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2-21 08: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僧支道林源流行迹初探% t2 s+ c% e' q5 [7 ]
鲁印建初稿2 L9 L' f0 p5 Q( V4 V
支遁支道林自号支硎,在苏州居住之山被命名支硎山。在浙江嵊县自己选择居处,自己命名“沃州支硎山小岭。”江南文人只记载支遁到江南以后的踪迹,以前的踪迹,是不清楚?还是讳莫如深?支遁小时候有什么活动?为什么舍弃自己的关姓,而改姓支?为什么自命支硎?自己的居处为什么命名“沃州支硎山小岭?”都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寻找出雪泥鸿爪、蛛丝马迹。
9 i2 X7 C* F8 o# D! n要想摸清支道林行迹,还得遵循佛图澄的行迹。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本想在洛阳建立寺院,适值刘曜攻陷洛阳,地方扰乱,因而潜居草野。永嘉六年(312年)二月石勒屯兵葛陂,准备南攻建业。这时佛图澄因石勒大将郭黑略的关系,会见了石勒。澄劝他少行杀戮。当时将被杀戮的,十有八九经澄的劝解而获免。澄对于石勒多所辅导,石勒既称帝,事澄甚笃,有事必谘而后行。
1 `" q! ^# [" [, Q7 v光初二年(319年)二月,石勒即位称赵王,改元称赵王元年,以襄国为都城。由于刘曜此前已经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故称石勒所建政权为后赵。太和三年(330年)二月,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立妃刘氏为王后,世子石弘为太子,并设立百官,分封一众宗室。九月,石勒正式称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平。
8 z: i9 M) F0 e佛图澄率弟子们来到襄国(今邢台市),出谋画策,辅助石勒称帝,建立赵国。石勒登位后,对佛图澄十分崇敬。有事必先问佛图澄,而后才发令行动。7 K/ C. i! Q" }$ D/ E- p8 {
大约晋成帝咸康元年乙未(335年)以前,浮图澄的徒弟冀州释道安迁居于封龙山应觉寺。一同前来的还有释法汰。竺佛调、僧先、道护已经在应觉寺,并有可能在小岭开凿石窟。
3 f z9 F/ {/ `# B+ d支遁支道林西晋建兴二年314年出生于河南林州林虑山,“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对老庄学说和佛教都情有独钟。那个时代,好像只有到过封龙山这个佛教圣地,才能称为高僧。大概此时,痴迷佛教的支道林慕名来到封龙山应觉寺学佛,一段时间后在支硎山也就是封龙山龙首峰下小岭旁创建屋宇,所谓“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甚至舍弃自己的关姓,改姓支,自号支硎。也就是在中溪书院位置结庐学佛,流传后世至今,和史书记载读书洞开凿于南北朝时期不谋而合。如果你驻足古代沃州区域范围内如今的元氏县封龙书院读书洞前,仔细观察,你会惊讶地发现,书院就是位于支硎山下,左有小岭,翠绿葱茏,环境十分契合。
; L# B8 r" D4 L; q. [梁慧皎《高僧传》: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初至京师。太原王蒙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减辅嗣。陈郡殷融尝与卫玠交。谓其神情俊彻后进莫有继之者。及见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隐居余杭山。深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经。卓焉独拔得自天心。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而善之曰。此乃九方堙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并一代名流。皆着尘外之狎。遁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从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后还吴立支山寺。晚欲入剡。谢安为吴兴与遁书曰。思君日积计辰倾迟。知欲还剡自治。甚以怅然。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终日戚戚触事惆怅。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此多山县闲静差可养疾。事不异剡而医药不同。必思此缘副其积想也。王羲之时在会稽。素闻遁名未之信。谓人曰。一往之气何足言。后遁既还剡经由于郡。王故诣遁观其风力。既至。王谓遁曰。逍遥篇可得闻乎。遁乃作数千言。标揭新理才藻惊绝。王遂披衿解带。流连不能已。仍请住灵嘉寺。意存相近。俄又投迹剡山。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常随禀学。时或有堕者遁乃着座右铭。以勖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奚为淹滞。弱丧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长羁。烦劳外凑。冥心内驰殉赴钦渴。缅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谁施。达人怀德。知安必危。寂寥清举。濯累禅池。谨守明禁。雅玩玄规。绥心神道。抗志无为。寮朗三蔽。融冶六疵。空同五阴。豁虚四支。非指喻指。绝而莫离。妙觉既陈。又玄其知。婉转平任。与物推移。过此以往。勿思勿议。敦之觉父志在婴儿。时论以遁才堪经赞。而洁己拔俗有违兼济之道。遁乃作释蒙论。晚移石城山。又立栖光寺。宴坐山门游心禅苑。木餐涧饮浪志无生。乃注安般四禅诸经及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追踪马鸣蹑影龙树。义应法本不违实相。晚出山阴讲维摩经。遁为法师。许询为都讲。遁通一义。众人咸谓询无以厝难。询设一难。亦谓遁不复能通。如此至竟两家不竭。凡在听者咸谓审得遁旨。回令自说得两三反便乱。至晋哀帝即位。频遣两使征请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波若。白黑钦崇朝野悦服。太原王蒙。宿构精理。撰其才词往诣遁作数百语。自谓遁莫能抗。遁乃徐曰。贫道与君别来多年。君语了不长进。蒙惭而退焉。乃叹曰。实缁钵之王何也。郄超问谢安。林公谈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努力裁得去耳。又问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论辩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渊源。浩实有惭德。郄超后与亲友书云。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遁淹留京师涉将三载。乃还东山。上书告辞曰:8 d1 G2 e5 k% n8 y6 R1 k" T# ?
