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4-10-30 14:01 编辑
0 Z4 p! r4 z1 `
- }2 ^3 {6 N4 {7 L( y; L王清任解剖引起震动,与时代关系密切
# h! G4 U! u$ e/ |5 |2 s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灵枢》《难经》有脏腑大小长短、重量容积的记录; - X% V& Q7 C9 ~4 D& }! A4 n
王莽时期解剖犯人,北宋仁宗欧西范人体解剖,都不次于王清任的观察尸体,但是,都不如《医林改错》对于中医界的震撼大,这不是学术成就高低和水平的问题,而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西方医药传入,放大了它的影响。 6 s% W* p2 H3 ?' k
1768-1831年王清任的那个时代,禁教百年未能阻止文化渗透(传教士带来的不仅仅是宗教,还有西方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医药,几乎可以“改天换地”),禁烟(禁鸦片)也未能改变经济侵略的现状;
/ V/ V. t1 @, e! @5 @ 1793年,玛噶尔尼率领英国庞大的“祝寿”代表团,从天津到北京,再到承德面见乾隆,从广州离开中国,把大清的底细摸透了,“锁国”大门尽管已经落锁,但是防止外来文化侵入未能奏效,因为“钥匙”(国防机密)已经被英国师团偷走了。因此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惨败。 ' g, d+ g7 i% Y$ w
1798年吴鞠通《温病条辨》出版,反映当时瘟疫流行的严重性,也说明中医界脱离张仲景经方派的学术创新“新时尚”。
! R3 K3 ^6 v- e3 C* U4 j' L 1822年道光二年,皇帝在太医院禁止针灸,中医药的危机逐渐显露:
- E. h* N$ T* \6 |2 h, d# p3 ^- P "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
, B% m+ O1 w, a6 v! y3 w+ E" ^ 当然,道光帝八次禁止鸦片也没奏效,才有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 z! o& R' |: Y, `( D 武士出身的王清任,忧国、忧民,忧中医,1830年《医林改错》出版,震撼杏林。 5 i7 j! v0 W/ z! i+ F' F2 z
根据邓铁涛教授主编的《中医近代史》记载,西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虽然不是很长,但是,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的早期传入,一是1805年牛痘传入中国之后的“第二次西方医学传入期”。 ( K# U3 A, t3 z
利玛窦(1552——1610年)1582年来华之后,在中国传教30年,上入宫禁,下接寒士,虽然不是专门介绍西方医学,但是已经把“记含之室在脑”的新学说传到了中国,引起了人们的震动。 , A/ _: o N. G9 V! L; b9 Q/ O
瑞士传教士邓玉函(1576——1630年)在中国译述了《泰西人身说概》,于1635年印行,是传入中国的第一本解剖学著作。
+ W, j" ^% |- R& d V
罗雅谷(1593——1638年)译述的《人身图说》,也有抄本存世。但是,这两本解剖学著作虽然反应的都是盖伦时代的解剖水平,但是已经比中医古籍的《人体存真图》的“大写意”的描写,精细逼真了许多。 $ r3 T5 c' w. B; ?3 B! M; @
1612年熊三拔《泰西水法》介绍了西医药露的制作方法,也引起国人的重视。 * c% W* ]. X2 |/ I) C) p L) B* v! p
进入清朝之后,1693年康熙患疟疾,传教士烘若翰等献金鸡纳霜,将其治愈,西药名声大震。另外,身为传教士的医师罗德先(1645——1715年)曾经为康熙皇帝治愈了上唇的肿瘤和心悸证,深得信任。所以,康熙时期有传教士西医充任御医。康熙皇帝还命人将西医的著作译成满文。
8 k( T8 v5 G/ M0 f) x4 E+ S
