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诞辰:周恩来与几位名老中医的故事2017-03-05 明医公开课! [' a! A3 `. Y" l P
% n/ f- F$ ^8 A( K Q: Z
周恩来总理生前对我国的中医中药事业极为关怀,与许多著名老中医都有密切交往,比如蒲辅周、施今墨、岳美中、赵炳南、高辉远等人。周总理与他们交往过程中,留下了很多佳话。 中国论
; _& K0 V ?/ }8 H; r' ~+ r+ W
. N: _& _! i5 z8 _# s e 蒲辅周 , z. f v6 z5 m: T o3 y7 T
听说蒲辅周老中医家的收音机破旧了,周总理专门将访日带回的半导体收音机赠送给蒲老。有一次,周总理患癃闭症,许多医生一筹莫展,后经蒲辅周精心治疗后,很快痊愈。周总理问他:“你给我开的药为什么特别灵?”蒲辅周答:“别人把你当总理医,我把你当病人医。总理的病非医生可医,病人的病自是医生可医的。” 0 b% `( p1 P V/ w/ r( [
周总理称蒲辅周“既是高明中医,又懂辩证法”。蒲辅周生病的时候,周总理都会亲自去探望,特别忙时就由邓颖超代之。蒲辅周十分过意不去,周总理却说:“蒲老,你为我们的保健负责,我们也对你的保健负责,不是一样吗?你要好好保重身体,一般的病请你的学生看就行了,我也转告其他首长,不要轻易惊动你。你健康长寿了,对我们大家都有好处嘛。”3 A3 S0 [- P I* w: Q% \
周总理指示蒲辅周的弟子高辉远,一定要把蒲老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整理出来,继承下去。高辉远等人经过几个寒暑,整理出一部手稿,交给有关部门。时值“文革”前夕,山雨欲来,这部手稿无人过问,竟被扔进废纸堆里,高辉远费尽周折,才把手稿找回并收藏起来。 3 T9 O/ u- P! @1 s
一次,周总理又问高辉远,有没有整理出总结蒲老从医经验的书,高辉远如实做了汇报。周总理让他把手稿拿过来,深夜亲自翻阅,并批示予以出版。1972年12月,《蒲辅周医案》终于付梓问世。
S6 A& X0 }! w文网 ht://www.x.com * j$ d& G- u6 S3 p& u+ h- U( Y# _3 ]
$ t0 Z0 m; h: m h7 a% K S" j
! j# z. R$ E. a) H, u1 }1 l- k) A 施今墨 “我想请你当老师” 施今墨被毛泽东称为“南北驰名的名医”,他曾多次为周总理看病,深得周总理的赞赏。1953年4月,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施今墨。周总理说:“施老先生,我想请你当老师,谈谈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问题,这是当务之急啊!” & e" B; O+ D$ c9 A7 ~) }
施老向周总理倾吐了一个埋藏在心中很久的愿望――希望成立中医研究院、中医医院、中医学院…… - n) Q- B6 z2 h; p1 p
总理听完后说:“在新中国,中医一定会有新的发展、新的变化。我们不但要让中医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要把它介绍到国外去,让西方人懂得,中医是人类医学宝库的重要财富。”
# M' }/ r8 Y- o) }8 R8 }0 q 施今墨每次为总理诊治疾病,总理总要亲切地询问施老的身体和工作情况,并与他商谈发展中医中药之事。 % o8 k! Z4 P# S2 p2 h3 z, Q" l
“十年动乱”中,施今墨同样难逃被批斗之劫,周总理亲自派人把施氏全家保护起来,并安排解决生活费、医疗费等问题。施今墨十分感动,含着泪对家人说:“多么好的总理啊,每天有多少国家大事纠缠着他,我们还要分他的心,不应该,不应该啊!” . x+ a3 {/ j$ A4 X- i8 ~
1969年春,施今墨自知不久于人世,口述了一份改革中医的建议书,呈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并艰难地从床上爬起来,用颤抖的手写了四句话:“大恩不言报,大德不可忘;取信两君子,生死有余光”,充分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深情厚意。
% n Q, [0 z+ I2 [ T$ |
# G" B6 I) v0 D% C
/ t* A$ ~6 d( c, Z2 i% @: T: W I6 S! {1 R
孔伯华 “我十分了解孔老先生的为人” : p$ i6 I! L% L& L3 k: W: u
; V- K# `5 J8 t, L& B4 P: v- ?
