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799|回复: 6

金栋先生与爱女金雪宁大作《医经钩考》出版,赵洪钧先生等推荐作序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19
发表于 2025-2-12 16: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经钩考》自序2024-09-05 14:37·河间金栋
3 p" h4 O4 Z4 n8 H" v2 {2 E- b+ M# b" N
《医经钩考》自序
拙著名为《医经钩考》,其意欲何为?为何要“钩考”?
宋·郑樵《通志·总叙》说:“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书籍之散亡,由编次之无纪。”
近代著名学者皮锡瑞《经学历史》说:“凡学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别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
“医经”一词,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其“方技略”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医学文献书目。实际上,汉代方技之书目,缺了脉学与本草,所以清代著名目录学家章学诚给予了非常客观、中肯的评论,说:
“方技之书,大要有四:经、脉、方、药而已。经阐其道,脉运其术,方致其功,药辨其性。四者备而方技之事备矣。今李柱国所校四种,则有医经、经方二种而已;脉书、药书,竟缺其目。其房中、神仙,则事兼道术,非复方技之正宗矣!宜乎叙方技者,至今犹昧昧于四部相承之义焉。按司马迁《扁鹊仓公传》,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之《脉书》,是西京未尝无《脉书》也。又按班固《郊祀志》‘成帝初有本草待招’,《楼护传》‘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是西京未尝无药书也。李柱国专官典校,而书有缺憾,类例不尽,著录家法,岂易言哉!”(《校雠通义·汉志方技》)
据《史记》《汉书》记载,汉代已有《脉书》和本草药书,而侍医李柱国并未载录,是一大缺憾。所以,王重民《校雠通义通解》说:“这一条论《方技略》著录医药书籍不够完备。医药书应包括经、脉、方、药四类,西汉时代不是没有脉书和药书,而是李柱国没有著录,这是很大的缺点。”
汉代“医经”指医学理论著作,始于西汉光禄大夫刘向校书时称“医经七家”,即《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惜只有《黄帝内经》传世,余皆亡佚。然而,据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今通行本《黄帝内经》不是《汉志·方技略》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是由两部独立的医学典籍《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九卷》《灵枢》)组成。两书约皆编纂成书于东汉(或以后)时期,由当时之医家、或方士医搜集整理编纂成书。
所谓“成书”,即该书所有内容完全编纂在一起了才算成书!成书与成篇不同。每篇文章可能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写成,但编纂成书是同一时期、一二个或几个作者所为。《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两书之名皆首见于《隋书·经籍志》。“黄帝”二字,乃托名而已!实际上,今通行本《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是传统之误读!因相沿成习,积习难改,故本书有时仍沿袭《黄帝内经》之书名,且与《素问》《灵枢》之书名兼而用之。
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所谓“经”,指西汉儒家今文经学认为乃孔子所删定之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如周予同《群经通论》说:
“今文派以为‘经’是孔子著作的专名。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以后的著作,也不得冒称为‘经’。他们以为经、传、记、说四者的区别,由于著作者身份的不同;就是孔子所作的叫做‘经’,弟子所述的叫做‘传’或叫做‘记’,弟子后学辗转口传的叫做‘说’。”
至西汉时期,因《乐经》亡,故汉武帝时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而立“五经博士”,然而其博士设置并非一步到位。初有《尚书》秦博士伏生,西汉文帝时则置《诗经》一经博士,汉景帝时又立《春秋经》博士,至汉武帝时期,五经博士始备。如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说:“后汉翟酺曰:‘文帝始置一经博士。’考之汉史,文帝时申公、韩婴以《诗》为博士,五经列于学官者,唯《诗》而已。景帝以辕固生为博士,而余经未立。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儒林传》赞曰:‘五帝立五经博士,《书》唯有欧阳,《礼》后(仓),《易》杨(何),《春秋》公羊而已。’立五经而独举其四,盖《诗》已立于文帝时,今并《诗》为五也。”
皮锡瑞《经学历史》说:“案:《史记·儒林传》,董仲舒、胡毋生皆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则景帝已立《春秋》博士,不止《诗》一经矣。特至武帝,五经博士始备。”
本书所言“医经”,指今通行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难经》,并旁及《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因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书亦间或涉及与之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
“钩考”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司会》“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的郑玄注:“逆,受而钩考之。”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疏》说:“《鬼谷子·权篇》陶弘景注云:‘求其深微曰钩。’《国语·晋语》韦注云:‘考,校也。’钩考亦谓钩求考校之,察其是非也。”可见,所谓“钩考”,指考核探究,察其是非,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义·自序》),察其是非,考其明白,并知其所以然。亦即考证者也!
什么是考证?《辞海》认为考证是“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某一事件或某一学术内容,且认为考证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并引姚鼐《复秦小岘书》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
考证亦名考据。钱超尘先生说:“清代学者将学问分为三大类型: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又谓义理之学从考据出者,则义理深雅淳厚;词章之学从考据出者,则非浮泛轻艳之词。则考据者,乃诸学之根源者也。”(森立之《素问考注·钱超尘序》)
考证(据)之目的是什么?
古籍文献、历史资料在传抄过程中,由于同一事件或同一学术内容在不同的文献资料中却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记载,或原始资料本身就有误、讹、伪、假等问题。由无意之行为导致与原始资料不符者名“误”,将错误当做真实而传播者名“讹”, 出于某种目的故意篡改原始资料者名“伪”,将伪造当做真实而传播者名“假”。故必须对其进行真实之研究与讨论,即辨误以求其正,辨讹以求其是,辨伪以求其实,辨假以求其真。此即考证之目的——察其是非真假等!考证者须学识渊博,并具备相关知识(如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辨伪等)与大胆怀疑的精神!
本人主业是临床,以治病愈疾为首务,解除病痛为己任,何必纠结中西医之分,有道是“中西合参,赛过神仙!”虽临床四十多载,然若以古人之准则——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工(医)治未病,中工(医)治欲病,下工(医)治已病,则属下医、下工而已。而以治病愈疾之概率而言,虽未详细统计,亦未能达到“十全为上”、“上工十全九”之医术水准,尚可“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十失四为下”,亦即中、下工而已,惭愧之至!故
临证之余,饱食之后,不必“为稻粱之谋”,闲来无事,广泛涉猎中西医籍,以备临床不时之需。然尤喜读古典医籍、医史文献及历代名家,特别钟情于考证学,虽离临床较远,而兴趣使然!遂撷取《方技略》中关于“医经”(如《素问》《灵枢》《难经》)、并旁及“经方”(如《伤寒杂病论》)与脉学、间或涉及“房中、神仙”与本草(如《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内容之疑惑、之难解、之不定、之感兴趣者等,博采众家,多方求证,搜集摘引,不厌繁琐,摸爬梳理,编著相关内容共十二卷一百五十篇,四十多万字,予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求其真、求其实、求其是,以释疑解难并知其所以然。
又,工作之余与吾女雪宁一起探讨、交流、学习彼此感兴趣的中医学及中华传统文化相关专业话题,共同完成此拙著。
吾等才疏学浅,谬误、不妥恐甚,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予以指正,在此感谢了!
金栋 二〇二四年九月于河间寓所。
& G& \3 B' W% ]& E' {# p8 W6 I' R* ^
3 |; g  {& @- q  C4 Y, k
5 [- [) ]! t6 c5 e9 {+ q
: a3 g! u: U6 o& G* d5 J0 f% o

; O( |: ?/ T  g
' L5 l! F0 a& L0 H
举报
) L1 v+ X# b/ C' J+ Y

8 u4 ~! b7 J, }0 z评论 34 X$ j0 r/ ]- F9 T9 W

/ W' {. e; J. U' A7 z7 P, }0 R
6 T( G2 `1 t2 d( s) I

( i1 j; \3 t" \
2 v; ~) ]7 Q; T# ^" @
《医经钩考》赵洪钧序
( F: {6 N& |. Z3 ~. r
曾经一览《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者,必知金栋大夫与洪钧颇有不解之缘。盖当年拙著《内经时代》问世之初,乃内部出版,金栋大夫未及见。其所先见者,乃拙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虽然如此,仍使之惊叹不已,以为是旷世之作。为使多数同道读懂《内经时代》以及《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乃痛下数年功夫,为《内经时代》做补注。其间引经据典、融贯古今、杂取百家,使拙作无一语无出处。此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岂知金栋大夫志存高远,近来复有《医经钩考》之作。斯作考据精辟、引证宏富、逻辑严密、结构严谨,乃罕见之作。值得一切与医经有关者一读。
2024/9/2威县赵洪钧于白伏故居

5 }8 \- q' h2 B; O& K; b) t' H9 J* R2 e( X

9 s4 x$ Q5 ~/ a' z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19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6: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经钩考》目录(最终定稿)9 T, H; f# `! H. |# m3 E1 E
2024-09-30 14:22·河间金栋1 _1 u: S  l6 z) ^2 W+ |# j
《医经钩考》目录(最终定稿)8 X' ~! y+ K1 w$ b# a; J) e
% k0 D3 q9 M* a" F3 n
目录(共12卷,153篇)
0 A( e! Y. z, r& q* p# Z9 P" ~% L8 ~, _+ T! F6 S
赵序
, o3 Y" F! j! ^5 P" a! N0 N/ I8 @5 L+ W; G
聂序
7 G* P7 a/ ?4 Z+ U$ l
9 B7 Z4 p, v# D! o; P# o* O2 L曹序
  n8 z9 _0 _" m% w* F3 `" K" c0 [
3 I" I! |3 R( v% d" M自序. A- y0 B# w) w7 {

  l1 F; c! F2 `1 N7 ~! S2 w/ w8 z5 v

) e* y3 J3 R. I2 Z" O- `第一卷(5篇):三皇与天文历法篇" f: Z, ]) r, J6 m  o

/ E2 j' v6 u* {/ `" \一、为什么会有三皇五帝之说?2 y* d+ u- e3 S& I% ?

