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3020|回复: 2

策士们给秦武王讲故事,扁鹊是故事里的人物,不能二人面对面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发表于 2020-4-22 19: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0-4-23 18:26 编辑 6 o% v1 D0 D) [0 q7 l( V. @

! E% R0 M& K2 j% y8 f  i
  策士们给秦武王讲故事,扁鹊是故事里的人物,不能二人面对面
曹东义
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

, }6 x0 ?/ V( B! d+ l
       主张扁鹊生于战国末期的许多学者,其立论的根据大多是《战国策·秦策》所载的“医扁鹊见秦武王”,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它把扁鹊的生平向后硬拖了200年。
       秦武王,名叫嬴荡,生于公元前328年,公元前311年即位。他身高体壮,勇力超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乌获、任鄙靠勇猛获任大将,齐国的孟贲也因此投奔到秦武王殿下,充任将军。公元前307年,秦国攻破周都洛阳,秦武王进入周室,见到九鼎而大喜,与孟贲比赛举鼎,乐极生悲,“绝髌而死”。
       扁鹊见秦武王的故事,出于战国策士的编造,而不是记载于史官,其可信度是很有疑问的,因为策士们经常编故事进行游说。这则故事,也是他们编的。
       之所以说它不可信,关键是称谓有问题。
       李伯聪《扁鹊与扁鹊学派研究》一书,根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考证,战国时期诸侯纷纷自称为王,不再用公侯的称呼了。这时无论是诸侯的臣下,还是来到该国的客人,都会奉承诸侯,称其为“王”,或者称其为“大王”,而不可能再称其为“君”。如果谁坚持称诸侯为“君”,则有犯“轻君罪”的嫌疑。
      在秦武王之前,他父亲已经称王,即秦惠王。
       可是,“医扁鹊见秦武王”的故事里,无论是扁鹊,还是秦武王的左右近臣,都当面称他为“君”,而不是称秦武王为“王”,或“大王”。这就奇怪了,事出反常必有妖。
       李伯聪先生《扁鹊与扁鹊学派研究》一书认为,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真实地发生在秦国的武王时代的,这是严重不符合历史事实情节的重大疑点。
       再有,“医扁鹊见秦武王”的主旨,不是说扁鹊的医术如何,而是说秦武王不能知人善任,这与“甘茂攻宜阳”的历史过程如出一辙[1]。故事说扁鹊“怒而投其石”,既不符合扁鹊的身份,也不符合扁鹊的性格和一贯做派;“君一举而亡国”的语言不太可能出于扁鹊之口;《韩非子》一书称“闻古扁鹊之治甚病,以刀刺骨”,可见“古扁鹊”不是战国末期之人。

" b3 z( q& @6 C2 E; V( X$ ?0 X# ^
         有关考证,需要结合有关史料仔细辨别。" R- j- X  R4 G. b; P+ G

