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调论 人体有自我调节能力,维持自体阴阳相对平衡,在此调节过程中,可以使某些疾病得以痊愈。“帝曰:癫疾如何?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素问·通评虚实论)《脉经》云:“师曰寸关尺大小迟疾浮沉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平复,当自愈。”(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伤寒论》第8条说:“太阳病,七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第59条说:“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可见,有些疾病,可以靠自身调节能力自愈。例如,5.7白浊,停止服药,白浊继续减少;3.11案,停药以后不何时腰不疼了。 《内径》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闻·五常正大论)其余的“毒”靠食养自调“尽之”。例如3.18乳癖·不孕、6.9便血。1993年陆广莘在美国对美国人说:“你们回顾一下190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德国医学家、细菌学家、免疫学家欧根·埃利希。他有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有一种叫锥虫红的染料,实验证明锥虫红可以杀灭锥虫。而在感染锥虫病的动物身上,只需试管剂量的1/6即可治愈。于是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其余5/6的差额从哪里来的?这就是生命和试管实验作用不一样的地方。”(《中国中医药报》2014-3-26日) 显然,5/6的差额是从机体正气中来。 针灸治病最能体现这一理念,比如,新内、已醉、新怒、过劳、过饱、过饥、大惊恐、极其衰弱,等等,禁止针灸。“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是谓伐身。”(灵枢·终始)此时人身正气比较弱,自身调节能力大减,针灸的效果必然不是预期。这充分说明:针灸的主要作用是调动正气抗击邪气、调整自身、阴阳平衡。再比如,一些疏通气血的治疗方法,实际都是促进或利于正气运行,增强身体自我调节能力。 正气来源于脾胃的运化,《内径》说:绝谷者亡。所以,任何治疗方法都应当考虑对脾胃的损和益。治疗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脾胃的变化,不考虑脾胃的治疗是鲁莽的治疗。 自体调节阴阳平衡的优势在于:可靠、稳定,例如3.11喘。…….. …… 俗曰:用药如用兵。孙子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又说:“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可见,用兵不是单纯的攻杀,而要讲究用兵之道。若不考虑患者自身的主动调节能力,热衷于寻找“靶标”,对抗治疗,不问病机,单纯“对病治疗”、“对症下药”,会抑制病体的“自调”能力。甚至,病邪除了,整体垮了。 中医是整体调理,调动自身的力量,促进或增强身体的自调能力而病愈,药物只是促进“自调”的因素之一。例如,3.1案、3..3案不用止血药而崩漏自止;3.4案、3.5案无意促孕而怀孕;3.6案除风痰而血糖降,3.7案除痰湿而血压降,3.9案止腹泻、消癥积而抛弃吃了13年的降压药;3.17案补中益气、3.16案清除湿热,体廯愈;3.12案、8.15案无泻药而泻,病愈。3.15腹疼,砂、蔻止呕,反而呕吐,病愈。3.14进食头疼,用旋覆花代赭石汤降逆,不泻反吐而病愈,均是病体自调的成果。 影响“自调”的主要因素是:①正气的盛衰;②气血运行是否顺畅;③药物等辅助力量的方向是否正确、着力点是否准确、力量是否够大。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病体的“自调”能力低于常体,医生施治实际上是辅助病体自调,使阴阳趋于平衡。试想,病体失去自我调节能力,任何治疗都是枉然,例如,3.19案。所以,历代病案都有“不治”的案例。对于具有明显不能治愈症像的病人,不勉强治疗,在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下,继续治疗有时适得其反,放弃治疗,有时会活得更长。例如,1.1贲门癌,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停止治疗,存活5年。 ----摘录自《医道探索》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