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r4 D. J! z4 G: d8 j q: A
走进《神农本草经》 & r$ G7 X1 ~. ? H6 f
----论中药的研究方法 9 x5 v2 ^! e$ ?5 |: m
《神农本草经》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但《本经》“词古义深,难于窥测”,后世本草往往都是一家之言,很难使医者全面掌握药性使用药物,我们不妨溯本求源像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一样去研究《神农本草经》,以期能够全面掌握药性使用药物。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研究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中药药性才能更好的掌握药物的临床应用呢?《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这就明确地指出了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金石草木、禽兽鱼虫等万事万物皆禀受天地自然之气而成,我们应用的中药也概莫能外,《本草问答》:“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盖假物之阴阳以变化人身之阴阳也,故神农以药治病。”。《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前贤的这两段话给我们明确的指出了中药的作用机理和研究中药作用及其机理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就不能把中药机械的看成是与自然界隔离的一种东西,而是要把中药看成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与天地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我们不但要仔细的体察中药的形色气味,还要置身其中去感悟中药的形色气味,所以说中医的很多东西不是学到的而是悟出来的,对于中医我们要悟,对于中药我们更要用心去悟,只有当我们把中药看成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时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才能真正的全面把握药物的药性和应用。
; W1 y$ \/ _, Q) w那么我们该从哪里入手研究药性呢?我认为应该在《黄帝内经》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是最适合中药的临床应用也最符合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黄帝内经.五脏生成论》:“赤当心,苦。白当肺,辛。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气生形,精食气,形食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等,我们只有把《黄帝内经》读懂才能领悟《神农本草经》中对于药物形色气味和主治的论述,才能更好的理解把握药性,从而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1 A/ N0 l$ O1 Y1 b如临床上常用的板蓝根,《植物名实图考》:“蓝,《本经》上品,李时珍分别五种,极确晰。为淀则一,而花叶全别,今俗所种多是蓼蓝、菘蓝,马蓝即板蓝,其吴地种之木蓝,俗谓之瑰叶蓝,亦间种子。”,《本经逢原》:“《本经》取用蓝实,乃大青之子,是即所谓蓼蓝也。”,可以看出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蓝实即为现今的板蓝根或者大青叶的种子无疑,而《本草备要》只有大青叶功效的记载而无板蓝根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只有蓝实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古代用的是板蓝根的种子或者叶子入药,没有用根入药。《神农本草经》:“蓝实,味苦,寒,无毒,主解诸毒,杀虫蚑,疰鬼,螫毒。久服头不白,轻身。生平泽。”《本草述》论述板蓝根性味苦,寒,无毒。我们取板蓝根查看此物质坚实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浅棕色,木质部黄色。气微弱,味苦而微甘。我们可以根据前贤论述和自己的观察结合《黄帝内经》中的理论作如下的分析:性寒禀天水寒之气而入肾,味苦禀地火之味而入心,根色黄白则兼金土之色,放入口中苦而微甘而入肺胃,气味俱降,阴也。《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蓝实至阴之性故主解诸毒。杀虫蚑,《说文解字》:“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鳞,以虫为象。”《说文解字》:“蚑,行也。从虫,支声。”疰鬼,疰者,住也。鬼者,《说文解字》:“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中医大辞典》云:"疰,古病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称注病。疰有转注和留住的意思,指一些具有传染性和病程迁延的疾病。", “重阴必阳” 所以板蓝根的临床应用可以引申为如虫之行,阴气留住化热之疾,板蓝根禀天地肃杀之气故而杀虫蚑,疰鬼也。螫毒乃毒虫损伤机体之物,机体受到损伤后多成红肿的热性反应,板蓝根禀天地水火之气味而降故而主之。苦则坚肾,寒则助肾,久服之肾气充盈故而头不白。所以板蓝根可以广泛的用于心肾肺胃经热性疾病,但板蓝根苦寒之物对于阳虚、脾胃虚寒之人要慎之又慎,万不可望文生义而妄用之,一定要根据中医经典的理论指导应用,否则贻害无穷。 8 ]% l' ^, h6 f- [
只有我们根据中医经典对药物的论述和古代文献记载以及古代字词的解析等多方面参考再加上我们自己亲身试药的领悟,方可领悟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才能更好的全面掌握药性,把握临床应用,对于现代采用物理化学方法研究出来的成果我们可以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参考应用,万万不可根据理化成分而临床处方用药,否则将陷入有药无方的境地,将千年中医之优势化为乌有而贻笑大方。 ----------马京雪
7 K w; Z* i#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