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怀念朱良春的3个关键词
曹东义 发表于:2017-9-24 10:38:1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578
良春现象 朱家军 章朱学派怀念朱良春的3个关键词
时间:2017-09-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曹东义
) L1 ^' B$ {1 n( G+ Z2 q9 i* }
  2017年8月19至20日,纪念朱良春国医大师百年诞辰活动在南京江苏省会议中心举行,海内外300多名中医同道参加了这一盛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到会讲话,国医大师孙光荣深情讲述他和朱良春先生亦师亦友的故事,诸国本老局长、多位专家、学者登台讲述朱良春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感人事迹。会议期间,朱良春的子女把他生前的积蓄捐赠给南京中医药大学,启动了“浊瘀痹诊治痛风病系统”等。报告与访谈相继,历史与未来相连。
  人们怀念朱老,纪念这位国医大师,仿佛他仍然还在大家之中;后学努力走近朱老,感受大家风范,传承中医学术,纷纷赞扬这是一次学术盛会。会议有3个关键词很重要:良春现象、朱家军、章朱学派,共同形成了“良春文化”。
  良春现象 感动世人真性情
  “朱良春现象”是20年前中日友好医院的史载祥提出来的,那时国家还未评审国医大师,朱良春身处一个地级市中医院却名动全国,耐人寻味。
  20世纪30年代,患肺结核病的鲁迅认为中医落后,排斥中医,最终撒手人寰;同时期的朱良春也患结核病,信任中医而被治愈并成为杏林传人,跟随太医传人马慧卿抄方,1年后成为章太炎苏州国医学校的学生,接受院校教育。日本侵华战争时学校被轰炸,朱良春只身来到硝烟未散的上海投奔恩师章次公,续写了中医近现代史上一段佳话。师徒话别之时,章次公先生赠予他1枚图章,希望其成为具有“儿女性情,将军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的时代大医。
  斑疹伤寒瘟疫流行时,朱良春表里同治,赢得时人赞颂,追随他的年轻人在齁神殿里学习中医4年,有20多人毕业后成了新中国的中医。
  新中国成立初期,朱良春把季德胜的蛇药、成云龙的铁脚将军草及陈照治疗瘰疬疮的经验都做成了科研成果,自己却不留名,不图利。没有睿智的目光发现不了三枝花,没有宽阔的胸怀也难以容下三枝花,三枝花的成功培育充分展示了中医大家的智慧、胆识与胸怀。
  朱家军 团队合作面向未来
  《黄帝内经》说:“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传承的问题,是中医历史的难题,无论是学派创立与流传,还是授业、解惑与传道,在过去都很艰难。大医难见,发展坎坷,传承难题,不易破解。长桑君考验扁鹊十年,才把禁方书传授给他;公乘阳庆与仓公的传承,也充满偶然与必然;张仲景的成功与华佗的不幸,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的争鸣都有学术传承艰难的因素。
  历经磨难,朱良春不忘培育人才,点石成金,帮助何绍奇、朱步先、史载祥等很多人茁壮成长,晚年与邓铁涛先生一起开创师徒传承新路,多次外出传经送宝,讲学大江南北,泽被杏林,硕果累累。
  朱良春成功培育“朱家军”的经验,亦值得大家借鉴。朱老的7个子女如今都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所、博物馆、中医院之中工作,有的已成为省内名医。加之子女的家庭成员、孙辈传人,名不虚传,人才济济,成为令人羡慕的“朱家军”。
  机构做平台,团队聚人才。疗效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基础,平台和人才是事业成功的保障。朱良春的子女们,之所以能够把他生前积蓄的400万元捐赠给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朱家军”的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社会、传承学术、助力中医事业复兴的高尚情怀密不可分。
  章朱学派 见证中医大转折
  “章朱学派”最先由著名中医学者孟庆云提出,邓铁涛等学术界专家赞同,朱良春生前也接受了这一提法。学派的形成,必然有其内在的鲜明特色,有承先启后的传承脉络。很多人认为,“章朱学派”起始于章次公先生,他倡导“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以及与西医并存“卓然自立”的学术主张,善于运用虫类药,治疗危急重症,倡导寒温统一,注重实效的研究精神等等,都是这个学派很鲜明的特色。然而,追根溯源,辨彰学术,这个学派形成的历史过程,传承长达百年以上,正好见证了中医学近现代的“华丽转身”,由“废医存药”的近代坎坷,逐渐走向“道术并重”的觉醒。
  笔者认为,“章朱学派”应从章太炎算起。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早年投身革命,反对封建政权,与孙中山、黄兴一起被世人赞颂为“孙、黄、章”三伟人,晚年退出政坛,致力于国学讲授、热心于中医办学,培育了大量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遮风挡雨。西风东渐时,学术界普遍检讨中国为何落后,严复、梁启超等学术精英反对五行学说。章太炎也受时代影响,于1926年发表了《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这样的国学大师否定五行,自然会影响巨大。
