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第十二讲 董安于死于始祸和赵襄子效法赵简子
马京雪 发表于:2017-9-11 22:25:1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728
第十二讲  董安于死于始祸
上一次我们说到赵简子终于从“邯郸事变”之中挣脱了出来,主政于晋国。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赵简子却迎来了另一场政治事件,《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
梁婴父非常讨厌董安于,就跟智文子荀砾说,如果不把董安于杀死,他将会始终辅佐着赵氏,赵氏在晋国主政,日后一定会得到晋国,不如我们先发制人,为难与赵氏。智文子荀砾于是派使者到赵氏哪里告诉赵简子说,范氏和中行氏虽然背信弃义叛乱于晋国,但是这件事是由董安于激发的叛乱,是他们共同挑起的战乱。晋国国君与臣下有盟约在先,首先发动叛乱的人是要处死的。现在范氏和中行氏已经认罪伏法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你,你看着办吧。赵简子为这件事十分的担心。董安于说,我死了可以保证晋国的安宁和赵氏的安定,我为什么要活着呢?人啊,谁没有死的那一天呢,我的死能够有这么大的作用,我是死的太晚了啊!董安于于是就上吊死了。赵简子把董安于的尸体扔在了大街上,而后派人告诉智文子荀砾说,您命令我们处死挑起祸乱的罪人,现在董安于已经认罪伏法,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您。然后智文子荀砾与赵简子歃血为盟,赵氏自此以后安定了下来。赵简子有感于董安于的功劳,就把董安于供奉在赵氏宗祠之中,春秋祭祀。
董安于是晋国著名史臣董狐的后代,《左传》记载,赵穿在桃园刺杀了晋灵公。赵盾没有逃出晋国的国界就回来了。史官董狐就记载说赵盾派赵穿刺杀了晋灵公,并且公布在朝堂之上。赵宣子赵盾说:事情不是这样的。史官董狐说:你作为晋国的主政官,逃亡不过晋国国境,回来了也不问罪于刺杀国君的罪人,不是你指示赵穿刺杀了晋灵公是谁呢?赵盾感叹道:唉!《诗经》说,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却给我留下了忧伤。这不正是在说我吗?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他记载历史从来都是实事求是的。赵宣子是古代的忠臣啊,他为了向晋灵公建言献策而受到不好的待遇,实在是可惜啊!如果当初他逃亡到其他国家就可以幸免于这样的事情了。这说的是董家在晋国是史官,有很好的史德,秉笔直书,刚正不阿。董家受到赵氏的器重,董安于继续在赵简子左右为官,受到特殊的待遇。
《左传》记载,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赵简子杀死赵午之后,赵午之子赵稷和涉宾以邯郸为根据地起兵反叛,并得到了晋国六卿中的范吉射和中行氏的支持。董安于听说之后,与赵简子说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应对之策吗?赵简子说晋国国君有过命令,第一个挑起祸端的人处死,被迫起事的人可以活着。董安于听赵简子这样说后就跟赵简子说,与其使天下臣民受到伤害,不如您说我是建议您杀死赵午的人,将我处死以平叛乱,请您按照我说的执行吧。赵简子不肯这样做。
从文中可知,董安于与赵简子在一起商量事情的时候,还没有犯“始祸罪”,如果仅仅是“先备诸”,做一些防御而不动武,应该不是“始祸”。所谓“始祸”就是“先下手”,以军事行动挑起事端,或者最起码也是“煽风点火”。赵简子不允许董安于先下手,但是,后来被判定为“始祸罪”,我的师父曹东义先生认为就是董安于捏造了一个政治谣言:“赵简子梦见上帝”。也就是借扁鹊诊赵简子的历史事件,而编造的政治谣言,其核心思想虽然是唤醒赵氏保家卫国,但是需要对付的敌人,却是中行氏、范氏,并且假借上帝之口散布谣言:“晋国且有大难,主君首之”;“帝令主君灭二卿,夫熊与罴皆其祖也。”
因为这个帝命的目的很明确,而且需要“广而告之”,发动赵氏军民,所以不属于泄露机密。荀跞在评定了范氏、中行氏内乱之后,“算后账”时很容易就抓住了事件的把柄,逼死了董安于。赵简子心虚理亏,只能“患之”,却不能违抗知伯理直气壮的“敢以告!”可见赵简子与董安于当时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对于这种政治制裁的威胁不能置之不理。