[1]曹东义主编.神医扁鹊之谜 [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45-50
9 N  N6 O: }% ]; l# ~
4 V: W  x, ?9 D# C0 S0 ]
    《战国策.秦策二》云: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古今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过疑问,宋鲍彪云:“扁鹊与赵简子同时,至是百三十年矣”,疑其中有误。
     缪文远《战国策考辨》在本策下注“疑托”。认为“策士因《史记扁鹊传》言扁鹊入秦事而托之武王。据《史记.秦本纪》武王四年‘王与孟说举鼎,绝髌,八月武王死。’《策》中所记之病与史实不符”,“自司马迁以来,历代治战国史事者,从无人采及此章”。
    郎需才先生根据赵武灵王(公元前325一前289年在位)及其史官曾编造扁鹊诊赵简子的故事,《韩非子.安危篇》有“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等语.断定扁鹊是赵武灵王和韩非子(公元前?年一前233年)很久之前的人,因此郎需才先生认为“凡是和他们同时或时间相接近或在他们之后有关扁鹊的资料都非史实,如扁鹊诊秦武王(在位:公元前310年一前306年)扁鹊望田桓公(原注:公元前374年一前356年在位。曹东义认为郎先生田桓子的时间有问题:这个在位的日期是错误的,因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有‘景公饮酒,田桓子侍’。前548年,齐景公即位。前545年,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田桓子不会这样晚一百多年”。
    李伯聪先生《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中,对此作了更为细致的考证。他说:“卢南乔同志说:‘秦武王病例,从史源说,它是采自秦国官府之书,甚至还有可能是得之秦国官医的口述。所谓‘有可能是得之秦国官医的口述’云云,这是所有的人(包栝卢南乔同志在内)无法断然肯定,也无法断然否定的。而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卢南乔同志强调和论证的重点还在强调‘它是采自秦国官府之书’。可是,我们却不难找到一个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秦武王于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307年在位,时当战国中期。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云:‘战国时代,一国之主被尊为王或大王,不再称君,君字渐变为一般在上位的人的尊称’,浏览战国时期的文字资料可知《古代汉语》所说是完全正确的。可是上引《战国策》‘医扁鹊见秦武王’一条史料中,秦武王之左右和扁鹊在对话中都当面称秦武王为君而不称王或大王,这是同战国中期之人对一国之主的称谓惯例相违背的,换句话说,战国之人是绝对不可能当面以‘君’来称秦武王的。这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它向我们证明:‘医扁鹊见秦武王’不可能采自秦国官府文书,这件事的情节在历史真实性上是存在着重大疑点的”。
    笔者基本同意上述学者的考证意见,并据有关史料探讨其致误的原因。余嘉锡先生认为考校古书应多闻阙疑,要做到“揆之本书而协,验之于群籍而通”。
    扁鹊见秦武王一事,揆之于《战国策》.除称谓上的不协之外,验之于其他史书也难于讲通。
    首先,扁鹊是个医生而不是策士,政治地位低,他不应该借题发挥:“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更不该“怒而投其石”。因为医生地位远不及策士,“怒而投其石”,免不了杀身之祸。
    《吕氏春秋·至忠篇》记载了宋国名医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为齐闵王医好了病却激怒了齐闵王,虽有太子及王妃担保力争.最后却被生烹而死的悲惨故事。
    秦武王好勇尚武,其凶暴当在齐闵王之上,他更容不得扁鹊如此举止。
    张仪以连横说诸侯,有大功于秦国,然因“左右”向秦武王进谗言,使得张仪感到生命有可能不保,惧诛而避难于魏,并最终死于魏,这也能说明这一点。
    所以,假如扁鹊小题大作,“怒而投其石”,并进一步“诽谤朝政”,说武王“一举而亡国”,则难免诽谤朝政,遭秦国之严刑峻法,惹祸杀身,而勿需“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了。
2 j: t* i) ~' [5 J9 p
    再者,“怒而投其石”,与扁鹊秦越人的性格也不合拍:
    扁鹊望桓侯之色,预言其有病并将逐渐加重,一次次劝其早日治疗。但桓侯始终不悟,迫使扁鹊不得不逃离其国,扁鹊并未出一句怨言以泄私愤;
    扁鹊过虢,虢太子尸厥,扁鹊请求治疗,“中庶子喜方者”,横加阻拦,当着扁鹊的弟子们,问他“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曾不可告咳嬰之儿!扁鹊面对这样一个百般刁难的阻挡者,全不计较,“终日,扁鹊仰天长叹曰……”进行耐心说服;
   汉初陆贾《新语.资质》云:“昔扁鹊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卫。卫人有病将死者,扁鹊至其家,欲为治之,病者之父谓扁鹊曰:‘吾子病甚笃,将为良医治,非子所能治也!’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对扁鹊而咒,病考卒死,灵巫不能治也。夫扁鹊天下之良医.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由此可见,扁鹊行医过程中,遇到患者,或其家属,或周围的人的不理解,总是耐心说服,一切总为思者着想.不曾轻易放过,更不曾口出怨言,他不可能“怒而投其石”。
     战国时虽重策士.然张仪未曾出怨言,而惧武王诛其身,医者岂可借题发挥,诽谤朝政?!
! E% k  P) S  L" A4 ^
    郎需才先生《对(扁鹊小考)的考证》指出:“扁鹊见秦武王,类似扁鹊望蔡桓侯,也是某游说之士以此自编的寓言故事,劝告统治者要坚信他的话并付诸行动,而不要为另外的意见所动摇,以坚定被游说者的信心。”
    所以,笔者认为“医扁鹊见秦武王”一事的宗旨,并不在于论述扁鹊有何学术特长,而是重在论述秦武王不能知人善任,会“一举而亡国”。但任何历史记载的产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秦武王与扁鹊,这样不协合地联系在一起了呢?
    笔者认为,张仪及其“连横”主张的存废,是秦武王即位后有可能“一举而亡国”的重大决策,扁鹊被误解而不被信任的事迹,成了张仪或他的说客,对秦武王进谏的一个例子。当然,甘茂进攻宜阳,也有过类似的例子。
* {4 D5 E3 b5 s, O
    苏秦死后,六国合纵抗秦之势大为削弱,张仪趁机出使各国.劝六国之君背合纵之约以亲秦,楚、韩、齐、赵、燕五国,先后被他说动,正当张仪踌躇满志回秦国的途中,“未至咸阳而秦惠王卒,武王立。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谗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诸侯闻张仪有隙武王,皆畔衡而复合纵。秦武王元年,群臣日夜恶张仪。未已,而齐让又至。张仪惧诛,乃因谓秦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见《史记·张仪传》)。”
     如苏秦所说,张仪是当时“天下之贤士”,他对促进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继商鞅之后,秦国历史上又一个“权倾人主”的关键人物。对于他的去留,是秦武王颇为难办的问题。其时左右的“日夜恶张仪”,及张仪自辩,或策士谋臣的进谏,应当十分激烈。在武王犹豫不决的日子里,竟然使诸侯皆知之。由此可见,这个论争的过程,历时之久,程度之激烈,一般人都可以想见。这时,扁鹊行医过程之中不被人理解的事实,是张仪及其支持者极有说服力的例子,用之以谏武王,劝其任能留贤,这是很有可能的。
    因此,笔者曹东义推论,“扁鹊见秦武王”是误把故事中的人物,当作“当事人”而错误地联合在一起的史料。扁鹊称“君”,正是春秋时人称一国之主的例证。扁鹊所带的行医工具“砭石”,也是较早的医疗工具。
5 {+ W! ]4 s' G+ E* j) x% [; d
   李经纬先生《中国古代医学史略》认为:“我国考古发掘,原始社会的砭石,石针、骨针,青铜针等越来越多,许多形状也大体相似,给讨论针灸起源增添了珍贵的资料。至于传统的观点,如《路史》所述‘伏羲氏……乃尝百药,而制九针’,很明显,制九针当晚于制针,更晚于砭石之打制和应用”。
    余嘉锡《古书通例》云:“诸子著书,词人作赋,义有奥衍,辞有往复,则设为故事以证其义.假为问答以尽其辞.不必实有其人,亦不必真有此问也。”
    策士在向君王进言时,常编造或借用前人的故事,曲尽其理以增强说服力,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邹忌与徐公比美,曾母投杼等皆出于《战国策》。

