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3391|回复: 4

路志正国医大师谈卫生部中医顾问章次公先生往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发表于 2021-7-2 09: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1-7-5 08:38 编辑 $ y1 ~, A  @. F3 k& i- H

* ~5 H$ a  o! D+ q3 k( N/ `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1952年至1972年,在卫生部工作20年,这期间,正赶上毛泽东主席重视中医,各地报上来的老中医经验很多,他经常外调核实、总结推广。6 y5 z3 N% I3 ~9 H4 C8 K

! K7 N  n& d/ }4 Q* L当然,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下面说说他和章次公先生的一件往事:
5 L5 y* s: e( o7 |9 k# i$ p有关内容,10年前已经发表于《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之中。' W. q# @* L6 r; r# L/ q3 p0 I

/ o( e0 X0 G; _/ R0 [" Q9 _$ r* C) `访章次公,上海的中医顾问进北京
曹东义:路老,您是怎样认识章次公先生的?
路志正:
曹东义:您见到他之后,有何印象?
路志正:章次公(1903~1959年)先生,名成之,号之庵,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人,生于1903年7月28日,是近代杰出的中医教育家、临床家。其父章峻乃前清秀才,在清末参加反对清朝的斗争,属于革命烈士赵伯先的部下,曾担任其机要秘书,为同盟会会员,对革命做了许多有益之事。章次公年幼的时候其父去世,由母亲抚育长大。他遵守父训,不过问政治,练武习文,后入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读书。次公先生在校读书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敏悟过人,深受丁甘仁先生的器重。上学期间,他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习国学与中医。1925年章次公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研工作,又兼任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后改任上海世界红卍字会医院中医部主任。
曹东义:我听章次公的学生朱良春先生介绍说,章次公毕业后,师事经方大师曹颖甫先生。曹师对仲景之学研究有素,临证常用经方,胆大心细,这些对章次公影响很深,但他并不为丁甘仁、曹颖甫两家学说所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一家。曹颖甫先生曾经说,众多门人中,得我心传者,唯次公一人而已。他临床用药泼辣,处方以“廉、便、验”为特色,救治无数危重病员,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路志正:章次公先生对于近代中医教育,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和心血。他1927年与王一仁、秦伯未等创办了中国医学院。1929年夏与陆渊雷、徐衡之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并担任教学工作,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八个字为院训,培养了一批中医后继人才。于1937年开始私人开业,在此期间,也带教了不少学生。章次公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史、哲、医均有精深的涉猎,对中药学尤有研究,著《药物学》4卷,多发前人之未发,补古人之未逮。关心中医前途,多次呼吁国人维护中医。
曹东义:章次公先生也是近代中医的代表性人物。
路志正:章次公先生一生不好名利,对恩宠荣辱处之淡泊,在民族危难之际傲骨峥峥,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对劳动人民表现了深切的同情。抗战爆发后,他体察到兵荒马乱中的劳动人民有病不得治的痛苦,因而在上海私人开业的日子里,他每天规定时间专为穷苦人诊疗,不收诊疗费用。无钱买药者,还可以拿着签有他名字的药方到指定药店去配药,无需花一分钱,年终由他和药店结算,付清药款。故“平民医生”之赞誉。
曹东义:章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也是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期。
路志正:上海沦陷前,他曾参加由上海世界红卍字会医院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上海沦陷后,虽然当时生活比较紧迫,但他仍严词拒绝了敌伪机构委任的重职。章次公先生说:“宁可全家饿死,也不当汉奸”。并资助几位热血青年去解放区参加革命。
曹东义:据说章次公先生1955年来到卫生部,比吕炳奎先生还早一年。
路志正:章次公来到北京时间不长,就赶上了林伯渠老的危重病救治。林伯渠先生因患尿毒症而呃逆,病的时间很长,病情也很严重,不能进食,不能睡眠,久治未效。会诊时,章次公经过细致观察、分析,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主张使用一味大剂量野山参进行治疗。周总理听过汇报之后,指定章次公为抢救小组组长,负责救治。章次公开出方子之后,就守侯在病床边。
曹东义:任务艰巨,章先生必须亲自坐诊、看护。
路志正:参汤煎好之后,因为林伯渠先生不能口服,口服则呕吐,滴水不进已经多日了。章次公就让人用棉球蘸上参汤,然后对着林伯渠的嘴挤,一滴一滴地喂,喂喂停停;他又嘱咐用新米,煨稀粥。人们都感到奇怪,这样不吃不喝已经多日的老年垂危病人,难道还可以喝粥吗?然而,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一滴一滴的参汤进到林老的嘴里,呃逆逐渐减轻。林老长出了一口气,说了一声:“好饿啊!”章次公让人赶紧把新米粥拿来,一小勺、一小勺地给他喂了新米汤。参汤,米汤交替着喂下去,林伯渠渐渐地睡着了,呃逆停止了。
曹东义:简直是奇迹!
路志正:这样好的疗效,很多人感到意外。但是,更让人感到奇怪地是,在治疗开始不久,章次公竟然知道林伯渠将会饥产生饿,竟然那么早就准备下了新米汤!消息传导了周总理的耳朵里,他认为的确不一般,指示要召开一个病例讨论会,总结一下经验。会议如期进行,会议的结论却难得出一致看法,中医的专家按着中医的道理,什么元气、胃气,先天、后天,正气、邪气地讲了一统;西医的专家表示不服,他们说如果没有西医输液,怎么会支持那么久?不过是一个偶然病例,算不得什么经验,更难说是普遍规律。双方争执不下,都是“御医大夫”,主持会议的人收不了场,就去请教周总理。总理尽管日理万机,本来不需要过问一个医学病例的讨论情况,然而,事情是他布置的,而且对于将来的领导同志救治工作还有借鉴意义,因此,他放下手边的工作,来到了病例讨论会场。
曹东义:虽然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对于事实的认定,以及它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会出现争论。
