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2816|回复: 2

有人对中医师承说三道四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8

主题

6929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610
发表于 2018-1-31 18: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开中医师承的“遮羞布”原创 2016-08-25 岐黄小心心 纪录中医
" h: u2 k- k& Q1 X9 F% b5 b5 N5 L2 w
3 b8 L' @5 c! v: w  o" E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批评当时的医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 }  `8 y: F/ W0 y/ J6 B
仲景先师批评的医生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仲景先师指出的问题在当今中医界蔚然成风。今天,我们暂来说一说,“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的问题。

. [7 [! ^9 A2 e  n9 ~9 N* W
世家
“各承家技,终始顺旧”,意思就是单纯依靠祖宗传下的技术混饭吃,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不求进步。中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医学,而氏族制度绵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自然便会有许多的医学流派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的,而“中医世家”也便成了一个很高大上的词。历史上有些大高手确实有世家背景,如钱乙曾跟随姑父学医,叶天士祖父、父亲皆为名医。但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更多的大高手并不是世家出身,而是本家族的“医一代”。细细算来,从遇长桑君的扁鹊,到保密工作做到家、不传儿子的公乘阳庆传医于仓公淳于意,到受学于同郡张伯祖的张仲景,到金元四大家,到大多数确实有高水平的明清医家,几乎都是拜师没有血缘关系的名医,甚或自学成才,而成为了本家族“第一代高手”。非世家传承的成才率似乎比世家传承要高许多。而世家难出大家,似乎是中医一直以来的一种尴尬情形。
) c* S* V% P' ?' g9 N7 e
: K+ a1 ]7 V0 z; M5 V9 w
但无论是非世家还是有世家传承的高手,总有一个魔咒伴随着他们,即大高手们的水平超过了祖辈、师父,却很难在儿孙、徒弟中被继续超越,甚至维持既有水平的传承与发展都做不到。历史上最成功的非世家传承发展实例可能要算刘完素——朱丹溪这一支了。刘完素一传荆山浮屠,荆山浮屠再传罗知悌,罗知悌三传朱丹溪,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再然后,朱丹溪还有个徒弟戴元礼水平能排得上号,再然后,就基本没有然后了。

+ R+ k, k+ @) @1 p$ B# `, b1 }
而最成功的世家传承发展实例,当属清朝末年的孟河医派,有费、马、巢、丁四大家族,多有名医辈出,然而仍是昙花一现,三代以后,逐渐没落。更多的情况是,高手的水平在徒子徒孙中连三代都维持不了,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有世家传承的最杰出人物叶天士了。叶天士十几岁便已成名,将近八十岁才去世,一个绝世大高手有六十几年的时间熏陶儿孙,叶家却仍难逃没落的宿命。在叶天士“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那略带激将的提策之后,儿、孙虽亦医术精湛,却终究还是走了下坡路,叶氏一族终至湮没无闻。我们似乎只能把这归结于叶天士天纵英才,创造了医学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峰,后人比肩无望,心灰意冷,只能抱球往下滚了。) m& N! j+ q- I/ P8 T; y# U
不论是白手起家的高手,还是有世家传承的高手,均逃不出自身的高水平医术无法持续传承、更奢谈发展的命运。高水平中医的长久、持续传承发展似乎从古至今就没有过成功范例。这是为什么呢?
" h# Q  O) Y# w) i
高手
一个人的素养决定了他的人生追求,若这个人胸无大志,整日只是思量着如何吃饱饭的问题,那他从事一门行业的目的也仅仅停留在了解决温饱问题上,这就注定了这个人只会去关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各种可以给他带来即时利益的技术,而不会去追寻技术背后的“道”。在古代,虽然有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言为医生群体挣了莫大的门面,然而习举子业仍然是绝大多数文化人的追求,许多大医家亦是科举屡屡受挫才转行做了医生。医学并不是热门专业,精英人才大多不会学医,医生队伍的人才素质并不高;而且医学的准入门槛也不高,没理论没知识、拿着几个偏方秘方便可走街串巷的铃医遍布大江南北,医生队伍的医学素养良莠不齐。因此,在古代,对医道的热爱只是极少数人的精神信仰,而医学更多被人看重的是技术。对于大多数想掌握几手技术以保衣食无忧的人来说,父辈、老师所教授的吃饭家伙足够迈小康了。因此,中医大家们辛辛苦苦达到的境界并不被他们的后人、弟子重视,多数人在中医大家这里更想得到的是被高手们视若草芥的几道验方、几手技巧,高手们视若珍宝的思维、理法却不被理睬。; Z& Q% g, ~: W3 A9 G; P3 |: |+ r) S
5 z& @" T5 y% ?" C& G
一位医学大家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家,乃是因其具备了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维,掌握了经典中的理法,能够以更高的眼界看到同时代医学的不足,跳出同时代的医学格局,突破当时的医学风气,突破同时代医生的诊疗瓶颈,从而展示出了超凡脱俗的疗效。思维与理法是高手之所以为高手的关键所在。然而高手的后人、弟子们却舍本逐末,贪图于简单易学、能够速成的经验继承,以有能力吃饱饭作为学医的目的,须经千般磨砺、锤炼的思维、理法自然便被弃之脑后,医学的传承实际只成了经验的继承。而不肖弟子们又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各种临床经验、技法秘而不宣。

