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参辨脉篇条文“脉阴阳俱盛,为表里客寒。方阴阳未分之时,不可妄治,以偏阴阳之气”。 意思是正邪互为强势,斗争激烈,病处于寒热往来的阶段。此时正邪剧烈相争,正是“阴阳未分之时”,即还没有分出胜负。所以,在治疗上,一定要仔细辨析正邪状态,“不可妄治”,更不能偏治,“以偏阴阳之气”。 寒热争斗中,出现“反汗出者”,有二个意思,一是提示病偏阳热汗出,二是亡阳之汗,重证阳虚的患者,临床可见阴阳脉俱紧而有汗出亡阳。但条文后句直接补充“此属少阴”,参第148条,“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当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所以,其后的“亡阳”,可能是誊抄错误,当为“少阳”。 其后的“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可以有两个理解。 一是按阴寒线,参第3、313条“半夏散及汤”,感寒后,患者可以有阴阳脉俱紧,也可以有寒客咽痛,如果外寒侵入胃肠,也可出现呕吐或寒利证,二是按阳热线,参第100、311、312条,如果少阴向阳病传变,也会出现阳热病熏喉症,刺激胃肠出现呕吐或热利证。 条文在“复吐利”后,戛然而止,没有下文。所以,这不是反复吐下的意思,而是继“咽痛”后,病向里传,影响胃肠出现呕吐和下利证,这是疾病正常的传变规律。 综合条文本意,方便理解,修正为:病人脉阴阳俱紧,法当咽痛,复有吐利。反汗出者,少阳也。
: \$ S/ b, M# y8 f% r! y5 @
参考条文: 问曰∶脉阴阳俱盛、俱虚者,如何?答曰∶脉阴阳俱盛,为表里客寒。方阴阳未分之时,不可妄治,以偏阴阳之气。 3 h* U+ \( A+ T/ E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148)
" |6 Q* U7 d2 G5 d% x5 _4 z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X5 X7 X$ J4 s+ l1 Y)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