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夜,雾霾深锁石家庄,郭媛如往常一样来到火车站,接父亲回家。刚从江苏省江阴市义诊回来的郭纪生,抱着厚厚一沓病案,脸色铁青,沉默地坐在车后座。郭媛看了看后视镜,以为父亲只是累了,便不再多问。
/ W1 J0 W5 p& b* J* w& J
这是她最后一次接父亲回家。当天夜里,郭纪生突发心梗不幸离世,享年78岁。
. o- u- q6 d3 }3 l. A9 J9 J) K; h从医60余年,中医温病大家郭纪生就这样走完了自己最后一段时光,永远地离别了挚爱的中医事业和众多敬慕他的中医同仁。郭纪生的一生,平凡而伟大,看似匆忙却步履坚实。他勤于探索,医术成就硕果累累;他常年坚守一线,以花甲高龄勇战SARS获殊荣;他多次走出国门,大力推广中医国粹,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他广纳门徒,悉心培养,传承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他不慕荣华,不求名利, 赢得了无数患者的尊敬和爱戴。
" }7 Y* \; m% L0 h( s9 P' x, r f
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 \/ X- C {" i5 Z5 l9 w* H, \时间倒回到12月12日,郭纪生去世的前一周,看诊和教学填满了他生命最后的时光。这一周,郭纪生先后在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省中医院和大德门诊部坐诊,每天接诊60余名患者。到了周末,郭纪生应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江阴市为患者义诊。夜里,郭纪生加班加点,审校他主创的《温病大家郭可明治疗乙脑实录》一书。忙碌的一周,只是郭纪生平时工作状态的一个缩影。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变故,日子将会接着循环往复。
* ]4 n- _, m# r2 |" r( P2 M
回忆起那个早晨,郭媛仍旧哽咽:“爸爸一生救人无数,他的心里只有病人。”在郭媛印象里父亲的身体一向健朗,没想到他会突然离世。按照行程,郭纪生在江阴坐诊还有一天才结束,但是他却要求提前回来,“也许冥冥中父亲可能感觉到了什么,他一辈子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所以才提前回家。”郭媛告诉记者。
B1 y' ^# { A7 ]& m* t,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年工作300天以上,身体怎么可能吃得消?”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姜建明对郭纪生的离去表示格外痛心。身为郭纪生的挚友,他十分了解郭纪生的工作状态,在他看来,郭纪生的猝死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有直接关系。
: Q7 x3 z. W: w0 O8 N# @; E) I石家庄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张东生对此也有同感,此前,二人经常向郭纪生咨询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的问题,郭纪生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省政府、市政府的中医药工作建言献策。郭纪生前还担任了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一职,为推广中医药文化积极奔走,经常到基层为中医授课,为患者义诊。
* E& z" j- Y- V, D, ]+ O在郭纪生妻子郎秀文眼里,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郎秀文回忆说,“很多年前,欧洲科学院秘书长阿盖纽邀请他到法国图卢兹度假,他休息了一天就坐不住了,跟阿盖纽商量后,决定在当地组织义诊,还亲自跑到小镇街头发传单。”度假变成了工作,郎秀文不免心疼丈夫,郭纪生看到病人络绎不绝,却满心欢喜。“他觉得搞义诊一方面能解决患者的病痛,还能传播中医药文化,心里很高兴”。
- K2 m) N: ]: t/ \. P% R" `1 T2 f郎秀文介绍,郭纪生致力于推广中医走向世界,广泛开展国际间医学交流与合作,先后促使石家庄传统医学国际交流中心同美国、乌克兰、日本等国签订了中医技术合作交流协议书,为双方人才培养、医学技术互通等方面的合作开拓了空间。
$ l0 a7 W$ `) [5 O" Q; I& h
$ z- ?2 F$ k' Y* |' O$ y3 H
+ ^+ j$ c! C" `! E: [图为郭纪生为西班牙患者诊脉。 郭媛/摄
0 j% J5 G% p6 ]3 s3 l. C" j
继承创新结出硕果累累