遁顿首言。敢以不才希风世表。未能鞭后用愆灵化。盖沙门之义法出佛圣。雕纯反朴绝欲归宗。游虚玄之肆。守内圣之则。佩五戒之贞。毗外王之化。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笃慈爱之孝。蠕动无伤。衔抚恤之哀。永悼不仁。秉未兆之顺。远防宿命。挹无位之节。履亢不悔。是以哲王御南面之重。莫不钦其风尚安其逸轨探其顺心略其形敬。故令历代弥新矣。陛下天钟圣德雅尚不倦。道游灵模日昃忘御可谓钟鼓晨极声振天下。清风既邵莫不。幸甚。上愿陛下齐龄二仪弘敷至化。去陈信之妖诬寻丘祷之弘议。绝小涂之致泥。奋宏辔于夷路。若然者太山不淫季氏之旅得一以成灵。王者非圆丘而不禋。得一以永贞。若使贞灵各一人神相忘。君君而下无亲举。神神而咒不加灵。玄德交被民荷冥祐。恢恢六合。成吉祥之宅。洋洋大晋。为元亨之宇。常无为而万物归宗。执大象而天下自往。国典刑杀则有司存焉。若生而非惠则赏者自得。戮而非怒则罚者自刑。弘公器以厌神意。提铨衡以极冥量。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贫道野逸东山与世异荣。菜蔬长阜漱流清壑。褴缕毕世绝窥皇阶。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荜。频奉明诏使诣上京。进退惟谷不知所厝。自到天道屡蒙引见。优以宾礼策以微言。每愧才不拔滞理无拘新。不足对扬玄模允塞视听。踧踖侍人流汗位席。曩四翁赴汉于木蕃魏。皆出处有时默语适会。今德非昔人。动静乖哀。游魂禁省。鼓言帝侧。将困非据何能有为。且岁月僶俯感若斯之叹。况复同志索居综习辽落。延首东顾孰能无怀。上愿陛下时蒙放遣归之林薄。以鸟养鸟所荷为优。谨露板以闻申其愚管。裹粮望路伏待慈诏。
6 J0 \( X( u o: }诏即许焉资给发遣事事丰厚。一时名流并饯离于征虏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谢万石后至值蔡暂起。谢便移就其处。蔡还合褥举谢掷地。谢不以介意。其为时贤所慕如此。既而收迹剡山毕命林泽。人尝有遗遁马者。遁爱而养之。时或有讥之者。遁曰。爱其神骏聊复畜耳。后有饷鹤者。遁谓鹤曰。尔冲天之物。宁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遁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谓鸡卵生用未足为杀。师不能屈。师寻亡。忽见形投卵于地。穀破鶵行。顷之俱灭。遁乃感悟。由是蔬食终身。遁先经余姚坞山中住。至于名辰犹还坞中。或问其意。答云。谢安在昔数来见辄移旬日。今触情举目莫不兴想。后病甚。移还坞中。以晋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终于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即窆于坞中。厥冢存焉。或云终剡。未详。郄超为之序传袁宏为之铭赞。周昙宝为之作诔。$ \% a1 X) f' X+ P& z7 O5 S8 l* F
孙绰道贤论以遁方向子期。论云。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又喻道论云。支道林者。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玄道冲济与神情同任。此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后高士戴逵行经遁墓。乃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遁有同学法虔。精理入神先遁亡。遁叹曰。昔匠石废斥于郢人。牙生辍弦于钟子。推己求人良不虚矣宝契既潜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乃着切悟章。临亡成之。落笔而卒。凡遁所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时东土复有竺法仰者。慧解致闻。为王坦之所重。亡后犹见形。诣王勖以行业焉。(完)
/ p" L! \! M4 D s6 E支遁(约314年~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河东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高僧传》只记载他从洛阳白马寺去江南,而对以前的情况只字未提。别的记载也言之甚少,只说他曾经居支硎山,所以甚至改姓支,别称支硎。
