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1976|回复: 1

锐评⎜海外中医师怒怼中西医结合,暗渡陈仓,所为何来?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7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74
发表于 2018-5-28 14: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锐评⎜海外中医师怒怼中西医结合,暗渡陈仓,所为何来?吴侃阳 [url=]平心论[/url] 昨天
( i1 ^: r- a4 M& X; J, k( |1 {9 H( c. N% L

3 A5 j6 b' |: O# k( C2 n
最近,本公号(微信号:junpinglun)收到一位转自海外中医吴侃阳文章,文章是用繁体字写的,他用这种传统的方式,点名道姓,表达其对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的愤怒。本着对事不人的原则,小号在选用时,隐去有关当事人的姓名,略作删改,让学术争论回归学术层面,不做无谓争论,只做有益探讨,中医的问题不是在攻讦中解决,而是在发展中前行。本公号欢迎中医大咖、中医铁粉赐稿,参与讨论,凝聚共识,共同把中医药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 I) p' C3 B( H
$ K$ w% S8 L/ G: y" ~
依据相关报道【1】,《政府工作报告》由原先的“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被修改为“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鼓励中西医结合”。7 ]3 t! Z/ P) n9 \7 b
% I; f% l, _& T1 B% G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要求在报告中塞入“创新”和“鼓励中西医结合”这两点呢?他们真的是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吗?依据《中国中医药报》记者的采访报道,他们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的动机作出了相应的解释。
3 {) s4 g& L! Y  s+ i. u5 Y
“几千年来,中医药哲学内涵是相对守恒的,但是在对疾病的认知,处方用药及针灸推拿等技术层面,每天都在进步,可以说创新是中医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更好传承发展,增加’创新’二字非常有必要。”

- @  T# I; B9 b7 d/ ]4 X. g
上述修改理由确实有点牵强,因为对于中医学说这种理论医学来说,“对疾病的认知,处方用药及针灸推拿等技术层面”只是属于并不重要的“术”的层面,而指导“疾病的认知,处方用药及针灸推拿等技术层面”的中医学术理论思维是中医传承发展最为重要内涵;中医学术理念的“相对守恒”当然应该更加得到尊重,怎么可能允许随意“创新”?
" t! @( C' p/ c. B& e8 ^) x
要说“术”的创新,中医的进步应该是非常明显的。一直以来,中医临床除了需要面对传统的各科疾病之外,还得面对像非典那洋不断发生的所谓新型疾病,还得为由于西医药疗法所导致的难以数计的不断出现的各种“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背书而创新,丝毫不敢松懈,真不知道他们还要求中医如何创新?

; j8 ?; u2 t0 B
直白来说,关于修改的上述理由只能算作是迷惑人们认知的“明修栈道”而已,他们的真实意图还是在推销中西医结合,并以中西医结合取代中医。这个意图已经在后面的“鼓励中西医结合”这句“暗渡陈仓”的话中,就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
, s% G2 e( A. h  j
依据所加上的“鼓励中西医结合”一语来看,他们所推销的中西医结合才是其所谓“创新”的重点。由于中西医结合是建立在“中医不科学”的荒谬认知上的,所以他们所谓的“创新”依然还是“中医科学化”、“中医西医化”之类的老调重弹,只不过他们这次是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偷梁换柱,故意将“鼓励中西医结合”取代中央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卫生工作总方针。

6 K) `- k$ O% e1 x, v3 R
' T; B3 O! X! C, \' {% W& ^
( D5 u* ~8 Z" q7 q
我们知道,作为医学的评判标准只能是由临床治病的疗效所显示,怎么能够使用还原论的实质思维观来评判属于整体论学术范畴的中医学说呢?中医科不科学的问题对于临床治病很重要吗?这些人都认为西医科学,那么请问:有谁能够借助西医疗法治愈不孕症呢?有谁能够借助西医疗法减少、乃至杜绝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呢?有谁能够借助西医疗法治愈自闭症呢?……可以说囿于西医的学术认知,至少在目前,“科学”的西医疗法暂时还无法达到上述的临床疗效,他们自己能够做到吗?笔者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做不到,因为他们太“科学化”、太“西医化”了。

