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是中医院校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出口”,中医医院模式直接决定了中医教育模式。而教育模式又决定了培养出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这些又直接决定了中医科研、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也就是说:中医医院模式与中医教育、科研、管理模式密切相关,要想改变目前“亦中亦西”的教育模式、“中体西用”的科研模式、“以西代中”的管理模式,首先必须改革中医医院模式。因为它是“龙头”,是“指挥棒”。
中医医院的现有模式是什么样的呢?目前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几乎所有的中医医院都是“中西医结合”式的。最能说明这个现实的例子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的中医医院相继办起了“国医堂”,并收取价格不菲的挂号费。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中医医院的“国医堂”是什么?是中医医院的中医科。换句话说,现在的中医医院的中医师,除了这些在“国医堂”里的所谓的“国医”外,已经很难称得上是用中医的思路和方法来治病的中医了,否则的话,也就不用打着“国医”的牌子来招揽病人了。
中医医院现在这种“中西药物并用”的模式,带来了哪些危害和弊端呢?
第一,中药毒副反应日益彰显,严重危及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合理的中西药物联用,有助于增强疗效,减少用量,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合理配伍或盲目联合,不仅降低疗效,甚至不良反应相加,毒副作用增大。要想使“中西药物并用”产生1+1>2的效果,必须经过严格的药理、毒理实验证实后才能用于临床。而中药品种成千上万、中药复方更是成万上亿,要把它们和所有的西药通过实验找出确实能增强疗效、还不加重毒副反应和不能混合使用的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就盲目联合使用,大量药物毒副反应事件的发生就不可避免了。目前中药毒副反应日益增多,与临床普遍存在的“中西药物并用”,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盲目地将中药和西药混用或滥用所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说得轻一点,是“渎职”;说得重一点,是“犯罪”,是拿人民群众生命当儿戏。
第二,用药重复,加重人民群众医疗负担。
现在的中医医院的中医师,除“国医”外,小到头疼发热打喷嚏,大到急危重症疑难病,病病都是以中药加西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其实,有许多的常见病、多发病单用中药或西药就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目前在中医医院普遍存在的这种“中西药物并用”,不但会产生种种问题,或发生互相拮抗、或破坏有效成分,或产生沉淀,降低药物疗效;或产生络合物,妨碍吸收;或产生毒性,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而且用药重复,使中西药各自的疗效无法确定,甚至两者在体内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反应无法总结,责任无法确认。更重要的是,加重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使得“看病贵”的难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三,“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的“误导”,致使造假成风。
据说,目前中医科研造假,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要说一个科研项目成果造假,必须要有翔实、可靠的证据才行,否则人家会起诉你“诬陷”。但中医医院中医师们的论文造假却是早已成风了,只不过我们熟视无睹罢了。中医临床论文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报道(除医案医话、学术思想整理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用中药治疗的作为治疗组,单纯用西药治疗的作为对照组,结果均是中药组疗效好于西药组;二是“中西药物并用”的作为治疗组,单纯用西药或中药治疗的作为对照组,结果均是“中西药物并用”的所谓“中西医结合”组的疗效高于单纯的西药组或中药组。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是最务实的。既然单用中药就比西药疗效好,“中西药物并用”更是优于单纯的西药与中药,那么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中医医院与同级西医医院相比,应该是比西医院门庭若市才对啊!因为常见病、多发病的疗效高于人家呀!而事实呢?大多数中医医院门诊量均低于同级别的西医医院,部分中医医院门诊量日益萎缩,每况愈下,个别甚至举步维艰,濒临倒闭!因此,我们有理由对那些大量报道的“中西药物并用”疗效高于纯中药与纯西药的论文数据表示怀疑,大部分是窜改数据而得出来的。
第四,不钻研中医学术,临床水平日趋下降。
导致目前中医医院普遍存在着临床阵地不断萎缩、临床疗效日趋下降、公众信任度逐渐降低“尴尬”局面的原因,除了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全面文化转型所带来的思维异化,扎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医学,对从小就接受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熏陶的现代人来说,已经变得很难入门外,更重要的是与中医医院普遍存在的“中西药物并用”有关。因为目前西医西药对大部分常见病、多发病都有着不逊于甚至优于中医的疗效,单用西药也能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的“中西药物并用”,中药实际上成了“陪衬”,中药到底有没有作用?能起到多大的治疗效果?因“中西药物并用”致使各自的疗效无法确定而成了一本“糊涂账”。于是,中医师们大都不肯钻研中医学术,反而从心底里认为:光用西药就有效,钻研苦涩难懂的中医有啥用。说到底,现在的中医医院是以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中医医院沦落成了二流西医医院。即使有少数中医师还在为病人开具中药处方,但相当一部分人,首先考虑的往往是此病的病理变化(西医学意义上的)是什么?哪些中药具有改变这种病理变化的药理作用,而对中医固有的临床思路却不屑一顾甚至发生怀疑……这种怀疑势必会动摇中医工作者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中医理论的信念,中医理论对某些人来说变得越来越简单了,也觉得越来越不可信了。这种根本信念的动摇,也势必会导致中医自身主体性的丧失和理论整体性的削弱。而忽视中医学自身主体性理论的建设并尽量抛弃自己的传统,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只能把中医推向死亡。
……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变中医医院的现有模式呢?