: g% X7 O; `. [; n: M3 G
    秦武王使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因宜阳是一个大县攻打不易,甘茂担心秦武王会中途听信谗言而改变注意,使其前功尽弃,给秦式王讲了一个故事: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之为臣投杼也。”
+ {/ E  |0 ?/ l: L: D9 H: a
    甘茂所讲的这个故事未必是真.但却达到了坚定秦武王信任的作用,最终取得了胜利。

: B, x/ y5 V; x& h) f' Q4 u
    总之,笔者认为“扁鹊见秦武下”.事有不实.文有残脱,它很可能是张仪等在进谏秦武王时引用的一个故事,不能据此而认为扁鹊与秦武王同时。
7 @: w0 w) N- b
   《战国策》是刘向收集的战国年间策士们的有关文字,这类文字当时流传很广,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有许多篇章,未收入本书。
    “扁鹊见秦武王”这个故事,有可能在刘向编辑《战国策》时就已经错简如此,并未认真考辨其真伪与否。
    刘向认为:“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刘向《战国策序》)。
    刘向编校时认真的程度,自不可比之于经书。
余嘉锡先生云:“古人引书,唯于经史特别谨严,至于诸子用事,正如诗人运典,苟有助于文章,固不问其真伪也。”
   当然,《战国策》经刘向编定后再度残脱错简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本策前后文尚完好而独此文在流传中残脱错简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 ^% N6 p5 J
; V4 o* p: x) u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9: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仪(?-前309年),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8 @4 H% b! g$ ~$ N( Z) v

