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中医教育60年,辉煌成就有人知
曹东义 发表于:2016-7-13 11:26:0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502
中医教育60年,辉煌成就有人知
——祝贺《中医心悟感言》出版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中医教育的历史充满坎坷,自从1956年创立中医学院,至今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当年的老师有很多带着光荣与遗憾,已经成为故人;首届毕业生也大多在80岁上下。对中医教育的得失,很多亲历者感慨系之,非一般旁观者所能体会。
在这个历史时刻,搜集教师与新老毕业生的感悟心声,纪念中医学院建院60周年,让大家抒发个人情怀,畅言心得体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80岁的“小马哥”马有度先生、刘世峰主任等发出倡议,组织收集400余位中医的精华之作,纵横海内外,话说60年,从基础理论探索,到临床各科发挥、方药运用经验、科研成果、育人高招、传道妙法,各路杏林方家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尽言所长,以不同题材汇集成了《中医心悟感言》一书。由于内容丰富,视角独特,在该书征订的过程之中,就有很多人争相订阅。国医大师朱良春的女儿朱婉华院长一下子就为良春医院订了50本,她说朱老一直热心中医教育事业,建国前艰难办学4年,培养了20多名中医人才,交给了新中国,培养中医高水平人才,是中医事业繁荣发展的标志。
笔者阅读书稿,震撼兴奋之余,掩卷思考中医教育,万千感慨涌上心头。
“中医教育漏列案”激发办学热潮
推翻清王朝之后,北洋政府1912年开办近代教育,公布了一系列高等教育大纲,医学院校只有西医内容,而没有中医的课程。中医这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面临着自生自灭流落民间的命运。这个教育法规颁布后,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人带头提出抗议,还联合了其它省市的中医药同业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至1913年10月已有19个省市的医学团体响应此举,推举代表晋京请愿。争取中医办学立案,列入学制系统之内。未曾想,此举遭到教育总长汪大燮的拒绝,他在接见请愿代表的时候说:“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谓立案一节,难以照准。”又说:“按日本维新已数十年,其医学之发达,较之我国不啻天壤,乃日本乡间仍有中医者。我国欲全废中医,恐一时难达目的,且我国所有西医不敷全国之用也。”此论一出,全国哗然。
但是,中医界希望通过举办学历教育而奋发图强的努力并没有停歇,1915年4月,丁甘仁、夏应堂、谢观联合发起,准备成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他们向北洋政府递呈了备案申请,其《呈大总统文》,以及兼采中西医的“进步态度”,终于打动了行政当局,教育部说:“今丁泽周等欲振余绪于将湮,设学堂而造士,兼附设医院,兼聘西医,具融会中西之愿,殊足嘉许。”教育部看重的是形式上的现代化,勉强同意了中医办学校振兴图强的要求。
内务部认为:“教育部既深嘉许,本部有所赞同,应准备案。”批准了他们的申请,近代中医教育因此而开端。
日军侵华摧残中医教育
经过筹备,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17年正式开学,1931年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1937年抗战爆发后迁入租界,1941年停办,1945年恢复招生,1946年受国民党政府取消中医政策影响而被勒令停办、取消。
1918年包识生等人在上海北浙江路,创办神州医药专门学校;1925年陈无咎在上海丹溪学社的基础上,创办上海汉医学院;1925年4月,恽铁憔、章太炎与张破浪等人,在上海英租界西藏路大顺里509号,创办“中医通函授学社”。
1926年王慎轩创办苏州女科医社,1933年夏改称苏州国医学社,曾聘请章太炎先生为名誉校长,日军侵华战争爆发之后而停办。
根据邓铁涛教授主编的《近代中医史》的不完全统计,1937年因日本侵华战争停办的中医学校还有:创建于1917年的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创建于1917年的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创建于1927年的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创建于1931年的福州中医专门学校;创建于1931年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创建于1931年的厦门国医专门学校;创建于1933年的仙游国医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的武进国医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的南京国医传习所;创建于1936年的宁波中医专门学校;创建于1936年的华南国医学院等。
建国前的中医教育机构都是民办的,基础薄弱,规模不大,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或前或后地关闭了。到解放初期,中医教育机构,几近绝迹。
“五老上书”呼吁加强基础教育
建国初期,在“中医科学化”思想指导下,全国办了很多中医进修班、进修学校,学习西医知识,为消毒灭菌、预防接种、推行西医治疗服务,是“不培养新中医”的继续教育,或者是促进中医改行的教育,因此,在办学方针上是错误的,背离了团结中医西医的卫生方针。
1954年贯彻正确的中医政策之后,中医学历教育的问题,提到了国家层面,经过中央和地方的努力,1956年首先创办了广州、北京、成都、上海四所中医学院,此后陆续举办了各省的中医学院,中医学历教育正式纳入了国家轨道。
1962年7月,首届北京中医学院的毕业生,经过6年学习即将奔赴全国,毕业前夕,五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在高兴之余,对于教学质量并不满意,他们说:“我院这批毕业生的中医学术水平,对常见疾病一般说可以独立诊治,对某些疾病已达到一定的疗效,对中医理论、概念虽然较明确,但能熟读熟记的较少;掌握的方剂、药物也还不够。特别是阅读中医古书尚有困难,运用理法方药、辨证施治处理疾病尚欠正确,看来基本功打得非常不够。”