5 B/ V9 i( R. _——何谓“圣人”暨仲景何时被尊为“医圣”?
$ {* u5 f- J' E2 Q! e3 {% g, V0 S/ E3 `. d3 ?8 y6 C
二、伏羲氏与今本《黄帝内经》有关系吗?6 q7 N# [# @- q7 N: m* ]" D$ X
2 `  x# E/ _( p
三、“干支与阴阳五行”探源3 M% n4 u% ^2 x

4 N3 L# y" n7 R; y) B9 X——十月太阳历暨大挠作干支吗?% @9 p( u$ p' i/ I  u  }1 `  h4 M& R+ ~

4 \' `2 w! K. R6 S9 _, K四、阴阳五行说源于史前天文历法,用河图洛书表达
5 |( q: a: |  ~
. S; }7 M: p/ A! Q/ @) M/ K  o) h1 W——阴阳五行说科学吗?
+ l: X% v4 @8 t( ?2 q
, ^! |3 X; M: e) n. V6 _! k五、《黄帝内经》中的河图与洛书
0 q5 Y% M& b8 _6 m
/ b( R- q+ b1 I! @! i——河图是八卦、洛书是九畴吗?* Q! Q& Y& I& ]
; H0 {. s* ]9 ^5 y

) }4 ^  f5 a2 ^7 m) o7 c/ S
% j" c6 B( L8 n: [7 m8 ~" ?. i第二卷(9篇):医经《黄帝内经》篇
  t% g9 J) m6 |: a2 D  L+ t六、《汉志·方技略》医经七家之流变
: W' q% I& K% e4 H1 M! c; {* R6 P0 q/ y+ a; Z
———“医经”内、外之含义!
) ]% k  U5 ]# B, W" L0 f4 `
+ G* \  a# U. d; m. z. w七、《黄帝内经》为何要托名“黄帝”?1 ?% ]( B1 s  m. \% ^* Y5 R/ M
/ n" Z( M6 [. `/ R5 e# g
——托名“黄帝”写了哪些著作?: e* X* Q. {: W5 G1 j: }2 g* F: Q5 z

0 \; c! ?1 k  K" }八、《汉志·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 ~! A+ i0 k" N9 F

1 X9 t1 {" \" |, M! F$ y# e九、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于何时?' z% W; j+ U$ t; q  N( A/ e  X& y

/ ^' @/ ~$ _/ a: l4 Z# L2 P十、《黄帝素问》《灵枢》书名解, a# I5 @( a0 w0 {1 @
( m8 B$ ^+ `# F0 a- a0 ]
十一、《素问》《灵枢》为何各九卷、各八十一篇?' e3 T0 H3 C3 b" T

/ s9 L. `4 _1 l- S  r, j6 j- e十二、儒经与中医五经、十三经1 o* R; x/ e# i9 }4 u- J; q8 i! F

: e; n7 _+ }; ~) k% f——中医临床医生该不该学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h/ h" a: o/ D! h+ @# l

3 _6 I+ j( D1 s/ M2 W; G4 a十三、《正说内经》是一本什么书?5 J* J  N4 I' a5 o

5 ?; `8 E8 ]$ J! T& r, D0 f: V——我是如何撰写《正说内经》的?
0 p* ?3 G1 T% a8 w
/ S/ e. F* ?* \7 v十四、中医学十大医学学派
  c9 v, D. V6 O5 x4 K5 {( R. w) x8 s3 j: ~4 N  c
——医经学派$ x& Q$ y# ]9 |  j
& J1 I' M8 \+ {; V/ t! Z! R

$ E6 c; H& d" m" S9 q+ u  E9 E( z! Q) Z
第三卷(9篇):阴阳五行与《易》学篇* T( j0 y; S" t. R4 q: A

3 B; u6 V6 |7 v9 G* N& U十五、阴阳五行说为何成了中医核心理论体系推演之工具?
! S& ~- v: x& e1 p9 ~' a; I) U8 o  c9 l" N- @
十六、阴阳五行说源于《易经》吗?
3 V( M9 Y3 V. [: Q3 ]% y6 F) u4 P
6 n$ p8 o; e3 F: f/ s; k) W: s——周易、易经、易传、易学根本不是一回事!
8 L5 T$ ~" \# M, ?. q9 T1 u
, m9 d* ]% U5 Q5 Y  k3 b十七、《易经》本与阴阳无关
" r* i3 C; q1 G4 {  A( a* r+ o  d; B: _/ b8 L
——数字卦乃阴阳爻之原型
% {) i7 G3 ^0 d  F  A6 u; R) e6 X+ O  L" l0 F) M! [
十八、阴阳是什么?
0 w4 V: Q$ Y  l: k/ Y4 P* A& r! L( a, f# T$ G( @/ h
十九、五行学说有哪些?
. |, n+ `+ X# n3 m3 R
. p$ W" F. W9 P& |4 ?  N二十、五行之解6 p1 u) C0 c4 V) f" [& |# B, d
: U! n4 ]' m. j
二十一、《尚书·甘誓》中的“五行”到底指什么?
1 H; x1 q8 k# K9 I
: n, B# l3 C, I9 `. N& D——历法之官2 d9 [4 N7 u( w- T$ ]9 B
) I" {6 ?1 g$ E) x; u) b5 H
二十二、五大行星之名源于五行说' d. o' H; N% T7 {* B: r
3 `( x/ K( j* h4 d; \
二十三、《黄帝内经》五行相克理论推演之是与非8 k: ~# j+ w) ^/ o* x$ f

0 d, x( W8 m1 ]——五行相克,王充很恼火' \% B5 \& I9 f

1 f  x# q0 M( q9 U! R
% o- F9 F5 I/ @
. u6 ?# I' N5 B  t第四卷(9篇):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与易图篇
. a8 N7 S+ e8 H" C
) \& F$ D4 m2 d二十四、“爻”与“卦”探源
' ~& K: d7 ~' e2 A3 c4 t0 X: I5 W3 R: ^7 e, a# N% D3 j) `
二十五、先、后天八卦方位图之来源、区别与意义2 b$ o6 f" O' |/ a

% C% N. q. e4 g5 x+ g——塑望月与太阳回归年之历法
7 ~& Z- e- A$ A) u2 |$ t/ ~( K8 E
* |+ ~8 A: f( T" N9 d+ a% }二十六、“八卦”一下八卦% d! R7 ]. w# ]9 [+ R. h7 e
# I& K" d' {( A
——《灵枢》《素问》论人体与八卦相配. @. K2 ?! h, v. K' ?

8 Z7 j$ u' c2 w9 |二十七、“道”是什么?- q" \" _$ H3 e6 }; n; Y% x2 u

; r* k5 E" u+ `2 x( _——老子其人、其书及思想源头0 ^7 h) f4 p5 \; [, p6 q% r) R
( W7 C$ k7 `! f& O
二十八、“太极”是什么?
- V5 R6 p1 d( W3 _% X2 D; F0 V4 x% r- Y+ U7 N( w6 l
二十九、“两仪”与“四象”0 B  r' z) b2 }! O- }6 N
% o# x0 U. }  w
三十、太极图之演变
3 T( N3 V# f! _2 V1 E- ?$ P) Q
5 z: ^& j5 v2 Y% \7 L" u0 d三十一、《黄帝内经》与易图有关系吗?0 e1 ]$ @* Y% r9 S
6 R8 ?( k  l0 d7 t8 j. F7 a) y+ j
三十二、《黄帝内经》三阴三阳与《易》学关系梳理, V1 s- O2 S. E; V

/ ?/ r* V/ V2 V3 ?——三阳三阴之谜, B7 V. Q+ [( F3 j, _0 m$ h

7 g0 }0 t% y0 C# `  D
& g6 m3 A, ^9 w3 A0 }0 Z% \! z% q& X& k6 Q( f# r
第五卷(10篇):医、易、巫、道医篇
2 K: ^7 u! X3 g9 R2 a# Z! I1 R5 y3 \+ h5 }6 ?% q, z
三十三、简说“毉”、“醫”、“医”字* N) k3 D% j* M
1 H( `2 p/ K4 p: q6 f) I1 ^
——医,治病之工匠!) U) N+ s- X9 w

4 U: K, `' ?" }三十四、中医学起源于哪个朝代?
7 k1 {( i3 a; i+ L4 ]
9 N, D7 J6 k0 T——何谓“中医学”?
& R, D6 S; H' y7 h8 b0 X
' n+ a. }% M4 k三十五、医家之七情源于儒家思想
4 T8 K7 z# G, k" X  H, a- Q+ s2 [7 n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6 ~" W- j6 p1 \5 G0 W2 C
, }) T* }% p. A* n" g4 G& w) p
三十六、《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援易入医之始4 E6 y! z: A" P/ K4 g7 P9 v6 Y
; M$ a9 X% {+ v$ `) f
——《素问》之“蛊”是什么病?
9 W4 L4 L% L3 |) u* `2 d" c8 ~6 e/ r+ A$ b% J, u6 q
三十七、六淫
4 }$ h2 f7 k+ P1 l9 U: J
' T& c, O/ h8 z( R$ D4 P7 k——淫生六疾, `1 z0 ?5 t& Y) S

