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0-6-9 16:36 编辑
I5 V+ d6 j2 X& o" v- e* z8 h* G8 y( G; g/ h. H$ V/ o; N% W) b& x
扁鹊望诊齐侯,还是蔡侯?曹东义
, H6 X0 ^, W+ g# R8 m6 s9 }- y2 Z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l& z/ C' H0 L! N4 Z$ C
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
! v/ ~6 e1 v* g$ e. Q* p
& Q% t; V# K1 D8 U+ R' e F《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也就是高明的医生,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之后才开始治疗,而是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进行养生保健;一旦有了疾病,在早期就要积极干预;病灶还没有形成之前,就进行治疗。治疗关口提前,这既是患者给予医生进行治疗的机会,也是给了自己重生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并不是人人都能抓得住的,桓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是,扁鹊望诊的患者是齐侯?还是蔡侯?
7 D3 X# M }0 F% z1 C1 Q 司马迁和韩非子说的不一样,却似乎是同一个病人。
' t/ q: f9 W9 K& c3 C9 x1、《史记》与《韩非子》记载大同小异 司马迁说扁鹊望齐侯,《史记》说: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後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後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後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後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史记索隐》进行注解的时候说:傅玄曰“是时齐无桓侯”。 裴骃云“谓是齐侯田和之子桓公午也。盖与赵简子颇亦相当。” 裴骃所说在齐国的“与赵简子颇亦相当”的“桓公”,与“田氏代齐”的历史故事有关。 田无宇,谥号桓,史称陈桓子、田桓子,他是齐国田氏家族的首领之一,为田氏家族第五任首领,承袭父亲田文子担任田氏家族首领。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妻子是齐灵公和穆孟姬(鲁国叔孙侨如之女)的女儿,景公的姐姐。公元前571年—前567年田桓子随晏弱攻灭莱国。前548年,齐景公即位。前545年,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陈无宇的儿子,又称陈乞,即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前489年,齐景公死,田氏掌握了齐国的国政。到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 7 Y# R: v) o& h. t1 u
《韩非子·喻老》记载的扁鹊望诊桓侯故事,与司马迁有所不同,韩非说:
$ U; N9 d2 y& p) }5 X. @3 D9 I( T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 k- U m2 Y9 I9 v! t0 O韩非子文中提到的“蔡桓公”,大约生活于春秋早期,春秋时的蔡国位于现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第七代国君桓侯公元前714——前695年在位。这个时代距离赵简子、扁鹊生活的年代相差200年左右,因此,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传》之中记载的是“齐桓侯”,而不是“蔡桓公”。 19" K! p+ w% V% Z
| 蔡平侯
: R4 G9 M4 F- G. k, k1 N9 K* M | 庐; p9 u5 w5 r* _8 `' Y( C
| 前530年—前522年9 i4 |$ |: f9 V
| 9
. A$ i) @& s' v! v+ B$ S5 p# l |
: \- }3 f3 t; P, z* i) q1 P
' i" W4 E- {# c0 }
| 20
: o. c- X" n N7 ?" I2 |, k | 蔡悼侯8 f2 |- B& \" ~( a7 T
| 东国
* q3 K1 u- \! a8 Z3 ~* k! A | 前521年—前519年2 B& H3 ]2 f, L" {9 o
| 34 l) v* h/ c6 \
| ) c0 X* \) {3 |& n
| 21 | 蔡昭侯
7 i! n- e8 _! u$ X | 申" X& z: N: s9 @* Q% O$ ^, q
| 前518年—前491年
) R" T* E' g+ |1 b3 ^+ D: o+ a) p | 28. J2 W( v+ g; J, j" n _
| | 22 | 蔡成侯
- n4 I5 ]) T& m | 朔1 V3 a T2 h$ H; }' X6 O% N/ J
| 前490年—前472年* s7 q9 d: I. _" V8 @# d
| 19
4 F9 i& C" E2 J: i# b+ A( { | 6 s/ r% l, j4 k' o! }1 {; \4 m7 ^* S
