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381|回复: 1

国医大师路志正,代表中医参与防治血吸虫,一起《送瘟神》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19
发表于 2024-11-22 12: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4-11-22 12:24 编辑 ' I! b* C! g4 |, B7 |3 L8 T, \

0 f9 ~$ h* M$ Q% x1 G《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节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L& h2 a$ `& u/ r3 C6 @5 j
本书提要
# {7 u" C, b" I9 T7 h5 b7 R4 w
人的一生,既要做人,也要做事。路志正先生,字行健。志正,所以厚德载物;行健,因此自强不息。他少年时期就步入医林,建国伊始已经开业十年,在当地颇有医名。1952年进入卫生部工作,见证了20年不平凡历史。他最早认定中医治疗乙脑成果,代表中医界参加血吸虫防治,深入调研各地经验,下乡宝钢培育医学人才,皆不辱使命。1973年进入广安门医院,兴特色,建学科,抓急症,开科研,带研究生,育高徒,培养优秀人才,把岐黄妙术广传海内外,硕果累累。他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针砭时弊,诸多高论惊四座。在历史给与的特殊舞台上,他把中华大医的风采,展露给当代,也留给历史,耐人品味,任人评说。
9 }! r! X$ ~* }; [2 d! F" f% \
$ u3 L  n+ f( C: z  \/ v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尸体中,就检查出了血吸虫的虫卵,说明2000多年前在长江流域就已经有血吸虫存在了。得了血吸虫病,妇女影响生育,儿童影响发育,甚至成为侏儒,壮年会因此丧失劳动能力,直至死亡。许多村镇被血吸虫闹得人烟稀少,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2 R, Z3 y. ?+ F# A7 x9 s
曹东义:据说建国后毛泽东主席发现血吸虫病的危害,决心要消灭血吸虫病。
路老:1955年夏天,毛主席在南去杭州开会的路上,一面沿路视察,一边派相关同志到基层了解情况。到杭州后,派出的同志回来汇报了有关血吸虫病对沿路广大农村的危害情况,这立即引起主席的极大关注。据当时的统计:在全国的12个省、市、区,共有378个县流行血吸虫病。
曹东义: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群众的卫生状况还没有根本的改变,各种传染病还很猖獗。
路老:毛主席1955年11月,在杭州召集华东、中南地区省市委书记研究农业问题时,还特意召卫生部的一位副部长到会。毛主席指出:“对血吸虫病要全面看,全面估计,它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1000多万人受害,1亿人民受威胁,应该估计到它的严重性。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防治血吸虫病要当作政治任务,各级党委要挂帅,要组织有关部门协作,人人动手,大搞群众运动。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曹东义:把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卫生方针之一。现在看来,这也是成功的措施。
路老:依据毛主席的示精神,中央成立了以柯庆施和徐运北同志为正副组长的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并于当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首届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7个省市的省、市、地、县的党政领导和防治科技人员共100余人。会上传达了毛主席“七年之内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精神,成立了中央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制定了七年消灭血吸虫病的总体规划,并初步商讨了防治措施。
曹东义:领导重视这项工作,就容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取得防治成效。
路老:会后,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研。我是调查组中唯一的一位中医。第一次是由卫生部部长助理齐仲桓带队,队员有防疫司的领导和我,还有苏联首席专家顾问鲍尔德烈夫。我们从北京到了上海青浦,再转赴苏州、扬州,并在高邮湖亲自体验了当地防疫人员驾着载有烧水小锅炉的汽艇,用开水杀灭血吸虫宿主钉螺的实验。第二次我是随徐运北副部长等人,到安徽的安庆、贵池等地,深入到农村进行调查了解情况。
曹东义:这些地方都是江南水乡,应该是风景秀丽,江山如画的地方啊。
路老:风景虽然不错,但是一进村子情况就不一样了。很多村子里,得病的都是青壮年男性,因为他们经常赤脚插秧种田、收割劳作,容易被尾蚴叮咬,而患血吸虫病。不少人死后,留下孤儿寡母,有的村子竟成了“寡妇村”,境况极为凄惨。当时估计最少也有500万晚期血吸虫腹水患者。
曹东义:您见到的防治情况是怎样的呢?
路老:因为防治任务是上边安排的,必须坚决执行。由于缺乏经验,不少地方为了迎接检查,虽费尽心机,但所出点子脱离实际,比如刚才所说的泼洒开水灭钉螺法。有的地方采用深埋钉螺的办法进行处理,但作用也不是很确切。后来中科院一个专家建议,用焚烧的办法消灭钉螺,大家认为很好,就加以推广。
曹东义:防治措施是逐渐摸索出来的,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总能找到有效的办法。
路老:1955年12月,中央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总结了各地有关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经验,决议指出:综合性措施是今后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方向。比如,建公厕改善公共卫生的状况,回收马桶将粪便集中发酵,消毒杀死虫卵之后再作肥料使用的措施,下湖作业要穿胶皮裤等。
曹东义:人们重视预防了,就减少了发病,有利于整个血吸虫病危害的控制。
路老:在受灾地区,党和政府进行了全民动员,利用各种报刊、广播以及农村的墙报等各种宣传工具,广为宣传。深受血吸虫病之害的广大群众,都有过惨痛的亲身经历,一听说共产党毛主席派人来治血吸虫病,要为民除害,人人拍手称快。同时全国各地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这更加鼓舞了灾区人民战胜血吸虫的信心和决心。
曹东义:在治疗血吸虫病人方面,有何突破吗?
