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技术为何萌生于中医? 曹东义、朱胜君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摘要:种痘技术来源于中国,经玛丽夫人传到英国,琴纳改良,巴斯德推广,逐渐完善,成了战胜传染病的有力武器。然而,在西方此前的观念里,毒就是有害,药就是有利,他们一开始不接受把患者的痘痂“嫁接”“移植”到健康人体的做法,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现“种痘”的原始创新思想和技术。中医自古就有“化毒为药”、“以毒制疫”、“化害为利”的传统,与西医倡导的“毒与药对立”的观念不同,因此,免疫思想起源于中医,免疫思想孕育了“疫苗”的免疫技术。中医原始创新的免疫技术,逐渐传到了西方,并进一步集成,发展,人类消灭了天花,控制住了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因此说,免疫思想和免疫技术,是中医对于世界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中医理论,免疫学,中西医比较 Why vaccination idea and vaccination technique comes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O Dong – YI , ZHU Shen g – Jun (The Hebei Provii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Shijiazhuang ,050031) Abstract : : Vaccination Technique comes from china ,and has been spread to England by M. W. Montague, Improved by E. Jenner, Expanded by L.Pasteur; In the idea of Western person, poison does harm,, medicine does good , originally they didn’t accept the method of transplanting patient’s scab to healthy person ,so they could’t invent vaccination technique originally.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a has the tradition of turning to harm for the benefit, turning to poison for medicine ,treating pestilence by poison ,which differences the idea of confronting poison and medicine that western medicine proposes .So vaccination idea comes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gives birth to vaccination technique .Depending on original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man eliminated smallpox and controlled many epidemics .So vaccination idea and vaccination Technique are the great contribut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de to the world. Key words: Theor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mmunology, Comparison of the wester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到目前为止,人类只消灭了一个疾病“天花”,依靠的是中医的原始创新,而不是抗生素,更不是靠解剖。中医所开创的免疫学思想,也是控制其他传染病的法宝,免疫技术就是依靠预防接种“疫苗”。而“疫苗”的科学原理与实用技术的原始创新,起源于中医,而后传向世界,造福于人类,它是中医免疫科学思想哺育出来的实用技术。 种痘“嫁接”震惊了玛丽2005年张荣昌编译出版的《药物简史》,是德国学者恩斯特·博伊姆勒(Ernst Baumler)的著作,该书第一章“当种牛痘来到欧洲时”,开篇就写到:“一位贵夫人、一位英国乡村医生和一位法国化学家,为人类立了功。” 作者看到了“疫苗”免疫学技术的进展,对于世界医学进步的巨大贡献,也高度赞扬了传播免疫技术的蒙塔古(M. W. Montague 1689-1762)夫人玛丽、改进种痘技术的琴纳(E. Jenner1749-1823,也常被译为詹纳)、推广免疫技术的巴斯德。但是,对于原创于中医的种痘发明,没有给予应有的评价。 原创于中国的科技发明,就这样被淡化了,《中国青年报》在介绍“种痘”的时候,也否定种人痘对于种牛痘再创新的启示作用,说什么:“琴纳的‘牛痘免疫学’是独立发现并完成的科研。”