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价值——“时空共存”与“形神一体”
曹东义 发表于:2016-7-14 17:01:5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262
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价值
——“时空共存”与“形神一体”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曹东义
中医之所以是我国原创的医学体系,首先是因为它有很多独特的医学理论。比如“人与天地相关”的整体观念,“四诊合参”的诊断技术,“辨证论治”的治疗思想等,都是凝聚着古人哲学智慧的医学思想。
研究中医理论,从空间构成说不通
人体有结构,也有功能。西医从解剖器官开始研究人体,按照形态结构的特点去研究器官、细胞的功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方法,但是这种研究侧重于形态的空间结构,对于同样属于“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因素几乎没有考虑,所以就会遗失很多重要的元素,因此这种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局限而片面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把这种单纯重视形态,忽略时间状态的研究方法奉为圭臬,对于时空因素同时把握的研究方法加以排斥,得出了很多不正确的观点,突出地表现在对于中医学术的不理解和排斥。比如证本质研究、脏腑本质的研究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就难以取得符合中医本来面目的结论。
笔者认为,通过研究中医的藏象理论,可以看出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也有助于阐明中医的脏腑本质。
时空整体生成,是中医的认识方法
人类的进步免不了渔猎生活,屠宰牲畜、熟食内脏也是古人的常识。因此,中医前辈对于人体肉质器官的认识,应该很早就已经明晰了。但是,他们没有从解剖的道路上前行,而是按照“藏象”的认识方法,构筑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素问·六节藏象论》首先从天地人的关系开始论述,讨论天地之气对人健康的影响,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天与地相比,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天气的变化十分复杂,难于把握,但是可以通过草木万物的颜色变化来把握;地气的变化也很复杂,不容易把握,也可以通过草木万物的滋味来了解。
通过“五色”了解天气,通过“五味”了解地气。这里的“五”不是“五个”数目字,而是“一分为五”,是对整体的概括,因此“五就是全部”,五色代表全部的颜色,五味代表全部的滋味。
因此,岐伯说:“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色味分别入五脏,人与天地相关
天色随时而变,地味随时而异。《素问·五藏生成论》说:“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碱。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五色、五味代表世间万物的属性,它们虽然纷繁复杂,但是并非杂乱无章,而且和人体联系十分密切,井然有序,有规律可寻。五色入五脏,五味入五脏,其实质是人与万物相联系,天地万物是一个有序的整体。
天地万物的整体性,就是时空的有序性和整体性。
单纯强调空间的有序性不行,只说时间的有序性也不正确。只有把时空结合起来表述,才能准确说明天地万物的有序性。
因此,黄帝问岐伯“藏象何如”的时候,岐伯的回答,不是从五脏的结构特点来论述,而是从每一脏与自身形体结构的关系、与神态功能的联系、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说明。他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从岐伯的回答里,我们看出了中医的特色。但是,如果按照还原论、形态决定功能的观点来看,就会认为岐伯“顾左右而言他”,属于“文不对题”。因为从解剖和生理功能的角度,一提到“心”,首先看的是心的结构,再说心的功能,无论如何也不会和夏天的气候联系起来。
打开腹腔,人们看到的五脏,不用细看,一定不是五个颜色,也不会是五个温度、五个滋味,更不会是固定不变的“五个方位”、“五个声音”、“五个情绪”。
也就是说,按照解剖的方法,按照实际测量、观测的指标来看,中医的脏腑、藏象理论都是错误的,属于“人为安排”的虚假论述,经不起“实证检测”。但是,按照生成论的观点,世间万物皆生于无,随时空而有所不同。人是天地之间最有灵性的生命,人的出现和消亡,也是时空转化的结果。
“时空共存”,是生命的重要特征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由天地构成的空间,由四时形成的时间,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条件。只强调空间重要,或者只认为时间可贵,都不是全面的观点。
中医认为,五脏构成的三焦,凝结着时空双重元素,这与五方四季的布局一样,决定着人体气血阴阳的生长化收藏,也决定着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升降出入,生生不息。因此,无论肝肾肉质器官的实际位置,是在脾胃的上边,还是在脾胃的下边,或者在同一高度,并无实际指导诊疗的意义。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肝肾永远处于下焦,脾胃必须在中焦,这样才能保证时空的有序,生命的升降出入正常运作。