/ [! \7 Y; J+ k' M) x, Y
自古
中医自古至今一直有大量的所谓秘方、秘法流传于世。然而,除了像长桑君传给扁鹊、公乘阳庆传给仓公的禁方是真正的秘授真法外,绝大多数人干得都是孙思邈老先生遇到的“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勾当,将先辈、老师的经验、技法藏着掖着,绝不示人,被人知道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便保不住了。

9 D" Q7 f8 g* D9 H& d& d
这种秘而不宣一方面让这些人安于已掌握的东西而不思进取、不知变通,在胶柱鼓瑟中将先辈根据临床实际的千变万化而运用得灵活多变的东西变成了守株待兔。经验性的东西随着思维、理法的丧失而逐渐僵化死板,终至无法切合临床实际而被抛弃。另一方面又让医学的交流、传承变得更加困难,许多经验、技法便在这种秘而不宣中从此销声匿迹,先辈高手所留下的东西从而彻底荡然无存。这便是许多高手苦于无人传承自己的学问,宁可把一身本领带进棺材也不愿轻传的原因。早在《内经》时代,就有了“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的传道授业誓言,愿意精研医道的人才严重不足,造成了高水平中医传承的断代。
6 H* k- P+ y; m8 R
5 x! W+ _- d& Z8 G% Q' s( F
规律
通观大高手们的成名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固有规律,那就是,所有的大高手都对医道有着无比坚定的恒心与热爱,对更高水平的医术有着持续一生的追求,对自己永不满足,精益求精,永远不停地让自己进步。

, t) m) n* @9 c" Z* _相比之下,高手们的后代、弟子虽然有明师指点,却少了那份对医道的热爱;先辈们的光辉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固步自封,小心翼翼守着父亲、老师遗留下来的一点成果,却少了那份不断突破自我、对更高水平医术的追求。在父辈、老师名声之下的安逸断送了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的大好前景。即使老师倾囊相授,弟子们也不一定能完全领悟,而又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于是便一代不如一代。这种境况在世家子弟中尤为明显,世家难出大家也便不足为奇了。

9 X" v( _$ |4 i* X- \
现代
事情到了现代,仍没有好转的迹象。当今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发展中医,学习中医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矢志精研医道、追求更高境界的“铁杆中医”,人才已不是限制中医传承的“紧箍咒”。然而,中医的传承却面临了更大的困境,中医传承的局面更加复杂。当今中医的传承多宣传“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仍沿袭古人之流弊,仍是导致名医之后、之徒子徒孙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然较之古代又有了更多的困境。
9 C6 i) R# J6 A6 k0 L- W