6 ? }" P* H& e2 }; ]* c9 I8 t% G4 M/ X5 T这些青年时期支道林的介绍,对于千里之外的人,或许深信不疑,但是,对于生在佛教圣地封龙山的石家庄市文史学者们,却有自己的理解。6 n% g9 j. Q w0 g
《获鹿县志》记载:穆天子传,穆王癸丑,猎于铏山之西河,至于铏山之隊,升三道之磴。晋郭璞注:铏山即陉山,在今常山石邑县。- [/ J* |$ Z9 |2 @& E
鉶硎通假字,古代人记述比较随便。
8 f6 R5 i; O9 G8 j/ V《穆天子传》共三段记载:
, {* D8 t4 R% U/ m6 v& _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载立不舍,至于鈃山之下。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鈃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鈃山之队,北循虖沱之阳。乙酉,天子北升于□。天子北征于犬戎。大戎□胡觞天子于当水之阳。天子乃乐,□赐七萃之士战。庚寅,北风雨雪。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属休。
1 L8 X) x# S# h丙寅,天子至于鈃山之隊,东升于三道之隥,乃宿于二边。- U% J3 i' G: ~' j0 v& X/ A& Q O
其中“至于鈃山之隊”(《史记索隐》引作“陉山之隧”)。隧古同“燧”,边塞设置的守望烽火的亭子。即烽火台的意思。# H: g; W0 `% E$ u( ~* I
《穆天子传·卷一》的记载,周穆王的西行之途并非一开始就向西,而是先向北:“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是说穆王渡过了漳河,沿太行山北行至于軧国。于盘石之上,天子得到了某人(有可能是诸侯之长邢侯)美酒的款待,穆王于是命令人演奏广乐,天子没有下车,来到了钘山之下。按照郭璞的注解,在“常山石邑县”。
/ L. Z6 D( g7 @6 Y9 D古赵州境内的封龙山为陉山支脉,因此又称支硎山。而江南苏州的支硎山,自己介绍说,是支道林曾经住过,因此才命名的。嵊县沃州支硎山,据介绍,也并不是以前就有的,也是支道林修建佛寺时命名的,或者说,是之后命名的。后来许多大诗人前来游览,留下不少诗作,名气盖过了河北支铏山。
: l. c1 N( G8 A按《水经注疏》卷十:“赵州沃州城,引《水经》云,沃水东至沃州城,入于沃湖。按《魏书 地形志》,巨鹿郡廮陶县有沃州城。”可见,宁晋沃州城早已有之。大陆泽别称沃州也由此而来。北齐•魏收《魏书》:“廮陶,二汉、晋属,治廮陶城。有沃州城。”《水经》 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汉桑钦撰有《水经》,晋郭璞为其作注。《隋书·经籍志》载“《水经》三卷郭璞注”。由此可知,宁晋一带古有沃州城,因此称沃州,大陆泽也俗称沃川。封龙山也是属沃州范围,这是毋庸置疑的。- [* [" R$ F7 P! \/ w% P
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讳,改殷州为赵州,正式称赵州。
$ a5 Q( s, |7 W- W, `! h; Q6 @' R《河朔访古记》卷:“金天德三年(1151),改沃州,因与赵音同,又取以水沃火之义云。国朝复为赵州。”元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元将史天泽取沃州,并恢复改名赵州,属河北真定路。说明金元时期,赵州又短暂称沃州。
/ Y, b1 k' `6 }, j8 L3 H8 S, }百度中南方有关支道林的介绍,没有他在家乡一带的踪迹,不知道是真的学习不足,还是有意不说。难道真的没有吗?非也,查《十六国春秋》佛图澄,就有。+ N: i! h$ D3 ?8 k+ [) ~( j
《十六国春秋》
& n0 y- K. {% m佛图澄& \8 ^% Q1 w$ K% C1 R
