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科学与中医 殷忠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23)
! V8 |2 ?2 b) M2 `2 p+ N
摘要 摘要:围绕中医科学性问题的论争,辨析了真理与科学的概念内涵,阐述了两者的辩证关系、现实冲突,并将中医学的发展归置于这一对概念和关系中加以考察,指出中医学的终极追求是真理,而非当代西方科学范式及其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主导下的科学。因为科学的概念和范式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着的,作为追求真理的方法和手段,科学在其实现对真理追求的过程中是无限接近而不是完全一致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的,并且需要实践加以证明,因而,中医学对真理的追求也应当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和实现。 * p. Z% j2 P5 i
关键词: >>>真理 科学 中医<<<
" G% x% T$ x5 D5 x7 {( B* Z
1、中医科学性问题论争的背景与现实 中医科学性的论争由来已久,已经不完全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因而吸引了各界的注意力。近代以降,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以科学和民主为重要内容的新文化之间的交锋过程中,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被裹挟进了文化冲突的进程里。但是,中医学自身的理论特征、思维方式及其基础上的传承模式、评价体系,与以还原论为基础并可重复、可验证的当代科学文化格格不入,发生了激烈冲突。在科学被制度化、意识形态化后,中医科学性问题的论争不仅至今没能解决,甚至中医学知识的社会合法性都出现了问题。 2014年5月25日,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于中国科协第十六届年会期间,在云南大学庆来堂与大学生召开见面会,直言“中医是科学吗?说老实话,我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现场学中医的同学,我劝告你们,如果把中医说成是科学的话,等于把自己推到了失败的边缘”,但他同时表示中医不科学并不代表它不正 确,因为科学不是唯一正确的,“认为科学的就是绝对正确的,这是我们现在的误区;恰恰相反,科学常常是在讲错的事,因为只有在不断地纠错过程当中,才是科学发展的过程!”〔1〕韩启德院士的身份注定了在中医科学性论争中理论神经都已经非常敏感的挺和反中医两派的人们往往将这一番讲话中“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的观点生硬的截取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有关报道中也紧接着加上了“不科学不代表不正确”的“后缀”解释,还是掩盖不了前一句话带来的学术争辩的热潮,又一次将中医科学性的论争推向了一次新的高潮。 其实早在2012年,在中国科学第十四届年会上的讲话中,韩启德院士就表达过类似观点。他引用毛泽东同志“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就永远没有完结”的论述后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并不代表正确,它的使命就是不断地纠错。质疑是研究的起点,批判是科学的生命,要像赫胥黎所言,“严格地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他并且谈到了对确定性的追求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特性,也是现代科学的威力和魅力所在,而中国传统文化不追求确定性的特征,重在观察和研究整体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韩启德院士认为,如果我们中国学术界在坚持传统整体观和辩证观的同时,虚心学习现代科学的长处,努力追求范畴内的确定性,融合中西之长,就一定能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并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2〕。 在中医科学性目前尚无休止迹象的论争中,各方在各自尊崇和倡导的科学与人文甚至还包含有利益的认识和立场中各持观点,因此,对真理、科学概念的理解领悟是首先需要梳理清楚的,正确地认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才能认定中医与科学、真理的关系,从而为解决中医科学性论争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伽利略说过,“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所谓真理愈辩愈明,怕也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正如歌德所言,“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 2、真理与科学的概念、关系及冲突 2.1 真理与科学的概念辨析 2.1.1 关于真理的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普遍、永恒、无限的,反映了真理的绝对性;但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条件、特殊、暂时、有限的,反映了真理的相对性。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真理是过程”,“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真理的发展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运动”,因为作为人类认识所依赖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所以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真理也不可能是一个固着的状态,而是一个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这一对哲学范畴的区别是由知识与现实的符合程度这一事实联系着的,人的认识对现实的反映其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基本正确,有的完全正确。