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5431|回复: 0

杨思远:千古经方桂枝汤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8

主题

693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616
发表于 2018-1-2 19: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古经方桂枝汤
杨思远 2018.01.02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该方药简力专,配伍严谨,药性平和,且有补益作用。
在许多人眼中,桂枝汤就是治疗中风(现在统称为感冒)的,是发汗剂。因其以桂枝为君药,佐以灸甘草、生姜、大枣,除芍药以外,皆属辛温甘温之物,而且张仲景在使用桂枝汤时,明确指出要取微汗。因此,在医疗实践中,许多人都将其作汗剂使用。特别是受温病学说的影响,面对感冒发烧患者,许多人在夏季唯恐其助热过汗伤津不敢使用;也有医者在冬季囿于“冬主收藏”恐其解肌辛散而不敢使用,致使这一千古名方现在少有应用,甚至市面上已找不到桂枝颗粒这种中成药了。
其实,桂枝汤并非汗剂。这从张仲景立方之意即可看出。《伤寒论》第12、13条明明白白地写着:“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从其所列适应证看,脉浮、发热、汗出是主证。按照《黄帝内经》“(勿)虚虚,(勿)实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有热则不应用辛温之药,汗出则更不当发汗,而且《伤寒论》中多处讲到不可过汗,恐伤津液,并制定了许多误汗坏病的补救方法。如果桂枝汤是汗剂,岂不自相矛盾?
另外,张仲景在讲到桂枝汤服后护理时清楚写明:“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虽然强调不汗更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但同时强调,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而且服药后须“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这说明,桂枝汤本身并不能发汗,“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才是导致发汗关键因素。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虽有30多处讲到“发汗,宜桂枝汤”,但同时也都强调护理方法“如桂枝汤”。应用实践也证明,如无“啜热稀粥、温覆”服桂枝汤后是不会发汗的。
从药物组成上也可以看到桂枝汤并非汗剂。桂枝虽系有辛温之性的阳药,但其主要作用是解肌、降逆、补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许多方剂都用到桂枝,如桂枝加桂汤等,但都不是用来发汗的,而是要用桂枝降冲逆或用其使阳达四肢。当然,在阳虚阴旺之时,其解肌作用亦可使汗得出。方中芍药系具酸收之性的阴药,不但不能发汗,且有敛汗的作用,与桂枝等量配伍,也说明张仲景立方之意并非发汗。而草姜枣之用,意在调和中洲顾护心胃,更非发汗之品。作为一个配伍严谨的经方,其药性是很平和的,是地地道道的补剂。也正是基于其温补作用,才有小建中汤之方。但毕竟本方以阳药为主,对于阳气过旺之人服后可致鼻出血,在辨证基础上可适当减少桂枝用量。
作为补剂,桂枝汤,又名阳旦汤。顾名思义,它是用来补阳的。但实际上它不单是补阳,而是阴阳双补,而且是有补有泻。其方药组成虽然只有五味,但其用药之精,配伍之绝无与伦比。桂枝补阳通阳,芍药平肝补阴,草姜枣调和中洲,顾护心胃,体弱者可间断服用以强身。从我个人的应用实践来看,桂枝汤用于治疗感冒,其效快捷,而且治愈之后,人的精力更加充沛,抵抗力增强,不易再患感冒。相反,辛凉之剂虽可退热减轻感冒症状,但服后易致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且再受风寒易重感复发。
至于冬夏之别故当注意,但现在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小环境己非汉时相比。只要服桂枝汤后嘱其勿汗出当风即可,不必过于掬泥节令。

, O! |9 T$ K3 s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