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w) Q2 c" M6 V9 {2 s$ o
- p. E) V9 a. P3 y% J8 w$ y) U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2 F( ^/ g! T; h! G R
张仲景所在的东汉末年,没有“无症状感染”的概念,也理解不了新冠疫情所说的“无症状感染”,因为众多被判明为“无症状感染”的人,有很多症状,头疼、发烧、身痛、咽喉痛、流鼻涕、咳嗽,或者恶心呕吐,大便或不畅,或连续腹泻。张仲景见到这些人,一定说他们得了伤寒病,需要尽早治疗,不是干等着,不施以援手。
- Q, C; O" q1 r: T/ p9 t+ {5 U& r# |
当然,汉代之前,也有很多不治而愈的患者,这里边也有深刻的道理。张仲景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张仲景这个认识不是他自己发明的,而是学习《黄帝内经》得来的知识。《素问·热论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这说明,发病六天之后,人体的六经都传遍了,如果不是重症,就会一天一天好起来。因此,张仲景说的“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是言有所本,不是独出心裁。
0 n* }5 [5 \ N 当然,在张仲景之前的《内经》时代,治疗的情况比较简单,很多人不幸患病而死,侥幸活下来的人,也不是7天,而是10天以上。《素问·热论》说:“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3 r5 w }8 ~# f3 G1 ?' `9 o 面对黄帝的疑问,他的老师歧伯做了深刻的阐述,严重影响了张仲景和更多的中医。
9 [& W- x# e$ @7 t o6 c3 p
晋唐时期,仲景的伤寒学说流传不广,许多著名医家对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了解不深,恰如《肘后方》所云“伤寒有数种,人不能别”。《千金》《外台》皆未能阐发其精义。
0 {* |* K+ d* D4 }5 t7 v# o
宋代校正和刊行医书,仲景关于伤寒证治的学术主张才得以盛行于世。外感热病学家纷纷涌现,各自著述立说,在丰富伤寒学说的同时,也对仲景时代关于“温病”的证治的认识,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使古代伏气温病的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为后世旷日持久的寒温论争埋下了伏笔。寒温论争不仅促进了外感热病学说的进步,也引发了繁荣学术的金元医学争鸣。
, y5 q3 F T4 L7 `' e 由于使用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药治疗外感温热病,法度很严不易施用,或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误治,在许多医家阐发温病证治的同时,元末明初的著名医家王履却愤而提出“呜呼!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的主张,使后世医家不敢以仲景方辨治外感温热病。维护仲景的医家,则提出《伤寒论》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散佚或错简,在进行“补亡”的同时,把过错推给了仲景的功臣王叔和:“碎裁美锦,缀以败絮!”把源出于仲景的《伤寒例》也记在了王叔和的名下,以至于现在见到的都是删去了《伤寒例》的“洁本《伤寒论》”,使《伤寒例》“伤寒有十”等一系列对外感热病很有贡献的学说埋没了几百年。
- ?: C) G) X8 ~9 H& E
清代温病学关于温病的概念,不取仲景关于春季“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定义:认为温病不仅发于春季,也可泛发于四时;初期可以有表证,而非仅是里热外发;治疗须用解表,而非直清里热。清代温病概念的巨大变化,使“温病”一词包含了四时众多热病,已与古人所云广义伤寒相似,笔者称其为“广义温病”。 广义温病与广义伤寒,证候基本相似,治疗应当同法。病因之寒温,皆从证中求得,不是区别伤寒与温病的依据。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方法的发明,辛凉解表法的确立,温病治疗方药的丰富等等,均体现出外感热病学说的进步与发展。然而姜春华先生有感于清代温病学家治疗上过于辛凉清淡,“等同儿戏”,愤而提出截断、扭转的治疗思想,不遵叶天士按卫气营血逐步施治的法则,一时间也引出许多争鸣。
; \ u; o' |1 S- ~$ n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历史的车轮进入到公元20世纪之后,由于西洋医学的传入,以中医学单打独斗治疗外感温热病的历史就划上了句号。20世纪初期,中医学求生存、反废止的斗争风起云涌,在中西医互相论争的时期,中医外感热病学说在临床治疗方面还拥有着不少优势。然而,随着西药青霉素和磺胺等抗菌抑菌药物的发明与推广使用,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最多拥有半壁江山,阵地在逐渐缩小,与西医药合作势在必行。
, ^: K- c* U" j. ~/ w 由于《素问》热病、张仲景伤寒、曹植疫气、吴又可瘟疫、清代温病都包含了现代医学所说的众多传染性、感染性疾病,而每一种疾病的表现、传变、转归都不尽相同,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我们更能认清外感疾病的本质,治疗上也更有信心。我们不应该把发于冬季的流脑叫伤寒,而把发于春季的流脑叫温病;我们不用再害怕发汗过多会伤阴亡阳;“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古训,也因为现代液体疗法的推广而有了时代的新意;当外感热病过程之中出现亡阴亡阳的三阴死证之时,我们除了可以使用独参汤、四逆汤之外,还可以应用强心、扩容、改善微循环的中西药物进行治疗。
6 B6 q( m+ e) _( O
汉以后,迄于民国,论述伤寒与温病的专门著作,多达千余部,毫无疑问,外感热病学说是中医学中最为系统的临床治疗体系,是中医学中最为壮观的学术流派。外感热病学史是一部伤寒与温病学说互相论争的历史,也是一部在论争中不断发展丰富的历史。然而,时光飞逝,换了人间。张仲景、曹植所处的伤寒与疫气流行的时代过去了,温病学家所担心的瘟神横虐的时代也成为了历史。在神州赤县横行了几千年的瘟神被送走之后,中医外感热病学说大显神威的环境不复存在了,今后也不会再出现众多的外感热病学家了。尽管如此,中医的外感热病学说并不是一个僵死的学说,探讨外感热病学说也不仅仅只有历史意义。
$ U5 L; X' R* r% d1 E) U1 f, [. g
历代的著名中医学家,在探讨外感热病的证治规律的时候,不仅总结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学说,而且还总结出了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方法;总结出了辨别外感热病过程中的邪正盛衰的方法,治疗疾病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大法,所有这些方法都可以推广到其他疾病的诊治过程当中去。也许正是因为中医学有这样深厚的底蕴,才能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中医药历久弥新,越战越勇,经历了非典(SARS),收获了新冠,让世人更深刻了解到中医药的宝贵价值。
d/ X7 C8 B6 d3 d0 p3 Y2 T% B
有关理论探索可以参考
0 u8 b' x @3 P' v& U! F- H3 d1、曹东义《中医外感热病学史》(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 D2 j6 s2 n1 C0 R5 D f) N 主编《中医群应战SARS》(200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 n' L$ h6 o% ]. D7 ]6 S# V* j3 X, X
主编《热病新论》(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 _/ _- M( t' f 曹东义、方朝义主编《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
2 g3 j3 c" x) m h% K. n( u$ [# Z7 s8 d3 z
2022、12、6
/ [- `+ o: z4 B