路志正:总理到来参加会议,立即引起参加会议人员的高度重视,双方简单地汇报了看法,周总理半天没有说话。他环视会议现场,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表情,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中医好!”这时参加会议的中医们虽然没有说话,然而一阵喜悦的笑容浮现在脸上。周总理稍作停顿,又说话了:“西医也好!”参加会议的西医,顿时脸上有了春天花开的表情。不料,周总理紧接着又说出来第三句话:“中西医结合更好!”
曹东义:周总理语重心长,不但肯定了抢救结果,而且对于如何看待中医与西医,也有指导意义啊。
路志正:章次公先生为河北省卫生厅长段慧轩诊治疾病的过程,也是一段佳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段慧轩是一位高年资的西医,也是一位慢性胃病患者,曾经由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钱乐天主任为他用中医药治疗,虽有小效,而未奏大功,因此想求章次公诊治。因为,章先生受聘为卫生部顾问,是“副部级的御医”,怕是不好请,就让我来转达这个意思。因为我在卫生部中医司工作,经常能见到章先生。
曹东义:您介绍了情况之后,章次公先生怎么说的啊?
路志正:章次公先生听后,立即答应了请求。于是就在第二天下午三点,由我和钱乐天主任、河北省住京办事处主任一起,陪同章先生前往会诊。由于来前,章先生已经知道段厅长脘闷、噫气、纳呆、腹胀、左胸闷、气短等证候。章次公先生见到段厅长之后,稍事寒暄,就详为四诊,进一步得知他还有大便稀薄,小便清长的情况;通过望诊,见到段厅长面色虚浮,两目乏神,舌胖质淡,苔白水滑。
曹东义:看来虽有气滞之象,而正气虚弱才是根本。
路志正:章次公先生并未轻下诊断,而是进一步询问治疗过程。段厅长回答说:“每天早晨起来,先服一碗参汤,半小时后再进早餐。隔一个半小时服汤药,其间也适时服用一些西药”。章次公先生听后,笑笑说:“原来的诊断无误,立法、处方、遣药也切中肯綮,其所以功效不太显著,实在是进补的剂型、服药方法欠当所致。”
曹东义:据说,段慧轩(1887-1983年)是深泽县段庄村人。早年留学日本,1914年毕业于日本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1916年毕业于私立熊本医学专门学校。同年回国后任直隶公立医专教授1940年参加八路军,从事革命工作,曾经在白求恩卫生学校任教员,后任延安高干休养所医生,冀中军区医药顾问,解放后任河北省第一任卫生厅长。他信任中医,曾兼任河北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段厅长是一个西医,治疗疾病的时候,把中医、西医的方法,互相参用,按说应该相得益彰,为什么会疗效不理想呢?
路志正:章先生分析说:“试想一下,段厅长年高脏腑薄弱,胃之消化力缺乏,而日进参汤、中西药物,一日三餐,胃中几无宁时,尽是液体停滞,阻塞气机,不符《内经》‘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以及‘脾喜燥而恶湿’的生理特性,即使辨证准确,用药无误,怎能不影响脾胃的受纳与运化功能呢?”
曹东义:章先生的观察深入细致,分析病例入情入理。
路志正:章先生建议段厅长,将参汤改为参粉,装入胶囊,每服3-4粒,以少量水送之;原用中药香砂六君子汤则宜煎后浓缩,再微温分服,则量少力专而效宏;一日三餐,宜食馒头、面包之类,不宜尽用流质食物,或少量多餐,以减轻胃之负担。说“如此可纳化健旺,其消化功能当可恢复。”并嘱咐说,应当节食肥甘厚味及饮料,合理服药,这样一来,段厅长的病可以“不药而愈”了。
曹东义:章先生所说的饮食忌宜,也是中医特色,张仲景《伤寒论》在许多汤方之后,都有类似的煎服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路志正:我们大家听了章先生的分析,不约而同地鼓掌称赞,都说章先生不愧是医林高手,见识不凡。通过这个会诊活动,使中西医同道、后学,都受到了深刻的教益。
外调求实,最早认定乙脑救治经验
曹东义:路老,听说您是当年第一个认定中医能够治疗乙脑的人,请您谈谈当时的一些情况吧。
路志正:说起这个过程来,还真有点曲折。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叮咬过病人或病畜的的蚊虫再叮咬健康人时,将一种嗜神经性病毒注入体内,使感染者大脑神经系统受到侵害,出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病情逐渐加重,经过10天左右,轻的逐渐痊愈,重的可能丧失生命,存活者中将有20 %左右的人留下精神失常、失语、痴呆、偏瘫、智力减退等后遗症。
曹东义:这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啊。建国初期,这种传染病发病率很高吧?
路志正:是啊。人民政府把防治各种传染病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流行性乙型脑炎是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规定的22种传染病之一。一旦发现这种病例,一般公立医院、私人开业医师以及普通群众,都必须立即报告卫生行政机关,把患者送入传染病治疗机构进行专门的隔离治疗,同时对发病所在地进行严格消毒,以防蔓延。
曹东义:当时的治疗效果怎样啊?
路志正:当时对于乙脑的治疗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比如,北京中央人民医院西医专家高崇基曾经说过:“西医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没有针对病原的特效药物,只是面对这种严重的病状施用一般的对症疗法,高热就用冰枕,头部敷冰袋,温水或酒精擦澡,冰水灌肠,发汗药或退烧药物。但是,这些处置对脑炎的高热,并不能使之有效的降低;抽风就给镇痉药物,严重的病人也不能终止发作;对脑炎病人的昏迷,根本无办法解救,只能针对呼吸和循环衰竭给予输氧和兴奋呼吸或循环之药物;防止并发症可给予抗生药物,以及安装胃管鼻饲输入饮食水分和服药,其他则系护理方面防止褥疮,尿便处理------总之,西医对脑炎的治疗,不是主动的根本治疗,而是侧面的治标的方法,并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很多的重病人,仍不免遭到死亡的侵袭,血浆疗法及免疫血清疗法,虽可降低一些病死率,但从治疗观点上仍难使人满意。”
曹东义:中医治疗乙脑的“石家庄经验”,是怎样发掘出来的呢?
路志正:1954年,石家庄私人开业的中医郭可明,被吸收参加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的工作。“乙脑”流行期间,他在石家庄市传染病院和石家庄市卫生局领导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医药治疗“乙脑”的工作。其治疗方法主要是解毒、清热、养阴,并忌发汗、忌泻下、忌利尿、忌用辛燥刺激等兴奋药、忌用冰袋冷敷等;所用方药则是以白虎汤为主,重要药物有石膏、全蝎、蜈蚣、犀角、羚羊角、安宫牛黄丸等,一般患者服药后都能在短期内退烧,1至2周痊愈出院,很少留有后遗症,半数以上属极重型病例的34例“乙脑”患者,经用中药治疗竟然全部获愈!
曹东义: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啊。郭可明先生为中医界赢得了荣誉。