路老:调查后发现血吸虫病晚期,由于尾蚴成虫堵塞门静脉,形成单腹胀(高度腹水),用西药锑剂杀虫虽有效,但无法消除腹水;而中药杀虫力虽弱,但治疗单腹胀腹水很有效。经反复考虑,我拟就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方案”上报领导小组。我在提案中指出:对腹水患者的治疗,可先用中药消除腹水。待腹水消退,或者临床症状减轻之后,再用西药杀虫,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协同治疗。同时我还特别提出:在中央血防组和各地的血防站中适当增加中医人员,以充分发挥中医在防治血吸虫病中的作用。领导研究后,认为这一方案很好,立即批准执行。
曹东义:您的这个建议,对于当年中医药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啊。
路老:血吸虫病的防治是当时的一项政治任务,必须尽心尽力;另外,国家让中医参与这项工作,如果中医没有具体有效的措施,怎么体现中医药的作用呢?
曹东义:应该说,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也是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体现啊。
路老:由于血吸虫病是江淮一带的地方病,过去中医对此认识不足,后来我针对这一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并查阅了有关中医文献资料,专门写了一篇“中医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治疗”的学术论文,发表《中医杂志》上,以供广大中医同道参考,同时我还建议各中医期刊优先选登有关“各地防治血吸虫病的经验介绍”的文章,以资交流借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曹东义:毛主席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视,他老人家一直在关注着工作的进展,在他亲自主持制定的《农业十七条》、《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都把防治和消灭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尤其是血吸虫病,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写入文件。1956年2月17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公开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从主席发表的《送瘟神》的两首诗里,就可以想见他老人家当时的心情。
路老:是的,江西余江县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患病人数高达六千多人,几年中死于该病的就有三千多人。在毛主席号召的鼓舞下,全县进行了总动员,制定了切实可行而又积极稳妥的规划,经过两年的奋战,不仅所有患者全部治愈,而且使原来藏匿血吸虫的沟、塘、渠、河也得到了彻底整治,被疾病折磨的妇女如今有了自己的孩子,被疾病夺去了青春的少年如今焕发了活力,曾经万户萧条的疫区,如今却呈现出农业增收,生态环境改变,人民体质增强,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1958年6月30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报告文学《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的报道,这一喜讯使毛主席激动不已,浮想联翩、难以入眠。
曹东义:据说,毛主席对自己的诗词之作,一向要求严格,通常是反复修改、多方征求意见才能定稿,更极少公开发表。而这两首诗,刚刚写出三个月,他就主动要求发表(写出这两首诗后,他给胡乔木写信,让他安排在10月2日或3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不能不说是个例外。
路老:是的。毛主席日夜牵挂着这个事情。这一点可以从毛主席诗前小序里可以看出来:“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曹东义:一个国家领袖,日理万机,却时刻挂念着受血吸虫危害的人民大众,可见他的心里一直装着民众。
路老:195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的新作《七律二首·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曹东义:这真是感人至深的两首好诗。您认为取得消灭血吸虫胜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路老:取得胜利的因素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党的领导,国家的投入;二是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三是中西医结合协同作战,其中第一条是关键。在传染病防治上,一个医生的作用是有限的,而整个社会参与行动,其力量是难于估量的。例如,浙江常山县的徐碧辉先生,献出了祖传的秘方“腹水草”,因其疗效很好,受到卫生部一万元的奖励。又如,在卫生部编写的《中医临床经验资料汇编》第一辑里,就有苏州市卫生局组织编写的“复方荜澄茄治疗血吸虫初步观察报告”;由安庆专署人民医院提供的“半边莲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的初步总结”;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防治血吸虫工作队报告的“复方杀虫丸治疗早期血吸虫病临床观察”;安徽芜湖血吸虫病防治所报告的“乌桕根皮治疗血吸虫的初步报告”等等。由此可见,在1956年之前,中医界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防治,是非常积极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曹东义:世界卫生界目前只消灭了一种疾病,就是天花,靠的是免疫技术,而不是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免疫技术原创于中医,而不是发生于西方。
路老:我国记载天花最早的文献,是晋代的葛洪《肘后方》,其中把天花称为“虏疮”,说是东汉年间由境外传入的传染病。经过中医几代人的努力,在宋代发明了人痘疫苗技术,后来在清代初期传到俄罗斯、日本、欧洲。
曹东义:中医的人痘疫苗技术,源于中医的免疫思想。当时西方盛行隔离制度,把病人与健康人隔绝起来,不让接触。因此,很难想象在欧洲会发明痘苗技术。只有中医的“化毒为药”、“有毒无害”的防治思想,才会出现“预防接种”技术。所说,中医的免疫思想哺育了免疫技术,西方的琴纳、巴斯德引进了这种免疫技术,进一步再创新、改良,才为人类最终战胜传染病,提供了可能。
路老:你分析得很对。中医许多原始创新,值得世界人民珍视,我们作为中医传人,更不能妄自菲薄,重步民族虚无主义的道路,跟在别人后边爬行。而应该发扬、光大中医学术,使之造福于人类。
" `6 o4 H5 s1 \. W8 b%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1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2 12: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 O/ m4 T+ n1 P* H8 q