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其著名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真理观建构的两种不同路径,即科学真理与诠释学真理,两者的异质性主要表现有两点:(1)科学真理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相关;而诠释学真理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与主体自身的存在方式相关;(2)科学真理表现为知识型真理,旨在从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识;而诠释学真理则属于智慧型真理,它必须超越知识层面,实现文本的一般含义与读者个别情境的统一,创生出文本的新意义。〔3〕 在西方文明的知识传统中,对于何为“真”,亚里士多德早在《形而上学》中就指出:“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4〕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真理的概念,在佛教用语中有“真理虚寂,惑心不解”之说。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中有两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一种直觉和顿悟的意会,这种高度概括的智慧自然有其历史产生的土壤,这种认识没有述诸技术路线予以实证的理性,但也是相对真理的一种认识方法,正是与“道法自然”的超理性相得益彰,因为后者体现了绝对真理的特征,是一种可以普世的价值规范,那就是人类社会蕴涵无穷智慧,可以无限创造,但必须保持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协调,是一种共生,而不是一种主宰。 2.1.2 关于科学的认识 科学是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甲午海战以后,中国掀起了学习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到了1893年,康有为从日本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辛亥革命以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按达尔文的表述,科学只是我们了解事物本质的手段,而绝不是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仅仅只关注真实或者事实,而不关注真理。 科学知识是覆盖了一般真理或普遍规律的运作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并通过科学方法获得或验证,特别是当代科学知识极度依赖逻辑推理和实验实证,这种科学范式占据着当代科学的思想主流。今天中国人的科学概念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科学”作为任何领域里正面价值评判的标准,这是20世纪科学主义意识形态长期起作用的结果;二是倾向于从实用、应用的角度理解“科学”,对“科学”本身缺乏理解,这与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特定的历史遭遇和中国实用主义的文化传统有关〔5〕。 2.2 真理与科学的辩证关系 众所周知,真理观有三种形态,即:真理本质就是人的认识同对象之间符合的符合论真理;主张人的主观认识在内部逻辑上自我融贯的融贯论真理观;强调认识对人的有用性的实用论真理观。显然,上述三种真理观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辨析的,往往是科学真理。如果按照伽达默尔从本体论的角度辨析的诠释学真理来看,我们需要“在现代科学范围内抵制对科学方法的普遍要求”,而“在经验所及并且可以追问其合法性的一切地方,去探寻那种超出科学方法论控制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3〕,换言之,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知识去寻找智慧。科学对自然现象需要解释,但科学对社会现象需要理解,这也是科学的技术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因而,对真理的理解,既包括科学判断,也包括诠释学判断,这些判断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所以,达·芬奇说,“真理是时间的女儿”,德国诗人布莱希特也说,“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科学本身,可以作为追求真理的工具,但科学不等同于真理,科学不是真理的替身,科学可以达致真理,但真理不仅仅是科学,两者之间没有等号。科学知识只是人类知识领域中的一部分,科学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人类社会现在一切以各种科学和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所探知的自然界的科学知识,包括我们所给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都只是现有时空关系下的相对正确的发现,是人类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的一种阶段性的认识和总结,在新的时空关系下,我们就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这些所谓的真理了。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爱因斯坦因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等等,都经历了复杂的验证和演进的过程。显然,科学本身并非绝对正确,定义和语境发生变化后,原本是科学的东西很可能又被排除在科学之外。此外,在科学探究真理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使用的仪器、研究架构的概念框架乃至设定的研究对象,都深受人类文化先驱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的启发和影响。〔6〕 2.3 真理与科学的现实冲突 真理与科学之间在精神传统、价值目标上是一致的,两者本质上并不存在矛盾和对立,但真理与科学的现实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近代科学的兴起直接导致了宗教的祛魅,也瓦解了以真理的整体性和普遍性为前提的认识论哲学。按照自然科学的理性主义逻辑,规律成为了真理的替代物。所谓的真理就成了最高的自然规律而不再是理智的终极信仰。