  章次公深受章太炎的影响,“次公”二字是他敬仰师父章太炎而自己取的,并非父母长辈取的本名。建国后,章次公成为卫生部副部级的中医顾问,两次与毛泽东主席彻夜长谈,被赞誉为“难得高士”。1956年,他的《从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发表在《新中医药》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如何看待中医理论的激烈论争,因此而被请到中央党校“学习马克思主义”3个月。1959年,年仅56岁的章次公因肝癌病逝。他生前曾告诫前去探视的朱良春:“良春老弟啊,要注意啊,你要注意三缄其口!”“废医验药”是一个时代的错误主张,其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失。
  朱良春晚年发现辨证论治特色淡化的严重性,多次撰文指出“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强调“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必须道术并重,才能复兴中医,发展中医。2013年4月,朱老再次强调:“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辨证是首要的、绝对的,辨病仅供参考。”“我们可以不认识病,但绝不能不识证、不辨证。”“我们要认真地温课,勤奋学习,联系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寻回失去的中医‘元神’,战胜诸多疑难杂症。”朱良春强调的中医“元神”,就是中医的指导理论。虽然目前有些人仍然不承认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属于科学语言,仅承认中医有些方药有效,有些技术可用。但是我们不该失去,也不能失去中医的道。“术以载道,道以驭术”,朱老认为复兴中医必须道术并重,它们是中医的元神。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道术交融、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医临床一旦失去了辨证论治,在没有中医理论位置的西医病名之下,所能保留的内容必然是没有“元神”的零散经验。
  在朱良春的论述里,我们可以看到历经百年磨难,中医已经从“废医验药”的魔咒之中苏醒过来,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与信念。尽管这个过程长达百年以上,但一旦发现了正确的道路,走上快速发展的坦途,章朱学派必将会呈现给人们更加辉煌的累累硕果。(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院科学院)
(责任编辑:刘茜)

9 ^9 s' g# T1 p& J0 c2 Y+ I
, W* C2 E+ M+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9-24 18:48:52 | 阅读全部
道与术的关系,很多人看不透。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9-24 18:50:26 | 阅读全部
:! X8 N5 N$ f# F' q0 x
先生好
- O* V; e" H) i! c  `; k- O:
/ Q$ h' p  I. U9 U3 F! n1956年,他的《从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发表在《新中医药》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如何看待中医理论的激烈论争,因此而被请到中央党校“学习马克思主义”3个月。. t: D4 u; J$ N* @0 Y# x
:, Y: i: _& B- |: ?4 g+ J- W
章次公先生的文章,也是批五行,行同章太炎先生。为何被请去学习。3 u* w7 C) P/ \
:* _, |1 A$ {8 \5 `1 z( Z6 o
谢谢
; y* f4 y% Y0 M' l6 }我:. J' Z1 O9 t( e# Y# s, e1 |
有人批判章次公,让他“被学习”,就像后来的学习班,在延安整风的时候,这种方法被创造出来。- Q, S/ b/ [# o; ]: A1 Y# N3 O
:9 Y8 u* S! [- i2 @! r- ?
请问先生,批他什么?2 E- I5 B3 }/ G7 z
:
6 A$ j' @+ M/ q难道能批他反中医吗?
  D, {) s4 y0 \& K0 I; E我:' @# K& X1 ], O+ k
这都是内部消息,不公开的。我在《中医近现代史话》里边,做了一些披露,不能全说。
4 e& L9 \) H5 V. A0 Z, c:
( f8 p6 h/ P( R- W嗯嗯7 Q4 X' }- M" N( E* G2 l
:
& V$ L' M3 ^9 I5 Z) {$ ]- R3 U0 P主席让他以马哲御中医
* n+ P) c* |( k3 ^7 z我:
0 t2 W  b+ [! [& m; }) B2 k毛主席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只是卫生部、中医司里有人整他。
  r' ~1 y: F6 H: z$ }:
( w: x% d/ g1 C  C# }4 R& O- _# L* `2 W& n6 B
:; I! x/ M1 [( V* P& M% q
木高于林: V( V' m/ r, G2 \6 \8 S# z' ?
