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1961|回复: 1

中医60年沧桑巨变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发表于 2017-4-5 11: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60年沧桑巨变
曹东义
中医药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有四部经典构筑的深厚理论,也有历代医家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一个“理法方药”完备的独特学术体系。建国前后,中医学经历了沧桑巨变,这种变化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其中共产党的中医政策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一、中医历经辉煌,在近代走向衰落
神农尝百草,黄帝论医药,伏羲制九针的神话,传说着中医药的古老历史。甲骨文的病症、病名,秦简汉墓出土的医药简牍,《易经》《尚书》《左传》《山海经》等先秦古籍中有关医药的文字,见证了中医古老的渊源。可以说,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医药与中华民族生死与共,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
但是,进入明末清初之后,西方文化逐渐东传,西方的医药文明也与传教士一起来到中国。康熙皇帝疟疾日久不愈,传教士用金鸡纳治疗后很快好转,这一偶然事件促使康熙重视西医知识,他让人用满文翻译西方的解剖学著作,中西医的交流由此拉开序幕。河北玉田县的王清任,在北京行医40年,他于1830年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直指中医经典著作的解剖错误。尽管他的“改错”是越改越错,但是由于他的活血化瘀方药十分有效,因此,他的“改错”主张,震惊了中医界,也使中医界信心大失。在中医初遇西医时,中医首先用解剖标准,给自己打了一个不及格的成绩。
甲午海战之后,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一个世纪。中医学被当作阻碍科学化的堡垒,受到近代许多文化名人的不正确指责,中医的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被斥为玄虚的封建糟粕。中医因此而“失语”了近百年,也在“不科学”的席位上坐了近百年。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海归派”,效仿日本取消“汉医”的政策,要消灭中医。1912年北洋政府决定不发展中医教育,1929年国民党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取消中医,建国前的中医界逐渐走向衰败,尽管还有50余万从业人员,已经是风雨飘摇之中的一个“夕阳行业”了。
二、建国初期卫生行政部门加快取消中医
1949年中国人民经历了百年磨难和艰苦的奋斗,终于站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中医界不但没有获得解放,反而加快了倒下的进程。卫生行政部门背离毛泽东“团结新老中西医”的指示精神,要“中医科学化”,办中医进修学校只讲授西医知识,以此改造中医队伍。不办中医学院,不培养新中医,中医后继无人已成定局。而且还要考试“甄别”,用“科学的西医知识”考中医,结果全国的中医仅有百分之二十以下合格,大批中医被迫改行、歇业,中医队伍锐减百分之九十。
东北卫生部长王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中医是封建医,必将随着封建社会的消失而消失。中医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这是此前所没有出现过的“灭顶之灾”。
三、毛泽东系列措施挽救了中医
毛泽东1953年在白学光的报告上作了批示,要检查卫生部的工作,中央文委工作组发现了卫生部中医政策的严重问题,立即报告毛泽东。毛泽东严厉批判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政策,撤消了卫生部两个副部长的职务,尽管他们战争年代曾经功勋卓著。毛泽东这个举措,让普天之下为之震惊。
毛泽东号召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批评、嘲笑中医不科学;中医进西医的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各种严重疾病;研究中医学术,成立中医研究院;创办中医学院,让中医不再自生自灭。大力扶持中医教育,让学中医的学生与师范生一样享受优待政策。
经过一系列的挽救、扶持,中医重新得到社会重视,不再是“封建余孽”的代表了,重新站立起来成了受人尊重的“苍生大医”。台湾的陈立夫先生说,尽管他对毛泽东很多做法不赞同,但是他要歌颂毛泽东的中医政策。
四、新中国中医枯木逢春
毛泽东制定了扶持中医的新政策,中医界不负众望,立即就给这个正确的政策提供了事实证据。
1954年,放弃个人诊所,走进医院的郭可明老中医,在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以中医的方法治疗乙脑,治愈率在90%以上,这对于当时病死率30%以上,致残率也很高的世界医学界来说,犹如一声春雷。不仅如此,中医治疗阑尾炎、肠梗阻、胆石症、骨折、宫外孕等西医需要手术治疗的许多疾病,也使很多患者避免了手术之苦;中医治疗婴幼儿肺炎,挽救了许多年幼的生命;治疗血吸虫腹水,弥补了“华佗无奈小虫何”的缺憾。一个一个的事实成就,证明了毛泽东当初的决断非常正确,他不仅多次自豪地说:“中华民族要对世界有较大的贡献,我看中医是一项。”他还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整理提高。”