董安于自杀了还不算,还要“弃市”几天,不许家人入殓安葬,蒙受了更大的身后羞辱,可见知伯(智文子荀砾)的要求是多么不好处理。赵简子做了最大的妥协,才达到了他们的愿望,然后才出现了“知伯从赵孟盟”的结局。
整个事变完全过去之后,赵简子并没有忘记董安于。“而后赵氏定,祀安于于庙。”古人祭神祀祖,希望世代不绝,赵简子把董安于的牌位放在赵氏的祖庙里,世世代代加以祭祀,这是何等重要的报答啊!他们之间的君臣大义,与赵氏孤儿之中的程婴与赵武、公孙杵臼的真诚友谊一样感人。
《史记.赵世家》记载:孔子听说赵简子不经请示国君就把邯郸的赵午处死,导致了“邯郸事件”的发生,为了自保而逃进了晋阳城内,所以在写《春秋》的时候就记载:赵鞅以晋阳为根据地进行叛乱。孔子对于赵简子的记载,与当年董狐记录“赵盾弒其君”是一样的笔法。当年,晋灵公不君,赵盾谏之而不从,反而几次惹来杀身之祸,不得已出逃国外。但是,就在这个档口上,他的同族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成为晋成公。赵盾回国后继续担任正卿。史官董狐父认为他“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所以在史书之中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
赵简子虽然没有在晋阳起兵造反,但是他在晋阳发展自己的实力,做成自留地似的根据地,无论是否请示了晋君,也不论他是否杀了赵午,都有割据一方做“贰臣”的嫌疑,因此,孔子在编撰《春秋经》的时候,对赵简子进行了揭露与批判:“赵鞅以晋阳畔!”
我们所以断定赵简子的这些“梦中见天帝”的故事,以及日后补充的“帝令主君灭二卿,夫熊与罴皆其祖”属于政治谣言,是因为这些内容在当时足以左右人们的思想,并能改变几位当事人的命运。因此,扁鹊诊治赵简子才被记载于《虞氏春秋》等历史书里。这个记载,既不是为了说明赵简子的病情很严重,也不是为了论述扁鹊的医术有多么高明,而是因为它涉及到一段非常不平凡的历史。它既改变了赵简子的命运,甚至也改变了赵国和晋国的命运,使中国的历史逐渐由春秋步入战国。
中国先秦的历史,从春秋到战国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说晋国六卿兼并拉开了序幕。此后,赵简子率兵围攻朝歌就长达6年之久,范、中行氏曾经逃奔邯郸,后来又奔鲜虞,逃到柏人(今河北隆尧西南)。虽然得到了齐、卫、鲁、郑等国的帮助,但是最终却失败了。他们从出奔到齐国开始,到范、中行氏一步一步走向灭亡。这是一个长达多年的战争过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天下大乱”的“内战时期”,其中生死相搏,曲折而惨烈。
公元前497年12月,赵简子自晋阳入晋都新田(今山西侯马西),与定公及韩氏、魏氏结盟。次年春,赵氏又与知氏(智文子)结盟,在政治上站稳了脚跟。赵简子这时也由副手成了晋国执政的正卿。公元前496年夏天,晋军围朝歌,这里盘踞着范氏、中行氏。二氏族党率狄族军队袭击晋君于新田。晋军释朝歌之围救援新田,狄军败走。
公元前493年,赵简子在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打败范氏军队和前来支援的郑国的军队。
这段历史,悲壮而残酷,《左传》的记载很生动,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发生一次遭遇战,可以看出赵简子的英武精神。《左传》说,鲁哀公二年的秋季,时间已经到了八月,丰收之后的齐国人,运送粮食给范吉射,郑国的贵族子姚、子般押送,范吉射迎接他们。赵简子迎头碰上了这个运粮的队伍,在戚地不期而遇了。赵简子的谋臣阳虎说:“我们的车子少,把大将的旗子插在车上,先与子姚、子般的战车对阵;子姚、子般看到我军的阵容,必定有恐惧之心。在那时候会合战斗,一定可以把他们打得大败。”赵鞅听从阳虎的建议,还不放心,就按照惯例进行占卜。
在占卜战争的吉凶时,很不巧,龟甲烤焦了。见不到上天的旨意,赵简子心中疑惑。掌管乐器的“乐丁”为他开解说:“《诗》说:‘先行谋划,于是占卜。’谋划一致,相信过去的卜兆就行了。”