2 k9 W% b- l% U' j! T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在邻居家孩子还在读《西游记》的时候,儿时的郭纪生便已对《中药汤头歌》倒背如流。1939年,郭纪生出生在石家庄市正定县一个中医世家。郭氏中医世家自清代咸丰年间创立“碧云堂”字号,开始行医于乡里,至郭纪生已是四代传承。郭纪生的父亲郭可明是中国著名温病大家,上世纪50年代,就运用“白虎汤”“清瘟败毒饮”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了显著疗效,获得了新中国成立后卫生部颁发的医学科研成果甲等奖,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郭纪生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先人的医术仁德,谨记孙思邈“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精神,成为河北一代名医。
+ ~' }. z6 x8 W! T" Z郭纪生完整继承了郭可明在温病领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结合自己中医临床经验,不断加以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调整脏腑,补泻兼施”的学术思想。他依据治疗外感温病、瘟疫的认识创立了临证白虎汤处方,在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疾病上,都取得了明显的疗效。郭纪生在乙型脑炎、麻疹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许多独特的创新。他提出清热药与利湿药的合用,也就是“石膏与藿香”的合用,对解决乙型脑炎偏湿偏热的治疗起到了一定作用。他依据明代张景岳的“疹毒归脏论”的理论,发展成为“麻疹疹毒归脏论”辨证论治方法,丰富并完善了麻疹的治疗。
5 K2 |) F2 J4 g: {; \5 |
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郭纪生对治疗气管炎疾病也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上世纪70年代,郭纪生在河北省藁城县医院工作期间,通过8年的系统观察,积累了3312例气管炎病例,最后确定运用中医顺气化痰理论组成新方,研究出治疗气管炎的“肺系1号”,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 Z# M3 V9 z% b' r6 {2003年SARS爆发,石家庄疫情凶猛,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曹东义是郭纪生的老友,也是《中医群英战SARS》一书的作者,据他回忆,严峻的形势让郭纪生夜不能寐,他连夜自书一封请战书,表示自己有30余年的呼吸病研究经验,又有治瘟疫的经验。考虑到郭纪生已年过花甲,石家庄市卫生计生委领导犹豫再三,才同意他前往一线参与救治。郭纪生自拟的救肺五妙汤,使得23例SARS病人(含疑似病例)全部出院,且无任何副作用及后遗症。
$ g: k7 G6 y" X n9 `9 y& h* ]绝不让病人多花半毛钱
! {# K, `$ l X“师父经常说,能用花一毛钱能治好的病,绝不能让患者花一毛半,能用浙贝就不用川贝,能用党参就不用高丽参,从不乱开名贵药材为自己牟利。每每遇到家境贫苦的病人时,还会免收诊金和药钱。”弟子李青回忆说,“这对我们触动很大。”
$ i% Q5 S* J1 l" Q3 A% j
弟子张学林告诉记者,郭纪生在看诊时,总是心平气和,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对待患者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人。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脾气不好的病人,郭纪生也不会跟他们红脸,只是静静地听他们说完,然后耐心开解。郭纪生在开药时,还会向病人讲清楚每一味药的药性和功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病的思路,增添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 U* v0 P, S. K
郭纪生收弟子,第一个要求就是医德。“对待病患不得以貌取人,不得贪啬安逸,不得觊觎索要财物,对待病患视彼苦恼如己有之,无论贫富贵贱唯一心赴救。”这段话摘自郭纪生收徒的门规,并被工工整整地刻在他收徒的纳契帖上。郭纪生的弟子有30多人,有河北省中青年中医临床骨干、国家高徒,也有非中医科班出身的中医爱好者。郭纪生愿意把自己所掌握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他对弟子的爱与责任,都体现在《碧云承启录》一书中,在这本书的编录过程中,郭纪生细细阅读了弟子的每篇文章,并认真点评,既有真诚的鼓励,也有中肯的建议,耗费了大量心血。
: i, B: v% S0 G: P$ t3 v0 g更可贵的是,在医患关系愈发紧张的情况下,郭纪生宁愿自己承担风险,也要救活病人。2011年,石家庄的王教授因不明原因高烧,陷入深度昏迷,并伴有严重的腹水,两度病危,情急之下,王教授的家人找到郭纪生进行诊治,但被切开气管的王教授无法离开呼吸机,医院方面也不希望非本院医生介入治疗。“去给他看病风险很大,一旦病人病情恶化,即便不是我父亲介入的原因,也可能会招致家属及院方的责难。”郭媛说。然而医者仁心,郭纪生不忍心见死不救,思虑再三,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决定假扮成患者朋友前去医院诊治。