前边我们说过,韩非子对于扁鹊的事迹没有深入调查研究,而是得之传闻,他在这里虽然讲述了扁鹊的望诊事迹,但是,联系前后文,可以看出他的侧重点是在说明一个道理,而不是以论述扁鹊的事迹为主旨。 韩非为了论证“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他列举了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的生活例子。说明可以“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为了把道理说得更生动感人,他接着就讲述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然后总结说:“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
$ W4 A/ W9 Q- y4 S" i8 |" _0 {: g* K; W韩非子生活的年代,比司马迁早100多年,更接近扁鹊生活的年代,应该更可信。但是,由于他对扁鹊的事迹得之于传闻,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一个例子,他也没有必要去考证故事中患者这个次要人物的真实性。所以他的记载没有被司马迁采纳,这个患者也就就由“蔡桓公”变成了“齐桓公”。 现在我们按照司马迁提供的线索,穿越时空,见证扁鹊望诊桓侯的尴尬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史记》说:“扁鹊过齐,齐桓侯客待之”。也就是说,扁鹊到齐国行医治病,得到了齐国最高领导的支持与欢迎,他甚至成了齐侯的座上客。由于扁鹊长期在齐国泰山脚下的卢城行医,因此被人们称为“卢医”。 1 k) m* d# ^- w- t
也许桓侯当时宴请的人还有很多,并非只是扁鹊一个人,扁鹊随众人进入宫内,立而未坐的时候,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 e& J6 M% U, ]8 v
“扁鹊先生,你来了!你可是远方的客人啊!”这应该是桓侯的客套话。 扁鹊是桓侯请来的客人,本来也应该奉承主人几句,让主人心里觉得舒服。但是,扁鹊出于医生的责任,也是对于“朋友”的关心,在看到齐侯的神色上已经有了疾病的征兆时,顾不了多想,还未寒暄,就当着众人的面,立即说:“君主,您有病啊!它已经在皮肤、腠理阶段了,不治疗就会加重、加深。” 一石激起千层浪,扁鹊的话音刚出口,立即引起众人的关注。这是因为扁鹊享有盛名,也因为齐侯的特殊地位,这一诊断充满了风险,也关系到齐国政局的安危。 一般说来,国君是一个国家的主宰,古人甚至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一国之君患病,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古代医疗条件比较低下的时候更是这样。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大量的占病记录,其中充满了古代帝王对于患病的恐惧,以及对于疾病痊愈的期待。在某种意义上说,国君的病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机密。 扁鹊看到众人关切的目光,看到齐侯不知所措的眼神,立即解释说:“您的病现在还比较轻浅,只是位于皮肤、肌肉之间,很容易治好。但是,不抓紧治疗的话,就有可能逐渐加深,造成不良后果。” 听了扁鹊的话,齐桓侯不信任地瞥了一眼,故意大声地说:“寡人没有病!”继续宴请宾客,不再理会扁鹊。 扁鹊见自己的一片好意,换来的却是齐侯的误解,众人的轻蔑。他知趣地退了出去。 齐侯望着扁鹊离开的身影,大声地对朝臣们说:“医生都是贪财好利的人啊,扁鹊也不例外。他只想着捞取钱财,就不择手段,把没病的人,说成是有病的人,这样一来,不就更容易赚取更多的外快了吗!” 众人听见齐侯这样说,都随声附和起来:“是啊!”“大王真是英明”!“明察秋毫哇!” 这个误解,不仅古代有,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这种情况更多,也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这个思想根源很深远。在这个意义上说,桓侯的病,有“遗传性”,是思想的遗传病。 2、职业良心与眼前利害考验着扁鹊扁鹊诊断齐桓侯有病,而齐侯否认的事情,很快就在齐国传开了。扁鹊感到了空前强大的压力,他想难道我的诊断错了吗?他仔细回忆了以往的资料,诊治过的相同患者,结合齐侯的精神、气色表现,他坚信自己的诊断不会错。 过了几天,扁鹊接到齐侯的邀请,再一次赴宴。 齐侯也想修复与扁鹊的关系,他认为,扁鹊虽然有贪财的嫌疑,但他从遥远的他乡异国,来到举目无亲的齐国,长期治病救人,的确事迹不凡,值得敬佩,因此再一次发出了邀请。让扁鹊入宫来见。 扁鹊见到了齐侯,望着他因为疾病不断加深而表现出来的气色,充满关心地说:“尊敬的国君,根据我多年的诊断经验,您的确有病。现在已经逐渐深入到了血脉,比几天以前已经加重了。不进行积极治疗,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齐侯深吸了一口气,对扁鹊说:“我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我没有病!”齐侯的脸色一沉,眉头一皱,立即增添了不高兴的表情。 扁鹊觉得自己的话也许有些太直了,一国之君,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话不投机,只好告辞出来。 又过了几天,扁鹊因为其他的宫中人员有病,来到齐君的宫内,见到了齐君。远远望去,齐侯的病又加重了。因此顾不了许多,再一次提出来:“尊敬的国君,您的病又加深了,已经到了体内的肠胃之间,可以治疗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必须抓紧啊!” 齐侯听了扁鹊的话,心中除了鄙夷,就是愤恨。哼,我一点不舒服的感觉也没有,能吃能喝,什么“病已经到了胃肠”?!看来扁鹊的医术,也不过如此啊!听了扁鹊的话,齐侯假装没有听见,根本置之不理,不再向他解释什么。 3、医患不和,齐侯丧失治疗良机扁鹊走后,齐侯越想越不是滋味。我明明没有病,扁鹊却一再说我有病。人们都说他救死扶伤,医德高尚,为什么我看到的,亲身经历的扁鹊,是这样的情况呢?难道,扁鹊是那种很会隐藏的骗子?他的名声都是用这么不光彩的手段赢得的吗?齐侯越想越气,一定要亲自揭开他的骗局,把他的拙劣伎俩公之于众,让他在齐国没有市场。