+ a) \2 z' ?; W  j- J' ~
其壹
由于近百十年以来的中医教育严重西化,以院校教育为代表的主流中医教育早已无法将原本的中医思维、理法、知识传授给中医学子,导致绝大多数优质的中医学子苦读数年仍不得门径,或完全接受院校教育的异化中医体系而不自觉,中医本有的生命力由此无法传扬。
其贰
在院校教育中得不到满足的学子们,为了寻求心目中那中医本来的境界,转而向社会上流行的学派、民间有名的中医学习。因学子们对中医的热爱,故这种学习更加虔诚,许多学子对己之所学深信不疑。然而社会所流行之学派、民间有名的中医多并非实至名归之高手,所流行之学问多所伪饰,看似传统,实非经典;所流行之思维、理法、知识多所异变,实非中医之本来面目。此种境况限制了许多愿精研医道之人才的进步,使其误入歧途,中医学子由此被所谓学院与民间双杀。
2 ~* c$ u1 M8 a2 x0 Q! M
其叁
中医水平的高低多根据其职称、头衔而定,并无根据临床水平客观评价的体系建立,现实情况便是掌握中医师承教育、中医临床教育的名老中医、主任、教授、专家多非真正意义之中医高手,故主流的中医传承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资力量这一根本点上便已坏掉,然学子们仍虔敬不疑地跟着这些水平有限甚至低劣的中医学习,在被老师的名头遮住眼睛的同时,对中医的眼界也被禁锢在了中医的山脚下。
其肆
中医传承形式主义,许多所谓的传承只是走形式,名老中医师资资源分配不合理,青年医师难以密切接触到高水平明师。高年资、高职称医师占据了更多的名老中医师资资源,然其思维已然定型,难有更多改变,且许多人多图某某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之虚名,实未受名老中医学术之实,更无勇于突破自己现有境界之心力。相较而言,青年中医思维尚未定型,有极大可塑性,且对中医满怀热忱,对向更高水平的突破有极大愿望,若受明师教诲,在传承之上更会有发展突破之无限可能,然却因身份地位较低而难以亲近名老中医。
6 j$ ~5 H* v; j* o" a
0 B: v5 Y5 E$ a2 r! L
千百年来,中医的师带徒均是徒弟与师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甚至吃穿用住都在老师家中,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接受老师的教导与熏陶,更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思维方式,更全面地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然而政策的强制化资源分配掐断了中医正常的师徒关系,让名老中医难以遇到合适的传人,将自身学术传授给心仪的弟子,也让中医学子难以接触到心仪的明师,传承中医薪火。
; y* q1 t; d+ ^1 y; C9 a/ n$ U
出路
仓公拜公乘阳庆为师之前曾拜另一名医公孙光为师,求学于公乘阳庆后已能“知病死生,论药用所宜”,仍不满足,继续四处拜访名师,尽采众家之所长。
4 m* f& ~! b. T: ^) F1 i6 K, P
两千年之后的叶天士承渊深家学,年少成名,又拜师十七位,将诸家精华融会贯通,医名盛于天下,仍“无日不读书”。
金元四大家的首座刘完素可谓皓首穷经,苦研《内经》三十五年,终至大成。而传至朱丹溪这里之所以能再至巅峰,皆因丹溪翁勤求医道,承刘、张、李三大家之学,是金元医学的集大成者,而仍能不拘前人之论,多有突破。
正如仲景先师所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亦正如药王孙思邈所说:“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正是因为这份对医道的不断追求,对医术的不断突破,才让这些中医大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 y2 S' _& N) {& S( j
5 D. {& ^4 S( L$ ^2 x; V
在当前的中医环境下,师徒传承这件事已不是成为中医高手的必备条件,盲目信赖所谓“名师”甚或有可能成为进步的障碍。向“名老中医”学习只是攀向中医高峰条条大道中的一条路径,而这条路径并不能直接通向山顶。师承虽然很重要,更重要的却是突破师承的形式、积弊。正如前文所说,历史上的多数大医家都是“高手一代”,而有着高手作为明师的二代、三代乃至数代之后多湮没无闻。只有如朱丹溪的那份勤求医道与勇于突破,才再创了辉煌。因此,要想成大家,还要靠自己。
4 j. @) A) _& J' U. _) C
靠自己“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靠自己“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靠自己不断追求医道,不断突破医术,对自己永不满足,精益求精,永远不停地让自己进步,让自己具备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维,让自己掌握经典中的理法,让自己能够以更高的眼界看到同时代医学的不足,让自己跳出同时代的医学格局,让自己突破同时代的医学风气,让自己突破同时代医生的诊疗瓶颈,从而展示出超凡脱俗的疗效。

$ @: R$ M. x- T+ x6 C9 r! T1 N( {
真实客观记录,文章作者观点均不代表本平台关于这篇文章想要参与讨论可以点击“写留言”也可以加入“纪录中医讨论群”哦!
$ ^# ^4 P: b  ~) g- z/ [$ F

/ H" M* i! Q* \! \8 R1 j( M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8