5 ~+ d3 Q7 }) a6 a! k) \# }8 o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7-2 09: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5 k% b# Z( O% O; r$ e
曹东义编写(初稿)
- O% \- t0 q! _! a4 C目   录3 J" `# h! f  j3 O
历史名城,藁城出了个名医路志正        2
2 W" j$ V6 E2 Q8 o; w三岁丧母,复杂身世见证苦难生活        54 R7 |, \+ a1 s. z+ t7 t! ?! D
五岁离家,旁听私塾展露好学天性        7
% f" t5 N& _2 m- W3 B进入医校,先文后医艰难修习五年        8% W+ }+ t6 [1 R$ C6 t
十三成家,结成恩爱一生美好姻缘        12
* u% s# S9 N+ J% x% h: f十七抄方,笔走龙蛇练就一双妙手        13
! M( }7 y. h9 T5 [6 h十八开业,折肱换来名震乡里医名        16
# \" g$ G5 `8 {; F9 e, ^; p救治八路,好人好事未想被人暗算        20% L$ l' C0 R' {9 y9 X8 Y
迎来解放,乡间名医必须进修西医        22, q$ S; s; f( M; F4 K/ x. H
进卫生部,处理来信来访百废待兴        29
+ m- j, C% j$ c: h办学艰难,周总理批示北京挤地方        34( y% Z6 ?) J& W( c; i* F
迎吕炳奎,中医司令来到了卫生部        38/ m" h, S" @' }" d2 W
访章次公,上海的中医顾问进北京        44
: h. {; Y9 J# c" o/ `1 Q: o8 z外调求实,最早认定乙脑救治经验        485 u8 o) x& g  Z- y0 I5 V" k- C
治血吸虫,见证送瘟神种种艰辛事        58
3 A: Q1 j5 k+ S' P8 a% K防治白喉,经验来于福建显效天津        633 q& t! U0 D3 q9 ~& m+ M7 l2 s
下乡包钢,与余瀛鳌先生数创奇迹        71
' c& Z1 C* i$ y. P8 m- q错位**,特殊环境传承中医学术        75
6 n6 S) `! J# d* a* u5 w4 W% B8 M进中研院,一心只为中医学术发展        811 E. d$ t: I6 r/ D3 `& {5 I
带研究生,育人才吐哺握发见真情        89
) u/ {, E1 K- \2 t出国讲学,把岐黄火种播向全世界        983 ^1 Z  O( k! r
上书中央,针砭时弊出奇谋献良策        104, r* n$ |5 b' G: n
培育高徒,优秀人才纷纷前来拜师        117
: }+ }1 ?* F3 Q- U1 g0 y创三芝堂,为学术传承辟一片绿洲        127
. ^, {0 c- T1 u! I9 c神仙盛会,与邓老一起精心带群英        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7-2 09: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正式出版的. Q0 ^  D. B: h, P9 W) p. `7 P1 Q, O
本书提要5 ^8 _3 s4 V3 h