当然,这批毕业生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李士懋、晁恩祥、吕景山等几位虽已经成为国医大师,但是他们“在毕业实习和写毕业论文时,自己感到空虚,一再要求补课,并提出补课的具体内容。”强调基础教育的 “五老”,在文革期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教授之中潜藏着“中医掘墓人”
很多人把中医近现代的衰落归结于教育失误,曾经有领导说中医学院培养的是不中不西的“两个中专”式人才,也有老教授说“辛辛苦苦几十年,培养中医掘墓人!”关于中医教育失误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更有网络里的“王教授现象”推波助澜,让人痛心不已。
“王教授”与60年前中医学院的老教师不一样,不是从民间选调的名医,也不是师徒传承出来的高徒,而是由高考进入中医学院,“学了一辈子中医,教了一辈子中医”学院派教授,按说他应该“根正苗壮”,是发展中医事业的中坚力量。但是,这个“王教授”受西化思想影响至深,以西医的评价标准看中医,陷入还原论机械唯物不能自拔,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忘记了中医“卓然自立”的历史使命,在退休之后发表《我负中医,中医负我》,败坏中医声誉,蒙蔽网络青年,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成为“中医掘墓人”的典型。
中医人才良莠不齐,中医学院毕业的国医大师,才是未来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王教授现象”只是西方科技霸权之下的被夺获的“西化中医”代表。在人才培养方向的竞争之中,在当今还原论一统天下的话语环境里,如何培养新中医的话题,将来还会不断激烈地演化下去。
中医复兴的关键在教育回归
毫无疑问,中医几千年的传承,是以师徒家传为主体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内经》说“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我们说“中医教育回归”,不是说要回归到历史上的师徒家传,而是要在教育上回归中医的原创思维,建立以院校学历教育为主导、传统师承为补充的教育模式。
一百年以来,中医发展方向的迷失,造成了中医特色的淡化、学术创新的退化和矮化。其方向性的错误是用西方思维,改造中医经典方法;看不见构成各类细胞核DNA同质化、“结构决定功能”的缺陷,隔断人与天地万物的联系;让学生只注意身体形态解剖,忽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对人的影响;忽视“形神一体”中医原则,背离精神主导形体的中医思维;用静止条件下的物理化学指标,否定中医状态控制的大智慧;用“以有为本”的西医诊断,否定“以无为本”中医病名;用单一靶点的用药标准,危害中医方药性味传承;用单一化学治疗的量效构效关系,否定“杂合以治”的圣人法度;用市场化趋利盈利的标准,淘汰不能挣大钱的中医技术。
在这样的不正常的评价标准体系里,中医治疗乙脑、白喉、麻疹、出血热、非典、流感等,即使是世界公认疗效突出,也难以改变某些权威对中医的偏见。然而时代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慢性病呈井喷式增长,老龄社会使很多人“一人多病”,所谓“精准治疗”难以解除复杂的病因,用还原论的方式必将走入困区。而且,其依靠化学合成的药物,它们都是大自然的异物,生产的时候会污染环境,吃进去则污染身体。中医善于解决复杂性问题,药物治疗利用草根树皮,化毒为药,变废为宝,是绿色环保的治疗措施;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很多,更是低碳医学的杰作。人类健康长寿,依靠养生保健“治未病”,而不是依靠手术切除和化学合成药物对抗式治疗。
我捧读《中医心悟感言》书稿,学习各位前辈同道的感言,体悟他们在书中展示的临床精华、治病妙方、学术见解,如同一股甘泉,喷涌在饥渴的征途,使我对未来的中医教育充满信心。
中医学院60年的发展历程,已经铸就了辉煌的一个甲子,走过了坎坷的探索过程,走出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领军人物,他们学术创新的各种成就,在民族复兴的前夜,已经播撒在华夏神州,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造福于五大洲的亿万大众。
未来的中医教育必然是“中医先进性”的教育,不能再走为经典改错,为中医理论“寻找本质”的还原论老路,而应该在历史成就之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基因,在复杂性科学、整体观、系统论方面扬长避短,用“生成论”包容“构成论”,用“状态控制”统领“靶点治疗”,用“多元和谐”容纳“单一化学”。
中医的“规陪”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只在大医院的病房里找路径,应该在跟师学习、经典理论提高、基层经验积累等方面走出中医的道路,彰显时代个性,博采众长学习,融古创新发展,成为引领学术原创的典范,大众健康的守护神,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先行者。
《中医心悟感言》让我感动,让我振奋。我相信,读了这本书,与我一样激动不已的师生、医生、科研工作者,一定不在少数。
2016、4、17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6-7-13 14:32:21 | 阅读全部
                                                        ——读《中医心悟感言》有感5 ?  _' J3 N- w9 y# ?+ C
                                                              邓玉霞0 ^% [$ G3 x3 r7 S; |* A/ Y

" p, h; y" I, `有这样一本书,一印出版便抢购一空,短短两个月便二版,印册上万。在这个纸媒低迷的时代,是什么让它有如此魅力?, n( |/ w/ J! K$ B- P3 x! n
自古中医就有著书立说、借文抒怀,以文传承的传统。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到《各家学说》《体质辩识学说》,上下五千年,无数的中医人饱蘸心血,写下了无数的中医著作,有的流传千古,有的颠覆了传统观念,有的影响了整个时代。
