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4095|回复: 3

五行是独特的东方智慧,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发表于 2021-2-8 08: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1-2-8 09:03 编辑
9 B( b7 ^+ X2 k2 A
3 s  v/ @) S" |9 L* x
五行是独特的东方智慧,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

$ K8 V. L5 e$ q: z. `) X  p, x! T- N
古希腊土水风火四元素学说,印度地水风火四大学说,都很有名,但是都没有“金”,它们没有意识到金属文明的重要意义。
在金属文明的基础上,中华民族有了《河图洛书》,有了五行学说。
这是一个把具体物变为哲学的升华过程,采用的具体措施就是“时空化”,把天地万物都放到时空之中,自然生成、整体生成,人在其中最为贵。
这个时空化的五行,是八卦的“简化版”,是由占卜的偶然预测,向常态化五行的转化,也是把人类金属文明成果“金”与自然物质水火土木杂合在一起的哲学体系。

  n0 i0 {8 n1 [6 w  i  o
因此,2007年我主编的《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在说了“睁眼就可以看见阴阳”之后,紧接着就提出“没有人类五行不转”的观点。
2007年暑假期间,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复杂性科学与中医的复兴”研讨班期间,把这个观点向赵光武教授等做了简介,赠送了一部分图书。
下面是书里的一部分内容:
所谓五行,是古人总结的一套学说,主要用来说明万事万物的互相联系、互相资生、互相制约,达到生态平衡。是一个善于解决多因素平衡、和谐、共存的学问,是很可贵的理论方法。
五行的具体内容很简明,说的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关系。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
所谓相生,就是五种要素之间,都有“我生者”和“生我者”。比如,土生金,是说大地矿脉里含有金属,经过冶炼就能产生金属;金生水,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凿井挖渠,开掘水源,所以叫金生水;水生木,是说草木的生长,都必须靠水的滋润,没有水,就不会有草木的生长;木生火,是说草木可以燃烧变成火,这是古人经常做的事情,火是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火生土,是说火热的阳光能够温暖土壤,使土壤充满生机,冬天的土地所以不能生长草木,就是因为没有火力,所以没有生机。
“我生者”是我的“子”,就好象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我者”是我的“母”,就好象是自己的母亲。五行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生我者的“母”,也都有我生者的“子”。五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一个生物圈,一个彼此依存的生态系统。五个要素因此都是“亲戚”,是一个充满爱的体系,是互相资助的关系。但是,世界万物不仅需要互相资助的“相生”,还需要“相克”,也就是互相克制、互相制约的力量,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体系。
所谓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比如,土克水,就是土壤的堤坝可以制约水的流向,所谓“水来土挡”就是这个道理;水克火,用水来灭火,现代人都知道,但是古人知道这个道理,也许要摸索很久;火克金,烈火把矿石里的金属冶炼出来,应当是在古人掌握了制陶技术之后逐渐发现的,当然,用火锻造金属制造各种器具、工具,更是伟大的创举;金克木,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砍伐树木,可以收割农作物,可以造舟车、木器家具;木克土,是说草木的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地疏松而不板结,成为生机昂然的土地。
五行之间,是人类劳动参与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画。
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在了;那一个要素也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影响其他几个要素,其他几个要素就要发生响应的变化,通过相克和相生的作用,以便恢复系统的平衡。
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五行之中的水火木土都可以是自然物质,金却不是自然物质,而是人类劳动成果;五行之间的生和克,都必须有人类的劳动参与才能实现,没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五行不能成立,也不能“行”起来。
考古学证实,在金属被冶炼出来之前,只能是石器时代,大量金属工具的出现,才是五行学说产生的物质基础。
也就是说“土生金”,是人类通过冶炼矿石,然后才产生了铜铁白银,金属的产生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金克木”,也是人类的劳动过程,用金属的工具收割,用金属的工具加工木器;“火克金”的过程,就是人类冶炼金属的过程,也是人类打造金属器皿的过程;“金生水”的过程,也是人类挖井修渠,开掘水源的过程。
