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的交流与争鸣8 Z+ u* x+ o0 f- D6 Y. B* r
6 u7 {+ S$ l7 j8 F% u3 b. g v) L% d
曹东义$ n. x$ ]0 Z2 c" Z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g( W& d |0 _1 h) i$ F4 V
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 |% ~. j! ^! l/ }' G
; J8 `- D+ Z, k1 n3 r
( _- J1 E" h/ l
1、河间与易水学派的创立时间,有先后时空的差异
. f' x3 o: {. w1 v5 k- t刘河间成名早,影响大,张元素比刘河间年龄小,但是后来居上,原创性的脏腑辨证,经过李东垣等后人发展,内伤温补学派逐渐由补脾胃、补益中气,逐渐发展,过渡到朱丹溪的滋阴降火、薛立斋、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的生命水火、先后天之本论。
. b! n2 |" a" v6 c( y6 x3 |刘完素的学说,经过张子和汗吐下攻邪去病,发展成寒凉攻下派,对于温病学的创立,有启迪,擅长于治疗外感传染病。- R# V2 I* U9 f& G) ^) N
; a- h" d- ~# M" C, w2、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河间人,世称刘河间。他从25岁开始研究《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
+ e) T" l+ b! g. ], ] |6 y* T; r北宋时代,宋辽战争、宋金对立,1171年靖康事变,两位皇帝被掳掠,金代统治,对于刘河间的青壮年影响,应该有所展示,60岁的时候大宋王朝轰然倒塌,对于一个医学家来说,也有很大影响。他在很多地方有纪念性的庙宇,也反映了他的少年**、中年避难、一路治病救人的业绩) N, h! p( o6 p; C3 U
3、“金章宗赐完素高尚先生”,金章宗完颜璟(1168年8月31日-1208年12月29日),小字麻达葛,抚州柔远县(今河北省张北县)人 。金朝第六位皇帝,他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即位为帝,这个时候刘完素已经年近八十岁,因此,三次拒绝皇帝金章宗的召聘。一是为了自己的身体,二是为了传承学术,所以,不受征招。被赐号“高尚先生”,有很多人来追慕学习,张元素为他看病,显示两大学派的领袖之间有学术交流。7 f, C$ |# g @
4、河南兰考张从正、张子和来学习;荆山浮屠(湖北武当山)附近的和尚来拜师,足见“一代宗师”。名闻天下,逐渐声名远播,到了大江南北。尽管当时有宋金对立,还没有到元朝。
4 s) ^; F' F; ]
( }+ _$ b( S" D6 @7 G2 R
, X# P8 D9 U, v% D E8 N1 _4 ]! i: W: J$ J( n
' c ^+ b4 P1 C3 I" D2010年,曹东义在《永远的大国医》之中,介绍了一个刘完素与张元素(张洁古)互相交流的故事,供大家参考。8 L. U, d+ ^( ^. S0 K5 W
5 g, M6 e* j+ B% V2 ?& U I5 {
# h6 `; M+ |$ q1 o( l
3 O3 k! u8 e+ Y7 l' C! ]5 c2 ?$ G, x( \; ?* ?# D
《金史·张元素传》说,今河北省易水县境内有一个医学家张元素,比河间刘完素稍微年少一些,理论修养和治病经验都很突出。他主张古代与现代的自然环境“运气”不同,治疗方法也不能完全一样,所以不能照搬古人经验,而必须革新进步。由于他和刘河间都在今天河北省境内行医,相距不远,自然就有了学术交流的机会,尽管他们学术观点大不一样。 话说有一天,刘完素由于上了年纪,体质逐渐下降,一不注意就感受了风寒,发起烧来,头痛怕冷恶寒,还时常呕吐,不能进食。他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开方服药,但是,一连几天就是不见疗效。他心中很烦恼,也很郁闷:怎么不见效呢?难道我年老体衰,抗病能力下降,经不起伤寒病的打击,将不久于人世了? 刘完素的病情很快就传了出去。“医不自治啊!”有的人发出感叹。 “也许,他老人家气数已尽了吧?”各种猜测,不胫而走。 张元素听说了这些议论,一开始他还不在意。心想,刘先生医道高明,不几日就会好的吧。没想到逐渐传出来消息,说刘完素病情不见好转,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他就作了一个决定,以不速之客的身份前去探望。 张元素来到刘完素的住处,说明来探望刘先生。门人、亲属高声迎候:“元素先生驾到!有失远迎,感谢张先生前来探望!” 早就有人进屋,把张元素先生到来的消息告诉了刘完素。 刘完素过去没有把张元素放在眼里,觉得他只是一个后生,在医道方面远没有自己造诣高深。因此,对张元素的到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可能来看我的笑话来了吧?想到这里,本来还坐着的刘完素,一下子就躺下了,身子往里一翻,一动也不动了。 张元素进来之后,对着刘完素的背影嘘寒问暖,而刘完素不理不采,一声不吭。良久,张元素见刘完素背对着自己,知道他既有病,也很有意见。张元素觉得自己“不请自到”,或许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刘老先生的自尊心。但是,既然自己来了,而且是有备而来,一切都不是出于私心,就应该继续知难而进,不能退缩。 