/ a1 k, S& b! a
对于上述的临床效用,身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中医师------笔者借助中医药学术理念和疗法都做到了;可以说类似的临床疗效,对于诸多饱读中医经典的中医巨擘来说,都只能算作是小菜一碟。所以在这方面孰优孰劣的问题也就很清楚了,作为医学来说,临床治病疗效应该比科学桂冠重要许多。既然答案非常清楚,那么又为什么非要中医接受“创新”、强迫中医学习西医那些跨学术规律的东西呢?

) ?  I0 u* o( c$ p6 @
其次,几十年来推行中西医结合的结果,不但没见到中医有多大发展;反而使得真正懂得中医学术思维规律的中医师变得少之又少,以至于导致出现必须抢救传统中医的呼声越来越大。而且现代中医充斥著中医市场,民众求一位好中医师的帮助都难得,这些叫做传承创新发展吗?

3 k( D1 ]& h+ |4 E8 \0 ^3 r
上述显示,运用中医学术理念指导的中医药疗法,其所采用的整体对抗疗法治疗某些疾病的临床效用,可以说远远优于西医的局部对抗疗法,而且整体对抗疗法富含养生的作用;似此,如若以“科学”的西医来改造中医的话,我们只能以一场“劣蔽驱逐良蔽”的大闹剧来形容。

% I& R4 v2 o; e
很显然,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唯一原因就是错误的中医政策导向。我们知道,中西医结合的运作方式主要就是中医西医化,其具体的做法就是摒弃中医的学术思维理念、却保留中医药疗法。譬如以西医的检验数据取代中医的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继而希望能够以中医药疗法来改善西医临床的各项检验数据等等。

" s8 b9 _" t( e
实际上这种“结合”做法既剥夺了中医的临床诊断权,同时也将中医药疗法降格为西医临床的一种疗法。但问题在于,由于中医药疗法的制定所依据的,只是中医的“病态证型”,而绝对不会是西医的检验数据。所以说,这种做法的疗效发挥必定会远离“药证相符”的最佳临床疗效,故而现实中的那些“现代中医”们的临床疗效很差,让民众体会不到真正的中医显著疗效而感到失望。
& N" y' w9 A7 `4 q1 B: p; K3 k
事实是,中西医结合的实质,就是奉行废中医干将余云岫的“废医存药”论的现代版,即以“科学”的西医学术理念取代中医学说的学术理论,并希图保留中医药疗法为西医临床所用。须不知理论医学的学术特点就是,离开中医学术理论的指导,中医药疗法根本就无法发挥原先的那种显著效用。

! M3 A, d6 Y7 R6 Y( _8 N; Z
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对记者说“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笔者的确不知道她说这句话的的学术底气从何而来?竟然敢出此不实之言。应该说,说“中国特有”倒是事实,可以说也只有在现实的中国才会特有;而其所断言“中西医结合”为“医学体系”的说法则属于言过其实;因为一个医学学术体系不是靠人为拼凑来的,也不是靠自我吹嘘吹来的,而必须存在自己的学术规律。也就是说,作为医学体系,既要有自己的学术思维理论,又要有符合自己学术理论的临床疗法。

+ I7 x9 k! _$ U" j) q9 R' P
) _% {& \5 J+ N
事实是所谓中西医结合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医学学术体系,其所昭示的就是以西医的检验数据作爲诊断依据,同时使用中医药疗法,试图完成西医临床的医学职能。显然,这是一个人为的、矛盾的、无视医学学术规律的学术凑合体,故有人称之为“骡子医学”。
- B1 t! t. m5 H