佛图澄天竺人也,本姓帛氏[一作白],少出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妙通玄术,善解文义,与诸学生论辨疑滞,暗若符契,无能屈者。晋永嘉四年适洛阳,自云四百有余岁,志弘大法,常服气自养,能积日不食,善诵神[一作经]咒,役使鬼神,以麻油杂菌芝涂于掌中,千里外事彻见掌中,皆如面对,亦能令洁斋者见之。腹旁有孔,以絮塞之,每夜读书,则拔絮出光,照于一室。尝斋时平旦临溪,从孔中引出肠胃洗濯,还纳腹中,又能听铃音以言吉凶,莫不竒验。澄欲于洛阳立寺,值刘曜寇斥洛阳扰乱,乃潜伏草野以观时变。石勒屯葛阪,性多残杀,沙门遇害者甚众,澄悯之,乃杖策诣勒大将郭黑畧,畧素奉佛法,澄至畧从,受五戒,奉弟子礼,以其有道术进之于勒,勒试之果验,甚重之。: c: V2 [- a: R9 ]% k* Y& p
于是中州胡晋悉来奉事,时有痼疾世莫能治,澄为医疗,应时廖损阴施黙益,不可胜纪。勒欲试澄,夜冠胄衣甲执刀而立,遣人告澄曰:夜来不知大将军所在,使人始至未及有言,澄逆问曰:平居无寇,何故夜严?勒益敬之。
) y0 Z6 V/ E9 W( |% ~勒后因忿欲害诸道士并欲苦澄,澄潜避畧舍,语弟子曰:若将军信至问吾所在,报云不知所之。既而使至,觅澄不得,使还报勒。2 _: {9 t8 X7 K1 w
勒惊曰:吾有恶意向之舍我去矣。通夜不寝,思欲见澄,澄知勒意悔,明旦造之。勒曰:昨夜何行?澄曰:公有怒心,昨故权避,公今改意,是以敢来。勒大笑曰:道人谬耳。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团丸祠下,其水暴竭,勒问澄,何以致水?澄曰:今当勑龙。勒字世龙,谓澄嘲已,答曰:正以龙不能致水,故相问耳。澄曰:此是诚言,非戏也。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今往勅语取水,水必可得,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泉源上,其源故处乆已干燥,坼如车辙,从者心疑,恐水难得,澄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龙长五六寸,随水来出,诸人竞往视之。澄曰:龙有毒,勿临其上。有顷水乃大,至隍堑皆满,澄闭目端坐,叹曰:后三日当有一小人惊动此下。既而襄国人薛合有二子,既小且骄轻,弄鲜卑奴,奴忿抽刀刺杀其弟,执兄于室以刀拟心,若人入室便欲加手,谓合曰:送我还国,我活汝儿,不然则共死于此!内外惊愕,莫不往观,勒自往视之,谓薛合曰:送奴以全卿子,诚为善事,此法一闻方为后患,卿且竟情,国有常宪,命人取奴奴逆杀儿而死。
5 ?+ h& y# \$ I. I( P _0 G8 z1 ]时刘聪死,曜袭伪位,遣弟中山王岳来攻,勒遣石虎率众拒之,大战洛西,岳败退保石梁坞,虎坚栅守之。澄时在襄国,与弟子自官寺至中寺,始入寺门,忽叹曰:刘岳可悯。弟子法祚问其故,澄曰:昨日亥时,岳已被执。果如所言,勒既平曜,称赵天王,行皇帝事。石葱将叛,澄诫勒曰:今年葱中有虫,食之必害人,可令百姓无食葱也。勒班告境内无得食,俄而石葱叛走,勒益加尊重,有事必谘,而后行号大和尚,勒诸子多送佛寺中养之,每至四月八日,勒亲诣寺维佛,为儿发展。4 }9 B' f& j, G3 r$ y+ @
勒死,石虎废弘自立,徙都邺城,尤倾心事,澄乃下书曰:和尚国之大宝,荣爵不加,高禄不受,荣禄匪顾,何以旌德?从此以往,宜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引见,常侍御史,悉助举辇升陛,太子诸公,扶翼而前,主者唱大和尚,坐者皆起,以彰其尊敕,司空李农,朝夕问候起居,太子诸公,五日一朝,表朕敬焉。莫与为比。时支道林在京师,闻之乃曰澄公,其以季龙为海鸥鸟耶?时澄止邺城内寺中,弟子徧于郡国,尝乘板辇于大水上,遣弟子法常至襄国,会法佐从襄国还,相遇于梁基城下共宿,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各去,佐入见澄,澄逆笑曰:昨夜尔与法常交车共说汝师耶?先民有言不曰敬乎?幽而不改不曰慎乎?独而不易幽独者,敬慎之本尔不识乎?佐愕然愧谢。于是国人相语曰: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澄之所在,无敢向其方涕唾便利者。8 F0 M& L3 m; @. E) x1 {! l