因此,张元素说:“刘先生医道高明,是我的前辈。从前我读先生的著作,很受教益,在临床运用,常获捷效。但是,恕晚生直言,您的学术主张,有的地方不很全面,尤其是初学医者,用之容易出偏差,达不到应该有的疗效。” “学问千古事”,说到学术主张,刘完素躺不住了。他要为捍卫自己的学术成就而斗争,因此,一翻身就坐了起来。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5668\wps1.png “没想到张先生对于我的拙作看得这样仔细,还请你多加批评、指教才好。”刘完素完全恢复了对待客人的态度。 “晚生岂敢谈指教!不过是个人观点而已。”张元素客气地回应着。 “先生、晚生并不重要,关键是我的学术主张如果有误,那将是老朽难以瞑目的事情啊!”刘完素诚恳地说。 张元素看到刘先生的转变,反而不忙着说学问了,话锋一转,就说到了治病。 “各种医学理论都是为了指导临床治病,一个好的主张,应该靠好的临床疗效来验证。如果主张虽然有理,在运用的时候不切实际,或者有所偏颇,就应该加以修正补充。比如,就说您眼下这个病吧,前面的治疗就未必恰当。” 张元素不慌不忙的言语,就象一击重捶,震撼了刘完素的心灵。 “哦,那,那你就说说,错在哪里。”刘完素从来没有这样被人说过,他以前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赞美之声。 “《素问·热论》认为,三日之前用汗法,三日之后用泄法,把得病的日期看得很重,不符合临床实际。因此,张仲景强调辨证论治,只要在表的证候存在,即使十日以上,仍然可以使用汗法治疗。这是很有见地的学术主张,可惜的是当时人们没有辛凉解表的理论法则与具体方药。而用辛温解表,虽然可以获得疗效,但是,不容易掌握,张仲景本人就给麻黄汤、桂枝汤的使用,定下了许多规矩,防止出现偏差,说明在他的手里辛温解表也不太好用。而且,有的伤寒病发展很快,开方剂的时候是需要发汗解表的证候,过了不久疾病传变,很快就成了只发热而不恶寒的里证,应该使用白虎汤清热了,还继续吃原先开出来的麻黄汤发汗,就会出现药不对证,也就会出现不良反应。” 张元素一口气说了从《内经》到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特色,他深入浅出的阐述,让刘完素刮目相看:这个后生不一般! “您主张用寒凉药治伤寒,表里双解,这的确弥补了张仲景辛温解表的一些缺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但是,临床病证是很复杂的,有一些病人平素体质阳气不足,寒邪不能很快入里化热,一直是一个需要辛温解表的证候,这时就应该大胆使用辛温解表,才能一汗而解,才能退烧。如果,表寒的证象很重,或者天气过于寒冷,使用了您的凉膈散、双解散,就会出现发汗无力,阳气受挫的情况,疾病就会迁延不愈,多日发烧不退。” 张元素的话非常入理,刘完素听来不住点头。 “看来,您的分析很对。我年事已高,体质大不如从前,再加上今年以来气候过于寒凉,表闭不开,即使有小汗出,也不能完全解除表证。我原先的处方,还真需要修改一下,再加一些辛温的药物进去,也许会疗效好一些。”刘完素心悦诚服地说。 “您在当初,一起手开方就使用大黄,它性味苦寒气凉,直走太阴肠胃,不利于太阳表气宣发。您年事已高,阳气已经不比当初,再加上苦寒药物伤阳气,所以,就不能汗出表解,发烧日久不退。按您现在的脉证,虽然已经患病八天,仍然属于表证。如您所说,加入温药,撤去苦寒药物,一定会有所改观的。” 张元素肯定了刘完素的正确转变,刘完素因此而获痊愈,两个人的友谊不断加深,成为一段美谈,被历史学家记载于《金史·张元素传》。 张元素对于外感伤寒也很有研究,他的儿子张璧传其学。 张元素还对于内科杂病进行研究,借鉴张仲景《金匮要略》、宋代名医钱乙《小儿药证直决》的学术经验,阐发脏腑辨证,发明性味归经理论,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河北省石家庄市境内的东古城,是战国时代的东垣邑,汉代一开始还叫东垣县,刘邦评定陈稀的叛乱之后,更名为正定。这里走出了南越王赵佗,也在金代产生了一个医学家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年轻时跟随张元素学习医学,把张元素开创的内科杂病研究,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高度。他主要阐发脾胃学说,被后人称为“补土派”。因为,在五行与脏腑的配属中,脾胃属土。由于内科杂病,大多属于慢性病,经常见到正气虚损的证候,所以叫“内伤杂病”。 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最先被人们认识的是以发热为主的传染病,汉之前重视证候表现,所以叫热病;张仲景之后,由于注重探索热病的病因,所以叫伤寒。几千年里人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所以在理论与治疗方法上,伤寒学说最先成熟起来。治疗伤寒热病的方药,经常被借用来治疗内科杂病。 但是,外感伤寒,大多属于热性的实证,可以攻,可以下。而内科杂病,虽然也有不少可以攻、可以下的情况,但是,很多情况之下必须使用补益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不能照搬外感病的攻下方法。 在刘河间寒凉派、张子和攻下派的学说盛行之后,很多学习者不加辨别地套用他们的方药,造成了很多弊端。当时,甚至流行一种疗法,类似于今天的“排毒疗法”,该学说主张没有病的人,在春天也应该服一些催吐、泻下的药物,把一个人在冬天里积累于体内的火气排出去,可以借此防病强身,延年益寿。这种“无病服药”,滥用攻下的弊端十分有害。
9 T8 `( v3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