因此我们说,没有人类的创造,五行就建立不了,只能是木火土水四类物质元素;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即使有了五类物质,也不能“行”起来,而只好属于“五物”、“五元素”学说。所谓“五行”,就是五种物质元素,在人类劳动的参与下,运动起来,“行起来”,变化起来。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天的五气,地的五味,就和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气通于肝,肝属于木。夏气通于心,心属于火。长夏之气通于脾,脾属于土。秋气通于肺,肺属于金。冬气通于肾,肾属于水。
春天多风,风吹着草木,使其生长,草木生长的特点是向上伸展和向下扎根,初生的草木的滋味多属于酸涩。因此,肝的功能就是主疏泄,升发条达,象树木那样伸展。因此,肝气舒畅,人的血液就流畅,消化吸收功能健壮。树木依赖水土,影响水土。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首先要看肾水是否充足,脾土是否健运。当然,木能生火,火能克金,所以肝的火气太大,就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和心血的流动、心神的安宁。
其他的四脏,也和肝一样,其功能是否正常,不仅关系到自身,而且会影响其他脏腑,这就是中医的特点,不单纯看一个脏腑,而是在整个体系里找平衡。想办法恢复五脏之间、脏腑之间的平衡,恢复脏腑与气血津液、五官九窍、皮脉筋骨肉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五行学说的体系里,每一行都是平等的。在整个五行的体系里,体现的是和谐的,平衡的,动态的。谁也不能太过分,过分了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就会造成不和谐,就会影响其他的物质因素,就会产生疾病。同样道理,五行之中也不允许出现“一行太弱”,一行太弱也会影响其他几行,也会出现不和谐,会出现失平衡,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会出现疾病。
五行学说强调的就是整体、和谐、动态、平衡。这种“理想状态”的出现,需要多元世界互相制约,需要大智慧。何谓大智慧?“道法自然”,就是天地日月星辰运动,形成四时五行。
因此可以说,五行学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哲学思想,是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是解决世界复杂问题的理论法宝。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在以往的哲学里,时间与空间是分别计量的,好象两条可以任意交叉的线段,只要时间与空间一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物质。因此,以往总是把时间与空间分开说,用不同的理论分别计量,分别标识。在五行学说里,借助人的作用,时间与空间容为了一体。
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本来是没有联系的东西,是互相隔离的,分别具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十种物质要素,然而借助人的五脏六腑,天之五气,地之五味统一起来,一起形成人,一起供养人。
当然,天之五气与地之五味分离,也可以促成人的死亡。
东西南北中空间的五方,春夏秋冬时间的四季,在五行的指导下,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结合起来了。
比如,东方配春天,属木;南方配夏天,属火;西方配秋天,属金;北方配冬天,属水;中央属土,与四季有关,主要配属于夏末秋初的长夏。这样的配属,就构成了时间上不间断,空间上不分离的整体、动态状态。
人体的五声、五色、五体、五味、七情、九窍等都可以用五行学说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
也就是说,人体五脏相关的哲学基础,就是五行学说。
人们经常提到《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大多认为两者关系密切,却又看不见中医的著作里引用《周易》的情况。
其实,《易经》里的医学内容很少,主要是在方法学上,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而且,在方法学上,阴阳和五行学说已经把《易经》的精华,传借给了中医学。所以,中医的经典里,难以看到《易经》文字。
人们在解释《周易》八卦的时候,认为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八种或者叫八类自然物质,基本上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天然物质环境,八种物质之中并没有人的影响因素在内。
然而,八卦的地、山、泽可以合并为土;天、雷与火可以合并为火;风转变为木;水仍然是水。八卦之中的物质虽然丰富,但是不能含概五行之中的金。
也就是说,八卦虽然号称能综括万物,但是,缺少了五行之中的金。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金不是自然界固有的东西,而是人类劳动之后的成果。
八卦的形成不依赖金属,可以出现的比较早。
在金属未被冶炼出来之前,在金属工具不被普遍应用的时代,出现五行学说是不可能的。
