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王琦大师论中医传承
曹东义 发表于:2017-5-31 10:07:1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830
王琦教授在中医传承高层论坛的发言:  T+ Z; r: @/ t2 b. s) G

7 {% H$ o6 f( R8 e" H" |# @, r我想讲这三句话,就是:我们中医的思维方法在哪里?我们中医的医疗技能在哪里?我们中医的传承模式在哪里?
- o4 J8 r4 i, {9 Y5 y
0 P  ~* J6 x& ^5 j; P) X# D: s8 d这三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我们总归走不进自己学术的殿堂。第一点,作为中医人,你没有中医魂,没有中医的思维,那还叫中医吗?第二点,你要有中医的技能,是靠中医的技能服务。中医的贡献度必须要体现在它的诊疗能力上、治疗水平上。第三点,我们的传承模式中,工业化的教育是所需要的,但是中医特有的传承模式不可替代。: g4 q( h0 c: [: L/ ?6 f
: f, N# f. H, Z" w; C/ J' |: A; X
师承不是说跟老师抄几张方子,也不是说写几篇文章,它是个工程。作为工程,它是有设计的,有长远目标的,可以复制的,有规模的,非此就不叫工程。因此今天的传承不是过去简单的“师带徒”模式而已。所以我讲三个工程。4 W9 Y- }* `0 i) v1 {1 U
3 t& c* h) r2 h) U5 X  T) L& N3 J
我讲三个问题:为师的问题、为徒的问题、三个一工程的问题。0 e* q) k- S, p6 j$ X; a( k! `3 O
7 h: x2 X' I/ ?' U5 i5 h
师承是我们中医不可替代的模式。传加承,传是传授,承是承载。我们先从老师说起,为师者要有三个鲜,即“鲜明的学术思想”“鲜活的临床经验”“鲜亮的应用价值”。第一个是鲜明的学术思想,就是属于你的思想,不是别人的思想。所以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是独到的,“独到的学术经验和思想”。独到的就是别人没有的。那我们这些老同志呢,要自己梳理自己的思想,整理独到之处,尽量不要让学生去给我们找思想。我们现在好多的思想不是老师的思想,而是学生给我们弄出来的,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那什么叫独特呢?其一是与众不同的,其二是创新的。这不就是独特了吗?第二个是鲜活的临床经验,这个经验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在常说技术精良、疗效卓著,但是这个疗效卓著不应该是形容词,不能是自我评价。诸如“我的疗效很显著,疗效很好,我治好了张二嫂、王二妈”是不行的,现在的疗效都要经过第三方评价。第三个是鲜亮的应用价值。你的思想也好,你的经验也好,如果没价值,不可以被复制应用,是有问题的。首先是要经得起反复验证。老师的经验,徒弟要去用,比如你治慢性肠炎有方子,自己临床管用,学生临床也管用,学生到南通临床管用、到苏州临床也管用。比如朱良春老的一个方子,仙桔汤,治疗慢性腹泻的,你但凡拿来用准确了,肯定是管用的。其次是要经得起基础理论的升华。以上就是我讲的老师三个“鲜”。$ w' D; x* {/ K2 J' i

$ j; |+ J- [0 J+ c" T, e5 B: @第二个问题就是徒弟了。你怎么去当徒弟呢?你不要说你当个徒弟就去抄方子,你要博通经典、旁及各家。而这句话你就很难做到。经典是读了,你能读通吗?各家是涉猎了,你能旁及吗?这一点如果没底气,这个徒弟是抄抄方子而已,就算带了再多也出不了人才。中医为什么现在一代一代的人才很难出,不要怨别人,是我们基础太差,所以出不了太多的人,不是没出。其次,精于临床,形成专长。你一年上多少天临床,看多少病,有什么专长?你是看牛皮癣行,看多囊卵巢行,还是看高血脂行?你得有专长。然后呢,要独到,要能总结提升。我们老师们自己要做这些事,可是徒弟要干什么呢?徒弟们要总结升华,你们知道《孟子》这本书,孔孟之道。《孟子》是孟子写的吗?不是,是他的一个学生万章,把孟子的言论整理出来的。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是叶天士写的吗?也不是。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是朱丹溪写的吗?他的气血痰火食郁,几个郁是他写的吗?是他的学生在老师的医案里面总结出来的!类似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很多。总而言之,现在学生就是抄方子,但我说学生不要给老师乱找思想,要做到学有专攻,形成自己的特色,抓住理法方药,总结提升。" p- b$ H$ i1 H' p
# P( s1 P) \* E7 M
第三个问题是打造三个一工程,回到我们刚刚的主题。我们现在评老中医、评名师,有的人评上了,有的人没评上,真正有真才实学的可能很多人还没评上。我觉得评老中医不要评太多资料,不要弄一大摞文件去评,用三句话就可以评好。哪三句话,你不是说你是老中医吗?你告诉我,你哪一个病在全国看的最好。如果我们有500个老中医,看了500个病是全国最好的,我们中医还愁没饭吃吗?我们现在评了2871个,五批名老中医;评了100个全国名医;评了60个国医大师,又评了30个。如果一个国医大师有两个优势病种,一个全国的名中医有一个优势病种,那一共加起来是多少呢?三千多个病种!2871个全国五批名老中医,一人一个就有2871个;全国100个名中医,一人一个就有100个;然后90个国医大师,一人两个,就有180个。加起来多少个?是3151个。3151个全国优势病种,比西医都看得好,中医还需要扶持吗?然而没有!300个都没有。300个没有,250有没有?250也没有。250没有,150有没有?150也没有。150没有,75有没有?75也没有!这就是中医的窘迫,这就是它繁华的后面存在着的许多学术的萎缩问题。这些话都是别人不敢讲的,我是到处讲这个问题。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医人不自觉,不去发现自己的问题。我刚才算了一笔账,全国名老中医共有2871,高徒又这么多,90位国医大师又这么多,名老中医工作室1017个。