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6 c8 _% N3 u ~& ?: _4 T' A/ @
靳九成:破解天人合一规律与诸千古之谜( y" c/ u. J2 C' T z! U- d
前 言
中华文化又泛称东方文化,中医学、易学和道学是其精粹,其核心是“天人合一”整体论,属“有机宇宙哲学观”;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拆零”,属“机械的局部世界观”。东西方文化对认识客观世界各有其“格物致知”(SCIENCE)优势,是优势互补关系[1] 。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哲学派别林立,但都以论证“天人合一”为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思维有四大模式:天干地支、六十甲子、阴阳五行,八卦;三大特征:整体,唯象,模糊性(情感直觉)思维。
中华科学文化中围绕“天人合一”有许多唯象性核心结论,千百年来世人一直未能对其背后玄机作给出现代化的合理诠释,此处列出20个千古之谜:
1 天为何为七曜 2 天人如何合一
3 干支来源 4 干支阴阳来源
5 干支相配本120种为何只有60甲子 6 为何60甲子可纪年
7 为何60甲子可纪月 8为何60甲子可纪日
9 为何60甲子可纪时 10干支农历
11 六十干支历(黄帝内经)12医易历法(医易学界口授秘传)
13 中医阴阳说 14中医五行说
15 五运六气说 16 纳音五行说
17 出生时间(四柱)预测人生、健康 18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19 五行分别来源五星 20 五行常生常克模式
近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不少实证学者把这些唯象性的千古之谜核心论断斥之为“迷信”、“伪科学”、“中医没有理论根据”、要“取消中医”等,其中不乏高级精英(如梁启超,胡适,鲁迅,梁漱溟,傅斯年等),中华科学文化备受责难。上世纪邢台地震后,中科院翁文波院士受周恩来总理委托研究地震预测,他把干支纪年、干支纪日慨念引入到他的地震预测理论中,使地震、旱涝天灾预测准确度从≤30%的世界水平飙升到>80%,震惊国内外[2-3]。这么有巨大贡献的理论却因为干支纪年、纪日千古之谜未能破解,致使其理论当时不能正名具有科学性,某权威科学出版社不愿出版、没人敢继承。1994年翁院士留下翁氏地震公式之谜乘鹤西去后,我国地震预测水平无奈又回落到≤30%,汶川、玉树大地震未能发出预警,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前任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和路甬祥1998年就联名著文,拨乱反正:“国于天地,必有以立。何以立国,惟民族精神是赖。民族精神根源于优秀的民族科学文化。”“在当今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丧失独立的科学文化更可怕。挺起自己民族科学文化的脊梁骨才会有民族的独立与自尊”[1]。可见能否破解这些核心千古之谜不仅对中华科学文化、中医学、周易学、天灾学、出生学的自身发展和现代化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还对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振兴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胡锦涛前总书记终于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出了人民的心声。
破解有两层含义:(1)本正确的结论,一直有争议,给以现代解读,指出其科学性,如干支,60甲子,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纳音五行等;(2)一直认为正确的结论,给以现代解读,甄别其局限性,如五行常生常克模式,提出五行生克新模式;(3)一直认为正确的结论,给以现代解读,甄别出谬误,如干支农历、五行分别来源五星等。
笔者等近二十年来依现代物理学、现代天文学、现代宇宙生物学、生物进化论、现代最新医学成果、天人合一观,潜心研究上述千古之谜,撰写了十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大自然探索》、《科学》、《中国中医药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科学研究月刊》、《湖南中医学院学报》、《湖南中医杂志》等学刊上,出版专著《生命(医易)百年历》,取得了如下重大发现和突破性成果:
1 提出了天人合一机制和天人合一模型