这里说的是,晋咸和七年(332年)七月,石勒病逝,儿子石宏继位。晋咸康三年(337年)正月,石虎废掉石勒的儿子石宏,自立为赵王,把都城又迁回邺城。这年迎佛图澄率包括支道林在内的众弟子从襄城来邺城,石虎热衷佛事,佛图澄趁机对石虎说:和尚国之大宝,荣爵不加,高禄不受,荣禄匪顾,何以旌德?从此以往,宜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引见,常侍御史,悉助举辇升陛,太子诸公,扶翼而前,主者唱大和尚,坐者皆起,以彰其尊敕,司空李农,朝夕问候起居,太子诸公,五日一朝,表朕敬焉。提的要求超出规格,不料石虎竟然答应照办。这时候青年支道林20约岁,正好随侍师父在邺城,向佛图澄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担心。这时候支道林是佛图澄的弟子,根据支道林的名字,应该和道安同一辈分。佛图澄在后赵建武十四年(348年)十二月八日卒,享年一百一十七岁。佛图澄逝世后,弟子们返回封龙山。太宁元年(349年),石虎正式称帝,当年石虎也死,发生冉闵之乱,社会动荡,人心惶惶,佛图澄众弟子包括支道林有可能返回封龙山,一年后经洛阳、开封,逐渐南迁四散。
4 D9 l2 d4 ~6 p" \' E后来支道林南游曾经住洛阳白马寺,和王蒙、刘系之论道,后又迁移开封,最终落脚江南,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名声大振,甚至力压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竹林七贤”,后来支道林把自己的落脚之地也称为沃州支硎山小岭,建支山寺,充分体现了他对自己初出江湖之地的深深眷恋之情。江南人们热爱支道林,于是借景生情,衍生出许多支道林的遗迹,假作真时真亦假,年代久了,竟然能和支道林老家分庭抗礼了。
' q( d) A8 g4 s4 _- _5 p支道林所作所为,符合那个时代的情境。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社会动乱,汉民族大迁移,孔子后裔搬到衢州,定州缂丝搬到苏州,常山县搬到浙江,支道林最后也是到嵊县,他们怀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也把家乡大好河山,祖宗牌位,手工技艺,一股脑搬到自己落脚地。这是不争的事实。
- m+ G$ q6 f$ ]0 F& l35岁时支道林最终落脚江南。魏晋时代老庄的玄学极盛行,佛教僧侣有的也加入了清谈的行列,佛经也成了名士们的清谈之资,而支遁几乎是这种风气的代表人物。因而支遁一生交往的名士很多,名士也喜欢和他来往,并且非常推崇他。在以记载清谈家言行为主的《世说新语》中,关于支遁的记载就有四十多条。支遁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条件杂揉老释的僧人,他对于清谈家最为宗奉的典籍《庄子》更有独到的见释。对于《庄子》的《逍遥游》篇尤能独抒己见,曾为当时名士王羲之等所欣赏。在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也影响到佛教。支道林虽出家为僧,但却颇具名士风采,擅长草隶,游山乐水,好吟诗文。& T" I+ l* O( C( d
公元351年 当时王羲之虽然久闻支道林大名,可是对他并不服气。 通过孙绰介绍,支遁给王羲之讲《庄子·逍遥游》,用词新奇,如繁花一样绚烂,让王羲之很感兴趣。于是,王羲之脱下外衣,与支遁讨论起来。支遁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王羲之忘记了出门,一直流连于与支遁的探讨之中。支道林下笔千言,标揭新理,才藻惊绝,遂使王羲之读后披襟解带,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挽留住灵嘉寺,后来就成为了好朋友。1 B2 c6 Y! R. y( ]: l
孙绰在《道贤论》中将支遁与“竹林七贤”之一向秀相提并论,《道贤论》中说:“支遁、向秀二人都雅尚《老子》《庄子》,二人虽不同时,但风雅玄谈却是相同的。”《喻道论》中说:“支道林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玄妙之道与神情同任。这就是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之所以未悟啊!”后来名士戴逵来到支遁的墓地前,也感叹万分。/ H: G/ \0 G/ R o* Q