- O9 n. |+ P8 ?
5 o9 c0 f) d( h$ K
正如前述,中医药疗法的设置不是为了改善那些检验数据、完全是为著纠正患者的病态证型所制定的;而那些检验数据也根本就无法显示出患者的“病态证型”,因而尽管他们吹破天,中西医结合医者使用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疗效始终都无法达到传统中医的临床水准;对于这个事实,许多患者都心知肚明,难道他们真的不懂吗?
- Z0 r; @* Q* E$ ?2 h  s
: K# ?* s0 ?3 V" K
前面也已经提到,中西医结合不具备作为学术体系所必须具备的学术理论,其所采用的完全是西医的全套理论,既然如此,其学术归属当然也只能是西医的学术体系,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新医学”。而中西医结合所採用的中医药临床疗法也只能说是“形似而实不是”,因为真正的中医药疗法的临床效用只是“纠偏”,通过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来改善临床病态体徵,根本就不是为了改变西医检验数据;这就是说,因循西医学术思维根本就无法指导中医药疗法,依据的西医学术理论根本就无法将中医药疗法有效地施用于临床。

+ y5 K% w1 R: }# f- i* G, E0 Q
显而易见,所谓中西医结合本身就属于违背学术规律的不正常畸形医学形态,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是一个医学体系。如若客观定位的话,它只应该归属于西医的学术范畴,而中西医结合医者只是一些试图借用中医药疗法来完成西医临床医学职能的西医师,他们所使用的中医药疗法只能被称作为“仿中医药疗法”。也就是说,中西医结合根本就不应该归属于中医学术范畴,更遑论需要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传统中医。
( M( {9 b) r2 q# ^
上述显示,他们所坚持的“创新”,依然还是在遵循余云岫“废医存药”的衣钵,试图将中医西医化;而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史早就显示出这是一条不归之路,所谓的“创新”之说只是他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蒙哄人的鬼话,不但对于中医毫无帮助,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危害著中医事业。

0 D. t5 O4 o1 T9 S4 U8 G' [- c
大家都知道,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屠呦呦教授因为提炼出能够有效对抗疟原虫的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件事情,甚至被他们吹嘘为中西医结合将中医科学化的最大创新象征。当然,屠教授的成就有目共睹,她为中国人争了光;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青蒿素的提炼方式完全属于西药提炼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针对所有的动植物成分,即使非中药类亦然。所以说以原材料为中药饮片来邀功的吹嘘毫无意义。

; e  m4 z- i4 @. W
其次,青蒿素不具备四气五味等中药学术规律,根本就无法这用于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故其不属于中药范畴。对于屠教授获奖一事诺奖委员会成员汉斯在面对记者“能不能说这是你们第一次颁奖给中医”的提问时就曾特别强调过,“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西医学术概念中的西药)的研究者”。

8 E! T/ t1 G0 X' }* m* f$ K, {/ u
仝小林教授发现大剂量黄连能够有效地降低空腹时血糖指数等糖尿病检验数据一事,也被他们作为“创新”的成果来吹嘘。事实上糖尿病并不等同于中医的消渴症,属于西医学术概念中所认定的疾病,不属于中医的临床医学职能范围,但是仝教授能够发现中药黄连中含有降血糖的有效成分的确是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很值得祝贺。
5 U+ ~2 ]$ X  ^" H! |8 K
只是依据学术规律,仝教授的这一发现也不应该归属于中医范畴,因为如此大剂量使用苦寒之品黄连必然会损伤患者阳气,这种方式有违中药“有是证,服是方”的用药规则,因为西医之“病”并不等于中药之“证”。其实仝教授的发现与屠教授一洋,为糖尿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如若他能够从黄连中提炼出像青蒿素那洋的新有效成分的话,或许他同洋也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只不过这也不可能是中医的荣耀。
( `% c( B* [/ W, g3 X
至于中西医结合,找寻中医学说中经络的实质管道无功而返的“创新”;花大量资金和人力搞出对于中药饮片的中药成分论之类的“创新”研究等等,这些都属于中医科学化、中医西医化的无聊做法,对于中医临床毫无指导价值,对于中医的发展毫无帮助。笔者真的不知道他们如此提倡中西医结合除了试图搞垮传统中医、使其取而代之之外,其“创新”到底还有什麽作用?
. i4 L7 X+ F( ^% K
上述显示,面对目前传统中医衰败的局面,他们不会不知道,也不会不懂得其中的原委,但是他们根本就不会顾及传承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衰败,依然还是坚持推行中西医结合,依然还是在抓住各种机会来摧残和埋葬传统中医学说。
/ {. D2 ^- Q; \* ]% {: T3 t
记者在文章中揭示说:他们表示,随著中西医结合基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化,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体系已逐步完善,但在毕业生专业出口、职业岗位等问题上,一些体制机制的瓶颈上有待进一步完善。“正因爲如此,报告中关于’鼓励中西医结合’的修改显得尤为重要。”