0 }* Q: v9 d, `' u人的一生,既要做人,也要做事。路志正先生,字行健。志正,所以厚德载物;行健,因此自强不息。他少年时期就步入医林,建国伊始已经开业十年,在当地颇有医名。1952年进入卫生部工作,见证了20年不平凡历史。他最早认定中医治疗乙脑成果,代表中医界参加血吸虫防治,深入调研各地经验,下乡宝钢培育医学人才,皆不辱使命。1973年进入广安门医院,兴特色,建学科,抓急症,开科研,带研究生,育高徒,培养优秀人才,把岐黄妙术广传海内外,硕果累累。他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针砭时弊,诸多高论惊四座。在历史给与的特殊舞台上,他把中华大医的风采,展露给当代,也留给历史,耐人品味,任人评说。) Q! [% c. b: C$ y

  h8 c& J9 x* v4 J# R8 L# D; E* c1 K; Q( o3 `4 _
下面是经过路喜善先生、张波主任等修改补充之后的目录(提要部分,这个电子稿不全):& m. C) U0 ~2 _, g# j
2 I9 Z. f+ W2 a$ z) T

6 _* W' X) B- ^: y: U
+ v$ {% R9 B/ s" _: B  ^% i9 e' p' h; m2 ]2 z
% P' k4 p3 F4 d+ r, d2 S
6 O, }$ N2 x. Y# s# L
/ M) T6 c1 Y  o" n" {
& P/ b6 x1 z+ o5 O# ^) J! T# H; u

5 U# w- v2 B6 [" ~! V* ~' V$ K; C
9 t! ~. S' [3 w2 W0 j5 ~
4 ?' {& Y, d/ p  A$ u4 {* _, `. n3 X2 K- V# A3 W

. B1 T# S$ @$ g, v! H- O# z# n
9 Q+ N4 x7 T# A7 S+ i. _6 A冀中大地,历史悠久名医辈出贯古今        3
% ?% A" }1 k; ^! a# Y2 C, |' E9 _  u2 N! n

6 V' u; X& _* L" a  o; d7 }在燕赵这片热土上,伏羲、黄帝、唐尧留下过开创业绩的脚步;扁鹊、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王好古、王清任、张锡纯走出了医学进步的足迹;在藁城台西先商遗址的旁边,当代中医学家路志正先生,又一次把中华大医的风采展露在世人面前。. r* b# u: u. A/ {+ R& ]
三岁丧母,少而更事坚韧性格经磨砺        8, ^. _( e( n# Y
少年时期的苦难生活,并没有把路志正好学上进的精神磨灭,而是促使他成为一个无比坚强的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救民疾苦而奋斗。志正如地,而厚德载物;行健像天,故自强不息。: h8 \# m! X% {