由此可见,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在康熙时期已经达到了一个传入的“史实期”,有了一定的规模,已经不是谣传,或者属于远在天边的事情了。 9 m, M% L2 [* x0 J6 \2 Q
中国人抽烟从明朝末年的时候就开始了,当时的西方国家人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掠夺中国的财富,在和平商业贸易的情况之下根本就竞争不赢中国,只会使用销售鸦片这种毒品贸易这种下三滥的手段。
5 o0 X* A- W3 Q
" s1 J8 Y7 a" x; W8 I: L 他们为了从商业贸易上打败中国,可以说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到雍正年间1729年的时候,中国高层就已经看到鸦片的危害了,所以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禁止吸食鸦片的命令,但这个命令不管用,大家上瘾之后还是在暗中抽鸦片。
. l! b8 m. o, v0 L8 v 英国人从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就操控商人合格中国进行鸦片的贸易,靠着这个包装好的毒品贸易让中国的白银不断的流入英国,当时国内国库空虚,朝廷民间都很缺银子,更可怕的是鸦片对于中国人身体的危害,让吸食之人陷入到了极度萎靡的状态。
4 i1 N& \( z, H S# f 关于鸦片输入中国的问题,清政府并非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清政府的禁烟令最早是在雍正时期颁布的。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颁布了一道禁烟令:“兴贩鸦片烟者, 照收买违禁货物例,枷号一个月,发边卫充军;若私开鸦片烟馆,引诱 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为从杖一百,流三千里。船户、 地保、邻佑人等,俱杖一百,徒三年。如兵役人等借端需索计赃,照枉法律治罪,失察之汛口地方文武各官,并不行监察之海关监督,均交部严加议处。”
6 `4 i' w2 H7 T4 Z1 [3 e2 B+ @8 S" D) G k J" e8 S# Z' m2 c o
* H8 ]1 g! s3 q% @" H( O4 S1 k9 s 自从雍正年间起,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曾经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非要彻底禁了这祸害不可。( j6 L9 o( h% G: z
雍正皇帝在位时,每年中国鸦片输入只有二百箱时,就下了严厉的禁烟令:贩烟者,枷号一月,发近边充军;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者,照邪教惑众律,拟绞监候。 而到了嘉庆皇帝登基后,对查禁鸦片的态度,更是极强硬,明确不能再进口鸦片,从此以后,鸦片成了违禁物品。
K8 z, A9 O! T+ P
而嘉庆年间,也就成为鸦片贸易的分水岭:之前还是合法贸易,虽说赚了不少钱,但还要一分不少给大清交税。从此之后,鸦片贸易,就成了完全的非法走私。 1 \9 L, S5 ?" J; b M4 S! l# S3 F# N$ s
除此以外,嘉庆帝先后出台了五次禁令,禁止鸦片输入、吸食,也禁止内地栽种罂粟,对于从外国进口的船只,一律由公行保商出面担保,保证他们所承保的每艘船没有装载鸦片,对于查拿不力、得规故纵的官吏役人,均加重治罪。
' V8 k. p$ h0 h0 D0 ~1 {
等到道光皇帝登基后,对于鸦片的危害,更是深恶痛绝,查禁要的力度,也到了空前雷厉风行的阶段。
8 i3 J1 t! T. Y' A
后人津津乐道的,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其实在此之前,道光皇帝就曾经以凶狠的铁腕措施,掀起禁烟风暴,其霹雳雷霆手段,直叫满朝文武都哆嗦。
2 ?- u0 B- _( K
道光帝登基伊始,就重申了嘉庆帝时代的禁烟令,律劳卑事件结束后,道光帝大为光火,随后更展开了空前的全国大禁烟,从东南沿海甚至到西北各省,府县村都要排查,各级官员都分摊指标,必须限制上缴鸦片,谁要是交不上,就罢官查办。 3 s1 Q/ M4 _/ E/ e1 `9 L$ T3 I