并借以批评中国的人痘术不安全,甚至有中医不但无功而且有过的意味。说什么“某些中医学家或急于考辩种痘术中国第一的人们,与其争来争去,不如学习一点琴纳的科研精神,假以时日,中医或许会有更光明的前途。” 历史果真是这样的吗? 蒙塔古夫人玛丽在土耳其时,了解到接种人痘疫苗之后,可以预防天花,希望这项技术也能在英国推广。 接种人痘在英国的坎坷1717年秋,玛丽夫人依靠了解到的情况,让自己的爱子爱德华接种了人痘,获得了成功。 1721年,玛丽夫人回英国,希望推广接种人痘,遇到了英国医生们的坚决反对。国王拿七个死刑犯先做实验,他们种痘后都存活了下来,为种痘在英国的推广开辟了道路。 试想:当初尽管有玛丽夫人成功的“现身说法”,为什么还要用死囚进行实验呢?关键是难于接受这种把患者的脓庖疮“移植”、“嫁接”到健康人体上的做法。 在希波克拉底的《誓言》里,提到“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也就是说,有毒的物品是绝对不可能施与病人的,更不可能把病人的毒疮痂“嫁接”、“移植”到没有患病的人体上。因此,在西方也就不可能出现“疫苗”接种的“原始创新”。 种牛痘在英国为何有曲折18世纪,天花已成为当时英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发明牛痘的安特·爱德华·琴纳小的时候,也接种过人痘疫苗。他注意到:挤奶女工在接触到牛身上的疱疹时感染了牛痘,而感染过牛痘的人都不曾被传染上天花。牛痘的病情症状比天花轻得多。 1796年5月14日,他为菲里普斯接种了牛痘,使他抵抗住了天花病毒的侵害。英国皇家学会有些科学家不相信一位乡村医生能制服天花,琴纳也遭到了教会的威胁。 在琴纳种牛痘成功之后85年,也就是1880年之后,法国的著名学者、化学家路易·巴斯德(1822-1895)把免疫的“疫苗”技术,推广、移植到鸡霍乱、牛炭疽、狂犬病等领域。后人更是不断研究,在斑疹伤寒、脊髓灰质炎、白喉等领域,推广了免疫疫苗技术。但他们都没有见到致病的微生物,更没有揭秘免疫原理的分子机制。 因此说,由中医开创的种痘免疫实用技术,是一种科技原始创新,此后的免疫技术改良、推广,都是引进、吸收人痘苗的再创新过程。 中医如何萌生了免疫思想既然中医种痘属于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那么,这种原始创新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认为,这是中医的科学思想哺育的结果。 首先,关于疫病的认识由来已久,甲骨文里就有关于疫的认识,甚至有“御疫”的记载。《说文解字》说:“疫,民皆疾也”。 御疫,应当是免疫思想最早的表述。当然,科学的进步是缓慢而曲折的,防疫、免疫技术探索的历史过程,也是很漫长的。其中,最鲜明的是中医关于毒与药辨证关系的认识。 《周礼》之中说:“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也就是说,毒与药都是中医医生用来治疗疾病的,药与毒没有本质的区别。 《内经》之中不仅有关于疫病的许多记载,还有预防疫病的丰富内容。尤其是以具有大毒、小毒、常毒的药物治疗疾病的论述,对于疫苗的发明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如《素问·刺法论》说:“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神农本草经》记载365种药物,其中上品药120种,多是无毒的药物,可以久服养生。中品药120种,“有毒、无毒”的药物都有,需要医生“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用之,下品药物125种,多数有毒,可以用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治疗疾病。 以上这些记载都说明“有毒无害,化毒为药”治疗疾病,是中医学的特色。 在西方医学的观念里,毒与药的界限是分明的,是不可转化的,毒就是有害,而药就是有利,观念与中医完全不同。 因此,西医不可能发明一个“用毒去防病”的技术。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很多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多是以服用有毒的药物,或者接触有毒的药物,来预防传染病。 为什么“毒可以制疫”? 孙思邈说:“《易》称天地变化,各正性命。然则变化之迹无方,性命之功难测。……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温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能知撙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曰知方。” 从孙思邈的叙述里我们不难看出,他所认识的温疫传染病,都是自然变化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天地之间的传染病“瘴疠”,可以用天地之间自然产生的物质“以防备之”。 在孙思邈的《千金方》里,预防传染病,有服太乙流金散、辟温雄黄散的内服方法;也有外用辟温病粉身散常用方等等,如服用了由丹砂、雄黄、鬼箭羽等有毒中药组成的方剂, “可与病人同床、传衣”。可见,孙思邈对于传染病的接触传染是有很深认识的。 “以毒制疫”思想,是鼓励中医接种人痘技术的理论渊源。 对于毒的认识,今人与古人不同。《说文解字》说:“毒,厚也。”