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华文化(提纲)
6 G( D: J, n* c5 l; ~ 傅景华' w/ d- ? u: j; ~/ I: R" V
R* h: x* p6 _* m+ k( n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世纪,中华文化复兴将引领人类走向未来!6 c# M- X& m% T' j9 a1 Z
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前提,感悟中华文化是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前提。. Y7 i1 o0 E5 I' a& N5 }! \( _5 n( i
所以,让我们首先来触及感悟中华文化的三大门径。那就是运意、识文、悟道。为此,我们需要先懂得人类认识的三大意境、中国文字的九大名义、中华文化的八大境界。$ D7 |% r J" e& D, t+ n
" v9 y. \+ S6 e2 C8 Y7 ^ 一、人类认识的三大意境; g5 ?1 D! x4 l, c" J
人不是人体,而是生命过程。意不是意识,而是运意过程。生命过程显示神、气、形。"神者生之制也,气者生之充也,形者生之舍也"。神是生命过程的主导方式,气是生命过程的实现方式,形是生命过程的运载方式。
! v2 A# C" Q# D/ e9 C3 [ 生命之神分为魂、神、意、魄、志。其五行归类为肝藏魂属木,心藏神属火(此为狭义神,心神为神明),脾藏意属土,肺藏魄属金,肾藏志属水。意为五神之一。志为神之本,魄为志之使,魂为神之使,意为神之显。意有隐、潜、显,显有觉、思、识。觉、思、识均有感、知、悟。于是有感觉、知觉、悟觉,感思、知思、悟思,感识、知识、悟识。意识只是意的一小部分,思维只是思的一小部分,知识只是识的一小部分。古以悟为先,今以知为尊。废悟而存知,则废道而存学,废中而存西。二者不可偏废,如人之有双腿。国人从小浸泡在西学的海洋,悟性悟觉悟思悟识消灭殆尽,中华文化之复兴任重而道远。2 \- O. n9 O$ N2 j# t. }
运意必先开悟,开悟必先静思。意乱则神迷,意静则神明。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庄子说:"忘我之境,是谓天成。"《素问》崇"精神内守";孙思邈尚"安神定志";李时珍谓"内景邃道,惟反观者可照察之"。个中光景,非亲察其境,绝难领悟一二。以中医为例,中医为医道,而不仅是医学。潜心内视,反观内照,禅思定慧,悟圣心法,始入医道之门径。见微知著,出神入化,以气化神,以神还虚,方得医道之真谛。
( p0 u2 f$ a) k' r% u& S5 G4 U7 V8 _* Q) X) k5 L( }: Z& U
二、中国文字的九大名义
1 y" W- T: ]0 `+ Y4 p3 C! [2 F4 Z V从结绳到符号,从图画到象形,从甲文到金文,从大篆到小篆,乃至隶楷行草、简化汉字……中国文字经过了波澜壮阔的发生发展历程。其所运载的中华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然而,近代以来,译西畸中却成为中华文化淹没的重要原因。
' g4 y, x4 X1 }2 O: D什么是译西畸中?译西畸中就是借用中文翻译西语,使中文西化;再以西化的概念曲解中名,使中名畸化。中文的西语化,中名的概院念化,实际上就是中华文化的畸化。所谓西文,实为音符。所谓字母,实为音母。所谓名词,实为音段。用符号拼音,并多音连结,组成发音链,须人为定义,而形成概念。中国有文字也有拼音符号,西方只有拼音符号而无文字。文字有形、音、义,拼音符号只有音而无形无义。4 _( L! @5 A) k8 d5 r3 D
甲骨文的"文"字,传递动物发情之象,预示生命将要发生,是为一切发生、变医化之始。甲骨文的"化"字,左为正立的人形,右为倒立的人形。表示发生、发展的过程。文化承载着历史过程,包含着全部历史信息。中国用文化展示历史。西方用拼音标定过去。译西畸中,崇西贬中,则兴西废中,扬西弃中,盛西衰中,倡西灭中。时至今日,所谓主流学术界使用的,几乎大部是西化的语言、西化的概念,如果再把畸化的中文名义直译成西方拼音,则中华文化究竟成了什么模样,连上帝也糊涂了……: x. f4 K8 `5 X* U. j
成汤禁三风而灭夏,古公亶父作《德》论而亡商。三风即巫风、淫风、乱风。禁三风的符号刻在三块玉版上,世传"连山"。《德》论的甲文刻于五片龟板上,藏于龟甲之中,世传"归藏"。(见陈光柱《老子研究》)于是后世有所谓"三坟雄灵文,五乘秘奥典"。7 F& ~3 n4 R! W0 g3 t
周康王四十三年命单逨为历人而作《书》,其后又发展《德》论为五千言而训诫幽王。因其有"绝礼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世传"三绝"。其所使用之文显然为金文。而《黄帝内经》与《周易》乃以大篆写成。金文大篆与甲骨文本义相近。(皆一字一义,两字相加形成概念系翻译西学时所借用)不懂甲骨文、金文与大篆,就不会懂得商周与战国,也不会懂得老子与诸子。因此也绝不可知中华文化之本,而更不会感悟《周易》与中华易道,《黄帝内经》与中华医道。汉后以儒解道,而今以西释中;汉后以楷书解字,而今以白话释名。中华文化入门之途由是尘封。