6 B0 O" g8 z2 X! X! k: u: k6 j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5 ]* G& C& Q4 c8 a$ r' U% R
0 m- W' a" n* e( D5 P8 z' R' b
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次年去世。
5 t) W7 a6 S1 X6 \  ?& E/ W: x人物生平# s5 I3 s5 Z9 E7 _8 d
折叠受辱投秦. E0 t& g7 C8 k& F: b/ c0 S
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 ]  D0 k" z0 k/ t6 c8 v1 d
. X0 Q4 r0 P, N  ^
后来,苏秦说服赵肃侯 ,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苏秦考虑再三,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8 I, F9 j2 A9 e# G+ ]8 s$ [: g( m) X
3 @7 L2 t6 ~5 y5 H张仪(左)4 q! J& g9 ^  R) \
张仪(左)
0 X6 d0 Q. ^6 k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但是,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5 |; z: C$ }$ R7 l9 D2 e
, }$ }7 u1 y0 J" v) c; J4 J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 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3 Q) o; E: m& o+ r
% I3 x4 y+ o8 Z: k
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
$ a( |$ x$ V( e: ?# V; }% Z+ [5 g( `
折叠秦国任相
) ^9 p- N( E* ~4 f+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攻打并占领了蒲阳。张仪趁机劝说秦惠王把蒲阳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张仪又趁机劝说魏王道:"秦国对待魏国如此地宽厚,魏国不可不以礼相报。"& p- G' s0 b" s6 j( V
5 }$ R+ X9 g/ \- F
魏国因此就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用以答谢秦惠王。于是,秦惠王就任命张仪为相(古代官名),位居百官之首,参与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1 U' l  b7 i: b9 I
! m/ @8 T- R, ^" L/ f% [
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农历四月,魏襄王、韩宣惠王为了对抗秦国,互尊为王。于是,秦惠王派张仪为将讨伐并占领了魏国的陕(今河南陕县),把那里的魏人全部交归魏国。秦惠王命张仪修筑了上郡要塞。
$ g+ j3 g* ]! H* \) I4 u$ T- Y0 Z! }
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324年),张仪拥戴秦惠王正式称王,更年号为秦惠王元年。/ v4 A# S, K, O

: W! T( J% d9 _% u. s$ r秦惠王二年(前323年),秦惠王派张仪和齐、楚两国的相国在啮桑(地名)会盟。
$ Z$ m) `2 X! j+ ~: i( u1 l( V7 z' y) `* x  y: n' a
折叠魏国任相
! p+ t3 D" y. [+ f* \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 x2 G6 j! Q6 \: \
; ]+ x" ~/ w4 g2 E  G- f3 g
秦惠王三年(前322年) ,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去魏国担任国相,打算使魏国首先臣事秦国而让其它诸侯国效法它。魏惠王不肯接受张仪的建议,秦惠王大发雷霆,立刻出动军队攻克了魏国的曲沃、平周,暗中给张仪的待遇更加优厚。张仪觉得很惭愧,感到没有什么可以回敬来报答秦惠王。; L3 v. K. `5 h

