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探索半世纪,传承心法三百万 ——学习《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浅谈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 近日,很荣幸地收到了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赠送的三大册著作,总字数超过330万字的《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全集装帧精美,内容厚重,条理清晰,论述精深。其著作突出“追本溯源,平脉辨证”,可见二老毕生求索,传承中医的献身精神,是一套集大成的巨著,突显于医界之中,令人叹为观止。 投身杏林,成为中医传人 李士懋田淑霄二位先生,半个世纪之前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批学员,特殊的年代铸就了不同寻常的命运。那是中医崛起的年代,也是百废待兴的时期,毛泽东纠正了歧视中医的错误政策,成立中医研究院,办中医学院,让中医进医院,号召西医学习中医,用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扭转了取消中医的势力,使中医在新中国得到了新生。中医不再是“旧医”的代表,而是即将为世界做出较大贡献的国宝,是一个等待发掘的伟大宝库,是一个需要整理提高的行业,吸引着很多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投身其中。 李士懋先生从北京101中学这个干部子弟聚集的学校,田淑霄女士从北京实验中学,不约而同一起来到刚组建的北京中医学院,缔结了相濡以沫的姻缘。建校伊始,没有课本,缺乏教师,连校舍也是租借来的,但是,共同的追求和理想,使他们把整个身心投身到新的学习任务之中。毕竟那时有经验的老中医很多,中医神奇的疗效令人向往。 李士懋先生的父亲是国家政法系统的干部,他让儿子学中医,既是相应毛主席的号召,也是因为家人多次受过中医之惠。李士懋先生的母亲曾患高血压,请北京老中医余冠吾先生诊治,余老重用蜈蚣,仅四付药就治好了,且几十年未复发;不久又患下颌关节肿痛,嘴张不开,余先生触诊后说是瘀血,予桃核承气汤,两剂而愈;父亲患关节炎,余先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重用附子加乌头,亦四剂而廖;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伯父高度浮肿,余先生予鸡鸣散,下黑水半盆而除。 这个疗效不凡的余冠吾老先生,是李士懋父亲的朋友,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日本占领中国之后,老先生愤而辞职,闭门读书自学中医,抗战胜利之后在前门外开业行医,疗效奇特,用药胆大无比,被人称为“余疯子”。 进入北京中医学院读书时,田淑霄的表妹患骨髓炎,虽已封口,但仍疼痛,求中医研究院的元老余无言老师诊治,这个余老中医触诊后说:“脓尚未尽,当以排脓,我给你用药,一周内破溃,脓尽再予生肌收口。”用八珍汤加减一周,果然脓尽而愈;几位脊髓空洞症病人,予地黄饮子亦均获著效。 在校六年,很多老师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来自上海的秦伯未老师,把便秘比喻为河里行舟,舟欲行,须风的推动,水的润行,形象生动又易明了,他的《谦斋医学讲稿》就是临床课的基础教材。名师们结合自己的体会和临床实践,深入浅出,把一些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很容易接受。 在校期间,老师们还带队多次到门头沟煤矿临床实习、参加中央卫生工作队,到甘肃通渭医疗救灾。他们侍诊和请教,深得这些名家前辈的亲传。比如一寒疝病人,初用小建中汤无效,带队的孙华士老师点拨其方子之得失,然后给病人开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而廖;针灸实习时,杨甲三老师进行指导,纠正其取穴进针;面对几十个腹水病人,老师结合实例讲“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在北京同仁医院实习时,名医陆石如老师亲自带教,倾心相授,皆使其受益非浅。 来到大庆,走上济世岗位 经过六年在校的“全面学习,重点继承,整理提高”之后,他们首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到处都需要高水平的中医传人:有的同学去了最高科研机构,有的留校任教,有的在大城市安家立业,而李士懋田淑霄选择的是到边疆去创业,去接受严峻的考验。在大庆他们结成了终生伴侣,也奠基了共同奋斗的中医事业。 当时,铁人王进喜提出“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言壮语,激励着很多年轻人献身祖国,他们一起怀揣着梦想,在大庆一干就是17年。 在任儿科专职中医期间,每天与西医一起接诊大量的病人。当时儿科共有三个病区,200多张病床,病人多时常加至三四百张。主要病种为麻疹、肺炎、流脑、菌痢、中毒性消化不良等,急危重症患者占了2/3,每年死亡约500多名,有时一天死亡十多个病人,尤其冬春麻疹流行时,白天黑夜在病房,配合西医抢救,半月亦难得回家一次,日夜坚守在临床第一线,诊治和抢救患儿。 每天面对那么多危重病人,没有成熟经验,也无师可问,只有努力学习历代温病名著,每天在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过程中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方面,他们突出了中医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以后的临床、教学、科研尤其是开展中医急症的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麻疹治疗的体会》即是当时抢救患儿麻疹合并肺炎、肠炎、心衰等经验的总结。