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石家庄市举办了纪念郭可明诞辰115周年暨首届郭可明温热病流派学术思想传承与发展大会,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张学文、李佃贵及300多位代表共同出席了这次盛会,多位专家作了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郭可明(1902~1968年)生于石家庄市东仰陵村,家中几代行医,在那个缺乏品牌意识的年代创立了“碧云堂”,成为遐迩闻名的老字号,也是石家庄典型的中医药文化符号。
凌云壮志是少年 步入庙堂见领袖
郭可明14岁便跟随父亲学医,满怀壮志,希望普救天下众生疾苦;勤学博览,叩问经典崇尚历代名家,逐渐精通内外妇儿临床各科,20多岁即名满乡里,却不置田产家业,悬壶石门(今石家庄市),开业行医,医人无数,声名鹊起,就连日本宪兵、伪政府官员也知道他的医术不一般。有些地下党被抓起来,身份还没有暴露,委托郭可明出面去“保人”。往往很快就被放出来了。建国初期,他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组织办联合诊所或进医院。1954年,石家庄流行乙脑,由于没有相应的西医药物,病死率多在30%以上,侥幸活下来的病人也往往留下终身残疾。郭可明先生治疗乙脑,90%以上的患者都获得痊愈,并且治好了苏联专家的脑炎,创造了奇迹,震惊了对中医不太信任的西医。时任卫生部长的李德全向毛泽东主席简短介绍这些事迹,毛泽东主席望着眼前的郭可明,说了很多鼓励的话,郭可明听不太懂湖南方言,但毛主席连声说的“了不起,了不起!”让郭可明终身难忘。
父治乙脑立大德 子战非典济苍生
国医大师路志正当年在卫生部工作,负责调查总结各地的中医经验并指导推广使用。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的经验上报卫生部之后,路志正及另外两个工作人员到了石家庄,只有他认定治乙脑的好疗效是中医的成果。若没有路志正的坚持,郭可明的经验极有可能“未被重视”,中医的独特疗效也就因此被忽视了。卫生部经三次调查取证后肯定了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治疗乙脑的经验并在1955年底进行了表彰。次年在北京推广的时候,前半年效果很好,“完全可以重复”,后半年雨季降临之后,死亡率大幅上升,因此有些人开始怀疑石家庄经验的可靠性。卫生部与北京市卫生局联合组成专家组会诊,蒲辅周等中医名家在石家庄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因时制宜、辨证论治的法则,又一次把中医的疗效提升到西医难以比拟的高度,这场风波才算平息。路志正说,他作为推出这个经验的当事人,当时承受的各方面压力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这也教育了我们,必须坚持传统中医的诊治特色。
2003年,非典突袭广东,一路北上到了山西、北京、天津、内蒙古,疫情如火,考验着疾控能力。很多大医院被非典病毒污染,隔离传染源让大街上“万人空巷”,时年64岁的郭纪生主动申请到一线去救治病人。20多位病人经过他的细心治疗全部获得痊愈,事后他才知自己是全国年龄最大的一线工作者。这和他从17岁跟随父亲郭可明学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无关系。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为郭纪生颁发的奖牌上面写着两句话:“父治乙脑立大德,子战非典济苍生。”
时隔半世纪,郭氏父子,双星相映,德艺双馨,令人仰慕。
传承中医靠自觉 科学殿堂看疗效
郭纪生继承父亲的遗志,不仅弘扬了碧云堂的传统,积极参加进修学习,曾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脱产学习中医四大经典两年多,参加国家防治慢性气管炎“大协作科研”项目,积累了上千观察病例,后来担任石家庄市医学研究院院长。因为成绩突出,他被评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他还积极创造条件,带教高徒几十名,到各地讲学,宣传中医,不知老之已至。
郭纪生为了传承、发展中医,用事实说话,历经艰辛整理了大量原始资料,主编《温病大家郭可明治疗乙脑实录》,该书以真实完整的大量病例资料,再现了当年郭可明治疗乙脑的历史过程,有理论,有方药,有故事,有结果。97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深情为本书作序,回忆当年认定这项成果的艰难过程,指出只有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才能创造时代新的成就。他还认为总结过去是为了未来更好地诊治传染病。年近九旬的张学文国医大师,认为中医在急症的诊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理论与技术,必将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手捧这部不平凡的著作,我感到这是中医历经磨难,送给当代杏林珍贵的礼物,也是中医对中华民族巨大贡献的结晶。只有认真学习、不断总结,像郭氏父子那样执着、顽强奋斗、不断求索才能有理论自信,才可以达到疗效自强。学习了《温病大家郭可明治疗乙脑实录》,不禁感慨中医治疗病毒性传染病有着西医、西药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就应该在禽流感或者其他病毒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时候,广大民众应该考虑选择中医药,业界也应把中医药列为“必选”,而不应该仅仅作为“备选”的措施之一。突出中医药的作用,就是首选和必选,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不重视这些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人类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中医的复兴,需要千万个郭可明、郭纪生。只有具备了大量的这种人才,中医才能自豪地说,我们不仅做到了“中西医并重”,并且在很多方面“卓然自立”,依靠原创的理论与技术走向世界,造福全世界更广大的民众。(作者单位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责任编辑: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