针刺麻醉获得成功,引燃了世界针灸热、中医热,也是继“乒乓外交”之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力军。
五、走过文革在调整之中继续前进
文革之中许多行业受冲击,而中医学由于和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倍受损失,许多老中医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被迫害致死;中医院校被合并,中医医院也在“中西医结合唯一道路”的不正确指引下,走向衰落,或者受到冲击。
文革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的文件,这就是改变了许多中医命运的中共中央(78)56号文件,邓小平批示说“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1979年卫生部确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战略思想;198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在当年的衡阳会议上重新唱响“保持中医特色”的主旋律。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并划拨了专门的中医事业费,为中医的发展理顺了管理机制。
六、经历SARS中医药再显神威
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甲肝合并乙肝、艾滋病等许多传染病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但是在SARS疫情突袭之前,未受到人们注目。在世界医学还没有针对SARS的有效药物之时,在没有疫苗预防的紧急关头,中医药显示出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重视的优秀特质,中医药人员在香港与西医专家同心协力战胜非典的表现,也令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刮目相看。
西医只要有一个领域的进展,中医都可以同步跟进。比如,西医的免疫学说、自由基损伤、微量元素、细胞性因子网络调节,中医药都有不同的组方药物,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干预因素,取得试验证实的结果。中医不仅在慢性病、复杂疾病领域,善于解决很多棘手问题,而且神舟飞船载人上天的时候,中药“太空保心丹”就能预防太空病,保护宇航员健康出仓。
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说明中医药还有很多优秀的特质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发扬;它很多理论、技术与经验,都落在现代西医的目光之外。比如,中医治病方药不是单一的化学对抗,而是复杂整体的“组合效应”,这在方法论上不是现代西医的法宝“定性定量分析”所能阐明的。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倡科学技术原始创新的新时期,中医药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宝藏,等待着释放能量,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而走进世界千家万户,关爱天下众多的人民。
追往思今,在建国60年到来的时刻,我们看到中医的沧桑巨变,也对共产党正确的中医政策所引领的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
2009829

  g7 d2 t5 c  U* {6 Y  C, k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11: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沧桑六十年,我院曲折半世纪2 G6 r, Z$ Q9 K0 c* {) Y5 H
曹东义9 d: r0 _" H, A9 x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s2 X' Q, L1 N8 z

! }. r* q" n3 h. m中医药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有四部经典构筑的深厚理论,也有历代医家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一个“理法方药”完备的独特学术体系。建国前后,中医学经历了沧桑巨变,这种变化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其中共产党的中医政策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建院的历史很早,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现在依然没有走出低谷。7 L6 ]$ O5 a, R1 x: G
一、中医历经辉煌,在近代走向衰落
( s6 Q7 x( \* v神农尝百草,黄帝论医药,伏羲制九针的神话,传说着中医药的古老历史。甲骨文的病症、病名,秦简汉墓出土的医药简牍,《易经》《尚书》《左传》《山海经》等先秦古籍中有关医药的文字,见证了中医古老的渊源。可以说,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医药与中华民族生死与共,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 {* T, g$ M+ O
