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2886|回复: 0

曹东义谈“外感热病“(8)王叔和整理仲景《伤寒论》,临证却学华佗三法治伤寒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38

主题

6868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15
发表于 2016-8-4 09: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叔和与外感热病
     王叔和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所撰《脉经》是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很早就被翻译成外文传到其他国家,影响极为深远。他与外感热病的关系,一是他曾经整理过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使之流传于世而免遭散佚;二是他在《脉经》之中以两卷的篇幅,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吸收于其中,既保留了仲景学说的精华,也扩大了仲景学说的影响;三是他第一次用各种治法,对仲景《伤寒论》进行分类,开以治法研究伤寒之先河;四是他对华佗“六部传变”论伤寒,进行研究与阐发,颇能尽执简驭繁之功效。
王叔和史书无传,其事迹首载于皇甫谧《甲乙经·序》之中。皇甫谧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这就是人们认为王叔和整理过仲景《伤寒论》的依据。但是,由于历代医家对皇甫谧这几句话的理解不同,曾经产生过许多不同的说法。
首先由于王叔和史书无传,其生平年代的确定,只能参照皇甫谧说的“近代太医令”来定。由于皇甫谧是晋代医家,所以过去一致认为王叔和是“晋太医令”。近年来不少医家提出质疑,认为皇甫谧于“甘露中”写作《甲乙经》,而“甘露”是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在位年号,即公元256年至260年,其《甲乙经·序》也应当写于魏代,因此,“近代太医令王叔和”,只能是三国时魏国的太医令,而不可能是晋代的太医令。在此基础上,有人进一步认为,三国魏代上接东汉,离仲景生时不远,故认为王叔和是仲景的亲传弟子。《甲乙经》的“撰次仲景选论”,一本作“撰次仲景遗论”,为这种说法增添了依据。因为“遗论”,应当由后代家人,或是亲炙弟子继承。“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既然能够“撰次仲景遗论”,那么,他与仲景的关系,理应是师徒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问题似乎不是这么简单。“撰次仲景遗论”一语,应当与王叔和《脉经·自序》相互参看。王叔和《脉经·自序》云:“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互滋偏见,各逞己能,至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文中所说的“遗文远旨”也应该包含着仲景的学术思想在内,所谓“遗文”与“遗论”一样,泛指前代医家遗留下来的医学理论,而非专指其“生前未竟的事业”。所以,皇甫谧所说“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施用。”应当是指王叔和在他的著作中,采用过仲景的医学论述;或是指王叔和整理过仲景的医学著作,并且很精当实用。
王叔和的《脉经》与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一样,都在自己的著作之中以很大的篇幅,将仲景《伤寒论》的基本内容吸收进去,做法相似而手法却极不相同。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以两卷的份量,几乎原封不动地将仲景《伤寒论》原文,按六经病篇次序抄进《千金翼方》之中;王叔和并不取仲景六经辨证伤寒的基本思想,而是将其篇章全部打破,用“病不可发汗证、病可发汗证、病发汗以后证、病不可吐证、病可吐证、病不可下证、病可下证、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病可温证、病不可灸证、病可灸证、病不可刺证、病可刺证、病不可水证、病可水证、病不可火证、病可火证”等17个治法,来分类仲景《伤寒论》的原文。比如王叔和在“可发汗”一节中,就列有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芩连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五苓散等13首方药的相关条文。其中,仅与桂枝汤有关的条文,就有18条之多。
王叔和《脉经》卷七之中,除了以17种治法分类引用仲景的《伤寒论》的内容之外,还用“热病生死期日证、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热病十逆死日证、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热病至脉死日证、热病损脉死日证”等,将《素问》《灵枢》有关热病死证的论述,附于仲景伤寒学说之后。此点也可以看出王叔和与仲景学术的不同点:仲景吸收《难经》的广义伤寒学说,将热病涵盖于伤寒之内,其著作之中仅称伤寒,并无热病之名;王叔和不解仲景广义伤寒深意,仍将《素问》《灵枢》“热病”内容附于其后,使人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牵强与不和协,两者对比非常明显。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皇甫谧这一论断,构成王叔和曾经整理过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有力证据,并且,还说明皇甫谧对于王叔和的整理结果,评价甚高,后人据此称王叔和是仲景之功臣。的确,没有王叔和的整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科学价值也许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于有可能早已遗失了。此论并非危言耸听,试看从王叔和整理之后,到宋代伤寒学术兴盛之前,长达近千年的时期之内,竟然无人深刻认识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就可以说明仲景伤寒学术思想,有可能因为其理论的“寻其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见孙思邈《千金翼方》)”,而被人们束之高阁,日久失传。王叔和身居太医令之职,慧眼识珠,服膺仲景之学,大赞“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然而,他也深知,“自古相传,伤寒为难疗之疾”,伤寒学术确如仲景《伤寒论·自序》所说:“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因此,王叔和深深感叹:“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互滋偏见,各逞己能,至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这或许是他整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初衷。自明末清初,错简派的学说盛行之后,将王叔和整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功绩一笔抹杀不说,还将王叔和说成是仲景的罪人。
喻嘉言《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大意》云:“王叔和于仲景书,不察大意,妄行编次补缀,”“至于编述伤寒全书,苟简粗率,仍非作者本意,则我不知之矣。如始先序《(伤寒)例》一篇,蔓引赘辞;其后《可与不可》诸篇,独遗精髓;《平脉》一篇,妄入己见。总之,碎裁美锦,缀以败絮,盲瞽后世,无繇复睹黼黻之华。况于编述大意,私淑原委,自首至尾,不叙一语。明是贾人居奇之术,致令歧黄一脉,斩绝无遗。悠悠忽忽,演习至今,所谓千古疑城,莫此难破。-----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坠也哉!”
