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5487|回复: 3

杨思远与曹东义讨论《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本质问题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2
发表于 2020-11-2 18: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思远说:
" F4 \! X8 A3 ]: r9 {$ X# `$ J. j' M) Z* I
学习《伤寒论》要避免两大误区
杨思远
在学习《伤寒论》中,很多人,包括一些医学名家,都容易陷入两大误区:
一是把张仲景的辨证体系混同于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
二是把辨证论治混同于辨病论治。在此特作提示如下:
一、张仲景的辨证体系统是八纲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综合运用。
《伤寒论》共分10篇,其中前8篇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1-3篇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4篇是“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5篇是“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统称为“三阳篇”。第6篇是“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7篇是“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8篇是“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统称为“三阴篇”。由于其篇名与十二经脉及脏腑名称相近,许多人,包括一些医学大家都将张仲景的辨证体系称为“六经辨证”,在注释时又多与脏腑辨证混同,因此误导学者产生许多错误观念,对完整正确地理解张仲景的医学思想贻害甚大。在此必须予以澄清。
《伤寒论》三阳三阴篇的篇名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而不是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少阳“经”病、太阴“经”病、少阴“经”病、厥阴“经”病,与经脉辨证有着跟本区别,不可混崤。
太阳病就是体表的阳性病,也就是体表发热的疾病,这是讲病位和病性,病在体表、躯壳,病性为热。所以,身疼痛,包括四肢、皮肤、肌肉疼都属于太阳病。因病在体表,所以要驱邪外出必须发汗。这就是“太阳病法当汗解”的原因。
人体十二经脉都循行于体表,太阳病绝不是指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循行部位的疾病,足太阳膀胱经仅循行于背部至睛明穴处,手太阳小肠经仅循行于上肢外侧,而太阳病是指整个人体外表躯壳,包括了各条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
阳明病是身体之里,是肠胃之里的阳性病,也就是肠胃中的实热证。所以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这也是讲病位和病性,病在肠胃之里,病性为实热。由于病在里,又是实热证,所以要驱除病邪要用寒凉泻下的方法。
少阳病是半表半里的阳性病,也就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发热性疾病。所谓半表半里,就是在躯壳之里、肠胃之外的整个胸腹腔间。由于各脏腑都在胸腹腔间,胸腹腔间有热会影响到各脏腑,特别会影响到联系各脏腑器官的原膜或叫筋膜,也就是“三焦”。所以病性复杂,往来寒热。同时由于肝主筋,所以对肝影响较大,但若说半表半里的病就是肝胆的病,这样理解就窄了。由于病在半表半里,要驱邪,无论发汗或泻下都不起作用,所以治疗有用“和”法。
因为表病、里病都比较容易区分,所以《伤寒论》先讲表、后讲里,除了表和里就是半表半里,少阳篇放到最后讲,这样比较容易掌握。在三阴篇中,《伤寒论》则用相反的顺序来论述,先讲里阴病太阴、再讲表阴证少阴,最后讲半表半里的厥阴,也是为便于读者掌握辨证方法。
太阴病是里阴证,病位与阳明病相同,都在肠胃里,但病性相反,是虚寒证。简单地将太阴归为脾病是不对的。由于病在里,性虚寒,所以太阴病治法当温里。
少阴病是表阴证,病位与太阳病相同,都在体表,但病性相反,是虚寒证,由于病位在表,内有虚寒,所以治当解表同时温里。
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阴证,病位与少阳病相同,都在半表半里,但病性相反,以阴寒虚为主,但同样病性复杂,表现为寒热错杂。由于病在半表半里,不能发汗也不能泻下,治法当“和”。