我:4 _9 y/ c' V; _2 v1 v4 w) S
也不能这样说,否定五行,是历史的错误,章次公被打击是转折点。
" k6 Q) m0 h8 ~:
7 E; B: @: ~1 B! z嗯嗯
7 T7 H' q" Z0 d5 a: p1 _( k:+ x( K7 \3 D% Q) v7 F9 W& {* j& ?4 X' {+ P
五行学说首先是一种文化,文化,你怎么废除他。即然是文化,就否决了它的科学属性,当然也没有对错。只有继承、信不信是学习者的事,开中医某房间的锁,它也是把钥匙。- }2 f: c& J. P- ^
我:
% p' m/ c$ T2 G4 l五行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概括,大智慧能解决阴阳学说所不能解决的很多问题。
0 {2 l$ V2 }; n9 J- f6 G; d9 O:6 |! F* h/ H1 Y8 G% x$ J+ @
一种学说,一种智慧说理工具。
& E2 f! ?! d# r& [我:) N! ?6 k* x: V% V
“目前有些人(我的稿件是科学界、学术界)仍然不承认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属于科学语言,仅承认中医有些方药有效(需要研究),有些技术可用(需要规范)。”总之,不信任中医的理论,仍然是“废医存药”的时期。9 J/ o% V5 O1 E! W2 M0 t# |* S. D
:. W) ~# H1 ]0 n  ^) C0 X
道术并重非常好!
  ]( N) E* Y" a7 p' A% T:" P( t- B' S8 z+ x) s9 {$ C& h
但是道是否仍值得下大力气甄别商榷+ h/ O+ m% {7 @4 q9 [+ M7 r
:8 s4 ^" j+ d1 n* T- _
曹先生有大智慧大气度3 d. Y0 j7 C: _  L- Y  W
我:
8 N+ J1 S5 f2 Z5 j3 F2 e5 v一百年的衰落,主要是“道的困惑”,清末、民国,不缺名医,但是,现在看来衰落了很多,技术特色淡化,甚至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了。
' Y  X, L: L0 t4 P  A( g8 p我:" \" F; v$ ~3 O, [
“重术轻道,衰落难逃”,因此,才有百年磨难。“道术并重,走向复兴”,很多人目前还看不到这一点,甚至反对这个口号。
: f& Z: Y+ I+ l2 \! }:! ^" v! k0 c7 u2 p( P& \0 ^1 y& Y
是啊
+ a) ~- G3 W' G) q:
6 l* ~  ^% _4 k7 J* q( ~1 G现在科学至上。但就我个人浅见,伤寒论完全称得上科学!+ o& O& i3 P8 {" i2 |) j( a8 ?) H& U
我:
5 U6 G1 X% n  R- ]古代没有“伤寒”的概念,所有的伤寒都叫热病、天行。后来,《难经》“伤寒有五”、《阴阳大论》提出“寒毒”,华佗、张仲景遵从,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出版之后,“热病成了绝学”,伤寒变成了“显学”,这是学术“模式转化”。“认识论”变了,“实践论”也变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很多人不知道。都说,自古就有伤寒与温病,两者不相同。
2 J- Y% O7 b" X6 o9 i+ u:7 t! a7 h# w8 j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9-24 19:07:25 | 阅读全部
马京雪:+ D* X% g0 }/ I4 ?' i& {" g
明天我讲虢太子尸厥是什么病
0 R, @  z5 U3 r2 m4 F6 u7 ?$ N我:! d# e7 S& F# b- T9 y
好的2 m# b% }- s% F" e8 x4 V- ]( q
马京雪:
( |( z' m! e7 z6 Q$ S这个牵涉到内经的原文了,我翻译了一下,有的是百度的,有的是我自己的理解,内经好看,心里明白什么意思,但翻译讲出来就不太容易了,可能还是一知半解的缘故吧* _- r) a5 c& D
我:
' E0 r9 H/ Q; V, H( I这是司马迁自己整理的,扁鹊关于病机的论述,说到了阴阳、脏腑、经络、气血,非常重要。当然,他的综合治疗、对待别人赞扬的态度,都有大智慧。
" X4 [0 M# ]. l1 r, v) M2 F- j我:( X  |3 N8 [' \
需要深入挖掘,加以阐释。过去很多人都停留在“似乎”明白了的阶段,因此,就说扁鹊医学太古老,都失传了。9 X# D7 f) I' N7 }4 k: x% V* O
我:5 ~3 o0 s) D' K6 t. b
你看看,考古学家,从一颗牙齿、一个文物上,能解读出来那么多的内容,展示一个文明社会的“全景图”全景图,真是令我们汗颜。
( R0 A0 y( L8 Z4 y3 p马京雪:
7 W5 K* O8 ^: d2 W4 h8 ?我就不喜欢读现代的东西,总认为他们是杜撰的,买的现代的书都是看开头几页就不看了
