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医道探索》简介
封志强 发表于:2017-1-19 17:13:3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055
《医道探索》一书和大家见面了。望同道读后提出宝贵意见,愿聆听同道的不同声音。
* s& y: t6 ^( g# x# k+ m: |! v+ m% B0 U+ P! {
《医道探索》的不同之处
1、在中医理念引领下成书,顺便批判西化理念。
2、以理列案,以案说理。以案授人以理。
3、病案描述尽量特近实际,使读者如亲临病体,分享作者的治疗实践。
4、提醒人们“医、患、境”同等重要,一切都在比类之中求解,重视自调,把握病机,
5、痰血凝聚“脐四”,棱莪桂枝汤消痃除癖,能治疗诸经疾患。
    6、创新点:升降易阴阳而八纲;三焦、心胞分列于水火;痰气血如影相随。“八说”也有新意。
+ |3 b" [# K- t7 N: A6 k# Y- Y: o
; K$ {- ~& e* ?) H
2 {; M6 \' X6 E8 i7 o
7 y+ A' J5 v7 }0 P0 ^* [) @  `
         
看病难,治病贵,医院人满为患;因病致贫,由怒医闹,患家苦苦熬煎。原因之一是,曾经遍布城乡基层的中医难以寻觅。虽然中医理念永垂不朽,而中医队伍极度萎缩。为了振兴中医,在西化的浪涛中,能让人们多听到一点中医的声音,多闻到一丝中医的气息,将四十余年的一些积累和体会编辑成册,与同道共勉。
历来医案著述众多,各有千秋,多是分病列案,举症说病,给出方药。本书以理列案,以案明理,分析为何如此诊断,说明立法理由,解读处方配伍。叙述尽量贴近实况,使读者如亲临病体。
医案中的“述”反映着患者的关切,为问诊和下一步诊断提供线索;西医的检测资料归于望诊的参考像;脉象一般按六部描述,并给出动数;“触”是指手的切按触摸;“析”,分析四诊资料,寻找诊断依据和理由;“断”是诊断,含“病机”。以病机立法、处方。少部分四诊资料,没有做医理分析,供读者参考研究。
处方中,每味药用量未注明单位的,均是“克”为单位。药方中,五味子、三棱、莪术等未注明“捣”的,均捣碎入煎;大黄、薄荷等未注明“后下”的,入煎时均后下;代赭石、石膏等硬质药未注明“先煎”的,均先煎。所列药方,未注明用法的,均是“水煎服”,头煎取汁,加水再煎,二煎合和,远食(距饭食1.5~2小时)分两次服。针灸穴位,标有“+”为补;标有“-”为泻;未标注的为平补平泻。“白酒N1+N2”,即,第一煎加N1克,第二煎加N2克,开锅10~15分钟以后加入。
医案中的“考”是在整理医案时的思考,目的是不破坏医案的原有思路面貌。便于分析原医案的得失。“按”是紧扣医论作点评,以此案说医理。有的医案可以说明几方面的医理。
中医着眼整体,调整阴阳,使其趋于平衡,在此过程中使一些已知和未知的疾病得以痊愈。故,本书医案列举的病名(多是患者初诊所述)是为了便于叙述、分析,只是个大概,不十分确切。不管叫什么病名,都必须纳入八纲、脏腑、六经等辨证系统来求解,所以,叫什么病名并不重要。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书拿在手,叩开岐黄门;
一丝中医味,浊涛一清流。
                                     封志强     2016-5-20年8月于石家庄

, G* d3 x# Z4 C
/ s6 j( C; O- O
7 p+ R. b8 H1 h- [/ u
( e  D- d: X# }1 f) _

3 E" ?/ B% S8 q4 j7 j

& x  `) j4 [0 M, Y8 k2 r! s) O

5 M5 N5 g3 z8 i9 ~$ t2 D8 \  c
1 f6 j  O! c/ A1 c5 s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