& }' {! o; R4 W然而,细细数来,集古今中医人心声、道千年中医人梦想、扬中医人自强不息精神之著作,非《中医心悟感言》莫属。
4 o  O+ p/ I+ ?2 m) C( f      《中医心悟感言》是我国著名中医药科普专家马有度教授、铁杆中医刘世峰主任、祖国医学的痴情传播者海霞主任等三位主编献给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周年的厚礼。书中收录的每一段感言,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能衍生出一个真情的中医故事,都能化生出一段难忘的关乎中医的记忆。  ~4 _0 u1 m" {( {+ \4 C
全书洋洋洒洒26万字,不是个小数目。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基层中医药工作者。海内海外,专家学者,国医大师,博士、硕士、学士,中医爱好者……堂堂400余中医人,将思想付诸笔端,流淌出来的是真情,是热爱,是希冀,是兴我中医的伟大梦想,是发自肺腑的中医之声。: V4 m& o2 m8 G- u" c
忠诚中医、医德医风、方针政策、医论医话、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医误药误、医方一百、药对五十、养生保健、人才教育、读书治学、中医文化、特色优势、继承创新,15个栏目囊括了医德、医术、教育和学术,囊括了中医人感悟中医的精髓。字字玑珠,句句新意,捧读便不忍释手。7 A. ]: m) s& Y- G/ S: n
别看那三言两语,那可是中医人一生经验的总结。我读《中医心悟感言》的时候,常常被那些真情文字牵着鼻子走入思想的巅峰,在中医药的世界里流连忘返,思维得到超常启发;我也常常从那些朴实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获取到点石成金的诊疗经验。读到兴奋处,我常常会按奈不住无比激动,发出“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的感叹。所以,我说《中医心悟感言》是一本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好书。
) w7 L7 O$ e( [$ J' {5 j- @祖国医学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院校教育奠基础,师承授业显特色。”、“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一徒多师,博采众长。”、“中医事业,人才为本,教育为根,院校教育结硕果,师承教育开红花,两者结合效更佳,长江后浪推前浪,代代新人催前人,中医后继有人,中医后继有术。”……书中上百条相关中医药教育的感言,句句凝集着心血与智慧,是对新中国60年中医药高等教育经验的总结与提练,对我国中医药教育之路如何前行,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 D% S' b$ D8 ~3 o6 V# j/ s中医药要发展壮大,要在老百姓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医德、医术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良医”一直是中医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如何造就良医,书中感言给了我们精髓的点拨:“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如此乃为良医。”、“医者当自念云: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宣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医生要常怀济世之心,活人之念,以德为本,方能为患者排忧解难。”“用药的攻补寒温,必须与病证的寒热虚实相关”、“对于急性热病,我主张‘先发制病’,根据热性病传变的客观规律,见微知著,发于机先,控制病情的发展,达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之目的。”……书中医家谆谆教诲,发人深思,开卷有益。是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人们最好的专业思维模式的启发与指导。
* Z' r5 e% c$ a# U- ?; i( ?7 |" H《中医心悟感言》作为一本给予中医药工作者全方位指导和励志的书,它的高妙,我不再一一举例赘述。但我还想说,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装潢有多么精美,不在于作者或编者有多么显要的地位,也不在于有多少人买它来装点书柜。它的价值在于它承载了一段历史,唤起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担负起了一个时代的责任,激励了一个行业的斗志。
7 Y( m% M/ S4 O4 H" {9 ~9 O《中医心悟感言》,它做到了!
% c* u, q+ b( w! C% \捧读《中医心悟感言》,那些中医人发自肺腑的心声,在我们心里春流般的激荡;回顾祖国传统医学曲曲折折一路走来的艰辛,展望中医药伟大复兴的灿烂明天,我们感觉到了肩上担子的重量,我们心里也充满了快乐和自豪!
8 e# p; f% R9 j/ v& k6 j
- F7 [; W1 _% W6 x$ }
- X, |" _' J: J2 B                                                                  2016年7月9日
2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6-7-13 21:05:04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6-7-13 21:07 编辑
2 W8 d! d3 _' L% n8 z+ E5 _7 n2 G# g# V7 i5 ?6 Z1 }" A
只有纳入国家教育系列,才能摆脱中医自生自灭的窘境。优秀人才如果远离中医行列,事业的复兴就更加遥远。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杜省乾 发表于 2016-7-13 21:34:02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