赵简子听后,鼓起勇气,决定迎敌战斗。为了能够以少胜多,他发誓悬赏说:“范氏、中行氏违背天命,斩杀百姓,想要在晋国专权而灭亡国君,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我们国君很看重郑国,希望依仗着郑国保护自己。现在郑国无道,抛弃晋国的国君,帮助逆臣贼子。我们虽然人数不多,但是顺从天命,服从君令,推行德义,消除耻辱的决战,就在这次行动了!如果战胜了敌人,那么,上大夫可得到一个县的赏赐,下大夫可得到一个郡,士者可得到十万亩土田,庶人工商可做官,奴隶可获得自由。我赵鞅、赵志父如果没有罪过,就请国君考虑我的决定。如果战败有罪,就用绞刑把我诛戮,死后用三寸薄的棺木、容易朽烂的桐木棺埋葬,不要再有衬版和外椁,用没有装饰的马装运棺材,不要葬入本族的墓地中,这是按照下卿的地位所作的降低等级的处罚。”
《左传》记载说,经过一番战前动员,八月初七日,将要作战,邮无恤为赵简子驾驭战车,卫国的太子做车右,三个人站在战车上。登上铁丘,远望郑军人数众多,卫太子害怕,自己跳到车下。邮无恤把车上的拉手带子递给卫太子,而让他再次上车里来,并且斥责说:“你像个女人!”
卫太子蒯聩(音,快亏。人名)虽然上了车,仍然心惊肉跳,不停地祷告说:“祖宗啊,小孙子蒯聩大声向您们求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你们可要保护我啊。郑君搅乱常道,晋国处在危难之中,不能平定祸乱,派赵鞅前来讨伐。我蒯聩不敢放纵安逸,居于持矛作战的行列里,不能做逃兵。请保佑我:一不要断了筋,二不要折了骨,三不要脸上受伤,以成就大事,不给三位祖先带来羞辱。是死是活的命运,我不敢向您们请求,只求不伤身体发肤,珠宝佩玉不敢爱惜,都献给你们。”
赵简子一边巡视队伍,一边大声说:“立功的时候到了!过去,毕万是个普通人,七次战斗都俘获了敌人,后来有了‘百乘’的赏赐,也就是富有四百匹马,在家里得到善终。诸位,大家努力吧!死的是敌人,而不是我们!”
在赵简子的军队里,繁羽为赵罗驾驭战车,宋勇做车右。赵罗胆小,别人用绳子把他捆在车上,一同前进。军吏见状询问原因,驾车的繁羽编造了一个理由,回答问话说:“赵罗疟疾发作,躺下了。”
战斗开始之后,郑国人击中了赵鞅的肩膀,赵鞅倒在车里,郑国人缴获了他的峰旗。卫太子用戈救援赵鞅,郑军败逃。俘虏了温大夫赵罗。卫太子再次进攻,郑军大败,获得了齐国的一千车粮食。
赵简子的军队取得了胜利,他看着丰富的战利品,高兴地说:“行了,这下可好了!”他身旁的谋士傅傁提醒说:“虽然打败了郑国,还有知氏在那里,忧患还没有消除呢。”
赵简子能够得到部下卖死命支持,与他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几年前,周王朝的人给范氏田地,公孙尨(音,忙)为范氏收税,赵氏族人抓住了他献给赵鞅。军吏请求把他杀了。赵鞅说:“他是为了主人才来收税的,他有什么罪?”因此阻止了军吏,并且给了公孙尨土田。等到铁丘这一战,公孙尨带领部下五百人夜里进攻郑军,在子姚的帐幕下取得了峰旗,献上来的时候说:“请允许我以此帅旗,报答主人的往日对我的恩德。”
赵简子治军有方,善于总结经验。比如在追逐郑国的军队时,郑国的子姚、子般、公孙林殿后,他们掩护退军,并射击追赶的晋国军队。晋国的前锋部队,受伤和被射死的很多。赵鞅总结说:“对小国的军队,也不能轻视。”他还说:“我受伤之后,趴伏在弓袋上,口里吐了血,但是我保证了鼓声不衰,今天我的功劳最大。”卫太子听了之后,不服气地说:“我在车上救了您,在下边追击敌人,我是车右中功劳最大的。”驾车的邮无恤说:“我骖(音,参)马的两根带子快要断了,我还能控制它,我是车御中功劳最大的。”他怕大家不相信,就又驾上车,装上一点木材,结果两根带子就全断了。
" d- u& ~3 _2 R. _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马京雪 发表于 2017-9-11 22:25:41 | 阅读全部
赵襄子效法赵简子
% q& Z, q, j+ S- P, E+ \赵简子主政晋国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转眼到了公元前475年,在晋国专权几十年的赵简子逝世了,荀瑶(智伯)成了执政的正卿。智氏开始其权势的扩张,荀瑶果不负其父所望,不断的率领晋军屡立功勋,智氏成为晋国最显赫的家族,凌驾于三卿之上。前464年,荀瑶伐郑,在庆功的酒宴中,拿着酒葫芦砸赵襄子(赵毋恤)的头部,赵毋恤从大局出发,为了不破坏表面上的团结隐忍不发。但是自此智、赵交恶。公元前458年,荀瑶联合韩、赵、魏,四家一起瓜分了原来属于中行氏、范氏的土地,智氏从中获利良多,也因此而更为嚣张。荀瑶实力日渐壮大,大有兼并三卿而独代晋宗之势。
: x) x2 a4 k! Y* Y1 }公元前455年,荀瑶(智伯)毫无理由地向韩、魏两家提出土地要求,以势压人。韩康子韩虎、魏桓子魏驹作为两家的掌门人,心里知道自己不敌智氏,因此“皆赠万户之地”。6 |1 J7 s8 [6 @  [( ?% L