2 发现了5个天人合一规律:
3 利用这5个天人合一规律,可破解上述千古之谜等。
4 建立了中医学人体个性化阴阳五行模型(现只有人体共性化阴阳五行模型),提出先天五行失调病慨念,特别有利于防治“未病”。
5 首次指出干支农历的千年谬误,推翻干支农历的历法地位,确认生命(医易)历为医学、易学、农学最佳时标,出版专著《生命(医易)百年历》,替代干支农历[44]。
6 首次指出“五行分别对五星”的千年谬误。
7 指出传统五行生克模式的局限性,依七曜阴阳及天人合一,建立了五行生克新模式,行间存在10对互生、10对互克关系。
本文将纲要性地概括阐述这些问题。
1 b* A7 ]; L1 a& w. u4 l% Q
1 历法,干支农历,医易历
自古医易同源、会通,易学往往是中医学的先导。预测医学、易学预测必涉及干支农历,医易历等历法,它们都与干支、60甲子有关。历法是预测的中枢,历法错,全盘皆输,所以必须确认正确的历法。
1.1 何谓历法
为适应人们日常生活、特定社会活动和研究的需要,根据对人类最攸关天象的精确观察,运用其规律科学合理地计量时间、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具有代表性的历法有公历,回历,农历,干支农历,医易历等,前三者一般较为熟悉。
1.2 干支农历
干支农历简单说就是目前书市上所谓“万年历”或“易学万年历”,它是建立在农历基础上,用干支来纪农历的年、月、日、时。
黄帝内经早有“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的记载,反映出先秦医易学界先哲们已意识到历法必须是天人合一的,除考虑日、月二曜影响人体外,还要顾及水、金、火、木、土五曜的影响。先哲们唯象地创造出天干地支,希望用干支来纪元能弥补农历的不足,体现五曜影响。干支纪日最早,至迟春秋周幽王元年(前776年)十月开始辛卯起至今没有错乱过。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太初历,启用干支纪年、纪日,至唐代扩展干支纪月、纪时,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其要点如下:
⑴ 年为太阴年,年首为春节,平年12个朔望月,354或355整日,闰年13个月,383或384整日,用60甲子纪年并周转。
⑵ 月为朔望月,1朔望月=29.53059日,朔所在日为月首,历月取整,大月30日,小月29日,用60甲子纪月并周转,月支正月为寅,二月为卯,……,冬(十一)月为子,腊(十二)月为丑,每年不变,闰月无独立干支,一般沿用前月干支,月干与年干的约束关系列于表1。
⑶ 日以23时界定,头日23时至当日23时为1日,以六十甲子纪日并周转,简称日甲子。
⑷ 1日分12个时辰,以23时起奇时数界定,用60甲子纪时并周转,头日23时至当日1时支为子,1时至3时支为丑,……,当日21时至23时支为亥,每日不变。头日23时至当日1时子时天干由当日干按表1定。
千百年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历法上的混乱。中医学虽有黄帝内经七曜“天”的理念、内涵丰富的岁气历,但其干支、历法理论、运气学理论等,至今仍停留在日月二曜“天”模型阶段,其七曜生命历法还是空白,还未形成自己的合理时标[4]。有些易学、中医学者和出版界误以为农历用干支纪元就是医易历,能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其实干支农历不是医易历,不能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5-6]。
- h7 ^ Y) P9 t3 H& v7 r5 g
! g$ s0 {% F W6 [) c1.3 医易历
至唐代,大医家王冰、大易家李虚中等已发现,干支农历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其干支纪年、纪月有误。王冰认为十天干化五运、十二地支化六气描述的气象、物候变化周转周期应是回归年,干支农历中干支纪太阴年必定有误。李虚中继而认为,既然干支纪的年是回归年,干支纪月也应是以回归年为基础,将太阳周年视运动等分为十二段以之为太阳历的十二节月,干支农历中干支纪朔望月必定有误。李虚中、王冰等先哲们对干支农历作了重大唯象修正,创新出医易历。后得到元代大农学家王桢农学历《农书·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图1)的有力支持[7]。千百年来实践表明,医易历较能全面反映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人体的影响,可作为中医学、易学时标,用于医学预测和人生健康预测。但由于长期说不清天干、地支、60甲子等背后玄机,干支农历为什么错,医易历为什么对,千百年来医易历只能口授秘传,形成与干支农历并存的千古心照不宣困惑悬案。