4 O6 ~( U% \/ R. B4 [$ {& V3 D! _7 S# m" W

+ o6 |- U5 i& S" }1 W8 T0 u0 D  [1、冀中大地,历史悠久名医辈出贯古今        3
! _# W$ Y$ g0 W. b- t6 ]7 W: p在燕赵这片热土上,伏羲、黄帝、唐尧留下过开创业绩的脚步;扁鹊、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王好古、王清任、张锡纯走出了医学进步的足迹;在藁城台西先商遗址的旁边,当代中医学家路志正先生,又一次把中华大医的风采展露在世人面前。5 J6 y* ^8 k: e5 B( c8 z

9 L6 b: z8 C5 x  A, _: |2、三岁丧母,少而更事坚韧性格经磨砺        8
# X: Q) o$ i4 D) u; z3 n  k少年时期的苦难生活,并没有把路志正好学上进的精神磨灭,而是促使他成为一个无比坚强的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救民疾苦而奋斗。志正如地,而厚德载物;行健像天,故自强不息。4 F9 V% V4 R' \' m0 f1 R$ C/ M( m

% [2 v5 x. E; C. N. E! \; ~; S3、虚惊一场,旁听私塾好学天性初展露        10
! U0 d, C2 g+ n% |1 s) x五六岁正是贪玩的年岁,路志正先生年幼的时候,对于世界也是充满好奇。在一个偶然的机遇里,他跟着一群大孩子,来到了私塾学堂,当起了旁听生。他的父亲并未因此看成荒唐之事,没有喝斥与嘲笑,而是加以引导,培养他善学好思的能力,引他走进知识的殿堂。' V# B/ r* b" o2 I  Y' [
3 S+ E6 H4 n3 j7 t. I% F5 l
4、进入医校,先文后医刻苦研习历五年        13) \# _5 K( Z3 d5 _9 V% P
路志正先生的家乡,不仅读书之风很盛,而且济世救人的高明医生,也出在本家族之中。因此,他能够在十几岁的时候,近水楼台先学医。在乡间几间陋室之中,路志正先生既学到了古典文学,也学习了岐黄救人之术。0 P! F9 d+ ~, Z% j( g  X
3 h1 Y) p/ v/ g( T0 ]7 L
5、十七抄方,笔走龙蛇遒丽天成真妙手        16: X6 W0 E2 O, r
学业初成尚无施行,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来到冀中平原,路志正先生与他的老师一起,为多灾多难的人民大众,施诊舍药,做起了慈善事业。贫苦和疾病缠身的民众实在太多了,日夜地忙碌练就了他一双治病救人的妙手。当然,他的书法成就,也因此而奠定了基础。* d+ t+ r# [3 d% z- A  `4 A