* }0 m" c1 D+ i0 l5 _6 u, b& f6 P& i三十八、“医易同源”于什么?) `! \3 N) k* i8 L  J/ N; j9 J

3 k4 Q* V& ]9 ]——“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非孙思邈所说暨“易”字的十种解释
6 e9 D  J7 w# o7 [7 e+ t
7 D/ M8 P4 [( G0 U. Z0 I: J" E三十九、巫医、道医与儒医0 }2 E: l7 E. t: X- q, X: t
% \7 @9 q& I7 [: ^
——儒医乃中医之正宗!& h; X; A, X4 P2 Q

/ f9 W2 b' z1 {4 M8 W  N& z. F5 t6 b四十、祝由考识
. R9 X- ]0 ]' Z- W% U+ N9 O( h& k1 T  N
——移精祝由
( X$ N1 N8 M  E% L3 x; f2 F% w8 i+ k3 o9 Z% a
四十一、“鬼神”致病说! F% v4 b$ b/ L, Z* q" ]9 R1 f/ u6 _9 l
' g( u3 m, l  o. c
——撞客& O% b+ J3 f' g% y* T; q1 l+ p

& @: i5 {* l0 o  R8 Z/ @, ?5 M; r7 z四十二、“山医命相卜”五术探源
7 P8 R  E# `7 c. a* |3 E! k& p  y1 A1 ]

7 L1 w9 I3 Y. F0 P) X; `$ i, }0 i6 a
第六卷(20篇):藏象篇
: g0 P' a7 _  \" w9 V2 ?3 n& r# |3 {0 U) w  G6 }. [
四十三、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基于什么构建的?
9 d0 x6 o  g# W0 K7 b
  J5 u  L9 [/ x- i+ a) h——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暨“左肝右肺”之说
: {, v& W% o9 r/ f6 M, ?/ {# C1 c. E; n" y/ N" c( l
四十四、“天圆地方,头圆足方”小识
9 |2 K+ n4 ?8 D: h, E
3 Z. |3 |, Z2 H0 p. i) O% E. P4 K/ K+ V——天人相应,并非皆然!
; u9 s* x; O. o! x8 k: w) N/ I. E2 x" \, g  ~3 p
四十五、“藏象”何如?6 f5 z% U$ W) p7 m' k+ W

- j/ i# i, |1 R4 ~8 j& i: r  R——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5 _5 k. r0 _6 g6 m" E# g" W8 e9 D8 X+ ~- S5 L
四十六、中医是无“脑”的中医吗?: q! ]; n$ h+ h' G; M
& _% a5 S. W2 b; T% h9 B1 O
——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暨核桃仁补脑吗?
8 r* q% x9 N; a: F4 V! z& _9 d% p! i" i9 b. r% q
四十七、《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疑由全元起补入
3 S" T' K! d$ y. H9 d
4 C, w" B$ q" l8 c8 {3 {9 M: Z四十八、漫谈中医“十二官”:引子1 ^/ o9 S$ a( B( v# R

5 t% |1 |0 R2 u6 t- F0 a# u——心脏:君主与帝王
8 Q7 [' _9 l' r5 U/ n2 g- m8 V( `. d
4 o9 T' V7 X8 g! n7 I5 S5 C- d9 Z四十九、中医之“心”在哪里?
) ]) f( M+ B, M3 J; `2 K5 \2 G) y9 T8 }& {% w3 e; W% A. |& v
五十、心开窍异说
6 |7 A" g- f# M  S
6 A4 S; M& ~- d9 k' I% e7 N——心“开窍于目”与“开窍于耳”
! p8 f% m8 K+ E# Q( m4 I  y8 e/ v3 b5 j5 t- l& O7 D) T# m
五十一、漫谈中医“十二官”:肺脏# ~9 `' D* H, j; L
# E% X  h2 Z/ c
——相傅与上将军、大尚书(丞相、宰相、相国)之官2 R3 t3 o1 E+ K( b- r8 v

# |9 y/ ?. S% Z1 [; _7 v五十二、漫谈中医十二官:肝脏; k( n% d6 u- y; x
% ?! U1 ?! M' {* [  x
——将军与郎官、上将军之官
9 b$ J/ \" p* `* Z, z3 C0 c) s1 M- u0 i; L( V# x0 k
五十三、中医之“脾”脏究竟是什么?
1 D- X) O" a) d* s" N6 U
/ c1 }9 i6 Z* {  ^——漫谈中医十二官:脾脏
) h# L: q1 d7 t" W: T+ J: N
$ w* ?: |( f8 t五十四、漫谈中医“十二官”:肾脏% V) ?( r% L' Z9 f8 b: \
) @6 u: \8 W( V. ~# `9 ^0 X. s) P; d
——作强与后宫列女之官/ H! w# z) o  [8 @) ~

8 M. S; j; G5 w五十五、漫谈中医十二官:膻中(心包)
& Q* Y4 s/ z7 B8 X7 W
# w) s7 @) ~* S3 V——臣使与卫尉之官
5 z+ w' Q7 ?& B$ l- y, x
! I& L; M  L8 e/ R" O五十六、漫谈中医十二官:胃腑  t, l9 l& H) Z0 N% o

% u0 [" ?. p4 x5 C6 ~——仓廪与仓库守、内啬吏之官
! T7 R: I3 n- F% I; L) b
) @* ~2 _0 [1 H& ]五十七、中医之“胆”是什么?: J0 P0 w+ Y" x$ H' `; g
) i! W0 r: |3 e& u: l% {0 O
——漫谈中医十二官:胆腑
4 }. k/ b8 b8 ]+ }0 [9 N. V8 n) N) s- N# m9 u8 T- u
五十八、三焦的解剖实质是什么?
# E. l  ?- k: C5 {: d# m! \; O/ L
" l) J- L. \) s" j3 H5 e——漫谈中医十二官:三焦5 z3 Z- Z+ T  x7 C8 K
! s% V( y% R4 P, w2 l
五十九、水液是如何由小肠(下焦)渗入膀胱的?
1 ]4 }. c7 l8 u. E. ^0 d, B8 h6 Z1 C3 F0 \" |1 ^" O. A% D
六十、《内经》论梦诊病! z9 f3 o. G: c: [! g2 k/ |

: }3 u8 U8 N, Z( t# J1 H+ [六十一、中医解剖与修道者“内视”、“返观”有关系吗?
; U6 e2 q. T" @( N+ K
8 d2 X. N9 |1 W( E, U3 Y7 j——托名华佗《内照图》《内照法》+ S& u( l5 t8 B  Q- _# |0 l
4 i; i) m1 q9 ?6 P  l
六十二、人体为何是五脏六腑、十一脉?
3 m5 p0 y+ |% `. \
. k/ ?" N) b1 S3 `6 N; ]——天六地五之附会推演!# `' B9 s2 I* H5 m5 w1 }

  N8 w5 R+ x$ @! h4 F$ g6 w/ P7 J7 {/ u

, l* b, e# R9 o4 ~/ |+ h: k+ I第七卷(13篇):脉学篇  i/ A" E" [5 h8 G; W- \3 M- W9 U
! p. y2 r; T+ w: m. o% z
六十三、十二经脉、二十八脉是天人相应附会推演而创建的!
' O1 S. r, Q/ A# g8 @, Q) V4 S8 P/ k
——脉、经脉与气脉暨陈业兴的“脉学”观. o5 M, H* {% X/ o4 p) Z$ I. \
2 @3 A3 z8 o: _( w8 |  ^
六十四、中医摸脉摸的是什么“脉”?
, b4 q; r7 v/ @- Q) }$ [$ Y8 z# \% y: _. O9 i) ~# B  ?' f- {
——历代医家对脉诊的客观评说
) E& C5 w3 p' H  U6 h+ `1 S9 E6 ^4 T$ |( m' i' B* s
六十五、《灵枢》《素问》中“卫气”在人体内是如何循行的?
' Q) i* l9 ]' ^+ A
" V: U  z2 j, @) W6 ^  S六十六、三部九候诊脉法
1 P' A# R8 f  Y6 r1 `, u( B& `7 @) a$ h. h9 l! P
——寸、关、尺三部诊法分候脏腑之原理
7 g+ Y) x. |+ a) k& `* b* ~1 Q! k5 n; a0 j2 C4 Z
六十七、“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辨识3 ?( J' g5 Q  h  W: a

; J1 _+ M4 X8 V- @8 C六十八、脉诊脉位与河图关系探源; t5 S, B" m5 }* O( U4 o5 G
# I% b* X/ i% K. X
——《难经·十八难》
* _3 C+ n1 d+ W5 }
( k+ z& j5 h- O! s六十九、《太素脉秘诀》是本什么书?" N' U5 Q+ K, F

3 x' b. D$ `+ n7 b3 u——旁门左道、异端邪说!/ ^3 y9 I$ B: j% M% m6 E' ]

1 h3 m; o1 P$ D$ {; [七十、一年“六气旺脉”厘正
: Z0 W1 A# X* w: L7 W# s- t9 w; T
七十一、仓促诊脉,何病能中?. z6 G  v5 L4 E. j9 O
1 q& v; V' ?9 ^; e( P* d
——摸脉诊病刍议: g; F& ~# e/ U+ Y$ @$ r
; L* e# l& Q" p  Z/ F
七十二、诊孕脉预测男女胎机理探讨# U" S9 a+ _2 ?

