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炼丹求长生也许把命送
曹东义 发表于:2017-1-15 15:28:0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014
炼丹求长生也许把命送
9 w5 s) D/ i4 p/ j6 L$ M

& L& E7 y5 K# ?: J
引自曹东义著《中医大智慧》
201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炼丹术曾经盛行一时,它的兴衰也与古人追求养生的活动,或者希望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有关系。但是,能够参与炼丹活动的人,大多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吃上丹药的人,也大多是达官贵人,甚至是一朝之君。这是便随着追求养生保健而出现一个的教训,很多人为了长生不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仔细想来,追求服食炼丹的人,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吸毒者,只不过他们大多深陷其中,死而无悔,死不瞑目罢了。这样的历史教训,值得深刻总结,也可以看出纠正一个历史错误,其自然过程是如何的曲折。
现在,经过历史的沉淀,炼丹已经被气功锻炼的“意守丹田”所代替,所谓的“丹药”也已经变成了中药的一种剂型,古今许多药方都名之曰“丹”,以示灵验,如天王补心丹、至宝丹、山海丹等。这些以丹命名的方药,主要由动植物药配制而成,与本来意义上的炼丹毫不相干,只是借用“丹”名而已。这仅仅是古代炼丹术对后世深刻影响的一个侧影,由此可见炼丹活动的历史遗迹之一斑。
炼丹术,历史上又曾被称为外丹术,或叫黄白术,或称金丹术,简称“外丹”,以此来与所谓“长寿真人”丘处机的“内丹”导引术相区别。炼丹术约起于战国中期,秦汉以后开始盛行,两宋以后,由于服用外丹重金属,经常出现中毒事件,道教开始提倡修炼内丹(即气功),把人的身体比喻为炼丹的炉和鼎,把神作为炼成的丹,强调神对于形体的重要作用,或者把人的精炼成气(丹),“精化气,气摄形”,“内丹”学说风行一时,进而排斥外丹术,直到明末,外丹火炼法逐步衰落而让位给“本草学”。
炼丹是古人为追求“长生”而炼制丹药的方术。所谓“丹”即指赤色的丹砂,化学成分主要是硫化汞,是硫与汞(水银)的无机化合物,因呈正红赤色,陶弘景故谓“丹砂即朱砂也。”古人正红称赤,红指粉红,不纯。因此皇帝的御笔,以及避邪的符录,都要用朱笔书写,而不是用红笔写。
丹砂与草木不同,有很特殊的性质,这也是炼丹的“物质基础”,它不但经过燃烧而不化为灰烬,而且“烧之愈久,变化愈妙。”丹砂经过烧炼可以“化汞”,其所生成的水银属于金属物质,但却呈液体状态,具有金属的光泽而又不同于五金(金、银、铜、铁、锡)的坚硬,而是液态的可以升华的金属,其“形质顽狠,至性沉滞”,受到历代帝王的喜爱,据说秦始皇的陵墓之中,曾经以水银为海,承载渡船。
古代炼丹术,先将丹砂加热后分解出汞(水银),进而又发现汞(水银)与硫化合生成黑色硫化汞,再经加热使其升华,就又恢复到红色硫化汞的原状。丹砂炼汞和汞、硫化合而还丹砂,这些反复变化的无穷奥妙,实际上是属于化学的还原和氧化反应,也是世界化学工业的萌芽,此后在反复配伍炼烧的过程里发明了黑色炸药,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出于偶然,也是反复操作的必然结果。晋人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说:“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炼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炸药”之所以被称为“药”,仍然与古人追求长生不老药有关系。
由于丹砂具有特殊的药理效用,不同一般的理化性能,古代炼丹家将其作为炼丹的主要材料。其形体圆转流动,易于升华挥发,古人认为十分神奇,就选择水银与其他矿物药物,按照一定配方彼此混合在一起烧炼,并不计成本地多次反复烧炼,实际上是进行化学的还原和氧化反应的实验,用来炼“九转还丹”或称“九还金丹”。这是人类最早的化学实验,尽管他们为的是炼金丹,而不是化学制药。