, M! ~, n% s* B; Y! [$ L6 C
这是什么话?原来他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塞入“鼓励中西医结合”的真实目的,只是以牺牲传统中医文化为代价、而解抉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众所周知,那些学习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子毕业后,由于不懂得如何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病,根本就无法面对临床,因而也就出现他们所指的存在就业问题。

( @  ~$ F% p4 Y4 p
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对于自己培养不出真正的中医师学子等问题,不敢直面坦承自己应该承担的失职责任,不去反省中西医结合的学术荒谬性。他们既误导了大批的年轻学子,也欺骗广大民众和国家领导人实施错误的中医政策导向,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难道应该让政府为他们的这些荒谬买单吗?

; j3 q6 M9 i& \' N% `
我们知道,中国几乎所有的政府中医院校都在给学子灌输中西医结合理念,由于中西医医学理念根本就不具备学术的共通性,这两种学术概念上的混淆常常让学子们越学越糊涂,毕业出来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治病。对于这种问题,难道需要强迫医疗单位接收这些不会治病的现代中医、而白白地供养他们吗?这些现代中医不懂得治病,难以取信于患者,难道也需要欺骗患者、或者强迫患者接受他们的治疗吗?
. }3 P; j7 P6 N: f5 _; I) l
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中医发展方针,他们必然会担心着急,或许这就是他们如此这般地急着促使以中西医结合取代传统中医的原因吧。

* i1 v* W- \6 Y
他们上述答案或许已经显示出自己的内心拼图,那就是除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之外,还希望为他们所培养的那些不会治病的中西医结合学子们谋点福利,以巩固对他们个人有利的结合事业;至于中医学说是否由此而泯灭的民族文化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一点都不重要。
) J8 E( w" c/ d8 k, L
很显然,他们对于以中西医结合取代传统中医的后果是十分清楚的。事实上这种取代已经不属于学术歧见的问题了,而是明目张胆地试图借助西风来压倒东风,是一个典型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是大非问题。

% W  \: B4 y) S3 P, s# [
一直以来,他们借助人们对于中医学术思维的不理解而大作文章,以“中医科学化”来蛊惑广大民众和国家领导人,借助中西医结合来捞取个人名利,其代价当然就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医学说的泯灭,其行径之恶劣的确令人不齿。

! M1 `) T. ~- L3 M; j6 p, x
令人瞠目的是他们在做这事情的几天前还曾明确表态说:“让学生形成中医思维至关重要,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他们在这里是这洋诠释“中医思维”的,他说:“把每一门课、每一种病、每一个重点环节都用医案来讲。比如咳嗽,风、寒、热是不同的情况,有没有痰、声音是不是洪亮,也有区别。老师按这个讲给学生,学生的中医思维就慢慢培养起来了”【2】。
* b& N5 K' y" _2 N; L% E3 g+ ~
很显然,他关于“中医思维”的上述诠释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但奇怪的是从2018年3月16日到3月26日短短的十天之内,他所发表的言论从强调中医思维教育,一下子就滑到以“创新”和“鼓励中西医结合”来否定中医思维,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善变功夫。
  c  H/ R4 F) l. _3 k6 @; X5 J3 }0 O: _
关于中医的发展问题,2018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就代表党中央作出了明确的指示:“我们既要从精神领域层面去解决对中医药概念的认识问题,还要从制度层面去解抉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
2 S; f/ E7 n; m& S
很显然,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党的既定方针,以及宪法第二十一条“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法律规定。可是,一旦面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时,他们就立即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试图以“创新”和“鼓励中西医结合”来扭曲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党的既定方针。