医易历的历日、历时及其干支纪元与干支农历相同,差别主要在历年、历月上,列述如下[8-10]:
⑴ 年为回归年,年首为立春,1个回归年=365.2422日,不须取整日,无闰年,用六十甲子纪年并周转,纪年干支与干支农历同。
⑵ 全年分12个月,以节界定,立春到惊蛰1月支为寅,惊蛰到清明2月支为卯,……,小寒到立春12月支为丑,每年不变;月不取整日,无闰月,用六十甲子纪月并周转,月干与年干的约束关系与干支农历同(表1)。
- G7 `, s& w9 D8 Q5 g* e
- I) G8 Z- w' q2 G' M; {, ?: H2 天人合一机制、天人合一模型,生命历法
制历核心之一要“依据对人类最攸关天象”,必涉及“天”到底指什么,天人如何合一。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也只是先哲们唯象地想说明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为天,并未指出为什么、如何合一,成为千古之谜。
2.1天人合一机制、天人合一模型
人类及生物生存的地外环境统称为宇宙或“天”。与人类及生物最紧邻环境是太阳系,太阳系又处在更大的银河系中,银河系外还有许多河外星系,十分庞大,显然这个“天”需要简化。
太阳系主要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图2),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在其引力作用下,八大行星绕太阳运动,从心向外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等星,基本天文学参数列于表2,其公转方向都顺行(朝太阳自转方向),公转轨道运动近似为以太阳为圆心、以不同公转半径的匀速同心圆周运动,只是初位相和公转周期T不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还有月球,距地平均3.8×105km,质量为7.35×1022kg,1朔望月=29.53059日,1近点月=27.55455 日[11] 。
9 W* s5 I5 ~2 Z* Q c
9 S; s5 l6 t2 @. M7 a
人体生命过程决定于遗传基因和外部环境。依现代宇宙生物学和航天医学,天体的万有引力(引潮力)、宇宙射线(电磁波)和高能粒子流等严重地影响着人体的生命过程,毫无例外地给每个人体都打上天体影响的烙印,这三大作用就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机制[12-14]。对于地面上生活的人群和生物,由于地磁场和大气的保护,作用机制主要为天体的电磁波和万有引力(引潮力)。
依照现代天体物理学,各天体的影响强度与地球的距离平方(立方)成反比,且作用机制具有方向性。万有引力(引潮力)与天体质量成正比;电磁波和高能粒子流强度,随天体温度上升骤增。太阳集中了太阳系99.86%的质量,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C°,表面也有6000C°,故太阳是决定地球气象、物候,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主要因素。
依照笔者等关于七曜对地、对人体最大引力和引潮力的估算(表3)[15] ,月球虽小,但距地球最近,对人体的引潮力是太阳的2倍多,是影响人体生命过程的次要因素。水、金、火、木、土五曜引潮力、引力虽比月球小很多,但近地点引潮力、引力与远地点引潮力、引力之比很大,金、火星分别达241.8、112.0倍,其次为水、木、土,每年变化幅度也很大,所以五曜也是不可忽视的次要因素。太阳系中其他象天王、海王行星、行星的卫星,或因遥远,或因质量太小,或因温度不高等,其影响可近似略去。太阳系的半径约50天文单位,银河系中其他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可不予考虑,银河系以外的星云就更可忽略了,因此,天人合一模型可简化为七曜与地、与人的合一[16-17]。
* J( F, W6 |/ z8 j8 z- M# Q
9 _+ J% h( D# E5 I: T& E
2.2 生命历法
依天人合一模型,能全面体现地外宇宙,即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地气象、物候和人体生命过程影响的历法,称为生命历法。只有选用七曜生命历法作为医学、易学时标,才能正确发展预测医学,进行人生健康预测。
0 t w+ F+ L$ {. F1 F
3 历法的分类
太阳是决定地球气象、物候、影响人体生命过程最攸关的天象,制历必须首先考虑日象。众所周知,地球相对太阳自转1周历经昼夜为1日,这是所有历法量度时间必选的最基本单位。再细分,公历有“时”、“分”、“秒”等层次。农历、干支农历、医易历有“时辰”层次等。
3.1 从功能分生活历法、法定历法、特定社会活动历法、研究历法