在五行学说的体系里,火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个自然力,已经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得到了比在八卦里更加重要的地位;木也由于可以代表生命,也有了不同于在八卦只表示风的特殊意义;土作为凝聚了地、山、泽精华的代表,其地位也更加显著;水是这个星球最丰富的物质,也是生命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其地位自然不容低估。
在八卦中,“巽”有时被解释为象征风,也有时被解释为象征木。《象传》解释15个含有三画巽卦的合体卦时,10次使用风来解释巽,5次用木来解释巽;坎卦多数情况下被说成是水的象征,有时也被说成是泉、云、雨的象征;离卦多被解释为火的象征,少数情况下被说成是明、电的象征。
《说卦传》把八卦与方位的八方联系起来,而且与身体的首腹足股耳目手口等肢体相配合,把八卦与马牛龙鸡豕雉狗羊等动物相配属,八卦的配属事物有逐渐“扩大化”的趋势,并且已经出现了“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等疾病的象征。
《汉书·五行志》说:“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陧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迪叙。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颜师古注曰:“取法《雒书》而陈《洪范》也。”
由此可见,传说的八卦起源于伏羲时代,比较早;五行学说形成商代之前的禹,晚于八卦学说的出现,有所借鉴,也有所取舍。
五行不仅简化了八卦的“基本单元”,由八个要素简化为五个要素;而且去掉了借助“道具”复杂运算的神秘外衣;使金木水火土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普遍、严密。
五行去掉了八卦的“偶然性”、“随机性”的推算结果(即每一次求卦,结果都不一样),形成了经常存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五行学说还解决了阴阳学说的某些不足,让世界上复杂万物之间的联系除了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了生克制化、因果乘侮等复杂的联系形式。
比如,男女是阴阳对立的,但是母亲与儿子之间除了阴与阳的不同属性之外,还有相生、相养的人伦关系;水火寒热除了阴阳的属性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不同地域、季节的差异;相同的水火过剩或者不足,在不同的季节、地域,引起的结果将会截然有别。这种复杂的关系用五行学说处理起来,比阴阳学说更加得体。
在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素问》《灵枢》《难经》之中,我们见到了丰富的五行学说的内容,却没有发现八卦的文辞。
作为六经之首、中华文化源头的“易学理论”,已经被阴阳五行学说替代,它们与原始的医学知识互相融合、交织在一起,彻底摆脱了“巫师”“巫术”的影响,摆脱了迷信,走向了科学,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医学理论,指导着中医学不断发展、进步、完善,一起走到了21世纪。
在与现代科学的交流与冲击中,阴阳五行学说仍然以它深厚的底蕴、宽阔的视野、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优势,引领着中医药学,安全有效地治病与养生,并且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的未来。
2 N" U0 y' W6 u2 Y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8: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i3 C7 j% A5 ^& H# c. c4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9 G& c% f. A+ ?6 h. Q( f2 h2 \2007年出版
5 t$ y3 m* v8 S7 w% m曹东义主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8: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2-8 08:55
. ?; ]# _, A5 {7 I! U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8 y$ p2 H1 ?! n! m1 N6 G4 i5 q5 G中国中医药出版社0 `. X1 b, _+ ^. S7 f+ H
2007年出版
; |  Q% K0 G4 L8 J' s; B
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 c! k0 I  [8 N"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n; g( g- }1 a& w1 o2007年出版& h( d6 V' u+ M7 N% _4 ?0 I( w
曹东义主编
3 J4 |7 d+ I9 }$ A: \' B& p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P1 j9 W- h0 @6 v0 N+ e/ I3 b+ x
5 K) z+ ~, v+ K# n( b4 p2 Q编者的话+ x1 f' n4 k" ^* u3 n& a  l, s
中医学是既浅显易懂,人人可学,人人能用的大众医学,也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完全揭密的科学医学。. x8 _/ S4 o% `1 Y! `/ L1 b6 ?