概括起来,《伤寒论》的辨证是先辨阴阳,将病分为阳性热证和阴性虚寒证,即“三阳篇”和“三阴篇”,然后辨病位,也就是区分表、里、半表半里,再辨虚实,如太阳病分表虚证的太阳中风和表实证的太阳伤寒,而辨虚实的主要依据是津液血液的多少,也就是看卫气营血。由此可见,虽然张仲景没提出八纲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这个词,但其辨证方法始终是八纲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综合运用。这也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人受外邪侵袭后,如果正气足,能奋起抵抗,就会热化形成阳性病,相反,正气不足,邪气压倒正气就会寒化形成阴性病。不管阳性热性,如不及时治疗就会由表向内传并逐渐加重。张仲景就是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区分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治疗的。在《金匮要略》论杂病时,才突出脏腑辨证。至于经络辨证,张仲景也用到了,但因为主要是讲方药,涉及针灸很少,所以经络辨证的内容不多。
二、《伤寒论》是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病论治
很多人在学《伤寒论》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其中的方药与某种病名相对应,这是十分错误的,而且往往会因此在临床上犯错。张仲景从没说过“辨证论治”这个词,但始终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而这一原则最典型的表述就的第16条讲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12个字。另外,《伤寒论》每一篇的题目都是“辨XX病脉证并治”,第一个字是“辨”,辨什么?辨“脉”和“证”,他始终讲的是辨“证”而不是病或“症”,脉也是证。症与疾病是一个意思,而“证”是疾病的发展趋势,是人体与疾病作斗争及欲从什么方向驱除病邪的反应。如脉浮,不但说明病在表、有热,同时也反映出人体要从表驱除病邪的趋势,这就为治病提供了思路的方向,既然人体要从表驱除病邪,治疗中就要顺势而为,用药促其发汗。
如果把辨证治疗错误地理解为辨病治疗就会犯错。如太阳病并不是一个病,而在在体表的一系列阳性病,既包括太阳中风、也包括太阳伤寒,太阳中风的证是脉浮弱而汗出,根据这个证就要用桂枝汤,而太阳伤寒的证是脉浮紧不汗出,根据这个证就要用麻黄汤。太阳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证不同,所以用的方药也不同。如果误为辨病治疗,凡是太阳病都用麻黄汤,就会出大错,甚至害人性命。中医看病最忌按病名开方,比如有的患者在医院诊断为痢疾,中医从没有说哪个方药是治痢疾的,而是根据辨证,区分是协热利还是寒利,有没有肚子疼、呕吐等,据证选择不同的方剂,都是痢疾,寒热不同用药完全相反,都是寒性痢疾,证不同用药也有很大差别。所以,所谓辨证论治,最重要的是辨证,而辨证最后要辨到方证上,否则治不好病,甚至会治错。
而所谓方证,就是某个方子所对应的适应证,如桂枝汤对应的是发热、脉浮弱或浮缓,自汗出,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脉浮弱或浮缓,自汗出,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是桂枝汤证。有是证便用是药,用错了就是误治,会造成坏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学《伤寒论》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辨证论治,这样才叫中医,才能真正学会看病、治病。否则,按病名出药方,那就算不上中医。
' B0 H, o' V  \5 L
$ @' \' e5 z( K/ w2 L1 n% j3 l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代争论比较多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11-2 18:10
% e+ V/ {0 L2 \7 ^6 {' V; V1 _- L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历代争论比较多的问题。

5 s2 U1 D$ g7 t; d曹东义2004年出版《外感热病学史》,其中谈到了这个问题:
5 l& A) i, }7 W0 d8 k' N《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9 `' `! j2 h# b) _& Y曹东义著
  I6 I) p2 A0 B3 x! W2004年1月
1 V* X3 m5 m* ?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 F& F# T" l8 x5 c; s3 [8 c
+ h4 {! X) x  B" A
目   录
6 R* L* D/ V- U8 }6 A引        言        1# X# p$ p9 p# y- x: A( I. }
第一章  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        3
+ A+ ?8 P$ y, t8 g4 N第一节  《素问》《灵枢》伤寒只云热病        4
( O: _9 z' }: v+ A) X6 C5 `6 ]第二节  《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学说        13
