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远说:
" F4 \! X8 A3 ]: r9 {$ X# `$ J. j' M) Z* I
学习《伤寒论》要避免两大误区 杨思远 在学习《伤寒论》中,很多人,包括一些医学名家,都容易陷入两大误区: 一是把张仲景的辨证体系混同于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 二是把辨证论治混同于辨病论治。在此特作提示如下: 一、张仲景的辨证体系统是八纲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综合运用。 《伤寒论》共分10篇,其中前8篇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1-3篇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4篇是“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5篇是“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统称为“三阳篇”。第6篇是“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7篇是“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8篇是“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统称为“三阴篇”。由于其篇名与十二经脉及脏腑名称相近,许多人,包括一些医学大家都将张仲景的辨证体系称为“六经辨证”,在注释时又多与脏腑辨证混同,因此误导学者产生许多错误观念,对完整正确地理解张仲景的医学思想贻害甚大。在此必须予以澄清。 《伤寒论》三阳三阴篇的篇名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而不是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少阳“经”病、太阴“经”病、少阴“经”病、厥阴“经”病,与经脉辨证有着跟本区别,不可混崤。 太阳病就是体表的阳性病,也就是体表发热的疾病,这是讲病位和病性,病在体表、躯壳,病性为热。所以,身疼痛,包括四肢、皮肤、肌肉疼都属于太阳病。因病在体表,所以要驱邪外出必须发汗。这就是“太阳病法当汗解”的原因。 人体十二经脉都循行于体表,太阳病绝不是指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循行部位的疾病,足太阳膀胱经仅循行于背部至睛明穴处,手太阳小肠经仅循行于上肢外侧,而太阳病是指整个人体外表躯壳,包括了各条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 阳明病是身体之里,是肠胃之里的阳性病,也就是肠胃中的实热证。所以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这也是讲病位和病性,病在肠胃之里,病性为实热。由于病在里,又是实热证,所以要驱除病邪要用寒凉泻下的方法。 少阳病是半表半里的阳性病,也就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发热性疾病。所谓半表半里,就是在躯壳之里、肠胃之外的整个胸腹腔间。由于各脏腑都在胸腹腔间,胸腹腔间有热会影响到各脏腑,特别会影响到联系各脏腑器官的原膜或叫筋膜,也就是“三焦”。所以病性复杂,往来寒热。同时由于肝主筋,所以对肝影响较大,但若说半表半里的病就是肝胆的病,这样理解就窄了。由于病在半表半里,要驱邪,无论发汗或泻下都不起作用,所以治疗有用“和”法。 因为表病、里病都比较容易区分,所以《伤寒论》先讲表、后讲里,除了表和里就是半表半里,少阳篇放到最后讲,这样比较容易掌握。在三阴篇中,《伤寒论》则用相反的顺序来论述,先讲里阴病太阴、再讲表阴证少阴,最后讲半表半里的厥阴,也是为便于读者掌握辨证方法。 太阴病是里阴证,病位与阳明病相同,都在肠胃里,但病性相反,是虚寒证。简单地将太阴归为脾病是不对的。由于病在里,性虚寒,所以太阴病治法当温里。 少阴病是表阴证,病位与太阳病相同,都在体表,但病性相反,是虚寒证,由于病位在表,内有虚寒,所以治当解表同时温里。 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阴证,病位与少阳病相同,都在半表半里,但病性相反,以阴寒虚为主,但同样病性复杂,表现为寒热错杂。由于病在半表半里,不能发汗也不能泻下,治法当“和”。 概括起来,《伤寒论》的辨证是先辨阴阳,将病分为阳性热证和阴性虚寒证,即“三阳篇”和“三阴篇”,然后辨病位,也就是区分表、里、半表半里,再辨虚实,如太阳病分表虚证的太阳中风和表实证的太阳伤寒,而辨虚实的主要依据是津液血液的多少,也就是看卫气营血。由此可见,虽然张仲景没提出八纲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这个词,但其辨证方法始终是八纲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综合运用。这也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人受外邪侵袭后,如果正气足,能奋起抵抗,就会热化形成阳性病,相反,正气不足,邪气压倒正气就会寒化形成阴性病。不管阳性热性,如不及时治疗就会由表向内传并逐渐加重。张仲景就是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区分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治疗的。在《金匮要略》论杂病时,才突出脏腑辨证。至于经络辨证,张仲景也用到了,但因为主要是讲方药,涉及针灸很少,所以经络辨证的内容不多。 二、《伤寒论》是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病论治 很多人在学《伤寒论》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其中的方药与某种病名相对应,这是十分错误的,而且往往会因此在临床上犯错。张仲景从没说过“辨证论治”这个词,但始终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而这一原则最典型的表述就的第16条讲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12个字。另外,《伤寒论》每一篇的题目都是“辨XX病脉证并治”,第一个字是“辨”,辨什么?辨“脉”和“证”,他始终讲的是辨“证”而不是病或“症”,脉也是证。症与疾病是一个意思,而“证”是疾病的发展趋势,是人体与疾病作斗争及欲从什么方向驱除病邪的反应。如脉浮,不但说明病在表、有热,同时也反映出人体要从表驱除病邪的趋势,这就为治病提供了思路的方向,既然人体要从表驱除病邪,治疗中就要顺势而为,用药促其发汗。 如果把辨证治疗错误地理解为辨病治疗就会犯错。如太阳病并不是一个病,而在在体表的一系列阳性病,既包括太阳中风、也包括太阳伤寒,太阳中风的证是脉浮弱而汗出,根据这个证就要用桂枝汤,而太阳伤寒的证是脉浮紧不汗出,根据这个证就要用麻黄汤。太阳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证不同,所以用的方药也不同。如果误为辨病治疗,凡是太阳病都用麻黄汤,就会出大错,甚至害人性命。中医看病最忌按病名开方,比如有的患者在医院诊断为痢疾,中医从没有说哪个方药是治痢疾的,而是根据辨证,区分是协热利还是寒利,有没有肚子疼、呕吐等,据证选择不同的方剂,都是痢疾,寒热不同用药完全相反,都是寒性痢疾,证不同用药也有很大差别。所以,所谓辨证论治,最重要的是辨证,而辨证最后要辨到方证上,否则治不好病,甚至会治错。 而所谓方证,就是某个方子所对应的适应证,如桂枝汤对应的是发热、脉浮弱或浮缓,自汗出,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脉浮弱或浮缓,自汗出,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就是桂枝汤证。有是证便用是药,用错了就是误治,会造成坏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学《伤寒论》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辨证论治,这样才叫中医,才能真正学会看病、治病。否则,按病名出药方,那就算不上中医。 ' B0 H, o' V \5 L
$ @' \' e5 z( K/ w2 L1 n% j3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