或把他绳之以法,治罪法办;或者赶出齐国去,让天下人都耻笑他。 齐侯主意一定,过了几天,又给扁鹊发了邀请,让他入宫来见。 扁鹊接到齐侯的邀请,心中充满喜悦:齐侯果然被我的执着感动了,想接受治疗了!可是,现在的病情也不知道怎样了,还可以取得疗效吗? 扁鹊怀着一棵忐忑不安的心,来到齐国的大殿上。他以为齐侯应当在后宫等他治疗,怎么把他直接领到了前殿? 齐侯盛妆在朝,居高临下,正等着发问,要看扁鹊的笑话,看他的表演伎俩。没想到的是,扁鹊似乎有所察觉,只是远远地望见了齐侯,还没有开口说“君有疾----”,就一步一步地向后退去。很快就不见了扁鹊的身影。 齐侯远远地望见这一不同寻常的情况,很是纳闷:扁鹊的花招还真不少!怎么不开口、不说我有病就走了?寡人要看看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齐侯立即派人尾随扁鹊,前去查看。官人换了一身便装,来到了扁鹊的住处。只见扁鹊正在收拾行李,马上就要出门的样子。 来人对于扁鹊还是比较敬重的,他上前说:“扁鹊先生,听说国君请您赴宴、诊病。怎么您一露面就开溜了?难道忘了带上治病的东西了?” 扁鹊长叹一声,见来人没有敌意,就语重心长地说:“医生以治病救命为天职,何况齐侯是我客居的国君,又这样器重我,几次请我赴宴。我不能为了讨他的欢心而说假话!我虽然对齐国的人民充满了感情,相处得很好,但是,齐侯的病,唉,怎么说呢,我不敢说了,还是不说了吧。我出来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我要回老家去看看。” 来人见扁鹊欲言又止,已经猜测出他难言的背后必有苦衷。因此,苦苦相求,要求扁鹊一定要把真实的想法告诉他。 面对来人恳切的询问,扁鹊给他讲了一番医学的大道理。 4、扁鹊痛说“六不治”扁鹊见来人能够真诚相待,愿意虚心听取他的诊断意见,深深触动了他的恻隐之心,他本着医生治病救人的崇高精神,说出了他行医多年的深切感受——“病有六不治”。 扁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深情地说:人得病之后,有六种情况不好治疗: “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扁鹊说,人患病之后,依仗自己的地位、财富,而骄横恣肆、不讲道理,这样的人医生不好给他治疗。 第二种情况是,患者过分看重钱财,不珍惜生命,这样的人也不好治疗。 第三种情况是,患者穿衣饮食、起居劳作,不能按照医生的嘱咐去做,这样的人也是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第四种情况是,病人的阴气、阳气不平衡,一方过于偏盛;或者五脏之间不平衡,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也不容易治疗。 第五种情况是,病人的身体极度虚弱,又不能够服药,这样的病人也不容易取得疗效。 第六种情况是,病人只信任巫医巫术,不信任真正的医生,也不容易治疗。 扁鹊说,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之中,患者是健康的主体,医生只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也就是病人是根本,医生是辅助手段,治疗疾病,不可喧宾夺主。病人只要有上述六种情况之中的一种,就难于治疗了。有的患者同时具有几种难治的因素,怎能可望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呢? 齐侯的使者听了扁鹊的话,不由得担心起来:“扁鹊先生,照您的看法,我们主公的病,您不准备给他治疗了?” 扁鹊看了一眼来人,动情地说,医生治疗疾病,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治疗的时机。如果疾病初起,邪气位于体表,在腠理、肌肉的时候,服些汤药进行发散,或者按摩热敷,通过让病人出汗,就可以排出邪气,治愈疾病;如果疾病已经进入血脉之中,可以使用针刺、砭割的治疗方法,疏通血脉,也能治疗成功;再进一步,疾病深入到体内的肠胃之中,可以用药酒、汤药,使病人通过泻下秽浊,也可以治好疾病;如果病邪深入到内脏,进入到骨髓,邪气已经没有出路,体质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即使再高明的医生,甚至掌握着人体命运的神仙,也是没有办法的。你们齐侯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我已经没有办法治疗了,所以就不再说什么了。 齐侯的使者闻听此言,仍不甘心:“扁鹊先生,真的不能再想一些办法了吗?” 扁鹊再一次把自己行医多年的感慨告诉来人:“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扁鹊说:“世界上的人们都嫌疾病多,都说疾病不好治疗,经常为此而苦恼;而医生苦恼的是,治疗疾病的办法太少了。弥合两者的方法,就是要经常注意自己的身体,无病防病,有病早治,这样才能治好疾病,保证长寿啊!” 不难看出,扁鹊的肺腑之言,与他长期治病行医的曲折经历是分不开的。 可惜的是,桓侯听不进扁鹊的劝告,不相信扁鹊的先见之明,在接下来的几天之内,体内的疾病终于爆发了,等到他感觉到痛苦,去请扁鹊的时候,扁鹊已经离开了齐国,桓侯因为疾病而去世。 扁鹊的医学思想,被后世的医学家加以继承,记载于著作之内。《素问·五脏别论》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素问》这些论述,是对扁鹊以来各位医学家临床经验的总结,是经验之谈。 司马迁说:“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兒,即为小兒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只有心中充满大爱,才能巡游天下,到处治病救人;只有医术高明,才能随俗为变,开辟临床各科。扁鹊就是这样一位医德高尚的大医,他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深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