& p8 q* L- f$ x1 R* e* H7 `  O
从上述他们的变脸技术显示,他们扭曲党中央关于发展中医的既定方针;甚至还敢故意制造出政府的中医政策与党的卫生工作既定方针相对立的矛盾局面。人们不禁要问,他们如此暗渡陈仓到底是想干些什么?

. U+ q* m+ Z7 H; ~2 A( F8 Q
    附:
【1】《中国中医药报》记者撰文《政府工作报告为何修改中医药表述?代表委员为你解读》
    载于2018年3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
【2】《中国中医药报》撰文《7位中医药大学校长热议人才培养:中医思维是关键!》载于2018年3月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
【3】《中国中医药报》记者撰文《总书记发表有关中医药论述,委员聆听后这洋表示……》
    载于2018年3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
, ^; h  k( D' S- G5 Z1 D( p3 ]. l
( [* b( b3 ^  P5 e( I
# }/ z/ R. N) l0 l8 I$ t
平心论
微信:junpinglun
" x+ P. T! W# n
[color=rgba(0, 0, 0, 0.298039)]阅读
[color=rgba(0, 0, 0, 0.298039)]
[color=rgba(0, 0, 0, 0.298039)]941
7 n; i) D6 N, Q, K% M5 u
1 |( w1 ?$ [2 \, u7 G+ r20, V: [0 i/ b% B% c* u

' j6 N0 t6 d# Q4 x! U; g
+ s4 k1 O' |, X/ }朋友留言
[url=]写留言[/url]

# x* W6 x& i4 H0 f+ F: ?0 a5 g
  • 2
    ! |& ~2 {; i: n* u  g) E
    陈家功
    ) e4 a$ u/ t1 a( ~: K1 {中医学与西医学一旦被论证不能够结合,那么,建立在中西医结合基础上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医疗、服务、学术交流等,都将丧失合理性,这些都与现实“名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决不是仅仅的学术问题了,而是假学术之名“利益”的搏弈,谁质疑或否定了中西医结合,谁就动了中西医结合利益集团的奶酪。) u  t1 D7 b. r( [8 Y. S: X3 Y

    & i/ u; @: A0 v" \6 f' a
  • 1
    0 L0 ~2 j2 V' a7 I3 N+ Z
    王世保- c5 T+ @3 q8 r: b) p4 U- F. G( w% t
    吴老师对国内中医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着深刻洞见,这篇文章就是批判中西医结合的战斗檄文,犹如在暗夜中点亮一盏明灯,让我们对中医的暗夜看的更加清晰。
    # _" q& c/ B2 L  e1 k, f. \5 }1 P3 `
    - U' ?' P7 r6 M2 F( L5 a
  • 1
    8 x) }7 h  k, l' i
    陈家功
    ( y) x$ Q1 R( I; h: s) ]- K中西结合研究者,设定中西医理论应该结合且能够结合为前提,置中西医理论能否结合这个根本性问题于不顾,无视学术内在规律性,拒绝接受学术质疑,罔顾失败事实,持续地、顽固地鼓吹“中西医结合”!假如中西医能够结合,则必须具有学科独立性的标志“生命观”。中西医结合的生命观,自然是中医学的“心物一元”与西医学的“实体”生命观合二为一,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X% m- B, n$ }* j* e4 V5 P. @