这个死命令一下,举国战果辉煌,短短一年间,各地上交的鸦片堆积如山,相关奏折里,还有好些地方官员不畏强暴,可歌可泣的禁烟故事,看得道光皇帝心情大好。 补充说一句:这次强力扫烟行动中,直隶总督的战绩十分辉煌,查货上缴的鸦片烟总量,高居全国第二。这位总督也得到了道光赏识,得以官升协办大学士。 2 Q1 p9 B/ F% I+ _5 j
这位禁烟英雄,就是后来鸦片战争开打后,签《穿鼻条约》割让香港的琦善。 7 A0 W" K p) n' o/ e5 S
综上所述,清朝自雍正以来,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历代皇帝的禁烟态度,都是相当认真的,取得的成果,也是公认丰硕的。 但禁烟的后果,却是相当荒唐的。
. I! z$ X* [. X3 d$ ]4 d
一开始禁烟的时候,每年大清输入鸦片只有两百箱,嘉庆年间再禁时,每年已有四五千箱,道光皇帝发狠时,每年更有数万箱。也就是越发狠禁,鸦片问题越严重。 c1 }9 I2 f T* N3 f% v1 s
更讽刺的,就是英国鸦片贩子马地臣的讽刺,说身为一个鸦片贸易从业者,最盼望的就是清政府禁烟,每次一有禁烟行动,风头过了鸦片贸易就飙升,赚得盆满钵满。
# U; u3 W# Q# q: S% J/ W
而且对大清最严重的是:嘉庆年间的禁烟,还有个最惨后果——以前还能靠鸦片收税,之后鸦片贸易非法,税都没得收,白白银钱外流。 越禁烟,鸦片贸易越火爆,火到连鸦片贩子都盼着禁烟,为什么?
# P+ @; {0 ^' y7 ^2 V0 b! [) _
林林总总的原因,相关史料总结了很多,但除去社会原因和英国因素外,清政府却还有俩个要命毛病。 第一个毛病,就是技术水平。
" z' h9 J! e# m7 [$ @. t
鸦片演变成走私后,利润十分大,发展十分迅速,相关的走私团伙,更是鱼龙混杂。 ; n2 D+ Q: R! b& `, V
这类团伙以英国人为主,另外还有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印度等各国人,都是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跑去走私贸易,各个熟门熟路,做买卖比猴子都精,经常是把装载鸦片的趸船停泊在珠江口洋面,然后跑进广州城,在商馆里和中国烟贩子谈判。其走私之灵活,令人防不胜防。
& G6 {! @ y' J N+ c. ~
而更叫清政府犯愁的,却是鸦片贸易的大杀器:趸船。
! p( m* O t2 b) ]1 h5 O
趸船,英文叫StoreShip,意为洋上仓库。这种船的船身高得出奇,制造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航海,而是为了代替仓库,专门为存放鸦片而建造的,鸦片贩子也因此称之为鸦片母船。
( d) O$ z" s) U- X5 I# |# z& F
这种船只除了大而坚固,火力配备也强,远远强于清朝的水师战船:当时的清朝水师,不说和英国比,就是和明朝比,也不见了明代时强大坚固的一号福船。以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里的话说:“只相当于海上警卫队”。 # R; o6 W# _# k
“海上警卫队”对上大趸船,基本就是找揍。所以长期以来,明知道这帮人的把戏,清朝的沿海水师,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不过趸船,那就抓接应的中国烟贩快船? + m' t# l, s- l& W
没想到这事更难!中国走私犯大都是沿海各地的帮会成员,有青帮的、有三合会的,更多的是天地会。他们付过定金,凭着票据,就可以到海上提货,将鸦片装到武装快船上(即俗称的“快鞋”、“快蟹”、“扒龙”,船挂三张帆,左右有五十支桨,船员一百人,船侧张着铁丝网,以防御炮火,可载货数百石,据说“来往如飞”,官府的兵船根本追赶不上),转而运到广东、福建、台湾以及长江沿岸。 . y; Y% x. C; l. e' n) l3 `
打不过带撵不上,于是鸦片贸易,也就屡禁不绝。 4 n/ X# i# {/ C7 h
但比这技术水平更要命的毛病,却是大清的吏治。 9 P: X4 ?( i4 v: z
水师不给力,抓不住走私船,其实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执法人员想不想抓。 ; [+ \5 r) E" l2 ?