( ~9 \* |  o. p! S" O: e: g; C3 O
- v+ r; g9 W; T1 h6 ]2 p; E虚惊一场,旁听私塾好学天性初展露        9
: ~4 }, m( G. v: y2 p& ~% R* \) f
) @5 V- _6 P! Y
( d% |% s3 u: s8 q( R) M+ R进入医校,先文后医刻苦研习历五年        128 V- L) ]- f6 _' t4 M
十七抄方,笔走龙蛇遒丽天成真妙手        16
8 A  [  z3 \  t3 D" J! X- o- w: g十八开业,折肱续断声震乡里传美名        19
2 k. `8 [( g. V# z$ P迎来解放,中医进校反修西医缘改造        24* A& u5 m. o, s' n
进卫生部,情系中医处理信访行南北        264 J2 I& J8 p4 j+ Y
怀念吕公,鞠躬尽瘁中医司令兴中医        31" l2 X. }9 x  u/ h5 n2 `6 \
追忆师友,戮力同心汇聚京都谋大业        35$ N9 l7 t6 l$ r/ U  Q# g5 k
乙脑治验,外调求实慧眼识菁似伯乐        42. |) P4 [! ?- k" K
治血吸虫,群策群力中西合璧送瘟神        481 h6 f3 B) _# k2 v# r% U& e7 L
民间治验,整理提高遍地开花登雅堂        52( A% ~. T) e8 j$ c
支持包钢,铁水无情国医护航闯鬼关        57. Z0 x, V. R% U" H2 H
错位文革,承受考验含辛茹苦传薪火        62! L4 E6 ^" [8 c, K0 W1 k5 g( X) Y
进中研院,勤于临床讲究实践倡急症        69- f8 R/ U8 {9 ?( y/ }; k  q
二十余载,组建学会继承发扬再创新        78: E. Y8 y6 \! f
勤勉不辍,阐细发微治学临证皆严谨        91
7 B; U2 T3 @7 Q5 ~$ X) z博览群书,既专且博中医事业勤耕耘        105
/ f" F" \3 v/ {7 e6 {) l重视脾胃,著书立说临床研究创新论        112
, Q! u+ ^% x* P( k$ O' e出国讲学,广布杏林岐黄神术惠五洲        125  Q4 _6 h: _$ K
上书中央,针砭时弊出谋献策求发展        137
* ~; r" p! k5 z* f非典肆虐,众老进言祖国医药谱新篇        1519 E8 ^, K2 Y* g
乐育高徒,硕果累累授业解惑为传承        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1
 楼主| 发表于 2021-7-2 09: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路正确,成为大医% J( I6 l! V6 B) r
——浅谈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的成才之路
$ ?: M4 [4 \" P, e曹东义
3 x) p* g& r% y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C" t7 j9 t- b# K$ M# O6 i
邮编:050031  地址: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209号
- p  ?( @0 j3 v- i7 w3 o电话:0311—85363982、
' G9 J! Z  J: K$ m
8 }  `# w+ q; @. y. Q/ T30位国医大师,各有各的成长道路,他们选择的成才之路,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在他们的幼年时代,中国的国情是那么特殊,中医的命运也充满的坎坷与困苦,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作基础,假如选择别的行业,也许会做出另一番令人羡慕的事业。但是,他们却选择了中医,传承了中医学术,成为了中医大家。1 K; X; [; s4 l3 h
小小少年,步入医林
1 {; E: X( Y& C% ]) t8 ?路志正先生1921年12月21日,出生在河北省藁城市北洼村,字子端, 号行健。北洼村是冀中平原上一个极为平常的小村庄,滹沱河从它身旁穿流而过,这里世代生活着勤劳而质朴的农民。村庄尽管不大,但是早就有崇尚读书的风气,他的父亲也是一个识文断字的秀才,由于几代单传,人丁不旺,再加上幼年丧母,路志正先生的确不能说有个幸福的童年。但是他自幼就对上学有好感,在5、6岁的时候,悄悄地尾随着大孩子们去邻村的学堂“旁听”,让家里人以为走丢了,凭空里添了一阵慌乱,他“幼年就爱学习”的故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苦难的农活,使年幼的路志正认识到做一个好中医,可以改变自己命运。当然,这个认识的形成也有一个过程,他的伯父路益修医德高尚,名声远播,家境也比较好,是一个近在身旁的榜样。% {& y' w& B4 p! w/ m
路益修先生热衷于传承中医学术,在路志正先生13岁的时候,他开办了一所民间的中医学校。当时的路志正,不仅可以背诵《千家诗》、《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而且虽然考中了高级小学,因为交不起八、九块大洋的学费而辍学在家。他听说伯父办医校的消息之后,立即就吵嚷着要去学习。伯父家三间房子的河北中医专科学校,成了他人生转折的起点。
( X  [9 j" Q0 v- ~$ [1 R河北中医专科学校虽然规模不大,却出资特聘清末秀才陈宣泽先生专门教授古文,又聘请山西盐城名医孟正己先生作为专业课教授。也就是说这所学校里,既教授国文、历史,也传授医学知识,学生脱产一学就是连续几年。应该说,在当时这是一所比较好的中医学校。
7 e; u1 N9 E; ?7 m3 v2 r2 T- E+ o! ~, F路益修先生深知中医古籍文义深奥,有些字多音多义,古体假借情况也很多,并且古书里的文字没有标点符号,增加了初学者的难度。因此,学习经典首先要过好文字关。若无坚实的古文基础,则难以登堂入室。