    ' P3 @0 E" e: {( N6 B6 ]; ?
  • 1
    3 X' O- }8 a0 C( G
    陈家功
    ) Y5 Y/ }; |. P& c中西医结合,以追求中西医理论合二为一的动机,实现以西医理论改造中医理论之目的,是非专业人士提出的命题,演变为专业人士论证,迄今为止也没有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一个人为臆造的“新医学”。
    : \% [- J3 r" u; c
    . K, [9 x9 r0 l. q# K

    $ K2 i- W/ I, |$ k, ]8 ^作者
    ! s$ M2 W% J# ]- |7 r人为臆造
    2 g& N) N. K' K/ A. ?3 Z" S

    $ p: G7 r6 b8 E1 q% v% Z
    7 `2 `' w8 I. i( @

  • & C) F: s3 h. G- S, t+ ?醫、食、藥、烹2 M6 h1 b" o( F  U8 ^
    请问文章作者具体所指是谁呢?能否私下回复,谢谢。3 H9 [) X" @8 t4 T# r2 u4 c% G

    2 x5 {) |  J$ Q: D- ?7 U. P

    0 E2 M# B$ P' |% T; ~7 O作者
    5 d  `0 @3 `1 t4 W' r如果有兴趣,可以查下文后引用文章,谢谢关注/ D- ^1 y4 s4 f& H0 U
    : g$ j; a7 b' s2 ~
    3 K1 w+ e5 I2 H& d
    2 p6 X; t( e4 a" Z) @/ J

. V# G5 u3 S: n. }/ Q
- `+ F! f: t4 O3 p精选留言
8 z$ y/ v& F0 ]8 D
  • 6
    & O& T% x3 ~- b: D/ l$ |2 T
    瑶瑶- b) W1 E$ }4 S' N. `: ^
    对于中西医结合这一问题,此文剖析得入木三分,感谢作者说出了我的心声!6 W$ Q& K& n; s. v' R

    ' c; C0 I& r) I
  • 5

    $ L& F8 ?: o2 g王志刚
    * |2 p- n+ a! S我不是中医,但热爱中医,作者说出我几十年的观点!我们为什么怕“中医不科学!”,科学是分科之学,怎么能配和整体的中华医学相提并论!中医为什么要“创新”!只有不懂中医的砖家才叫喊创新!因为他们不懂中医从出生那一刻就是“中”,就是圆满,不增不减,理论已经完备到不容增减一分一毫,这个不变的“中”,可以应变无穷的变,可以超越时空,正如作谈到应对非典,应对西医留下的医源性疾病,这是西医科学创新永远无法可比的!科学二字如果你不能清醒认识,它的毒害作用,足可以害死中医,也可以毁灭人类!让我们拭目以待!我为作者点赞!他才是个中医。. d" _+ ~: _4 }. K

    " w# ^+ j1 [; ?+ @
  • 4
    / ?7 b9 ^! c' i$ Q. w
    食道癌秘方: X9 {$ m, w0 }7 U: e
    发展中医的政策糟透了!
    - O1 }& F9 W1 T- n* A$ T9 D
    8 d$ n- c; x' @4 f/ x8 H
  • 2
    . X' o: H% L* C; S
    让爱前行段华
    % _3 r' _' m9 `4 H中医有中医的神奇,西医有西医的伟大。没有中医中药的存在,人类可能延续不到今天,早在历史洪流中被无数次瘟疫、疾病所灭亡。但是,西医能后来居上,也有中医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一面我这样说,是个人的一点感受。有不对的地方,先向各位老师、前辈告饶一下多见谅
    " G  i" J* ?/ N) ^+ e+ m  ~; ]9 O: ]

    5 l# ]1 L4 h% D# P, }1 U! O2 D
  • 2
      ~0 U: D" }6 s/ u7 h3 t4 X6 d
    陈家功(朋友)
    5 t9 t0 W$ b3 T中医学与西医学一旦被论证不能够结合,那么,建立在中西医结合基础上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医疗、服务、学术交流等,都将丧失合理性,这些都与现实“名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决不是仅仅的学术问题了,而是假学术之名“利益”的搏弈,谁质疑或否定了中西医结合,谁就动了中西医结合利益集团的奶酪。
    3 Z, f# k3 W8 |