主题

6929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610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17: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振兴之路应该这样来走,第一次说到点子上了!
6 g/ ^: p/ B' F8 b' S! z2 C9 I$ z; H% V/ ~- }
2018-01-29 赵伟民 中西汇通" X2 ]3 {2 v& }

, Q3 `4 @, W' {1 h& O1 v
( @1 b$ y  Q( \% U8 H文化当随时代,无论中医包含着多少的真理,如果不能够顺应时代,它必然会被人民所抛弃,走向没落。今天中医的处境正是它不能够顺应时代造成的,一是中医理论枯涩难懂,现代人根本就不懂,当然就学不好中医,疗效自然也乏善可陈;二是人们根本不理解中医,被庸医所迷惑,认为中医不科学,是骗人的,必然会抛弃中医。  G  J7 O! `9 ^0 m$ m4 i
2 j6 i3 k4 L5 i4 T. |% [* c
现在国家提出了振兴中医的号召,但振兴中医的前提就是中医理论现代化,医者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就能够学好中医,提高疗效,重获国民的信任;国民了解了中医学的优势,就能够优先选择中医,为中医的大发展提供应有的空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使中医理论大白话,让每一个人都能懂?" P  v2 a- c0 Z+ k

( o- b" X7 s" m* m中医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首先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无限小的一部分,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其次是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中医学认为,相对于整体,细胞只是整体无限小的一部分,它们之所以病变,并不是细胞的原因,而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造成的,而中医本质上就是一门恢复整体管理的学问,只要恢复了整体的管理,病变细胞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
& L+ a4 U3 N9 J# h8 O: f" a" S# M
) E* j. J9 M' g) @现代人为什么不理解中医?就是迷信西方科学,迷信精密仪器,不承认这些关系的存在,而失去了这些关系,中医的灵魂就没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正确认识这些关系呢?在古代,中医学中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科学体系,它就体现在阴阳五行学说当中,其中阴阳学说描述了物质系统的发展规律,五行学说描述了系统内部的物质运动规律。可问题是,现代人根本不懂,如何用大家都懂的语言把阴阳五行学说包含的科学揭示出来,才是中医振兴的关键。
; n, k0 z! ~8 t' M, X  M( ]( v6 P9 S
西方人不承认中医,首要的原因也是不理解阴阳五行学说。其实,这是一个与西方科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因为它们的前提假设不同,西方科学用少数几种基本粒子的不同组合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而东方科学则用同一种生命之流(气)的有序(阴)和无序(阳)变换的规律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要认识阴阳五行学说,首先要正确认识东方科学的前提假设——气一元论,认识到了气的本质,就知道阴就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阳就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阴阳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同理,认识了气的本质,就知道五行是同一种物质的五种不同运动形式,它们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我们站在西方科学的基础上来认识它,把阴阳视为两种本质不同的东西,把五行视为五种本质不同的东西,它们的关系就找不到了。
5 O3 R' |0 a3 f# X
: b5 H6 {8 M" }+ N6 E显然,不管是阴阳还是五行,它们都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之上的,正是有了物质的彻底统一,它们彼此之间才能够相互转化。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医,首当其冲就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重建一个全新的系统科学体系,有了它,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就认识到了,中医的科学性也就显现出来了。很多人基于西方科学中的系统科学解释不了中医就否定系统科学,其实,西方的那个系统科学是站在原子说假设之上的,不承认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使生命问题不可认识,不承认物质彻底的统一性,普遍联系问题不可认识,这都是系统科学的核心,没有了这些关系,这个系统科学就是一个残废,解决不了任何系统秩序的存在。
8 V' U/ T7 f' Q  e
/ }! c2 e, }- T有了系统科学的指导,中医的精髓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如经络学说,按照系统科学,生物之所以与非生物系统在表现上大相径庭,就是因为生物当中有着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即依赖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通过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能量。所谓的经络,其实描述就是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普遍联系方式,它有几个层次,神经血管是维束管道,经络是微循环,还有连续在全身那70%的水。西方科学观察不到经络,是因为解剖方法造成了组织液的流失,使微循环观察不到了,因为它没有管子,而是组织间隙。% }* \$ d$ {4 ]6 W+ r, I4 s
1 U/ A* K0 ]- [9 K6 @4 L, W! `8 i
有了系统科学的指导,心主神志,五脏藏神的精髓就展现在我们面前。系统的特征就是中心和层次的存在,作为中心,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控制着整体的力量,而对人来说整体的力量就是血液的不对称分配,谁控制着血液,当然是以心脏为核心的脏腑系统,它不仅通过血液的不对称供应控制着各个组织器官,而且还通过对大脑中信息的优胜劣汰控制着意识的产生。西方科学被高高在上的大脑所迷惑,却不知大脑只是整体的一部分,它应该服从于整体,而绝不是凌驾在整体之上。
4 U$ g5 ]+ \6 s/ `1 `7 ?
# u" I. U- V) I( j, C- W5 i. f9 W有了系统科学的指导,就知道了经络在人体的层次分布,它一层一层,秩序井然,规律分布,“子午流注”、“中药归经”的秘密就在这里。要证明中药药理,就必须证明经络在人体分布的规律性。可惜的是,主流的中医界根本没有人懂系统科学,更不懂中药药理,至今还用西药的标准来约束中药,使中药产业走向死胡同。6 C6 Q) \* Y1 ]" @! ?/ B3 b  @
; |5 `% G2 O5 X+ i5 \5 R% g2 ?, |
有了系统科学的指导,就知道了人生老病死的规律性。它不是随机的,而是和两个因素密切对应,一个是体质偏性,一个是自然变化的规律性,我们可以通过某种体质偏性对未来自然变化的适应能力来预测疾病,从而防病在先。尤其是对体质偏性的判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出生时的环境来进行判断,因为它是最初出生环境的一种缩影,了解了体质偏性,就知道如何养生。/ E+ r6 B1 h- s$ B