- K0 m; ^  `" v, t. c) m$ W——“男左女右”之说9 r- g" E3 `9 S5 L( M2 r

: N. t5 W6 g8 _6 {8 S0 t七十三、《脉学心悟》“涩脉”质疑
3 a$ H# O) I( h- ^- a9 p  D
6 ~/ Y1 n- a6 X8 Z7 i: K3 V5 b——涩脉即是房颤脉- C: c, `# }2 G$ N) n9 S3 v8 S1 X

3 P/ n' g( z7 ~七十四、中医脉象新丁:房颤脉
! n3 `3 i* @' @' j& `5 ^. n3 g; y& y4 u  s$ F9 |/ ]' O" [/ Z( z
七十五、查而知之谓之明!
2 V5 l1 i4 e" H( ]) R" t* C/ a$ v! k2 d
——中医三诊、四诊、五诊& f) n# q  G& Z9 S# {3 G# t# y
8 [9 |0 g+ V9 C0 `. ~( h2 o

/ F8 N* e; e& [8 `9 k- K  G
: L+ |/ L! v% m. m% C+ ?7 f2 E第八卷(24篇):黄帝《素问》《灵枢》篇0 a- k1 _2 T, D3 G! y2 O
5 Y" \% K" L2 H+ j
七十六、《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二十四字探源* R  x5 t' x" U5 q: E

& J/ I/ c5 d0 }$ f4 k3 i" _( ]——黄帝“成而登天”,乃荒诞之虚言也!
" B% v5 K& G4 q" I5 v0 k; X# j. K5 s% n: }* j" M
七十七、上古之人果真皆能年度百岁吗?0 R' l4 }; P& R8 n, C$ t

  i8 x$ W* W! v: o5 E5 E——长寿之人的面相是怎样的?2 ~& F( c5 N: p3 c, H

/ b6 S; x% m- V0 L七十八、“术数”补识) ^, v- i9 \+ l, K3 g. M  b. q8 F8 l

4 O9 R; P7 v; p# W5 q& S——阴阳五行说≠术数之学!
6 }( r' t. I. w! r* c: k' s' v, W; x  F8 g' b: O% b6 I# m0 s
七十九、圣人为腹不为目
( ^& \9 l% r: H  u0 E& H8 B
4 X$ g% b& D8 R9 X4 D——五性之害,过则伤人致病
7 ?! W7 x( D7 u- ]: v5 Q8 A# L, T, |8 _% c# e. a: D
八十、“女七男八”释疑5 c5 ^# e3 t- d" W, j; n
1 r& e( B! E3 X2 W# w* X3 I0 i
八十一、《素问·上古天真论》错简二则
9 @$ g: B, u8 V+ r2 B- U3 b* s9 }& y) Y0 C+ \
八十二、“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过分讨厌太阳吗”?" _" w2 O$ A3 H- S+ Y- d

$ q8 Z  k3 Y% F3 r; a' i2 M; }/ K八十三、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也!
' \; ]8 {2 ^; q& a' U; K* A
: l* c- d8 x: W/ j——董仲舒《春秋繁露》
$ _$ w3 S4 O- k: r3 w5 C" X
& Y0 w9 m9 R! r3 V/ \八十四、“冬不按跷”辨疑
9 m6 U( E! |0 F) V
& `3 T; I3 H1 U八十五、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0 Y5 z* A; `: D" G5 I
3 V, ^5 i8 ~3 r8 X八十六、“七损八益”解读( v+ |9 |$ @. P/ U

6 s% [+ h) M$ U+ a' N——房中暨房中术的**技巧与方法( }, N4 x8 d/ i* _6 B- H4 H

( i) l0 k, w3 j4 `  O+ m. s八十七、圣人为何南面(面南)而立?  v3 B3 S! u  }1 w' V

0 p/ W1 n5 S; z# M4 }- r- ~, q——面南为天德之道
( s3 S  [$ S- P$ d6 p
) }  }6 |1 c, u9 J八十八、《素问·太阴阳明论》错简一则
. l* {6 Y9 {! Y3 J2 t! Q; ?
$ d. L. y* g: [9 Z* o7 I7 o7 U6 U八十九、《素问·腹中论》“鼓胀”与“鸡矢醴”小识. O) p) `/ @0 {/ c' C4 H3 f
$ h5 G3 T- v+ u
九十、“明堂”补识4 U$ h+ @) i2 W3 f2 y, M2 N( a* L

8 {4 q5 G# C6 {8 L九十一、男子胞,精室之地5 K0 Z; F4 }" @0 Z

+ }7 R3 g! k7 w4 n0 Y4 \9 i! y九十二、“五味各走其所喜”小识- ?( P: S# p0 W$ w( ?
' d: a# J6 A( ?) c" ~6 H% I$ ^
——五味附会五行五脏之推演
) y8 ]: g/ n" M* W+ q& e( f
' Y7 l" K( s3 u) l1 }九十三、糖尿病与性生活
2 M! `1 Z4 @5 m2 ?; j
- u  m; ^9 s( q1 I- z1 w/ ^* b1 H九十四、《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百姓”指平民百姓吗?
4 h) y4 X* u) {& k  `& j0 _- S1 b$ F) k4 O8 a
——古今词义之变迁; h! Z' w# M$ X
" y: R# M2 G5 K% `
九十五、《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误窜”小识
. `0 f6 ]# z: H" r9 ^% c( _1 P
- }9 ?7 v1 [+ o7 n! \九十六、《灵枢·本输》篇**之“误窜”3 d1 E- x+ `, u8 Y
% b, w' r2 g# O0 w
九十七、诊法常以平旦,“平旦”是何时?! ]# c$ W9 `1 Y, S' s* k

4 H" T! A. ^0 v: X7 V; a九十八、《灵枢》“十二时”小识
0 N* k9 J: F( y% A' @; R7 y) }/ q! \8 M& y6 a
九十九、五藏所伤,“因”何不同?* C2 }0 A( r% K6 M  I, p+ k

6 w* t$ k( i! \9 F% H8 n
5 |, t0 h. I' K( z0 c
( r! e6 ~1 y- P9 ?7 D8 g+ b第九卷(9篇):运气学说篇5 R% D3 B! l1 n5 ^% @9 L* s# g

: W& S2 S+ u/ p" N! }8 _一百、运气学说是中医的最高理论吗?
& |( R- O* V2 i; R2 e" z8 K  z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终结!7 Z8 l0 b1 ]7 v9 \3 J$ r+ M

* [2 N7 f3 r4 P+ w- b一百零一、运气七篇大论的成书年代
3 H$ Z! R( E% ~
3 Q2 ^8 L8 D$ h  F一百零二、运气七篇大论确系《阴阳大论》之文9 r4 u  @( ]2 u( c

; f( b4 [" e# I. s——商·容成公《玄隐遗密》# e3 J; ~4 ?6 K- X* E/ s2 q
" |$ J$ b' |9 a8 A. m/ X, a
一百零三、论五运六气之谬2 K( ]0 g/ z9 x5 g

  G' M  p$ s4 L" M% m——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 x# d7 d+ z( h  N3 |8 t
3 f/ A$ W* P4 Q3 _$ [. t3 i1 w1 |
一百零四、五运六气说:为何“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 ]# \+ @! v5 y6 Q2 ?$ p( l6 f

- T8 c* H/ s5 Q) S+ }* n一百零五、五运六气可否解读《伤寒论》?
% W$ f) n# f; N7 T) D4 v( R9 T+ G
! N& y4 g! d1 K9 x一百零六、医家之要,在于五运六气
) _$ _8 }0 x( U/ J3 w  c0 g9 x) S3 o6 ~3 Y
——刘完素学术思想暨名、字、号之由来与生年小考
& G5 ]; r1 S( o$ b& S/ `& `5 ]/ J% M$ Q: r9 H4 F& m
一百零七、刘完素曾拜“陈抟老祖”为师吗?5 `/ i( s& g) w' r
9 f" [( I8 l5 o8 v# Y& @4 e
一百零八、老子之“玄”各家说与中医之“玄”  N. U% H) K+ S* c0 [  I

2 u* F. |% M9 D1 @1 Z/ J1 A' Q  m& E  N, H
- E- ?  w  \1 f+ T" x% J
第十卷(6篇):扁鹊与《难经》篇: g& o; ?  j; \% V2 l4 I
: M* h& w, b) i  G3 V7 u9 E
一百零九、三世扁鹊0 g) U3 g) t, T# Q! v+ {
% y* }0 l3 h* Z2 I% h
——战国神医秦越人为何称“扁鹊?9 S& i* R1 {' D  |1 ]& S! h
, z) u, n* Q" k  K. E" y
一百一十、“治未病”治的是什么病?$ A6 r" [6 y# y* p
: ^. ~' D  W) Z6 }6 e; u% e! \
——扁鹊三兄弟% p$ c7 l: v9 D; U6 F
1 m7 e' l8 t8 {( |2 h, t' d
一百一十一、《难经》乃扁鹊学派医著,非为阐释《内经》微言奥旨而作
; }! y6 P# f6 R0 @1 U+ U7 C! P8 x" K2 n0 H& K
一百一十二、《天回医简》之“传训诂”者,《素问》《灵枢》《难经》也!5 ~; D3 T- X8 e6 j8 m# c- }

  q5 _: r. G4 T0 L4 A! u# b一百一十三、人为何七天不吃不喝而死?
5 a1 d6 f; W; \
# x' Z( V  @/ i4 H* A% r3 p一百一十四、奔豚气与肾积奔豚、冲疝辨识- I: U; x8 V# E( L, y6 u- f