根据本人近年来与归国探亲、讲学的为数不少的在国外从事中医医疗的朋友、同学的接触、交谈,发现他们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素养,还是临床治疗水平,与国内同年资的人相比,确实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发出了若干年后,真正的高水平中医在国外(在国外行医的华人)的慨叹。问及原因,原来国外法律早就规定中医师(包括韩国的韩医师)“只能开中药不能开西药”,生存的需要,迫使他们下苦功钻研中医学术,想方设法用纯中医的方法来提高临床疗效。否则的话,拿什么来养家糊口呢?
受此启发,本人认为:要改变目前这个影响和制约中医生存和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中医医院模式,首先国家应本着为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用法律的形式出台“中医只能开中药不能开西药、西医只能开西药不能开中药”的政策和规定。
其次,大幅度提高中医的挂号费、诊疗费,并在3~5年内或5~10年内在财政上给予中医医院特殊的补贴,以帮助中医医院完成从“挂羊头卖狗肉”的“中西药物并用”模式到“只用中药不用西药”这一其本来角色的转变。
最后,既然“中医只能开中药不能开西药”,那么,中医医院的病房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为什么呢?先不说中医,举一个西医的例子,相信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西医医院住院病人除手术患者需要做术前检查、等待手术时间外,其他所有非手术病人入院后,如果只让他口服药物而不输液治疗,这个病人马上就会向医生说:我回家吃药吧!家里各方面条件比医院好得多。现在的中医医院情况也大致一样,所有非手术科室的病人一入院必须立即输液,如果只用纯中医(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病人也会马上向医生说:我回家治疗吧,家里煎的中药比医院好多了,针灸、推拿我在门诊治疗也可以啊!再加上中医医院住院病人的急救(特别是夜间病情变化的处理)基本上都依赖西医西药,因此,一旦实施“中医只能开中药不能开西药”的政策和规定,中医医院的病房还有没有存在的不要,就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了。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中医有“中药注射剂”啊,可以给病人不用西药输液而用中药啊。说到“中药注射液”,这可真称得上是“中国特色”了。这些所谓“中药现代化”成果的“中药注射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标准上,已经完全脱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不能算作中药了;而在药理指标、毒理监测上,又远远未达到西药的一系列规定标准,也不能算作西药。这些“非中非西”的所谓“新药”,在法制健全的国家里,是绝对不允许进入临床医疗,尤其是直接注入人的静脉里。然而在中国大陆,这些“新药”游离于西药范畴之外,以“现代化”中药的名义,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如此不严肃、不科学的态度,将如此既不是中医标准上的中药,也不是西医标准上的西药的所谓“中药注射液”,广泛用于临床病人,这种在中国仅有、在国外全无的做法,难道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负责任的态度么?近几年来,中药注射液频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以致“警惕中药静脉注射剂成为安全‘杀手’”、“频频威胁生命安全的‘杀手’——中药静脉注射剂”等题目,赫然出现在专业杂志或受众极广的主流报纸上。
有人可能还会说,中医自古以来就能治疗急症、危症、重症,但是现在还有几个方法和措施能比得上或不亚于西医的呢?