    ( F8 g- o: }% N+ M# P9 u
  • 2

    ' m* z& ^( b5 q岐黄道心8 a8 E1 {) T* Z- e* H* S* R! H
    中医不能只玩小圈子,眼光开阔点。中医是传统旗帜,一传统文化的,二是辨证唯物哲学的,三是先进科学的,缺点在于人性是散在的,需要如润之般的核心,中医有德但不可于利。马主义如果不能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如果在未确立毛地位前后出现的反复一样,就是因为它存在着可能会使人的理解偏差而出现教条。因为不在于那些教条式的文字,而在于融会贯通。就如同中国文化一样,中国文化不在于外在的表象,而在于内在,文字里有象,诗词书画里有象,诸子百家里有象,不是你看到的,而是领悟到的。中医要去领悟,为道日损,损不是不为,而是通天地,领会规律,这些规律是万事万物都相通的规律。懂得人太少。。。。2 n$ n' q& [/ x3 h2 V: ?& a* F
    ' ^3 ~( u' K/ V; A
  • 2

    # _! ~( A. a$ o# J% ]王昆文3 y# F1 ^: L# W: J" r9 ^+ t, u! c+ |: h
    支持吴侃阳先生本文的论述。几十年来国内中医界最大的损失是:有着优秀历史传统和保持着中医特色的纯中医,被一大批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医所取代,以个体化行医为主的中医诊所或坐堂医被集体化诊疗模式的、日益西化的中医院所取代,从而使中医黯然失色。
    1 `( e# `  }9 e0 c1 d1 N

    0 [* o8 q: Q. W# N( O3 W) ]
  • 1

    8 v7 X: R+ j: m2 ?王世保(朋友)+ s! \# V3 Y3 s
    吴老师对国内中医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着深刻洞见,这篇文章就是批判中西医结合的战斗檄文,犹如在暗夜中点亮一盏明灯,让我们对中医的暗夜看的更加清晰。
    # m1 G# P: z  A. }" ?: T7 P; x* k
    2 g2 Z& K- f6 p5 r9 }! o
  • 1
    . U! V$ z2 z2 x1 ^
    陈家功(朋友)
    - K  ~0 u9 S* r8 t中西结合研究者,设定中西医理论应该结合且能够结合为前提,置中西医理论能否结合这个根本性问题于不顾,无视学术内在规律性,拒绝接受学术质疑,罔顾失败事实,持续地、顽固地鼓吹“中西医结合”!假如中西医能够结合,则必须具有学科独立性的标志“生命观”。中西医结合的生命观,自然是中医学的“心物一元”与西医学的“实体”生命观合二为一,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k4 [$ o6 D. q. B
    0 P! o7 F  C! r
  • 1

    8 m1 m# Y4 @; `* Q陈家功(朋友)
    ' r9 f2 G+ w1 }. w中西医结合,以追求中西医理论合二为一的动机,实现以西医理论改造中医理论之目的,是非专业人士提出的命题,演变为专业人士论证,迄今为止也没有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一个人为臆造的“新医学”。2 E( E9 K9 |- f0 C

    * U# Y- e& T2 w

    ) [" D7 t# v, U: b% C作者) l+ ]* m/ u& a
    人为臆造8 o6 K1 f5 ~: F7 u" V+ ^

    * _8 P9 ~; g" m1 K* Y3 y  S, |
    & i& G/ R* U0 O9 G% Z2 s7 {
  • 1
    * B, ~6 Q7 T: e" j3 q
    伟哉,经方!
    2 V4 E' I: }4 c& F& D1 e& i4 ]点赞!  n7 b" y4 Y- m! Z' p
      f( @. f+ ?8 I. Y7 n
  • + H# L  k* \6 @. s; r/ m
    一善破千災
    ) _- J# H3 V9 D! P, \, |6 k无可奈何,为有呵呵。
    & r- [8 g& q2 l) ?* M. U% A