孔伯华(1884-1955),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正宗的孔门后裔。他善治温热病,以善用石膏闻名,有“孔石膏”之称。 / W. A E6 `8 J& Q& n% F
20世纪50年代,孔伯华生病了,他以个体开业,又没有积蓄,久不应诊,难免坐吃山空。周总理知道后,立即派人去探望,并带去500元现款,要孔伯华安心养病。 ; H/ e) t" H0 i1 |# h
周总理再三询问他还有什么困难,愿不愿意住院?孔老的学生说,孔老的病很需要野山参。3天后,周总理派人送来2斤野山参。孔伯华望着总理送来的人参,泪水潸然,说道:“知我者,总理也!”经用野山参调治,孔伯华病情好转,终于完成他的著作《时斋医话》。
6 y/ @9 F+ R+ W1 a& c 1955年11月23日,孔老病逝。当天下午,周总理亲自吊唁,慰问孔老的家属。他说:“我十分了解孔老先生的为人,他一生不爱钱,自然也不会有钱留下来,但你们这一大家子还要生活嘛。”
( @! i. X8 s: ~" p9 b 接着,周总理对孔伯华一家人今后的生活做了妥善安排,然后才放心地离开孔家。 & o4 S! a N/ C( j
5 A' x/ u) K* c. w6 u C “岳老有糖尿病,不要留他吃饭了”
% s: }. g+ f y8 ]0 Q: z 5 n F* S0 d3 s4 v
1968年5月,岳美中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后,以古稀带病之身,一边作检查接受批判,一边清扫厕所。周总理亲自指名让他去越南为胡志明看病。从越南回来后,又是在周总理的关照下,岳美中被安排在北京饭店住了一段时间才回了医院,不久就恢复了工作。
" O9 S% |. i" e6 @6 _( j9 k! {, D 1972年5月,周总理被确诊为膀胱癌,岳美中参加了总理的治疗工作。以后的几年中,周总理一面接受治疗,一面从事繁重的工作,还承受着江青等人的干扰和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仍然关心着岳美中等老中医。
9 K3 @' j: P3 h3 y8 O9 [1 c 1975年12月下旬,岳美中最后一次为周总理会诊。会诊后,岳美中汇报:总理的病,主要是长期重病和劳累,体内已正气不支。周总理听后,微微点头,对邓颖超说:“岳老讲的对,一语破的。” 6 J- Y: q8 a/ m& |! m6 O+ M3 ~
看完病,岳美中刚走出病房,工作人员追出来说:“总理嘱咐,岳老有糖尿病,不要留他吃饭了,抓紧时间让他回去休息。” 0 t" E+ o m- i4 z I/ Z9 c. o
岳美中后来回忆时说,当时离周总理去世只有10多天,总理病情已见危重,但他谈到自己的病情时,平静得如讨论一件日常国事,而对别人的关心仍然是那么细致入微。 2 K, n a" t) |) m2 O, T
蒲辅周 “现在他有病,我们也要去看他”
; m# ]% H8 k, ~ g l4 g0 F
* V F \3 u) B! | 蒲辅周每次去总理那里看病,弟子高辉远都要跟去。后来总理为照顾年高体弱的蒲老,就叫高辉远单独去给他看病,直到逝世。
- M/ \# [ o) }: G 1971年,周总理首次病重住进解放军305医院,很多人推荐名医给周总理,他都谢绝了,说:“高辉远大夫跟我时间长,对我了解,我就要高大夫来吧。”
# Y0 G) z9 l; K9 r' F: c$ P 这年,高辉远被借调进305医院,后来又正试调入该院,负责中央首长的保健工作。除周总理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毅、李富春、叶剑英等领导人,都曾接受过他的治疗。
, C! S7 _$ X$ Q1 F; k 周总理病逝前,高辉远有两年多的时间基本上未离左右。周总理输血时,起初心里有些紧张,后叫高大夫陪在身旁说话,就不紧张了。此后每次输血,总理都要高大夫坐在身边。
7 a/ ?: [ Q8 [. D/ ^& g, c 有一次,高辉远因病没有如约去周总理那儿,总理得知后马上派人代他去探望高辉远,他说:“我们有病,他来看。现在他有病,我们也要去看他。”