但是,进入明末清初之后,西方文化逐渐东传,西方的医药文明也与传教士一起来到中国。康熙皇帝疟疾日久不愈,传教士用金鸡纳治疗后很快好转,这一偶然事件促使康熙重视西医知识,他让人用满文翻译西方的解剖学著作,中西医的交流由此拉开序幕。河北玉田县的王清任,在北京行医40年,他于1830年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直指中医经典著作的解剖错误。尽管他的“改错”是越改越错,但是由于他的活血化瘀方药十分有效,因此,他的“改错”主张,震惊了中医界,也使中医界信心大失。在中医初遇西医时,中医首先用解剖标准,给自己打了一个不及格的成绩。0 o  p( ?9 w6 V" b/ w( ~5 [, d
甲午海战之后,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一个世纪。中医学被当作阻碍科学化的堡垒,受到近代许多文化名人的不正确指责,中医的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被斥为玄虚的封建糟粕。中医因此而“失语”了近百年,也在“不科学”的席位上坐了近百年。
- v% X: `1 R) G  l- B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海归派”,效仿日本取消“汉医”的政策,要消灭中医。1912年北洋政府决定不发展中医教育,1929年国民党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取消中医,建国前的中医界逐渐走向衰败,尽管还有50余万从业人员,已经是风雨飘摇之中的一个“夕阳行业”了。7 u3 g- i6 w( {! w3 L/ H8 E. S
二、建国初期卫生行政部门加快取消中医- d2 [; d4 ~' {( u4 u; F
1949年中国人民经历了百年磨难和艰苦的奋斗,终于站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中医界不但没有获得解放,反而加快了倒下的进程。卫生行政部门背离毛泽东“团结新老中西医”的指示精神,要“中医科学化”,办中医进修学校只讲授西医知识,以此改造中医队伍。不办中医学院,不培养新中医,中医后继无人已成定局。而且还要考试“甄别”,用“科学的西医知识”考中医,结果全国的中医仅有百分之二十以下合格,大批中医被迫改行、歇业,中医队伍锐减百分之九十。3 E2 x2 L6 f& }0 k
东北卫生部长王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中医是封建医,必将随着封建社会的消失而消失。中医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这是此前所没有出现过的“灭顶之灾”。
$ `5 v7 F2 H0 R$ q三、毛泽东系列措施挽救了中医
. C* @8 ?2 f) N* P毛泽东1953年在白学光的报告上作了批示,要检查卫生部的工作,中央文委工作组发现了卫生部中医政策的严重问题,立即报告毛泽东。毛泽东严厉批判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政策,撤消了卫生部两个副部长的职务,尽管他们战争年代曾经功勋卓著。毛泽东这个举措,让普天之下为之震惊。6 ^* f, Z7 f2 T8 J0 u
毛泽东号召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批评、嘲笑中医不科学;中医进西医的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各种严重疾病;研究中医学术,成立中医研究院;创办中医学院,让中医不再自生自灭。大力扶持中医教育,让学中医的学生与师范生一样享受优待政策。' S8 n7 ^/ Z( W4 w) e+ r) n
经过一系列的挽救、扶持,中医重新得到社会重视,不再是“封建余孽”的代表了,重新站立起来成了受人尊重的“苍生大医”。台湾的陈立夫先生说,尽管他对毛泽东很多做法不赞同,但是他要歌颂毛泽东的中医政策。& `# Z; _: ^/ {2 R, \* T( U
四、新中国中医枯木逢春9 l+ i: m& ~' x* c; o
毛泽东制定了扶持中医的新政策,中医界不负众望,立即就给这个正确的政策提供了事实证据。, ]( E3 v( K1 j% {
1954年,放弃个人诊所,走进医院的郭可明老中医,在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以中医的方法治疗乙脑,治愈率在90%以上,这对于当时病死率30%以上,致残率也很高的世界医学界来说,犹如一声春雷。不仅如此,中医治疗阑尾炎、肠梗阻、胆石症、骨折、宫外孕等西医需要手术治疗的许多疾病,也使很多患者避免了手术之苦;中医治疗婴幼儿肺炎,挽救了许多年幼的生命;治疗血吸虫腹水,弥补了“华佗无奈小虫何”的缺憾。一个一个的事实成就,证明了毛泽东当初的决断非常正确,他不仅多次自豪地说:“中华民族要对世界有较大的贡献,我看中医是一项。”他还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整理提高。”+ G4 d4 }7 F# n$ ]* m2 @  }& ]2 D9 ~
针刺麻醉获得成功,引燃了世界针灸热、中医热,也是继“乒乓外交”之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力军。
/ V5 Q* ~. q7 x  ]% S# \3 Y$ y五、走过文革在调整之中继续前进' R8 E2 ~) d5 r5 ]/ t3 Q
文革之中许多行业受冲击,而中医学由于和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倍受损失,许多老中医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被迫害致死;中医院校被合并,中医医院也在“中西医结合唯一道路”的不正确指引下,走向衰落,或者受到冲击。