8 ^5 \9 A/ Q. K& B1 R# f1 y6、十八开业,折肱续断声震乡里传美名        20
8 k* V* ]  G9 r) b' |自古以来,医学难于精通,诊疗充满风险。路志正先生走上临床之后,救治疑难病症,也经历过挫折。善于总结经验,勇于进取的精神,使他在学习之中走向成功,成了当地颇有医名的中医。
4 W+ x% z$ h/ W5 r; H# ]& \& o8 A* C+ b
7、迎来解放,中医进校反修西医缘改造        24
9 @% `; s9 o  B' W8 [) ^建国初期,路志正先生已经开业十年,救治过无数患者。由于当时盛行改造中医的政策,他也必须到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课程。进修学习的过程之中,基本不讲中医内容。由于他过去中医基础牢固,临床经验丰富,虽然灌输的是西医知识,但是并没有动摇他对中医的信仰。
) k* o2 d3 @+ w6 J. h( ]* D% b: I/ h3 R7 d1 n, q& V
8、进卫生部,情系中医处理信访行南北        26# f" F8 o1 }$ m$ E; |
路志正先生根据组织需要,到卫生部工作,一开始是处理来访来信。随着对中医正确政策的落实,各地中医经验不断上报,他经常外出调查研究,核实有关经验,推广相关技术,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身影出现于需要他的祖国各地。
8 q5 E. B( a& p, B0 ?- N7 i4 x
  ?( q8 q6 I. H* _8 D; e* p* ?' V9、怀念吕公,鞠躬尽瘁中医司令兴中医        31
. N9 f5 y: q9 f9 `( b) \吕炳奎先生是第一任中医司长,为中医事业的振兴鞠躬尽瘁。路志正先生在他的领导下,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了发展中医,他们一起奋斗;为了战胜非典,他们一起上书总理,为中医而请战。6 D0 O8 L9 b! a+ v

- ~/ t+ \# g0 ^10、追忆师友,戮力同心汇聚京都谋大业        35
: M6 h) [6 M0 j& n. T' u新中国的中医事业,离不开中医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日常工作和事业的追求之中,路志正先生结识了许多著名中医学家,互相激励,共襄盛举,在难忘的岁月里,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5 i' }" O+ t2 w+ C& g; Q

8 e7 c0 f% W6 l: J6 O11、乙脑治验,外调求实慧眼识菁似伯乐        420 P2 F% d$ f. Z6 a- F
乙型脑炎肆虐于华夏大地,石家庄中医郭克明创出新奇迹。材料报到卫生部,路志正与其他人员一起实地调查,意见分歧,难于下结论,只有他坚持中医有效的观点。卫生部领导认真对待,三派调查组加以核实,最终肯定了石家庄乙脑中医治疗经验,加以表彰,推广全国。8 p* e% Q- ~+ f6 w' w* u& h

! n% |. p2 t/ x' b+ \& ~& \, P! G- M12、治血吸虫,群策群力中西合璧送瘟神        489 ~0 w6 Z8 H) b) ]4 U+ y3 M7 \
毛泽东发现了血吸虫病的危害,决心七年消灭这个疾病。路志正作为专家组里唯一的中医,中医靠什么参与这场伟大斗争?他创造性地提出中医治疗腹水与西医锑剂杀虫相结合,使中医有了用武之地,为毛泽东《送瘟神》的豪迈情怀,增添了浓重中医特色。
! `, \9 v" ]9 `0 [! a* B7 P3 B. \+ H# v
13、民间治验,整理提高遍地开花登雅堂        52
8 s: @1 {, z$ K  P) Z9 |中医是我国原创的知识体系,在民间蕴藏着丰厚的宝藏,只要加以发掘、整理、提高,就可以上升为实用的技术成果,造福于广大民众。路志正先生非常热心地关怀着这些民间经验的传承人,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推荐了许多人从民间走向大雅之堂。
) ?9 [, t# E7 h' V, d9 _1 W! _
3 q) X. I  B7 V14、支持包钢,铁水无情国医护航闯鬼关        570 D' p1 G4 a' g( v1 q! O: Z! h
下乡医疗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现象,作为“爱护人才”的一种表现,包钢为了留住路志正先生,卫生部里的正副部长找了7位,一定要留下他来,为包钢服务。他们表示一定加以重用,他们看中的是路志正先生的高明医术和难得人才。' R0 ~9 P) |! k, a5 F6 S
5 h! r# p; E* b/ D$ C! d6 ?( E
15、错位文革,承受考验含辛茹苦传薪火        62
$ z2 `. M* |" E' [0 x$ e7 N/ e不堪回首是文革,尽管他没有过错,而是被派性斗争所牵连。在失去人身自由的艰难岁月里,他利用特殊的环境,不但经常为当地群众看病解难,而且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竟然能培育出几名中医人才,靠的依然是坚定的信念和坚实的中医功底。
( t0 ^9 Q0 F; a2 E, H" Y
! E, V0 U  Q; H* w8 Y+ ^16、进中研院,勤于临床讲究实践倡急症        708 s& `! E/ t% v6 j! @9 `
文革结束了,他落实政策回到北京。年过半百的路志正先生,坚决谢绝了卫生部领导的关心照顾,执意来到广安门医院,一不为安闲养老,二不是退隐医林,而是大力弘扬中医特色,为中医事业而奋斗。
: d1 N$ v$ ~. R; Q7 S" N" J  X1 I( o* W9 M
17、二十余载,组建学会继承发扬再创新        78
/ l  N( }  @! Z9 C9 z+ ?组建中医风湿病学会,把痹症与风湿病的关系理顺,深入研究痛风病,培养人才,研发新药,发展学术,在国内外召开专门的研讨会议,团结全国有关专家一起奋斗,路志正先生为此倾注了很深的感情,满腔心血。
/ B! T) E; Y! \" h+ h# g; p0 e; a4 L2 D
18、勤勉不辍,阐细发微治学临证皆严谨        91
0 S, b, m* c# L# T9 B5 N/ q中医学内容浩繁,学术博大精深,如何引导学生们深入学习和研究这门学问,是路志正先生经常考虑的问题。结合临床具体病例,引经据典,阐发机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这是他传播中医学术的特点。: v  ~, E( I/ C