在古代,很多矿物质被认为是具有神奇的效用,有的甚至被认为有长生不死的功效。成书于秦汉之际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将40多味矿物质的药物,分别列为上、中、下三品药,并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天、神仙”,这就是当时炼丹家思想的忠实反映,而不可能是临床医学家的经验记录。《神农本草经》把丹砂列为上品第一,就是医学家深受神仙学派影响的见证。
炼丹-炼丹所用的药物,根据专家考证,主要有:汞、、碳、锡、铅、铜、金、银等金属。还有经过炼制之后的、以及自然存在的氧化物,如:三仙丹(HgO)、黄丹(PbO)、铅丹(Pb3O4)、砒霜(As4O6)、石英(SiO2)、紫石英(含Mn)、无名异(MnO2)、赤石脂(Fe2O3)、磁石(Fe3O4)、石灰(CaO)等。硫化物:丹砂(HgS)、雄黄(As2S2)、雌黄(As2S3)、礜石(FeAsS)等。氯化物:盐(包括戎盐、冰石等,NaCl)、硇砂(NH4Cl)、轻粉(Hg2CI2)、水银霜(HgCl2)、卤咸(MgCl2)等。硝酸盐:硝石(KNO3或NaNO3)。硫酸盐:胆矾(CuSO4·5H2O)、绿矾(FeSO4·7H2O)、寒水石(CaSO4·2H2O)、朴硝(Na2SO4·10H2O)、明矾石(K2SO4Al2(SO4)3-2Al2O3·6H2O)等。碳酸盐:石碱(Na2CO3)、灰霜(K2CO3)、白垩(包括石钟乳等,CaCO3)、炉甘石(ZnCO3)、石曾(Cu(OH)2·2CuCO3)、空青(Cu(OH)2CuCO3)、铅白(Pb(OH)2·2PbCO3)等。硼酸盐:蓬砂(Na2B4O7)。硅酸盐:云母(白色,H2KA13(SiO4)3)、滑石(H2Mgs(SiO3)4)、阳起石(Ca(Mg,Fe)3(SiO3)4)、长石(K2O·A12O3·6SiO2)、不灰木(石棉,H4Mg3Si2O7)、白玉(Na2O·Al2O3·4SiO2)等。合金:鍮石(铜锌合金)、白金(白铜,铜镍合金)、白镴(铅锡合金)、各种金属的汞齐等。混合的石质:高岭土(SiO2、Al2O3等)、禹余粮(含褐铁矿和黏土的砂粒)、石中黄子(夹有黄色黏土的砂粒)等。有机溶剂:醋(CH3COOH)、酒(CH3CH2OH)。
由以上炼丹所用的材料,可以看出炼丹家所进行的化学实验,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由这样一群“化学家”发明炸药,应该不是侥幸,更不可能是一种幸运,而是由偶然积累起的必然。他们初衷尽管不是研制杀人的炸药,而是追求长生不老的金丹,妙药,但是历史给出来的答案,却是“炸药”,这种带有一定嘲笑色彩的结果,毫无疑问地启动了人类化学工业的萌芽,也为未来的探索积累了经验。
炼丹-炼丹术所用的工具和设备,尽管有丹炉、丹鼎、水海、石榴罐、甘蜗子、抽汞器、华池、研磨器、绢筛、马尾罗等不同的器物,但主要有三类东西,一为燃烧的炉,二是结丹的鼎,三是研磨丹药,进行精细加工的用具。当然,炼丹时燃烧的柴火,是桑炭,还是松柏,古人是有很多说道的。其实整个炼丹活动,都充满了神秘,也不乏虔诚。他们对于炼丹的结果,有期待,也有猜想,但是,结果如何完全要看实践的真实情况。由于缺乏相关的化学原理,很多炼制过程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神秘化了。
炼丹家认为,应该在人迹罕到、有神仙来往的名山胜进行炼丹活动,否则“邪气得进,药不成也。”入山炼丹,应该选择“开山月(三或九月)”的吉日良辰。要筑坛,烧符篆,炉鼎插宝剑,置古镜,有着各种各样的说辞。经过多日的修炼,即将开鼎之时,术士们须斋戒、净身,顶冠披道,跪捧药炉,面南祷告,请大道天尊降临、赐福。如此等等,无一不充斥了极其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古代炼丹家亲自从事采集配制药,并通过反反复复的大量化学实验,有意无意地发展了原始化学事业,可以被视为现代化学之祖。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中国炼丹家乃世界“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古人对于服食金属药物的尝试,可能很早就有探索。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仙子。我们没有确切的纪录知道古代的服药者吃什么丹药以求长生,但若根据晋人编纂的《列仙传》,他们所服食的包括丹砂、云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经制炼的矿物和植物。《周礼考工记》中就已经记载了合金成分不同而性质不同的“六齐”规则。