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4-12-7 17:53 编辑 # v/ x" q8 F5 k: C4 s. t
& @5 _+ n" J' Z; V《 疫从何而来 ? 》+ s* I$ C* ^& g
——大雪节气,张容郡与曹东义讨论热病、伤寒、温病、瘟疫。
5 }# ~/ ]. w+ p- F; ~/ S3 Q
- a, ^. b4 k( l& T/ z热烈祝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疫病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姚梅龄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深圳成功举办!
. u# B, i6 S& k3 ]7 @8 p0 h% D# e
为推动世界中医学界在中医药防治疫病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疫病防治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并为纪念本会会长姚梅龄教授在伤寒疫病等中医学术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传承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疫病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姚梅龄学术思想研讨会于2024年11月28日-30日在深圳成功召开。
! e; ?& I4 N: O* \; {- C
0 J& o! Y d9 O7 x疫从何而来 ?% K5 V5 I7 X. s7 n4 L% a
6 \9 x1 n( r9 ^1 q: z2 _2 c/ Y0 L$ @: T4 K
荷生梅龄、弘扬伤寒、六经辩症、审症祛疴为苍生延年
3 c5 ?0 M% y+ {! r/ a; |& N' D, Y- g
仲景东义、统御寒温、五运六气、治学布道愿天下无疫
8 |. p/ K% D# ?: M* y0 b: }+ n' R; I3 L+ Y
河舟码头、热病统御寒温. t7 M- h; v" w/ G8 j/ H
病证结合、分层诊治疫病
9 z0 U% J% p5 }4 m2 H, s3 r& ^ \# W: Y9 o: s0 P& Z/ g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疫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曹东义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河舟码头学说”,病证结合、分层诊疗,中醫药对治战胜瘟疫传染病。 》
( g: h2 b2 r8 C8 g+ I* _# _$ `+ s9 m& ]$ N, K% ~9 T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广泛传播,如何有效整合伤寒、温病两大辨证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 g. X4 }8 O' f0 t9 @$ J( h3 t3 Z* h8 F0 @" z# K
曹东义教授提出以“河舟码头学说”为指导,建立以热病统寒温、病证结合分层诊治的诊疗体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等诸多瘟疫传染病学说。
5 Q3 D' l. A4 a% F* o! q/ [) Q4 M- b" {
伤寒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完于春分,灭于清明。千万年来,世界发生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
, D- |# f3 X; }, {) J# S) I4 W+ K1 p4 E5 v- o' W' |6 }
瘟疫从何而来?
/ B4 M, w6 G- d" @* R& M1 a疫从天降,病由肠生。
9 G: n- }0 ~/ z% O- r时疫从天降,疫病由肠生。
$ K6 w& r; Z7 l: d7 m7 k1 F
- U8 g# w6 [; a! |人或动物,脾胃肠道菌群伤于寒,产生病毒变异,邪毒犯上,袭击肺等五藏、经络、血液,通过口鼻粪便相传染,人传人,人传动物,形成时疫流行性传染病大爆发,这是伤寒瘟疫的病理病因。
# u9 u1 U/ b6 i) t
n. @* p/ p% `- }/ a7 L一人受之谓之瘟,一方受之谓之疫。
% w3 t* P0 @3 ]
0 e4 ]0 J5 N1 v8 j7 S1 p, m时疫。
+ [2 f7 _2 r+ C& k, Z' L伤寒即温病。
# w! X( h; n4 J9 @天干时令者曰疫。: @ C1 A' k& _! o2 E0 Z
特殊年份,五运六气失常,或季节性,爆发的流行性病毒传染病。往往传人,人传人,动物传人,动物传动物。: i7 ] |, d2 N# I# F9 d/ s* P3 B