得到便宜的荀瑶,又向赵襄子提出了同样的无理要求,“索蔺、宅皋狼于赵”,理所当然地被赵襄子拒绝了,“赵毋恤不允”。盛怒之下的荀瑶,立即纠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赵氏敌不过三家联军,赵襄子率领大军退守晋阳,这是赵家经营多年的根据地。
: S8 r; {* F# G/ u, k9 \这个霸道的智伯是何许人也?智伯,是荀跞的孙子,也常被被写作知伯,他本名荀瑶(?—前453年),原来是姬姓(血缘大姓),家族又属于智氏,讳瑶,谥襄,其名知瑶,亦为荀瑶,时人在他50岁之后尊称其为智伯,史称知襄子。, t# T3 v- P3 N; _
智伯的父亲叫荀申,智伯是荀氏家族华丽的终结者,俗称败家子,当然他不是玩物丧志,不干正事,而是过分强势,为了开疆破土,扩大势力范围而无所不用其极。他直爽、天真、贪婪又可悲,他的战败直接导致三家分晋的历史格局。$ c- ]8 C. n" }4 x7 |4 n
《史记.赵世家》记载:襄子即位四年,知伯和赵、韩、魏三家把范氏、中行氏原有的领地全都瓜分了。晋出公大怒,通告齐国、鲁国,想依靠他们讨伐四卿。四卿害怕,于是就一起攻打晋出公。出公逃奔齐国,半路上死了。智伯就让昭公的曾孙骄即位,这就是晋懿公。知伯越来越骄横。他要求韩、魏两家割让领地,韩、魏给了他。要求赵氏割地,赵氏不给。知伯恼怒,就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氏。赵襄子害怕,就逃奔到晋阳退守。0 A* G; T3 I' _# A* U9 M
     原过跟随襄子,落在后边,到了王泽,看见三个人,从腰带以上可以看见,从腰带以下就看不见了。三人给了原过一根两节的竹棍,中间不通。对他说:“替我们把这竹棍送给赵毋恤。”原过到了以后,把情况告诉襄子。襄子斋戒三天,亲自把竹棍剖开,里边有朱红的字写道:“赵毋恤,我们是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三月丙戌日,我们将让你反过来灭掉知氏。你也要为我们的百邑立庙,我们将把林胡的土地赐给你。到你的后代,将有一位勇健的国王,皮肤红黑,龙脸鸟嘴,鬓(bin)眉相连,髭髯(zi  ran)络腮,宽胸大腹,下体修长,上体壮大,左衣襟,披甲乘马。全部占有黄河中游一带,直至休溷地区的各部貉人,往南进攻晋国的其他城邑,往北灭掉黑姑。”襄子再拜,接受了三位神人的旨令。/ q! b& d$ p4 l! o! P
    智伯带领三家联军攻打晋阳,一年多以后,引来汾水灌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里的人都把锅挂起来做饭,互换子女吃掉。群臣都有了外心,礼节越来越怠慢,唯有高共不敢失礼。襄子害怕,于是半夜派丞相张孟同暗中结交韩、魏。韩、魏与赵合谋,三月丙戌这天,三国反过来灭了知氏,共同瓜分了他的土地。于是襄子进行封赏,高共是上等。张孟同说:“晋阳有难期间,只有高共没功劳。”襄子说:“当晋阳危急之时,群臣都很怠慢,只有高共不敢有失臣下的礼节,因此他要受上赏。”这时赵在北方占有代地,南边并吞了知氏,比韩、魏强大。于是在百邑给三神立庙祭祀,派原过主持霍泰山神庙的祭祀。  X+ ?' L2 U$ K+ V8 A& \" z- q
! U9 O$ G2 P+ y2 D3 b
这段记载也见于《战国策》,记载这场战争的过程和残酷性大体上相似。智伯为了攻破晋阳,消灭赵氏,所以决开汾河水,灌入晋阳。赵氏之城不日将破,赵襄子极为恐惧,乃使其家臣张孟谈半夜出城,使反间计游说韩、魏两家,使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合谋一起在“三月丙戌”这一天反攻智氏,韩、魏都表示同意。智伯的属下智果等人多次言及韩魏将反,劝智伯防备,智伯不以为然。后韩魏引汾水淹智军,赵氏从城中杀出,内外同举,灭智军,杀智伯。知氏家族,因此而覆亡。
6 D3 w; r6 C; q% p智伯灭亡之后,他的宠臣豫让为了替他复仇,以报知遇之恩,曾经做出了让世人震惊事情,《战国策》说:3 I) s3 `  B: |. {/ k8 g