, g+ F4 x3 D' h5 l, }1 ^/ X; W有了系统科学的指导,精神疗法和气功疗法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人不是孤立在空间中的,而是在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中存在的,可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顺之则生,违之则亡,气功就是约束后天的显意识,请回先天的潜意识,帮助人自动顺应自然的一门学问。你顺应了自然,大自然力量就会在人体有序汇聚,成为抗病免疫的重要力量。
5 k7 k2 m* z0 b3 i" C, _7 t5 U9 q
有了系统科学的指导,生物当中一种全新的自然力的本质就显现出来。表面上生物与非生物大相径庭,其实它们都由同样的物质组成,也由同样的原理支配,唯一的不同只是生物当中有一种特殊的能量传递方式,力仍能量之外显,与这种特殊的能量传递方式相对应,生物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自然力。我们完全可以用物理学方法制造出这种自然力,使人类的疾病治疗有一条更有效的手段。
* Y! f% q0 I$ E* O, r2 `% g; R8 z2 V7 t
总之,中医要振兴,必须要我们能够用一套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中医的精髓揭示出来,大家都明白了中医的本质,就能够学好中医,接受中医,使中医的发展走上正路。如果还沉迷于过去的谁也不懂的理论体系当中,恐怕中医只会进一步向下沉沦。" L( M4 R) ?) m

% d* l6 i/ B+ e6 l9 f4 n
* d# p) Z( c/ @
4 Y. B% W9 ^! r- w# X) o- C' I6 ?* q* T# C" ~
猜你喜欢:
% D9 P/ ~3 m+ ~/ W; w  Y; B( u! R/ z9 K8 S& C" Y  |4 Q1 o: r- X6 W
世界上最奇葩的教育——中医
0 b! \% W* ^6 l$ z9 D民间中医都是“非法行医”成长起来的!
% c1 p3 x( L2 f7 K为什么说真正的中医一定在民间?! b- P9 ]; @# @9 g6 `% S6 ^9 t( Y
西医永远不可能治好你的病,救你的只能是中医!. q3 ~, c- I7 h1 K6 J7 N4 |; l
金鸡一鸣,圣人必出,世界巨变!
8 }$ E+ ?5 H3 a0 l$ M中医兴则中国兴,中医亡则中国亡。. p2 k' `) u$ [/ \! ~
科学正在追赶中医,中医将变成科学前沿!) x  H9 |3 }( @) m( U) I2 S( s