! X# G+ U* Z" Y# [; t; ]& G6 v第三节  《伤寒例》与“伤寒有十”        17
7 D( N6 _4 O( p! ]$ t第四节    《伤寒论》如何处理伤寒与温病        23
/ D' l0 _( l' ]第五节  华佗的伤寒“六部传变”学说        294 T# e) G7 g$ k- o, E' |0 y
第二章  晋唐时期的寒温论争        33
8 }3 y1 X. F* E2 G, E第一节   王叔和与外感热病        33: w: P4 W% ?+ u: j7 U  t
第二节  《肘后方》与《小品方》的争论        37! v5 V. g7 U& ?/ P) a" {, p
第三节  孙思邈与外感热病学说        39  Q; b/ K) p7 ^( F
第四节  《外台》《医心方》按病日列方        43& k' ?. ?5 Z7 k+ K, j" _( }+ U
第五节  《诸病源候论》演绎温病        46
3 E/ |* I/ h" }! [9 C# _第三章  宋元温病概念的演化与争鸣        48) I( {9 s- y$ a) s0 S6 ?
第一节   韩祗和解表不用仲景方        50' x! ?) |+ o' g$ E) ^
第二节  庞安常辛温发汗加凉药        52
4 L6 v4 K! W. `$ s2 J3 r) N  F8 T第三节  朱肱等探讨六经实质        55. v" ^' r6 g* @/ s+ j! g1 U
第四节  郭雍认为发于春季皆温病        596 d! L) e0 V/ E0 c8 r; _6 K
第五节  刘河间、张子和创论辛凉解表        61: x2 \+ `/ N* n% w1 b' o! Z+ \
第六节   许叔微、尚从善八纲辨伤寒        62# F1 h$ o, E( B; Z  T
第七节  王好古对外感热病的贡献        64
5 X/ Y+ y$ f" b+ C4 F+ K第四章  寒温论争引发金元医学争鸣        66& z. U6 k  G; V3 H+ k# X( [
第一节  金元之前详于外感略于杂病        67
  J' H/ f9 P$ m. t  u  f% Z第二节  河间从外邪立论治多寒凉祛邪        70# r$ I, E( R  V2 z5 \
第三节  易水创论内伤杂病功在补益        73
9 v7 g) d! T9 e8 r7 s第四节 后世遥承易水创肾命水火之论        80
, @3 ^# y: u% P. R) `# ]& f$ a/ t第五章  错简与补亡论下的寒温论争        83
# d7 O6 o9 {$ d7 B) {. m3 S" a第一节  王安道在寒温论争中的地位        84
+ B4 @: X/ R7 q6 w6 v: g9 H5 O第二节   陶华论温病不可作寒医        90
  U7 u/ H/ p2 l/ o第三节    吴又可著成《瘟疫论》        93) i5 v- `# H4 [8 w+ T/ \3 q
第四节  方有执、喻嘉言以错简改《伤寒》        97
9 w( A8 O* {: `第五节  柯韵伯将《伤寒论》引向杂病证治        102' r3 N! L- t; ^2 f& p/ l! l
第六章  现代广义温病向广义伤寒回归        1045 E7 J- U" R6 Y& L6 B" {$ z$ `
第一节  明末清初温病学说勃兴并发        105
* d! `& J& E- m4 T, `第二节  清代温病不取仲景定义        111/ n( {% i3 q: c
第三节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于解表        1159 K; B" b3 I6 H& E( C2 b6 @/ _' K
第四节  伤于寒与感于温病因说的优劣        118+ c) `5 ]; J3 a; P4 ^5 _9 R+ H2 j  N
第五节  热病证治的进步与寒温学说互补        122
# t# \" \6 `0 i9 z' t(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背景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
( O# j. v$ E6 F( y/ H  G+ p第一节  中西医论争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
; m8 ~9 G3 v: O7 I3 x- {! p3 n4 m) x第二节  中西医团结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28
( _$ ~5 T8 i1 s& s, y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348 Z6 g6 ]* I9 ^5 A  E6 {8 @
第四节   缚住“瘟神”之后        1456 h9 t5 _: N( g( W+ v) R7 S
附:试论中医基本理论内核的合理性        150
% n0 f2 I. j5 D" K0 E, z
- `" j/ T7 \0 w8 X5 T第三节  朱肱等探讨六经实质+ r; i: B- a" [+ Y
    朱肱是北宋名医,字翼中,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公元1088年中进士,1114年被聘为医学博士,因曾为奉议郎,故人称朱奉议。朱肱深心研究仲景伤寒学术,于1108年,写成《伤寒百问》,阐发仲景《伤寒论》中的证治。又于公元1118年,将《伤寒百问》重加校正,并增加附方,改名为《南阳活人书》,又名《类证活人书》,全书共为20卷,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B3 p) J" H8 w8 r1 J. j- C
朱肱《类证活人书》提出,仲景伤寒学说的六经即经络说。朱肱《类证活人书》云:“特以伊尹汤液,仲景经络,常人难晓。”“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证是厥阴,乃和少阳。邪气未除,真气受毙 。”朱氏强调了六经病和经络的密切关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伤寒病的全过程,有利于探讨伤寒病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朱肱这种认识来源于仲景《伤寒论》中关于六经辨证与经络关系的论述,即关于六经实质的学说。8 C$ \: O6 d$ M