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以便趁机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不久赵襄子入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才知道是豫让化装行刺。这时豫让竟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拿下他,要杀他,可是赵襄子却制止说:“这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因为知伯死后没留下子孙,他的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1 U3 d: U, O+ {  o$ {
于是赵襄子就把豫让释放了。可是豫让继续图谋为知伯报仇。他全身涂漆,化妆成像一个生癞的人。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时对他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让听了这话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划刺杀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却要这样做,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1 J/ ^+ G0 n, Q
不久,赵襄子要外出巡视,豫让埋伏在赵襄子所必经的桥下。赵襄子骑马走在桥边时,马忽然惊跳起来,赵襄子说:“这一定又是豫让。”经派人搜捕之后,果然是豫让。因此赵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中行氏吗?知伯灭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报仇,反而屈节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国亡已经很久,你为什么如此替他报仇呢?”豫让回答说:“当我侍奉范、中行氏时,他们只把我当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们;而知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知伯。”于是赵襄子用怜惜的口吻感叹说:“唉!豫让啊,由于你为知伯报仇,已经使你成为忠臣义士了。而寡人对待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释放你了!”于是赵襄子就下令卫士把豫让包围起来。$ ^- [- U& X3 j' o; e* u) U
这时豫让又对赵襄子说:“据臣所知,一个贤臣不阻挡人家的忠义之行,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君王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不过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许我在这里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愿望?”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的志节,就当场脱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给豫让。豫让接过王袍以后拔出佩剑,奋而起身,然后用剑刺王袍仰天长叹:“啊!天哪!我豫让总算为知伯报了仇!”豫让说完话就自杀而死。赵国的忠义之士听说以后,都落泪惋惜不已。
; J0 L/ Z* v$ ?& {赵襄子与智伯的仇恨很深,所以在智伯死后,赵襄子用他的脑壳当瓢使,用来饮水,既解恨,也解渴。但是,对于智伯的宠臣豫让,赵襄子对其忠心事主很欣赏,对其为主人报仇的行为,表示出极大的宽容。这与赵家对待程婴、董安于是一样的礼遇。这些都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特别关注的是:$ n  ]) Q: i% |" M: T
赵襄子与韩魏两家约定“三月丙戌”这一天灭智伯,这个计划是哪一天提出来的?是什么时候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3 w' i3 F: l$ x! t( B《史记•赵世家》说,这是赵襄子从绛城向晋阳逃跑的路上,原过掉了队,遇上三位神仙,给了一段两节没有劈开的竹管,让他送给赵襄子,其主要旨意是:“三月丙戌,余将使女反灭知氏”。这个神仙赠送“神命”,能在一年,或者二年之后才发挥作用吗?