支道林身为名僧,实则名士,当时人评他是“身披袈裟的名士”。又说他“理趣符老庄,风神类谈客”。在此之前,玄学家不谈佛,甚至不与佛教徒交往,支道林开创了玄、佛结合的先河。哀帝准他回山时,一代名流前来为他送行,可见名士对支道林的倾慕。( U# k e( _2 k( V4 K8 d5 `. p9 o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四十一个名士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众人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辑之以为《兰亭集》,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千古传诵。支遁是完成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人物,是中国佛教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S3 i) B: [4 A! D4 B
支遁去世后,都超为他作序传,袁宏作铭赞,周昙宝作诔文。1 p: t5 G$ I) ?/ G0 i" ^& t
不但石勒对佛图澄深信不疑,就是后来前秦苻坚,也是如此尊敬释道安、僧朗。《水经注》称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苻坚、慕容德、姚兴对于朗公皆很尊敬。苻坚对沙汰众僧,特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昆仑一山不在搜例。"苻坚所说的昆仑,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昆墟,也就是封龙山。& @0 D2 z; S: d( N7 S8 M' p* T
支道林在江南闻名遐迩,在封龙山却难寻踪迹,大概是因为来去匆匆,时间不长,我们只能耐心搜寻蛛丝马迹雪泥鸿爪。清朝康熙年间,朝廷重臣魏双凤游览家乡胜迹龙泉寺,还作诗数首,发出感慨。7 p7 a& G# y) P8 ^$ S
和孙化龙先生石壁二首0 W$ ]6 R- ]3 e8 f
旱魃何堪六载偏,祷龙从来陟兹巅。浓荫避暑几无日,胜境逃禅别有天。
8 L' g ~! v9 _1 W+ Z$ A父老殷殷携旧醴,山僧指点话灵泉。重来不之神明宰,顾禹须知易地然。9 {/ s, L2 {/ \6 j+ c, U
其二
9 P2 N9 ~! q$ e, d, ?* K路入龙泉曲径深,行田乘便一登临。宦游少比谢灵运,禅悦难寻支道林。9 |9 r5 n6 S5 ~/ ] U# E
山为夏云多崒嵂,树充秋气得萧森。佳甥况复叨同调,迨暇还期(共)解襟。
+ m3 P" e7 ~; S0 l$ g. _# i9 v 诗中说在寺中游览,就像支道林那样寄情山水,虽然心情愉悦,但是却找不到支道林的蛛丝马迹,甚为惋惜。可见家乡后人,也没有忘记支道林。6 {& t2 r- r' M0 ~
目前此事定案,还需要更多证据。提出几条共同探讨:3 B5 l0 g/ o, [" i: X$ h2 s
一、都说支遁25岁出家,在哪出的家?$ f# c9 ?+ n5 k2 q9 s% @1 y
二、25岁以前,除了邺城,支遁有哪些活动?7 D' Y3 O7 U# s1 q: X/ V$ G' w
三、都说支遁曾经居支硎山,在哪里?封龙山就是。(肯定不是浙东沃州支硎山,因为大家都说,这是支遁命名的,或者支遁死后,别人命名的。)+ x( b! \; \# Z9 L
四、为什么河北有沃州——赵州,支硎山——封龙山,因为是陉山支脉,又称支硎山,小岭——去过封龙书院的人们都知道,书院紧挨东侧一条小岭,碧翠葱茏。而支遁就把自己栖身之地称为沃州支硎山小岭?这是不是一种精神寄托?为什么这么巧合?
- d7 K& _ z, O7 B# u7 w五、大家提到支遁曾经居支硎山,如果再把襄城、邺城、开封、浙江联系起来,是不是支道林迁徙的路线?6 m4 e$ L" I% B: k7 K: q0 i+ Q
六、这是不是又一个比梁山伯祝英台更真实的故事?巧的是,不远就是浙江常山县,看来,五胡乱华时期,跑到浙东的石家庄人真不少。- c: ?; h. l# n5 @# l( {8 c/ H
七、为什么江南人对支道林的前半生绝口不提呢?2 Z! r% ~2 x% S' N
(鲁印建初稿正在完善欢迎斧凿2023.11)6 b" @: B1 Z- Q: X B"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