* L% \$ l) b7 s7 b/ ~% P* c" c19、博览群书,既专且博中医事业勤耕耘        104
; i- \9 R4 W' y2 k0 e6 s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随俗为变,做一名全科医生,是历代著名中医学家的追求。路志正先生不仅对于内科疾病是专家,对于妇女经带胎产疾病也深有研究;对于本草药物学如何“减毒增效”等中医学问,皆善勤求古训,博采众家。
4 ^+ T1 s, D6 ?9 y  N, D0 s. p. k7 z0 p; k/ E8 D# s9 w+ L7 a
20、重视脾胃,著书立说临床研究创新论        111
$ c+ ^4 |$ @; c3 I, w3 L$ |脾胃为后天之本,升降之枢纽,治疗疾病多从脾胃入手。即使是心血管疾病,也不可受西医思维的影响,只知道活血化瘀。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或者地域的影响,人们患病之时往往多湿,通过利湿可以治疗众病,这是路志正先生告诉学生们的辩证法。
0 w+ o$ [! ]- V. Y' G: n1 g% a9 B& x# h% H: W
21、出国讲学,广布杏林岐黄神术惠五洲        125
4 R3 m# G- |0 E: W8 V在卫生部的时候,路志正先生就陪同过许多外国访问学者,向他们介绍中医学术。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流增多,中医药走出国门传向世界,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竟有投机分子,在国外败坏中医声誉,路老就利用各种机会,一边挽回他们的不良影响,一边努力传播优秀的中医文化。
  N3 o, E' C3 M3 j% y
+ p1 J8 J) ?: n% L% G/ b22、上书中央,针砭时弊出谋献策求发展        137
+ \3 ]) C6 o( a5 H( o: r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路志正先生与其他同道一起,利用为中央首长治疗疾病的机会,和各种参政议政的平台,积极为中医药的发展献计献策。在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15年里,提了大量的议案,多次上书中央领导。
9 C0 ~# P4 h4 d5 R# j3 c0 ]8 B4 g4 E3 C' E( h4 [; E+ N4 R5 ]' r. g$ d* F
23、非典肆虐,众老进言祖国医药谱新篇        151
+ _4 @7 e! U! O- [1 W7 D! E* {) L1 `非典突袭神州大地,中医药本来大有可为,由于长期错误导向,致使中医药在开始的时候难以进入主战场。坐在总指挥吴仪副总理身边,路志正先生慷慨陈词,没有中医参与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总指挥听后当时拍板,中医进入主战场。
; }% H1 K# y7 I+ Q! C3 A; l7 L; W  P" \7 l# }$ K9 L# O
24、乐育高徒,硕果累累授业解惑为传承        156
! A& r+ i) V+ ], ~1 }; m近些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视中医学术传承工作,路志正先生乐于把自己的学术经验传授给徒弟们。四面八方的弟子前来拜师学习,岐黄薪火在这些后来的中医手里得到传承。弟子们也由徒弟变成了师傅,中医事业必将走向伟大复兴。4 K' P: Z! C* D5 F. C

2 R$ [5 C& `" p6 V/ b: J' q3 W
: F1 j, b  @- T: Y5 M后  记        16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