说中医的理论浅显,是人人都知道魄力、心灵、胆量,这些中医的词语;人人都明白生气、上火、心慌等中医的概念;很多人出国,都会先学一些针灸、按摩、食疗等中医的基本技术,以便在国外以此谋生,过上好日子。: _" X- `$ Y/ E
说中医是蕴涵深厚的科学,是因为很多原创于古代的中医奇迹,用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没有能够破译其中的奥秘。比如阴阳五行的价值、伤寒与温病的分歧、痰湿瘀血的病理过程、经络本质、证候的物质基础、中药为何有效等等,用分析还原的方法,我们所知甚少。7 Y* o, j/ i% q6 l6 o# P4 d
尽管如此,中医学作为我国原创的知识体系,在人民群众之中有着深厚的基础,易学、易懂、易用,对于治疗疾病,维护健康,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9 y4 a, S; p; r6 T4 m. K' s这本小册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历史概况,基础理论构成,诊法治病特色,养生保健方法。通过本书的介绍,可以进一步登堂入室,去攀登更高的峰巅,去领略中医药学的美妙境界。对于其中一小部分还不理解的内容,可以暂时忽略过去,等待将来在探索之中解决。中医学决不是“不过如此”的浅尝辄止就可以一览无余,也决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急流险滩形成的深不可测,只要认真体味,必将会大有收获,受益终身。
. n8 x( W9 n) s! p7 V现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从我国引进了中医药知识,富如美国、欧洲、澳洲,贫如非洲、中东,都欢迎中医药,她优秀的学术特质,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高度重视,并向全世界推荐。中医药的显著作用,航天员、运动员都依赖她增强体质,更是人民大众无法离开的身边医学。' ?* U% u- p7 V# ?& a
因此,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知识,不仅有益自己的身心,也是惠及亲友,荫庇子孙的好事。
$ \3 |  @: @4 t' q/ r4 }4 R3 c当然,由于时间紧迫,识见有限,其中难免缺漏与错误,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 ~. ]$ I7 @0 S1 {编者3 `5 _7 v+ c: ^7 e
2007、4、25+ n5 v- ^9 X' {& r; i
/ \0 O: e# b1 ?. d: i
) \. u$ z2 [% p6 }2 z6 ^2 K8 n; ~

% G8 w: Z: z2 {第一章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2
2 `6 o! _" ^) N, U2 n医缓诊断膏肓之病        4$ ~( \# ]. w$ a
医和论述贪色致病        6
+ ^0 T% S- U  k8 G4 x楚医诊脉查明装病        8
6 {2 h( A9 n% V, A/ p( f扁鹊开创民间医学        10
, D" J+ ]- q+ c. C6 T  x. R文挚治病激怒闵王        14% |3 f1 f* ~& O+ B* K
仲景奠基辨证论治        17
8 K# w/ D' J$ L! L金元医学流派纷呈        20
  r8 A. s& l3 B1 c% a明清温病新说蜂起        24$ R5 M  f! Z1 k( x
第二章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        26( x, j0 x. E" Z; T, z5 n5 Z; O
天地之间人何以生        27
/ Q' w; [1 O' _/ {1 ]4 h/ l睁眼就可看见阴阳        281 h& i1 k" a  z5 c* F) m4 n/ R
没有人类五行不转        30  |3 t/ ?) R5 G. H7 }$ L) q5 j3 |
人人必须升降出入        34
( A) M9 y$ B' t( N表里如一建立脏象        37# I5 q$ Z+ R8 \
经脉联络表里上下        399 l+ t6 z' G( `& f7 G/ ?* i
第三章 疾病都是自身平衡紊乱        41) N) @1 B# U% \; O
风雨寒暑专病虚人        41
# N; ]% P+ L1 [$ @: s  W饮食自倍先伤肠胃        43' @5 h: S0 P8 x
情志过激伤人正气        46
' x1 Q: J$ K/ j- `  i久视长卧损伤气血        480 f! e1 y  K6 v
酒色过度身乃不固        50
. E+ K8 |/ D5 v/ B! h. _第四章 治病只为帮助你自己恢复        52
) q! N3 N' e& ^: Q8 {依据证候治疗未病        52* Q* T! K' {, B) y: k6 L" f- c
治病八法代表众法        54
- H; B& t' }* x; R6 Y3 V  u8 M治病寻求阴阳平衡        57
" P* R- e  Q3 l3 C/ ]恢复和谐脏腑不争        59
# `! s# J* K" ]3 O* w; o% |2 _流通气血祛除痰湿        61
* z  k5 x  b! o2 @第五章 组方选药如同调兵选将        65% ?! v) H, u7 s: X. a0 D, G
甚者独行单方一味        65# a9 n5 }6 ~3 _; R4 d
组合方剂必有主辅        68
1 y# h# U: J$ A" U2 B" U6 W遵古炮制减毒增效        71' l: @, T/ ^9 z" F2 X6 Q
方随证转活法治病        731 A4 m4 O! k4 R1 W: u  `* j! O
难言之密在于用量        74
' F6 ?/ a- x  T3 h  q" E. c  n. R第六章 养生就是为了健康长寿        78