还有人可能会说,中医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取消中医病房可能会延缓“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加重人民群众医疗负担。前面已经说过,现有的“中西药物并用”的中医医院模式,是人民群众医疗负担加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还想说的是:中医真的“简、便、验、廉”吗?“简”,有简单的意思。学习中医不仅不简单,而且连入门都很难;应用中医不仅不简单,而且需要若干年的跟师学习才可能小有心得和体会。因此,中医不“简”。“便”,有方便、简便的意思。中药汤剂不仅煎煮不方便,携带更不方便;针灸、推拿、正骨等这些中医传统技艺,虽然简便易行,但真正掌握其真谛,却是不简单的。因此,中医的“便”是要打折扣的。“验”,有效验、灵验的意思。如果确实按照中医的思路和方法来治疗疾病,无论是西医棘手的疑难重症,还是刚刚出现、西医没有治疗办法的新病种,中医的确是有效验、灵验的。但如果像目前普遍存在的那样:中医治疗不再是一对一的了解,不再是对病人身体整体和变化的把握,而是流水线式的、程式化的治疗方案;不再根据病人具体状况甚至要考虑天气变化、病患情绪变化增减不同配伍的处方,而是按疾病名字就可套用的成药成方。中医是很难取得疗效的,更不用说“验”了。因此,中医的“验”是有前提和条件的。“廉”,有“价廉”的意思。中医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费用确实比西医要廉价的多,但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中药比西药要贵的多的情况,这在《中医工作文件汇编》(1949~1983年)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因此,中医的“廉”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的。
总之,如果真的彻底打破中医医院现有模式,贯彻实施“中医只能开中药不能开西药、西医只能开西药不能开中药”的政策和规定,那么,中医教育就不用开设西医课程了,因为中医医院不需要了,学生当然也就不用学习了;中医科研几十年来试图从中医里为西医找出可用之药、试图用西医的观点和方法来提高发展中医的基本思路和模式,也就不打自破了,因为这都是西医(包括其他现代科学)界的事,应当纳入他们的研究范畴。中医就可以完全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思路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研究了。如果中医教育、医疗、科研模式完全打破了,中医管理模式的改变,就成为“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的事情了。所以,我认为:彻底打破中医医院现有模式,是解决中医目前所有问题和尴尬的“治本”之举。
但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医医院如何在“只能开中药不能开西药”的规定下,养活现有职工呢?解决这个问题,对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一点也不难。除提高中医的挂号费、诊疗费及财政特殊补贴(短时间内)外,可以采取对现有人员进行分流的方法。把那些热爱中医、相信中医、确有真才实学的“铁杆中医”留下来,将不愿意、不喜欢的一部分人(可能要占到大部分)分流出去。分流的去向有两个,一是同级西医医院;中医医院中医师的西医水平不次于同级西医医院同级别的西医师,这从中医医院中医师到比自己医院要高至少一个级别的西医医院进修,而能完全胜任病房和急诊的医疗工作,就能得到很好的证明。二是社区;既然中医医院的中医师的西医水平不次于同级西医医院同级别的西医师,那让他们做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工作,就更没有任何问题了。
本人自己也知道,提出上述建议,是颇为大胆的,也是“不合时宜”的。在近代,中医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5撤掉贺诚、王斌两位卫生部副部长后,中医问题就成了一个政治问题。70多年来,对于国家的政策和措施中医界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西医有的、中医没有,就是歧视中医;中医原来有的、现在没有了,就是消灭中医。并且自近代以来,在中医界形成了一种“上书”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于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了“中医药学科”,“973”计划有了“中医基础理论专项”……我倒很想问问中医界的人,拍拍自己的胸脯,凭着自己的良心说,这些究竟是促进中医发展了呢?还是加速了中医的“灭亡”呢”?不要再重蹈“出于好心、办了错事”的覆辙了。
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医“只能开中药不能开西药”是目前大力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努力改变中医乏人(这里说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乏术尴尬局面的惟一出路。
2 `1 j( S; n2 Y
1 {- `, G4 M, y @1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