三焦时空气化运行正常,人体的健康才有保障。
人体时空运化失常,就会产生疾病。百病之生,既有空间的升降失调,也有时间的寒热差异。
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的八钢辨证分类,既需要分清空间运行的滞碍,也需要辨明时序寒热的错位。当其位,得其时,无太过、不及,则属于正气,人体和谐无病。失其位,非其时,就是邪气,邪气存则正气损,人体就偏离了健康。
“形神一体”是中医的特色
中医的精神观,是把人看成“形神一体之人”,并且主张五脏都藏着精神的一部分,五脏都属于“五神脏”,这种“心主神明”,比“脑主神明”有很多优越的地方,我们后边还要细致分析。
中医说的“心主神明”,绝对不是一个错误的命题,而是一个伟大发明。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精神的主宰,是领袖、君主,却不是整体,不是全部,这很有意义。中医进一步把精神进行分解,认为人的精神除了感知、思维之外,还有魂、魄、意、志、思、虑等细微的差别。并且这些不同的精神、情志活动,受不同脏腑的制约,是一个“整体参与,互相制约”的过程。
人的精神是五脏之间分工合作的整体体现,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密切配合。
《灵枢·本神》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段话就是细致区分人的精神,其不同部分与不同的脏腑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神志的主宰是心,心主血脉,因此,人体的精神与血脉有联系。而肝藏血,血载魂,所以肝也与人的精神有关系。我们常说“中华魂”,讲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中央关于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决定说:“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个人失魂落魄,就是六神无主,整个精神世界很空虚。“出卖灵魂”,也是大家所不齿的事情。如果整个社会普遍精神空虚,那么这个社会也就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肝藏血,血摄魂。一个人灵魂是否正常,与肝藏血是否充足有关系。肝气太盛,生气着急,不能藏血的时候,气血上行于头面,人就出现脸红脖子粗,头晕脑胀的现象,这就是发怒,也叫动肝火,肝藏魂的功能就会受影响。
“肺藏魄”,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气能推动血液运行,气是动力。一个人是否有魄力,与人体的肺脏的肺气是否充足有关系。一个有魄力的人,声音洪亮,做事果敢。中医认为,肺属金,其中有孔窍,因此金叩则鸣,人的声音是否洪亮,与肺气是否充盛有关系。气力过人,声音洪亮,是整个人体内在精神充足的象征。
“脾主思”,脾主运化,把饮食精微物质上输于肺,经过气化变生气血。脾不仅与气血的生成有关系,而且脾主统血,脾虚之人经常失血,比如月经淋漓不断,或者消化道出血,就需要益气健脾,使其恢复统血、管制血液运行的作用。脾主思,思索的过程,也是新旧信息互相交流、碰撞的过程。心主神明,脾主思考,它们的配合,与气血有关。人思考的时候,就要调出肾脏所储存的记忆,而去调记忆的脏腑就是脾脏,所以说“心有所忆,谓之意”。可见,脾的运化作用,不仅在水谷代谢上,而且在精神思维方面也是如此。
“肾藏志”,肾主藏精,精血互化。所谓志,就是人体储存的记忆。肾不但藏精,而且储存记忆。肾所储存的记忆在大脑。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又说“脑为髓之海”,肾主记忆,就是脑主记忆。所以,一个人记忆力下降,可以通过补肾加以治疗,也可以通过健脑,获得改进记忆的功效。
正常情况下的人,都是“形神兼备”,或者叫“形神一体”的人,而且精神的作用重于形体,精神主宰形体。善养生者,首先养心、养神,其次才养形。
《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由此可见,神的有无,决定人的生死。中医对于人体精神的重视,是非常显著的。
“时空同调”,是中医治疗的特色
药物的四气五味,不是其在自然界被测量出来的物理量,而是对其进入人体之后发挥作用,时空总体趣向的概括。
药物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的性味,都凝结着时空的性质,具有驱动或帮助人体升降出入的作用。
天地之大,不外时空;人体虽小,也一时空。
人体与天地万物相联系,各种联系尽管纷繁复杂,但是不外乎“时空”对应“时空”,也就是每个主体的人,以生命的整体,对应着天地万物的整体。
人体对万物的认识,必须通过眼观五色,口尝五味,手摸体感寒热温凉。中医把复杂的事情概括起来,“大道从简”提纲挈领,把这些认识在实践之中反复印证,逐渐得出减毒增效的理性知识,成为代代相传的药性理论。
总之,“时空共存”是由“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衍生而来,也是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价值,它关系到中医对于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也是指导中医诊疗的基本理念,值得大家重视。
% Q, B! I( {8 r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