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0-3-30 09:09 编辑 + B8 r' n5 n- I2 X7 |- C$ y3 N
% }( ]7 |- s" z# H0 Q新冠肺炎我来猜:核酸为何又转阳?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4 D3 y$ D% @6 A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核酸检测又转阳的问题,很多学者都在猜测,有人认为出院时候的核酸转阴,是病毒暂时被抑制造成的,出院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又转阳。也就是说,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的问题。 当然,新冠肺炎一开始发病的时候,很多人临床症状很明显,但是多次核酸检测的结果是阴性,这也是“假阴性”。 为了说明这些问题,应该根据病毒复制的特点与免疫情况的复杂性来解释。
: X- \ d4 Q0 Z b2 T蛋白容易破坏失活,病毒虽死核酸仍然是“显性” - a3 J5 V6 m' H. E% Q7 x
病毒有蛋白质的外壳与核酸的内核,蛋白外壳保护病毒,让它顺利进入宿主细胞,核酸进入宿主细胞之后决定病毒的复制,包括复制出新的核酸和蛋白外壳。 各种蛋白由二十种氨基酸组成,其后还要盘旋起来,形成三维立体结构,空间造型复杂,但是容易变性和被破坏,很快就不起作用了;而由4个碱基构成的核酸却很稳定,不容易被破坏,即使是病毒死了、失活了,核酸的结构仍然完整地存在着,仍然可以被检测到。 尤其是,现在的检测,不一定是全系列核酸检测,而是检测核酸的片段,通过“倍增”技术代表整个核酸,就如同用一个牙齿来研究某种动物。 为了说明蛋白和核酸的不同意义,我们不妨举例来比喻,核酸就像骨骼,人活着可以通过X光射线照出骨骼的形状,生命结束之后尸体上仍然有骨骼,它们都可以被检测到;蛋白像是皮脉筋肉,只有在活 体上才有生命力。 核酸(骨骼)检测不论生死,都是相同的形态结果,而蛋白的活性必须在生命存在的时候才有意义。也就是说,核酸转阳,未必是活病毒的核酸,很有可能属于被灭火的病毒尸体里边的核酸。
7 p+ q* x2 R! d" y; l核酸定性结合定量,再结合抗体,才能准确判断。 P6 o( P+ p( [, t3 R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病毒核酸又转阳”,这只是定性的检测,也就是又见到了病毒核酸的片段,它的含量是多少?持续多长时间?这都是未知数,因此,单凭核酸“转阳”这一点,看不出它是活病毒,还是死病毒,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如果病人在出院的时候,不单单依靠核酸转阴,而是结合抗体蛋白的检测,比如滴定度达到成倍增长,这就比较全面一些,也就是不仅检测还有没有病毒核酸的片段,而是要看看身体产生了抗体吗?产生的多还是少?这样结合起来,其临床意义就很大。 假如一个新冠肺炎病人,其体内出现的抗体,早期是IgM,后边还有IgG,就表明这个人有足够的抗体,一旦再有病毒进犯,就能把病毒包围起来,由免疫细胞将其清除掉。这样以来,就没有病情复发的隐患,即使测到了核酸阳性(估计属于失活的病毒核酸),也没有什么妨碍。这样情况下的“转阳”,只对医学界研究病毒和探索检测手段优劣有意义,对于病人没有什么意义。 * @/ ~! I0 @+ l/ N1 h+ r7 N
病人“又转阳”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现象的出现,与病毒进入细胞、复制过程、有无“出芽”释放,与宿主细胞的适应性等等,有很大关系。 病毒的核酸进入宿主细胞之后,其转录、复制过程,这个外来的核酸与宿主细胞器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假如宿主细胞的细胞器不接纳、不服从外来核酸的“旨意”,病毒就不能复制,也就不会造成病毒性疾病。 宿主细胞接纳、复制病毒之后,如何“释放”到血液、组织液里边? 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出芽”,一个是宿主细胞破裂。 前者有一定的隐蔽性,病毒通过“出芽”的方式外溢,但是宿主细胞依然完好,它可以不断释放病毒出去;通过宿主细胞破裂释放的病毒感染,应该容易被彻底清除。 “出芽”释放病毒的隐蔽形式,只要有足够多的抗体,以及提高了细胞免疫的能力,病人就能有机会获得痊愈;假如这个过程很漫长,就容易形成长期感染。 由此看来,“又转阳”的患者,是否会长期感染,需要继续观察。也可以通过联合检测手段,判定其预后情况。 需要指出,不能单纯只从“转阳”看问题。 在病人的康复阶段,我们不应该只从病毒的角度看看问题,还应该重视人体的正气,正气是是否发病,以及是否可以痊愈的决定因素。 病人的康复过程要重视“扶正祛邪”,中医学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养正邪自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祛邪”是一个大智慧,不仅有药物治疗的方法,中医还有饮食调节、健身保养、刮痧拔罐、针刺艾灸、外贴涂抹等一些列的方法。 据说,这次新冠肺炎中医治疗的患者“又转阳”者罕见,这也说明中医独特的优势,落在西方医学目光之外。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恢复期的治疗,以纠正亚健康,提升精气神,维护正气为基础,“辨证论治,辨体养生”都大有可为。 2020-3-23 4 P, e# u/ t9 r y#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