自从乾隆年间起,大清朝的腐败,几乎也是加速度。鸦片贸易上也不能免俗,一箱鸦片送进来,从水师士兵到地方官,不同级别的大清官吏,能拿多少好处费,早已成了潜规则,甚至还有明码标价。高档鸦片分多少钱,低档鸦片分多少钱,全是数字化管理。
: T: ~! _4 P5 v }+ @
发展到道光年间,这规则更加透明化,就以广东水师来说,每个月都要派人去趸船上检查,每一箱鸦片起家五块银元好处费,碰到大力禁烟的年月,好处费也飙升,最高曾到十块银元一箱。禁烟这事,不但鸦片贩子盼,这些贪官污吏也盼。 / n4 u! O P* \
以马克思《鸦片贸易史》的说法: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
3 J- ~6 v" J7 N$ C, I
虽说每运进一次,都要被宰一顿,而且越到禁烟的风口上,被宰的越多,但大多数英国鸦片贩子,还是盼着清政府禁烟,因为一禁,就是商机。 / Y# } P& f( Y8 D5 I% f+ y+ }3 \
每次禁烟后,鸦片需求量激增,鸦片价格就水涨船高。像道光之前俩次禁烟,禁完后鸦片价格都高涨三四倍,先前亏多少钱,都能赚回来。 % N2 U9 p& k7 \8 H/ u6 f
而且更荒唐的是,由于禁烟期间,各地都要上缴鸦片,交不上就追责,好些官员禁烟没本事,又要完成任务,只能吐血咬牙买来鸦片凑数,只求糊弄过去,着实让鸦片贩子们发了不少横财。 5 F( y' c* `" ^! e2 \2 \
每次失败的禁烟,都好似一面镜子,折射的不止是几个官员的问题,而是大清王朝从政治到军事,各种综合毛病。被这些综合毛病惹出来的鸦片问题,病也越演越烈。不但道光皇帝着急,好些有识之士也忧心忡忡。 * d% g6 u% R6 i5 Z; y
于是1838年6月2日,忧心忡忡的鸿胪寺卿黄爵滋上《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从国家财政着眼,奏道光说:“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几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至十四年,岁橱银二干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今,渐漏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江、浙、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万两。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强烈要求从严、从快禁绝鸦片。 , x$ W4 l) Q& e" @0 ~
鉴于朝廷已多次禁鸦片,而鸦片却越禁越多,黄爵滋还在奏章中明确提出要禁止鸦片走私就必须禁止百姓吸食鸦片。他的意见是限吸鸦片者一年之内戒绝,过期仍未戒者,斩之。如是官吏,则除本人处死外,其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
2 I, d e! Q$ e) I+ A; h8 V
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严厉的禁烟措施提议。 [5 m" A, G8 i B
黄爵滋认为,不下狠招,不能禁绝鸦片。
" y. d: p; N- H" Q/ w# s6 ~
道光皇帝把黄爵滋的奏章发交各省督抚讨论。
! G1 B( @& ^3 L; N6 }+ K$ k
各省官员虽然大都主张鸦片在所必禁,但支持黄爵滋以狠招禁绝鸦片的人却为少数。
+ r7 `+ P; z% u" d% g/ {! q% B: e
4 m% p) X* U ?/ i中医解剖历史
; H8 r2 E- o$ A% K7 n' G 不少人认为中医是没有解剖学的,且认为中医是不知道解剖这件事的,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里,分脏腑为五脏六腑开始,大家就应该知道,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研究解剖了,否则你以为所有的五脏里的心肝脾肺肾,六腑的大肠小肠胆胃膀胱等等都是靠前人们臆想出来的么?翻翻历史,就能看出。 黄帝内经《灵枢》:“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 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这一段话是“ 解剖”二字的出处,说明《内经》时代已经开始有意地解剖人体以作医学研究,古人对人体内部的血管和器官的结构无比好奇,不惜用刀剖开、切开、划开来仔细观察。这一解剖,发现了无数前人所不知道的秘密。单就血管而言,《内经》解剖学还清晰告诉我们,十二条大的血管中,有的含血多,有的含气多,气血比例各不一样,但是都可以测量而得到数据,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这是气血概念的由来,此时的中国传统医学已然屹立于世界之巅。 后面王清任·《医林改错》的补充:“气管近筋骨生,内藏难见;血管近皮. 肉长,外露易见。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并非血管”。