有关六经实质的问题,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为了弄清六经与经络的关系,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尊重仲景对经络学说的见解和具体运用。仲景在自序中曾明言“撰用《素问》”,而《素问•热论》即以脏腑经络分类法罗列热病证候,并揭示其传变规律和治疗大法。仲景云:“夫天布五行以运五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又说:“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从中不难领会,仲景相当重视经络在外感病发病和传变中作用。; o1 r2 r8 \  [
   《伤寒论》中,仲景处理经络与证候的关系较为灵活,因为伤寒六经病虽有较多的证候与其所属之经络关系密切,但也有一些证候则难以用经络关系予以解释。如太阳病的头痛项强,少阳病的胁下硬满,阳明病的面赤、便结,太阴病的腹满吐下,少阴病的咽痛小便不利,厥阴病的胁满吐逆等等,均与其所属经络脏腑有关;而太阳病之鼻鸣干呕、咳喘,阳明之咽燥、谵语,少阳病之咽干、目眩,少阴病之背恶寒、心下痛、咳而胸满,厥阴病之热利下重、消渴、咽中痛等等,均与其所属的经络脏腑没有直接关系。
' \; a* c! ?7 }% C" d. a+ v( C1 _    一种疾病可以呈现多种症状,分属于多个脏腑经络,而不能整齐划一地归属于某一脏腑经络。当此之时,是信守经络学说而肢解证候,拟或着眼于疾病发展阶段中的有机联系而于“一经病”中论述,这是完全不同的认识方法。何况仲景所论“伤寒”非单一病种的证治,而是将一切外感热病在不同阶段所共有的证候加以归纳;他重视不同阶段病证的有机联系,而不是肢解证候、强求伤寒证候与脏腑经络的一一对应。因此,《伤寒论》才有了不同于《素问•热论》的伤寒六经辨证体系。这正如时贤刘渡舟氏 、时振声氏 所指出的,“六经”既是伤寒受病之体的病位概念,又有疾病发展的时序先后层次的含义,是整体观与辨证观的统一。" O+ z' z: v- Y9 R0 t0 W0 A9 r
   《素问•热论》主张“日传一经”,并提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证依次传变的学说,仲景接受了这种从整体上把握疾病发展规律的学术特色,故也按六经分篇论述。同时仲景又认为不能拘守这种理论,因为它与临证实际不尽相符,故仲景学说突出辨证论治。在六经病篇中,虽无伤寒传变的系统论述,但仍可见到“日传一经”的学术影响和仲景处处以证候为据的辨证思想。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I$ ]6 i, K/ s$ Q) e/ |
仲景在《伤寒例》中,也改进了“日传一经”学说。《伤寒例》云:“凡伤于寒则为热病,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已入于府,可下而已。”
( a- D9 p& i" V6 Z- H3 N) Y( {8 E《伤寒例》这段论述的理论依据,源自《素问•热论》,但也有不少改动和补充,涵义深远。《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为限定之词,此则改为“当一二日发”等或然之词,意寓不必“日传一经”。将“入脏”改为“入府”,因腑病多用攻下法,而脏腑较少有可下之证。将“可泄而已”改为“可下而已”,《热论》用“泄”字,或与其用针灸治法有关,此改为“下”字,则与六经篇中诸承气汤相呼应。将六经病主脉增补在证候之前,与仲景重视脉诊的特色也颇为一致。如仲景六经各篇之篇名均为“辨××病脉证治”,其自序云“评脉辨证”,治坏病的法则也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等等,均为脉在证先,观脉识证。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据此发挥说:“凡治杂病,以色为先,以脉为后;治伤寒,以脉为先,以证为后。”《伤寒例》所提出的六经脉证,在宋金元时期受到普遍重视,其作用相当于后世所谓“六经提纲”。庞安常、朱肱、许叔微、郭雍等伤寒名家,悉宗《伤寒例》之说。
1 u1 b3 V4 a( [3 z4 x- C- r7 w然而,过分拘泥六经辨证与经络关系的学说,则易导致牵强附会地理解六经辨证。王安道《医经溯洄集》甚至据经络学说求索伤寒证候,他说:《伤寒论》中,“至若前篇所引《内经》所叙六经病证,除太阳少阴为后篇所有外,其阳明篇无目疼,少阴篇言胸胁满而不言痛,太阴篇无嗌干,厥阴篇无囊缩。若此者,非皆本无也,必有之而脱之耳。”王氏据此推测,得出错简论断,虽似有理,然而过分强调仲景继承《素问》的一面,对仲景师古而不泥经的治学方法,特别是他以六经辨证作为论治一切外感热病大纲的突出贡献,认识不足。& Q' u# n: p( q. |3 T
宋金元医家在临证实践中,观察到某些病候归类,与其所属经络不尽相符,或与仲景原论难以合拍,但往往是看作伤寒传入手经,或视为脏腑辨证对六经辨证的补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六经即经络”学说。庞安常、王好古关于肺主表证,谵语斑疹属心肺热盛的有关论述,皆得之于临证,不拘于仲景六经学说,体现了与后世温病学有渊源关系,也可以说他们是较早用脏腑辨证补充六经辨证的典范。1 v' V- y) `( z$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11-2 18:11
, y8 E3 ~0 t; J* r: J. N曹东义2004年出版《外感热病学史》,其中谈到了这个问题:$ X0 M7 r4 V. K1 _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2 M# s/ x* }9 s6 f曹东义著

' G$ Q" t9 J# p. z2 c7 x谁说的有道理?
8 m! x" H! C* t& y* u$ |大家不妨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便澄清和解决这个历史疑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