就算我们名老中医的优势病种有四分之三重复,那也至少有725个优势病种。同志们,在哪里?所以我们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你们一个老中医搞一个方子,我刚才说一个优势病种。其次,方子也不要多,一个人给我一个方子,那中医传承力量就大了,3151个方!然后我们培养多少人?只要我们这些名老中医一人培养2个学生,那就有6122个,我们后继就有人了。如果上述这些做不到,那就是闹着玩儿,就是浪费资源,或者说很多的方面没做到位。所以我为什么要说工程呢?就是这个道理。要有制度的保证,要有章程,要有手册,要有传承谱系。如何通过系列的研究,回答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是什么?如何提高名老中医经验的可传播性、可推广性?今天年轻学子们都在,你们以后整理老中医经验,别整什么三句话,拉肚子,胃寒,然后香砂养胃丸,这就完了。这有啥意思?一点意思都没有。既没有创新,又没有完整的病案,又不能统计,又没有大数据,这些都是没意义的东西。所以大家注重可重复性、可推广性。大家看到顾老、李老、张老都很尊重,为什么尊重他们呢?不要说你们,我看到他们都肃然起敬。你们知道这些老先生在那个年代,对中医学,无论从方剂、内科、伤寒各个方面,做了多少工作?这个工作成就了他们个人,也成就了中医学的发展。所以在我结束以前,希望大家给他们几位老先生做一次鼓掌。我的讲话完毕。- f  v) D2 {6 J/ ]1 }0 ]6 a
& N$ l/ c2 Z; y/ f- s% o3 J4 r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5-31 10:23:52 | 阅读全部
《个国医年鉴》2017(总第九卷), i) B9 F: i* O# ]. R4 E4 K: o9 ~
杏林故事:9 J' b& p$ H+ b& V3 o
% E) R3 T( b+ s7 G! H
! l+ D9 l5 w$ y8 p8 b
京津冀中医:同一条根脉,共一个时空: p' D0 r9 E5 o! w+ s" c/ P
北京中医药学会、邓娟- b" s, S4 k. ~. y6 g6 u* Z6 c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
$ X& d1 c5 `; ]. H2 i6 P; z9 F$ C# b- g9 b6 y
2016年11月5日,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支持,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承办的“2016中医传承·北京论坛”在北京辽宁大厦举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北京市中医药学会赵静会长及各室站负责人、首都中医药人士两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x( \# t5 H! ]/ [/ _% n2 O, ]
论坛旨在弘扬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总结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管理经验,展示北京市中医药传承工作成果,将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成果化、精品化,促进北京地区中医药传承工作开展。本次论坛分国医之道、学术源流、名店传奇、传承室站等板块,分别邀请金世元、晁恩祥、王琦等国医大师进行大会报告;邀请高益民、曹东义等代表性中医流派研究专家作报告。
: {* a% Z! i1 V1 r/ z) P北京市科协田文副主席致辞,对北京中医药协会举办这样高规格的学术会议进行鼓励。
9 P2 n$ q# p/ v- T1 C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屠志涛局长讲话,也赞扬说这个会议内容丰富,对于当代中医传承很有意义。他同时指出目前中医传承之中存在的误区,有些人认为中医的传承是“个人的事”,或者是上级派下来的任务,是项目需要,这是一个狭隘的看法,其实中医事业的发展,需要全面传承,这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情。其次,目前中医传承有“名利化”的不良倾向,有些人拜师仅仅是为了借光,在名誉上成为老师的徒弟,而实际上既没有继承,也没发展,传承变成了走形式。其实,老师和学生,师傅和徒弟,必须互相在心灵上共振,而不是名义上的师徒关系。第三,传承没有主线,仅仅是抄方子,缺乏学术思想的发扬光大。要借助于项目的推动作用,自觉传承中医的学术理念。今后要注意五个转变,一是从自然人向法人转变,名中医工作室是组织,可以注册;第二,由个体传承向集体转变,创出流派,引领发展;第三,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不能局限于跟师抄方,而是要利用现代传媒,网络,大数据平台,搞好科研;第四,由单一学科、一针一药的模式向多学科转变,医药结合,医理、医药圆融;第五,从项目向智库转换。将来的工作室,不应该是一间办公室,而应该是小机构,大平台。要统一思想,向更高、更深、更强发展。要做到有标志性人物,有标志性成果,传承要有标准,北京应该出这些成果。" Z$ }7 ~' `  B; J  X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金二澄副司长发表讲话,他对北京中医传承工作的成就,给于肯定,认为北京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成果,比如对历代与当代名医的学术思想研究、传承工作室建设、中医在线、手拉手工程等都值得全国学习。希望继续努力,引领全国。5 r/ E$ W  G0 V3 N; P
国医大师金世元先生首先登台,讲述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H. w3 o( W" ?) c: k国医大师晁恩祥先生畅谈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他首先探索继承与传承的区别,并且举例说明风咳中成药的研发过程。