《阴阳大论》说:“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也可以说明,一种不利的因素厚重之后,就可以成为“毒”。 相反,由厚重转化为轻薄,毒也就可以转化为药。 毒所以能够化为药,还可以从防微杜渐谈起。 值得我们特别指出的是,古人对于“疫苗”的认识。所谓苗,既可以是植物初生之幼苗,也可以是燎原烈火之火苗。在“治未病”预防思想极为浓厚的中医学里,“苗”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 《内经》说:“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就是可以控制的火,是可以利用来照明、取暖、熟食的有用之火,而燎原烈火则是有害的火。 所以,中医的人痘疫苗叫“时苗”、“熟苗”、“旱苗”、“水苗”,总之都是疫苗,而不是叫“疫毒”。 中医免疫技术是如何创造的我国古代医籍上见到有关天花的确切记载,始于晋代葛洪(公元281-342年)的《肘後备急方》,书中这样写道:“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 清代朱纯嘏《痘疹定论》(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一书中记载有这一则故事:说宋真宗时,峨嵋山一个“神医”为宰相王旦的儿子种痘,这是我国医籍上追溯有关种痘记载的早期记录。其实明代末年,喻嘉言在他的医学著作《寓意草》(1643年)里,就记载了两例种痘失败的病例,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促进了有关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10年后的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董含的《三冈识略》中又记载安庆的一位医师,取患儿的稀痘浆贮存,使用时将所贮浆染衣,使小孩穿著,三日萌芽,五日痘长,十日痘萎。这是清初人记录种痘的最早文献。 清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刊于乾隆七年,1742年),书中对于种痘技术进行了概括总结,介绍有痘衣法、浆法、旱苗、水苗法四种痘法。书中分析了这四种方法的优劣:“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 早期的种痘术,采用的是天花的痂,叫作“时苗”,实际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接种者感染一次花,这疫苗的危险性比较大。我国在种痘的过程中,逐步取得选择苗种的经验。 清代郑望颐在《种痘法》中主张用接种“苗性和平”的痘痂作苗,叫做“熟苗”,这类疫苗的毒性已减,接种後比较安全。 朱奕梁《种痘心法》进一步指出:“良由苗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患也。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练,则为‘熟苗’。”这种通过连续接种和选练多次来减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现代科学原理的。 推广免疫技术造福世界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来北平学习种痘及检痘法。十八世纪,我国的人痘接种术由俄国传至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大使人蒙塔古夫人玛丽看到当地人为孩子种痘以预防天花,将此项技术传到了英国。1796年琴纳改良种人痘,变为种牛痘。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医宗金鉴》传入日本,于是种痘法在日本也流传起来。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鉴于军队反复流行天花,牧师马瑟把他所知道的人痘接种术情况告知波士顿有关人员,政府要求所有部队实施人痘接种。这是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术前20年的事。 英国科技史家罗伯特·玛格塔在《医学的历史》中说:“古代中国人懂得将脓胞结痂研成粉末吸入鼻腔,用来预防天花,在历史上是他们首先做到了这一步。” 上述分析表明,种人痘预防天花,有可能出现在出现于我国宋代,并且长期在民间流传,然后传向世界。这项科技发明决不是轻松得来的“偶然事件”,而是长期科学探索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民为了这项科技发明,曾经付出过生命的代价,明代周晖的《金陵琐事剩录》就记载陈评事之子死于种痘。因此说,种痘是中医科学文化孕育的千万朵鲜花中的一朵,是无数宝贵果实之中的一个。 由于种痘术,中国在明代有李氏编有《免疫类方》,创立“免疫”一词,沿用至今。 总之,通过历史回顾,我们看到是中医学向世界贡献了免疫学的思想,贡献了可操作的实用免疫技术“疫苗”;欧洲科技工作者、医学家引进吸收了中医的技术,进一步创新推广,才使人类控制住了传染病的大流行;进一步的原理认识,则是今天尚未完成的历史使命。 2009、7、15 ( e/ j9 m3 v4 _;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