" T$ i* r% e2 M7 t: E我们认为,这个事件的叙述,在发生过程上,是颠倒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赵襄子在逃往晋阳的路上,还不存在“三月丙戌灭智伯”的可能,而是一年之后才发生了这样的转机,才需要这样的“神仙”帮助。假如,赵襄子在逃亡的路上就得到了神仙的帮助,他就不会出现日后所面临的危险情况:“三国攻晋阳,岁馀,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礼益慢。”
- A5 H* H/ l1 P9 V% j在这样濒临灭亡的情况下,民心涣散,士无斗志,如何保存自己,并且反败为胜,取得胜利?这是赵襄子非常头痛的事情。《史记•赵世家》说:“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此人即张孟谈,见《战国策》。司马迁之父名叫司马谈,所以他为了避讳而改其为张孟同)私於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张孟谈与韩魏两家已经约定好了“三月丙戌灭智伯”,这才有了“神命”发挥作用的前提。赵襄子非常需要在这个困难的情况下,唤起民众,使战士们焕发信心,去取得胜利。( _6 A4 f3 ~# t* u6 f, ^
用什么方法才能凝聚力量,起死回生?赵襄子在这个时候,想起了他经历过的范氏、中行氏发难的时候,赵简子是如何取得胜利的。那个时候,董安于为了唤醒赵氏民众保家卫国的士气,曾经借用扁鹊诊赵简子昏迷五日不知人事的医疗事件,编造了“帝令主君灭二卿,夫熊与罴皆其主也”的天命,因此才避免了灭顶之灾,并取得了预想的胜利。尽管事后董安于因为“始祸罪”而被知伯逼死,董安于和后人都认为这是值得冒的风险。
# a* X" K6 j; y4 t, z" I0 h赵襄子在逃亡的路上,是不可能预见到一年之后大家在“三月丙戌”灭智伯的。那么,赵襄子见霍泰山“受三神之令”的“上天安排”,其合理的解释是,在决定三家灭智伯的具体时间之后,张孟谈、原过和赵襄子等编造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编造手法,与“扁鹊诊赵简子”如出一辙,也是一个临时编造的“政治谣言”。' O) P5 W  z: D! Q1 [# X

; F# o7 w. w5 q! \% c' y# t6 J4 M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司马迁记载于《史记•赵世家》之中的这两个政治谣言,都有事后篡改的痕迹。* [9 c. }, F1 p. O% T# Q% d" C7 j
赵简子在被中行氏、范氏追杀的时候,他不可能设想到几十年之后,他的儿子赵襄子会灭代国,也不会想到二百年之后他的第七世孙子赵武灵王将会更换王后。因此,《史记•赵世家》在扁鹊诊赵简子事件的记录里,最后面的一部分文字是后世所添加的:“吾见兒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於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今余思虞舜之勋,適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所谓“翟犬者,代之先也。主君之子且必有代。及主君之後嗣,且有革政而胡服,并二国於翟。”在语气上,也明显表露出属于补缀,而不属于原创。
, U& m6 G. T8 d# R40多年之后的赵襄子,在当时的险恶形势下,他编造神命之时,也不会奢望自己的后代可以封侯、称王,而且还是一个“伉王”。但是这个“神命”之中却说:“至于後世,且有伉王,赤黑,龙面而鸟噣,鬓麋髭皞,大膺大胸,脩下而冯,左衽界乘,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诸貉,南伐晋别,北灭黑姑。”这个赵武灵王最需的内容,提早出现在赵襄子的时代,只能提醒我们这是后人补缀过的旧文章,而不是“原版、初印。”是赵武灵王及其史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添上去的补笔文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听下回赵武灵王补笔有凭证
+ c$ M! }7 q/ k1 w) A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