〔7〕这种绝对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由于科学掌握的是有关客观世界的唯一真理,科学对其他人类文化就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其他人类文化的合理性有待于科学揭示的真理的辩护、引导和规范。〔6〕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不把科学研究视为自身目的,而是用它的哲学提问使科学在整个人类生活中的条件和界限成为主题。在科学日益强烈地渗入社会实践的时代,只有当科学不隐瞒它的界限和它的自由空间的条件性时才能恰当地行使它的社会功能”〔3〕。事实上,在科学作为一种手段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受到制度、动机、价值、利益的驱使,往往有可能会背离真理而去。 真理与科学冲突的情形可以说存在于包括医学在内的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以此观照中医科学性的论争,我们会发现,近代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的中医科学性的论争,其实质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断争取、巩固学术话语权与中医学维护自身独立而富有特色的学术诠释模式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这些论争,不仅局限在学术领域内,还扩大到了社会、文化乃至经济、民族感情的范围内,每一次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的重大言论都会引发热议的浪潮,但都有利于澄清和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医。英国学者博克说,“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我们认识事物的面貌很可能是不一致的,我们用肉眼观察到的星空和双手,与望远镜下的星空、显微镜下的双手,至少从图像上看,就是不同的事物,但我们能说,星星就不是那个星星、手就不是那个手了呢?我们用不同的科学技术方法所窥见的事物,只是事物本身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一种反映。 因此,如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所言,“在我所讲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这并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说出真理的荣誉,而是因为真理于人有益”。 但诚如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所说的那样,“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真理与科学之间的冲突暂时还不会停止,直到科学精神的回归性,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然而,真理与科学在相互冲突和斗争中也不断澄清和发展,真理是没有疆界的,但会愈辩愈明,科学只是相对正确的,但会不断丰富发展。 3、真理是中医学的终极追求 3.1 中医学追求的真谛 人类知识体系概括而言可划分为科学和人文,科学即规律之学,人文即价值之学,两个方面合起来称之为文化。文化与自然对应,自然是没有人为干预的客观存在,而文化则是人类干预自然的行为及其结果的总和。纵观理论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医学正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同体,是规律与价值追求的统一体。这与真理所要求的正确的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判断标准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已经在包括医学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应用过程中显示与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民族风俗的激烈交锋和碰撞,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科学对所谓事实真相无限追求所导致的技术至上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损害了人类所秉持的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文明,虽获得了微观的、暂时的事实,却丢掉了宏观的、永恒的价值。中医学则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追求事实和价值的统一,其终极追求是真理,而非当代西方科学范式及其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主导下的科学,从这样的角度看,我们不仅能够理性认识韩启德院士“中医不一定是科学”这一观点的深刻意义和价值,而且也能够正确把握中医学发展的方向,那就是中医学不能去迎合科学,也不能受制于科学,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从价值目标看,中医学作为医学本身的追求或者说医学目的,是为了维护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即分述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益寿延年之道,“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首先强调的就是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平衡,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病时也是强调调整失衡的关系以及增强人体的正气,“损有余,补不足”。这与现代医学杀灭、消除、切割的对抗思维是有区别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 而且,中医学不是冰冷的技术至上的医学,而是有温度的医学,早就思考了各种因素在医患双方关系中的影响并积极应对。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中有《大医精诚》一文,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篇文章从精通医术、诚心救人、大医之体、为医之法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作为一个德技双馨的医生的学术追求、行为规范,集中反映了中医学的价值信仰、道德操守。