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养生有心法,注重气血固根本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院科学院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就把人生的过程,划分为少、壮、老三个阶段,并且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人因为年龄不同外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因为内在脏腑的功能有虚实,经脉气血、精微物质有盛衰,它们决定人的不同状态。为了适应不同的状态,孔夫子提出来“戒色”、“戒斗”、“戒得”的生活要求,这也是他的养生秘诀。 孔夫子虽然不是医生,也不是一个养生专家,但是他的这个认识,与中医学关于人体气血的论述是一致的,也充满了养生的智慧。他在古代居住环境、卫生条件比较差,营养不足、生活颠沛流离的社会里,竟然能够活到七十多岁,也和他善于养生的生活艺术是分不开的。 养生是一辈子的大事,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养生应当从娃娃抓起,根深才能叶茂,一旦有过失就可能前功尽弃,奢侈“消费”身体,生命打折“出售”,就不能健康长寿了。这就是孔老夫子告诉我们的经验教训。 《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在胚胎形成的初期,主要依靠父精母血,合而为胚胎,是一个自然生成过程。父为阳,代表天;母为阴,代表地。天地和谐生万物,人出现在这个星球上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 其他的星球,至今没有发现有人类。地球如果离太阳再近一些,它的水分就会蒸发到太空里去,即使有生命也会变成木乃伊;假如地球离太阳再远一些,就会变成一个冰天雪地的广寒宫,万物不长,生命不会出现,出现了也不能维持生长。所以,我们出现在这个地球上,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我们应该感到万分幸运。 有了如此值得宝贵的生命,也很值得骄傲。但是,所有的生命都是有限的,都有一定长度,并且每个生命的寿命无论长短,都只有一次。因此,每一个生命都很顽强,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修复的能力。利用好这个能力,就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保持健康,达到长寿的目的。 当然,这个认识古人很早就摸索出来了,他们对于生命做过深入的思考,也有很成熟的结论,可以提供大家参考。 《内经》说的“人始生,先成精”,是指胚胎最先生成,靠的是最精微的物质,它是脑髓的来源。“肾主水,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有了脑髓,然后才逐渐生成四肢、五脏六腑。体表的皮脉筋骨肉,与腹部之内的脏腑,通过经脉互相联系,属腑络脏,属脏络腑,关系有远近,影响有亲疏。当然,中医最重视五脏,把五脏视为中枢、核心。皮脉筋骨肉是五脏的“派出机构”,完成“五脏交给的任务”。 五脏之中的肾,主水,主藏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之中,既有父母先天遗传的肾精,也有后天水谷经过“转化”而生成的五脏之精。肾也就相当于一个接纳各条河流,储存水的大水库。“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就规定了它的位置,必须在比较低的“下焦”,才能做到“海纳百川”。 人站立行走,依靠的是骨骼的支撑。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因此,胚胎时期“脑髓生”的同时,先天的精,也就逐渐形成了肾与骨。骨骼就像支撑身体的树干;而心连接和主管的血脉,则使营运循环周身的物质有了交换的保障;肝主管的筋,是人体运动的基础;脾主管的肌肉,是人体丰满的体现;肺主管的皮毛,其完整性更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人的出现是整体生成的,各个部位是经过分化而逐渐完成的。 人体出生之后,很快就可以进食食物,消化吸收之后进行代谢,血脉畅通运行于全身,气血按照“肺朝百脉”的渠道,形成“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的状态,往复循环,不断地上上下下、出出入入,运动变化不止。 当然,这只说到了一部分物质代谢循环的过程,还没有说到人的精神与形体的关系,没有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是不完整的论述。 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生命,这是因为人类在精神、意识、思维方面,进化到了很高的程度。人不能长久地生活在水里,在江河湖海里显得力不从心,远远没有鱼儿那么灵巧自由,也没有鲨鱼鲸鱼那么有能量,可以兴风作浪。但是,人类却能战胜鲸鱼,捕获鲨鱼。人类没有翅膀,但是不仅可以捕获雄鹰,而且可以借助智慧,造出飞机,遨游太空,甚至在鸟儿所达不到的外太空建立空间站。人没有爪牙之利,却可以战胜猛虎雄狮,让狼群远离人群。这就是人类智慧的力量。当然,在人类极度扩张之后,很多生物面临灭绝的危险,因此,人们又提出来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退耕还林,建立休渔期。这也是人类智慧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变化的结果。 《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天给人以“德”,也就是温热凉寒的四季气候,当然,再进一步细说可以说是风火湿燥寒五气,也可以说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这都是把一年之中的气候进一步划分而形成的说法,尽管划分四季、或者五季不太一致,实际上只是划分的份数不一样,其实质并不矛盾,都说明时间是不可阻断隔绝的,而是一脉相承的。 地给人的“气”,就是各种食物的滋味,尽管难以穷尽其丰富的百味杂陈,但是可以概括起来说是酸苦甘辛咸“五味”。当然,地气也有风火湿燥寒的不同,前人在谈论天、地对于人体影响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地出产的各种食物对于人体的影响,而各种食物尽管多到“数不胜数”,古人称其为万物,但是它们不是杂乱无章、毫不相关的,而是可以将其归类为五色、五气、五味,这里的“五”不是五个,而是代表全部,是对天地万物的总概括。因此,这五色、五气、五味就代表了千万种食物的营养。这样一来,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就不会缺乏保障了,就有了人体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流。人体就可以通过“升降出入”来保持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天地对于人体的影响是一个大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所谓生命的出现。因此,《内经》说:“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就是“人体是天地所生之人”的来历。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天地生人”。 中医讲天地生人的时候,并没有轻视父母的先天遗传作用,所以《内经》紧接着就提醒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天地是整个人类的父母,而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给子女最早的就是“精”,父精与母精相合,在胚胎形成的同时,就有了人的精神,精神与形体不可分割,不是分别各行其是的。 严格地说,精与神不一样。精在内,神在外。一个人只有精气充足,才能表现出来有精神,或者从外表看上去神气健旺。因此,善于养生的人,就应该时刻不忘储备精气,而不是经常“透支”精气,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才能有精力、有精神从事各种社会活动,进行智慧地创造。 中医既不主张把灵魂交给上帝,也不说身体只是臭皮囊。
) Y I7 P" B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