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温长路先生新出版的《国学养生六讲》,祝大家新春快乐,健康永久7 P, E# j2 W' ~
6 g: @3 Y2 m7 N: c* P. _9 _$ c
曹东义7 S0 S+ g$ X$ |0 N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 P7 X1 k1 D: L8 }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
( ~$ g& [' ~' Y- F7 j4 M# }" C& ^
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我收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立军主任寄来的新书《国学养生六讲》,这是著名中医学家温长路先生新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
! W0 r* [6 b- v4 R0 c# Q 我与温老相识多年,多次聆听他关于中医药事业的学术报告,他的讲解内容宏富,博大精深,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因此,经常是收获满满,获益良多。因此,我听说出版社要结集出版温老有关著作的时候,心中非常高兴,就写了几句发自内心的感想:
+ c1 q% Q3 s6 G# g “温长路先生是我很敬重的中医大家,也是众多中医科普学者心中的明星,他善于旁征博引把很高深的养生保健知识融入到衣食住行之中,在这部《国学养生》之中我们可以见证他的风采,学到很多丰富的知识,真正做到生活中医化,中医生活化,让国学与中医密切融合,世事洞明,以小见大,帮助世人获得健康,让中医药知识深入人心,走向世界,助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D) w2 v4 [# m y! U 出版社张立军主任就把这几句话作为“推荐”,印在书上,让我有机会与温老的著作一起“共流传”,这真是一种很荣幸的机会。7 d8 S8 h7 i+ K+ N/ b
* i* R" d% j; N0 S
下面是《中国中医药报》刊登的有关介绍文章:3 Z1 q4 K3 P$ w8 o, m
1 Z9 ? w% w4 L5 `& D# X
医文共融说养生 ——《国学养生六讲》导言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魂魄;中医药文化,是国学组成的骨架和要素。二者母子一体,血肉相连,不能分也不可分。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追寻国学的原本和精髓;振兴中医药,就是夯实中医药文化的基石和真元。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必须立足于这样的着眼点和切入点。 笔者一生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在科普工作发展缓慢的低潮期,笔者曾大声疾呼:“那种轻视、鄙弃、贬低医学科普作家及其作品的行为,肯定是愚昧、无知、落后的蠢举。在我们这个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国土上,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自然也应该包括一大批从事科普工作的人才。每一位有识之士,都应当为事关国计民生而地位处于极不相称的短线位置上的科普工作鼓与呼。”(1992年《中药趣话》卷首絮语)数十年来,笔者坚持着在这条路上一路走来,虽不敢自夸取得了什么卓著的成就,却可以无愧地说是始终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的。后来,我担任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分会秘书长、科普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会长,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的终身(科普)作家和几乎属于中医(含针灸)、中西医结合全领域内多个群团中文化、科普组织的顾问,用自己的行动和经历诠释了文化、科普工作的光荣与辉煌、光明与美好。回顾一生,笔者陆续写出过为数不少的作品,在中医药的传承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事业中留下点淡薄的墨迹。如果说有点代表意义的,那就是这本《国学养生六讲》(以下简称《六讲》)了。 《六讲》的主干,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那套《国学养生丛书》,是较早地把“国学养生”的理念推向社会的一套书,客观上助推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势头、促进了这一领域创作的繁荣局面。这套书,内容包括《民俗风情话养生》《民谣谚语话养生》《俗言俚语话养生》《成语典故话养生》《民歌诗词话养生》等五册,出版后也算是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作品,曾先后被国内数十家报纸、期刊和说不清多少家新媒体的转载,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中国中医药报》选定为年度的“中医药十大新闻”。 2022年岁尾,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的故事”栏目根据社会的要求,通过电波和新媒体发出唤醒这套十几年前出版的“旧书”的信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很快做出反应,对五本书中的作品进行精选后于2023年初就推出了一本“可听、可看、可玩、可学”的《国学养生丛书精华本》,受到了新老读者朋友们的热烈欢迎。于是,他们又决定推出以这套丛书为主体的、经过修订和补入一些新内容的“典藏本”,这就是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六讲》了。 本书立足于原著的基调、保持着原著的风格,在延续中融入与时俱进的创新。除了版式、版面的出新,给读者一幅崭新的面孔外,对书中栏目标题的体例进行了统一,部分内容也有更新:譬如从动物保护法令出发,去掉了民谣谚语中《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汁流》一类的文章、从语境变化的源流出发,在俗言俚语中增加了流传示例的内容等,以让它更符合时宜和趋于完善。 《六讲》新增的“名人故事与健康养生”一章,是笔者在文化科普创作歇笔数年之后的新作。进入老龄之后,随着体力、精力的衰减,加之身兼培育传播队伍和普及宣传活动使命的原因,连续性写作的投入就越来越少了。虽也有部分作品断断续续见诸报刊、网络,大都是些旧作的翻版或改造,说来令人汗颜。新冠三年以来,坐下来看书的机会多了,也因此积累了一些资料。耳听周围朋友的呼唤、目见社会上养生宣传乱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误导,深感不安和自责。冷下来的心又开始沸腾起来,于是就动起手来,陆续写出了这十来万字。本打算是以《名人故事里的智慧中医》为名单独出版的,禁不住张立军编辑的说道,就首先把它放到这本集子里来了。 国学养生,就是中国式养生,它与西学养生的最大差异是,立足于东方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特质、立足于东方民族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立足于中国在变革中不断进步的国情、立足于中医学“在不变中应万变”的基本理念,以中国文化的天性与人性、稳性与活性为导向,并把它无缝融入到各类知识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和实践,为国计民生的需求和人民的健康事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确立这一原则的基础是,中医药学具有文化与科学的双重属性。换句话说,中国式养生,是必须具备文化与科学为一体的思维模式和表现手段的。 关于中国式养生的标准,老祖先是早有定义了的,那就是:“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灵枢•本神》)用现代的话讲,就是顺从自然、顺从社会、顺从生活、顺从自我。简单点讲,就叫“以顺为养”,建立一套适合于每个人自己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包含的敬天佑人、因势而为、活体灵动、执中致和、防治结合等思想,是国学养生独有的法宝,而西学养生是不具备或不完备的。按照这样的标准判断,中医养生的立意、方法、手段、途径、结果是否做到了这些?是一个非常值得自问和思考的问题。 关于中国式养生的内容,老祖先也是早就定义了的,那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医人讲养生,无论怎样去表述,说到天边都是无法超脱这一界定的。它反映出的人与自然为一体、文化与科学共一炉、认知与行为相一致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先进模式和中医人的聪明智慧,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研究、探索、实践。 《六讲》,是作者耄耋之年在科普创作路上名副其实的封笔之作,希望它能够为医界、为读者,也为自己的人生之路留下点美好和纪念!
* ~) @ e8 D- P0 j9 q9 U! y(本文是为《国学养生六讲》撰写的导言,见《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1月24日;《国学养生六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2025年1月出版)
% u, U9 @" |, o Z2 t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