, [0 J9 n# h; d8 H) Y6 W秦惠王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又劝说魏襄王,魏襄王也不听从。于是,张仪暗中让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和秦国交战,魏国战败。
6 _" O6 y/ K1 i
) X& ?; U0 @5 P, y秦惠王七年(前318年),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率领匈奴人一起进攻秦国,秦国还击打败了韩国申差的部队,杀死了八万官兵,诸侯们震惊慌恐 。
( f( ?* }' l2 ^+ @+ v3 n
, W, M" c/ A9 k; j: p. |, {秦惠王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游说魏襄王退出合纵盟约,臣事秦国 。于是,魏国宣布退出南北合纵,请张仪担任中间人与秦国和解;张仪回到秦国,重新出任国相。 秦惠王九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救援苴国和巴国,趁机吞并了蜀国。张仪贪图巴国和苴国的富饶,又攻取了巴国,擒获了巴王,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将三郡土地分为三十一县。并在江州筑城。 秦惠王十一年(前314年),魏国又背弃了秦国加入合纵盟约。秦国就出兵攻打魏国,夺取了曲沃。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魏国再次臣事秦国。0 {7 B; w2 u0 q, [. f

+ f  q- }* A9 T" f' v# b6 y& F折叠张仪戏楚
8 ]$ D; M8 O0 N/ d5 W6 {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忧虑齐、楚两国已经缔结了合纵联盟,于是便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
4 C% Z% V' V( D& m$ a
- |  s! f0 y4 j+ L) t/ ^' T/ l" `- `楚怀王听说张仪来,空出上等的宾馆,亲自到宾馆安排他住宿。说:"这是个偏僻鄙陋的国家,您用什么来指教我呢?"7 F5 k  X/ d6 p& S. z  a: O
; U3 _+ p( Y: s* S0 W% u6 t
张仪(左)欺楚
" ]& C- z9 W9 c2 ]7 U. k" v5 w张仪(左)欺楚$ v  i9 m% o! x+ [) O7 I
张仪游说楚怀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4 k0 E6 |+ L2 k. s1 E2 t4 g/ v" `
- k: Q  F6 n) J楚怀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张仪。大臣们来向楚怀王祝贺,唯独陈轸劝谏楚怀王不要轻信张仪。楚怀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
. B$ a6 T& s" o* o0 j2 P$ P* G1 ?; ~/ D, Q) B  d
于是,楚国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楚怀王把楚国的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3 b% J- B; f& \' f  v: Q
: q/ e6 h' F, I/ I2 H6 W2 V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怀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等的一种凭证),到北方的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愤怒,斩断符节和秦国结交。+ J' \, W7 \, T$ \

5 P: Q9 m" Z" M3 n/ h. J4 x+ B秦国、齐国建立了邦交之后,张仪才上朝。张仪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3 w6 Y' m' D+ O( t6 d) X( E
6 Q/ G; u$ ]. \$ _# g. _3 E: F
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结果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
" Y) n9 D$ [8 k% r% {2 X
6 o& _* P) |/ V4 ]1 S- U. W  Q% Q折叠被囚楚国
9 J( O8 t" k: S' a张仪6 ^% a. n4 q0 [$ n+ u0 K
张仪8 p* }: O  T# Z; K( E+ d. D+ |! v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要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它。
$ m& T: ~! U5 Q8 H* z
! \9 {  M9 `/ z6 U) `  B楚怀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 U" m  i" c  T

3 m# x) j2 n" X: A7 F& N秦惠王想要遣送张仪,又不忍开口说出来。张仪却主动请求前往。秦惠王说:"那楚王恼恨先生背弃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诺,这是存心报复您。"张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关系亲善,靳尚能够去奉承楚国夫人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是全部听从的。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的,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杀死我而替秦国取得黔中的土地,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
7 p8 e* n; [& m9 k( h4 ?+ _/ }  N( z
于是,张仪出使楚国。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要杀掉他。! }( l8 ^6 A4 C  q' V- D

* y. [$ U' C0 C0 k, u  s( V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鄙弃吗?"6 ^0 I( }2 _8 w/ @