# s0 V7 ?- t+ g$ E' e路志正先生说:“伯父教我诵读中医典籍的方法是: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以上。就像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他反对高声朗读或强记在心,否则就容易忘却。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这就是古人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后来,我逐渐认识到背诵和理解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对于许多古典名篇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医经典,都是这个时期诵读的,至今不少原文仍能朗然成诵,深感得益于当年窗下苦读的功夫。”, L0 R4 }2 x5 z2 Q, Z
从1934年进入医校开始,路志正就在伯父的指引下,拜老师孟正已先生为师,他们之间除了师生之谊,还多了一层师徒之情。孟先生经验丰富,对于医学理论造诣很深,治学严谨,教授有方。他主张学习中医要从难入手,首先学好经典,然后旁通诸家。他认为这样做,才能取到高屋建瓴之效。他为路志正指定的学习书目有《素问》、《灵枢经》、《图注难经脉诀》、《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备要》等,都是成为一位大医所必须读的书籍。( z- f' ]. K7 H" S  s
陈宣泽先生教授《易经》和《古文观止》等古文典籍,把医学知识与文化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加深了对医学经文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学习《易经》了解了阴阳变化、消长盈虚的规律,从而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中医的阴阳学说。古人有“易与医通”或者叫“医源于易”之说,说的就是这种文化同源关系。: L6 ^9 s' u3 G  _% X. Z5 V
艰难岁月,崭露头角
8 O) N( I  J! p, B* V0 r就在路志正认真学习中医知识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日本兵很快就来到了华北平原,学校无法继续办下去了,路志正先生主要靠自学和跟老师临证实践。他初入医林的时候,路益修和孟正己先生就常以《难经》教导他。他们介绍说,扁鹊摘录《内经》之中重要的内容,写成了《八十一难》,所以叫《难经》。这是一本很重要的医学经典,要好好学习。学习中医,早拜师是很重要的。路志正先生早年即拜王步举先生为师,深研《灵枢》、《甲乙经》、《针灸大成》中的重要篇章,熟读《百症赋》、《标幽赋》、《马丹阳十二穴歌》和《医宗金鉴·针灸心法》之“经脉循行歌”、“穴位分寸歌”。此后的数十年间,他常用针灸起顽疴,得益甚多。
4 J5 \, E2 {  y6 B* i8 l9 E1 M1937年7月,路益修先生开了一个“施诊所”,义务救治患者。他和孟正己先生,边教学生,边行医济世。路志正先生因此而能较早地跟随老师临证,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尽早进入中医之门。在抄方子的时候,路志正得到了一种特殊的锻炼。那时没有钢笔,而是使用毛笔写处方。因为是“施诊”不收诊费,所以一个处方就要写两份,一份交给病人,一份留下来;两份处方之间,要写一个“施”字,写上是第多少号,然后从中间撕开。留下来的处方,还要写上证候、脉象,叫做“脉案”。因此,每一个患者的病情记录,都要忙活一阵子。尽管路志正先生从小“训练有素”,他父亲曾经煞费苦心地每到过年,就买回纸来,让他写春联,给乡亲们送去。但是他原来写的毛笔字里圆外方,写得比较慢。没想到诊所来的病人很多,他每天就忙得很,右手的中指因此磨起了大泡,感染之后,脱了一层皮,至今这个手指头的皮肤也比别的薄。路老的书法成就之高,与当年的抄方不无关系。当然,抄方最大的收获,还是加深了对中医学术的领悟。
& f5 U. n, l" e; E. F# n路志正先生说:“我虽然学了一些中医理论,但是初见病人时,茫然不知所措,但边抄方、边体会老师诊病时的一言一行。侍诊日久,则对老师辨证思路及治疗特点有所认识,并逐渐能够独立思考。许多病症不经过实践是难以认识和掌握的。如亡阴亡阳之重证,若不当机立断,危在顷刻。而只有书本知识,不经过临床体验不敢决断和处理。”
) O1 g7 ?3 ~9 d. y% @/ O' u当年他随伯父侍诊时的典型病例,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他们曾冶一赵姓患者,病人头身汗出如雨,四条毛巾擦拭不迭。患者心慌气促,四肢冰凉,脉细如丝,属于书本上的“厥逆”之证。他伯父经过诊察,认为患者汗出过多,而汗为心之液,大汗不仅伤阴,而且还会“阴损及阳”,形成“大汗亡阳”之证。这个患者就到了这样的程度,因此就用大剂量的人参、附子,进行急救,说这种方法叫做“益气回阳”,或者叫“急救回阳”。治疗的过程,就是把药煮开锅之后,随煎随饮,而不是慢慢煎好之后再喝。经过他们师徒的紧急治疗,三小时之后,患者的大汗逐渐收敛,四肢厥冷的情况慢慢消失,阳气逐渐恢复,精神状态也逐步好转。
# y6 l6 m- s8 R5 v+ h4 T9 O0 W( z( Z2 s1939年之后,路志正先生开始独立应诊。一开始他也有些信心不足,但是很快就找到了一些补救的方法。比如,凡日间疑似难辨、立法处方无把握者,则于晚间研读有关书籍。这就是古人说的“白天看病,晚上读书”的方法。尤其是阅读一些医案,如喻嘉言《寓意草》、《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以提高辨证分析能力,从前人验案中得到启发。古人说“读书不若读案”,的确有一定道理。他还善于从临证挫折之中汲取教训,使自己的医术不断提高。% V- Q4 h% J) ?# f
比如,有一个失败的关格证,就令他至今难以释怀。路老回忆说:“患者是我的一个亲戚,大约十六七岁。来人说他不能吃喝,也不通大小便,病情已经很严重,都准备好了死时穿的衣服。因为我已经小有名气,就请我前去看看。”路志正到了病人跟前一看,他的肚子胀得很厉害,人很虚弱,脉搏也极其微弱。他的一个表兄,当时也是医生,会一些西医知识,就介绍说:“已经使用过利尿的针剂、药片,没有见到效果。病情危急,家里已经准备后事了。”路志正因此想到了《张氏医通》里的一个方剂,是外用的。用大葱白、川椒煎汤,然后加一点麝香,让患者坐浴。希望通过“温通”,把病人的小便引出来,缓解病情。因此,他就吩咐,让患者先坐起来,然后下地坐浴。由于病人已经很危重,大家就要扶患者坐起来,患者说不用扶,自己能够坐起来。没想到,患者一使劲坐,马上就眼睛一翻,昏迷过去了。尽管给患者扎了人中穴位,进行急救。没有想到,针一扎进去,顺着针孔,流出来的都是水。病人终于没得救,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行医不久的路志正。7 {! q4 M7 X/ y. Z% r+ d
路志正先生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不断反思。后来,在翻阅《本草纲目》时,看到四十一卷“蜣螂”条目下,写到蜣螂又名铁甲将军、推车客,说它“治大、小便不通”。而且是大便不通用上截,小便不通用下截,二便不通用全虫;在“蝼蛄”的条目下,记载有“利大、小便”的功效,可以治疗“十种水病”,“大腹水病”,“小便不通、大便闭”的证候,用的时候,要取下半部虫体。后来他遇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妇女,因泌尿系感染,二便不通,腹胀难忍,不可触摸,需要在身体旁边放一个支架,把被子支起来护其腹部,饮食难进,极度虚弱。就拟了一个处方,以铁将军、蝼蛄、人参、附予等攻补兼施。患者服药后二便通利,泻下干结粪块粪球几十个,排出的尿液几乎把她泡起来了,这个病人因此逐渐好起来,路志正的名声也由此大震。