所言及的内容显然不是医德医风那番简单,至少包括了中医学的生命观、职业观、伦理观、技术观等内涵。 从诠释学角度看,中医学将人视为人,而不是机器。中医“形神合一”的指导思想认为,人是有思维、有属性的躯体与心理统一的复杂生命体,自然不能与机械化的器具或具象的器官组合同日而语。在具体诊疗中,中医把握的是“证候”,而不仅仅是“症状”。反观现代医学,对人体微观层面的了解和探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但人类对于自身复杂生命体的整体认识还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可能永远无法认识清楚。从原子到夸克,从蛋白质到 DNA遗传密码,以及复杂的大脑,人类还无法做出根本性的解释和理解,只能是在现有的社会理性的前提下,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去慢慢解释和维护理性,而不是任由科学技术本身肆意闯荡甚至演绎荒谬。因此,美国知名的生物学家和生物哲学家恩斯特·迈尔对当代生物学进步提出的哲学问题是:物理学不是科学的标准范式,物理学和化学的理论不能完全理解有机体;在生物学中,历史叙述比定律更重,应当充分考虑有机体的历史性质,特别是考虑它们有从历史上获得遗传程序;在生物学研究中,观察和比较是与实验完全一样的科学的富有启发的方法。〔8〕 这样的诠释角度和方法,恰恰是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坚守和发展的。中医学始终看到的是“病的人”,而不只是“人的病”,前者是将病人放置到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社会现实甚至家庭环境、职业环境中考量,后者则是更愿意剔除附着在人身上的各种复杂的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将人放到一个纯粹的生物实验的环境中去,而这正是近代科学主义所采取的不二的科学方法,已经显示出局限性。科学自然是探索真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不会是也绝不可能是唯一途径。特别是在探索人作为一种有机体的生命本质和意义的时候,更因为其包含了诸多具有历史遗传性质的社会意识,而更不可能用简单的对待无机体的方法来加以认识和探究。生命系统本身就是复杂的,加上历史、环境、社会、思维的因素,就更加复杂,即使是利用各种智能的工具,也无法准确地模拟一个处于特定现实和历史环境中的具体的社会人。 3.2 中医学通过实践实现追求 中医学在遭受科学性批判时经常被视为经验医学,无法重复、无法证伪。其实,西医学难道不是经验医学吗?为什么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专家门诊永远都是门庭若市。这就充分说明,在一个应对复杂的生命体的过程中,医学本身总是需要依靠经验的,而经验本身来自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9〕。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中医学就是依靠具体的实践实现了自身的追求,并且不断丰富、提升自身,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面对着疾病谱以及人的生理体质、心理状态的不断变化,中医学始终坚持在实践中维护健康、治疗疾病。 实践又检验了理论的正确与否。这是在传统文化日益式微,现代科学全面占据科学和学术研究价值观、范式的主导地位的情形下,中医学有别于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医学继续保持了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原因所在;也是为什么近代以来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医学屡次遭受科学的责难、信任的危机,却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大的社会需求的原因所在。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体制内中医水平的不断下降与体制外中医水平的持续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是,前者囿于已经深受科学主义影响的评价体制的束缚而脱离了本源,而后者则可以因循中医学术传承的本质规律并有所创新,这一现实很能够说明问题。 中医学的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做出的事实回答,中医学必须、必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也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因而,中医学的发展在其理论基础、研究范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不能拘泥、纠缠和受制于科学这一有着局限性和相对性的概念和范式。 参考文献 〔1〕胡其峰,等.将科学细细“端详”——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观察〔N〕.光明日报,2014-05-26(006). 〔2〕韩启德.科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在中国科协第十四届年会上的讲话〔J〕.民主与科学,2012,(05):2-4. 〔3〕彭启福.真理观建构的两种不同路向——诠释学真理与科学真理关系新议〔J〕.学术界,2004,(106):202-209.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9. 〔5〕吴国盛.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J〕.人民论坛,2012,(2):126-129. 〔6〕郝苑.论科学文化中的真理与民主〔J〕.学习与探索,2011,(1):49-52. 〔7〕王建华.真理、科学与大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4,(7):1-7. 〔8〕杜治政.关注生命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读《与真理为友》〔J〕.医学与哲学,2004,25(6):63.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N〕.光明日报,1978-05-11(001).
- ^4 t# E9 l6 Z& u* A该文发表在《医学与哲学》(A)2015年04期4 ] i3 }9 i5 O
& }' B8 d5 b! t a6 U" ^
' |3 S2 O( {# f, I' V
5 o) t0 x4 L5 M,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