其实这一表述以现代医学看来,所谓的气就是动脉,血指的是静脉。死后静脉充盈,动脉排空,也符合内经对气管血管的描述。 回顾往史,早在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的研究手段是比较常见的,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割皮解肌,决脉解筋,搦髓脑,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的情景。 《汉书·王莽传》记载:汉末王莽与翟义争权,翟义失败,其同党王孙庆被捕,王莽令当时的太医及技巧高超的尚方等人共同剖割王孙庆。你没看错,古代政治争权失败的下场,也可能是记载着世界第一例有医生参与的人类活体解剖。 汉末三国时期,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入人心,儒家“仁”的思想和解剖尸体的观念发生矛盾,医者也是如此,毕竟为医者,先为人,后为医。所以偶有解剖,医家也只能旁观,再也没有能共同参与到解剖中。儒教的兴盛,让大众对躯体的完整性尤为看重,伦理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解剖身体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由此,阻止了传统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情况持续到北宋年间,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广西起义领袖欧希范等56人被统治阶级诱杀。行刑时,州吏吴简命医生与画工剖腹探索,绘制成图谱。其中尚有一些病理问题的论述,经由绘工宋景绘成《五脏图》《欧希范五脏图》编者和有关人员共解剖了56具尸体,对此尸体的喉部、胸腹腔脏腑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并由画工宋景绘成图谱。被解剖的对象都是反抗北宋统治阶级而被捕的叛军,欧希范则是其中的首领。原书已佚。) 到清代,出了一位注重实践的医家叫王清任,王清任从事医学实践初期,就非常重视解剖知识。“夫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指出对脏腑的认识“本源一错”,在临床上就会“万虑皆失”。他在研究古代医著中,发现有许多矛盾而怀疑有错,但苦无依据,于是他决心要做解剖的尝试。为了弄清楚膈膜结构,王清任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王清任30岁,行医到滦州稻地镇(今河北省唐山市东南),发现一处义冢中有许多因传染病而死的小儿尸体,他求知心切,不避污秽,每日清晨骑马到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视之”。这样观察了十天,看到完整的脏腑不下三十余具,虽遗憾没有看清膈膜,但仍发现古书中的许多错误。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王清任在奉天府(今沈阳)时,辽阳有一妇女,因疯疾打死其丈夫与公爹,押解省府行剐刑。他得知后即跟至西关刑场,细看了心、肝、肺等内脏,却仍没有看到膈膜。后来王清任在北京行医,开设一药铺,此时他已50岁,是名噪京师的医家。他仍然找机会留心观察人体结构。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有个打死其母的人受剐刑,行刑于崇文门外吊桥之南。可惜虽见脏腑,膈膜已破,还是没有完整地看见膈膜。直到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二月的一天夜里,王清任出诊于安定门大街板厂胡同恒宅,看病之余,谈及膈膜一事,感叹自己留心40年,竟未能审验明确。恰巧江宁布政司恒敬在场,说他曾镇守新疆哈密,领兵于喀什葛尔,见到诛戮逆尸最多,对膈膜了解很详细。王清任喜出望外,于是拜叩而问之,终于弄清了膈膜的形态。王清任为了弄清脏腑,还曾做过动物解剖比较,对人体脏腑,苦心“访验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进而综合平素积累的治疗气虚、血瘀的理论和经验,于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冬,著成《医林改错》刊行于世。 书中不仅对前人的错误论断提出纠正意见,同时创活血化瘀理论并拟出许多新方,于临床上颇有奇效。 以上仅为史书记载,没记载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只是解剖尸体这件事在古人眼里是很上不了台面的所以不会用大篇幅记载出来。中医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解剖学的国家,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研究的重心并未放在这方面,中医在这方面已经处于劣势。 # d! ?6 v. A% Q; d$ r# }. a)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