  R" Y+ h+ X1 q- q8 {. `3 a郑袖说:"为什么?"
3 I8 b3 z2 Y% C$ Q7 U, P# Z2 h: w4 E
靳尚说"秦王特别钟爱张仪而打算把他从囚禁中救出来,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把美女嫁给楚王,用宫中擅长歌唱的女人作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宠爱而尊贵,这样,夫人也将被鄙弃了。不如替张仪讲情,使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 a9 a- Y& b2 x  G
# \" a( M% c$ o. x8 `2 ]/ x! A
于是郑袖日夜向楚怀王讲情说:"作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现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达到了极点。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
2 b* M/ e1 C1 _+ @( @% |% o# Q" ?+ K2 V8 C, K* N! x9 H
楚怀王后悔囚禁了张仪,于是赦免了张仪,像过去一样优厚款待他。
7 t  J% P% O: A
- W8 d+ `9 Z7 u9 Y6 F1 O* S- d折叠游说诸国. U) @- u! f) K' u4 ]. T1 R
游说楚王
7 p! P1 v- X' O3 n! j* |, T- J( M/ w: [, }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不久,没有立即离开楚国,而是又去游说楚怀王。
, ^/ t6 y; d% P1 q$ R
7 }2 j# O1 B6 `张仪向楚怀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楚怀王的姬妾,两国永结兄弟邻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
. O# k% W1 q1 ~8 m: q7 q+ ?! l3 ]
此时,楚怀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于让出黔中土地给秦国,想要答应张仪的建议。
6 l$ N& ^+ R5 _: M5 m/ y; z) U* z# F4 z! U# s9 m" H3 [
屈原反对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古代两种烹饪器鼎和镬)煮死他,如今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
8 W( L: u0 J; ^
( Z" a" P$ Z7 w( q" F7 x( B楚怀王说:"答应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土地,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经答应了而又背弃他,这可不行。". o; G6 F) P: J% \5 Q
; \; O3 d" Q6 j
楚怀王最终答应了张仪的建议,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亲善。
& L- {8 m0 P0 ?9 L
2 R8 }& H, P1 U游说韩王$ o9 Q9 H6 `1 K, }- z* {4 |

5 L0 w* n+ c* e1 w; V8 |张仪离开楚国,就借此机会前往韩国,游说韩宣惠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大王不归附秦国,秦就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东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之宫、桑林之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绝了上党地区,那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早归附秦国就安全,不归附秦国就危险。如果制造的是祸端却要想得到福报,计虑粗浅,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要想国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我替大王谋划,还不如替秦国效劳。秦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就是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的地势所决定的。现在大王向西臣事秦国,进攻楚国,秦王必然高兴。攻打楚国有利于韩国扩大领土,转移了祸患,取悦了秦国,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 ~8 r- h& n, C) Z% |( y& M2 N
6 q) f$ i, X' ?) y9 `4 _3 D. V0 S: w( @
韩宣惠王听从了张仪的主意。张仪回到秦国作了汇报,秦惠王赐给张仪五座城邑,并封他为武信君。- U. ^7 Y" p  p+ `  S! b

1 c* M# L6 T$ X* b0 e# D* Q游说齐王3 U' ^/ |8 c3 L9 b( h& V

7 `  T% Z# a' B%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又派张仪向东游说齐国的齐愍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其父兄兴旺发达、富足安乐。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主张合纵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结成兄弟盟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奉事秦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 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的南方,赵国的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E9 D  q. v* d2 ]6 {
# B# E0 I2 y# @+ n  I- B
齐愍王说:"齐国偏僻落后,僻处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国家长远利益的道理。"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5 K! A% U$ `: a
# q: K% G( K: c) m% K
游说赵王
/ F* f" B7 x& y) l
+ H3 `  q" U& v, i7 h6 q张仪离开齐国,向西到赵国游说赵武灵王说:"如今秦国相约齐国、韩国、魏国的军队,准备进攻赵国。所以我不敢隐瞒真实的情况,先把它告诉大王左右亲信。我私下替大王考虑,不如与秦王在渑池会晤,面对面,口头作个约定,请求按兵不动,不要进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p) S- _0 D( j4 K

2 T: z5 H+ d$ a2 s3 h. s赵武灵王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张仪才离去。
# r: n; k9 d! B3 [  h
4 |% i8 T: `- F# R/ ?  W游说燕王! \5 ]: T9 J& |& |2 _7 e