/ o. j& `) b) |
当天早上,郭纪生为王教授开了一剂猛药,其中用到了大剂量的生石膏。“注意观察,如果醒了我立刻调方子。”郭纪生嘱咐王教授的家属。傍晚,王教授果然苏醒过来。据王教授回忆,刚从鬼门关回来的他头疼欲裂,问及病情家人也支支吾吾,让他十分紧张,但郭纪生告诉他病根已经找到,只需做到忌口、配合治疗就能恢复,让他宽心不少。王教授病好出院时,医院的主治大夫对中医药疗法佩服不已。
) e" e+ H% }* |: A1 e/ o+ @3 a“我15岁跟随父亲继承家学,从汤头脉诀到中医经典,从对中医临床懵懵懂懂到逐渐熟悉掌握,再到独自行医,逐步积累经验,就这样摸索滚打过来,至今不觉过了62年。”在《碧云承启录》的自序中,郭纪生如是回忆。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奋战在工作一线,坚守着为之痴迷的中医事业,保持着一名“铁杆中医”的本色。为患者燃尽生命最后一滴蜡,用毕生的精力践行了“大医精诚”的理想。
, q, O3 z6 P4 l S* h记者手记
4 w. K' \7 H6 r0 T; u3 f( w
爱中医胜过爱自己
( u2 P. [+ V4 G, A! X5 V
2017年2月22日,石家庄雪后初晴。夕阳的余晖洒在郭纪生的书架上,一摞发黄的古书在阳光下散发出柔和的光芒。书架上没有烫金的证书,没有闪耀的奖杯,只是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病案、医书和论文集,平淡却不失颜色,温和地叙述着郭老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4 {& R# J# A, l/ m3 }此时郭纪生离开我们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谈及郭老,他的家人、弟子和病人,无不红着眼眶,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而他们感触最深的,便是郭老对中医那份赤诚的爱。
- w8 P+ j9 b( f. k2 e中医是郭纪生的事业,也是他一生的挚爱。出生于杏林世家的郭纪生,自幼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亲睹中医治病救人的神奇功效。耳濡目染下,对中医的感情日渐增厚,正是这份淳朴的爱,让郭纪生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8 C$ C( \4 M* a) T这份爱,是苦爱,是对中医事业的坚守,如磐石般坚韧。文革期间,郭家遭受巨大变故,父亲郭可明被迫害致死,郭家家产被尽数没收,郭纪生本人也被下放到河北省藁城县。如此逆境中,郭纪生仍坚守对中医的挚爱,奔走在乡间的田埂间,用中医技术治病救人。平反后,回到石家庄工作的郭纪生继续坚守一线。他招纳门徒,传授自己毕生所学;他日思夜想,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他不顾自身安危,在非典治疗一线抗击病魔……
; D" r& h! B% O: E# C
这份爱,是仁爱,是对患者的关怀,如春雨般温润。在患者面前,郭纪生从不摆专家架子,从不开奇方、大方、贵方,凡是郭纪生看病的地方都是老百姓看得起病的地方。郭纪生一生恪守家训,视患者苦恼如己有之,贫苦者施以草药,重疾者倾全力救治,不计得失,不怕风险,只为患者病退人安。
( K% g9 g0 j3 Q0 c8 r
却也是这份爱,让郭纪生忽略了自己。他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而他自己却在病痛折磨中猝然离世。无法想象,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每天坚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年坚持工作300天以上,致使身染重疾也浑然不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 g" T# y' d, q, h
如今,郭纪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这份爱从未消亡。古往今来,多少中医人都怀着这样赤诚的爱,在临床、科研工作中砥砺前行。唯愿这份爱,能在更多中医人身上传承、发扬,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的建设,造福于百姓健康。
8 A, Q+ w1 V0 c2 [8 V本报记者 | 黄蓓
新媒体编辑 | 朱蕗鋆
5 T$ M$ a. f' g% n; W* n
推荐阅读看哭了!胃癌晚期老中医的最后一次门诊
内容合作:010-84249009转6305
或 加微信 251693518
商务合作:18500879979
微信投稿邮箱:cntcm01@126.com
2 X, H' B+ v6 f; k
(文章以观点、政策、学术和中医药文化等为主,需原创首发,请在邮箱里留下您的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国中医药报微信(cntcm1989)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