; Q; @6 p, I2 ?$ G6 f" W) v3 r: B8 M2 X- q7 E

& |4 e4 Y& c  U  S; w# f第十一卷(31篇):本草与经方篇( a) @3 ?6 x& ^# h+ w) Q
* n4 e, l( c( \
一百一十五、五药是什么?
5 u: E5 ~# f$ X8 s
% B- R5 J! K8 f' v2 q——《本草经》为何托名“神农”暨《桐君采药录》
( Z+ l0 ?: B0 u- O; r: t& h! ?9 B$ c) p7 w, t! p4 O+ B
一百一十六、“医经”与“经方”小识
) _/ S4 D- }5 M( l$ _- v. j
, a, S5 S  ?$ `5 F一百一十七、《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王叔和合著
8 R% `$ x/ ?: t0 j- o9 I+ {
1 ]1 }! v4 q; a# t% ^$ e8 G——王叔和“撰次”是什么意思?/ F8 [' Q5 C. u: l
3 @+ c3 E; E# A' v
一百一十八、《伤寒杂病论》之“理”是什么?( z# q' l3 l' O! r, n

& o$ U( l% m; r  O: a/ g8 V——八纲定法组方
- j4 U2 H& @# w- J6 L
  o$ t) a( H8 T! w& W- k一百一十九、《伤寒杂病论》为何未见“五行”说之踪迹?
, e% l3 @* }/ W3 T% Q! S% k, ?$ h6 \5 g8 c) Z! p) |6 I' p
一百二十、从经方看医经“五行说”的临床价值
( o; o1 H1 V: U1 A+ z
4 ~/ l" u* s! b) Y% U/ ~一百二十一、《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 q+ m+ Y; V2 o+ p; p; u4 M1 {5 t# |

/ z# B: T6 v. P# v——历代注家之说略例- J) V& |2 y6 l  V& K/ V. c
& {4 E0 o6 k4 t$ C3 z, ]" e7 h  v
一百二十二、经方度量衡现代应用考究
+ j1 N$ w! X: G: N
/ J7 }2 x' W, N2 J$ p) m5 `2 R9 A——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 ^3 t( m: \+ h4 {& U* g7 H
. _) O* b$ B! q% S
一百二十三、正本清源读《伤寒论》
5 c- C0 e& ?5 e/ Z# W5 q' c6 u& [7 h5 F2 E( {& X
——冯世纶《经方医学:六经八钢读懂伤寒论》
2 @& N3 D0 U; v, W( W( F9 N* Z$ x  X* ?1 s  X
一百二十四、论《伤寒论》的独特理论体系( x# k5 a8 W" }( L8 ~: K! x
& u. ]: }% ~9 R9 {
——《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 A8 ?: e6 K; y% N1 f4 W
/ Y8 z0 e0 @2 S. T" F一百二十五、《伤寒卒病论》之“卒”字辨识
# \$ T" o; ~+ X- p% B
; J+ O$ D9 E2 ]/ A9 P1 ]一百二十六、关于《伤寒论·伤寒例》
* `: A6 }' Q. y
4 g. P2 ?4 Z$ y; s一百二十七、桂枝汤之桂枝为何“去皮”?
# T4 M7 X; R0 |; T) n& `: V, E5 K
* f6 |; M1 g0 _. R* ?" J( c一百二十八、《伤寒论》注释荟萃(第1条)! c7 \$ F- K3 i8 ?
0 h) z2 p- s/ n; B# g& U
——头项强痛与足太阳膀胱经无关吗?
; H5 m4 a- L* p( d  Z4 X/ N
* S0 ?( t) c2 m: P, `: F, X: ^一百二十九、宋本《伤寒论》第4、5条辨识
/ Q8 Q9 r- v9 Y' P. i1 t0 p. u% w0 n/ E, W4 R. M! {
一百三十、宋本《伤寒论》第7条辨识5 t3 r  X# e$ D! _7 [$ u4 k

" t% C$ @. ?! D( _* C一百三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 ^9 {" ^) A
0 N! _0 @$ B% o+ ]  r* {6 b
——宋本《伤寒论》第9条辨识" M- J$ K6 F% I) K
9 {% T2 V; t# T1 D/ D0 e
一百三十二、宋本《伤寒论》针刺治病条文辨识(共10条)
' ^& ?! c+ m' g- q
0 H6 r% n+ R* |7 O( t$ z+ b一百三十三、宋本《伤寒论》第30条辨识6 l9 N1 m: ]" t1 v& e- _; W
( t- \% t: \3 y8 {" f
一百三十四、宋本《伤寒论》第318条四逆散辨识( [; K2 p; s! x

5 h, b+ F, f5 `' o1 M一百三十五、一本有一本的伤寒,各家有各家的仲景
7 F. U( ~/ ~$ `5 W) ~' e6 B9 g" I* E7 P  X  Q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Z0 j8 w8 E7 B& e# ~! a
3 a0 M  _* p- Y- o) R8 u* y
一百三十六、《伤寒论》气化派注家立论的思想基础$ J+ X9 I( `- q' e1 n, @% @+ i7 i
6 W! k2 m8 b1 V8 Z# w  l
——陈亦人《〈伤寒论〉求是》
# _( h. v3 }1 h
( K$ _2 x( C$ ^' H一百三十七、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伪撰吗?9 u5 n# m1 _% D' p, U% B
0 |# T  Y3 ]$ m/ k( v
——三阴三阳提纲(简略)+ ^/ I, m1 [; @  O

; l+ u9 I9 d0 y$ J5 f一百三十八、四神方
) G3 D5 |6 t/ g$ y; b( p4 j
+ T1 M; |  t3 L" B8 j& m——山田正珍《伤寒考》
! b1 f% ~( a7 @: L9 W- s/ N. J
( _1 @* k0 |( H# g! z一百三十九、越婢汤方义考识
. d( P; a) Z& l5 p: K# A0 ]: Q( [7 ^0 ]$ ~/ m; Q& v  x! o- n6 t( x
一百四十、阳旦汤考识
- [  q* z0 \& F5 U1 z) Q  m& \) M2 f! p' o
一百四十一、《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篇有关注家辨识1 i5 A$ A1 {" ^1 f" n. C7 m6 _
* d6 ~8 Y3 J+ Y. t& w5 c6 k# T, L' }
一百四十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仲景原著吗?
$ K  l, {7 q: \1 u) Z/ S# c: ^# D2 A! I2 r5 j  Q
一百四十三、张仲景与五石汤(散)
, o2 O" {: q; z# X0 _5 L+ S
  @- G9 a# v( Q, y0 `一百四十四、“伤寒”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z# C: H& i) ~+ b
$ {' W! O) y3 j% Q- z. }
一百四十五、张机仲景即东汉长沙太守张羡!4 Y) ?. A  n/ O( A
1 D, T3 W1 j8 E6 V/ r
——张仲景补传暨张仲景的儒家思想
0 `, O7 ~3 x9 G9 v  f9 T" d* |- j5 ^6 N: t9 i& ~3 y) Y

) Q$ i2 |; k8 w' V) `
5 t1 v* N9 m- \# E5 B第十二卷(8篇)其它篇
0 x( P! s6 d5 h& H
# }7 y6 V0 K; x/ b6 K9 `0 o一百四十六、“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辨识7 W# B0 C6 S0 d7 I
3 K  D' _/ Y5 n3 e9 Q) N# @
一百四十七、中国古医六大医学学派; R& b! G+ S% X( k3 w: }5 c0 I

1 w* L0 ~) A# M( _) e4 _. ?——伊尹《汤液经》暨神仙9 a2 @. w2 f* z& Q% L( K7 ]

- ]  s) S# d/ N6 B" x( C8 e一百四十八、医学乃方技“小道”耳!7 J+ A9 X: H" e3 H% d
+ k- u$ r: p* j3 {4 L
一百四十九、防疫酒“屠苏酒”是华佗的方子吗?
! g4 K! d! T7 J$ ]7 |  B, N0 e7 ?3 n5 x  L
一百五十、“三分用药七分养”的科学内涵7 T& N2 y9 u1 N8 y: M4 O8 U
) X/ M( q' s6 V2 }! Z2 m8 C8 [
一百五十一、佛门九九八十一难,乃吴承恩的一大创造!7 |1 M# ]' c' {7 B
' W  S5 d- ?" b; M' _8 x; S1 C, x
一百五十二、儒释道兼修之大医:孙思邈
% B. F! k) G4 |5 ]1 s6 D3 ]
9 T8 r% h& S3 j$ W$ d一百五十三、中国最大的中医黑:**余云岫与《灵素商兑》
4 c/ R: |, Z& v6 d3 v3 ]5 l: O0 \1 f# \$ z' I) v8 }/ f+ f
金栋 金雪宁 二零二四年九月于河间寓所# Z9 g2 \1 j& \5 m, T& T( t9 f8 s7 _
  b) F1 b! I2 i  e4 v+ C& S+ A
& Y0 p; j& R, f
《医经钩考》封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19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6: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2-12 16:36
  W  a; }' p, l《医经钩考》目录(最终定稿)
; T2 `( j/ r5 f1 b: j2024-09-30 14:22·河间金栋( F. W) J. c1 J7 C# t
《医经钩考》目录(最终定稿)