笔者认为,自从宋代对仲景“尊经称圣”之后,有人便对历史的本来面貌,进行了颠倒,使王叔和由功臣变为罪人。其实,王叔和当时身为太医令,根本无须借当时还不出名的仲景,进行“狗尾续貂”式的“碎裁美锦,缀以败絮”的。可是,深受错简说影响的今人,仍然对“洁本《伤寒论》”,挑三拣四,想改王叔和“篡乱”之经文,以恢复所谓仲景之旧观。假如王叔和今而有知,不知当作何感想:当初整理仲景“遗论”,悔耶不悔?
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有一本目录学著作叫《七录》,其中记载有“《王叔和论病》六卷”,《隋书·经籍志》是记载隋代之前书籍的史志目录,其中也标明有“《王叔和论病》六卷”,说明王叔和除了撰著《脉经》和整理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外,还有一部论述疾病诊治的著作——《王叔和论病》。《王叔和论病》虽久已散佚,但是,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与王焘《外台秘要》,皆引述王叔和的伤寒学说,应当出于《王叔和论病》之中。
《千金方》云:“王叔和曰: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下之则死,汗之则愈。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不知不识,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夭死盈于旷野,仁爱鉴兹能不伤楚!
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为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疼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发汗则愈。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头痛心中满,当吐之则愈。五日以上气沉结在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明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
经言: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又夏月亦不可下也,此医之大禁也。脉有沉浮,转能变化,或人得病数日,方以告医,虽云初觉,视病已积日在身。其疹瘵结成,非复发汗解肌所除,当诊其脉,随时形势,求解除免也。不可苟以次第为固,失其机要,乃致祸矣。此伤寒次第,病三日以内发汗者,谓当风解衣,夜卧失覆,寒温所中,并时有疾疫、贼风之气,而相染易,为恶邪所中也。至于人自饮食生冷过多,腹藏不消,转动稍难,头痛身温,其脉实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发汗也。[1]
《千金》所引“王叔和曰”除了第一段见于《伤寒例》之外,其余两段既不见于《脉经》,也不见于《伤寒例》,笔者认为有可能出于《王叔和论病》之中。如上章所述,《千金》引“王叔和曰”的第二段论述,是其阐发华佗“伤寒六部传变”学说的文字。王叔和以极其精辟的论述,概括了华佗以汗吐下三法治疗伤寒病的学术思想,也与其对仲景六经辨证伤寒的学术特点认识不深有关。《千金》所引“王叔和曰”的第三段,表现了王叔和对伤寒病辨证论治的思想,反对拘守传变“次第”的做法,否则会“失其机要”,病证才是临床治疗的唯一靶点,拘守“次第”就会“致祸”。这也体现出王叔和重视伤寒治法的特点,与王叔和在《脉经》之中以“可与不可”分类《伤寒论》条文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外台》云:“王叔和曰: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以(笔者按:以,《伤寒例》作‘宜’,于意为长)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笔者按:《伤寒例》作;‘土地高下,寒温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歧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两审也。
(王叔和)又曰:夫表和里病,下之而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汗之而愈,
下之则死(笔者按:《难经》五十八难、《伤寒例》、《千金》所引王叔和曰皆作‘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下之则死,汗之则愈’)。夫如是,则神丹不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表里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表和则毙;承气入胃,里平则亡。此表里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王叔和)又曰: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外,又除其内,言巧似是,于理实违。安危之变,岂可诡哉!夫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可攻其外;发于阴者,宜温其内。发表以桂枝,温里宜四逆。”
《外台》所引“王叔和曰”的文字大部分见于今本《伤寒例》之中,是两段不连续的引文。其中删除了《伤寒例》中的部分文字,如:“岂容易哉!”“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懵然不知病源”,“夫智者之举措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王叔和所删除的这些文字,都是《伤寒例》作者为了加重语气,而与医理无关的内容。删去了这些与医理无关的文字,可以使行文更紧凑、简洁,从而使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今本《伤寒例》中掺杂了一些后世文辞,甚至于有“今搜采仲景旧论”的王叔和语,仍然可以断定是王叔和引用了《伤寒例》,而非《伤寒例》引用了《王叔和论病》。
我们说王叔和服膺仲景,所以他整理了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且在他所著的《脉经》之中,用十几种治疗方法归类《伤寒论》条文;我们又说“论伤寒传变叔和独尊华佗,”这不矛盾吗?
笔者认为,《王叔和论病》有可能成书于《脉经》之前,在《王叔和论病》之中,王叔和首先接受了华佗的“伤寒六部传变”学说。并且,华佗以汗吐下三法论述伤寒病证治,执简驭繁,颇便于临床掌握,又发展了《素问·热论》的热病思想。所以,华佗“伤寒六部传变”学说,对王叔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被记载于《王叔和论病》之中,又被孙思邈引用,为我们探讨王叔和的外感热病学说提供了依据。此后,王叔和在写《脉经》之时,对仲景的伤寒学说进行了研究,以十几种治法分类仲景《伤寒论》原文,吸收了仲景的主要经验,将其大部分方证保留在《脉经》之中。但是,王叔和并没有对仲景六经辨证伤寒的学术特点进行阐发,他对此持不同观点,或者他对此并无认识。阐明仲景六经辨伤寒,是宋代之后才出现的。

5 m$ \8 \6 i6 N% `
[1]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95年第一版第10次印刷、174
0 y9 ~" c, Y5 F8 J! e
8 o6 c6 k& ^; K. P
6 t) C/ M! Y) {.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