7 D: S$ Z0 |% Q0 \) [; W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证》:“伤寒即温病。亦曰黄病。往往传人,其干时令者曰疫。俗亦谓之瘟,言有恶神主之。”
2 J1 R! i. [% C& _0 H9 P
$ H$ T/ V7 {$ A: _" b5 B疫,癘鬼也。- _2 G7 l% \/ ~9 k$ P/ o7 d, w
疠,即癘lì,指如毒蝎子凶恶(萬)的传染性病毒大病(疒)。
9 A d* j% A* t) E8 J2 C: P
$ Z2 Z- Q( C6 w) ^$ f0 G疠(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细菌、病毒变异引起的大范围流行性传染病,大多是因时疫引起。古今人类遭遇过很多瘟疫,如鼠疫、天花、霍乱、非典、禽流感等等。
( Z2 T9 _; b) R+ T' N" d) @0 a. y5 V% W' s
“瘟、疫、疠”都是疫病传染病,从病字头。
6 b) t" G- W0 b% Q& f/ s, h7 X. `
5 y+ r8 O$ M5 J疫病从脾胃肠论治" z, K) ~6 ^, D* X5 s9 R
内伤寒脾胃肠,疫病毒由此生。
2 y6 [2 }# o7 e% R. ^* v! a; I1 f* p8 H故“瘟疫”者,为本虚之病,治之当从脾胃肠入手,扶正祛邪,病证结合,分病程开方诊治。
( e- \: Q4 a0 c9 x! Y如: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加减,温中散寒、扶正祛邪。3 |0 p0 P, p+ m ~) ~; V
- i9 P; [' I4 H8 E" P发烧发热,是伤寒瘟疫的主要症状之一,这是伤寒病毒应激反应,当热病热治,温中、发汗、退烧、解表,扶正祛邪。
' e6 ]& _6 U8 P3 o9 t5 U2 K, T ?0 |
肺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病毒犯上,引起的肺及呼吸道症状,当表症里治、子病母治,发汗解表祛邪,围魏救赵。4 |1 E+ u/ O; e6 ^3 c- @
如:桂枝汤、大小青龙汤。
; I; _8 y. R4 d3 X$ ~0 Y9 M) U* K5 p# O' b' X0 z
新冠肺炎名称是错误的。0 a; ~+ Z, `' s' [ K: R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 K/ @( l4 w/ d9 R1 U
# s1 J' j& }: `' r- T; T' i
正确病名名称:
! z9 e1 y! C1 h I肠道菌群伤寒综合症/ I* {9 L- I6 L& v/ ^6 k
& s. ?$ C) E* K" d: z6 t" z7 L/ Z張仲景醫圣著《 伤寒杂病论》,书名揭示病名,伤寒是病因,伤于寒之意。伤寒杂病,是其病名,即伤寒杂病综合症。
2 t; g5 Z! x4 n! m. r# a3 H
; _( F5 b8 |! ~- B大肠经、脾胃经与肠道菌群伤于寒,病毒变异,邪毒犯上,袭击肺等五藏、经络、血液,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 M6 _; r7 v6 a7 ?
! @) k+ M* ]+ K5 g病毒杀不尽,病毒常变异。3 ` ^5 Z! J" G
西医病毒疫苗,和西药病毒靶向药,一个靶点,如何搞定,无数个杂病症状,治疗伤寒杂病综合症 ?
3 J3 D2 r; C- I+ A, @2 q6 q0 k( }+ e; H
把伤寒,当肺炎治,这是一个天大的国际笑话!. p/ C) H% @* R, ]( G0 [4 X
8 r% q' y5 z1 x) _! I4 t0 Z弱智的西方医学,鬼才会相信,自期期人,图財害命。
& ]/ u5 s! M% W
4 l& H& S0 p+ E C/ }- g中醫影响世界,吹响传统医药造福世界人民的集结号!5 R& Z c1 r) d9 p" e! t
. g5 @, r% e1 h循文化根基,识中医理论。4 G0 I4 M; X; y6 ^ r& {* y! h
中醫学的底层逻辑是五运六气:干支天文学8 D- `0 Q: v i( I
五运六气是《伤寒论》《黃帝内经》以及中醫学的理论基础和渊源。, i/ C1 r) Y8 f$ C S
五运六气是中醫天人合一的医学范式。, G8 I8 t3 v: G Y
0 F7 q5 N/ A R) u' s' {& ?加快人类医学模式转型升级,构建中醫范式世界主流医学模式,为人类健康长寿福祉贡献中醫药力量!4 b% [( r5 B0 C+ y4 |/ a
5 ~4 O f# k6 W9 V) c" E" u
此次大会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疫病专业委员会和江西中医药大学主办,深圳宝安中医院(集团)承办,深圳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协办。会议主题包括姚梅龄教授学术思想研究和传染病、流行病的中医药防治。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共同推动中医药在疫病防治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 j& p3 o2 D, F. t
! b+ W( H1 ^* e6 \9 G I祝福大家:大雪安康,天下无疫!