! i! ^& W1 G1 C+ D- 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有浅义、深义、衍义。浅义有本义、借义、引义。深义有寓义、喻义、隐义。近代以来又有衍义,即异义、西义、畸义。于是出现中文的九大名义。即本、借、引、寓、喻、隐、异、西、畸。名与翻译外文引入的"概念"无异霄壤。概念是固定的,只有内涵与外延。且概念的运用仅在逻辑思维层次。用引义、借义来替代中文名的本义及寓、喻、隐义,其后果自是可想而知。更何况翻译西学时借用了大量中文之名,于是出现异义与西义。反过来又用西化的特定"概念"来曲解中文,就会形成畸义。如果用异义、西义、畸义来评论中华文化,其荒唐之极更是不言而喻。- b% w3 `. S0 A, l( D' Y0 b
( f) x8 D0 u6 x' z3 B 三、中华文化的八大境界
, ]7 t+ {5 Y5 ]' B自然与生命属于自在,自在的显示则有道、德、术、理。求索与运用属于人为,人为的创造则有智、思、学、技。自在可超越与包容人为。道术可超越与包容学技。中华文化通贯八大境界,(境为空境,界为域界,并非现今所谓"思想境界")显然可以超越实证科学。
; [. X* g8 J7 T5 o7 i( L) L2 x" l泛化的科学概念也只是分科研究的知识体系。哲学是科学的概括与总结,也就是综合性的知识体系。科学与哲学皆属于学,而且只是学的一部分。学为学识。识有感识、知识与悟识。中华文化囊括诸识,而并非仅限于知识。老子谓"绝学无忧"。是因为学的本义就是管束。学有限制、局限义。所以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则不足以为道。"
) \5 g- ]% V) D) p: J2 O 学之上为思。思非现今贬于哲学之下的所谓"思维"。(思维只是知思的一部分,维就是线性的,而逻辑思维又只是思维的一部分)思也不只是思想。思想被现代定义为理性认识。理性就是知性。知性与感性相对。知性显示知思,是思的一部分。思有感思、知思、悟思。以中医为例,"医者意也,在人思虑"。中医通贯诸思,而并非仅限于知思。4 D) V/ w, U9 m* H; l0 O
思之上为智。智非现今贬于思维之下的所谓"智力"。智源于慧。慧源于觉。觉有感觉、知觉、悟觉。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谓"慧然独悟"。智慧是对道德术理的颖悟,当然也包括对思想与学技的把握和利用。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是因为智慧仍然属于人为。(大道无为)拥有智慧可以利于民,亦可进行最大的欺骗。所以须以道、德、术、理为上。(老子所论德,重在社会之德,德为不得,官不得则民得)$ v% G- C, ?) d6 p/ \2 M n
智之上为理。理非现今贬于科学之下的所谓"理论"。(理论是概念建构的体系)理为自在关系之显示。所以有"天理昭昭"之谓。医理属于命理,乃生命自在关系的显示。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在自然过程中,则喻言各类运动方式的相互关系是无限的。虽然看起来象稀疏的网络,实际上其间是没有缝隙的。(老子道论是普适的,在社会与生命过程中则同类相求) P) s# r- f1 Y- A3 n7 I
理之上为术。术非现今贬于科学之下的所谓"技术"。(技为技巧,在学之下)术为自在法则之显示。所以有"法天则地"之谓。医术属于命术,乃生命自在法则的显示。《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术为自在法则,而非"养生方法" 。数为自然之数,而非计量之数。( ~0 G/ s0 {. Y7 I. v' p' F
术之上为德。德非现今贬于"意识"之下的所谓"道德"。德为生。生为显。"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德"。德为道之用,道为德之本。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本)道为本,(冲通中,中为本;中通空,其本空)其用为有而无穷尽。
; p0 O' V. W, T' `, ~; r 德之上为道。道非现今贬于"理论"之下的所谓"道理"。(亦非指道家或道教)道为自在。道无处不在,道无时不有。道有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之道即自然之道。人道有天人之道、入世之道(即社会之道)、生生之道(即生命之道)。以中医为例,中医属于医道。医道乃生命之道,并通于自然与社会之道。医有医道、医德、医术、医理、医智、医思、医学、医技。天不变,道亦不变。以天合天,以道合道。道德术理亘古常在,智思学技不断创新。! p9 O* t9 K; Q$ J% n' k
5 F" j" _" N) J1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