2 V4 a* O: U& j. w3 T; R" C顺应四时不忘养生        79! s4 q8 x! f  u* h/ Y5 g8 [
学点推拿小病不怕        82/ \1 H. b3 s( E
练八段锦日久强身        878 N2 a. h; [2 x0 i) Z) ]
形神一体养心为上        917 }0 U# b; @& l) W
食疗药膳养生可参        95
5 ^: r5 g, K, |3 N: b" c1 Y! i* {$ y- b/ G6 s- L( N
2 r& v  |" z: v1 |
第一章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 X" ?; S1 h6 Y) B中医学的历史很悠久,而发生在古远历史上的医药知识,其传承的脉络时断时续,只有考古学的资料可以推测,比较完整的医药文字记载,开始于有史官的时代。
: |" H. n8 B: v/ x史官的出现已经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因为人类告别了蛮蒙时代,出现了语言,生产生活物质有了剩余,出现了阶级分化,产生了文明,许多事情就需要记载了。因此,也就逐渐有了负责记录事件和“历史档案”的官员,原始的史官就出现了。' C" d, D# [7 Q, b
史官一开始是靠“结绳记事”的,每逢有了大事,或是有了重要的经验,都要在绳子上结一个疙瘩,事大就系一个大结,事小就挽一个小结,靠着这些疙瘩,来传承文明的香火。但中国人的历史有几百万年,历史悠久之后,这些结就很难准确无误地传递下去,文明的脉络就有中断的危险。数千年前,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结合周围的万事万物,逐渐发明了汉字。也有的传说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了文字。当然,汉字的发明不应该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聪明的先辈们,逐渐琢磨、切磋、推演的结果。
  u# g4 C2 |; Q7 S2 b毫无疑问,汉字是世界上最为独特、最具人类智慧的文字。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形、音、义齐全的文字,它不是由若干简单的字母组合起来,单纯表示读音,根据读音再判定有何意义,而是“独体象形为文,组合会意为字”,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形、音、义,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 B1 K8 {- v- H! J, g4 `
我国殷墟的甲骨文卜辞,大部分出于史官之手。由于他们平时主要活动在帝王的左右,所以有左史、右史的称谓。到了周代,又有了内史、外史的称呼,而且由于书写材料已经不限于兽骨甲片,多采用竹简木牍,所以史官又有了“作册”的别称。这时史官记载的内容也大量增加,除了记录口传的历史文献,当时的政令、政事、军事、占卜、外交等内容之外,主要是为帝王服务,叫做“君举必书”,只要君王有言论、活动,就必须随时记录,这也是“左史记行,右史记言”的由来。总之,史官所记都是帝王之事,与一般平民没有多大关系。由于君王也是人,是人就要生病,所以,史官记录的甲骨文里就有了疾病的相关记载。
5 a; _9 S+ p- g) s8 S3 g7 O/ S殷墟甲骨文之中的疾身、疾目、疾腹、疾心、疾首,都说明古人已经能够将疾病与健康的不同状态进行明确的区分了,知道什么是患病了,什么是不病;也可以说明是患牙病,还是肚子有病;是正常怀孕,还是将要流产;预计生男,还是生女。甲骨文记载的医药内容很丰富,不是简单的偶然记录。甲骨文里,甚至有了传染病的记载,当时叫“疾役(疫)”,这样被保留下来的传染病资料,在甲骨文之中被发现达十余处,甚至有了关于防御传染病“御疫”的字样,说明商代对于瘟疫的认识,已经不能用粗浅来形容了。秦汉之前的古籍之中,关于瘟疫的记载,可以用“普遍”二字来概括。2 @7 i- y7 j# v* L) O
古人用肝、心、脾、肺、肾五个汉字代表五个脏器,又有胃、大肠、小肠、膀胱、胆、脑、女子胞、骨髓、皮肤、肌肉、筋膜、脉络等器官组织的记载,说明古人的确在器官解剖的层次上认识了人体的器官组织。但是,由于观察手段的限制,也由于内科治疗方法的丰富、有效,从器官进一步细致解剖的研究方法没有继续开展下去,而是在这个层次的解剖知识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一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脏象学说”。也就是根据人体外在的生理病理变化,探索其内在的规律,建立起来一整套完整的理论。/ h  h( @! W( p4 v
中医关于脏腑解剖的概念,写意而不写实,传神而不传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8: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2-8 08:56. A. P7 Y- o7 w5 V5 L0 {
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E5 @0 ?9 ^. o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t/ e' o# |& q- c6 G; A& ]- c% L
2007年出版

" K* j4 D' ~2 a  P: d3 L王国强副部长为这本小书写了序言,作为“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宣传科普活动的用书,赠送各地很多册。; E) f8 f( f: N0 v3 x1 m
有些人手里,应该还有这本书。
# P% j; N" W1 S' w2 O$ W$ Z7 @0 n8 s2009年,该书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建国60年科普著作2等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