# e# |2 u  z% |6 \; ?7 ^. ?文革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的文件,这就是改变了许多中医命运的中共中央(78)56号文件,邓小平批示说:“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 Y0 b& _0 U7 E( l/ |
1979年卫生部确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战略思想;198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在当年的衡阳会议上重新唱响“保持中医特色”的主旋律。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并划拨了专门的中医事业费,为中医的发展理顺了管理机制。
3 {. {5 V& ]& Q/ x7 }1 T六、经历SARS中医药再显神威
1 ~/ x# Y8 l2 o) h7 p  v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甲肝合并乙肝、艾滋病等许多传染病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但是在SARS疫情突袭之前,未受到人们注目。在世界医学还没有针对SARS的有效药物之时,在没有疫苗预防的紧急关头,中医药显示出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重视的优秀特质,中医药人员在香港与西医专家同心协力战胜非典的表现,也令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刮目相看。
3 S- Z" }" K3 {+ W8 m8 d西医只要有一个领域的进展,中医都可以同步跟进。比如,西医的免疫学说、自由基损伤、微量元素、细胞性因子网络调节,中医药都有不同的组方药物,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干预因素,取得试验证实的结果。中医不仅在慢性病、复杂疾病领域,善于解决很多棘手问题,而且神舟飞船载人上天的时候,中药“太空保心丹”就能预防太空病,保护宇航员健康出仓。
: z7 p* v5 [: |9 P1 W+ t% {( v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说明中医药还有很多优秀的特质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发扬;它很多理论、技术与经验,都落在现代西医的目光之外。比如,中医治病方药不是单一的化学对抗,而是复杂整体的“组合效应”,这在方法论上不是现代西医的法宝“定性定量分析”所能阐明的。. d+ D/ f& ?* j' k# P1 h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倡科学技术原始创新的新时期,中医药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宝藏,等待着释放能量,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而走进世界千家万户,关爱天下众多的人民。
" N' A# |5 ]& X/ l# j6 O七、本个世纪前,河北省中医研究院诞生5 A+ i! z- ^7 H
1956年6月,河北省卫生厅党组研究决定成立河北省中医研究所筹备处,地址设在保定市西大街173号。筹备处主要任务是在全省范围内物色医有专长的名老中医,建立中医科研基本队伍。先后调入筹备处参加中医临床科研工作的省内著名中医医师有刘沛然、庞赞襄、贾镜寰、郭中元、钱其光、孙桐轩、李智仁、钱乐天、陈雅斋、厚廷秀、郝德新、唐聘卿、刘泛清、常慕仪、赵子川、门昭义、戴秀山等人。至1958年下半年,筹备处有职工近30人;同时成立河北省中医门诊部,作为研究基地。同年,钱其光大夫应用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研究成果和论文在全国中医中药展览会上展出,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
( [, Y5 `/ A( ]4 N河北省档案馆里,至今存留着很多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的历史资料,当年的“科研计划”里,有当年必须完成的几十项任务,限期完成的科研也有几十项,其雄心勃勃的精神令人振奋,也使人充满想象。
: P! y, A3 @$ C' L0 Y6 w9 \3 X八、少壮时期的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8 d/ k$ w6 m' A# f$ i6 D# x5 K6 D
1958年11月,由河北省卫生厅报请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河北省中医研究所筹备处的基础上,建立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院址设在保定市联盟路8号(1962年迁至保定市五四路)。研究院除设办公室、人事科、总务科外,学术研究室设有临床研究室(主任:钱乐天,包括内科、外科、眼科、儿科、妇科、针灸经络六个研究组)、气功研究室、文献研究室(主任:黄月庭),医学情报研究室(孟绳武)。同时,将原河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旧址医院,改为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至此,全院共有职工365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5人,病床200张,图书56190册。并拥有遍及全省各县的2000多人的兼职中医研究员和情报通迅员队伍,是当时全国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中医研究院所之一。研究院成立后,曾两次组织中医研究人员对河北省150个市县以及天津、山东部分市县进行广泛的“采风访贤”工作,收集了大量民间土方、单方、验方和中医药藏秘本,内部出版《十万金方》15册,载8000余方,公开出版科技著作计11部,《中医学术参考资料》7册,《中医研究通讯》和《医药学习参考考资》16期。在临床研究方面,先后开展了对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肝硬化、食管癌、胃癌、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肾结核、淋巴结核等疑难重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 A" [& H! r3 j3 G3 B/ g* T九、突遭变故,河北省中医研究院跌跤下马3 _, `, G; k7 c. e