. F( t2 K( r4 Q9 B. K我:! {5 y: y4 r4 @
都说,中医有文化,“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我们很多人算不上秀才啊。' ~% W4 {3 j# o5 D
马京雪:
* R" ]6 }) w, M( m5 J1 }) l9 O4 I文化用来指导实践,提高自我修养。就中医来说临床不用太多复杂的理论,调气机就可以了,但这样说很多人不明白,所以要深入浅出的讲讲,结果是历代医家越说越复杂,出了个中医奇葩加250黄元御先生,理论讲透了,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所以屡屡受挫。又有一个彭子益,河图洛书太阳地球的一大堆,也是越说越乱。- b0 d; E* R- b3 c" R5 p0 n( A6 H
马京雪:2 D4 N" c* `1 A4 j0 T
这是我当下的认识$ U8 S: C1 [0 |4 i
马京雪:
0 a% h* s" [) l- a% I# z  _中医与中国神话,龙文化,河图洛书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解了这些就能明白中医的精髓6 N% g( l6 G, q
我:9 h8 @! A; x; ]) ^; l
黄元御、彭子益,都是时空整体 的医学思想,与《辅行诀》一脉相承,也许是自己悟道碰上了,也许是耳闻加发挥。
7 I! O* B+ p  _5 \1 d4 T( T* L马京雪:- O$ m" O" Y( h+ e
辅行诀看了两眼,没看出门道呢,我正在看素问,一个阶段不能学太多了,太多就乱了,我看书不记原文,理解意思就好7 @9 M% b: D; i6 r8 f/ [- _) ^) x
我:
8 {' O9 ^- t, r8 P/ |/ v《辅行诀》是中医界的《红楼梦》1 r' ]5 x& w( z" E" b
马京雪:  J5 b: B8 [/ S
讲到辅行诀我在攻克他
% U+ m7 l2 t) l7 x% `我:. t6 K5 G2 i# `8 |8 U& i
从大的方面看,《汤液经》的辩证体系,先百病,后热病和天行,那时还没有“伤寒病”。( S! M9 k: o$ X6 V" [' E/ B
马京雪:! ], I* \+ ]; R; s3 a. T% U8 W& w
有没有可能是伤寒百病不分或者分别的不细5 I3 D+ Q% H7 {  A
我:
) {4 h9 |. d2 y# n古代没有“伤寒”的概念,所有的伤寒都叫热病、天行。后来,《难经》“伤寒有五”、《阴阳大论》提出“寒毒”,华佗、张仲景遵从,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出版之后,“热病成了绝学”,伤寒变成了“显学”,这是学术“模式转化”。“认识论”变了,“实践论”也变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很多人不知道。都说,自古就有伤寒与温病,两者不相同。
, X( T4 _* G3 _5 D- E6 |马京雪:
3 b0 e  c6 C* u% H7 }% j, E- d明白了,伤寒即是温病,温病即是伤寒,只是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已
. C- |, W  y0 z- F( K1 }% H9 [! Y我:. `) _! L7 L9 ~2 i
伤寒、温病都不是一个病,都是“一群病”,都是对各种外感病的总概括,只是不同时代的医学家认识不一样。所以,互相有优劣短长,可以互补,不是势不两立。
" n( w* m6 b0 o# V) x4 C# h) j- B马京雪:
# {3 r8 _( }. M$ z5 @! D) e' t5 X所以说非典也只是伤寒或者温病的一种,他们有共同的规律,也有各自的特性,抓住共性,适当变化调整个性方面的就可以有效治疗。但中医界有个致命的问题,不尊伤寒论方剂用法,对急性病,外感病过于循规蹈矩,病重则药重,伤寒论的药量用原量,分三次服,一天内可以尽剂,效果还是很好的,当然没有安痛定之类的退热快
& _4 `* `& P, P  L+ x$ T1 J" d马京雪:
/ x) O- ^) v: h+ F0 N例如太阳病,恶寒发热,以麻黄汤为主,加石膏,柴胡之类效果更好,三阳同治,陈士铎有这个说法,梁国平也跟我说过1 t2 n5 X7 C1 l; L2 g- b" Q( L6 H
我:
1 e* x  C* ~7 J5 V仲景之后,医学家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张锡纯先生是大学问家,他对《伤寒论》也很有研究,但是《医学衷中参西录》推出“阿司匹林石膏汤”,令人深思。不要想当然,随意下结论。假如张锡纯先生没有高深的临床经验,我们就会群起而攻之,说他“离经叛道”,但是,他的“阿司匹林石膏汤”写到自己的著作里,作为一个向大家推广的方剂,难道只有表示自己“新派人物,不保守”?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