生活历法要求历年、历月取整日以方便生活。凡由官方颁布的历法,称为法定历法,如黄帝历、颛顼历等古六历,太初历、现公历等[18]。法定历法也必须是生活历法。中国历代历法中有些可归入农历,多数可归入干支农历。农历现演变为民俗历法。
回历主要用于伊斯兰国家宗教事务中,是典型的特定社会活动历法。医易历、干支农历,五运六气(岁气)历、六十干支历、九宫八风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农学历等,主要用于研究医学、易学、农学,属研究历法[18-18] 。
3.2 从历年、历月层面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历[11]
制比日更大的量度单位年、月有三种选择:
⑴ 把太阳从春分点沿黄道东行一周复回春分点历时1回归年(=365.2422日)作基本周期,取整日为历年,历年与回归年的差异用闰日来协调,称为太阳历。公历是典型的太阳历。公历年首(元旦)、历月是人为的,没有天文学意义,它的地外宇宙“天”模型只有一个太阳。医易历本质上也属太阳历范畴,但年首、历月有着确切的天文学意义。它用干支纪元,表征它采用的是七曜天人合一模型[16-17]。
⑵ 把朔望月作基本周期,力求把朔望月作历月长度,取整日定历月,人为规定12个历月为1年,称为太阴历,其典型代表是回历。它的地外宇宙“天”模型有一个太阳和月球。
⑶ 把朔望月和回归年作基本周期,力求把朔望月作历月长度,取整日定历月,12个历月为1年,与回归年的差异用闰月来协调,称为阴阳历。其典型代表是农历。干支农历本质上也属阴阳历范畴。阴阳历的地外宇宙“天”模型有一个太阳和月球。
$ q% O- Z% L& M$ B9 x" Q5 q
4 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纪年的天文学背景——天人合一第1规律发现
天干、地支、六十甲子、阴阳、五行等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思维基因,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并未能说清它。郭沫若认为,十天干来源于“基数观念进化至十”,十二地支来源于黄道周天的十二辰星;郑文光认为,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朔望月有关[20],但又说明不了干支纪历等问题。
4.1 傅立勤1986年发现:月球近朔月会合周期与回归年会合周期为60年
1983-85年宋岵庭、褚志宏、朱灿生采用日月地模型,发现413.32日是近点月与朔望月的平均会合周期,其内嵌套着14个朔望月与15个近点月[21-22]。1986年傅立勤在此基础上又发现月球近朔月会合周期与回归年会合周期为60年,月球对地、对人视运动有60年的轮回周期(参看表4)[23],这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贡献。不过日月二曜“天”模型过于简单,仅靠月球近朔月会合周期与回归年会合周期为60年,从逻辑上难以分离出同时表达具有10年和12年独立性运动的天干、地支来,因而难以破解60甲子。如60=12×5,若选12个独立地支,那只有5个天干是独立的;如60=10×6,若选10个独立天干,那只有6个地支是独立的。
4.2 笔者等2001年发现:水、金、火、木、土五曜视运动分别具有10、5、2、12、30年轮回准周期,太阳和五曜周年视运动具有60年轮回准周期[16-17]
依表2,T=87.969日≈10/41年、T=224.701日≈5/8年、T=686.980日≈2年、T=11.862年≈12年、T=29.458年≈30年。当地球公转1周或太阳循黄道运行1周历时1(回归)年时,水星历经4.1周、金星历经1.6周、火星历经0.5周、木星历经1/12周、土星历经1/30周,这些称为运动状态1。当地球公转n周或太阳循黄道运行n周历经n年时,水星历经4.1周×n、金星历经1.6周×n、火星历经0.5周×n、木星历经周1/12×n、土星历经周1/30×n,这些称为运动状态n(n=1,2,……60,61),各状态列于表4中。这表示当太阳绕地周转时,水、金、火、木、土五曜每经10、5、2、12、30年各转41、8、1、1、1周回到原点,太阳、水、金、火、木、土六曜对地、对人视运动有1年、10年、5年、2年、12年、30年轮回准周期;当太阳视运动周转60周、历经60年回到原点时,水、金、火、木、土星各周转246、96、30、5、2周回到原点,太阳和五曜周年视运动具有60年轮回准周期性。
4.3 天人合一第1规律
综述上两个发现表明:七曜对地、对人视运动具有60年的准周期性,施加给地、人体影响的准周期为60年,这个规律称为天人合一第1规律。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的60年周期视运动轨迹如图3所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