# r6 W- n7 P4 `! |0 D  L1 s! c《医经钩考》聂广序! T1 t- {7 [4 |! D
2024-09-04 06:01·河间金栋( a, G5 B+ v) k  r
《医经钩考》聂广序" K! @6 t+ ^  I/ Y) e$ m1 |
8 d: F- Z% ~" |+ P5 a- W
我与金栋学弟的缘分,来自洪钧老师的《内经时代》。他是《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的作者,我为《赵洪钧医书十一种•内经时代》写过序言。是洪钧老师的扛鼎之作,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最近,金栋学弟《医经钩考》定稿,他写好了“自序”,希望我也为他写个序,显然是他的抬举以及我的荣幸。6 r% O2 |# Z' V& }

: w2 l5 t+ Z5 t+ i: R《内经时代》之所以获得学界推崇,因为它是“中医发生学”的奠基之作,试图回答“中医理论来自何处”的命题。人们知道,“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作为哲学的终极之问,是由轴心时代的哲学家柏拉图(Plato,Πλάτeων,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最早提出的。我觉得,这也完全可以成为“中医三问”。
0 |8 l% R4 G( D, C2 ]; y
$ ~# W4 c8 A! e* n: `# @" ^作为一种学科,或知识体系的中医学,定义(或定位)“我是谁”举足轻重。例如人类,这个名词可以从生物与文化两个层面来定义,也可以是双重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真核总界-动物界-后生动物亚界-后口动物总门-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羊膜总纲-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狭鼻猴次目-类人猿超科-人科-人亚科-人族-人属-智人种,也称高等动物,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动物。
& \" [9 ~' a1 `6 P& c4 @% i  G( {0 r5 I; c6 a% v4 I6 `
同理,要定义“中医学”,就不能就中医论中医,就中国文化论中医,而要将其置于全球文化、科技、历史的大背景之中。否则,你可能因为没有找到参照系而自说自话,无法获得学界认同。其实,该定义涉及学科发展和评估的大政方针,我们许多不切实际的规划和措施,就是因为没有认清它的内涵与外延。但由于与本书关系不大,这里点到为止。; ~- t- `4 f# J& a& h" L
( z9 R. ^+ f% e3 z3 K7 j1 Y
作为下游的“到哪去”,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中医人的“焦虑”所在。1987年9月,湖北中医学院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生会合作,出版了《前途•命运•思考——第三代中医论丛(一)》(湖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那个时代的的芸芸学子的困惑。因为,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中药化学和药理学作为中医科学化的最早尝试,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
$ U! ~/ n  c, U; f. H& ]% c! k" h# K3 b
2006年底,我到北京开会碰到鄢良学弟(国内培养的第一位医学史博士,也是当年中医研究院的研究生会主席),谈到《前途命运思考——第三代中医论丛》出版即将20年,他提议搞个学术纪念会,大家再聚一聚弄个20年后的“再思考”。我也联络了洪钧老师、裕民学兄等,后来因为大家忙,且缺乏行政支持,就拖延过去了。, `" d( W5 ]1 j$ O  e8 W# w  |; Z
* @8 S. `% p7 I) j
最近,我在从事“医学思想史三部曲”(《医学思想通史:从轴心时代到科学时代》《学科思想史:人类征战瘟疫的足迹》《疾病思想史:30种重大疾病认识与干预的重大转折》)的构思和写作,就是为了回答“中医三问”。中医“到哪去”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针锋相对,各说各话。这里也不展开,先说说“从哪来”的问题。
2 v& q' u) l+ _9 k9 h1 b% i8 k
, g) u2 ?6 t& `5 Y5 f* I我觉得,应该从人类的诞生→语言的诞生→文字的诞生→文化的诞生→医学的诞生,来追索中医“从哪来”:从医学实践看,本能医学起源于人类诞生以前,随后是经验医学、循证医学(或精准医学);从医学理论看,神灵医学、哲学医学发轫于人类文化诞生之后,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信仰的产物,因此它五花八门,直到分门别类的基础医学(实证医学)诞生之后,才逐渐形成一体化的理论体系。
: d* m6 p$ ?* }7 e# J( \" ?  d6 a
0 X  g' M2 ^7 e% w过去,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想把哲学医学与神灵医学分开,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之后的一种思维惯性,认为二者是势不两立的产物。其实,在科学诞生之前,哲学医学与神灵医学都是轴心时代的产物,它们相互补充,浑然一体,不是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如扁鹊的六不治“信巫不信医”等)就可以泾渭分明。我更倾向于将它们称之为文化医学,因为在轴心时代,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医学,其理论体系与其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古代医学。但在思维方式上,则存在着那个时代本质上的趋同性,即缺乏科学的实证精神。
8 q: V  E7 G' A  x9 s* R
6 y, [7 s7 d, C% J: U. M1980年代,自从洪钧老师的《内经时代》诞生以后,与“考证”攸关的“中医发生学”逐渐成长了起来,金栋学弟的这部《医经钩考》可谓应运而生。它不仅为中医理论“从哪来”提供“砖瓦”基础,也为回答中医理论“是什么”、“到哪去”贡献实证研究。
. n4 z2 H! E5 ~) l" D( g8 q% D) E5 V0 C
所谓“医经”,指以《内经》《难经》为主的医学理论著作。而“钩考”一词来自《周礼·天官·司会》“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的郑玄注:“逆,受而钩考之。”清·孙诒让《周礼正义》说:“《鬼谷子·权篇》陶弘景注云:‘求其深微曰钩。’《国语·晋语》韦注云:‘考,校也。’钩考亦谓钩求考校之,察其是非也。”可见,《医经钩考》即是对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学说寻根问祖,梳理源流,察其是非:三皇五帝、天文历法与中医理论起源的关系;从医经七家到《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的渊源、与易经的关系以及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如何理解“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与“易图”,及其与中医理论的关系;医与易、巫、道的相互关系;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学说的建构与来源剖析;十二经脉、二十八脉的来源与脉诊、脉学的构建与价值;《素问》《灵枢》若干术语索源;五运六气的形成、源流与价值;扁鹊学派与《难经》及其他;本草与经方的若干理论问题;围绕中医理论起源的相关问题。) U/ P7 ?2 O7 q, G& B& k  E3 [

' A1 ^' z2 H+ s- L  j当然,关于中医发生学的专著不仅如此,初步可考的还有:何裕民的《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文汇出版社1994年出版),图娅的《言天验人:中医学概念史要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李如辉《发生藏象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出版),严健民的《经脉学说起源·演绎三千五百年探讨》(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赵京生的《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谭春雨的《中医发生学探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出版)。近年来的博士、硕士论文也比比皆是,如马强的《先秦两汉经脉腧穴演变研究》,林磊的《浅论经脉概念的起源及经脉理论的演变》,邱伟杰的《<黄帝内经>针灸理论的数术研究》,顾翔的《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发生学及当代文献计量学研究》,齐元玲的《心藏象理论发生学研究》,孟庆岩的<内经>运气学说的发生学研究》,刘晓明的《基于发生学的<黄帝内经>治法理论研究》,王宏利的《<黄帝内经>脾藏象术语文化要素研究》等。我相信,通过一系列中医理论“从哪来”的考证,“是什么”和“到哪去”也呼之欲出。" F/ S4 {7 ]6 V* f$ H4 n