( W, X* z8 e* U! P* z张仪又向北到了燕国,游说燕昭王说:"大王最亲近的国家,莫过于赵国。赵襄子凶暴乖张,六亲不认,大王是有明确见识的,那还能认为赵国可以亲近吗?赵国出动军队攻打燕国,两次围困燕国首都来劫持大王,大王还要割让十座城池向他道歉。如今,赵国已经献出河间一带土地臣事秦国。如今,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将出动军队直下云中、九原,驱使赵国进攻燕国,那么易水、长城,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它。"
1 t! i: }$ B5 j+ I8 @7 \: L) ?3 G- w0 u' M: Z
燕昭王听信了张仪的建议,说:"我就像蛮夷之徒一样处在落后荒远的地方,这里的人即使是男子大汉,都仅仅像个婴儿,他们的言论不能够产生正确的决策。如今,承蒙贵客教诲,我愿意向西面奉事秦国,献出恒山脚下五座城池。"6 r- K* E+ H3 G4 m$ O# M" E$ ^5 s
4 V9 u) J8 ^% ?- `" G7 e: i0 A% a
折叠回到秦国2 {+ X' n9 A# o' `8 ^: B% g& H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张仪返回秦国报告,还没走到咸阳的时候,秦惠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 o- Y6 {  S  m) \! P
, ~6 N- `0 L8 U' ?8 J- i
秦武王从作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继承王位,很多大臣说张仪的坏话:"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 q% k3 P& s- c% P* O' }
2 O8 y& h/ I& M3 @. t2 o# B
诸侯们听说张仪和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纷纷背叛了连横政策,又恢复了合纵联盟。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大臣们日夜不停地诋毁张仪,而齐国又派人来责备张仪。
! V' C3 m  T/ C( _' ?1 M9 ]! F7 x0 ^  o
张仪害怕被杀死,就趁机对秦武王说:"我有个不成熟的计策,希望献给大王。"
$ @6 V7 |4 W( ]+ F  D- I
2 M6 f" A2 t) r8 @武王说:"怎么办?"
2 d$ }, V2 n* C. C  v$ g
" U5 A: ?% y* \# l张仪回答说:"为秦国国家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听说齐王特别憎恨我,只要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出动军队讨伐它。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去,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
* d$ N1 F6 V! w/ E! x" _
  g; y. Z' }" L+ H/ X* |秦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准备了三十辆兵车,送张仪到魏国。
( i; t7 f8 [3 v, v4 O* @. A# j3 p$ n9 q4 Y7 r- n; e) Y0 L
折叠重返魏国/ \5 e" q9 H' C; H) `
齐愍王听说张仪在魏国,果然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哀王很害怕。
/ F2 f3 t' t! D) _& `0 _5 C+ F! z% Z( Z* y' E7 ]3 ?4 H
张仪说:"大王不要担忧,我让齐国罢兵。"就派遣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再借用楚国的使臣到齐国,使臣对齐愍王说:"大王特别憎恨张仪;虽然如此,可是大王让张仪在秦国有所依托,也做得够周到了啊!"6 m# Z* A# G  v5 n+ ^
7 K) l* B7 {! Q8 R: A( h
齐愍王说:"我憎恨张仪,张仪在什么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么地方,我怎么让张仪有所依托呢?"使臣回答说:"这就是大王让张仪有所依托呀。张仪离开秦国时,本来与秦王约定说:'替大王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齐国特别憎恨我,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派出军队攻打哪个国家。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秦王认为他说的对,所以准备了兵车三十辆,送张仪去了魏国。如今,张仪去了魏国,大王果然攻打它,这是大王使国内疲惫困乏而向外攻打与自己建立邦交的国家,广泛地树立敌人,祸患殃及自身,却让张仪得到秦国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让张仪有所依托'呀。"1 p' ?/ @; O+ I$ F
! \0 t/ d, H; ^- ~+ w) n
齐愍王赞同使者的说法,就下令撤军。张仪出任魏国相国一年以后,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死在了魏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50
 楼主| 发表于 2023-6-4 08: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历史故事,很多人读不懂。
* J4 N3 s, U, x, y2 O9 ~也难怪,历史的错误,纠正起来非常难。
* q5 M$ Y9 Y) k8 ]: o! X! I!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