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工作需要,领导调李士懋先生和夫人田淑霄到大庆南区医院成立了中医科,病人多的看不过来,只能每天限号,病人多是头天夜里排队,第二天抢个号,夫妇二人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所涉及的病种内外妇儿俱全,疑难病症甚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临床实践资料,为今后的临床水平的提高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调入高校,直面现实困惑 李士懋田淑霄来到河北中医学院教学岗位,除定期出诊,按时教学外,进行理论探索,发皇古意,创新立说成为新的课题。 李士懋先生坦承地说,进入大学担任老师,给他带来困惑的是中西医结合。他认为,50多年实践下来,二者结合得如何姑且不论,中医失去了很多传统的东西倒是实情。“症结在于,原则上高喊继承发扬中医特色,但实际干起来仍是以西医标准来衡量中医、改造中医那一套。喊的与干的两张皮,岂不哀哉。”李老说,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根本看不到中医特色。 李士懋先生诙谐地说:“至于动物实验,必须造病理模型,中医治疗是以证为核心,证的判断须望闻问切,一个老鼠满脸毛,如何望?小爪子就那么一点,如何切?吱吱乱叫,如何问?脱离了四诊,哪来的证?”李老幽默的话语,透着很多无奈。 他说,若不按这个模式去做,莫说学位、职称、获奖等,恐怕连个论文也发表不了。“这好比旧社会妇女裹足,怕脚大了丑煞人,连个婆家也找不上,只能把好端端的脚裹成残废。” 于是为了科研立项、授艺带徒、评聘职称等世俗之事,李老自嘲自己也不得不进行“裹脚”。年近退休,他重拾外语,苦学西医基础和科研方法学,求助西医老师去做种种实验分析。李老说自己真是“大感郁闷,心神俱疲”。几经折腾,李老发现,自己的优势还是在中医,与其迎合“潮流”,莫若坚持自己。 科学是多元的,发展道路也应是多元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史》中曾说:“中医和西医在技术上结合比较容易,但要使两种医学哲学取得统一,恐怕是极为困难的。”此言道出了中西医根本不同之所在。 回归传统中医的李老,自谓铁杆中医,意为尊崇传统经典,不被西化乃至异化。这才是他所熟悉的世界,充满阴阳和气血,追求天人合一,平衡中正。 追本溯源,倡导“以脉定证”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汇集二位先生半个世纪的探索心得,第一册首先对仲景脉学进行深入剖析,何谓辨?何谓证?如何论治?脉诊在张仲景心目中的价值、意义如何?张仲景如何构思自己著作的篇章名目?张仲景所说的脉象后世是如何继承的?这些内容,集中在第一册之中,以118万字展开叙述,真可谓博及医源,旁通问难,务求医圣心法,于有文字与无文字之处,直趋仲景堂奥,展开论述,求取真经。 仲景的著作,以《伤寒杂病论》为书名,伤寒是其用力最多的部分,那个时代也是《难经》以“伤寒有五”发挥《素问·热论》的时代,广义伤寒学说涵盖了众多温热病的诊治规律。仲景之学,历经晋唐宋元众多医家的阐发和补遗,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和更多的治疗方法,六经辨证体系已经难以容纳众多的新内容。因此,明清温病学另辟蹊径,更辄易帜,主张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或者主张邪伏膜原,一时寒温论争此起彼伏,大有后来居上势不两立之趋势。 李士懋田淑霄先生深入研究温病变化机理,以火热内郁病机,阐发外感温热病的病理机制,这就为沟通伤寒与温病奠立了基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伤寒发热也是“郁阳为患”,其与温病在病理机制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位先生在第二册之中,以96万字的篇幅,从理论探索到临床验案,详加论述,细致阐发温病学说,真知灼见,充溢其间。 张仲景不仅长于伤寒病的诊治,对于内科杂病诊治也有很多贡献,因此,《金匮要略》也是后世尊崇的经典。 李士懋先生长于内科杂病,田淑霄先生则于妇科病诊治更见功底,因此紧接着第二册的有关内容,在126万字的第三册之中,大量的临床验案透露了二老几十年的心得体会,贯穿其中的主线则是“平脉辨证”。 李士懋国医大师毫不讳言自己要扛起“脉诊”的大旗。他说,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看似平常的四字背后,却有着一番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四诊的顺序说明了其在诊断中的主次地位。但他认为,“望闻问切”是四诊在诊断过程中运用的顺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后排列,继而提出“脉诊在辨证论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甚至将脉诊提高到在四诊中占据五成到九成的重要位置,与其说这是一种创新,更不如说是一种对传统中医的回溯和坚守。在这种坚守中,令皓首穷经的他每有所得,便欣悦异常。 李士懋大师认为,切诊对一个疾病的完整诊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诊断要有四个要素:一是病性,二是病位,三是程度,四是病势。在明确诊断的这四个要素中,脉诊一般都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即使出现“脉、舌、症”不符合的时候,也当以脉为准。他认为,“舍脉从症之假脉”说,是不懂脉理的无稽之谈。“脉无假脉”,各种脉象都是一定病理状况的外在反映。 李先生虽年届八旬,可现在仍苦读经典,参悟辨证之道。他说,以古为师,努力领悟;以古为友,平等探讨;以古为徒,敢于评说;以古为敌,勇于否定,建立自己的见解。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把二老的学术思想和盘托出,是他们传承中医的心法和语录,给大家带来丰厚的学术内容,也为中华杏林增添了一朵鲜艳的奇葩。笔者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发挥其应有的现实作用和未来价值。 2015、7、29 + x6 T# C4 f6 K B8 S$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