传说秦穆公的女婿萧史就在宫中炼丹,他曾经炼成“飞雪丹”给秦穆公的女儿擦在脸上(实际上是炼成的铅粉)。他也许可以算是最早的化学家。春秋末期,秦越人扁鹊曾经用阴石、阳石治病。西汉时期,淳于意曾用硝石治疗王美人的疾病。在《神农本草经》中,硫黄和硝石被作为可治病的上品药物列了出来。较早热衷于炼丹术的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他在他的宫中招致了方士千余人修炼金丹和表演特异功能,后来又编写了《淮南子》,还有《淮南万毕术》等著作,但可惜《万毕术》一书现已失传。《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雄黄等药物。
东汉时期炼丹的代表著作,流传至今的是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学者们研究指出,该书约成书于公元126~144年间。魏伯阳编写本书的目的,乃“希时平安”和“可以长存”。也就是说,他的本意是介绍健康长寿的道理和方法。“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在魏伯阳的眼里,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都不仅仅是定性的而且可以定量“各如其度”,整本《参同契》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阐明客观规律的量化问题,包括阴阳,五行、干支、八卦、纳甲。黄老哲学是汉初窦太后提倡,并且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体系,以这种哲学为指导用于国家管理“御政”,则可达到“国无害道”的理想境界(《契》文第五)。如果以这套理论用于养生,则能“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末可持”(《契》文第六),找到养生的根本。
魏伯阳著作内容,其一是歌叙大意;其二是论述引内养性;其三是配以服食。他认为《易》理是纲,若用于“御政”,管理国家,则有“行之不繁”的妙处;如果用于指导“养性”,则有“可以长存”的威力;若用于指导“金液还丹”的冶炼和服食,则“三道合一”,就能够“安稳长生”。
魏伯阳钻研、总结了前人大量的炼丹书,记录下了古人在这个领域探索的艰辛与挫折:“世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才,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资财”。然而“不得其理,难以妄言。竭殚家产,妻子饥贫,自古及今,好者亿人,讫不谐遇,希有能成。”可见在东汉的时代,很多人为了炼出金丹、长生不老药,竟然达到“官者不仕,农夫失耘,商人弃货,志士家贫”的程度。于是魏伯阳“甚伤之,定录此文。”也就是说,他因为看到许多人因炼丹不得要领而倾家荡产,才甚是伤感,出于责任感才决定写这本书,以便“披列其条,核实可观,分两有数,因而相循”。把冶炼还丹的真实记录,包括各种冶炼参数、原料分两、操作步骤、器皿(鼎)尺寸都坦诚、如实地先告诉后人,使炼丹能够顺利进行(因而可循),这大约就是他的写作意图。他把物质分为阴阳两大类,提出要产生新物质必须阴阳配合,同类物质在一起是不会化合的。他还指出如果是“药物非种、分剂参差、失其纪纲”时,那就会“飞龟舞蛇,愈见乖张”,这实际是炼丹过程中发生爆炸的情况。其主张“金性不败朽,故为万宝物”。《周易参同契》被奉为万古丹经王。
魏伯阳在书中,记载了铅、汞、硫等的化合和分解的知识。但是魏伯阳的书中使用了各种隐语,例如:“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实际上,河上姹女是水银,水银加热就会蒸发(飞)不见了。要想固定水银,就要加入黄芽,黄芽就是硫黄,这时加热后就会生成红色的硫化汞,“望之类白,造之则朱”。魏伯阳连自己的名字,也是用隐语表示:“委时去害,与鬼为邻;百世一下,遨游人间;陈敷羽翮,东西南倾,汤遭厄际,水旱隔并。”这如果不是因为炼丹的规律难以捉摸,而隐晦地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知识产权”的话,实在有些故弄玄虚的味道。魏伯阳所说“结舌欲不语,绝道获罪诛。寄情写竹帛,恐泄天之符”,的确有他的时代困惑。
! o) F& d: ^& _; n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