" B9 g2 K/ V: m/ ^: v国医大师王琦先生从服务能力出发,阐述中医传承的重要意义。他说,国家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假如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学术思想,有领先的诊疗技术,就会催生中医学术的繁荣。所以会出现“乏人乏术”的传承困局,主要是缺乏独创的思想和技术。要做好传承,应该是为师之道的“三个传”,为徒之道的“三个承”,以及传承工作的“三个建设”。老师要有鲜明的学术思想,鲜活的临床经验,鲜亮的应用价值;徒弟应该具备很高的思想境界,真实的临床务实精神,有很好的人文素养。传承工作室的“三个建设”,就是要有章程、手册、谱系。* \" ^* ?9 Y3 e* s+ j/ k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被邀请参加这次会议,并且做“金元医学争鸣与易水学派的贡献”的报告,他首先从燕赵大地是中医的一片热土开始论述,张家口泥河湾是东方文明的摇篮,女娲炼石补天启迪了先人“天地人相关”的思想,她抟土造人的传说与中医重视气也有关系。伏羲把女娲的思想上升为哲学,创立三画的八卦,把天地人“三才”思想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基因。炎黄居于涿鹿,战于阪泉,从争天下开始,到“合符釜山”,建立多元统一的龙文化“龙有九似”,它知时节,能隐能现,这与中医藏象理论的时空并存手法完全一致。扁鹊脉学把阴阳气血与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为中医的整体观念打下牢固的烙印。金元医学争鸣主要起因,是由于张仲景《伤寒论》倡导的外感热病学术发展,“辛温解表难用”,因此刘河间开创寒凉、双解的学术特色。张子和加以继承和弘扬,创立了“百病皆邪,攻邪已病”的学术特点。这些特点用于外感病有其优势,但是被借用到内伤杂病的诊治上,往往会损伤阳气,造成误治。因此,李东垣继承张元素脏腑辨证特色,开创内伤虚损病机研究,《内外伤辨惑沦》、《脾胃论》创立的补益虚损的方法,影响深远,后世薛立斋、赵献可、张景岳、李仲梓等补肾派的学术特长,都和李东垣的影响有关系。
: v) B6 w  e8 H5 H5 V6 B; L' C85岁的高益民先生长期研究“燕京学派”,把北京地区中医学术传承,尤其是建国前后的中医名家流派,进行了梳理,分别阐述他的学术特长,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和好评。4 Y  r4 V0 Z9 N7 `  V  j
北京市注重中医学术传承,经北京中医药学会组织专家评审,在上一届的中医传承北京论坛上,孔伯华名家研究室申报的课程被评为首届北京中医药传承精品课程。这次会上,北京中医药学会发布第二批10个中医传承精品课程和“手拉手学堂公益项目”的结果,全面展示了中医精细化传承成果。( B% u1 d% G. C5 t. C: G: w
经评审最终确定10家传承工作室的课程是:方和谦名老中医工作室的《方和谦伤寒论讲座》、李士懋国医大师传承工作站的《李士懋平脉辨证系列讲座》、胡希恕名家研究室的《胡希恕六经方证体系》、危北海名医传承工作站的《危北海脾胃病治疗经验》、赵炳南名家研究室的《赵炳南验方讲座》、崔述生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崔述生拨筋疗法传承录》、孔伯华名家研究室的《孔门医学传习录》、金伯华名老中医工作室的《金伯华针灸临证精萃》、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伤寒派腹诊讲座》、苗德根的《黄帝内经中医思维》。这些课程是北京地区众多中医药名家授课的代表,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同一主题课程时长不低于10个小时,可供广大学员学习。2 b1 H9 J: m8 d! _& r! E
  “手拉手学堂”公益项目开始于2015年,由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学堂》编委会联合发起。今年“手拉手学堂”左手牵院校学生,右手牵基层医生,继续向中医学生和基层医生进行精细化传承:一是面向全国多所中医院校学生的传承。在河北北方学院开设李士懋中医传承班、胡希恕经方传承班。传承班的主体内容是国医大师李士懋的平脉辨证视频课程、经方大师胡希恕的伤寒金匮音频课程,由两位大师亲自讲课,兼以两位大师传承团队专家辅导、答疑、授课。传承班的辅助内容则是加强分享互助、开展志愿活动的“中医读书会”活动。传承班提出“光荣与梦想,每天全纪录”的新方式,要求每位学员、每天都把自己学习或应用中医的心得感悟、酸甜苦辣,随手进行文字纪录。目前,传承班学员有近300人,传承全记录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二是面向甘肃省基层医生的传承。去年15位京津冀名医团队成员为4000多名甘肃省基层医生开通远程微信课程,传授经典学习方法、经方运用经验,被基层医生誉为“365天掌上学堂”。今年,该项目在甘肃举办了“全息易象针灸”实验班,深受基层医生的欢迎,把“手拉手学堂”推向深入。
- W+ g8 Y% n% Q7 z- l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5-31 11:37:32 | 阅读全部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能传承下去吗?
9 Q) S/ T' [1 \' W2 d  D+ V7 ~% S5 o" {$ j, `) S. [) M) V