    / Q: [4 z. g9 p* `+ e# {

  • + w: Y  M# r  y( Z4 i( l+ F, R9 k岐黄道心0 `7 _% G( r' }# w* W4 K
    顶层最要抓住与把握的是原则,创新是原则之下的创新。所有的变化与改革都不能离开原则,客观与整体- y3 l8 J. M! f0 ?
    ( A' a6 N4 h2 L6 q. K

    ) W2 V# ]: [% G. r+ v
  Q4 s% r  u0 [# p5 P

8 O. Z/ c$ j# H3 I) L# f+ g+ i$ @9 [' B; ]% W" i
! y$ A5 M( o6 h' A3 c
, i) t. E5 N9 e3 A7 {3 l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7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74
 楼主| 发表于 2018-5-28 15: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8-5-28 15:39 编辑
3 M! D9 i6 M7 n8 v* Q* d1 n- o# W
1 o5 ?0 r* z. t, S我对中医创新和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 W# O  _% T. j$ u曹东义  w5 p% L: q4 U% c( q5 p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4 H6 d+ t% o: j8 c  I
. g- j$ [; g0 r$ Z0 q我关注中医创新的研究,写过《中医热病学史》,主编过《中医群英战SARS》和《热病新论》几部学术著作,认为中医学术不断发展,从《素问》热病,仲景伤寒,明清温病是一个不断发展,充满创新的历史过程,并在明清时期向世界贡献了原创的免疫思想和可以实用推广的免疫技术,此后才消灭了天花,并进一步改写了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 N$ u! U8 d, Q' Q+ w9 z& v中医近代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造就了很多杰出人才。但是,也在“自我从属”、与西医“求同存异”的大趋势之中,“逐渐丢失了自己”,学术特色不断淡化,造成理论不自信、疗效不自强、传承不自觉、体系不自立的严重局面。因此,我在《中医近现代史话》这本书里,除了论述“末法时期名人谈中医”的大量事实之外,就是用大量的事实论述“禁用词语(毛)系列措施救中医”。% m2 w  k0 L8 I& v
禁用词语救中医,除了在人事安排上免了两位功勋卓著的卫生部副部长之外,就是推动成立中医研究院、建中医学院,号召西医学习中医,在大规模的西医学习中医过程之中,创立了很多“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主要是在西医搭建的平台上,让中医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共同参与抢救单纯中医措施难以成功的病人,因此,创造了治疗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小儿肺炎、急腹症治疗、小夹板治疗骨折、宫外孕非手术疗法、针刺禁用词语、活血化瘀、青蒿素等标志性的成果。不承认,或者否认这些历史,是不可取的做法。! }% j; C. Z+ U$ `1 N+ ?: P4 M
禁用词语时代所以可以开展中西医结合,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政策有关系的,中西医只存在学术上的争鸣,基本不存在相互利益、地盘之争。在医疗市场化的环境条件下,中西医之间单纯的学术论争和合作的局面不存在了,出现了国家资本操纵医疗市场,严重挤压中医生存空间,有意无意抹黑中医,逼迫中医“废医存药”“废医验药”,在技术成果评定、学术职称晋升等领域,西医的技术壁垒与国际资本的利益纠葛在一起,已经不能再轻松谈论“中西医结合”了。
' i" O6 S/ R! A/ t4 J6 n8 f中医西医是否存在结合的可能?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但是,从学术原理来看,存在着生成包容构成、状态包容形态、多元包容单一,中医包容西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我不赞成一概反对“中西医结合”。
5 R( W6 q" w% R- n7 W中医的复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复兴中医,必须“求异存同”、“道术并重”,才能实现“中西医并重”,逐渐走向复兴,造福于世界大众。这也是我出版《永远的大道国医》的初衷,也是我写《捍卫中医》,主编《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的原因。  O% K, V& c7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