6 \# E' z" l/ E& O也许,该有一个“智慧”的回答:今天的中医是轴心文化的产物,来自远古的洪荒,奔向未来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即“弄清楚、说明白”的科学洗礼)。
- _# _' q/ G3 T6 |: ^* L& m& j  h& f2 a0 w/ X& \; r
聂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2024年9月3日于深圳慢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19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6: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2-12 16:39; ?$ Z8 I5 p/ o
《医经钩考》聂广序
) Z, {, D1 B$ N2 Q2024-09-04 06:01·河间金栋4 D2 n* j( q' G% t# y' E
《医经钩考》聂广序
  h7 R% t7 z7 B8 [' e
曹 序
' o* R, Q0 G. F- S) Y$ E% W. W& J' }河北省有一位金栋先生擅长中医历史文化的研究,他虽然是一个中医临床工作者,做过河间中医院的副院长,也当过沧州市的政协委员,但是他最热心的是学术研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使很多人难以望其项背。我这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36年前毕业的“专业人士”,在读到他的文章的时候,不仅时常有别开生面的收获,也常有自愧不如的感觉。
* h  L5 y9 ]! G  G8 k说起来,我和金栋先生是校友,都是河北医学院中医系毕业,他七八级,我七七级,年龄我比他大四岁,但是大学期间虽然可以时常见面,却无缘相识。毕业多年之后,我在网络里读到他的文章,才注意到他突出的才能,也深切体会到他所下的苦功。能够积累如此之多的学术见解,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当然,这也许和他所生活的历史环境有关系,河间献王刘德当年就是一个伟大的文献学家,他整理的儒家经典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历史资料的依据。刘完素虽然生于肃宁县,但是只有到了河间县才成为著名医学家,所以中医就有了善于创新的“河间学派”。
( E4 @4 o" b% }& F6 u$ d( X金栋先生所著《医经钩考》,也是我很关心的研究领域,两年前我主编并出版了《医经学派》,就是希望探索中医经典的来龙去脉,尽管我的研究远不如金栋先生所下的功夫之深。
7 C0 k' \. S3 v; E$ H% I/ S5 `正如金栋先生所说,“医经”这个词语,应该是由《汉书艺文志》“医经七家”而来,但是,医学经典的创立过程是很漫长的,可以说自从人类有了理论思考,就有了探索生命与健康、疾病与治疗的萌发,而形成系统的理论应该在春秋战国之际。也就是说,尽管甲骨文之中的医学知识也不是最原始的医学记录,秦医缓和也有很多理论阐述,但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父子,考证古往今来的学术流派,有“六家要旨”等重要论述,《史记》却把扁鹊称为“医宗”,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这个论断在司马迁的时代也许没有什么争议,但是一百多年之后的《汉书艺文志》却有了“医经七家”的论述,并且七部医学经典也逐渐消失了。又过了一百多年,皇甫谧把《素问》《灵枢》判定为《黄帝内经》,这就把医学经典的源流遮盖起来了,把成书于东汉的《素问》《灵枢》当作医经的源头,让活动在春秋时期的扁鹊学习这个所谓的《黄帝内经》,整个中医的历史由此便本末颠倒了。
) k& K! W' M# o1 H& I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金栋先生做了大量工作,尽管这有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他无怨无悔,一定要把三皇五帝说清楚,顺便把很多历史尘埃清理好,让人们知道一代一代中医人如何奋斗,如何竭力想探索本源却苦于不能深入研究。张仲景、王叔和都见过、学习过《素问》《灵枢》,他们比皇甫谧更早接触到这些典籍,但是他们不说这两部书就是《黄帝内经》。
3 s( S) c* p6 ^( n8 b: P当然,正如老子所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历史的本来面目也许不是那么富丽堂皇,而是历经艰难、不断发展的过程。
" \$ e. G) C1 |0 ]2 q+ R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从出土文献之中获得旁证,长沙马王堆十一脉灸经、江陵张家山汉墓《脉书》、成都老官山汉墓脉学著作的出土,都给我们探索医经理论形成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S4 j+ ^6 `% R) F# C
读过金栋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由源及流,从发生到成熟,来研究、探索中医经典的诞生过程。尽管我们也需要历尽艰辛,读懂古人的论述,但是苦尽甘来,就会收获穿越古今的快乐。2 V5 Q- g8 M% P" h+ W% F
刘明武先生在《换一个角度读内经》之中曾经说过,树再高,不能断了根本;水再长,不能绝了源头。4 k9 C: i$ g' T, _5 T+ W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不能在沙滩上建高楼,如果我们把万丈高楼的地基,建立在穿越沙滩的岩石上,就可能千年不倒。
" R& N0 k+ D7 f0 X, O希望后来的有识之士,或者有志于发展中医学术的年轻人,能够认真研读金栋先生的这部重要的学术论著,一定会大有收获。站在前人的肩头,也必将会超越古代的认识,中医学术的传承创新,也必然会结出很多丰硕的成果。
- i8 F7 W6 R9 K, J金栋先生在著作即将出版之日,索序于我,我只能从命,发一番议论,希望有助于大家了解有关探索。
1 `1 {7 P+ X1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v; @9 k7 L5 }3 Z# J( E# r. S8 f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 L& J* O4 `7 P* j0 ?( e
曹东义2024年8月27日序于求石得玉书屋" Q; G9 K* U# E$ q0 ~4 F% a7 J

3 K: G- o' _# T4 K/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19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6: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2-12 16:42( S; n0 V* g% ^( g) A) l. e# V
曹 序& b' s/ d  D: C/ u0 _
河北省有一位金栋先生擅长中医历史文化的研究,他虽然是一个中医临床工作者,做过河间中医院的副 ...

+ I* m; O) ]0 @* O; A5 B- o8 k$ Z《医经钩考》:一部考证医学经典的罕见力作
0 }& ~! W+ N9 O2025-02-12 09:28·河间金栋; m* a- D) \4 L# ]
《医经钩考》:一部考证医学经典的罕见力作2 K6 M5 f( _0 t# {3 |/ j. N. i9 q
: J8 v' S: i6 G/ v( y+ _# m
- A* v2 M  \& R/ w. F
https://www.amazon.com/dp/B0DWNB2NFL 医经钩考 亚马逊上架
9 C; G$ t: Q& n' x& H+ k  f
/ Y3 N2 M7 W6 |' u/ h. W7 L东汉班固《汉志·方技略》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医学文献书目,实乃承袭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书编纂的《别录》《七略》而来。“医经”一词,当始于西汉光禄大夫刘向(或侍医李柱国)奉诏校书时所命名《方技略》中的“医经七家”,惜只有《黄帝内经》一家传世,余皆亡佚。然而,据考证今本《黄帝内经》不是《汉志·方技略》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是由两部独立的医学典籍《黄帝素问》与《黄帝针经》(《九卷》《灵枢》)组成。所以,5 p9 w( n, @1 \. m7 F  T2 s$ \; v

0 v8 C2 [' V0 E/ h+ t" t为了弄清楚其原委、其来龙去脉及相关内容等,本书遂撷取《方技略》中关于“医经”(如《素问》《灵枢》《难经》)、并旁及“经方”(如《伤寒杂病论》)与脉学、间或涉及“房中、神仙”与本草(如《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内容之疑惑、之难解、之不定、之感兴趣者等,博采众家,多方求证,搜集摘引,不厌繁琐,摸爬梳理,编著相关内容共十二卷一百五十三篇,五十万字,予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求其真、求其实、求其是,以释疑解难并知其所以然。( J  D% x0 {3 T& g' A, `& ~

, B" Q3 W4 H# ]5 M7 u4 v* T时贤赵洪钧先生读后认为,“斯作考据精辟、引证宏富、逻辑严密、结构严谨,乃罕见之作。值得一切与医经有关者一读。”(《医经钩考·赵序》# l: R  B0 _# M3 U8 i9 D" ?
3 O# \  b& T; \- `7 l# u( H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聂广先生读后认为,“它不仅为中医理论‘从哪来’提供‘砖瓦’基础,也为回答中医理论‘是什么’‘到哪去’贡献实证研究。”(《医经钩考·聂序》), Y  h7 b5 \8 e/ b
( n% r8 [6 E3 F8 i+ @4 B
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曹东义先生读后认为,“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金栋先生《医经钩考》做了大量工作,尽管这有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他无怨无悔,一定要把三皇五帝说清楚,顺便把很多历史尘埃清理好,让人们知道一代一代中医人如何奋斗,如何竭力想探索本源却苦于不能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从出土文献之中获得旁证,长沙马王堆十一脉灸经、江陵张家山汉墓《脉书》、成都老官山汉墓脉学著作的出土,都给我们探索医经理论形成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p2 b/ I6 r! h! r2 {  X
& x: P/ t4 U9 M  J9 M7 a. L  [
“读过金栋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由源及流,从发生到成熟,来研究、探索中医经典的诞生过程。尽管我们也需要历尽艰辛,读懂古人的论述,但是苦尽甘来,就会收获穿越古今的快乐……  C& h6 Y+ E# c
: D$ ~: o- e2 r2 B
“希望后来的有识之士,或者有志于发展中医学术的年轻人,能够认真研读金栋先生的这部重要的学术论著,一定会大有收获。站在前人的肩头,也必将会超越古代的认识,中医学术的传承创新,也必然会结出很多丰硕的成果。”(《医经钩考·曹序》)
5 _1 K1 j# J% m0 C" }. l4 L3 q1 z! s* j% @- ^$ ?2 N
编著者 金栋 金雪宁 力荐
' e: O. u5 x9 i* ~! p2 M0 u1 S: D
: ?- `; G6 P. s! F二零二五年二月十二日1 h) J% T2 S  z7 J

! ]3 F9 F( ^  l
1 `# P% k  `+ z- x《医经钩考》封面0 x8 \5 S$ Q  A# K: Z" i
2 C9 V. b  I; [. t( R! G: \
" r$ G2 \4 ?- C
《医经钩考》扉页/ w! \6 d7 `6 z& ^9 x3 p2 }3 z+ U

. d8 D, K) t4 ^. o- N1 t) z$ }1 g+ s& M4 I! B8 O1 x
《医经钩考》版权页
, o: B: n- _5 R' j1 _
+ q9 T# V) H) s% g0 p
* N' u) u! F- n9 p; s( `《医经钩考》赵洪钧先生序3 `5 B6 i- j+ _! S; g* f
5 k+ R  k* Y) h# I
2 ?- i7 {9 @* {/ n5 ^& ^0 v+ j
《医经钩考》聂广先生序% l, G8 l0 R1 r: l8 m% z& j. `

4 ~+ }4 h0 \* d% P" w9 t* o0 ^  y+ X5 w7 P2 M) `

( x0 w: _* y$ B: K# p0 e
" z3 I: Y' s5 f3 q; u) T
9 M3 P* ?! e0 f/ O+ {" ^' r《医经钩考》曹东义先生序
/ O; `6 V: u+ ^, o( ^$ A( t6 e# I8 P8 K# L

# ]% F- x: a+ i% q" g
- K/ E! X) V; j1 N5 U# w
9 m7 L1 T' z3 K《医经钩考》自序
. p- Y- D2 o, x1 O# Y
: q: ?8 {9 l% B- z# n3 R6 k5 k* F6 Q  _

0 ?/ k2 ~" T; }8 U! ~7 S& f4 N. N
0 P, m, y& t4 Y$ d/ h.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19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6: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2-12 16:43+ N& {: Q! M0 Y2 }; ]/ T
《医经钩考》:一部考证医学经典的罕见力作
6 C, ]4 y6 c' n. V/ A) d2025-02-12 09:28·河间金栋9 i9 ~, ]! M/ H* {
《医经钩考》:一部考证医学经 ...