% o8 G  ~/ Z5 J2 U0 d6 U; E3 E学过西医,进卫生部3 A: f/ _# x2 j6 W. f3 R$ F
建国的时候,路志正先生已经开业行医十来年,但是按照当时的政策必须进修西医知识,所以他来到了北京。结业后,他进入卫生部工作,见证了正确的中医政策的确立过程,也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查证、总结、推广中医学术经验。
7 X" n6 c% T( R1954年,中医郭可明与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合作治疗乙型脑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材料报到卫生部,路志正与另外两个人一起前往调查,只有他坚持这个好疗效是按照中医温病学的方法取得的,而另外两个人与他的看法不同。为了慎重,卫生部三派工作组进行调查,终于确信并推广了郭可明的经验。但是,他的观点被承认不久,首都乙脑爆发,石家庄郭可明的经验初期效果不错,等到8、9月份之后突然“失灵”了。路志正先生承受了其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几经周折之后,蒲辅周先生等通过辨证补救,又取得了世界水平的好疗效。在人们为中医而欢欣鼓舞的时候,路志正先生心里的压力才得以释放。/ `* v# I. {) d. P) [
毛泽东发现血吸虫病的危害之后,几次召开会议要消灭血吸虫病。路志正先生受命参加卫生部防治专家组,他提出“西医杀虫,中医治水”的防治原则,充分发挥了中西医各自的专长,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毛泽东《送瘟神》贡献了中医的智慧。5 v$ b& {7 B9 u
路志正先生在包钢下乡支援,不仅靠中医救治大面积烫伤疗效卓著,而且为当地培养了大批基层医务人员。' P, V7 p0 e8 D
路志正先生在卫生部工作20年,始终没有脱离临床工作,只要在北京他就坚持出门诊,上至卫生部的领导,下至一般群众的病,他都认真治疗。他大女儿患脊柱结核病,积水潭医院的外国专家坚持要做手术治疗,可是他以内治外用的中医方法治愈了这个大病,他的大女儿也因此而逐渐成长为一名中医主任医师。
. }* v; G! e4 F0 q  _+ r文革期间,他受到不公正待遇,下放到河北老家,失去人身自由。但是,他在一无教材,二无教学设备的情况下,竟然靠自己的记忆里的中医知识,把自己身边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培养成了赤脚医生。恢复高考之后,两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儿子,都成了中医的硕士研究生。
2 I: ?3 m& C2 p% U% Y- @进广安门,成为大家
. {% `" `& I2 J+ g! f6 K% d文革结束之后,路志正先生恢复自由,来到北京。领导知道他被冤枉,执意要安排他做副局级的学会工作。但是他对于当领导没感觉,年过半百却要在临床上做一位普通中医。6 q7 G$ g, v" B- r/ ]# b
广安门医院是他参与筹建的全国最有名的中医院,专家云集,高手如林,他来到这里如果不是当年业务精湛,一定会出笑话的。但是,他与赵金铎先生一道创办了中医内科教研室。他们从的中医学术自身建设入手,在中医病历书写、查房、会诊、病历讨论、收治急性病、疑难病等方面都突出了中医的诊疗特色,做到能中不西,针药并施,汤丸结合,灵活多变,疗效很好,受到患者和同仁的好评。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检验,办得有声有色,很多人前往参观。但是,后来有人不同意,说在现代的医院里不能搞纯中医的管理模式,应该中西医对照或者中西医结合管理病人,纯中医似乎是开历史倒车。因而他们的纯中医管理模式被迫取消了。. \9 P1 V" W9 y( ]
当时很多同道都在搞活血化瘀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活血化瘀有些过于泛滥,只要一提心脏病就只知道活血化瘀,其他的治疗法则、方法都被忽视了。路老在临床上,就遇见了这样一位心律失常的病人,刚出院就复发了,又回来看病。他就按按湿热阻滞胃肠辨证治疗,患者很快就恢复了健康,没有复发。所以,他决定另辟蹊径,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冠心病。他认为这是有临床依据的,不是为了争奇斗艳。他带领研究生开展有关课题研究,冠心病也可以肾论治、从肝论治,所以就提出来肾心病、肝心病、脾心病,不仅仅是见心脏病就活血,或者只知道有一个肺心病了。* x) b9 P5 v, h9 l! l: j& [
1982年春,北京市卫生局为了继承、发扬中医治疗急症的宝贵经验,委托鼓楼中医院举办中医内科急症学习班,主任医师巫君玉副局长邀请路老前去讲课;1982年在湖南衡阳召开了中医工作会议,号召发扬中医特色;当年的12月,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在上海召开了内科急症学术交流会议。在这样的情势之下,路志正先生编写了《中医内科急症》一书,把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所积累的内容,进行总结、补充,形成了专著。吕炳奎局长在该书的序言里说:“中医治疗急症,几千年来积累了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医疗经验。上自《内经》《伤寒论》,下迄明清温病学派,代有发展。然自西医传入我国以后,近半个世纪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医治疗急症的阵地日趋缩小,中医治疗急症的经验渐致湮没,形成了西医治疗急性病,中医治疗慢性病的不正常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党的中医政策的逐步落实,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中医医院和中医病房,中医治疗急症再次被提到日程上来。”
2 p. F6 n4 v/ d( _. t9 H3 e8 A! k3 @过去一提搞科研,就是搞实验。老中医没有经费,立不了项目。后来路志正先生争取了一万块钱的课题经费,就邀请了10个省市的老中医参加研究,他主持的《中医湿病证治学》研究,由此奠基。当然,这部百万字学术著作的出版,也与他20多年主持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不无关系。
) R  m: b% ^7 f建言献策,注重战略