建院之初的前几年,是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的辉煌时期,发展迅速,走在全国前列,是一个排头兵。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突遭自然灾害变故,国民经济受到重创,苏联撤走专家,中国人民被迫还贷,河北省与天津市合并,河北中医学院撤销,保留天津中医学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也成为下马单位。, J. j2 }0 i0 u8 o) _$ [& W
1965年5月,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河北省中医研究院正式撤消。同时成立河北省卫生厅医学情报研究所,部分专业人员分别调入河北省卫生厅医学情报研究所(李采瑞、李彬之、刘汉章等)、天津中医学院(杨医亚、张风池、陈举云等)。; x$ A4 S7 _; H: P  v5 e4 a
十、走向复苏,至今元气没有恢复
0 U' R' o- Z4 r! o3 d4 d根据中共中央[1978]56号文件精神,1981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成立河北省中医药研究所,研究所设在河北省中医院,一套机构,两个牌子,核定研究人员编制50人(河北省编制委员会文件. 冀编字[1981]21号)。研究所下设办公室、临床研究室、图书情报资料研究室、化验室等机构,办公场所设在石家庄市长安西路3号河北省中医院内门诊楼3楼。
" l2 v) [+ D) @; T1984年6月,该所与河北省中医院脱离,成为河北省卫生厅直属单位,人事、财政、后勤等由河北中医学院代管(河北省卫生厅文件. [84]冀卫人字第51号)。; k: y* |( j+ R" l. S8 n% j+ D
1988年4月,划归为河北中医学院直属单位(河北省卫生厅文件. 冀卫人字[88]第22号),这个决定影响了河北中医药研究院的发展,至今不算一个独立单位,不能直接接受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必须靠一个“婆婆”管着,这个“婆婆”时管时不管,研究院的发展也就走走停停,道路不平像个瘸腿和尚。
: `! p+ \+ R3 H# P# w2 q$ k9 `1991年2月,新科研、门诊办公楼落成,河北省中医药研究所迁至建华南大街209号后,设立了部分科研病床,并成立了若干专病研究室。
- E" ?3 r+ A8 F, L4 I1995年,河北中医学院撤销,与河北医学院一起组建“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省中医研究所也就一起被“婆婆”带着来到了医科大学。
( G: N0 e2 t$ _0 ]! q: H这些年不能说没有发展,从研究所变成研究院,楼房建起来了,研究生也进了研究院,实验室建了二级的还要晋三级,人心思治,人心思强,都是与时俱进。可是没有政府部门的大量投入,一开始就说“断皇粮”要自我发展。没有设备,没有临床基地,研究院办过学校(号称建华医学院),开展过协作办医,曾经有过一度“中兴”的迹象。但是,没有想到10余年之前,一场“金融风波”过早来临,存款百万成了水瓢,自那以后一直“贫血”,人才外流,学术难以深入研究,奔波在求生存的边沿。  I' M* I9 R+ O+ I
十一、展宏图,看未来,还有机会( W- s( K( ]) b( N! q  L0 y2 Z
经历了2003年的SARS疫情新考验,政府开始重新重视中医。2006年又有所谓的“万人”网上签名要取消中医,政府重新审视中医的现状,党的十届六中全会、十七大都重申了要大力扶持中医。2009年国务院也发布了有关文件扶持中医,中医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 Y9 q1 m$ D8 H( _; S: a: j3 s; }毫无疑问,中医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也离不开人民大众的信任和关爱,更离不开单位职工的努力奋斗,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科学发展观”,一定是实事求是的发展观,也必定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更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也离不开资金投入,更离不开优秀人才的不断补充。
4 \3 F* z6 [6 S0 X+ t$ x追往思今,在建国60年到来的时刻,我们看到中医的沧桑巨变,也看到了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坎坷的半个世纪道路,我们对共产党正确的中医政策所引领的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
& z9 O2 a  M0 M8 t( e% q2009、9、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