; a! g. r' U3 O- n9 o  e2 [  w金栋,男,1962年2月生。
7 O  [: z3 {. U8 e. c回族。1983年8月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中医系,大学本科,获医学学士学位。自毕业后一直从事于临床工作。曾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进修神经内科一年,曾任河间市中医院副院长。退休并返聘于河间市人民医医经钩考院,主任中医师。沧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河间市第四届政协常委、第五届政协委员。曾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颁发的“首届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誉称号,获沧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医学论文百篇以上,编注《正说内经》一部。被《中华当代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X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大型辞书收录。经过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目前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偏头痛、眩晕症、神经症、慢性肠胃病及风湿免疫病等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
+ ^, f5 f& G$ I6 C  `
! W5 s% h' y5 [' I) z6 L4 U  |7 ^7 u; V* @/ e9 l
; k; u3 ?( M3 Z0 W  C# ^
金雪宁,女,1991年1月生。+ G2 S+ m1 T0 v# C
+ n7 O8 W, m) y0 ~2 t7 f8 o1 f) h
回族。2013年6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2023年6月毕业于扬州大学医学院,获
, t3 K$ i# c  ~3 e0 O: Y+ ]+ O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2023年6月毕业于扬州大学医学院,获中医专业硕士学位。主持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实于河南建践创新项目一项。发表医学论文数篇。
6 U/ g1 m/ F/ O$ z  Y4 G9 I
2 D/ s4 n" c3 _# G$ [* L* ?- D4 p$ e' v5 h
世界联合出版社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19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6: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5-2-12 16:51! G( R- E8 Z# K- u& n" K
金栋,男,1962年2月生。6 I8 L. a& r7 o; N% ~
回族。1983年8月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中医系,大学本科,获医学学士学位。自毕业后一 ...

1 C1 @) ^% _+ L( J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0 A+ o( D) N( \3 J" C  Y
[文件]
) j6 n; z0 I7 u7 v8 i7 L* }' ?6 J9 N: J3 o: l9 z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0 z# x. \9 q- u  u2 W* _[链接]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在广州圆满举行! W& |# u1 N- C  t* m- P1 [

# y3 T. G& n0 x河间金栋:* q. b2 X5 y+ A) m+ u

$ A  p$ f. O& D3 A2 N9 O5 N. _* }8 H$ s
河间金栋:
- g/ d, q/ l% i4 n《医经钩考》样书已到,
: e3 w  R/ z7 @% C  R2 V7 H请您发个邮寄地址和手机号,$ N% I8 a( V& _1 U( |4 V+ I

3 S' L# B, s4 n- X/ b  E河间金栋:( @& k. i2 ^( u+ H- g4 [& T6 K
[图片]
$ @0 m! e! G! n& t- W
9 s! @0 P6 s8 T2 \& J.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0 p/ o, W; w3 N$ j) e祝贺% `# p; [& Q  l! G* h- `
- a# L" b4 A+ K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B2 M& O( I+ n9 O, z: J' k
曹东义地址; K5 z7 G! |  e& [
石家庄市裕华区建设南大街123号,3302生活新区5-2-101(诊所)" g* _% @4 _5 x+ o: P+ e, T2 Y' J
手机
  _) E* W+ m3 b9 e& q1 X: D  y" g; c: c1 t" Z7 q
+ Y- H; M! `, S8 e( T
河间金栋:! v: F4 o0 n( S9 ?8 {" P
[链接]《医经钩考》曹东义序  曹 序  河北省有一位金栋先生擅长中医历史文化的研究,他虽然是一个中
2 g" L" }" V- D6 e. [
3 N& D$ H. l! r7 R+ a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L/ g' X- r9 `% x+ L6 I7 g, h谢谢,我转发一下
3 [! C0 r9 i8 ]: i3 c& p$ I8 C. W/ z, I; A& P5 q6 W! ^0 O/ s, B* c8 S
河间金栋:$ F" Z# u! Z& b# d% y* \% K
[链接]《医经钩考》曹东义序 - 今日头条
( h# B! E9 C* j8 S9 p& l/ x' e8 U4 T$ G6 \4 h3 P( X
河间金栋:
4 Y6 x0 z# B' f[链接]《医经钩考》曹东义序
  i; D( I7 e$ _" S1 [9 _" ^( _$ a3 A% Q
河间金栋:' q+ q* m( U! t6 X# w4 V2 c" O% x
[图片]
* P& r, e% }& j) |' |; r+ a4 D
# T- i' I* F% k% ^) U5 J8 P( k河间金栋:; t0 _3 K$ B- K6 o% D. y. w
[图片]
  \# T' s  N. V* J& \; I
/ @; Y& \/ B+ q8 E. k河间金栋:  b" J+ y, Z# I, S0 U$ F
书已邮寄,请查收。* I4 _  Y5 d0 w2 L% P; X+ f
收到请回复一下。
, G! n" J$ \; y  P8 t0 \
$ ~) K% o- v) \+ G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k2 y# U0 f' K谢谢
5 ?9 t0 e1 n! g& ^7 i3 y0 f
4 n  o9 i5 F0 t" p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r- @! F8 ?$ h8 `- ~, |( c[图片]
0 {( C, |4 |) K( N, O
2 r( Y8 Y# x" G6 i8 e+ m3 x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7 t) ?0 v- t5 O: c' A. I
收到大作,非常感谢!% A! d. V" t2 A7 E' C
祝您全家节日快乐!* n& S5 x* e  S& _3 A
3 A' G3 D  x. M5 u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8 k3 E* B# i- m& \, L! V
金雪宁是您女儿?/ ^2 a3 Q/ ^" a
4 b/ T- m7 _8 m9 R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6 _# u' |4 l+ w1 ^& d2 O
您再把赵洪钧先生和聂广的序言发给我,我发在燕赵中医网上
1 p; ?; K! I2 d3 N1 ]
9 m$ E& [: R' o3 t: C河间金栋:2 n' J0 [" e* y9 y
[链接]《医经钩考》赵洪钧序 - 今日头条
% ^6 N3 C* e- O$ N& v3 @- v- T- l
5 [8 e5 j. u+ }5 J河间金栋:
7 F/ T# |% W, G/ z- z& P! d# h[链接]《医经钩考》聂广序 - 今日头条# Z/ s9 [& M2 S

& w' l) a7 l( F* _% m4 @河间金栋:  ~5 Y$ c- u+ a! B) y  A& H
[链接]《医经钩考》自序 - 今日头条- \8 N, ^# f6 W% A6 [4 G- {1 \6 P

- L% }/ h( T7 B, o河间金栋:
2 z! E2 l& D2 j% s9 Q; q/ {# N% d; j[链接]《医经钩考》:一部考证医学经典的罕见力作 - 今日头条
$ q: X, m4 k: I+ x' C4 @. @' e6 s# G1 o: q
河间金栋:
1 p0 t* n; n  k( Z# J1 M是的6 i. N, f- T1 x! T

& R" U$ z0 O! F/ c0 Z河间金栋:
/ y) u9 w: A6 I6 m" V[链接]《医经钩考》目录(最终定稿) - 今日头条
+ d6 j' i% z. I
* {. I1 J; i; v+ f- K: W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H9 O8 b3 X- l! O/ l( O【新提醒】金栋先生与爱女金雪宁大作《医经钩考》出版,赵洪钧先生等推荐作序[来自:燕赵中医]  https://www.yanzhaozhongyi.com/f ... tid=3485&extra=
/ e- b; i$ i/ b5 {3 l; [- h& n- e7 l  P: |1 {8 D3 B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f1 N* ?9 B6 ~# [
我把你的自序和赵洪钧先生的序言放在前边,目录与其他序言放在后边,这样介绍了一下,应该说使大家或者让研究者容易了解概况6 y2 X+ k4 C' Y& g
' j0 {. Q; `- ?4 S! u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6 }- i* C, B4 v# G你女儿金雪宁在哪里工作?9 [0 F: q7 u  }# q8 _4 o; V: e
, r6 i. G1 l2 b$ W/ W- B- |- n0 _
河间金栋:
2 k4 c6 k1 ~* s# d/ C  i7 A0 j8 m沧州市中心医院河间分院
0 z3 O/ {2 v6 H$ s, x: N! i! ?9 ~/ T+ T+ p  [$ b8 H6 s'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7 H' ~4 ^! M5 i* v7 ~  U! n" e9 R2 j7 S5 n6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