  x3 y- T: W% E6 A8 C! J2 r" W3 r5 T路志正先生在带教研究生,不断出国讲学的同时,经常思考中医事业的发展问题,开始从战略的高度积极建言献策。/ l0 Z4 r0 U8 E- f
1981年11月21下午,由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任应秋教授主持,召开了在京的部分中医教授座谈会。路志正先生与耿鉴庭、刘渡舟、王绵之、程莘农、颜正华、方药中、程士德、焦树德一起出席。专家们指出,五十年代建中医院、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机构,中医开始受到国家重视,摆脱了中医受歧视的命运,是一个“黄金时代”。此后,中医政策经历了一些曲折,比较严重的问题表现在“中医的科学性没有得到承认”,比如虽然各种文件上也写着“中医是科学”的字样,但是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却与此相反,有的诊断宁肯相信“发烧待查”,也不承认中医的“气虚发热”;中医的疫情报告无效;中医院的病人如果临终前没有做西医处理,可能就算医疗事故。某些管理者,口头上重视中医,实际上是另外一套。有的人甚至把中医当成“遗老、遗少”;中药材尽管年年为国家出口创汇,但是有关部门从来也没有为中药材的生产投过资。“只欲取之,不欲补之”,待生态资源破坏殆尽,中医亦将缘木求鱼,成为无本之木。中药品种混乱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中成药生产工艺严重落后,煎药设备原始粗糙,中药质量下降,价格上升,自费比例增多----,如此等等,这样下去,必然会使人民大众对于中医药失去信任。有人说,这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办法,是变相地扼杀中医,导致了中医学术的退化。1 e% N2 c) \1 T/ |& m' h
老专家们首先建议,中央应该检查中医药工作,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新的形势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中医药事业得以健康发展,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后代。第二建议,应参照“国家文物局”从文化部分离出来的方法,把中医药管理工作从卫生部分离出来,成立“中医药总局”,直接隶属国务院领导,而且各个省市也相应成立专管中医药的机构,以便加强中医药的管理工作,而且可与农、林、牧、海产、商业诸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以促进各方面的发展。第三建议,就是“对中医药工作应予立法,保证其工作的开展。应当规定:用中医的正确方法治疗而危重病人死亡的应与西医同等对待;承认中医诊断的科学性等等。”第四建议,就是“明确中医医院、中医学院、中医研究单位今后工作的方向是‘纯中医’,是为‘纯中医’服务的。有人说‘纯中医’连体温表都不许用,这是理解上的错误。其实体温表,也不是西医的,而是物理学的成果,西医能用,中医为什么不能用呢?!中医向来都不排斥外来的先进科学及治疗技术。但它是吸收过来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相反。中医西医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不能用西医的某些程序来约束中医。例如‘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的患者,没有明显的体温变化,但应该承认他们是患者。如果此时全赖体温表,那便会误诊。”# h! A* {$ L. _# g& C9 j
座谈会议的《纪要》被《科技工作者建议》第85期全文刊载,1982年1月15日由中国科技协会研究室编印,上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并报送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科委、科协,以及中国科协所属各团体,为最高领导层制定中医政策提供参考,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起到了推动中医工作的作用,也为1982年修改《宪法》的时候,把国家发展中医药的内容增补进去,提供了依据。1985年,中央书记处提出“把中医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1986年,国务院决定成立直属的国家中医管理局。
6 v4 Q; y2 `5 c路志正先生当了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的15年里,他为了保留和完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他多次联合其他专家一起上书中央领导,提出切实可行的议案,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
8 I$ j4 K- ?% h3 A6 ~- J4 w5 s; J2003年,当新的瘟疫非典袭击中华大地的时候,路志正与吕炳奎先生一起,上书中央领导,要求组织中医人员参与非典的救治。在吴仪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在京中医专家座谈会”上,路志正先生坐在领导的身边,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中医由此进入北京抗击非典的主战场,迎来了小汤山人人服中药的新局面。2 ]! _4 z% T/ U8 m! x$ l- e/ T% R
在名师与高徒的学术传承过程之中,人们经常看到路志正先生南来北往的身影,在他即将九十诞辰的时候,为了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发展,路志正先生依然不停地忙耕耘着,也不断地有所收获。
  G7 ]4 _' g3 r  L8 \! D2010、12、14  h* C6 p- D3 h0 x'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1

主题

173

回帖

12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28
发表于 2021-7-5 09:25: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路正志老先生吉祥。
& F9 n" E* m( s; u; U( p
- Z9 I2 u; j7 Z& q0 {1 h# C燕赵中医兴旺。' j; u7 m8 L9 ^1 Q9 E, R6 ^
3 Q# W; K) t, P# `
百姓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