原创 2017-05-31 张效霞 张效霞+ R9 x5 {; a7 |/ b# l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通知称,2013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周期已满,将于近期组织开展验收工作。看罢此则报道,笔者不禁浮想联翩: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其宗旨与任务是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员和中药技术人员。而中医界目前的状况是中医思维异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蜕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这说明开展了近30年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 t: S& y1 Y. z4 X- t% u/ \
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继承工作,早在1950年代我国政府就十分重视,采取了传统的师带徒等一系列措施。“文革”十年,造成新的“青黄不接”。尤其到了1980年代末,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年事已高,他们的学术经验和专长面临失传的现象非常突出。为此,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0年6月13日联合作出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迄今为止,已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认定了5批2870名(第一批464名,第二批556名,第三批586名,第四批530名,第五批734名)有师带徒资格的名老中医药专家,4784名(第一批627名,第二批716名,第三批924名,第四批1052名,第五批1465名)杰出的中青年中医投身于名老中医药专家的门下成为其学术继承人并相继出师。) c7 m) x$ a" m' B3 l* a7 |
为切实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0年启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截止目前,已经在全国建立了1298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10年181个,2011年227个,2012年210个,2013年144个,2014年222个,2015年192个,2016年122个)。/ u, X8 I7 k5 T; D/ q  m7 j
可见,“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就是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升级版”。也就是说,国家已经先后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拨付了两轮财政专款。仅2010年至今,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上就投入了近五亿元的专项经费。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可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是明显不尽如人意的。个人认为,原因大致有三点:
7 e+ q) `) q9 h1 t9 T7 _. P第一,虽然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制定了明确的任务书,包括跟师出诊、病案总结、科研项目、继续教育、学术论文撰写、出版著作书籍、新药研发等方面,但仅仅停留在临床侍诊抄方的口传亲授、总结学术经验、撰写几篇学术论文等,传承工作室建设未能落到实处,基本流于形式。. L7 r: `* g8 _
第二,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继承人几乎都是中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而“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的中医”。大部分的学术继承人拜师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尽快晋升职称,因为“继承人经结业考核及出师验收合格并获得出师证书者,通过规定的职务评聘程序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本单位职数限制。”二是成为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受业弟子,可以“名遂师扬”。
3 U; @5 e( y; M7 \& Z  R4 f: [" h9 q第三,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绝大多数是各专业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造诣精深,都是医林高手、临床大家,既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老一辈中医药专家,更多的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新一代“汇中西之学,倡科学之论”的学者。他们所谓的学术经验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非马非驴”的,这是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很难传承下去的根本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5-31 11:44:02 | 阅读全部
师的计算数字“虚高”,很多人就像政协委员连任,不是每届换人,而是连任几届,所以第一批加第二批,再加第三批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得出来数字,就是注水的虚高数字。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