! n4 F: D" g6 y9 ^
0 y- j" e- o9 K& M5 `! w( {+ s$ o6 X2 k; @+ @
《寒温统一诊疗》 主编:曹东义、方朝义
& G5 Y' l$ ?, g, t# ]) }( J寒温统一辨证梦想缘起学以致用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任何一门学问都离不开实用的目的,我们探索寒温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是因为中医临床需要,而且这是很紧迫的任务,是临床现实逼迫出来的一个课题。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多年之前曾经探索过寒温统一诊治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诊治纲领。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有关问题。 中医面对各种发热性疾病,无论是突破的大面积疫情,还是散发的以发热为突出证候的病例,都面临着一个抉择:这是伤寒,还是热病?或者这就是瘟疫?应该用哪些理论作指导?非典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因为,按照中医学院教材的划分,伤寒、温病是不同的学科,一般人认为它们病因、病机、病证、治法、方药等都不一样,属于不同的学科,是不同的疾病。但是,我们回顾历代医家的认识,以及临床中医的实际应用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如冰火两重天。 教材的划分,使临证面临困惑:假如非典属于温病、瘟疫,那么,伤寒学家也难以过问,不能参与诊疗。 即使参与诊疗的人员是伤寒、温病都学习过的中医师,也有困惑:非典这个病,如果属于瘟疫、温病,那么后期病人退烧之后,没见到热入营血的斑疹,也没有肝风内动、邪陷心包,而是汗出,气短、乏力、呼吸困难,一派阳气虚衰的征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能使用温阳益气、急救回阳的方药吗?温病后期有这样的用药法则吗?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叶天士就明确告诫大家:“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 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在体系里,就没有为阳气衰竭的虚寒证候预留存在的下空间,认为那是伤寒学家需要研究的问题。 如果说,非典属于伤寒,那么它初期必须使用辛温解表吗?是非大剂辛温不足以开其闭,非温热之药不足于散其寒吗?张仲景是这样嘱咐人们的吗? 另外,《伤寒论》是为广义伤寒而作,还是只论述狭义伤寒?如果只论述冬季的侠义伤寒,春夏秋冬这么多温热病它都不能指导治疗,它的指导意义何在?其学术地位有那么高吗?如果《伤寒论》论述的是广义伤寒,那么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桂枝汤能治疗温热病吗? 显然,不进行理论廓清,就难于在临床上放手治疗,也不便于提高疗效。 另外,即使中医治疗非典等传染性疾病效果很好,但是如何向世界的西医们介绍中医的诊治经验?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吗? 面对着这许多的矛盾与困惑,很有必要理清伤寒与温病的关系,建立统一的诊治理论。 我们希望这个新的体系,能够包容历代伤寒与温病的学术经验,并能为未来的学术发展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比如,现在诊治外感热病常用的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它们是中医的成果,还是西医的成果?如果是中医的成果,它们与伤寒、温病是什么关系?如何融入到中医传统的诊治体系之内来? 我们提出“寒温统一辨证,分级诊疗”的目标,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把外感热病(简称热病)作为统领伤寒、瘟疫、温病的一级名称;伤寒、瘟疫、温病是二级名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卫分病、气分病、营分病、血分病,上焦温病、中焦温病、下焦温病等,作为三级名称;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白虎证、承气证、清营汤证、犀角地黄汤证、安宫牛黄汤证、达原饮证等作为第四级名称。建立病证结合的分级诊疗体系,把中医历史上已有的病证、方药吸纳进来,并为未来发展、创新的病证方药预留空间,做成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发展的体系”。 为了表述我们这个病证方药结合的体系,我们借用河流、船舶、码头的关系,进行通俗的表述:“病象河流,证如舟,系列方药似码头”。也就是说,病是一个过程,可以划分不同阶段,大阶段之下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证候不断变化,向表向里、向虚实寒热变化不停,就像河流之中游荡、旋转、疾驰的小船;而方药都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就如同两岸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码头,有的容易靠岸,有的充满风险。张仲景沿岸设置了113个码头,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人,也设立了一些码头,我们现代人也可以加设一些新的码头。 这样一来,就让能在河流里游荡的船只,就近靠岸,既不至于长期飘泊不定,也不要触礁沉没,这是医学、医生的责任所在。 为了这个梦想顺利变成现实,为了求得广大中医同道认同,我们必须由源及流,捋清历史的脉络,述说这样做的充分根据,以及可以实现这一构想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0 N. C) J( P/ X"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