& b2 M# w- v: ?4 Y1 B/ Z 赵炳南 “你是我的朋友”
7 u. N' _: W# J3 Z1 O/ {5 Z. ^9 i
5 j8 N" |% T$ t1 U2 O 赵炳南是北京中医院的中医外科专家、皮肤科专家,曾为周总理多次看过病。每当提起周总理,赵老的敬仰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 A5 y1 B# y! F0 x6 s! x7 r
赵老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是1955年为朱老总看病的时候。刚到中南海,总理就出门迎候赵老,问寒问暖,问他多大岁数,行医多少年等。周总理说,治病要“安全有效,积极谨慎,中西医结合,与病人商量”。赵老回忆说,周总理一点架子都没有,待人十分亲切随和。 * L" X: S7 E( [3 J7 D7 D% Z: j
有一次,赵老去为总理治疗脸上和耳朵上长出的老年疣。聊天时,周总理微笑地对他说:“你是我的朋友。” ' K0 F. D5 g3 W4 g4 ~5 D4 u* {- q6 Z
赵炳南饱经沧桑,经历过清王朝末年、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代。中医在旧社会被人看不起,作为外科大夫的他,竟被人称为“瞧疙瘩的”。1924年,他给退位的宣统皇帝看病时,还要双腿下跪请安。如今在新中国,人民政府给他发了中医师证书,为他配备了徒弟,请他到医院和研究所当顾问。现在。一个国家的总理,亲切地称他为朋友,赵老怎能不动情呢!他说:“周总理是多么可亲可敬啊!我一想起总理离开了我们,心里就难过。”说到这里,赵炳南不由恸哭失声,老泪纵横。 % n5 M. h/ V/ |8 `3 Q* `* U$ F
除以上这几位老中医外,周总理对其他老中医一样十分尊敬和照顾。1955年,他亲自把治疗“乙脑”有绝招的石家庄老中医郭可明邀上天安门观礼,并发奖金1万元。为感谢老中医黄竹斋治愈德国友人的中风病,周总理亲自给黄老先生敬酒,赞扬他为祖国、为中医争了光。1962年,骨科名医杜自明病逝,周总理亲自到友谊医院向杜老遗体告别。葛云彬老中医作古,周总理亲自指示把骨灰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 G+ e! [1 W9 j5 L4 I 1950年,林伯渠老前辈久呃不止,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周总理亲自参加林老的病案讨论会,在会上建议改用中医方法治疗。根据总理的建议,后由章次公老中医把林老的病治愈。周总理感慨地说:“西医好,中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这句话一直是指导中国医学界发展的至理名言。
, O l; f' y/ ~& ], V
8 @$ G$ O9 ~# }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际需要出发,以团结中医为重点,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团结中西医方针。他坚持中西医平等,认真纠正西医歧视中医的错误倾向,提倡破除门户之见,不迷信西医,也不迷信中医,西医要中国化,中医也要科学化。周恩来对团结中西医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推动了人民保健事业发展,为新中国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4 K. B" W& r8 f
% M% C3 Y$ P, m, t) q本文转自网络
- b# F- Z# a0 d- X1 \6 ?7 ~1 d& D: J)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