的命令还是由地方督抚所提出。值得讽刺的是,在顺康年间,当天主教在汤若望的时代,这批传教士和清帝有良好私人关系的时候,各省督抚是纷纷上书,要求皇帝尊重天主教,多允许天主教自由传教。但是当皇帝政策一变,地方督抚马上顺风改舵,立刻追随皇帝,纷纷批判传教士在地方假以左道惑众,要求皇帝必须严格惩处。
1 a- j! L- g; {- _) p除了这三点之外,则是对于天主教重点、昔日一些教徒集中的地区进行严格盘查。要求地方官对于天主教的发展应予以重视,并且定期向中央政府汇报。
3 ~8 w- c0 E% o3 j K4 V' U. \ f5 N+ J6 g2 E) |3 w/ G
8 y! \! l& z7 ]6 @- m. X' P( w5 _, E# [) Z; _8 U- l) i8 c, h1 @
7 ?& P4 ] Y2 S" ?; K- Z
整理:活跃小组
8 Y: y' a$ @) C 编辑:宇航 " ]3 _$ ?8 o8 T) c0 Z; `3 D
; ?' I$ g7 B% u: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