& \) u: e' K0 w" p  s( a; x% O+ p( v6 T2 w0 w# k
! i$ {/ l1 y2 r" \$ U' r2 f  C
阅读 91620 投诉
9 `) a/ B& a, m! H6 _精选留言
; f: |9 N# G, Y- k写留言
  p( j* V' v4 F
! K. a& M4 s( I5 g  V; M 2+ X3 f# {4 W  j2 }
凤琴 # P' e4 q6 m, a4 m7 o* a
支持赵伟民老师的付出,为赵老师点赞 ,祝您一帆风顺!
6 I. n8 E' Z- z: ~1 G2 ]( p2天前
: z& u) {1 {, e! ]# A* n! s( a9 A 1
3 k; L; Z# ]# y1 B) [" ?% t周青良 6 A. V) n6 W5 E. n
李约瑟博士惊叹:中华先人在遥远的史前文化时代,不仅知道大白天天上有星星,并且还知道星星们的准确位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方法而产生的认识结果?% y( @( _5 g; i2 I& Z! A6 f
其实,李约瑟博士不懂四象,所以才搞不懂这个问题。而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又有几人能搞懂这个问题呢?
/ W* [8 k" K: ?; o0 ~/ x万里江河必有源,参天大树须有根!不去深入挖掘和广泛探索中华优秀文化之源头与精华,渊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就是空话!# j! c2 P% d) [9 O
3天前7 V( Y7 C. b. K. k5 o# }
1
4 |1 v9 e/ ?+ j( ]- y$ `( r周青良 5 q0 |. ?+ r3 H8 L, O9 u# `
周青良
4 X( R0 n& A6 I! S 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是客观实在,而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是客观存在――――客观虚在。客观实在的东西反映到我们的大脑里,就变成了主观虚在;而客观虚在反映到我们的大脑里,就变成了主观实在。实在与虚在,在主、客观中可相互转化,虚能变实,实可化虚。
; P; s4 t# d& D1 _$ b3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8

主题

6929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610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17: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钱穆先生:切不可为了学习别人而破灭了自己
) e9 H3 {2 p" d8 C2 O4 X
( ~- D; B9 Z1 i4 T2 h8 L2018-01-18 錢穆先生 钱穆与中国文化
( M6 Q, Y6 w- G- m点击上方  钱穆与中国文化  即可关注
1 g+ u2 U6 Y1 J5 u. |+ K
0 e+ z1 g1 P' k& I
. Z7 H0 S- M& d/ G
# W$ m1 T4 O3 K7 h0 z! Q( D
0 d# V7 |: g" X! }8 U7 ~) A不要怕违逆了时代,不要怕少数,不要怕无凭藉,不要计及权势与力量。单凭小己个人,只要道在我身,可以默默地主宰着人类命运。否世可以转泰,剥运可以转复。其主要的枢纽,即在那一种无形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精神上。此可以把中国全部历史为证。远从周公以来三千年,远从孔子以来两千五百年,其间历经不少衰世乱世,中国民族屡仆屡起,只是这一个传统直到于今,还将赖这一个传统复兴于后。这是人类全体生命命脉之所在。中国人称之曰:“道”。“教统”即在此“道统”上,“政统”亦应在此“道统”上。全世界各时代、各民族、各大宗教、各大思想体系、各大教育组织,亦莫不合于此者盛而兴,离于此者衰而亡。而其主要动机,则掌握在每一小己个人身上。明末遗民顾亭林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内涵意义亦在此。……! ^% p! M5 N9 }

2 R& t4 K  w* G  Q我要特别说明,我很喜欢这“传统”二字,因这传统二字,特别重要。但要认识传统,其事不易。好像有些时候,我们要认识别人反而易,要认识自己反而难。而且要认识我们东方人的传统,要比认识西方人的传统其事难。如中国有四千年、五千年以上的传统,韩国有三千年以上的传统,日本有二千年以上的传统。西方如法国、英国,只有一千年传统,美国只有两百到四百年传统……
& ]3 Y; O2 _; H7 K3 `( O4 Y! a2 p& \" G% K9 v
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来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正像教一个人都要能认识他自己。连自己都不认识,其他便都不必说了。
7 [* x6 X1 ?, l7 O5 H1 ]; U: ^" k3 t! a( x* ?" @+ m1 N
今天,我们东方人的教育,第一大错误,是在一意模仿西方,抄袭西方。不知道每一国家每一民族的教育,必该有自己的一套。……8 n' ^! A# C2 n+ a. K
: h8 D5 Y5 Y" Z
但这不是说要我们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也不是要我们不懂得看重别人,不懂得学别人长处来补自己短处。但此种种应有一限度。切不可为要学别人而遗忘了自己,更不可为要学别人而先破灭了自己。
  v2 \3 d7 q/ `0 ?* A6 f0 L3 \0 Y/ G4 p6 J; `
——钱穆先生《国史新论》
0 Y& c2 B3 R9 u/ t. R6 H$ c1 c; q3 M( y% }0 F

6 Q0 r6 e* I% w  Y5 K# S钱穆(1895—1990),史学大师、国学大师。著有《国史大纲》《国史新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等1700余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1 n9 a0 O; m+ W, |! L9 `3 g
钱先生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c( |% g8 Y9 ]3 M" K

  S. u5 [" p* M2 z本微信专事摘录  钱穆先生著作
. F; M! t( K- H8 p& F微信号:qianmuyuzgw
; I& A- N! n! K4 _* C' q& t) V新浪微博:钱穆与中国文化7 ]9 x9 c8 c% d: W" M- l- _
* b" H! ?/ B" W* G. K, Y" Z& C1 E

% Q( M' s2 N8 k
2 ]$ ^' |  v' M" S. T5 `" B
0 i1 i( I1 |* a, E$ T+ n4 U+ b% e敬请关注
9 I/ Y$ f* i2 o8 w: x2 W
7 `/ s8 A# O* W  N$ L6 `7 \( S
, j5 B5 ~2 M4 r, h2 x4 S. m& E关注中国文化,关注“南師如是說”
$ N& ?2 G6 _" _; m; Q2 W敬请关注本人制作的另一公众号:
/ V  X; J' z! ~# r$ S4 C  r! T“南師如是說”
% y1 g% s# _4 ^+ H8 I长按下图,扫码关注$ x9 D( y$ h- M4 \
" S3 |5 y1 z8 J: j
南怀瑾先生简介
1 e' v! t0 |( K $ g) [+ `3 P$ p7 i* u# M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温州乐清人。先生幼承庭训,遍读诸子。稍长赴杭州求学,期间披阅了《四库全书》和《道藏》。抗战军兴,先生投笔从戎,入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前身即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在成都时,先生从袁焕仙大居士参学,曾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阅《大藏经》。出关后,远走康藏,参访密宗上师,得诸教派印证。之后到云南大学、四川大学讲学。- {! L/ U) F/ m& l7 _3 v0 H
, O8 B8 G" j8 l3 U5 ^9 f" c
1949年,先生只身赴台,曾在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创办《人文世界》《知见》等杂志;创立“东西文化精华协会”等文化机构,系统讲授中国文化。1985年,先生旅美客居,先后创办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1988年,先生居香港讲学。期间,先生力促两岸和谈,促成了后来的汪辜会谈;并经十年努力,主持修建了金温铁路。2004年,先生回到大陆定居。2006年,在江苏吴江创办了太湖大学堂,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国文化,直至辞世。2 X5 B. t' A, b% b: B

4 s# V! J" J! V3 U7 y$ Q1 I先生自1955年出版第一部著作《禅海蠡测》以来,已出版撰述五十余种,并译成英、法、韩、日等多种文字流通世界。
# a/ O3 M2 i9 W8 }( p+ p
8 N4 ^* l8 A" t) d( h
2 u8 U* I+ `. n9 H- M7 _
1 \0 k- S; R2 V$ g8 U* k阅读 232060 投诉/ c4 B7 Z; ~( E# ^) K, ?& M7 R
精选留言$ _* P' J- u& O9 m
写留言: V$ K2 N$ |4 i, F2 i$ |

$ T+ p& ~( G: U5 q 4, R* \$ U' }8 I. Y- L5 G7 _) Q
釆菊的劳拉 0 [" O9 x3 k4 B" T6 @
向钱穆先生致敬!  e4 G. ]. x8 k0 m
1月18日
# F) I5 c0 u% y# c
7 @  Q0 H2 Y1 |2 T. mOO ' h3 _3 K4 @  F5 M- f
有见识有良知有风骨的文人难寻。。) x6 p+ v( Z/ C, V
昨天
, ~( w3 O0 I! ]; G/ ~# r/ {
7 s" x7 ^3 l. M6 _5 _8 i  X; a思淼 4 B4 h* S( g$ H% m% Q: o
传统乃国之灵魂,
+ x- I1 \6 X6 f8 p崇洋媚外横遭举国痛斥。
! B( T% g* ~- F. [, e" V$ |; j纵看中华今朝,
& q) p4 }. b) F2 m+ M唯慕钱穆先生。
8 y* s) G7 [# H6 l' W4 B2天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